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部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局具体在什么位置?退休职工现在住在哪个地方尼?

李庆忠院士---中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界的唯一院士
已有 4603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中国工程院
&&&&&&& 李庆忠,石油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两步法偏移技术,研制了“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
术的应用与发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的若干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对现代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补充。研究的“地震子波零相位化方
法”、“用剔除拟合法求取纵波正波入射剖面”技术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剖面。以下引自百度网站(/view/294185.htm)李庆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专家。省人。1952年毕业于物
理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高级工程师。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成像技术。
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使商河西油田迅速查明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
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新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发现新立村油田。
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
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
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于"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称号;同年当选为院士。现任石油物探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特长: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波波动理论、成像技术等。人物经历 出国经历李庆忠1、
- (43天) 到美国参加海洋技术OTC年会
又代表中国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赴美国休斯顿等地4个石油公司,2个地球物理公司考察一个月,以及法国CGG地球物理公司及Sercel仪器公司考察 ,
本人身份:考察团成员,石油部派出。
  2、- (28天)
到美国旧金山参加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年会,本人代表中国物探界在会上宣读题为: "A Case Hisitory of
Seismic Survey in the Dong-Xing Oil
Field"(东辛油田的地震勘探历程),得到国外同行及专家的好评,并邀请我们去雪佛龙研究中心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矿业系作报告。
石油部派出,代表团成员。
  3、-(一年) 到美国休斯敦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 数据处理中心(EDPC)工作一年,进行地球物理资料的数字处理及解释。 石油部派出,本人身份:中方技术代表。回国后总结编写了"国外石油物探技术报告集"。
  4、-(16天) 到挪威Oslo参加欧洲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EAEG)第45届会议, 石油部派出,本人身份:代表团成员。
  5、-(半年) 到美国休斯敦,在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与发展部Western Geophysical, R&D. ,石油部派出,本人身份:客座研究员。
  6、- (25天) 到苏联莫斯科,基辅,萨拉托夫,费尔干纳,新西伯利亚等六个地球物理研究部门参观访问, 石油部物探局访苏代表团。代表团成员。
  7、-5.25(13天), 到美国休斯敦市参加华人石油学会CPPTS的年会活动。(该年会活动因故未能召开) 由石油部派出,代表团成员。
  8、1994.10(时间15天), 到美国洛杉矶市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的64届年会, 由石油部派出,成员。
  9、-3.13(时间15天), 到新加坡参加为勘探华北地区深层找油的地震资料处理验收工作,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派出,成员。
  10、 2001年9月(时间15天), 到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的71届年会, 由石油部物探局派出, 成员。个人简历  2.7 清华大学电机系 后转物理系学习, 直到毕业李庆忠3.3 燃料部石油管理总局(北京市)任实习员
  1.5 在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后为新疆石油管理局)
  地质调查处,任工程师及综合研究队队长
  3.10 参加大庆(黑龙江省)会战,在松辽石油勘探指挥部,
  地调指挥部,任综合研究队副队长
  4.3 石油部646厂物探局(河北徐水),任研究队副队长
  9.4 参加华北石油会战,到胜利油田(山东省东营)
  任油田副总工程师, 地质指挥所副指挥
  9.9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 副总工程师
  0.9 在美国 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休斯敦数据
  处理中心(EDPC) 作为中方技术代表工作一年
  89.1 在美国休斯敦西方地球物理公司,
  Western Geophysical, R&D. 作客座研究员 工作半年。
  1989.2 - 至今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物探局(河北涿州), 任副总工程师。
  2001.9 - 现在 双聘. 又受聘于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成就及荣誉主要科研成果  曾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及中油集团原物探局从事石油勘探工作50余年。
