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不懂古代的文言文,中华文明之美2017算延续下来了吗

文言文不应减少,反而应该增加
文言文必须在小学和中学期间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和语感基础。文言文学习应该和思想教育、历史学习紧密结合。
首先文言文不是外语,我们正使用的现代汉语由它脱胎而来,而且保留了大量的成语和语法习惯,以及典故,如果不学习的话,我们的现代汉语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关键在于教授的方法。我大学毕业后当语文老师的时候,每学期的开始我都特意把排在课本最后的文言文单元提到最先来学,为什么?就因为学生有畏难情绪,跟老师说“文言文简直就是第二门外语!”我说那好吧,我们就来从最难的学起!我的教授方法其实就是“读书千遍,其义自现。”也没什么新鲜的,但是效果很好噢!每篇课文,第一次课我都先带着学生读书,让他们把不会的字音先注上,然后通读,也不管懂不懂,基本就快背下来了。第二次课,理解文章,第三次欣赏评析文章。几篇课文学下来,学生说:原来文言文也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吗!他们甚至爱上了文言文!
第二,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祖宗的语言文字都掌握不好,我中华文明要如何传承?只少数人懂得并会运用的文字,她的生命力衰退就是肯定的了!所以必须从普及教育阶段就广泛地学习。这一点,台湾以前比我们做的好。其实古汉语的生命力却旺盛得很,这从历年高考作文屡屡出现的文言文高分答卷就可见一斑。
第三,其实我们应该把古文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思想人格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因为很多文言文不仅是文辞精美,堪称典范,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也都保存了古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比如这次被删除的“五人墓碑记”,他们那种为了道义、理想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不正是现代社会缺乏和呼吁的吗?与其花时间对学生进行大而无当的说服教育,还不如让他们在对先贤的学习中,在文章的诵读中,感同身受地理解人文的精神,这不正是最好的思想教育吗?他们本身就存在于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为什么我们一些教育部门总想找各种理由断掉这血脉呢?
第四,现代汉语很多文章,其实学生可以在他以后的很多时间中不经意地就学了,因为文字都看得懂,容易理解,可是文言文,因为毕竟隔了近百年的时间,所以得花一定的时间理解和记忆,我们学生时代多么宝贵的学习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学学生自己很难自学的东西呢?因为难学就不学或者少学?这是什么理由?可笑!不负责任。与时代贴近就更不是什么好理由了,语文为什么非得贴近时代?什么时髦学什么?对吗?语文是一个人毕生对于语言文字基础的掌握,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不是组织学生在那读报纸。
第五,小学应以学诗为主,到了中学就要学习跟多的历史,比如史记的四公子列传,其实都应该全篇学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为文言文“平反”刍议
“舍得一身剐”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瞧,这才是充满帝王之气的诗作。这个?胡适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文字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变革触及不到统治者的痛楚,胡适他们被包容还源自于当局的“准风月谈”政策。而象李大钊一批铮铮铁骨的革命思想家立论发言的时候,封建专制者就撕下面纱举起屠刀。
所以把文言文当成语言文字表达的桎梏,而将文言文打入十八层地狱是大错特错的。
所以说文言文冤啊,比窦娥还冤枉啊!所以说“罢免文言文”一案,就是民国头号的特大冤假错案!如今是到了该为文言文“恢复名誉平反昭雪”的时候啦!
鲁迅先生当年在《狂人日记》中所见的“吃人”二字,也不是文言文吃人,而是文言文所表述的准确、真实、生动的“事实”在吃人。
还有,“五四”新锐人物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鲁迅等一批革命家只是拿文言文说事,实质是对当时封建专制不满。否定儒家否定文言,也就是否定封建专制。其实鲁迅先生等很多真正有建树的大文豪,压根儿也没用白话写作。
再者说,鲁迅先生思想深刻行文优美也得益于他的“饱读诗书”和文言文基础的厚重,这些年由于对文言文的“断奶”和“遗弃”,使文章的表述方式走到了“尽头”,文章内容也变得索然无味。
还有,从历史的发展也可以看到,抛弃文言文后并未给中国带来进步。那会儿的中国缺少的不是白话文,而是“伏尔泰”等思想巨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真正改变历史重续历史的,还是拥有了马列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共产党!
“问渠怎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寻回中国文化的根脉精髓,就要恢复文言文!
