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见多肝脏斑片状稍低密度影囊状低密度破坏是什么病

左枕骨占位病变一例
【一般资料】
例1女,30岁。
因头痛,发现枕部包块7d入院。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枕骨粗隆处可见一36.mx3cm包块,类圆形,无压痛,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活动度好,无感染、破溃。
【辅助检查】
颅骨X线汤氏位示:枕骨类圆形骨质破坏,约4.4cm×4.6cm大小透亮影,境界清楚,边缘无硬化;切线位示:枕骨囊状骨质破坏,呈“火山口”样改变。头颅CI’示:枕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其内可见稍低密度灶,约29CTII×23cm×3.8cm大小,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头颅MRI示:枕骨结节处有一约4.0cm×3.8cm×3.5cm大小混杂信号病灶,向内推压脑组织,增强未见强化(图1)。入院诊断:枕骨板障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术中见枕骨外板菲薄,以咬骨钳扩大骨窗,板障及内板均破坏,肿瘤包膜完整,与骨膜及硬脑膜粘连不紧密,容易剥离,完整剥离肿瘤,其内充满白色干酩样物质,瘤腔和骨壁以75%乙醇处理,缺损的颅骨以钛网修补。术后CT示全部切除(图2),术后病理:枕骨表皮样囊肿。随访1年,无复发(图3)。例2
【一般资料】
女,28岁。
因发现左枕部包块28d入院。
【现病史】
入院前1周在当地医院行“左枕部包块切除术”,术中见枕部头皮下包块与颅内相连,即停止手术缝合头皮,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
左枕部可见一约3cm长的手术疤痕,无破溃、流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头颅MRI示:左枕骨囊实性肿块,约22cm×1.5cm×20cm大小,T1WI为高低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MRV示:左侧横窦末见显示。
【初步诊断】
左枕骨占位病变(表皮样囊肿?)。
术中见左忱骨外板有一约0.33em×O.3cm破口,其内充满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分离囊壁与板障及内板,见骨质破坏,囊肿与硬脑膜粘连不紧密,易分离,完整切除肿瘤,约20crn×20cm×1.5cm大小,瘤腔和骨壁以75%乙醇处理,缺损的颅骨以钛网修补。术后CT示全部切除。术后病理:左忱骨表皮样囊肿。随访18个月,无复发。
颅骨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或继发性因素致上皮组织植入骨内,并不断角化而形成的囊肿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在30—40岁,常在无意中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触之橡胶感,无压痛。普通X线检查能观察到颅骨破坏范围、形态及周边隋况,正侧位片多呈类圆形骨质缺损,境界清楚,有或无硬化边缘,如合并感染,可见高密度硬化边缘;切线位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如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征及软组织肿块。CT是主要诊断方法,病变较小时,局限于板障,内外板受压分开变薄,若穿破颅骨相应缺损区似“火山口”状,边缘骨质增生、硬化;病变较大时可压迫颅骨,穿破颅骨外板突入皮下,或穿破颅骨内板形成颅内肿块,累及硬脑膜,相邻脑组织受压移位。CT增强扫描肿瘤多无强化。MRI表现:病变区颅骨内外板膨胀变薄,局部见圆形或卵圆形破坏区,相邻颅骨呈喇叭口形改变,边界清楚,边缘多有硬化,一般T1W1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明确诊断,还可以解除症状,避免神经压迫、脓肿形成、出血和恶性变等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暂无专家指导
网友热读文章
肿瘤医院点评
·(评:4.2)
·(评:3.3)
·(评:4.7)
·(评:4.5)
·(评:4.3)
·(评:2.7)
·(评:2.3)
·(评:1.0)
·(评:3.0)
·(评:3.0)
·(评:4.0)
·(评:4.0)
肿瘤相关病例推荐
功能主治:用于肠癌的辅助治疗。
参考价格:¥26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
参考价格:¥27.3ct诊断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ct诊断报告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ct诊断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脑CT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见斑点状低密度影”是怎么回事严重吗怎么治疗_健康咨询网
脑CT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见斑点状低密度影”是怎么回事严重吗怎么治疗
来源:健康咨询网
责任编辑:imgssss
大夫说是有可能是脑梗塞CT描述:双侧基底节区、丘脑、左侧额叶深部内可见多发点状双侧侧脑旁、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斑点、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模糊。中线结构居中,脑如:左侧桥脑小脑角区见一类圆形低密度/等密度,CT值Hu,其内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楚部分边界清楚,左/右双侧基底节区可见一/多发斑点状低密度,边界清楚,双侧侧脑室、当前位置齐健康&其他科室&体检科&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脑室体旁相左侧基底节区及双侧脑室旁见多发斑点状低.CT双侧基底节区多发点片状底密度影脑室及.这种情况考虑CT检查提示有少量血管改变引起,如阻塞。少量的改变而症状较轻。考虑平时血压较高及血脂增高引起。建议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改善局部供血及神经功能,治疗后再进行复查来了解治疗效果。11月4日CT影像所见:基底节区见小斑点状低密度影,头颅中线大致居中,脑室系统未颅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右侧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2、左侧内囊基11月4日CT影像所见:基底节区见小斑点状低密度影,头颅中线大致居中,脑室系统未颅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右侧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2、左侧内囊基患者性别:男患者年龄:63问题描述:脑CT检查报告上说:1,左顶侧基底节区可见斑点状低密度灶,病灶边界欠清.(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2,两侧基底节区见斑点状钙化影.(从今天的头部CT描述来看,不排除脑梗赛的可能。对于你的左侧肢体麻木,如果在两周之内没有好转,也不要着急,神经感觉的恢复是最慢的。最长时间可达半年左右。目前建议您应用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营养神经药物。必须口服拜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并建议行颈部血管超声,并探明其内是否存在斑块形成,看软斑还是硬斑,必要时可口服辛伐他丁。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斑点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病灶大小诊断:左侧输脑内软化灶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楚,血压210/160mmhg,CT示:右侧左侧基底节区腔隙灶--CT28906:f66,冠心病5年,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2小时--]两侧基底节区11月4日CT影像所见:基底节区见小斑点状低密度影粒,11月6日入尤其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底节区异常信号或低密度更具诊断意义。目前,头颅MRI及CT还可见于半卵园中心、胼胝体等,脑干、小脑、脊髓内亦可见斑点状不规则MS斑。CT说明脑部有病灶,单侧多见于脑腔梗,双侧多见脱髓鞘脑病,建议做脑磁共震检查发来为你指导。因CT易误诊本病。11月4日CT影像所见:基底节区见小斑点状低密度影,头颅中线大致居中,脑室系统未颅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右侧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2、左侧内囊基11月4日CT影像所见:基底节区见小斑点状低密度影,头颅中线大致居中,脑室系统未颅骨未见明显异常。影像诊断:1、右侧内囊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2、左侧内囊基颅脑CT扫描发现2例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均为少年患者),脑干梗塞2例,大面积脑且在其前外侧方可见斑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影。并在当天及一周后不同时间内复查。患年轻女性主要问题是不定时头晕CT报告:右侧颞叶??基底节区见斑片状稍低密度灶,境界不清,轻度占位效应,不除外囊肿或者缺血灶的情况。根据你所说的情况考虑基底节区见斑片状稍低密度灶是存在缺血灶,轻度占位效应不除外囊肿的可能,建议你最好复查头部核磁就能明确是哪一种情况了。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ct已经显示有脑梗塞的情况,应该是与你的高血脂有关系,一般高血脂的患者容易在血管内形成版块,一旦脱落则形成血栓。建议使用扩血管,抗凝等药物治疗,平时需要控制高脂肪膳食,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和阿司匹林来预防脑梗塞的复发。根据你提供的资料提示我们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建议在医院系统的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根据描述,考虑脑梗塞。