 &&&  李庆忠同志长期从事地震勘探研究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不仅解决了勘探中的技术难题,而且对
物探技术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对克拉玛依、胜利、华北等油田的发现以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石油物探技术
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他系统地阐明了地震波的波动理论,1972年与国外同时提出了"积分法绕射波叠加"
成像技术,使地震勘探技术从几何地震学进入了波动地震学时代,1975年采用该技术进行数字处理,迅速查明商河西油田地下构造形态,两年内探明石油储量
5400万吨,并顺利投入开发。1966年首次提出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原理,并在东辛油田上绘制出三维归位构造图,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1974年又在
新立村地区组织了世界上第一片束状三维地震勘探,发现新立村油田,此方法现已成为陆上三维勘探的
主要方法。1974年首创两步法三维偏移,论文发表比国外早五年。最近他系统研究了提高地震勘探精度的各个环节,1993年发表了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
路》,全面评述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理论及发展方向。1985年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及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李庆忠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部,《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地震波的基本性质》,曾发表有影响的
学术论文25篇。以其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表彰,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
特殊津贴,1995年被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命名为"石油工业杰出科技工作者"。
  论文或专著发表情况:
  (1)《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及干扰波》
  发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4年第1-2期合刊,第1页至142页
  (2)《东营-辛镇油田的勘探历程——一个最早的三维地震勘探的实例》
  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1979年第2期第140-155页
  英文稿在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1978年旧金山年会上宣读。
  (3)《三维绕射扫描叠加》发表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5年第3期
  (4)《近代河流沉积与地震地层学解释》发表于《石油物探》1994年第2期第26页至41页
  (4)专著:《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获奖情况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主要论著  1 李庆忠.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区的反射波、异常波及干扰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李庆忠.绕射扫描叠加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4(5)
  3 李庆忠.三维绕射扫描叠加.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75(3)
  4 李庆忠.东营—辛镇油田的勘探历程——一个最早的三维地震勘探实例.地球物理学报,1979(2)
  5 李庆忠.论地震次生干扰(上、下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83 (3、4)
  6 李庆忠.关于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的若干问题(上、下篇).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7 李庆忠.地震信号内插及噪音剔除.一维内插与去噪.地球物理学报,1987(5).第二部分:二维情况的内插与去噪.地球物理学报,1988 (3)
  8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9 李庆忠.对地震勘探的信噪比、分辨率及保真度的再认识.石油物探信息,1994(6)科技成就从几何地震学到波动地震学  胜利油田会战初期,复杂构造上的地震资料往往与钻井资料不符,不是深度有较大误差,便是断层位置不对。前人在地震方法研究方面曾经做过大量试验:例如缩小排列、非纵排列、低频反射、平面波前法、方向调节接收,等等,但结果都不能解决问题。
 &&&&  传统的几何地震学认为,像光一样直线传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恰似乒乓球的反弹射状。这种简单的类比法,也是传统的地震勘探成图计算的理论基础。李庆忠从和的
差别出发,想到地震波的波长很大,一般为80~150m,它的传播与其说像乒乓球的弹射,不如说它主要以波动的性质在地层中传播,遇到断层就会产生绕射
波,造成地震记录上“层断波不断”的现象,并且小断块反射能量下降,消失在干扰背景之中。他想,如果不把绕射波收敛起来加以归位,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地下断
块的形态。这些想法得到了俞寿朋、刘雯林的支持和帮助。1965年,他们共同计算了大量地震波的衍射波动性质和特征。1966年,李庆忠进行了系统的论
述,写成《波动地震学》手稿,说明“地震反射波与地下反射段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道理。
  &&&&&&& 但是不久,“”
开始了,他的《物理地震学》被错误地批判为“三脱离”的典型,被没收了手稿,下放小队劳动。直到1972年,刘雯林把代为保存而幸免于难的《物理地震学》
手稿和图幅交还给李庆忠。在刘雯林、柴振奕的帮助下,李庆忠完成了《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区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这篇21万字的长篇论文。
当时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物探局总工程师孟尔盛给予该文高度评价,认为是中国地震勘探发展史上的重要论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于1974
