哈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排名和通信工程哪个好

  考研网快讯,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分数线已发布,详情如下:
政治/科目一
外语/科目二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化学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机械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硕士)金融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硕士)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动力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硕士)计算机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船舶与海洋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材料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应用经济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核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控制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水利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专业硕士)英语笔译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工业设计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学院
信息与通信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硕士)软件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专业硕士)控制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航天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硕士)工商管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专业硕士)光学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仪器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程大学
水声工程学院
(专业硕士)船舶与海洋工程
  点击【】查看更多分数线。
【相关阅读】
  友情提示:
  考研信息数量巨大,整理过程中难免出错,欢迎广大研友指正。此外很多历史数据已无处查找,所以为保证考研信息的完整性,考研网真诚欢迎广大研友帮忙补充信息,可回复评论或发送内容至。
  本文系考研网精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哈尔滨工程大学相关信息:
哈尔滨工程大学论坛新帖:
考研帮最新资讯
哈尔滨工程大学热点文章
哈尔滨工程大学热门话题
课程预告,帮学堂出品
考研帮地方站武汉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哪个更好?-进哥哥的回答-悟空问答
扫一扫,体验手机版问答
悟空问答App全新上线 看热点讨论 问明星专家
怎么对这两个学校做出相对客观和公正的比较与评价呢?应该怎么选择?
武汉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哪个更好?
两个学校综合排名差不多,生源,声誉方面哈工强于武理工,各有特色,哈工大主攻船舶海洋,核科学制导。武理工主攻土木交通,材料,汽车等。哈工大以精度取胜,武理工以规模取胜。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近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近年来,武理工发展快于哈工大。大武汉正在崛起!
哈尔滨工程大学,始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现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黑龙江省政府四方共建。学校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教育部“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院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总政治部“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和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单位。基本信息中文名:哈尔滨工程大学英文名: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别名:哈工程(HEU)校训: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创建时间:1953年类型:公立大学现任校长:姚郁知名校友:俞正声学生人数:2.4万余人(2011年)教师人数:1806人(2011年)所属地区:中国,黑龙江主要院系: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等17个学院。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属性:工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学科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官方网站:www.所属地区:中国 黑龙江国家重点学科:5硕士点:93(一级27个)个博士点:43(一级12个)个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知名校友:俞正声、徐才厚、迟万春、苏树林现任校长:刘志刚211批次:首批27所211所属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历史沿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正在加载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创建伊始,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又增设: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1个系100余个专业。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哈军工成立伊始为绝密单位,对外番号“103部队”,并不公开对外招生,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外部局势逐步稳定,从1959年开始,哈军工以公开的身份正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此前周总理特批,哈军工可以从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全国高中生中进行秘密政审、以抽调的方式进行选拔学员),同年(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1960 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至此,哈军工办学17年,共发展出了11个系:空军系、海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00余个专业,9600余名教员,160余名苏联专家、顾问。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舶)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导弹系战术导弹部分为基础(形成了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航天”的办学特色),空军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迁的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舰船部)领导。 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舰船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二机部,内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但最终未办成,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系共同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解体后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没有核专业);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即现“国防科技大学”(文革期间,空军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院属机关等,由于大量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的专家、教授、教师等未能南迁,最终留守哈尔滨并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前校长吴德铭,即为哈军工空军系毕业后留校的任教的教员,未能南迁。);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1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同年8月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的“首批27所211”之一。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领导介绍党委书记谷焕民
校  长姚郁 纪委书记董书民 董书民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晚欣 高晚欣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 潾 魏 潾副 校 长毕志华 毕志华副 校 长杨德森 杨德森副 校 长夏桂华 夏桂华副 校 长张文平 张文平 8.1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政委1.3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 6.4军事工程学院政委 6.4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0.8 哈尔滨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 4.12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4.12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1.9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5.5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 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 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5.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 4.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7.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 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8.10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 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9.8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书记领导题词正在加载毛泽东题词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到哈工程大学,学校的发展历经改建、分建、调整及归属变更等多次重大变化。无论是在哈军工哈军工的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大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毛泽东主席亲颁训词,并为学院院报题写报名“工学”。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及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中央创建阶段,还是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集中体现在学校的训词、题词和贺信中,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正在加载李岚清题词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祝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在共和国领袖和将帅们的关怀与期望中诞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时期是学校艰苦创业、在困境中堀起的阶段,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题写院名,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建院三十周年题词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刘华清以及各级领导都对学院发展建设给予关怀与指导,并欣然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亲笔题词祝贺,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是学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快速发展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3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中船总公司等部委集团主要领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陈庚大将夫人傅涯女士、哈军工老领导刘居英、老校友等纷纷为建校五十周年发贺信或题词祝贺,对学校五十年的辉煌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办学规模院系设置截止2013年,学校下设19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 ,在56个本科专业招生。院系设置 序号学院序号学院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12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2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13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14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5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5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16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6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7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7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8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武装部8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19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9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10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1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22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08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8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10人,博士生导师34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千人计划”5人(“长期千人”4人,“青年千人”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111 计划”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8938人,其中本科生14949人,硕士研究生8550人,博士研究生1773人,外国留学生1056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职称结构:学校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804人。