建议住院治疗,口服拜阿司匹灵,可以应用银杏叶制剂,奥扎格雷钠,改善循环。颅内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有轻度占位,说明低密度是实质性的或者里面是液体。要提供更多的判断依据,还得做MRI平扫和增强。尽快检查治疗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GetPostFlash('1','');您检查下来血脂很高,有晕厥病史,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该病容易引导脑梗死的可能,需要预防,无禁忌症建议服用他汀类的降血脂药物及阿司匹林,低脂饮食。这个CT报告显示在您的基底节有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腔隙灶。如果您的血压高要控制血压,控制血脂,可以静点舒血宁的药物。平时睡眠要好,饮食清淡,适当运动,有运动障碍病人如果长时间不活动,关节就会挛缩,因此必需进行功能锻炼,病人自已不能动,家人要帮助活动,就象机器不运转时间长会生锈一样,最主要是关节,扶持下走,站,上下楼梯。心情开朗,要注意控制血压,血压高可用降压药,抗凝药阿斯匹林配合中药龟-龙-脑康,防止脑梗塞你的情况可以说属于是轻度脑梗塞的表现,控制血压和血脂,长期的服用阿司匹林是你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依那普利阿司匹林洛伐他丁脑复康等您的情况属于右侧基底节区的腔隙性脑梗塞,多由于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等导致的,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恶心、语言障碍及右侧肢体运动障碍等,建议积极治疗与预防。建议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积极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硬化的程度,积极性溶栓性治疗及血管扩张性药物的治疗,饮食清淡合理搭配,避免长期进食高脂高钠饮食,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希望我的回答带给您帮助。这种情况怀疑是脑血栓的表现,建议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有没有必要通过手术拿掉梗塞,哪里有这样的治疗?谢谢!目前脑部支架手术没有完全成熟,而且就算使血管再通,梗死灶也不会恢复。谢谢您的指导,我会考虑你的建议我的血压是80——110,体形偏瘦,身高1.58米,体重53公斤可以定期去神经内科复查,必要时静点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谢谢您的指导,我会考虑你的建议
今日排行 总排行榜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 热门推荐 ] RECOMMEND当前位置: >>
>>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一、X线平片检查的作用 ㈠首选检查方法 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对 CT、MRI 等较现代的成像技术在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 已经比较明确,与其他系统不同,由于X线穿过骨骼时,骨与周围皮肤肌肉等软组织、骨的 皮质与松质骨对X线吸收差别,在X线胶片上形成天然的不同密度(不同黑白)的对比,从 而为骨骼系统疾病X线诊断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故而X线平片对骨骼系统疾
病的检查有相 同的价值。 在骨肿瘤的诊断中,普通X线检查仍居主导地位 X线平片是骨肿瘤的 CT、MRI.DSA 诊断的基础 摄X线平片简便,低廉是目前骨肿瘤诊断主要的,首选的常规的检查. ㈡X线平片诊断步骤 阅读X线平片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A.首先观察X线片的投要示是否合格 a.投照部位是否符合要求,有关部位是否均已包括在胶片内。 b.黑白对比的鲜明度,所投照部位骨骼、软组织、关节腔隙轮廓的清晰度是否满意, B.分析平片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从皮肤、皮下脂肪层,骨皮质、髓腔、关节等部位, 按其密度逐一的分析,尤其注意不要遗漏观察胶片边角处 C.对骨及软组织肿瘤的病变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生肿瘤的位置 病变的形状及其边缘 病变的密度 病变的数目 病变周围器官组织的改变 1.分析肿在骨骼系统中的部位 病灶在骨内的解剖位置, 对良、 恶性骨肿瘤的鉴别和对了解肿瘤的组织起源提供重要 线索,良、恶性骨肿瘤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骨肉瘤好发于长骨骺端,尤其膝关节附近, 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骺端,脊索瘤好发于骶骨 2.观察肿瘤的形态 良、恶发不同的肿瘤的形态不同,其边缘的形态亦有不同 良性肿瘤有的有完整的包膜,呈囊状,膨胀性生长,边缘清晰锐利。 而恶性骨肿瘤与恶性软组织肿瘤均呈浸润性生长, 无明确界限边缘不清, 有时呈分叶 状生长 3.观察肿瘤病变区的密度 肌骼被肿瘤组织破坏取代, 正常骨骼残缺或消失呈低密度。 骨组织疏松亦表现为骨密度 减低。 而肿瘤区内有骨化或钙化, 骨质增生均形成高密度, 如成骨肉瘤的肿瘤性骨母细胞所成 的骨,形成的不同形态的密度增高影──瘤骨,和软骨类肿瘤的瘤软骨的钙化所形成的点、 环状钙化影。 4.观察病变的数目 病变单发或多发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骨的多发溶骨性破坏要考虑转移瘤, 骨关节对 称性多发病变多为先天发育异常改变。 5.观察病变周围器官组织的改变 观察肿瘤周围器官组织的改变,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和肿瘤的诊断有所帮助,如骨软 骨瘤有时使用附骨质产生压迫性缺损, 发生于骨膜的纤维肉瘤常常引起邻近骨皮质的侵蚀性 破坏。 通过以上分析,对病变的了初步的观察,可作出骨和软组织肿瘤的初步判断,此后还须 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决定是否进一步的 CT、MRI 等检查。 ㈢X线平片的作用 X线平片整体性强,显示的是病变区的整体图像,对肿瘤的全貌轮廓显示清晰,较 CT 横切面图像要完整,能反映骨肿瘤的发生部位,整体形态,范围与生长方式和生长特点及其 周骨及软组织关系。X线平片诊断通过不同的X线征象鉴别良、恶性骨和软组织肿瘤,观察 肿瘤发展情况, 有无复发与转移及对治疗的反应。 大多数骨与软组织肿瘤的X线表现并无特 征性, 部分肿瘤通过X线平片反映出的肿瘤, 基质内有否骨化, 钙化及其形态、 分布等改变, 来推测肿瘤的成分,以对某些骨肿瘤的组织学分类作出预测。 二、骨与软组织肿瘤平片基本征象分析 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式主要是成骨与破骨功能的异常, 成骨与破骨在X线平片表现则 是骨密度的增高与减低,所形成的基本X线征象如下: ㈠骨密度减低 来自不同组织的骨肿瘤所引起的溶骨破坏, 一般不具特征性。 X线平片的溶骨破坏区都 表现为局部骨质的破坏乃至被肿瘤组织所取代, 正常骨结构消失而呈低密度。 平片显示了溶 骨破坏区的大小、形态、轮廓与边缘是否完整清晰,随访中的进展情况等,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病变的生物学行为,为确定肿瘤良、恶性提供重要的依据。 1.囊状骨破坏 这种溶骨破坏的低密度区边界清楚, 由于肿瘤组织于局部呈团块状生长, 骨破坏后成为 单房样或多房样低密度区, 破坏区的边缘有厚薄不等的由反应性新生骨形成的致密硬化环包 绕,显示生长缓慢并有反应骨形成是良性病变,如骨囊肿,内生软骨瘤,非骨化性纤维瘤, 软骨粘液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若破坏区骨小梁残端达到肿瘤边缘,则囊状破坏区边界锐 利无硬化边缘,X线片显示的边界即为肿瘤真正边缘;如良性巨细胞瘤,骨囊肿,内生软骨 瘤,软骨母细胞瘤等,提示其生长较之有硬化环包绕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 2.囊状扩张性骨破坏 在肿瘤病变形成骨皮质溶骨破坏时, 外层骨膜不断的增生形成新骨, 令骨破坏区皮质形 成(囊状)膨胀的菲薄骨性包壳,但病变仍仅于骨骨。这常见于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如骨囊 肿,内生软骨瘤,巨细胞瘤,软骨粘液纤维瘤,软骨母细胞瘤等。在少部分恶性肿瘤生长相 对缓慢的部分,或少数恶性度较低的肿瘤亦可有类似囊状膨胀性骨破坏的X线表现 3.筛孔状骨破坏 象,而出现在骨肿瘤时则为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较活跃者如小圆细胞肉瘤(Ewing 肉瘤 由于破骨细胞的切割锥 (Cutting cone) 作用与肿瘤对骨的侵袭, Haversian 系统破坏扩大, 令 皮质出现多发大小均匀一致筛孔样, 细线样边界不清的密度减低。 在局限性骨疏松时亦常见 类似征)血管肉瘤、纤维肉瘤等。 但在良性巨细胞瘤溶骨破坏的边缘部位与生长较活跃动 脉瘤样骨囊肿,亦可见到类似的破坏。 4.由蚀状骨破坏 为筛状孔状骨破坏的进展。多个筛孔状骨破坏融合而呈虫咬状、见于松、皮质骨。于皮 质骨外的虫蚀样大小不一的骨破坏溶骨区, 于松质骨处则表现骨小梁模糊, 消失局部密度减 低,边界不清晰。常见于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小圆细胞肉瘤和转移 瘤。 5.斑片状溶骨破坏 当筛状孔, 虫蚀状骨破坏融合后形成大片的骨质溶解缺损, X线平片呈大片的低密度区, 局部骨皮质, 骨小梁消失, 边界呈浸润状模糊不清, 常见于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 骨转移瘤, 纤维肉瘤,软骨肉瘤,血管肉瘤等。 ㈡骨密度增高 许多骨疾患都可以产生新骨, X线平片显示为骨内有密度增高影或钙化影。 确定有或无 新骨和钙化形成及其形态,对骨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 1.肿瘤性新生骨 ⑴肿瘤性新生骨的来源: 致密的肿瘤性新生骨与正常骨组织不同,是一些排列紊乱,生长无定向,组织分化差的 骨组织,由三种形式的成骨形成: ①由肿瘤性骨母细胞直接形成肿瘤骨或肿瘤性骨样组织,如骨母细胞细胞瘤和骨肉瘤。 由纤维细胞转为功能性骨母细胞形成化生性肿瘤骨,如骨纤维异常增殖和骨化性纤维 瘤。 ②瘤软骨细胞直接化生为成骨细胞, 或为软骨母细胞形成骨样组织经钙化后形成致密的 肿瘤性新骨,如软骨瘤、骨软骨瘤。 ③反应性新生骨来自于骨膜或骨组织的增生, 骨化。 如良性病变的骨膜反应和骨破坏区 周边的骨硬化改变。 ⑵肿瘤性新生骨的X线表现及诊断中的意义: 当骨内有肿瘤性新生骨时,X线表现为骨内出现云雾状。