年以第1~2期合刊的方式,刊登了这篇文章。此后,各石油院校的教科书在阐述地震波的性质及特征时,均采用了李庆忠这篇文章中的附图。
  &&&&&&& 李庆忠建立在波动地震学基础上的“绕射波扫描迭加偏移”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偏
移技术的最初形式的提出,与国外几乎是同时的。1975年,该技术在物探局150计算机上投产,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华北商河西油田的资料经过处理后,
断层准确、深层反射清晰,在临邑大断层下方发现不少高产断块。短短两年时间,探明地质储量5400万t,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新区,建成年产40万t的石油基
地。现在地震资料的偏移技术已经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成为地震勘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领先开展三维地震勘探  60年代中期,石油地震勘探资料的成像技术正从剖面到立体,即从二维到三维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 与大庆不同,胜利油田是有名的复杂断块油田,用常规的二维地震方法很难搞清地下情况。当时任地
质指挥所副指挥的李庆忠,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二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不符的原因,提出改进地震勘探的八字方针:去噪、定向、辨伪、归
位。1965年,他和俞寿朋、刘成正等讨论了一个三维地震勘探的具体实施方案,设计了一套线距为260m的密集型“小三角”测网进行野外采集。当时使用的
是国产51型,同时采用了解放波形、面积组合的接收方式。在资料解释中,从三个方向识别,
计算侧向偏移距离,然后用人工进行偏移归位(又称“剖面搬家”),这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三维地震勘探,使东辛油田在1967年获得了
第一张三维偏移校正的沙一段构造图,这是中国第一张三维归位构造图。李庆忠和同事们总结了这个实例的经验,在1978年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
(SEG)旧金山年会上,他代表中国界做了技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  1974年,李庆忠恢复职务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中断的三维地震的试验得以继续开展。
他利用当时国产模拟磁带仪进行多次覆盖采集。当时美国的三维地震还停留在“十字放炮法”、“环线地震法”上,都不能克服多次波的干扰。法国的“宽线剖面
法”,也只能称为半三维工作法。李庆忠设计了“束状三维地震”采集测线,有效地克服了多次波的干扰。由于种种原因,“束状三维地震”采集的资料直到
1982年才由张明宝处理出来,并完成了T4构造图,提供了井位。结果发现了新立村油田,在沙三段上部发现高产的厚油层,一年之中探明储量1100
万t,当年就建成18万t的生产能力。
  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三维地震勘探的重要性,这项技术已经是中国勘探发现油气田的重要措施,是老油田进一步挖潜的重要手段。领先世界的两步法偏移技术 
 &&&&&&& 1979年7月,作为中国南海中外合作地震勘探项目的中方代表,李庆忠成为驻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资料处理监督,当年10月,去新奥尔良参加第49届勘
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年会。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拉纳先生(1991年为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主席)在会上做了关于两步法偏移技术的报告。李庆忠告
诉坐在他身边的物探界老前辈顾功叙先生:“中国其实很早就提出了这种方法,比国外早”。事实上,李庆忠早在5年前就提出了用两步法实现三维偏移的归位,发
表在1975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上。该文不仅提出了两步法偏移的具体方法,而且论证了它与三维一步法全偏移的误差均在允许精度范围之内,在中国
当时只有中小型计算机的条件下,就能实现三维地震数据的偏移成像。一步法偏移要将大量的数据同时输入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内存不够(70年代末,西方地球
物理公司及埃克森石油公司最大计算机的内存只有4MB),全靠磁盘来回倒,效率很低。利用两步法偏移两次将倾向和走向偏移输入,这样数据量小,且效率要比
用“一步法”高数百倍。
 &&&&&  后来,李庆忠修书一封,把他文章的复印本转寄给拉纳先生。拉纳不懂中文,但一看图幅就明白,早在5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这种方法。他十分友好地邀请李庆忠去座谈。后来,拉纳在他正式文章发表的序言中写下“最早提出两步法偏移的是中国的李先生”字样。
  &&&&&&& 此后,中国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绝大多数油田一直都在使用两步法偏移,它可以获得常规的二维偏移剖面用作质量控制。此外,两步法的误差,实际上往往小于采用偏移速度的误差。因此,在缺乏巨型计算机的条件下,两步法偏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地震地层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是地震勘探解释工作的一个重要变革,它改变了过去只研究构造起伏的局面,走向与岩性、岩相紧密结合的崭新道路。但是在我国引起高度重视并产生良好效益,只是近十来年的事。
  &&&&&&& 20世纪70年代,地震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已在胜利油田的一些地球物理解释人员心中萌芽。他们经
过多年的实践得出认识:地震剖面上的每一组好反射波,基本上反映一套储盖组合;沙三段的高压油层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很稳定的T5反射强波。1972年,李庆
忠总结了这些认识,并在《地震波的基本性质》一文中加以系统化。他提出反射地震波与地下的岩性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并论述了海相、深水湖相等7种岩相带的
地震反射特征,同时指出了不同岩相的波形变化情况以及可追踪的范围。很可惜这些认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70年代末,石油部领导从美国考察回
来,才把美国系统化的“地震地层学”介绍给国内,并着力推广,产生了很好的勘探效果,地震勘探由过去只能研究地质构造,发展到能够分辨地层的沉积相和研究
砂岩层储集的分布变化规律,开拓了勘探的新领域。
  &&&&&&& 然而,李庆忠注意到,国外的地震地层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大多是针对海相地层的,生硬地套用到中国
