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同伦的意思

小娥与兆鹏媳妇的心理特征,现当代文学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小娥与兆鹏媳妇的心理特征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3.1& 3.2】
  【3.3& 3.4】小娥与兆鹏媳妇的心理特征
  【余论/参考文献】
  第三节 小娥:人性本能的抗争者
  陈忠实在蓝田查阅县志时,面对记载&贞妇烈女&的卷本引起了他始料不及的震撼。
  当向一个个复姓姓氏的守贞节女人行注目礼时,&在彰显封建道德的无以数计的女性榜样的名册里,我首先感到的是最基本的作为女人本性所受到的摧残,便产生了一个纯粹出于人性本能的抗争者叛逆者的人物。&这个人物,是&一个没有任何机遇和可能接受新的思想启迪,纯粹出于人的生理本能和人性的合理性要求,盲目地也是自发地反叛旧礼制的女人。&她就是田小娥。
  坐落于关中平原的白鹿原,封建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根深蒂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是供男人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她们必须恪守的准则。田小娥就出身在白鹿原上的一个穷秀才家庭。十七岁的她有着姣好的容貌,然而贫寒的家道却迫使她嫁给了年近七十的郭举人作小妾,她无从反抗,只能遵循着封建纲常伦理的要求,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不仅失去了选择婚姻的自由,更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和做人的尊严。她和老举人的性爱生活不仅必须遵守大女人订下的严格法纪,而且还要忍受着大女人窗外的监听。更为可悲的是,她还成为了郭举人养生延年的&泡枣&工具。正值青春年少的她,本能的欲望得不到宣泄和释放,还要承受着生理上的蹂躏和情感上的侮辱,&姐在这屋里连只狗都不如&的哭诉,无疑是她凄惨境况的真实写照。长期生活在如此压抑环境中的小娥,只能以用尿泡下的枣&让他个老不死的吃去&的方式,在委曲求全的表面下,掩盖着在这种扭曲婚姻伤害下她内心的痛苦和本能的反抗。
  黑娃的出现,让田小娥压抑扭曲的情感和欲望得以释放,生命的光彩重新焕发。她大胆却又真心地挑逗黑娃,急切地想从他身上获得生理进而是心理的满足,以性的解放来反抗长期遭受的性的压抑。&这完全是苦难人生中的生命需要,从人性的角度看,这种需要是一个人作为个体生存的动物性本能。&与黑娃的偷情,使他们体会到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激情,产生出敢于突破一切束缚的力量和勇气。他们的感情,起步于身体欲望的满足,进而迈入了两情相悦的纯真爱情。
  然而,他们的行为注定为世俗所不容。&在严过刑法繁似鬃毛的乡约族规家法的桎梏之下,岂容那个敢于肆无忌惮地呼哥唤妹倾吐爱死爱活的情爱呢?即使有某个情种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唱出一首赤裸裸的恋歌,不得流传变会被掐死。&女性守节在传统宗法社会中被视为严苛的法纪,一个女人一旦为了追逐性的快乐而失去贞节,她便永久失去了身份和尊严。在扭曲的婚姻中苦苦挣扎的田小娥,当她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在屈辱的铁链下极力挣脱时,她便成了令人不齿的坏女人。失节的小娥与黑娃携手回到白鹿村试图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迎接他们的却是进不得祠堂、拜不得祖先,被父亲绝情地赶出家门的窘境。他们失去了在白鹿原社会中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资格。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放弃对向往生活的追求,靠蛰居村边破塌的窑洞,凭借勤劳的双手,他们打土坯、做麦客、喂鸡、养猪、种树,过着虽穷苦却生机勃勃的彼此厮守的幸福日子,&他们第一次睡到已经烘干的温热的火炕上,又一次激动得哭了。黑娃说:'再瞎再烂总是咱自个的家了'.小娥呜咽着说:'我不嫌瞎不嫌烂,只要有你,我吃糠咽菜都情愿。'&这段短暂而欢愉的生活,成了小娥黑娃最自由、最幸福的时光,而那孔破败不堪却充满自由与温情的破窑洞,永远成为他们苦难人生中的一段幸福记忆。
  &农运&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小娥的命运。黑娃的逃亡,让她顿失精神支柱和生活依靠。&在父权制中心地位的旧中国,性对于田小娥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殖能力,而且成了她在无所依傍的环境里谋取生存的手段。&因此,性,成为了她生存的唯一手段。这是她在其有限的人生经历、有限的思想意识中得出的结论。为了免遭总乡约田福贤的整治和报复,无力保护自己的她不得不放弃抵抗,由最初的无奈发展为自甘堕落。她为拯救他人而走向自身的沦落,成为了鹿子霖发泄兽欲的工具,为着善而沉入恶;她用盲目报复以反抗不公,却从受害者转向了害人者深渊的。她为了报复族长对她的惩戒,甘愿充当性工具,在鹿子霖指使下色诱白孝文,以达到&尿到族长脸上&的目的。当她报复成功,孝文被绑在祠堂遭受严酷的族规惩罚时,她却享受不到报复的快活,她的心因害了那个&干不了坏事的好人&而呻吟。当意识到自己被鹿子霖利用而成了斗争工具时, 她以尿了鹿乡约一脸的独特方式进行着她贯穿始终的反抗。虽然她未泯的良知为孝文呻吟,但她终因毫无约束地挑战封建礼教的底线,让年轻的族长&而今不要脸了&,落得外出乞食、落魄潦倒的地步,而最终走向自我的毁灭。