斑片状,象牙质样等各种形 态的致密影,其特点是密度高而无骨小梁结构,密度高而边界清楚成熟的新生骨,是良性成 骨性肿瘤的X线征象,主要见于骨瘤、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 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及毛玻璃样影,常见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骨样组织的X线征象。 棉团状边缘模糊分散存在的密度增高影,为生长较活跃比较幼稚的新生骨的X线征象, 常见于恶性程度高或较早期的崩肉瘤, 对这种肿瘤细胞形成的骨, 是诊断骨肉瘤十分重要的 征象。 来源于瘤软骨所形成的新生致密骨, 在髓腔内则表现为大睡状或团块状, 在皮质旁者可 与皮质融合, 当致密硬化均匀, 有时区别它的来源是骨母细胞成骨或软骨母细胞的成骨已很 困难。 2.肿瘤性软骨钙化 。⑴肿瘤性软骨钙化的病理基础:良、恶性软骨类肿瘤或肿瘤内存在软骨团时,大部分 X线片观察到有环形、 关环形的钙化影。 钙化环是环绕在软骨成骨区外层的肥大软骨细胞基 本质的钙化带堆积与重叠在X线片的表现, 不同的软骨类肿瘤, 软骨团在肿瘤中的位置不同, 钙化环的位置亦不同;如骨软骨瘤钙化位于骨性肿物的表面,呈分叶状,菜花样边缘。内生 软骨瘤钙化位于病变中心,而骨肉瘤的钙化多位于软组织肿块内,或于骨膜反应的旁侧 ⑵肿瘤性软骨钙化的X线表现及诊断意义: 瘤软骨钙化X线表现为小斑点状,斑片状,坏弧状密度增高影,其大小不一,小者可仅 数毫米,大者可 2-3cm。 环状钙化是肿瘤性软骨存在的X线真实反映, 因而以环状钙化征象作为诊断软骨类肿瘤 和骨肿瘤中存在软骨组织的较可靠的X线依据。 环形钙化致密度清晰及连续, 为良性肿瘤性软骨的征象, 如骨软骨瘤, 良性内生软骨瘤, 成软骨细胞瘤。 环状钙化密度低淡,分散不连或伴有软组织肿块,为恶性瘤软骨征象,如软骨肉瘤,骨 软骨瘤恶性变,成骨肉瘤,环形钙化的X线表现又是肿瘤生物活性的间接指标;钙化由致密 清晰变为低淡模糊及分散,或原有钙化软化钙化消失,提示生物活性改变和增加,肿瘤由良 性或低恶性向高恶性转化。 环形钙化的X线表现应与结核脓肿的钙化, 软组织脂肪瘤以及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钙 化相鉴别。 鉴别要点为钙化形态分布,以及相伴随的其他X线征象,如内结核的脓肿,脂肪瘤的低 密度脂肪组织,血管瘤的钙化伴有软组织增生增厚,静脉石及钙化呈斑条状等征象。 3.反应性新生骨 在骨肿瘤的病变区,骨组织增生、骨化,形成反应性新生骨。反应性新生骨是正常的骨 组织。 X线表现在骨髓内肿瘤溶骨区周围环绕着硬化环, 肿瘤外围密度增高, 如内生软骨瘤, 良性成软骨细胞瘤的密度减低区外常有硬化环包绕。 硬化环是一般是良性骨肿瘤的X线征象,恶性骨肿瘤很少在肿瘤边缘出现反应性新生 骨。创伤,感染和多种全身骨疾患,也能引起骨质增生、骨化形成反应性新生骨。 4.骨膜反应 外伤, 感染及骨肿瘤等多种原因都可引志骨外膜间叶细胞不断增生分化, 骨化后形成多 种形式的骨膜反应附加于骨干部表面。 骨肿瘤骨膜反应X线表现有多种形态,如单层、多层、葱皮样、花边样、贝壳样,针状 和 Codman 三角等。 骨膜反应分连续型和中断型二种 ⑴连续型骨膜反应 良性骨肿瘤较少出现单层或多层状的骨膜反应, 但常有骨膜增生后引起皮质增厚, 称为 实性骨膜反应,皮质增厚,提示肿瘤病程进展缓慢;如骨样骨瘤,较大的内生软骨瘤。 在骨外膜增生皮质外新生骨形成的同时, 皮质内膜吸收超过新生骨的形成, 就只有一个 新生骨形成的骨包壳存在。包壳形态光滑、分叶或有骨嵴,作为原始骨皮质的替代,良性骨 肿瘤多见骨包壳;如骨巨细胞瘤,内生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软骨粘液纤维瘤。视骨壳于 骨干中的位置,称中心型和偏心型骨包壳。病程长病变发展缓慢,骨包壳就厚。骨壳内面骨 吸收速度不一致则有骨嵴形成,骨嵴又称骨间隔或包泡状改变,骨嵴表面可见新骨形成;如 非内化性纤维瘤,病程长的巨细胞瘤,软骨瘤,低恶性的软骨肉瘤,纤维肉瘤和肾、甲状腺 的转移瘤。 ⑵中断型骨膜反应 多数恶性骨肿瘤均有厚薄不等和形态不同的骨膜反应。X线表现骨膜反应较薄而整齐, 表示肿瘤早期,恶性度低或 肿瘤病灶较远。若连续的骨膜反应,骨包壳被肿瘤侵犯破坏 而中断,残损不齐或边界模糊,反映肿瘤生长迅速,恶性度高,肿瘤进展突破了皮质骨与骨 膜反应骨,进入软组织。Codman 三角是肿瘤向骨外发展时,边缘部分骨膜受肿瘤刺激,生 长迅速不断增厚,又不断被肿瘤破坏,被破坏的骨膜新生骨边缘残留下的致密三角影。除恶 性骨肿瘤外,有时在急性骨髓炎,骨膜下血肿等病变也能见到此种骨膜反应。 骨肿瘤骨膜反应形态的差异, 是骨膜成骨在成骨过程中生长快慢不同和骨小梁排列不同 所致。各类骨肿瘤与骨感染,骨外伤以及骨外其他系统病变等原因所致的骨膜反应,并无本 质区别。骨膜反应不能作为定性诊断依据,但却反映骨内或体内有病变。骨膜反应的形态手 其形成方式与时间有关,反映病变的恶性程度和病程长短;随诊观察骨膜反应的变化,对骨 肿瘤的鉴别诊断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很大帮助。 ㈢软组织肿块 1.人体各种软组织除脂肪组织外,密度相近缺乏对比,脂肪组织密度低于其他组织,X 线表现似透亮样低密度与密度较高的缺肉等其他软组织有鲜明对比, 原发于软组织的肿瘤及 骨肿瘤侵犯软组织所形成的软组织肿块, 引起皮下脂肪与肌肉间, 肿块与肌肉脂肪间隔间移 位或界限模糊,局部软组织密度增高呈块状突出,都提示有软组织肿块出现,但X线平片难 以确定组织学性质。 原发软组织肿瘤的肿块中,若有异常骨化,钙化致密影,往往为肿瘤病理定性诊断提供 依据,如成骨性,成软骨性的软组织肿瘤,肌肉海绵状血管瘤等。 原发软组织肿瘤有时累及邻近骨质,当良性软组织肿瘤时,多数引起邻近骨皮质凹陷, 压迹,其边缘光滑整齐。无或有少许骨膜反应。恶性软组织肿瘤如皮肤癌的侵入骨质,皮质 呈虫蚀状溶骨性破坏。骨膜反应形态不整齐,不光滑。 良性脂肪瘤与脂肪瘤, 因含脂肪组织呈透亮样低密度的软组织肿块, 良性脂肪瘤有光整 包膜,X线呈光滑整齐,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灶。当脂肪瘤内含有较多纤维、血 管和淋巴组织时, X线平片中可观察到透亮区内间有密度较高的网状或片状影。 脂肪内瘤常 常包膜不完整,X线平片见软组织肿块边界不须行 CT 扫描等进一步检查。 2.骨肿瘤的软组织肿块 ⑴良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 良性骨肿瘤在皮质或髓内生长, 生长缓慢有骨质增生或骨包壳包绕, 无软组织突出内 外。少数骨扩张改变明显时,骨皮质可以中断消失,有类似软组织肿块征象出现,但其边缘 清晰光滑,与骨破坏间有清晰界限。 ⑵恶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 恶性骨肿瘤生长迅速,极易突破骨皮质,瘤体从骨破坏处突向四周,呈浸润状生长, 形成软组织肿块影,皮下脂肪、肌肉脂肪间隔移位等征象。软组织肿块大小各异。骨破坏轻 微,而软组织肿块已很明显,说明肿瘤细胞早已沿着 Hacersian 管侵及骨外软组织。 有的恶 性骨肿瘤软组织肿块巨大,如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转移瘤 成骨性, 成软骨性恶性肿瘤, 软组织肿块中常有能提供推测其组织学类型的致密骨和环 形钙化等X线征象 三、骨肿瘤X线平片诊断要点 ㈠临床资料与病灶分析 X线诊断玩耍与临床结合,除应了解病史,体征和治疗经过外,还要参考患者年龄、性 别、病变数目、病灶所累及的系统等临床资料。 发病急骤高热和局部病灶处红肿热痛要多考虑骨髓炎病, 经过抗染, 抗结核后的疗效明 显和私利发作者慢性炎症, 结核可能。 临床表现与治疗经过与X线征象结合对疾病的诊断是 十分有利的。 许多骨肿瘤有其发病年龄高峰,范围和特别特征,如骨肉瘤好发于 20 岁以下,50 岁以 上的溶骨破坏以转移瘤,骨髓瘤多见,良性肿瘤的病史较长,肿块突然长大伴有疼痛加剧, 肿瘤恶性变有可能, 提示仔细观察X线片有否恶性征象出现。 较多的原发骨肿瘤是单发病灶, 而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发骨软骨瘤,多发内生软骨瘤、转移瘤、骨髓瘤等良、恶性肿瘤常为 多发, 病灶多发但仅累及骨骼系统, 可以排除许多病变,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转移瘤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 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是成骨活性增加的直接反映, 多见于骨肉瘤或提示有成骨性病变。 酸性磷酸酶升高主要考虑前列腺癌骨转移。 当两种不同 组织来源的骨肿瘤所表现的X线征象相近时, 参考化验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如骨 髓瘤与单发转移瘤的X线表现相近似难以从线影像上区别时, 参考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 尿中 Bence-Jones 蛋白含量,有助于确定诊断 分析观察肿瘤在骨骼系统发生的部位和骨内的解剖位置, 可以为诊断骨肿瘤的组织来源 提供线索。 来自骨髓有肿瘤多属恶性,如尤文肉瘤,骨髓瘤,软组织异常,骨改变轻微,肿瘤大部 分与骨分开。 要熟悉一些骨肿瘤的好发部位, 这与它们的组织来源及其他一些因素有一定关系, 发生 于好发部位的肿瘤,虽X线征象不够典型亦可作为诊断中的参考。 ㈡初步分析 骨肿瘤来源复杂种类繁多, 而具有特征性X线改变的并不多, 大多数肿瘤的X线表现并 无特征性,同样的X线影像如骨的溶骨破坏,囊状改变,致密硬化,骨膜反应等征象,可以 在许多的骨肿瘤及非肿瘤疾患中出现。 部分骨肿瘤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X线征 象并不十分肯定,如尤文肉瘤早期的X线改变与骨感染相似,两者早期有时不易鉴别。骨肿 瘤组织来源复杂,肿瘤本身的成份多样化,如骨肉瘤有成骨、成软骨和成纤维型,以及许多 亚型,以至反映不同组织成分的影像表现,同一种骨肿瘤的X线平片改变又具有多样性,如 骨肉瘤的X线诊断有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不同的骨肿瘤,X线表现又具有同一性,许 多的骨肿瘤之间X线改变十分相近, 骨肿瘤与骨肿瘤之间, 骨肿瘤与类肿瘤疾患之间的X线 表现区别微小,有时难似鉴别。 如骨巨细胞瘤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改变有相似处。 X线平片检查虽然是骨肿瘤极为 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但还有一些限制,如在肿瘤的早期,X线或无所改变或很轻微,使平 片难以发现。 在复杂解剖结构,如脊柱、骨盆等处骨肿瘤早期X线平片观察不满意,以上种种令骨肿 瘤的X线诊断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骨肿瘤影像学诊断也须与临床密切结合。 1.骨肿瘤与非肿瘤性疾患的鉴别 一些急慢性炎症、结核、外伤后骨痂生长以及某些全身性骨疾患,内分泌疾病等,它们 的一些X线征象有时与某些骨肿瘤的X线表现有近似之处, 甚至有时单从X线表现上鉴别有 困难, 此时仔细观察分析一些细微的X线改变的同时, X线诊断尤其需要与临床病史, 体征, 治疗过程等紧密结合,进行临床、X线、病理三结合的分析。 ⑴长骨不典型骨髓炎 发生于长骨的骨髓炎由于感染细菌的毒力偏低, 发病年龄较大, 以及抗生素应用等多种 因素其临床表现和X线改变均可不典型,造成了诊断的困难,甚至误诊后行错误的治疗,给 患者带来极大的不应有的损失。 不典型长骨骨髓炎X线表现多样, 根据其不同的改变有时需与骨样骨瘤、 骨纤维异常增 殖症,非骨化性纤维瘤,邻关节囊肿等良性肿瘤与类肿瘤疾患鉴别,尤其还须与骨肉瘤相鉴 别。 ①骨样骨瘤 当长骨骨髓炎的病灶范围较局限时,可仅局限在皮质内出现1cm 以下的小囊状破坏 区,同时伴有骨内外膜明显增生硬化,有时甚至仅仅是骨外膜的增生硬化而至骨皮质增厚, 与骨样骨瘤病变位于皮质内, 有小瘤巢呈囊状骨破坏, 以及骨膜增生骨皮质增厚硬化的X线 表现甚为相似 骨样骨瘤与之区别要点如下 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与骨髓炎不同, 前者的疼痛具有特征性, 疼痛随病程加重以夜间剧 痛,局部无红、肿、热等炎症反应改变。 骨样骨瘤的瘤巢的低密度改变区环绕有密度增高的不透亮影, 典型者似 “鸟蛋” “牛眼” 。 骨样骨瘤的增生硬化改变围绕瘤巢, 形成密度鲜明的对比, 骨髓瘤的囊状骨破坏不及瘤巢规 整,骨增生硬化改变亦不一定围绕破坏区。囊内有时有小死骨,死骨较瘤巢内的钙化致密。 CT 扫描能更进一步的鉴别,骨样骨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改变有其特点。 ,实质上此特点,反映了感染的骨髓腔内有骨性窦道相互通连,髓腔内脓液蔓延的特点 ②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发生在长骨干骺端松质骨内和骨干皮质内的骨髓炎, 有时呈多发的囊状骨破坏, 伴有 不规则的骨内膜增生硬化,骨皮质内侧增厚致密,髓腔变窄,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的X线改变 有相似处。 发生于近关节者与邻关节囊肿类似。长骨不典型骨髓炎的骨囊状低密度区有特点: 多个囊状骨破坏相互间有随道样透亮影或单囊状,骨破坏区与随道样影相连。 骨髓炎X线表现的第二个特征是可见到死骨,在骨皮质内,髓腔内我呈条状,密度增高 影,不典型的长骨骨髓炎的死骨均较小,但死骨虽小,形态和密度颇具特征,在X线诊断中 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征象。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邻关节囊肿,在病灶区常伴有壳状反应内。皮质膨胀变薄,骨纤维 异常增殖症囊状破坏区常与毛玻璃样改变在一起。 毛玻璃样改变是纤维组织直接化生为不成 熟的骨,X线表现为皮质和髓腔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均匀一致,无正常骨纹结构的密度低 于骨皮质而高于髓腔松质骨的毛玻璃样密度区,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特征性X线改 变。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变中有时学混有软骨组织, 故而还可出现环形钙化与骨化并存的 X线改变,此点与慢性骨髓炎有明显区别。 ③非骨化性纤维瘤 发生在皮质内呈偏心状膨胀性改变, 单囊或多囊状膨胀性低密度病灶, 与长骨不典型骨 髓炎的囊囊破坏有明显区别, 前者为沿长轴发展且密度均匀一致的低密度囊状膨胀, 有时前 方皮质菲薄,而后方增厚皮质质向髓内突出,令髓腔变窄。多囊者有时呈纤细的骨性间隙, 有时呈粗糙增厚的骨嵴, 与骨慢性感染所致的骨破坏区周围多呈皮质增厚和骨硬化包绕有区 别。 发生于干骺端的非骨化性纤维瘤, 亦为沿长轴扩展的中心性囊状改变, 囊状改变区内密 度均匀一致,反映了肿瘤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特点,周围仅有轻度增生硬化反应层。骨髓 炎的增生硬化明显, 并呈包绕样环绕囊状骨破坏区存在, 而囊状骨破坏区还可见到随道样透 亮影通接的特点。 ④成骨肉瘤 长骨不典型骨髓炎发生骨的破坏,有时呈虫蚀状,筛孔样侵蚀性骨破坏,或有片状,不 规则溶骨性骨破坏与骨肉瘤的骨破坏有相似处。 骨髓炎大多数在骨破坏的同时,均伴有骨增生硬化,有时增生硬化似骨肉瘤的瘤骨。骨 髓炎的骨膜反应较活跃,有时有放射针状骨膜增生,Codman 三角,骨膜断续不连,与骨肉 瘤常见的骨膜增生类似。 骨髓炎多有软组织肿胀, 其中部分软组织肿胀呈局限性无清楚边界 状,有时与骨肉瘤的软组织肿块不易鉴别。 以上种种改变使骨髓炎与骨肉瘤的鉴别存在着相当难度, 典型的骨肉瘤和骨髓炎在诊断 上均不太困难,但是在骨肿瘤的早期,不典型时诊断并不容易,须采用 CT、DSA 等现代影 像手段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活检以明确诊断。骨肉瘤与骨髓炎的鉴别有以下几点 ⑵骨结核 骨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是以症状较轻微,病程较长,病变局限以及无或少 有骨膜反应等为特点 除脊柱结核以外,骨结核以短管状骨和长管状骨的骨骺和骨干骺端为其好发部位。 骨结核一般均起始于骨松质或骨髓等血管丰富的部位,并发生结核性骨髓炎改变。 随之出现结核的增生,渗出和干酪等特征性病变,按主要的病理改变分为增殖型(或肉 芽型)和干酪型(渗出型)两种 结核性肉芽组织增生引起骨小梁破坏,萎缩形成结核性骨囊状破坏,骨脓疡 干酪型结核在骨肉病灶发展迅速,形成丰富的蛋白渗出物,并发生广泛的干酪变性,使 形成的肉芽组织及骨小梁很快坏死并形成死骨,坏死物穿破关节、皮肤,形成瘘管。 ①良性软骨母细胞瘤 X线改变,是更加清晰锐利的圆形,椭圆形囊状破坏区,常常在囊状低密度区内有密度 较高的钙化和骨化影。 肿瘤的软组织改变不伴有临近关节的早期肿胀和后期的肌肉,关节囊萎缩。 结核却常见关节的改变,甚或干骺端结核穿破关节形成关节结核 ②多发性内生软骨瘤 结核皮质骨增生硬化及骨膜反应、 皮质骨破坏与骨膜增生反复进、 短管状骨粗大变宽呈 梭形,有骨包壳样包绕改变,呈“骨气膨”的典型表现 我发性内生软骨瘤, 在短管状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透亮区, 透亮区常有散在的斑 点状、环状、不规则软骨钙化灶,分叶状外形令骨干粗细不均,外形不整,部分肿瘤可穿过 皮质突入软组织内,则局部表现为局部的囊状膨胀,呈多结节样。 ③恶性肿瘤 发生于脊柱的结核有时需与脊柱骨髓瘤,转移瘤鉴别 共同点:可有多发病灶,都可以发生溶骨性病变和椎旁软组织肿块 骨髓瘤、转移瘤病程较结核短促,病史短发病急,疾病难忍。 脊椎多发结核性病变浑见椎间型, 即骨破坏开始于椎体的两个相对面, 椎间关节面骨质 毛糙、破坏、发展至波及椎体内部及椎间盘,骨破坏后椎体相互嵌入,脊椎后突畸形。 ⑶疲劳骨折 疲劳骨折由于多量的骨内、外膜增生,形成不规则骨硬化,骨痂,有时X线改变疑为骨 肉瘤。 疲劳骨折的折线较宽,边缘不锐利,折线附近有增生硬化改变,骨膜增生以骨折线为中 心,沿骨干纵轴由少到多,由密度低淡致密,若局部有堆积时增生的骨膜反应呈球状,骨折 线被掩盖而误为骨肉瘤。 骨肉瘤的瘤骨的分布杂乱无一定规律 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 90%是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其他原因是甲状旁腺肥大,腺癌等。 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高, 而至骨吸收加速和钙磷大量丢失, 引起一系列的骨的病理 变化。 X线改变,全身骨骼广泛的骨疏松而密度明显减低,皮质变薄呈线状或薄壳状,干骺端 松质骨消失似“无结构”状,髓腔纤维化,骨骼弯曲、椎体双凹变形,骨盆内凹或伴病理骨 折 颅骨增厚,内外板显像不清。病程进展后在骨内纤维化的同时,有破骨细胞瘤和囊肿形 成,此时表现为圆形,卵圆形大小不等的囊肿样骨密度减低,或伴有骨的膨胀性改变。 多发性转移瘤、骨髓瘤 鉴别要点: 甲旁亢好发于青壮年,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中年以上 甲旁亢骨膜下骨吸收 2.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⑴良性骨肿瘤的主要X线征象 ①肿瘤轮廓 绝大多数的良性骨肿瘤,无论肿瘤生长于髓内,皮质内,松质骨内,均有完整的外壳, 保持着肿瘤外壁的完整,这些肿瘤从骨皮质内面开始生长,破坏骨皮质内面的同时,骨外膜 不断的增生形成新骨,形成囊状膨胀性破坏的骨壳,良性骨肿瘤骨壳一般完整。 ②骨破坏边界 肿瘤骨破坏边缘清晰,周边有硬化新生骨包绕是良性骨肿瘤的X线改变,硬化环包绕 ③骨膜反应 良性骨肿瘤一般无骨膜反应,仅少数有少量整齐的骨膜反应。病理性骨折后,骨膜反应 增多,但整齐,光滑状,无 Codman 三角。 ④软组织肿块 良性骨肿瘤多无软组织肿块,肿瘤局限于骨内生长有免整的包壳,当囊状, 泡样膨胀 性改变明显时,部分肿瘤的包壳不完整,有软组织肿块突出,如良性巨细胞瘤,此时的软组 织肿块呈圆形,边缘清晰光滑,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分明,不呈浸润状 ⑤与周围组织关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侵及周围的器官,组织,但是在肿瘤生长巨大时,如较大的骨软 骨瘤,对临近的骨组织产生压迫性移位或压迹、变形。 ⑥血管造影 良性骨肿瘤无肿瘤性新生血管,有时有少量浅淡的肿瘤染色,无血窦,血湖及血管受侵 动脉中断,缺损,亦无动静瘘。 良性骨肿瘤的供血血管形态、多少、分布都基本正常,在肿瘤巨大时可出现血管受压, 拉直、移位等改变。 ⑵恶性骨肿瘤的主要X线征象 ①骨质破坏 X线表现:为虫蚀状、缔孔状、斑片状、地图样等低密度骨破坏区。 ②骨破坏边界 恶性骨肿瘤在骨内浸润性骨破坏, X线表现为破坏无明显边界, 周围无硬化环包绕的残 缺不齐,模糊不清的骨破坏。 ③骨膜反应 葱皮样、梳状、放射针状、花边样等。当肿瘤发展迅速时骨膜反应常被肿瘤突破,X线 表现为骨膜反应破坏、中断、残缺不齐,有软组织肿块出现于中断的骨膜反应处 Codman 三 角。 良性骨肿瘤的骨包壳被肿瘤破坏侵蚀, 有软组织肿块突出于骨外, 要考虑肿瘤的恶性变。 ④软组织肿块 肿块周围分界不清 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极易侵犯附近的组织的器官 骨与关节及肿瘤样病变 第一节 骨肿瘤概论 骨肿瘤(Tumor of none)是指发生在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的肿瘤。 一、骨肿瘤的分类 一般将其为良性、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三灯。 恶性骨肿瘤又分为:原发性骨肿瘤、继发性骨肿瘤(转移瘤) 。 二、良性与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㈠临床表现 良性骨肿瘤 缓慢生长、呈膨胀性或压迫性生长,局部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肿块边界清楚无 压痛。常无皮膜改变。 恶性骨肿瘤 生长迅速,多呈浸润性破坏。晚期有贫血、消瘦、恶病质。初为间隙性,晚期为持续 性剧疼,尤夜间为甚。肿块边界不清和有明显压痛。皮肤温度温度,表浅静脉怒张,溃疡。 ㈡X线改变 良性骨肿瘤: 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常有硬化缘。骨皮质完整或局部膨胀,少数可突破皮质。 