的陆相地层,就产生了不少问题。1985年至1986年,他用计算机做了大量的正演模型,并收集了河流沉积的各种研究资料,根据黄河4000年中河道变迁
的记录以及长江流域江汉曲流河的发展历史,有力地证明了陆相沉积的复杂性以及地震地层解释中的各种“陷阱”。
  &&&&& 1986年,他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上发表《陆相沉积地震地层学的若干问题》。创导“地震地层学”的美国前埃克森石油公司总地质师桑格里来信给李庆忠说:“这篇文章看来是对地震地层学文献的有用贡献。你文中的图件,尽是出色的图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来信祝贺:“你的高作我非常欣赏,还望再接再厉,为国争光”。1991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也
谈到:李庆忠所表述的观点,正好与美国最近发展起来的“事件沉积学”所持的新观点完全一致,即“自然界的沉积作用在许多灾难性的事件中,不断地改造着沉积
体的面貌”。这种思想认识将引起传统地质学观念上的变化,同时也会使地震勘探的解释朝着更为准确的方向前进。李庆忠的文章,可以说是对现代地震地层学的一
个重要补充和发展。走精确勘探之路  李庆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出了影响地震勘探精度的各种因素,并从物理的本质入手,结合严密的数学理论,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物理勘探中各种现象与技术方法做了本质性、机理性的研究,提出了高分辨率勘探的方法及措施。
  &&&&&&& 他提出了(地震波)大地吸收作用的经验公式;推算出中、新生界地层的吸收指数;研究了“地震子
波零相位化方法”,并提出波阻抗反演中存在的五大难题和解决的方法;完成了“用剔除拟合法求取纵波正入射剖面”的技术,使之取代水平叠加,更好地克服多次
波,获得高分辨率的剖面。
  &&&&&& 1993年,凝结着李庆忠10年心血的《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一书问世了。此书出版后,得到读
者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本好书,是“打开高分辨率勘探之门的一把钥匙”;“这是一个资深的物探专家正确地看到并选择了地震勘探的明天之
路,对今后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将起到重要作用。”第一版2000册被抢购一空,再版后亦销售完毕。此书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1993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品质  从1985年开始,美国的GI地球物理国际公司(Geophysics International Corp.)声称它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煤、找水的先进技术,称作Petro-Sonde(中译为岩性探测技术)。该方法是凭一个像那
样的仪器,既不拉天线,也不接地线,就凭操作员用耳机听声音,并旋动接收机上的旋钮(据说它能指示探测深度),就能听出多深处有油气。他们到任丘油田、胜
利油田演示试验后,据报道,探测油层的深度误差仅为22m;到开滦煤矿找煤时,煤层深度误差仅5m。消息传开,我国有不少“热心人”从事这项研究,到90
年代,我国已有6个单位生产这种仪器。不少有名的研究所及大学科研人员为之创造探测理论。李庆忠不轻信这种找油技术。于是他着手进行研究,对其理论和实际
资料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它是。1996年,他发表了《对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的质疑》一文,全面揭露了伪科学在理论上有6个关键问题站不住脚,在实际结果上又错误百出:这种仪器在同一点上既没有重复性,调试前后也没有稳定性,各台仪器之间也没有一致性。它所接收的所谓信号,只是的一种脉动噪声,根本不是地下来的信号。经过该文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所谓的先进技术就此销声匿迹。
  &&&&& 美国另一家世界地球物理公司(World Geophysical
Corp.)在80年代发明了一种重力直接找油的新仪器,称为Affinity
System(艾菲亲和系统),它实质上只是一架灵敏度很差的重力梯度仪。然而,他们诓称是专利保密,不准别人打开仪器,也不告诉你测的是什么物理量。他
们声称,用该方法可使探井成功率达到70%~80%,滚动开发成功率达到80%~90%。1992年成立了中美合资东营艾菲石油勘探有限公司,更加扩大了
其勘探领域。每年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元,全国各油田委托他们找油的“艾菲”项目总经费超过了2000万元。他们在报上登广告,声称“艾菲直接找油是勘探的新
坐标”,“能够直接检测油气丰度,圈定含油范围”,是“既省钱、又快速的找油新技术”。李庆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调查了“艾菲找油”在各油田中的实际资
料,发现资料的精度极差,交点上的闭合差远远超过油气异常的幅度。经重复观测后,所谓的油气异常面貌可以完全改观,于是撰写了《评艾菲微重力直接找油》一
文,发表在1997年《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2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揭露了艾菲亲和系统的本质,从而促使该项新仪器退出了勘探市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毛宁波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顾功叙 简历 - 名人简历
顾功叙 简历
顾功叙,地球物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震预报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对开创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推进地震预报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多次举办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参与筹建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培养大批地球物理勘探骨干。