  小娥死了,死在了公公鹿三的梭镖下。因为她是败坏家风的荡妇,是断送他儿子前程的祸根,是拉白孝文下水的坏女人,是&烂货&、&婊子&、&祸害&,她给他和白嘉轩两家带来了不堪回味的灾难。鹿三的梭镖无情地刺向了小娥,他要去除一个祸害,成全&仁义&的礼教。与其说小娥死于鹿三无情的刀下,不如说死于传统伦理与封建秩序吃人的本质,死于泯灭人性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桎梏。
  小娥本是一个善良、本分的女子,只为了争得一点生存的权利,却要付出血与泪的代价。剥夺女性自由婚嫁权利的封建婚姻制度,使她从穷秀才的女儿成为郭举人家的小妾;同样,无视人性合理诉求的封建贞操观,让她成为入不得祠堂的黑娃妻子;而强调男尊女卑的儒家男权主义思想,终使她沦为了家族争斗的牺牲品。她只想通过反抗和叛逆,让自己成为这个充满着封建宗法思想的男权主义社会里,一个堂堂正正、有独立地位的人,但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的艰辛和无奈。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由于她所受道德观念的影响和思想局限,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她仅能凭借身体这唯一工具进行着无力也是屈辱的反抗,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满,并在放纵与堕落中走向了沉沦的深渊。
  尽管如此,她在被刺的瞬间,那惊异而又凄婉的一声&大呀&,映照出的是她内心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敬畏,她多么希望被鹿三认可,被白鹿村所接纳,能与她的黑娃过人的日子。她借死后附体于鹿三的冤魂,向族权统治下的整个白鹿原表达她的愤怒和嘲弄,对象征着宗族权威的白嘉轩给予了辛辣的嘲讽,毫不留情地撕下了儒家思想的虚伪和欺骗的面纱,控诉着封建社会凶残与吃人的本性。&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我没偷掏旁人一朵棉花,没偷扯旁人一把麦秸柴火,我没骂过一个长辈人,也没搡戳过一个娃娃,白鹿村为啥容不得我住下?我不好,我不干净,说到底我是个婊子。可黑娃不嫌弃我,我跟黑娃过日月。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搬到村外烂窑里去住。族长不准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怎么着还不容让俺呢?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认,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蒿子棒棒儿,你怎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捅俺一刀?大呀,你好狠心&&&小娥的冤魂为白鹿原引发了一场罕见的大瘟疫。在白嘉轩的谋划下,小娥的尸骨被架起的硬柴烧成了灰末儿、装进了瓷缸、埋在了镇妖塔下。田小娥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尽管她反抗过,呐喊过,然而她的抗争和呐喊在强大的儒家文化压力下,注定要失败。
  田小娥,&生的痛苦,活的痛苦,死的痛苦。&第四节 兆鹏媳妇:扭曲的忠贞在《白鹿原》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既有如白嘉轩母亲白赵氏般的男权社会的&帮凶&,也有田小娥般的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有遵循&三从四德&的好儿媳吴仙草,也有接受新思想反抗旧传统的白灵。作品中的他们,依着自己思想和现实感受,或是进行轰轰烈烈地叛逆,或是毅然坚定不移地捍卫。在这之外,作者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物,一个逆来顺受、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不公平命运的男权文化的牺牲者,兆鹏媳妇。
  兆鹏媳妇是冷先生的大女儿,是一个被娘家按照儒家文化规范训练出来的大家闺秀。谨从&父母之命&嫁到鹿家,成为鹿子霖长子鹿兆鹏三媒六证的媳妇。她的悲剧命运亦随着包办婚姻的开始而开启。
  她不知道,自己的婚姻,是平衡白鹿原上白、鹿、冷三大家族间利益的砝码。家长们出于维持世交情谊,平衡既有利益的目的,相互间结为儿女亲家。而冷先生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白、鹿两家的儿子,不仅是因为看重对方的家庭,更主要的原因是巩固他在白鹿原社会的地位。他&喜欢他们的儿子,也崇敬他们的家道德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在白鹿镇行医久远之计,无论鹿家,无论白家,要是得罪任何一家,他都难得在这个镇子上立足。&而作为竞争对手的白家和鹿家,也都希望与冷家结亲后,可从中获得更大利益为己所用,因此,尽管鹿兆鹏对包办婚姻拒绝接受,而白家家长对娶冷家二女儿这门亲事也不太满意,但亲事最终还是定下了。而她--冷大姐,也成了这桩利益交换下的婚姻的牺牲品。
  她更不知道,自己的新婚丈夫,是公公鹿子霖用巴掌进洞房的。作为一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兆鹏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当他断然拒绝与冷家女儿的婚事时,父亲一记抽得他口鼻流血的耳光,使他屈从了家长的安排;新婚之夜,又是父亲一记沾血的耳光,将他打进了新房;入祠堂拜祖宗的婚娶礼仪,还是父亲的耳光把他进了祠堂。这三记耳光,不仅走了兆鹏,也走了她的幸福。