其中正高职称395人,副高职称508人,占师资总数的54.02%。学历结构: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959人,占师资总数的53.4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50人,占师资总数的91.98%。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7.5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7.21%。学缘结构: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为1008人,占师资总数的56.19%。院士(不含:兼职、客座、讲座、荣誉、名誉、顾问、柔性等聘任形式)全职院士杨士莪(全职)廖振鹏(全职)吴德铭(全职) 徐玉如(全职)(2012年去世,享年69岁)高玉臣(全职)[ (2005年去世享年68岁)双聘院士王仲奇(双聘)孙玉发(双聘)闻雪友(双聘)邢球痕(双聘)于俊崇(双聘)陆埮(双聘)外籍院士威廉·韦伯斯特(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美国工程院院士)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挪威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春晖国家级教学团队名称负责人批准时间哈工程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赵春晖2009内燃机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张文平2009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任正义2008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郭黎利2010学科建设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4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轮机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国防重点学科国防特色紧缺学科(3个)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国防特色主干学科(3个) 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骨干学科(2个)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国防特色支撑性基础学科(1个) 固体力学国防特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2个) 船舶电磁兼容、熔体化学与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7个) 固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级学科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软件工程、设计学。学科评估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2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2个学科排在前5位(含,下同),4个学科排在前10位,9个学科排在前20位,15个学科排在前30位,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在第2位,核科学与技术排在第5位,系统科学排在第7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在第8位。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情况部分学科此次未参与评估取上一轮学科评估成绩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2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 轮机工程082403 水声工程5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7 0711 系统科学 071101 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8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501 飞行器设计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17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 系统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17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8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080702 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2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20 0803 光学工程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21 0808 电气工程 080801 电机与电器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2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24 0801 力学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24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27 0303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29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 车辆工程33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33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081702 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化工081704 应用化学081705 工业催化34 0835 软件工程 083501 软件工程理论083502 软件工程技术083503 软件工程管理083504 软件服务工程34 1305 设计学 130501 工业设计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130503 数字媒体设计130504 人机工程设计130505 体验与交互设计39 0305 马克思主义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1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 材料学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42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52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建设截止目前,学校有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开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际级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轮机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息对抗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内燃机结构 光纤理论与技术 工程训练课程 微波技术基础卫星导航系统 水声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导航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熔盛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教学培训基地(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教育与培训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货运飞行驾驶员培训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哈尔滨分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学成果正在加载逸夫馆夜景该校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4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得“优秀”评价。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学术科研科研机构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4、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6、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7、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基地8、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1、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1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13、国家级燃气轮机产业基地14、国家级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15、国家级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16、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合作中心17、中国乌克兰高新技术科研中心18、深海工程技术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9、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0、纤维集成光学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8-29]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水下智能作业技术装置实验室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学术期刊《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 收录期刊。《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应用科技》《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科研成果学校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20项,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项,立项率达到24%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3项,位居部属高校和省内高校之首。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项,参研的“981”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839篇,同比增长24%。申请发明专利920余项,授权超过300项,专利转化有了新的突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顺利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复查,全年未发生失泄密事件。学校文化校徽正在加载哈尔滨工程大学该校徽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第一、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第二、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第三、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第四、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第五、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校旗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校旗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校训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极致的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最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最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最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最好的老师。至善至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以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校歌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俱大洋深和远。热血溶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扬帆远航 向前 向前!向前!向前!校园路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路、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40张)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陈赓路、刘居英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这一命名原则,体现了该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和反映了该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居英路”以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5万多,工信部七校的师生都两万多或将近3万。武汉理工大学是由2000年三所学校合并的,是教育部直属重点211大学,专业设置全面,有特色,面向全社会。工信部七校原本都是搞军事的,许多专业都是军事工程专业衍生出来的,理念是立足国防,服务地方。武书连大学排名的话,武汉理工大学强于哈工程,总科研经费或人均科研经费的话,哈工程选超武理工,和哈工大有一拼。经济发展势头东北不如中部。
103个回答被折叠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