文言文表情达意的丰富、深刻、准确、贴切和行文节奏、韵律的优美,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字形式都无法与其相媲美的。
如今的学问为嘛都成鸡肋啦?就是因为看白话文如同喝白开水,索然无味没了品头,文字的深度和视觉冲击力都没啦。
只有学习文言文,文人才有了较劲的对手,才能达到一种欣赏与自我欣赏的境界。有了欣赏和自我欣赏的人格,才是值得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尤其是文言文抑扬顿挫适宜朗读的特点,把汉语的有声、有形、有意境的综合魅力全都展示出啦,更使这一语言表达形式达到了一种声情并茂、出神入化的境地。
为嘛这些年再也没能出来《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因为没了文言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写鬼写神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些酣畅淋漓的精彩的内容,只能用文言文才能表述。
我们中国的许多好玩意儿都是我们自己丢弃的,在文化上盲目的追求西方尤其是美国,是邯郸学步舍本逐末,只会误入歧途。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南京一90后小伙晒文言文写转调书 因同事看不懂加配注解
关键字: 南京90后辞职信文言文辞职信微博古醉清风江苏
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当下谁能使用文言写出文章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文言文占座文、文言文请假单、文言文自荐信,都引来网友的围观。而最近,网络上又流传了一封“文言文辞职信”,作者是一位1991年出生的男孩子。他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受前同事的启发。这名前同事写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辞职信,该辞职信的英文和日文版有数百字,但中文版只有一句:感谢在此经历过,再见。
11月14日,网友“古醉清风”用文言文写了一封离职信,并在微博上晒出。《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这是一篇四字骈文,共200多字,并附上了注解。文中多处引用《诗经》《道德经》《增广贤文》《东坡志林》等著作的内容。
据了解,“古醉清风”是泰州姜堰人,出生于1991年,是江科大经管学院2012届毕业生,目前在泰州一家台企工作。
他告诉记者,自己在高中时是一名文科生,历史是他的优势学科,高考历史成绩为A+,大学虽然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他喜欢看历史书,写过一些杂文,他曾跨专业考研,报的是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初试排名第八,遗憾未通过复试。
“古醉清风”微博
办公室里写出草稿 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古醉清风告诉记者,这其实也不算辞职信,是他确定从公司管理部门调到制造部门后,给同事写的转调书。11月13日中午,他在办公室花半个多小时写出了草稿,11月14日上午,在修改了部分文字后,就将该书通过邮件发给了这两个部门的同事,结果“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好多人跑来问到底写的什么意思”。经不住这么多人问,于是自己脑子一热,就在当晚将全文发到了个人微博上,并配了注解。
当天,还有同事用手机将邮件内容拍照传到朋友圈,“引起轰动”。
记者看到,对于这篇文章,网友们不是表示看不懂,就是感叹“厉害”“霸气侧漏”“佩服”“膜拜”。清风则在对其中一名评论说“看不懂”的网友的回复中称,“用典太多,托古言今,反讽暗喻~呵呵,同事或有文化的一看就明白,没文化的不知所云”。在朋友圈中,清风还回复称是“随手那么一写”。
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古醉清风告诉记者是受前同事的启发,这名前同事写了中、英、日三种语言的辞职信,该辞职信的英文和日文版有数百字,但中文版只有一句:感谢在此经历过,再见。
专家看法: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侯印国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古人也有很多辞职的文章和诗歌流传至今。比如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再比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古醉清风”微博截图
《去职转调书》全文
去职转调书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浮生若梦,来去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暗处一灯。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圣贤言语,神钦鬼伏。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他人看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清风手书甲午年闰九月二十二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情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取自&&诗经.豳风.七月&&,此处以天气衬托心情。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只要符合礼义的事就去做,不要只顾争小利而害大局,接上一句。
点塔七层,莫如一灯:原句“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七层高塔都点上灯,也不如在暗处点亮一盏灯,此处为暗喻,反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