  新婚之后的兆鹏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反抗着这桩无爱的婚姻。然而,他的妻子却并不知情。她被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包裹&,既点明了鹿家上下将这桩家庭隐患自觉隐瞒不向外人泄露的行为,也一语双关地昭示出兆鹏媳妇生活的空间,是在&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在族权、父权、夫权的重重压迫下的封建包办婚姻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由宗法伦理型情感模式,熔铸出忠孝相通、君父同伦、家国同构的道德伦理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个人价值和个人情感永远被陷定在社会的整体中和伦理的规范内。
  因此,在以男权思想为主导的封建婚姻制度下,鹿家没有因儿子的抗拒而休妻的原因,仅仅只是担心会影响两家的亲密关系,却从未考虑过儿媳做为人的感情需要。&鹿子霖曾不止一回退一步想,如果兆鹏娶的不是冷先生的头生女而是别个任何人的女子,兆鹏实在不愿意了就休了算了,但对冷先生的女儿无论如何不能这么做。冷先生是穷人和富人的共同的救星,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极高的威望。结亲为好反成仇,其结果,遭受众人耻笑唾骂的必定是鹿子霖自己。&在白鹿村这个宗法制的家族社会中,婚姻关系里的人的情感是被忽视的,而女性的尊严更是被漠视,她们只是男方家庭延续香火的工具,是男人的附属品。因此出于维护冷、鹿两家的面子的需要,这个自幼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熏陶的女子,在这个名存实亡的婚姻里所能做的,只能是秉承父命,忍受着生理与精神折磨的痛苦,维持着这个有名无实的婚姻生活。婚前受父亲支配,婚后还要受到夫家的欺骗、制约,她无法逃脱男权的控制。
  &由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情感是被压抑、抹杀的伦理道德型情感模式,因此,由它而产生的伦理道德型价值观,只能引导人们将行为老老实实地纳入伦理道德所规范的模式中,&&这种伦理道德型价值观,还引导行为走向对现实的顺应、就范和逆来顺受。&兆鹏媳妇遵从着&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规范,在这个无爱的婚姻中,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不敢越雷池一步。
  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只有在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以后,才会过渡到下一个层次:爱与被爱。兆鹏媳妇,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在衣食无虞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渴望爱与被爱。然而兆鹏的抗婚行为,使这一切变为了空想。她唯一能做的只有压抑着自己的欲望。然而,愈是人为地压抑,这种要求愈是强烈。她甚至忌妒起那个原先让她恶心、那个被整个白鹿村唾骂,却能与自己男人终日厮守的&黑娃的野女人&.但当回到自家洁净的院庭时,她又懊悔不跌于之前的邪念,&自己是什么人的媳妇而小娥又是什么样的烂女人,怎能眼红她。&渴望爱、渴望得到性的满足的需要,与她家世清白的出身,深入骨髓的传统文化贞操观让她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间的矛盾,使她苦苦挣扎在理性与欲望间不能自拔,她炽热的生命欲望与封建传统理念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总结说:&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在这个社会里,她表达自己需求的权利被无情地剥夺了。长期的压抑,使得与醉酒的公公的一次偶然身体接触,成为了压跨她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从羞愧、忧闷中走向了疯狂。终于,这个柔顺的女人疯了。
  然而,她的悲剧命运尚未结束。当疯癫的她终于有机会诉说平时不能言说的话&我有男人跟没有男人一样守活寡。我没男人我守寡还能挣个贞节牌坊,我有男人守活寡倒图个啥?&时,他的亲生父亲和公公,为了维护家族的体面和男性的自尊,一剂猛药结束了她那年轻而无辜的生命。在那个可怕的社会里,女人的生命可以如草芥般任人践踏,它使这个逆来顺受的可怜人就这样悲惨地离开这个没有爱的世界。
  兆鹏媳妇,这位渴望爱与被爱、至死都尊崇着封建道德的传统女性,终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从一而终&的男权文化的训导。她是被压抑人性的包办婚姻、封建礼教和贞节观念一步步地推向深渊,被那些禁锢、压抑女性的礼教杀死的。她凄惨的人生结局,深刻地揭示出女性在男性文化主宰下被漠视、被遗忘的悲剧。
  封建包办婚姻对旧社会女性的摧残和折磨,在兆鹏媳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是旧社会众多遭受屈辱和折磨的女性的代表。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钱钟书的《纪念》336-353收编于1946年《人兽鬼》,作者写此短篇小说就在1946年之..