骨疏松质多呈囊状改变,可有部分残留全溶少。病理骨折后可有轻微骨膜反应,多无软组织 肿块,如有则边界清楚。血管造影显示肿瘤周期血管受压,移位,拉直或分离,远外无转移 灶,实验室检查,血尿检均无异常改变。 恶性骨肿瘤 肿瘤分界不清, 边缘不规则, 无硬化边缘, 骨皮质早期即有不规则骨破坏或皮质破损。 松质骨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亦可为成骨性或溶骨性骨改变。 骨膜早期即有骨膜反应,呈葱皮或放射状。 软组织肿块常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其内可有瘤骨。 血管造影显示瘤周血管增粗增多,有新生毛细血管丛,肿瘤性血管湖或动、静脉瘘, 血管中断。 可转移至肺、骨及其他脏器 血、尿检均有相应的变化。 三、X线检查 骨肿瘤的X线检查以常规普通摄片为主,一般摄取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斜位或切 线位。 ㈠病变部位 不同类型的骨肿瘤,其发病部位亦不相同: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多为长骨的干骺端;骨 巨细胞瘤则好发于骨之骨端;尤文氏瘤则好发于骨干;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常在骨骺; 颅骨和脊椎则是骨髓瘤的好发部位。 ㈡病灶数目 单发病灶多是原发性骨肿瘤。骨髓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病灶常是多发的。 ㈢骨质破坏 ⒈囊性骨破坏 常见于良性骨肿瘤改变,表现为圆形,卵圆形之骨密度减低影,边缘光 滑锐利,常有硬化缘,其内可见钙化影。 ⒉膨胀性骨破坏 为囊性骨破坏的继续扩大,除有囊性骨破坏X线表现外,皮质变薄,膨胀性向四周扩 大是其主要表现,亦是良性骨肿瘤的另一项X线表现形式。 ⒊浸润性骨破坏 为恶性骨肿瘤的主要X线表现。早期骨破坏呈筛孔状,虫蚀状密度减低影。继而表现 为斑片状、大片的溶骨性破坏,破坏区形态不规则,与未受累骨组织无明显分界。 ⒋软骨破坏 正常骨软骨有暂时阻止肿瘤生长蔓延的作用, 但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软骨组织 可被肿瘤组织所替代。肿瘤侵及骺软骨板时,临时钙化带密度减低、中断或消失,骺软骨板 增宽。肿瘤侵入关节,则关节面软骨破坏多是恶性肿瘤所致,但良性软骨母细胞亦可有此表 现。 ⒌肿瘤骨 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称“肿瘤骨” 。恶性骨肿瘤常有此表现,尤经成骨性骨肿瘤常 见。根据瘤骨的密度和形状分为下列三种: ⑴象牙样瘤骨 瘤骨结构均为致密,其内无骨小梁结构,密度极高如牙样密实。 ⑵絮状瘤骨 瘤骨密度不均匀增高,呈毛玻璃样之斑片,絮状或团块状影,边缘模糊, 其内无骨结构,多见于成骨性骨肉瘤。 ⑶针状或须状瘤骨 肿瘤组织穿破骨皮质或骨膜向软组织内发展形成的肿瘤新生生呈 放射针状或须状,骨针粗细不均。 ⒍肿瘤软骨 由肿瘤细胞形成的软骨组织。 瘤软骨钙化形成环形或半环状的钙化影。 亦可成斑点状、 小片状、菜花样表现,部分可呈大片絮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环形钙化是诊断肿瘤中软骨 组织的可靠依据。良性肿瘤软骨钙化完整,密度高,边缘清楚。恶性肿瘤之软骨钙化环密度 软低,边缘模糊,钙化环残缺不全。软骨肉瘤,骨肉瘤常有此种表现。 ⒎反应骨 反应骨包括反应性骨增生硬化和骨膜反应, 反应性骨硬化是指瘤周骨组织出现的反应 性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瘤周之环状密度增高影或硬化边缘。骨硬化环常见于良性骨肿瘤。 骨膜反应是肿瘤刺激骨膜产生的反应性新生骨,X线表现为层、葱皮样、垂直状或放射状和 三角形(Codman 三角)的密度增高表现。Codman 三角的形成是由于骨膜反应性新生骨的 中央部分被迅速发展的肿瘤组织破坏,两端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向外掀起而形成的三角形影, 亦称“肿瘤三角” 。常见于恶性骨肿瘤,特别是骨肉瘤。但骨炎性病变有时也可出现此种征 象。 ⒏血管造影表现 病变区血管移位,拉直或分离是良发现骨肿瘤表现:血管不规则增多,血管湖或动─ 静脉瘘的出现,血管受侵中断而显示的无血管区,则多为恶性骨肿瘤的血管造影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骨肿的诊断必须注重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实验室等资料的相互结合,彼此印证,分析 方可得到较正确的诊断。诊断困难时,可进一步借助 CT 扫描,MRI 或同位素扫描检查以 明确诊断。在鉴别诊断中,重要的是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然后再是类别和性质诊断。具 体可搂下列步骤进行: ⑴骨肿瘤与非骨肿瘤的鉴别; ⑵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⑶原发与转移性骨肿瘤的鉴别; ⑷具体的诊断意见。 第二节 良性骨肿瘤 一、骨瘤 骨瘤(Osteoma)由分化良好的成熟骨构成,多起自膜化骨,偶见于软骨内化骨。 发 病率较低。主要好发于颅面部。瘤骨与正常骨组织成分 相同。根据其结构密度分为密质骨 瘤,松质骨瘤和混合骨瘤。依其生长方式有外生与内生型骨瘤之分。 【临床表现】 小的骨瘤多无症状, 大者可有局部疼痛、 肿肿、 感觉异常和局部功能障碍。 【X线表现】外生骨瘤多突出骨表面,边缘光滑整齐,结构均匀致密。松质型呈球状或 扁平状之骨性突起,与正常骨皮质连续,其瘤内松质小梁相连续。鼻窦内骨瘤多见于额窦和 筛窦。 骨旁骨瘤多见于股骨远端后侧,与骨皮质紧密相连,呈高密度分叶团块状影,人无内小 梁。 二、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Osteoid acteoma)由成骨性结缔组织人形成的骨样组织构成。 肿瘤核心称 为“病巢” ,为富于细胞和血管的不成熟的骨样组织,其周围可有骨质硬化。 【临床表现】好发于 30 岁以下的青少年,常有间隙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服用水畅 酸类药物可后局部隆起,压痛,偶有红、肿、热感。 【X线表现】此瘤好发于胫骨和股骨,以皮质型多见。X线表现为骨干皮质内圆形或卵 圆形低密度影(病巢)其大小直径常在 0.5cm 以内,周围有致密骨质包绕, 是为反应性骨 硬化。 病巢中心可见有钙化和骨化, 病程越长越明显。 中心钙化或骨化与周围骨硬化形成环形 透亮区为本病的特点。但起源于骨松质者则周围钙化和骨质硬化轻微。 起源于骨膜下者则表现为紧贴骨质的软组织肿块, 亦可压迫下方骨质引起骨萎缩或不规 则骨吸收,偶有反应性骨增生。若平片未能显示病,可选用过度曝光或体层摄影检查。 三、骨母细胞瘤 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 又称巨骨样骨瘤或成为少见的良性骨肿瘤。 肿瘤组织成颗粒状或沙砾状钙化, 有时包含有小骨片。 较大的肿瘤可有部分软化或囊性 变。病灶多发生在松质骨。肿瘤大小直径自2cm 至 10cm 不等。肿瘤与周围骨质或增厚的 界限清楚。 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而使周围骨质出现膨胀, 但无明显骨硬化。 少数病例属骨膜型, 呈偏心性生长,位于骨表面或骨内。 【临床表现】多发于 10 岁-25 岁的青少年。临床症状有疼痛,局部肿胀,发生于脊椎 时可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症状。 【X线表现】 ⑴中心型: 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囊状骨质破坏,皮质膨胀呈壳状,如皮质破裂可形成 局部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有不同程度的成骨和钙化,星斑点状或条索状。瘤附近骨质有轻 度增生硬化及散在卫星病灶。 ⑵皮质型: 发生在皮质内,呈偏心性生长。局部皮质破坏,常有薄壳状皮质膨胀,边缘清晰,其 内可有不规则钙化; ⑶松质型: 见于骨髓,呈云絮状囊状破坏区; ⑷骨膜下型: 见于骺端,呈偏侧性生长,局部骨质呈压迫性骨破坏,可有骨膜反应。 骨母细胞发生子长骨者,应与骨样骨瘤鉴别;发生于脊椎者与动脉瘤样骨囊肿鉴别。 四、骨软骨瘤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是发生在骨表面带有软骨帽的骨性突起, 为常见的骨良性肿瘤。 瘤内有松质或软骨成分, 瘤基有带蒂和广基两种类型,带蒂者常呈管状或圆锥状,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无蒂者呈半 球状或菜花状,外有厚薄不一的骨膜包绕与骨干=相连,其顶端有透明软骨覆盖。软骨下为 软骨化骨区,是为肿瘤主体。 本病好发于 10 岁-22 岁之青少年,发生部位以长骨干骺端最多见,尤以股骨下端,胫 骨上端及肱骨近端最常见。单发者约占 90%,多发者多为遗传性,常伴有其他骨骼的发育 异常,故又称为遗传性软骨发育异常症。多发者可有恶变,恶变率在 10%以上。 【临床表现】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压迫周围组织,特别 是神经组织可出现疼痛和关节运动障碍表现。 【X线表现】肿瘤表现为长骨干骺端背向关节生长的带蒂或广基的贩性突起。 瘤体由松骨质和薄层质构成,分别与载瘤骨(母骨)骨质相连续,瘤顶部有不规则菜花 状钙化或骨化斑,瘤内亦可有不规则透亮区。 瘤体可随骨骺生长而移至骨干。 带蒂者呈管状或圆锥状,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 无蒂者呈半球状或菜花状。 多发者常对称出现,形态不一,体积较大,受累骨干端粗变宽,甚至弯曲畸形。 若肿瘤边缘骨质破坏,顶端钙化增多,应考虑有恶变的可能。 五、软骨瘤 软骨瘤(Chonclroma)为常见良性骨肿瘤,好发于手足短骨,长骨和扁骨少见,可多发 或单发,以单(孤立)发多见。 按病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生(中心型) 、外生(皮质房型) 。以内生型常见。 病理表现为骨皮质膨胀变薄, 以短骨最为显著。 骨皮质的内膜面由于肿瘤的侵蚀常显示 有不规则的骨嵴。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 10 岁-50 岁之间,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多无自觉症状,一 般因肿瘤较大时造成畸形成因外伤始被发现。 骨质膨胀时可出现局部肿胀, 局部可触及不规 则肿块。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发生在四肢者可有肢体变形、弯曲等表现。 【X线表现】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囊状膨胀性透光区边缘清楚,周围有硬其内可见斑 点状、环形及不规则钙化。 单发性内生软骨瘤皮质因肿瘤膨胀而变薄,常见于髓腔内,呈圆形或分叶状透亮区,瘤 内常见散在的沙砾状钙化斑。 多发性内生软骨瘤多发于长骨干部=骺端, 可有干骺端的膨胀。 钙化常为条状或斑点状。 