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取自《增广贤文》,原话“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再多的星星也不如一个月亮明亮。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花花世界,当做没看见,忙忙碌碌,不管我的事。既是写心境坦然,又是反讽。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取自《东坡志林》,原句:“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处写人之定力,即使面对复杂境况,却恍如置身事外,实则暗度陈仓。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来的时候大家热热闹闹,走的时候不声不响,暗指世态炎凉,人心冷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只求多做些好事吧,也管不了前程了。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虽然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养家糊口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很多事情大家也没必要那么计较了,过去的过不去的都让他过去吧。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李程UID 559137
阅读权限 20
注册 宝宝生日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上学时很讨厌文言文,觉得完全是应付考试嘛,生活中谁会用文言啊。
长大了后,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人会使用文言文这种与口语不一致的方式作为书面用语。古人知道语言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语言的变化会导致后人看不懂祖先的著作。就拿英语来说,莎士比亚属于早期现代英语,现在的英国人看他的作品也很头大,因为语言变化太大了。
如果从7、8岁开始学习文言文,经过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这种语言,古人的文章就可以看懂了。祖先的智慧结晶就可以得到传承。
犹太人也是这样,希伯来语始终是犹太人圣经的书面语言,即使是犹太人的口语语种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初犹太人恢复了希伯来语的口语,对整个的犹太人的凝聚,对以色列的复国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
一个国家不怕亡国,文化亡了就真的亡了。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UID 821304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文言在上古(秦汉以前),主要是为节约,但仍和口语差别不大,可以说是口语的简化。
此后,形成习惯,形成一种文风,形成一种文言独有的美感。
纸张发明后,节约的因素完全消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宋朝人听唐朝人说话,可能跟今天北方人听广东话差不多。但文言的变化却不大,所以,今天我们能较顺畅地看上古的书。
今天,有人写文言,讲文言,主要是显得自己高深,因为毕竟从整个社会而言,看懂文言的人还是少数,之乎者也,玄之又玄一通,不要说别人,就是他自己,也觉得很有水平,智慧高人一等,可以俯视芸芸众生了。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原帖由 PMH 于
15:52 发表
上学时很讨厌文言文,觉得完全是应付考试嘛,生活中谁会用文言啊。
长大了后,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人会使用文言文这种与口语不一致的方式作为书面用语。古人知道语言是会发生变化的,这种语言的变化会导致后人 ... 楼主写了这个帖子,意思是说古代人用文言文,目的是制定了一个标准,千百年不变,以保持了文化的传承。
首先第一,古代人没有这个眼光,似乎还不会确定这个标准,文言文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一是原本语言就很简单,和婴儿呀呀学语差不多。第二是记录文字太费劲,无论是鼎文还是竹简,写太多的字是不可能的。
第二、其实文言也还是有变化的,宋朝的人看汉代的文字,也一样看不懂。但变化比较小倒是真的。
第三、变化才是好的,不变才不好,莎士比亚的原文看不懂了,不影响他的剧目一直在上演。不变的结果是,明清的老百姓,会说话却看不懂书,要看懂书,就要多学一门外语(文言语)
第四,小孩子学两三年文言,就能看懂古书了,这句话就把所有的古文研究者都给笑话了,他们研究一辈子都还没研究懂呢。
第五、说传承,那真是笑话,用了两千年古文,传承下来的智慧有多少啦?我们吹嘘四大发明,号称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传承下来了么?第一份活字印刷的书,是在韩国发现的。到了清朝还是雕版,后来的活铅字还是洋人教给我们的。
第六、文言文能表达我们现在的信息么?你们这些爱好者,谁来那文言文给我写一份论坛的使用说明,写得出来么?能准确地表达你的意思么?肯定做不到。明朝有位皇帝,不务正业,喜好音乐,在传教士的教育下,写了一本关于音律的书。我当时读那本书的时候差点没笑死,一万又七百五十三丈六尺八寸三分四厘……,很简单一个音律居然写了一页纸,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买布匹呢,谁说文言文简练啦。
所以让孩子学文言文这个外语,还不如直接学英语这个外语呢,毕竟我们现代生活所传承的东西,大多都来源于西方。
你脑子咋就这么清楚呢!不服不行啊~
你脑子咋就这么清楚呢!不服不行啊~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UID 880528
阅读权限 5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为什么2009年湖北的高考满分作文居然是一首古体诗呢?