出色的作家大都有一个稳定的创作风格, 赵树理作品的语言风格就是风趣幽默。赵..
一、引言 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现代西方一个着名的文学理论流派,它肇..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仅历时长远,而且题材和风格多变。本文仅从其代表性作品三恋..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新写实小说以其叙事情感的灰色调、作家态度的零度介入、..
世界文学究竟是指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所有文学,还是将由各个国家、地区文学交汇交..
现当代文学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墨家义士的八大操守--南方在野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继承,传播,发展墨家文化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墨家义士的八大操守
文/南方在野行义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莽夫,行义是需要预备的。行义必须依法顺道,所以墨子说:“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无排其绳。”(《贵义》)木匠砍个木头还得顺绳墨而为,义士行义岂能不顺道而行?依法顺道又需要修身。所以墨子又说:“世之君子欲其义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则愠,是犹欲其墙之成,而人助之筑则愠也。岂不悖哉!”哪里有造房子而拒绝帮手,行义而拒绝修身的道理呢?所以墨家义士是讲究修身的。墨家义士所重视的操守有哪些呢?总结八个字:友恭节廉、忠强任勇。【友】友好交往。为什么将“友”列为墨家义士的基本操守?因为墨家经常讲“兼相爱,交相利”,其中的“兼相爱”,其实首先就是友爱(简称为“友”)。墨家讲兼爱,可不是随便与每一个人谈恋爱,更不是君父同伦乱认爸爸。墨者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原理就是这个“友”字。友意味着内心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报。友是谁也不欠谁的,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好,我不对你好,是我不对;我对你好,你不领情,我就没有义务继续对你好。现在大家都喜欢讲爱,但爱有多种,有亲爱,有情爱,还有友爱,必须分分清楚。大街上随便拉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们都知道对他要有友爱,但不能随便对他亲爱,也不能随便与他搞情爱。因为亲爱是血缘之爱,只能限定地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情爱是婚姻之爱,只能限定地适用于男女之间。包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内的社会大众之间应该有相互尊重之友爱,则是一种基本的伦理道德。亲爱、情爱、友爱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亲爱和情爱实际上是不能随便推广的,可以推广的只能是友爱。儒墨分歧也体现在这里:儒家从亲爱出发,墨家从友爱出发,起点不一样,思路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儒家的思路是企图将血亲原则推行于天下。将“亲亲”视之为道德本根,并将整个道德体系建立在“亲亲”原则之上,是儒家推爱法最鲜明的特点。墨家的思路是将“友”的原则推行天下。将“友”视之为道德本根,并将整个道德体系建立在“友”的原则之上,是墨家推爱法最鲜明的特点。儒家的出发点“亲亲”,可谓厚厚的道德高标,厚得不能再厚,所以要做减法,从亲至疏远,层层递减,推爱到最后,必定有所不及,在不及之处,必然打破基本底线。墨家的出发点则是先找回底线,是从薄处开始,找到相忘于江湖的那个“友”字,薄得不能再薄了,于是再做加法,由远至近,“义可厚则厚之”,修到深处成义士。【恭】恭谦有礼。“友”的必然结果是“恭”。墨家是很重视这个“恭”字的。《墨子·修身》篇:“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就是强调一个人心中要有友爱,行为和语言也要恭谦有礼。恭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墨者之义的必然要求,仅仅有“兼相爱”是不够的,还要有“交相恭”,这样才能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所以《墨子·鲁问》篇又说:“义之钩强……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弗钩以爱则不亲,弗揣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这里所说的“揣之以恭”就是既保持适当的距离,又保有基本的尊重,“恭”在墨家可以说也是一种交往艺术。这个艺术的背后则是“合其志功”,正是内心友好,所以行为恭谦,这可不是佛面蛇心两面三刀,《墨子·鲁问》批评道:“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钓鱼人对鱼的那种“恭”,不符合墨者之义。上面我们讲“恭谦有礼”,有人说墨家也讲礼吗?