发生于短管状骨者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皮质房型表现为骨皮质房模糊的软组织块影,局部骨皮质常有被压之硬化缘或骨缺损, 缺损区亦见有钙化。 内生软骨瘤发生于短骨者应与短骨结核,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鉴别。 六、软骨母细胞瘤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是一种相当少见的成软骨性良性肿瘤。 好发于青少 年,10 岁-20 岁见。好发于四肢长骨的骨骺。 典型X线表现为: 长骨骨骺的圆形或随圆形的密度成低区, 呈偏心性生长, 边缘常有硬化, 其内见有钙化。 少数可侵犯干骺端或侵入关节而引起滑膜炎和关节积液, 较大的肿瘤可形成局部组织肿 块。 本病的表现特点是透亮区内出现点状,不规则钙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主要应与干骺端结核,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和骨巨细胞瘤鉴别。 骨巨细胞瘤的X线诊断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起源于骨的非成骨性结缔组织,肿瘤的主要成分 为类似破骨细胞的巨细胞和圆形及梭形的基质细胞。 由于其主要成分与破骨细胞类似, 故也 称为破骨细胞瘤(Osteoclastoma) 。 一、病理 Jaffe 认为骨巨细胞瘤发生于骨髓内的间质细胞。 大体解剖上,可见肿瘤占据了骨端的一部或大部,及相邻骨干部 肿瘤由软而脆旦易出血的肉芽组织构成,无纤维包膜 当肿瘤出血时,呈褐色或红色 血肿机化后呈灰白色 肿瘤发生坏死则呈黑黄色 在出色和坏死区域内,可有囊变,囊内含粘液或血液。 肿瘤本身常被结缔组织间隔分隔。 邻近的骨皮质膨胀、 变薄, 形成不完整且菲薄的骨壳; 肿瘤也可穿破骨壳而长入软组织中,有时尚有包膜,有时则浸润周围组织。在肿瘤的四 周常有一薄层反应新生骨。 关节软骨常不受侵犯 显微镜下 骨巨细胞瘤主要由巨细胞及基质细胞组成 巨细胞体积大,多核,核数平均 20-30 个,最多可达 100 个。 基质细胞呈圆形或梭形,除能融合成巨细胞外,并能向吞噬细胞,纤维细胞或成骨细胞 分化,即具多能性。 如典型巨细胞减少或消失,而基质细胞排列混乱,紧密,数量增加,形状大小不一,则 考虑为恶性巨细胞瘤。 组织学上,一般将巨细胞瘤分为三级: Ⅰ级:即良性巨细胞瘤 所含巨细胞体积大,数目多,分布均匀,胞核数目一般在 50 上,偶见核分裂。基 质细胞以梭形为主,胞质丰富,胞膜不膜大小不一,染色浅,分布较松散,不成束条或旋转 涡状。 Ⅱ级:即有恶性倾向的巨细胞瘤 基质细胞排列紧密,成束状或旋涡状。胞核大形状不一,可见核分裂。巨细胞数目 和体积减少,分布不均,胸核增大,数目稀少,染色深。 Ⅲ级:即恶性的巨细胞瘤 基质细胞排列紧密紊乱,胞质少,形状不一。胞核增大,增多,染色深,核分裂多。 巨细胞体积小,数目少,分布不均,胸核增大,数目稀少,染色深。 二、临床 ⒈发病年龄 20-40 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数的 80%以上,20 岁以下和 40 岁以上者少见,10 岁以 下的儿童更少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⒉常见症状 ①肿瘤部位的疼痛及肿胀,疼痛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特点,当骨质破坏明显 时,疼痛变为持续性。 ②肿瘤有潜袭性生长的特点,往往在长到很大以前未察到明显的症状。 ③肿瘤长大后,可引起骨及关节的功能障碍。亦常出现肌肉萎缩。 ④晚期病例触诊时有“劈啪”的响声或按乒乓球感觉,甚至感到搏动。 ⑤有的患者直到病理骨折后,始发现患病 三、X线表现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骨骺融合后的成熟骨的骨端。 ①早期:常于长管状骨骨端部见到偏心性骨质破坏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肿瘤与周围 缺乏锐利的边界而显模糊, 肿瘤周围无浸润, 其邻近皮质可因膨胀而变薄, 但不伴骨膜反应。 此时,在中心部,还不一定即能显示骨性间隔。 ②由于肿瘤增大,向周围扩张,其向骨端部扩张的速度较向骨干部尤为显著,肿瘤可 以一直扩展到关节下方,其横向和纵向扩张的程度是相仿的,有时横向甚至超过纵向,这种 横向明显扩张的现象在其他骨肿瘤是不易见到的。 ③此瘤不侵犯关节, 骨端中心区的病变达到关节软骨下方就停止进展, 而骨端的边缘 部病变仍继续发展, 因而相对将关节阴影陷入于肿瘤阴影之内, 同样地, 在肿瘤与骨干部分, 也可因肿瘤迅速增大扩张,而将骨干一部分埋于肿瘤阴影内。 ④在肿瘤中心部显出泡沫透亮区为巨细胞瘤的典型表现, 泡沫状阴影的形成, 是肿瘤 周围残存断裂的骨皮质或皮质内形成的骨嵴及骨性间隔的重叠投影。 ⑤极少数病例, 巨细胞瘤病变可超过关节累及邻近骨骼, 例如股骨上端病变超过髌关 节累及同侧髂骨,又如脊椎巨细胞瘤可超过椎间盘累及邻近椎体。 ⑥肿瘤迅速增大, 附近骨近骨皮质出现虫蛀状破坏, 钙化的瘤体或骨化部分又被吸收 破坏等现象,皆为恶性或恶变指征。 四、鉴别诊断 ㈠骨囊肿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病变多位于肱骨干骺端,渐次向骨退缩,其向周围膨胀不如巨大 细胞明显,多房性骨囊肿内可有残存的条状骨小梁,但不易看到典型泡沫状影象。 ㈡良性成软骨细胞瘤 患者年龄一般在 30 岁以下,好发于四肢长骨骺,X线表现为肿瘤透亮区内有絮状或 砂粒样钙化点,与骨巨细胞瘤不同。 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病变多发局部骨膨胀较少,可发生弯曲畸形,并具全身性骨质疏松,皮质变薄,骨膜 下吸收等。 实验室检查血钙,磷酸酶增高,血磷减少。 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骨肉瘤(Osteosarcoma) 一、名称: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Oeteogenic sarcona)或骨生肉瘤 二、特征: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快。 骨肉瘤具有分化为骨样组织和骨质、软骨及纤维组织的潜能骨肉瘤的主要成分。 ⒈肿瘤性成骨细胞 ⒉肿瘤性骨样组织 ⒊肿瘤骨 ⒋肿瘤性软骨组织 ⒌肿瘤性纤维组织 三、分型 骨肉瘤组织学分型复杂多样,据瘤骨的多少分为 ⒈硬化型 ⒉溶骨型 ⒊混合型 四、发病年龄 好发年龄为 11-20 岁,占 47.5%,次为 21-30 岁,年龄愈大发病率愈低 男性多于女性 1.7:1 五、临床特征 三大特征:疼痛、局部肿胀、运动障碍 ⒈疼痛:早期固定疼痛 初为间歇性疼痛,后为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 ⒉局部肿胀:可扪及包块,皮温增高,有压痛,后期皮肤有静脉扩张和水肿 ⒊肿胀发生于关节附近的可引起关节疼痛和运动障碍 胆胀压近邻近器官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发生在脊椎可引起截瘫 肿胀生长快而骨化少的情况,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乏、进行性消瘦 六、实验室检查 ibv↑ 血沉加快、贫血,碱性磷酸酶升高 七、骨肉瘤的X线表现 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多见 ⒈骨质破坏 ⒉肿瘤骨 ⒊肿瘤软骨钙化 ⒋软组织肿块 ⒌骨膜反应和 Codman 三角 三种类型 ⒈硬化型 Osteosarcoma 有大量的肿瘤新生骨形成 ⑴骨内大量云絮状,斑块状瘤骨,密度较高,明显时呈大片象牙质改变。 ⑵软组织肿块内也有较多瘤骨 ⑶骨破坏一般不显著 ⑷骨膜增生较明显 ⒉溶骨型 Osteasarcoma ⑴筛孔样,虫蚀状,大片状骨破坏 ⑵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⑶一般仍可见少量瘤骨及骨膜增生(如瘤骨不明显,X线确诊困难) ⒊混合型 ⒈⒉两种并存 骨肉瘤中肿瘤骨的形成是X线诊断的主要依据 根据肿瘤骨密度和形态分析 瘤骨三种:象牙质样(斑块状) 、棉絮状(云絮状) 、针状 经X线与病理对照 ⒈分化较好的瘤性成骨细胞形成象牙质样瘤骨 ⒉分化较差的瘤性成骨细胞形成幼雅的骨和骨样组织呈棉絮状 ⒊针状瘤骨是肿瘤突破骨皮质后,在骨旁瘤细胞形成垂直骨皮质的针状骨 骨肉瘤中肿瘤骨成分越少,恶性程度越高 △骨肉瘤可破坏软骨,儿童发生于干骺端的骨肉瘤,可突破骺板软骨侵及骨骺。 八、骨肉瘤的 CT 表现 ⑴肿瘤部位不规则溶骨破坏。骨皮质变薄或中断,残缺不全,呈膨胀性或非膨胀破坏。 ⑵有内内外肿瘤块, 有密度高低不等或呈混杂密度的肿块, 代替了脂肪密度的骨髓组织, 明确显示肿瘤在髓内的浸润范围。肿瘤内还可见到形态各异的瘤团块或瘤软骨的环形钙化, 常有液化坏死灶形成囊腔,故测量 CT 值差别较大。 ⑶内外肿块可以见到不完整的包壳自皮向外垂直伸展的针状瘤骨。 ⑷生长在骨端的肿瘤易侵犯关节, 在关节软骨层面可见到肿瘤骨, 并突出关节软骨面形 成关节内肿块。 ⑸发生于椎体的以成骨为主的骨肉瘤可明确显示所累及的椎弓及其他附件; 显示椎体骨 皮质的膨、压缩;破坏椎管的肿块和突向椎体外生长的肿块,并显示肿块与椎体附近血管肌 肉的关系。 ⑹显示髓内病变清楚,但对骺板软骨的破坏,因扫描层面与骺板平行,显示欠佳。 九、鉴别诊断 早期骨肉瘤与局限性骨髓炎在骨质破坏、骨髓硬化、骨膜反应等征象极其相似。 ⑴在骨质破坏周围都有新生骨环绕,中心有清楚的或模糊的死骨时,则为骨髓炎 ⑵骨破坏周围无新生骨,在骨硬化之中无破坏,亦无死骨时,则为早期骨肉瘤。 软骨肉瘤的X线诊断 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的发病率仅次于 Osteosarcoma. 一、Chondrosarcoma 起源于软骨细胞 二、依发病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两种,发生于骨髓腔或皮质内部,骨外膜下皮 质及骨外膜。 三、根据肿瘤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 原发性发病年龄早,开始即为恶性,发展较快,预后差。 继发性为骨软骨瘤、软骨瘤等良性软骨病变的恶变,发病较晚,发展缓慢,预后稍差, 在软骨肉瘤中占总数的 40%左右。 四、Chondrosarcoma 的主要成份 肿瘤性软骨细胞 钙化软骨 软骨化骨 粘液样组织 少见 纤维组织 少见 少量的内肉瘤样骨样组织或肿瘤骨小岛 肿瘤中虽然有些软骨可以化骨, 但绝不会不经软骨阶段而直接化骨, 故有成熟的肿瘤性 软骨细胞存存这是在病理上与骨肉瘤的唯一不同点。 五、病理 ⑴肉眼观察软骨肉瘤为不规则圆形或葫芦状肿块, 一部分在骨皮质外, 一部在骨皮质和 松质骨内。 ⑵肿瘤内常杂有不规则的钙化或骨化斑点。 ⑶有时纤维间隔将肿瘤分割为数叶,但不如软骨瘤明显。 ⑷肿瘤无包膜,与正常周围组织紧密粘连。 ⑸部分肿瘤因退行性变而形成假囊肿或粘液样组织。 ⑹软骨肉瘤在镜下, 其主要肿瘤组织为排列紊乱, 大小不一的软骨细胞和少数沾液细胞。 两种细胞广泛散在于成软软骨组织的基质中,部分软骨有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征象。 