可见古文崇拜还是流传很广泛的么。
话说对前辈的崇敬,如那滔滔江水~~~
UID 617847
金钱 12489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一个人看世界应该从多方向去审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向外看的同时,也向后看,探寻古代中国的历史,丰富自己的头脑,对于自家的孩子比较有益。
1)文言文不是外语
文言文作为现代汉语前的书面语言,在台湾,不少有文化的人(当代中青年)仍可以运用浅文言进行书信交流,而大陆逐渐沉寂也不过几十年。作为现代汉语的本源,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学好文言文对于现代汉语的表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一点对我自己的孩子至少如此。
2)文言文学习并不可怕
文言文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完全等同于其承载的古代文化,其浅表含义并不特别艰深难懂。世说新语、唐史笔记之类的浅文言文实在是用不了几年就应该初步读懂,甚至‘史记’也不是完全不可接触。至于所谓明清的广大百姓看不懂书,更多的原因应归为“睁眼瞎”--不识字,如果有个当时的读书人代读一下,城门告示之类的大部分百姓应该还是可以听明白的。现在的学习条件比以前要好很多,识字对于大部分人已不是问题,学点古文对于很多的人来讲不是件难事,更到不了学外语的程度。
3)文言文学习不可回避
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孩子,学习文言文是无法回避的。小学五年级课本就开始了,直到高中毕业。与其抱怨,不如正视现实。朗诵唐诗、阅读古文、练练汉语,放松心情就没那么讨厌。
4)文言文只是工具
中国古代曾经很强盛,但并不神圣。懂一点文言文,了解一点中国的过去,不过是更多的认识些中国而已,不说明掌握了什么神器。这一点,上面的前辈话语是非常中肯的。
UID 559137
阅读权限 2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回复JERRYHAO:
1.早期的语言世界各地都比较简洁,到现在就要一句话变两句说了。就拿KJV和NIV这两个版本的圣经来看,NIV的翻译基本上都要长一些。而这两个版本的间隔时间就整个文化史来看并不算长。至于说古人有没有眼光,那要留给通晓中国文化的人来评判了。
2.“宋人看汉代的文字一样看不懂”,恕我孤陋寡闻,宋人是指谁呢?某一位还是所有宋人?汉代的文字又是指哪些文字呢?
3.有谁是不学习就可以读懂书了呢?古今中外哪种语言可以这样呢?“变化才是好,不变才不好”,一个人生病了,比起不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生病是好的吧?
4.古人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文言文,但书中的含义是否明白另当别论。我们大家白话文都很通吧,有谁可以去读读白话文翻译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看能不能读懂。如果读不懂,那是不是说白话文也要废掉啊。
5.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自然要到古人的书籍里去找。既然您觉得古人没啥智慧,想必是通晓儒释道三大家(其余诸子百家姑且不论),那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以下一些基本书目您都读懂了吗:儒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佛家: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金刚经
6.文言文里的说明文您读到过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古人的记谱方式您应该见过吧。中国的音律属于自然音律,记谱方式也不同。两者都是不可替代的。
UID 843294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古人用文言文,那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汉语。
我个人的观点。
一是,先把现代汉语的基础打好,先把以现代为主的价值观体系构建好。在此基础上,适当学一些文言文也并无不可。
文言文虽然同属于汉语,但是学习难度比外语还大。我想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7、8岁开始学习文言文,两三年可以掌握,古人的文章就可以看懂了,这是不是夸大其词了一点。我从大学时开始真正读古文经典,可我老老实实承认,我只是略知一点皮毛,掌握那是不敢妄言的。也许孩子们现在都是天才,我等实在愚不可及。
三是,前秦的经典,里面的确有很多智慧,只是大部分孩子们理解不了。有些东西需要建立在年龄阅历基础之上的。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我很庆幸,我读过不少古文经典,似乎可以露个头表达一下意见。
灵性的道路是一条找回自己的路,这些各式各样的法门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大家不要执著于手指,而是要顺着指引去找到内在真正的自己,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月亮,从未离开,从未消失,只是会被乌云遮蔽。
UID 792870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爱文言文,完全可以是欣赏文言之美。
生活中当然不会用文言,但不妨碍文言文的美。象宝黛共读那一回写的:“林黛玉接书来,从头看去,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欣赏文言之美,不需觉得很有水平。
功利心对于让孩子学东西,没有好处。
让孩子学习,家长最好也自己学学。可以从诗歌学起,渐渐根据孩子领悟去学,不是几天的事,也不是几年的事,孩子学到品读知识的乐趣,受益一世
UID 792870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看到有毫不留情灭文言的,有极力吹捧文言打杀非文言的,都觉得难过。孩子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兼收并蓄,有何不好呢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那我就再回答你这几个问题吧
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回复JERRYHAO:
1.早期的语言世界各地都比较简洁,到现在就要一句话变两句说了。就拿KJV和NIV这两个版本的圣经来看,NIV的翻译基本上都要长一些。而这两个版本的间隔时间就整个文化史来看并不算长。至于说古人有没有眼光,那要留给通晓中国文化的人来评判了。
... 这个说的没错,古代人在进化初期,语言都简单,中外都如此。其实到了几百年前,开发新大陆的时候,很多土族人,语言依然很简单。所以早期文字也很简单,一些字基本就能说明付意思了。但随着信息量加大就不太够了,拉丁文字由象形文字进化成了拼音文字,少数字母就组合成无数的单词,足以应付信息的爆炸。汉字呢,没有进步,只能用一个字表示多个意思。于是看古文的,只好猜来猜去,无法准确地表达事物。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2.“宋人看汉代的文字一样看不懂”,恕我孤陋寡闻,宋人是指谁呢?某一位还是所有宋人?汉代的文字又是指哪些文字呢?