回答是:墨家当然讲“礼”,但墨家的“礼”与儒家的“礼”,背后的内涵不一样,墨家的礼不是等级礼乐制度的那个“礼”,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和礼貌。墨家的礼是平等之礼。是墨家真诚尊重他人人格的外显。“礼,敬也。”(《墨子·经上》)礼是有内涵的,是内心的尊敬。人与人之间不讲礼貌怎么行呢?男女交往要有礼,所以墨子说“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家庭成员之间也要有礼,所以墨子又讲“父子兄弟之礼”。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要行为有礼,所以墨家学派的弟子周游列国上说下教,其中一个要点就是:“国家滛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际外交更要讲礼,所以墨子说,要“遍礼四邻诸侯”。(《墨子·鲁问》)【节】节用而为前面我们讲过,墨家的义和利是高度统一的,人际关系的本质无非是利益关系,贵义落实到最后无非是节用,不节用怎么兴利呢?兴利之后不节用又怎么贵义呢?所以,墨家义士必须高度重视节用。首先,贫穷更要节用,只有节用才能够兴利。有人说贵义必先兴利,其实不节用就没有办法兴利。我们经常讲“经济”,什么是经济?经济无非是“节用”二字。在中文里面,我们说这件事很经济,意思就是它很符合节用的原则。同样,英文里面“经济”一词,原意也是节用。什么是节用?很多人以为节用是简单地节流,不讲究开源,这个理解只是他们的误解。《墨子·七患》:“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节用可不是片面的节流而不开源,节用是鼓励“生财密”的。《墨子·节用中》:“……节用之法,……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上》:“……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加用而为……用财不费……其兴利多矣!”——墨家的节用之法讲究的是投入产出的比,可以增加民利有益民用的就去投资开发,低投入高产出就符合节用,高投入低产出就不符合节用。节用可不是做小气鬼,节用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去掉没有用的消耗,使财产的利用不浪费。——资源只有本着节用的原则才能奔向最大化利用嘛。经济学的精髓就是这个节用法则啊。不节用怎么兴利?越是贫穷,越是要节用,不节用就不能脱贫。所以墨子说:“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鲁问》)不但活人要节用,死人也要节葬。“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七患》)节用必须克勤克俭。“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使身至有饥寒冻馁之忧”(《非命上》)好吃懒做不懂节用之道,乃是穷人的悲哀。“节用”实际既强调开源又强调节流,讲究的是投入产出比,提倡的是克勤克俭的精神。实乃人给家足,民富国治之道,这种“强本节用”的的墨家经济学,可谓“百家而不能废也”(司马谈语)。其次,富之贵之也要节用,只有节用才能贵义。即使富之贵之,依旧要节用,不节用就不能贵义。大量的财富烂在棺材里,怎么能说是贵义呢?况且,物质资源的匮乏,在人类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正视而不应该回避。从普通个人来说,钱虽然是自己的,但资源却是社会的,用自己的钱无可厚非,但过度浪费社会资源其实也是不义。所以墨子说“富而见义”,富人比穷人更应该贵义,作为富人而言怎样才算是义?富裕了之后要知道感恩社会,仗义疏财是一种可选项,但不是唯一的选择,节用本身其实也是富人值得嘉奖的贵义。从执政者来说,节用就不仅仅是可选项了,而是一种必备的职业道德,用的国库的钱岂可铺张浪费?应该看到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开始,这样才算是执政者的贵义。实际上墨子说节用,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也是出于反腐败的需要。当时的礼乐等级制度,可谓公然将王公大人的腐败合法化,王公大人一天到晚弦歌鼓舞大兴庆典为自己歌功颂德,生时穷奢极欲,死后劳民埋财,他们用的可都是民脂民膏啊,所以墨子强调“非乐”“节葬”。其实都是要求执政者节用贵义。《辞过》篇告诫执政者,说:“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执政者自己节用,才有脸面来说节约型社会,大家才能心服,财富才能足用。所以说节用这件事,应该执政者带头做,做到了是功德无量的事,“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最后,节用具有修身养性方面的恒常价值。节用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节俭,其实更具有修身养性方面的恒常价值。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克勤克俭才能走向昌盛啊,骄奢淫逸只能走向败亡。节用的背后是走向昌盛的那种克勤克俭积极向上的精神,而浪费的背后则是那种走向败亡骄奢淫逸的颓废和堕落。物质上的节俭只是外在行为表征,保有这种行为表征之所以非常重要,就在于保有这种行为,也就能提醒我们保有克勤克俭积极向上的精神。放弃这种行为表征,在物质上穷奢极欲,也必定会在精神上骄奢淫逸,那么我们会不自觉地走向颓废和堕落。这就是玩物丧志的道理。所以,墨家义士的节用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节俭,而是一种比较广泛的“节用适欲”的修身养性的功夫。