六、临床 原发性软骨肉瘤患者多为 20-20 的青壮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约为 1.5:1-5.3:1。 好发于四肢长骨,约 50%的病例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次为肱骨上端及骨盆。 此外,肋骨、胸骨、脊椎、颅底、颌骨等亦可发病。 症状: ⑴钝性疼痛为主要症状,早期为间歇性,逐渐转为持续性 ⑵病变邻近关节时,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 ⑶局部可扪及包块,无明显压痛 ⑷表面皮肤可有红、热现象 继发性特征 ⑴多为 30 岁以上的男性患者 ⑵好发于骨盆、肩胛、股及肱骨 ⑶缓慢生长的包块为主要红状 ⑷表面皮肤无明显静脉曲张或发热 ⑸肿瘤邻近关节时可有活动受限及关节肿胀 七、X线表现 ㈠、中央型 ⑴Chondrosarcoma 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显示于骺端髓腔内的单房或多房状边缘不规 则透亮区,其中可见含不规则的钙化和骨化斑点 ⑵有时大量棉絮状钙化及骨化斑点遮盖着骨质破坏区,形成一片致密阴影 ⑶由于肿瘤的生长发展,可造成内骨膜的扇形扩张或/和骨皮质膨胀变形 ⑷招致骨骨皮质均匀性致密增厚 ⑸一旦肿瘤穿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内,形成软组织肿块时,其中可见钙化斑点 ⑹高度恶性,发展迅速的 Chondrosarcoma 对骨质的破坏为纯溶骨性的,呈不规则透亮 区,其中无钙化和骨化现象 ⑺肿瘤的钙化和骨化 (包括骨内和软组织内的) 可视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和生长迅速的 一个线索。 ⑻偶可见骨膜反应和 Codman 三角 ⑼继发性软骨肉瘤多发生于长骨的内生软骨瘤, 当发生恶变时, X线可见肿瘤的中一透 亮区加大边缘模糊,有骨质破坏,不规则的钙化点增多,呈棉絮状及茶花状,新生的钙化组 织可溶解,破坏了原来的钙化阴影。 最后肿瘤穿破骨皮质进入软组织内,并在软组织中形成钙化阴影。 ㈡周围型 较中央型少见,多为继发性者,常发生在骨软骨瘤的帽盖部分恶变,单发骨软骨瘤恶 变不足1%,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发生恶变为 10-20%。 骨软骨瘤恶变,常发生在原来骨软骨瘤的帽盖部分,形成界限不清的软骨包块。 肿瘤内及包块中可见大量散在斑点状或棉絮状不规则钙化。 有时可见瘤骨新生,呈粗而长的放射状骨科。肿瘤亦可侵犯骨皮质和骨髓腔,甚至可 使原有的骨软骨瘤破坏殆尽。少数病例可见袖口状骨膜反应。 八、鉴别诊断 ㈠软骨瘤 好发于四肢短骨,发生于长骨者软难鉴别。肿瘤内常有散在砂粒样钙化,但较软骨肉 瘤少而小,骨皮质保持完整,无肿瘤性组织肿块。 ㈡骨软骨瘤 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有带蒂性或广基底性。软骨帽盖的厚薄不一,厚者在肿 瘤端部可见茶花样钙化阴影。继发于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其帽盖更加增厚,并形成软组织 肿块,其中可见大量不规则,棉絮状钙化。 ㈢骨肉瘤 易与中央型软骨肉瘤混淆,特别是软骨肉瘤生长迅速,溶骨破坏明显,肿瘤内并无钙 化时,容易与溶骨性骨肉瘤混淆,但当骨肉瘤发生特征性的肿瘤骨化,并引起特征性的骨膜 反应时,两者的鉴别并无困难。 Ewing 瘤 1921 年 Ewing 提出了一种圆形细胞的骨肉瘤, 当时认为是由形成血管的组织衍变而来 故命名的为 内皮细胞性骨髓瘤 骨弥漫性内皮细胞瘤 亦有人认为肿瘤起源于骨髓的不成熟肉状细胞 目前, 大多数学者认为肿瘤是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 这是一种高度恶性预后不良的肿瘤。 一、病理 肿瘤常见于长管状骨骨干的髓腔中心,主要沿长轴生长。骨干中心病变扩展,造成海绵 质破坏, 并可蔓延到皮质, 使中央管增宽, 进而刺激骨外膜, 沿骨干长轴有骨膜性新骨沉着。 骨皮质的外在性溶骨,合并鞘状骨膜新生,造成骨干部梭形膨胀,即 Ewing 瘤早期见 到的葱皮状骨膜反应。 隐期表现以骨破坏为主。 有的发病于骨盆或肋骨, 早期就可经血行转移至肺或其他骨胳。 于组织学上,Ewing 瘤起源于骨髓内肉状细胞系统的未分化成分。 一、临床 Ewing 瘤常见于5-15 岁的小儿,90%患者在 25 岁以下男性较多见。 好发于长骨(胫、股及肱骨)骨干及干骺端的移行部其次为骨盆及脊柱。 主要症状 间歇性疼痛,逐渐加重,并为持续性,以夜间为重,继疼痛之后,出现局部肿瘤,肿瘤 生长甚快。 可有发红、发热、压痛湿著,体温升高 实验室检查 NBC↑血沉加快 类似骨髓炎 约 25%病例出现贫血,体重减轻及恶液质等预后不良征象。 病情发展快,早期即可发生广泛转移,影响全身骨骼和内脏,而淋巴结却很少受累。 Ewing 瘤对放射线很敏感 三、X线表现 Ewing 瘤的基本X线改变为溶骨浸润性破坏,初期和隐期表现不同 各个部位的X线改变亦不一致 初期 受累海绵质中心有虫蚀状破坏,邻近骨膜隆起 中期 溶骨现象加重,破坏不区增大,骨皮质侵蚀,骨膜有葱皮状新生,骨干呈梭形膨胀 晚期 受累骨仅由一层菲薄而膨胀的骨膜所包围,有时,连这一骨壳也受到破坏 肿瘤由骨内向周围突破,形成软组织肿块 骨盆 Ewing 瘤 骨盆 Ewing 瘤的溶骨性变化显著,髂骨的早期溶骨性病灶可误认为肠内积气 病灶边缘出现硬化现象,界限不清 可伴骨针状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 脊柱 Ewing 瘤 较脊椎结核的骨破坏更为显著,结核的破坏常限于椎体的前缘或上、下面,而肉瘤则 常常很快累及椎体全部 于病变进展中,脊椎附件也将受到破坏 常看不到骨膜反应 椎间隙在长时间内无何变化 肿瘤的软组织肿块,很象寒性脓肿 四、鉴别诊断 ㈠急性骨髓炎 一般说来骨髓炎有向骨骺方向发展的趋向,但 Ewing 瘤的发展偏于骨干侧, 骨内病 变广泛浸润破坏及边缘模糊不清 出现死骨为骨髓炎 ㈡骨肉瘤 不典型的 Ewing 瘤发生在干骺端时,很难与骨肉瘤鉴别,若发生肿瘤骨, 可以考虑 为 Osteosarcoma。 骨髓瘤的X线诊断 骨髓瘤(Myeloma) 骨髓瘤发生于骨髓 一、起源 ⒈过去认为肿瘤起源于骨髓组织的桨细胞而称为桨细胞瘤 Plactoytoma ⒉也有人认为起源于原始性造血组织,并因不断的阶段,分别称为桨细胞性、骨髓母细 胞性、红母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性的骨髓瘤。 ⒊近年来多数认为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网组织, 其肿瘤细胞固然与桨细胞相似, 但与桨细 胞又有所不同,故 Jaffe,建议称之为骨髓瘤细胞。 二、分型 骨髓瘤按病灶数目可分为单发型及多发型两种,但单发型是否存在,尚有争论,一般认 为单发型可能发型的前奏,而真正的单发型 Myeloma 非常少见。 三、发病部位 ⒈骨髓瘤常累及成份含有骨髓的骨骼,以头颅、脊椎、肋骨、胸骨、骨盆、股骨及肱骨 近端为好发部位。 ⒉少数发生在髓外组织,如硬脑膜、垂体、甲状腺、胸腺、皮肢、纵隔、上呼吸道、淋 巴结及其他部位。 四、病理 按病变程度不同,骨髓的变化亦不同。有的病例患骨外形正常,而髓腔已被肿瘤组织所 占据。 有的病例则呈广泛的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有时肿瘤甚至穿破皮质而进入软组织内。 肿瘤组织亦可发生继发性病变,如出血、软化等 镜下检查: 肿瘤主要由骨髓瘤细胞组成,间质甚少 常见的肿瘤细胞有两种:小型细胞和大型细胞 小型细胞,分化较好,体积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常为偏心位置,染色质呈车 轮状,与桨细胞很相似。 大型细胞,分化较差,体积较大,呈圆形或肾形,可见核仁很像网状细胞,且常合并 高球蛋白血症,偶见肿瘤巨细胞。 上述各种细胞常混合存在,而小型细胞的发现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骨化型骨髓瘤:病变部显示为增厚的骨小梁围绕着成团的肿瘤细胞群。 五、临床 ⒈发病年龄 20-80 岁都有发生,平均年龄 45 岁 ⒉性别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⒊症状 ⑴疼痛为主要症状 初期,为间歇性疼痛,以后逐渐加重,变为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疼痛 ⑵肿块 位于表浅部位的病灶可显出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软硬不等,位于髂骨者一般 较大,位于颅骨者质地偏软,可有压痛,搏动。 ⑶病理骨折 多发骨折为其特点,好发于脊椎,如骨折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可引起根性疼痛甚至 截瘫。 ⑷全身症状 严重继发贫血、衰弱 体重减轻 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 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尿毒症等 肝、脾肿大 Myeloma 可直接由骨骼侵犯软组织,如硬脑膜,胸膜,后腹膜和皮下组织等。 亦可由直行转移至其他脏器,如肝、脾胰等 肺转移非常少见 ⑸实验室检查 血桨蛋白质增高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血钙增高 贫血 血沉增快 血液涂片可见肿瘤细胞 半数病例尿中可见 Bence-Jones 蛋白 六、X线表现 主要是溶骨性破坏和广泛的骨质疏松,有时在破坏区中间有不规则的骨嵴。 溶骨性破坏常呈多发性圆形穿凿状缺损, 边缘清晰周围无硬化现象。 有时可呈不规则 鼠咬状缺损,可出现在多数骨骼。同一骨内可存在多个病灶。 小的缺损自数毫米至1-2cm,较大的缺损可达6-7cm 以上,其内有时可见骨嵴 如泡沫状,且常使骨皮质膨胀变薄,甚至穿破骨皮质,形成局限性软组织肿块。 广泛的骨疏松可以是骨髓瘤的唯一X线表现,表示红骨髓内有弥漫性骨髓瘤浸润。 各个不同部位骨髓瘤的X线表现 ㈠颅骨 一般侵犯顶、额枕骨,产生溶骨性破坏。多为圆形穿凿状或鼠咬状,大小不一,由数 mm 至1-2cm,边缘清晰锐利,破坏起始于板障,早期仅累及内或外板,晚期则内、外板 同时受累。一般周围无硬化现象,有时骨破坏呈弥漫斑点状,边缘模糊,骨质普遍称稀疏。 ㈡脊柱 多发于腰柱、下部胸椎,其次为颈椎,常位于椎体,亦可累及附件。 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或溶骨性破坏,易合并病理骨折而椎体塌陷,但椎间隙多保持 完整,偶有椎体产生与血管瘤相似的网眼状骨质疏松者。有时,骨质疏松是骨髓瘤的唯一X 线表现。 ㈢肋骨 多发病于7-10 肋的腋中线附近,可为小的囊胜溶骨性破坏。有时肿瘤较大,骨皮 质轻度膨胀,甚至被肿瘤穿破,常发生病理骨折,严重可引起胸廓畸形。 ㈣骨盆 常广泛累及髂骨、耻骨及坐骨,表现为边缘不明显,弥漫的骨质疏松,骨小梁纹理粗 糙且紊乱,或为模糊斑点状,虫蚀状破坏。偶可出现泡沫改变或大块溶骨性改变。 ㈤股骨 多侵犯近侧端,表现为髓腔中央有片状骨质破坏,逐渐侵犯皮质之膨胀变薄,甚至完 全消失, 易发生病理骨折, 骨折后可引起少量骨膜反应, 有时呈骨质疏松和斑点状溶骨改变, 残留骨小梁粗乱如网格状。 ㈥肱骨 表现与股骨相同,易发生病理骨折 单发性 Mytloma 比较少见,表现为较大的,边缘锐利的不规则骨质破坏, 周围无硬 化带,其内常有泡沫状骨间隔,骨皮质常膨胀变薄,可有部分皮质破坏。 