... 你以为宋代和汉代都是一样的文言文呢?差远啦,要是一样,韩愈也不需要搞什么复古运动了。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3.有谁是不学习就可以读懂书了呢?古今中外哪种语言可以这样呢?“变化才是好,不变才不好”,一个人生病了,比起不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生病是好的吧?
... 这是典型的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中国式逻辑。没人可以不学习就读书,但这也推导不出来各种语言没有差异啊,难的自然难,容易的就是容易,这你那里否定的了。
下一句又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我说文字他拿生病来类比,先不说不同的东西没有可类比性,就他那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问题,他的逻辑是不生病-生病-变化,生病是坏=》变化是坏。猛一看似乎有些道理,那我在说句话对比一下大家就明白了“一个人病好了,比起生病是变化了,那按您的观念,病好了是好的吧”。看看,两句话推导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看起来似乎哪个都不错。
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尤其是那些爱好古文的人,逻辑能力基本上处于婴幼儿水平,所以几千年了,中国几乎没太大进步。
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4.古人2、3年的时间可以掌握文言文,但书中的含义是否明白另当别论。我们大家白话文都很通吧,有谁可以去读读白话文翻译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看看能不能读懂。如果读不懂,那是不是说白话文也要废掉啊。
... 2、3年掌握,原来你是神童啊,不知道你这位古文爱好者读了几年啦?掌握了没有?要求也不高,下一个回帖,请你用文言文写啦。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5.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自然要到古人的书籍里去找。既然您觉得古人没啥智慧,想必是通晓儒释道三大家(其余诸子百家姑且不论),那可不可以告诉大家以下一些基本书目您都读懂了吗:儒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佛家: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金刚经
... 我读那些没用的东西干啥,吃饱了撑的啊。你要是觉得精通了,掌握了大智慧了,请把这智慧展现出来给大家看看啊。说实在的,读那些东西,不读傻了已经很万幸了。原帖由 PMH 于
13:18 发表
6.文言文里的说明文您读到过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古人的记谱方式您应该见过吧。中国的音律属于自然音律,记谱方式也不同。两者都是不可替代的。
... 属于“自然音律”?笑死我啦,怎么自然啊。我不管你什么记谱方式,我就问问三千年历史,到底传承下来几首古代的曲子啊?
我回答了你的六个问题,下面轮到你了,记得要用文言文回复啊。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2:15 编辑 ]
未饮而醉,不读为通。精彩。
未饮而醉,不读为通。精彩。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UID 821304
阅读权限 6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古人为什么使用文言文
那些爱好古文的人,逻辑能力基本上处于婴幼儿水平
读经人往往说得头头是道,但仅具有气势上的优越,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同样的特点也表现在古文运动的创始人韩愈的文章中.
简单地举个例子:
辜鸿铭在论证一夫多妻的合理性时说:一个茶壶要配几个杯子,从来没有一个茶壶要配一个杯子的
表现了他的所谓机智的口才
南怀瑾在反驳进化论时说:你们可以承认你们的祖先是猴子,我是不会承认的
暗指进化论就是欺师灭祖,既维护自己的观点,又损了承认进化论的人,显得很&机智&.
读经人大多如此,很难就一个问题深入地研究,只是要表现自己的智慧.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文明之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