“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辞过》)所谓的“节”,提醒我们在各方面都要适度,这叫“适人欲”。这种功夫修养到最后具有绅士气度,可谓“坐处有度,出入有节,男女有辨。”(《非命上》)节用不仅仅墨者之义,而且也是墨者之智。所以墨子就说,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能不知道节用的道理。“夫知者,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公孟》)懂敬畏、有爱心、知节用,此三者合一,才能说是智者。【廉】知廉知耻墨家义士是重廉的。墨家之义,义者知兼,兼者知廉,廉者知耻。廉是什么呢?廉就是不妄取。当自己一个人要做那歹事的时候,知道这是耻,所以就不做。(《墨子·经上》:“廉,作非也。”《墨子·经说上》“廉,己惟为之,知其恥&思耳&也。”)墨家在写“恥”字的时候,左边是“思”右边是“耳”,合起来是很会意的一个字,什么是耻辱的耻?在想做之前心中思之能不能,耳中听之可不可,不能不可,这就是“恥”。墨家义士是重廉耻的。值得注意的是,墨家又特别在两种情况下讲“廉”。其一是认为贫穷的时候,要知廉;其二是认为当官吏的时候,要知廉。《墨子·修身》告诫“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作为一个君子,人穷志不穷,不能妄取,生财要有道。《墨子·明鬼下》批评“吏治官府之不絜廉”。官吏应该廉洁奉公,是墨家所强调的。【忠】说忠行义。墨家的“忠”首先是“爱民谨忠”,这是执政者的职业道德(角色责任)。墨子说“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节用中》)请注意:墨子这里所说的忠不是民众忠于君王,而是君王“爱民谨忠”。“忠,以为利而强低也。”忠是认为对天下有利而奋力抗争,这依旧是各级执政者的职业道德。墨子有时说“忠臣”不能做影子和回声,而要敢于进谏,这依旧是职业道德范畴。墨家的“忠”讲究“忠信相连”,实际上忠有时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我们前面说过,墨家的“信用”是内信于己,外信于人。如果这个“内信”是正好是诚心诚意地为他人着想,那么“内信于己”就变成了“外忠于人”。没有信就没有忠,一个连自己都不信的人如何能忠呢?不是笑话吗?所以信是首要的,信是一种契约责任精神。有了契约责任精神,才能谈忠于职守,忠于角色,忠于责任,忠于人忠于事。忠必须有契约精神作为基础,才是牢固的。当然,有一些角色是先天规定的角色,不是能自由选择的,比如身为男人的性别角色,身为儿女的子女角色,身为汉族人的民族角色,这都是天定的,是没有办法自由选择的角色。为什么人们依旧要忠于这种角色?是什么理由让人一定要尽忠于这种角色责任?因为这是上帝的安排,只能接受,抛弃这种角色实际上自己也很痛苦。上帝将我们造成这样,我们只能自我接受,自我承认,自我悦纳,其实这依旧是自信的范畴。我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有内化为自信,才能有归属感,有归属感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忠。墨家讲究“互忠”,互忠其实就是“义”。墨子有的时候也说“君惠臣忠”,这并非片面的忠,而是互忠。互忠其实也是一种义,将“忠”这个角色责任绝对化是不对的。其实“忠”也必须讲究交互性,要讲“互忠”。墨子讲角色责任的时候总是双方的责任同时强调,《兼爱下》:“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这显然已经被”兼相爱、交相利“的墨家大义所包含。“互忠”其实就是义。“说忠行义”是墨家义士所追求的操守。在墨家文化里,“信”“忠”“义”是一脉相承的。信是必须的安身立命的基本,忠是必须的角色责任或职业道德,义则是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超拔。之所以讲“说忠行义”,首先是说的时候要宣誓自己尽忠职守,这叫做“说忠”,其次是实际做的时候,则力求在角色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多做一些,这叫做“行义”。忠与义的唯一不同,忠是职责所在,义并不一定是职责所在。在信的基础上多想一点就变成了忠,在忠的基础上多做一点,也就变成了义。所以说,信是忠的基础,忠是信的延续,忠信相连又是义的基础,义是对忠的超拔。忠者近义,义者必忠。这就是将忠作为墨家义士8大操守之一的原因。【强】奋发图强光有忠还不能成义,必须有强。墨子止楚攻宋,批评公输般,说:“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公输》)墨子不是光凭赤诚之心,凭的也是艺高人胆大,强人三分。首先,贵义的必然要求是奋发图强。前面我们已讲到,义虽然是一种人际道德,但人际关系说到底本质就是利益关系。不论是交相利,还是知恩图报、慷慨付出,都要求兴利而为之。手中无利,难免捉襟见肘,义举难行。手中有利,就更能豪情万丈,弘扬大义。所以,墨家贵义,不能不兴利。墨家义士,不但不必羞于言利,而且要大张旗鼓“索天下之隐利”,“兴天下之利”。当然,前面也讲了,兴利不能妄取,要知廉耻,要踏踏实实、勤勉做人、强力从事。只有强力从事才能变强。只有变强才能“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尚贤中》)否则就叫“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七患》)。其次,奋发图强是我们在这个俗世安身立命的必须。知弱知强,知进知退,乃是关乎身家性命的事,子墨子授禽滑厘守城之道,开始一句话就先行告诫,说:“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亓慎之,恐为身姜。”(《备梯》)墨家虽然不赞成“强之劫弱”,但墨家讲究自卫,这就不可以不知强知弱。