日 生于浙江省嘉善县。1929年 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理科,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年 任杭州浙江大学物理系助教。年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学习地球物理勘探,获得硕士学位。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地球科学系作研究工作。年 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1年 任国家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矿产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年 先后任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地球物理勘探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年 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1977年 被选为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年 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5年任名誉所长。日 逝世于北京。享年84岁。
顾功叙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父亲是农村小学教员,幼年家境清寒,得到亲戚的资助,才有机会进中学和大学学习。1929年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到杭州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33年清华大学向全国招收公费留学生,顾功叙通过考试被录取,指定去美国学习地球物理勘探。1934年9月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于1936年取得该学院的地球物理硕士学位,后转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地球科学系作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顾功叙中断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回国,到抗战后方的云南省昆明,任当时已搬迁到昆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那时科学研究和生活条件都很差,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他仅凭几台简陋的仪器在云南、贵州两省的10 余个地区,开展了中国较早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研究院从昆明迁回北京,顾功叙于1947年初随着回到北平,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现场地球物理勘探和研究工作,他就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兼授地球物理勘探及物理学课程。同时与同事曾融生配合,用了近2年的时间,充分利用中国境内当时已有重力加速度观测资料,进行了中国大陆地壳均衡改正的研究。顾功叙在1939年加入中国物理学会,曾一度任该学会书记。1940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历任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1947年他与翁文波、傅承义、陈宗器、赵九章、王之卓等地球科学家们一起,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刊编辑出版《地球物理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球物理学报》主任委员、主编、名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顾功叙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主持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工作。1949年下半年,他接受当时中央重工业部的委托,在北京举办了新中国最早的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从无到有培养了第一批地球物理勘探人员。1951年国家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顾功叙被任命为委员和地质矿产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发展和队伍的建设尽心尽力。1952年他在北京又为一大批大学物理系毕业生举办第二期地球物理勘探训练班,为当时的冶金部、地质部、石油部、煤炭部等系统进一步培养了一大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骨干。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后,顾功叙先后任该部地质矿产司副司长、地球物理勘探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具体组织和指导地质部系统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1953年他参加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的建立,并在该系开办了全国各部门物探技术人员大规模的冬训班,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物探人员的技术水平,而且为全国各部门物探队伍之间的沟通,为生产、科研和教学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打下了基础。地球物理勘探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进行实际勘探工作的同时,科学研究十分必要,顾功叙不仅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织并指导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把地质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的一个试验室发展组建成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1959年起任该所所长。
1966年河北省邢台大地震之后,遵从周恩来总理要求地质和地球物理工作者加强地震预测预防研究的指示,顾功叙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地震预报研究方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震科学研究工作。国家地震局成立后,1978年顾功叙任该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继续指导深入开展地震预报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工作。1985年顾功叙退出领导工作的第一线,任名誉所长,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和培养指导研究生。1979年顾功叙与傅承义、翁文波、马杏垣、张文佑、李善邦、秦馨菱、谢毓寿、曾融生等地球科学家们发起和创建了中国地震学会,创办编辑出版《地震学报》。顾功叙历任该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和《地震学报》主编、名誉主编。顾功叙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至第七届代表。1977年被选为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