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在知强知弱这个问题上都不可以自欺欺人。以国家为例,墨子将执政者自我标榜先进、闭门自大,列为亡国之第五患,说“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 &(《墨子·非命下》)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身居俗世,要知道强荣弱辱的道理,知危而奋,知辱而进,知荣而强。墨子说“强必荣,不强必辱”。就是告诫我们要知荣知辱。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这是知辱,知辱是起点。光知辱还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辱?还要知道什么才是荣。《墨子·经上》“实,荣也。”有实力才能有荣。《墨子·经说上》:“实,其志气之见也,使人如己,不若金声玉服。”因实力而生的志气,别人看见了就心服口服,实力不是徒有其表金声玉服。知辱知荣,然后奋发图强。最后,奋发图强要不敢懈怠,自强不息,力事日强。知辱知荣,就知辱知荣要欣欣向荣,墨子告诫我们非命自强的道理,说上到各级官吏,下到农夫农妇,没有一个人可以不自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故不敢怠倦。……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故不敢怠倦。……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墨子在这里反复强调“不敢怠倦”,就是说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时时要自强,天天要自强,要“君子力事日强”(《修身》)。【任】侠义能任在甲骨文中,“壬”是“任”的初文。壬即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任”的本意是挑担,肩负,负荷。现在我们经常讲“任务”“任用”,其中的“任”都意味着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当我们讲“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得时候,就近似于墨家所说的“任”。在墨家里面,“任”是高度的责任意识,是主动承担责任。职责所在而去做,那是“忠”(前面已经讲过,忠实一种职业道德),不是职责所在也去做,而且做的很好,那就是“任”(任是比忠境界更高的义)。这是墨家义士独特的气度。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家重视这个“任”字。“任”是“举贤任能”“任重致远”的任,也是“任侠”的任。侠义能任是非常光荣的事。“任”的境界非常高,要有损己利人,忘我成义的豪迈。《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任是墨家“士”文化中的大义,提倡牺牲精神和服务意识。《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墨家义士有一种闻声救难的作风,萍水相逢急难相救,急公好义,全然不顾自己的私利。“任”是“侠”文化的源头,也是侠文化中最优秀最值得提倡的部分。韩非子说“墨子之徒为侠”,墨侠精神的核心就是这个“任”。墨家历经劫难,到西汉归于沉寂,但侠义能任的精神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游侠,《史记·游侠列传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任侠的五大特点:①不畏强权,不受专制意识形态的约束,所以说“不轨於正义”;②重诺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必成;③不计生死,不爱其躯,慷慨赴死;④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在士人有厄难的时候,出手相救;⑤不夸其能,不显其名,羞耀其德。侠义精神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人的精神品质。中国最强盛的朝代是唐朝,唐朝就是一个“击剑为任侠”蔚然成风的时代。李白作《侠客行》歌颂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王维《少年行》则赞道“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贾岛的《剑客》则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唐诗中的中国,是任侠的中国,是曾经的少年中国。应该指出,墨家的&任侠&所奉行的在野精神,是有别于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豪情的。侠有“尚义任侠”和“为气任侠”两种,所谓“为气任侠”乃是拚将一剑报恩仇,而“尚义任侠”则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墨家的任侠属于“尚义任侠”。正如论者所言:“墨者是社会中积极的秩序维护者,一边守候民众,一边参与生死智慧较量。”“墨子侠义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对社会正义思考的基础上,以墨子为首的墨者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思考。”甚为可惜的是,现在的人只看到了拚将一剑报恩仇的武侠,没有看到为国为民的任侠。以至于对侠文化多有诋毁。