8年抗日战争期间,顾功叙曾在云南和贵州两省的10余处矿区,进行了铁、铜、铅锌、黄铁矿、褐炭田等的地球物理实地勘探工作,写出10余篇有关勘探工作报告。这些工作大都是试验性的,且由于当时国家不搞建设,勘探结果既未被验证,更未被利用开发,但对发展中国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寻找矿产资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大规模发展地质找矿工作,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才真正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找矿工作。当时顾功叙在地质部系统任地球物理勘探局总工程师,指导金属矿、煤田、石油地区的地球物理普查工作,结合地质调查和钻探等发现了不少国家建设中急需的新矿种和矿产基地。
其中最重大的是大庆油田的发现。由于地球物理普查石油构造一直是最有成效的手段。1955年当地质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普查工作时,顾功叙认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最有用武之地。第一年(1956年)在中国西部及华北认为有含油远景的几个地区进行了地球物理普查,第二年(1957年)顾功叙建议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转往东北松辽平原,他考虑到该区地形地质条件最适合于地球物理普查石油构造,从而很快就发现了松辽平原之下隐藏着的大庆长垣构造带,经过钻探于1959年获得了工业性油流,推开了中国石油工业迅猛发展的大门,破除了中国贫石油的理论。顾功叙作为主要参与和领导者之一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1982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集体一等奖。
顾功叙在部署地球物理勘探实际工作中,所强调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充分考虑地球物理勘探前提,防止盲目性。他还认为地球物理勘探适宜于普查,主要应跑在地质工作前面,发现地下隐藏着的地质情况,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线索。他认为任何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推断,都应经过钻探或其他山地工程的验证。当前地质找矿要求用地球物理解决的课题越来越多,且越艰难,必须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原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断从基础学科吸取营养,从而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80年代末期,鉴于当时中国一般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的需要,顾功叙撰写了《地球物理勘探基础》一书(1990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着重论述原理技术的来龙去脉,强调在部署地球物理勘探实际工作中的地球物理前提和地球物理基础。进入90 年代以后,顾功叙常卧病在床,仍惦念着中国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终于把他对地震预报基本问题、原理和进展方面的认识写成了30多万字的《地震预报》一书初稿。不幸他于 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后,顾功叙作为地球物理科学家把工作重点转向地震研究,为如何研究地震发生及其预报不断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并亲自领导实施。1980年他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上,所作的“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报告,引起与会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他的基本观点主要是:
第一,实现地震短期预报极其困难,有种种理由说明其难度极大,必须开展基础研究。对地震发生及其前兆之间的内在物理过程进行实验研究,这是长远的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第二,地震预报研究必须以地震震源为对象,要抓住不放,尽管震源位于地下深处,也要尽力取得来自震源处的信息。对震源要开展主动的现场实践,首先是对它的细结构进行深地震反射波的探测,以及其他可能取得的深部信息的探测,仅仅停留在地面观测,研究工作将不可能有所前进。第三,研究地震发生及其预报主要是物理学的问题,应采取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及途径,推测假定必须尽可能加以验证。要对地球的大自然进行实验,以实地观测实验工作为主,室内工作处于从属地位。第四,当前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对于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必须而且尽一切可能采取措施以减轻损失,不应听天由命。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措施是最有实效的,既可在大地震时减少建筑物的破坏,又能减少生命的伤亡。而即使能准确预报大地震,也只能减少生命伤亡,各种建筑物照样倒坍破坏。抗震建筑必然涉及增加造价的问题,但不宜作耗费太大经济上不允许的笼统估计,要切实计算一个定量的经济概念,通盘规划,逐年加固现有的建筑物。第五,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地震部门应对全国若干地震潜伏地区进行有一定根据的地震前兆的监视,布设高标准严要求的观测台网,随时注视一些可疑的现象,这样对减轻地震灾害有一定的作用,不能丢失任何一点真正的震前信息。
1&顾功叙,曾融生,张忠胤.中国境内208处重力加速度测点之海陆均衡变差(Ⅰ).中国地球物理学报,):101-1392&顾功叙,曾融生.中国境内208处重力加速度测点之海陆均衡变差(Ⅱ).中国地球物理学报,)3&顾功叙.探索中的几类地震前兆的物理依据.西北地震学报,):1-54&顾功叙.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地震科技动态,1981(5):2-6;国家地震局情报资料室,19815&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顾功叙.发展地球物理,促进天然气勘探工作.地球科学进展,1990 (2):7-87&顾功叙.地球物理勘探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