这是因为“侠的思想在后世的传承中被人们过分发扬其惩恶扬善的方面,而忽视了墨者惯守的规则,使得墨者真正的侠义伦理思想未能得到充分发扬,以致被湮灭。”(张颖《墨子侠义伦理观研究》)“任”的人格是强互惠人格,“侠”的精神是扶危济困,“武”的原意是自卫和非攻。这些中国最原生态的武士道精神,皆可以从墨家文化里面得到深刻的诠释。不知任,不知侠义,丧失尚武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最可悲的事情。墨学中绝于世,少年中国一去不返。历经元明清,懦夫之国何敢言义?遂成中华之劫难。清末谭嗣同追随墨侠之风慷慨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感怀墨侠精神,欲以自勉,字号“任公”,并作《少年中国说》,毕竟已是千古绝响。【勇】志勇前行侠义能任,必然的结果是勇敢前行。所谓“墨子之门多勇士”,先秦墨家身处乱世,墨门弟子拿起武器抵制侵略,勇字当头,《墨子·修身》篇说:“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那么什么是墨家义士所奉行的勇呢?首先,墨者之勇,是志勇。志之所在,果敢前行。所以《墨子·经上》有言:“勇,志之所以敢也。”正所谓志之所在,虽千人去吾独往。墨家的勇是建立在有志于道的基础上的,是道义的笃守,是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所以墨家判断一个人是否勇,首先要观察他的志向之所在。志向所在,就去做,是勇;不是志向所在,不去做,也是“勇”。所以《墨子·经说上》又说:“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勇是因为他敢做这事,而说他勇;并不因为他不敢做那事,而妨碍说他勇。)所以,不志于道,纯粹比狠比凶,不是墨者之勇。所谓“闻勇武而相杀”,那是二百五。《墨子·耕柱》记载墨子对骆滑嫠说:“我听说你喜欢勇武。”骆滑嫠说:“对了。我听说哪个乡里有勇士,我一定要去杀他。”墨子说:“天下没有人不想亲附他所喜爱的人,疏远他所憎恶的人。现在你听到那个乡里有勇士,一定去杀他,这不是喜欢勇武,而是憎恶勇武。”其次,墨者之勇,是义勇。无义而有勇,是莽夫;有义而有勇,如果是出于私义,则是维权,如果是出于公义则是义勇。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止楚攻宋,既是志勇也是义勇。墨家的义勇,还可以髙石子为例。墨家荐高石子到卫国为官。卫国国君给高石子的俸禄很优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见卫君,都竭尽其言,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于是高石子离开卫国到了齐国,见了墨子说:“卫国国君因为老师的缘故,给我的俸禄很优厚,安排我在卿的爵位上,我三次入朝见卫君,必定把意见说完,但卫君却毫不采纳实行,因此离开了卫国。卫君恐怕会骂高石子为狂士吧?”墨子说:“扬长而去,追寻大道,纵万人责吾为狂士,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古时候周公旦批评关叔,辞去三公的职位,到东方的商奄生活,人都说他发狂;但是后世的人却称誉他的德行,颂扬他的美名,到今天还不停止。况且我听说过:‘行义不是为了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扬长而去,追寻大道,纵万人责吾为狂士,对我又有什么伤害呢!”高石子说:“我离开卫国,难道敢不遵循道的原则!以前老师说过:‘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居高官厚禄。’现在卫君无道,如果贪图他的俸禄和爵位,那我就是苟啖人食了。”墨子听了很高兴,就把禽子召来,说:“姑且听听高石子的这话吧!违背义而向往俸禄,我常常听到;拒绝俸禄而向往义,从高石子这里我见到了。”(《墨子·耕柱》)——义之所在,万人空巷我独行,义之不在,仰天大笑出门去,这就是墨者的义勇。最后,勇有五等,墨家义士奉行的是君子之勇。什么是君子之勇呢?溅君子之血,阻暴君之恶,劫持万乘之师,护千乘之国,这就是君子之勇。据记载:胡非子研修墨家学说,教育青年子弟。有一个叫做屈将子的人,是一个崇尚勇猛之人,听说墨者反对暴力争斗,于是带上长剑全副武装去见胡非子,在半路上拦住胡非子问道:“我屈将子听说先生反对暴力争斗,但是我屈将子崇尚的就是勇猛,你说得出道理还则罢了,说不出道理,今天就是你的死期。”胡非子说:“我听说勇有五等。背负长剑,奔赴深山丛林,寻找凶豹,与黑熊老虎搏斗,这是猎夫之勇;背负长剑,奔赴河湖深渊,斩杀蛟龙,与乌龟水怪搏斗,这是渔夫之勇;登上危险的高地,象大鸟一样站立,环顾四周,颜色不变,这是泥水工之勇;瞟他一眼就将人刺伤,正眼看他一眼就将人杀害,这是监牢里的刑徒之勇。从前,齐桓公企图向南侵占鲁国,鲁国主公担心害怕,三天没有饮食。曹刿听说了,接近齐军,遇见桓公,说:‘我听说国君受辱则臣民可死,你退师还则罢了,不退,那我就一头撞死在你的身上,让鲜血也溅在你的身上。’齐桓公恐惧,不知所措。管仲于是劝说齐桓公与曹刿定下合约,退师回朝。曹刿,一介平民,徒步而行,身穿布衣,赤手空拳,不发怒则已,一发怒就劫持了万乘之师,保护了千乘之国,这就是君子之勇,是勇之中最为珍贵的一种了。晏婴疋夫,一怒而沮崔子之乱,亦君子之勇也。五勇不同,阁下以何为勇?屈将子笑着说“好”。于是解下长剑,脱下武装,恳请胡非子收自己为弟子。(胡非子佚文,见于《太平御览》《意林》《文选》)【相关阅读链接】修墨第一境:重启敬畏之门 修墨第二境:有法以度,持戒而修 修墨第三境:重诺守信 取信而行修墨第四境:自强不息,兴利贵义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理小说父女秋花春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