硬化型 Myeleoma 多发生在肋骨、骨盆、脊椎、肩胛骨,而很少见于肘、膝远侧。 X线象可分为三种: ⑴在膨胀较慢有泡沫区周围显硬化环。 ⑵散在的弥漫性骨硬化。 ⑶放射针状骨增生。 七、鉴别诊断 ㈠溶骨型骨转移 ⑴Myeleoma 骨破坏数呈较多,范围较广,大小较接近,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 差别较显著。 ⑵Myeleoma 病灶之间的区域内骨疏松明显;转移瘤病灶之间骨密度正常。 ⑶Myeleoma 骨破坏如钻孔状,边界锐利;转移瘤的边界模糊且不规则。 ⑷Myeleoma 可产生骨的膨胀,转移瘤多不显膨胀。 ⑸Myeleoma 可广泛侵犯脊椎,晚期才破坏椎弓根,脊椎转移瘤早期即破坏椎弓根竞高 达 94.6%。 ⑹当骨髓瘤穿破皮质向外浸润时,常伴有软组织肿块。 ⑺肺部转移较少见于骨髓瘤。 ㈡老年性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出现在脊椎及骨盆, 而颅骨不受累为其特点, 随访中看不到进行性骨质 破坏。 实验室检查 一般尿中无 Bence-Jones 蛋白 血清球蛋白不增高 血钙正常 ㈢甲状旁功能亢进症 Myeleoma 无长骨弯曲变形及骨膜下骨吸收,也无颅骨的麻疹样骨疏松。 ㈣骨巨细胞瘤 一般好发于长骨,且有典型的泡沫状囊状象及明显的膨胀性;而 Myeleoma 则好发于 扁骨。 硬化型 Myeleoma 的诊断较困难,需与硬化型癌转移,Paget 病,石骨症等鉴别。 骨纤维肉瘤 骨纤维肉瘤(Fibrosarcoma of bone)起源于非成骨性间叶组织,即成纤维组织,可分为 中央型及周围型两种。 中央型 由髓腔内的骨内膜发生,最后穿破骨皮质,侵入软组织。 周围型 由骨外膜的外层即非骨化层发生, 经过直接蔓延, 侵入周围软组织及毗邻的骨 皮质内,有时不易与软组织纤维肉瘤区分。 另有一部分纤维肉瘤,发生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 称为继发性纤维肉瘤, 是指发生在 page 病,骨纤、巨细胞瘤或照射后的骨骼等基础上的纤维肉瘤而言,继发性发展缓慢,预 后较好。 一、病理 中央型骨纤维肉瘤原发于骨髓腔,边缘不清晰,其范围远较肉眼所能观察到的要广泛, 晚期肿瘤穿破骨质而侵及周围组织。 周围型骨纤维肉瘤,一般均向外生长,有环绕干趋抛,多数呈卵圆形,界限清楚。 一般分化良好的骨纤维肉瘤质地坚硬, 有纤维索条排列成旋涡状, 分化不良的骨纤维肉 瘤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及坏死现象。 骨纤维肉瘤以不产生任何瘤软骨为其特征。 镜下所见: 骨纤维肉瘤的主要成分为梭形细胞,次要成分为散在性圆形或星形细胞。 梭形细胞纤维细胞细胞大,胞质少,胞膜不清。细胞间有胶原纤维构成的基质,基质多 的肉瘤,恶性变低;基质少的恶性度高。部分肿瘤内可见玻璃样或粘液样退行性变,坏死及 钙化现象。 二、临床 多见于 25-45 岁成年人,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滴 端及胫骨近端为其好发部位,下肢约占 50%,膝部占 40%,其次为髂骨,肱骨,肋骨、颌 骨、锁骨、脊椎等。 临床症状无特征性, 一般以肿瘤部的疼痛及肿胀为主要症状, 也有以病理性骨折而就诊 者。 预后较骨肉瘤好,但不如软骨肉瘤 中央型者恶性度高,常经血行转移到肺 周围型者恶性度低,很少转移 三、X线表现 Fibrosarcoma of bone 完全为一溶骨性肿瘤,很少有新骨形成。除软组织肿块外,还有 骨质破坏呈透亮缺损区,在软组织肿块中有时可见散在的钙化点。 ㈠中心型 肿瘤呈囊状透亮,位于髓腔内,其边缘不规则,又不清晰,且无(或略有)膨胀扩张 现象,病灶邻近的皮质将很快受到破坏,于皮质断裂处仅有微骨膜反应,并出现相应的软组 织肿块象。溶骨区内虽可有点状钙化,但不如软骨性肿瘤明显。 ㈡周围型 肿瘤是以皮质外的软组织肿块与局限性骨质疏松与皮质骨的凹陷缺损为主要特点, 软 组织肿块内多出现不规则钙化斑。 皮质外面凹陷性肌损的边缘相当锐利。 肿瘤邻近骨干骺端 可能形成 Codman 三角。 但日久之后,骨质破坏增大,肿瘤突入髓腔 codman 三角渐渐消失,肿瘤向上、向下、 向起病的对侧两旁扩展,造成如虫蚀状的X线象。 发生于扁平骨及异形骨的纤维肉瘤的溶骨性变化多种多样, 尚难找出其一般规律, 确诊 有赖于活体组织检查。 软组织纤维肉瘤进一步扩展而累及邻近骨骼时, 同样可导致边界锐利, 较浅的皮质受压 性侵蚀。 动脉造影检查可较准确地判断骨纤维肉瘤的恶性程度,血管伸直,包绕移位,分支增多 并扭曲。 四、鉴别诊断 ㈠骨肉瘤 溶骨型骨肉瘤易与中央型骨纤维肉瘤相混淆, 但前者以溶骨破坏为主, 肿瘤内无钙化 点,且多伴有巨大软组织包块。 ㈡滑膜肉瘤 有时可与周围型骨纤维肉瘤相混淆, 但滑膜肉瘤的骨膜反应轻微或缺如, 软组织肿块 与关节密切毗邻可资鉴别。 转移瘤的X线诊断 X线表现 一般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种,其中以溶骨性多见。 前列腺癌、鼻咽癌及膀胱癌等的转移,均可表现为成骨性的。 乳腺癌约 10%为成骨性,10%为混合性。 ㈠溶骨型骨转移 ⒈首先开始于髓质,然后逐渐向各个方向扩,形成多数虫状,穿凿状骨质缺损,边缘不 规则,周围无硬化现象。此种骨破坏可为一骨一灶,一骨多灶,多骨多灶。 ⒉晚期转移灶可破坏骨皮质,但并不引起明显的骨膜反应。 ⒊少数病例(如肾癌、甲状腺癌转移)可引起骨皮质膨胀。 ⒋单发性转移灶一般范围较大,骨破坏广泛,常并发病理骨折。 ㈡成骨性转移性骨肿瘤 ⒈常呈斑点状或棉球状密度增高阴影, 有时呈像牙质样致密, 其间的骨小梁紊乱、 增厚、 粗糙,甚至失去微细结构。 ⒉有时骨膜下有新骨形成,患骨体积增大。 成骨性转移性骨肿瘤生我溶骨者缓慢, 临床症状相对轻微, 发生病理骨折的机会以亦 相对较少。 ㈢混合性转移性骨肿瘤 兼有溶骨和成骨两种表现 各部位转移瘤的X线表现 ㈠骨盆 ⒈溶骨性转移灶多起始于髋臼附近,坐、耻、髂骨均可波及。 ⒉早期呈局限性骨质疏松,逐渐发展为虫蚀状,斑片状,穿凿状溶骨破坏,以致融合成 大片的骨质缺损。 ⒊偶有显示为泡沫状溶骨破坏者。 ⒋病灶无明显边界,亦无硬化环,很少骨膜反应。 ⒌成骨性转移病灶的发病部位与溶骨性者基本相同,显示为斑点状,棉球状密度增高, 直至象牙样骨质致密。 ⒍转移灶亦可累及骶骨 ㈡脊柱 ⒈溶骨性转移病灶早期可仅表现为一个或数个脊椎的局限性或普遍性骨疏松。 ⒉然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和塌陷,但椎间隙多保持正常,溶骨破坏常累及附 件,并形成椎旁局限性软组织块影。 ⒊成骨性转移病灶可椎体之斑点或棉球状密度增高, 亦有时呈象牙质样改变, 即所谓 “象 牙椎” 。 ㈢颅骨 ⒈溶骨性转移病灶可表现为由小的、分散的、界限清楚的溶骨区,到大的,融合的,界 限模糊的骨缺损。 ⒉有时看到“靶性病变”即在溶骨区中央可看到残留的正常骨或密度增高骨。 ⒊病变同时累及内外板,并可蔓延到颅外软组织中。 ⒋在颅骨发生单纯性成骨性转移较少见。 ⒌可见混合性转移,可见局部软组织肿块,甚至出现骨膜反应。 ㈣肋骨 ⒈主要为溶骨性、多发性、不规则斑片状,穿凿状骨质破坏,并有膨胀性改变。 ⒉成骨性转移灶为致密性硬化,骨小梁消失,来自前列腺癌、结肠癌或类癌的成骨性转 移,可表现为肋骨的膨胀性硬化。 常见肿瘤的骨转移 ㈠乳腺癌 ⒈多为溶骨性, 部分为成骨性或混合性, 溶骨性者多表现为直径数厘米大小的溶骨病灶, 但也有时表现为弥漫性转移性浸润, 以致仅能看到骨小梁粗糙, 而不能显示为确定的局限性 骨破坏区。 ⒉老年妇女椎体塌陷,考虑转移或骨质疏松。 ⒊多发性溶骨性缺损与 myeloma 鉴别。 ㈡前列腺癌 几乎为成骨性转移 ⒈为圆形或卵圆形形致密象,尤其易累及骨盆及骨盆及脊椎生长缓慢,相互融合,造成 骨密度普遍增高。 ⒉可侵蚀骨皮质,然后又被 骨膜新生骨取代,而使骨骼变粗大。 ⒊少数病例为溶骨性成混合性的。 ㈢肺癌 ⒈主要为溶骨性病灶,常为多发。 ⒉肺的小细胞癌(雀麦细胞癌)或腺癌,有表现为成骨性转移 ⒊少数肺癌为混合性的趋势。 ⒋肺癌有易向手骨转移的趋势。 ㈣鼻咽癌 ⒈肿瘤直接侵犯颅骨, 颅底侵蚀多发生在破裂孔与卵圆孔附近, 表现为不规则的骨质缺 损。 ⒉如侵犯蝶窦则见窦壁骨质及收,有肿物突入窦腔。 ⒊脊椎转移常见,大多数为溶骨性破坏,伴病理性骨折。 ⒋脊柱成骨性转移可见,应考虑为鼻咽癌转移。 ㈤肾癌 ⒈常为单发转移 ⒉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多囊状或泡沫状,可有或无骨性房隔,患骨常有明显膨胀。 ㈥膀胱癌 多为成骨性,亦有溶骨性 ㈦成神经细胞癌 大多起源于肾上腺和腹膜后交感神经节, 少数位于后纵隔, 偶见颈部, 罕见其他部位。 ⒈广泛性溶骨性骨破坏,偶有成骨者,多发病于股、肱、颅骨、脊柱及骨盆。 ⒉在长骨,呈髓腔斑点状骨质破坏,边界不清。 ⒊病变累及骨皮质,患者可呈对称性梭形膨胀,骨膜可有葱皮状增生。 ⒋在颅骨为多数小圆形骨质破坏, 互相融合后, 形成斑片状骨质缺损, 周围无硬化现象, 偶见颅板有放射状骨针。 ⒌在脊柱,转移灶可为成骨性,并形成软组织肿块。 ㈧消化道肿瘤 骨转移可见,转移灶常为单个,可为成骨性或溶骨性。 鉴别诊断 单发性骨转移瘤需与骨肉瘤,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等相鉴别。 多发性骨转移瘤需与甲旁亢,畸形性骨炎及骨髓瘤等相鉴别。 ⒈骨肉瘤发病年龄较轻,易累及四肢长骨干骺部,多为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常伴瘤骨新 生及邻近软组织肿块。 ⒉骨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发病年龄更小,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 溶骨性破坏, 但边缘清楚。 ⒊甲旁亢 全身性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有助鉴别。 ⒋畸形性骨炎 骨外形改变,骨小梁粗糙,骨膜下新骨形成,患骨增厚,可资鉴别。 ⒌骨髓瘤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一、概论 ㈠原因不明的疾病,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异常有关。 ㈡幼年发病,至儿童或青少年时才出现症状。 ㈢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理 ㈠病变区正常的骨组织大部为灰白色坚韧的纤维组织所替代。 ㈡若有出血则呈棕红色。 ㈢有散在的骨组织残留于纤维组织内可呈砂砾状。 ㈣有时可见小的软骨结节和囊变。 ㈤受侵犯的骨皮质变薄和膨膨内壁光滑或嵴状突出。 ㈥组织学检查 ⒈成熟程度的纤维组织 ⒉新生骨组织(未钙化或钙化不全的骨样组织) 。 ⒊有时可见软骨组织。 三、临床表现 ⒈病变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成年后病灶有自行静止或痊愈的趋势。 ⒉常见症状为①局部畸形 ②疼痛 ⒊发生为头颅者,头部不对称或局部骨性隆起,有时显示眼球突出和鼻塞。 ⒋发生在四肢者,肢体弯曲,缩短。 ⒌发生于脊柱者,引起侧凸,后凸 ⒍根据受侵犯骨的多少和骨骼以外的症状分为三型: ①单骨型 ②多骨型 ③Albzighe 综合征 四、X线改变 ㈠病灶多发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和胫骨多见,其次为肋骨、颅面骨、骨盆,手足小骨 而脊柱少见。 ㈡病灶的密度差异,取决于病理成分 ⒈病灶主要为纤维组织者常表现 三种类型 ㈠偏心性病变 ⒈偏心性囊状透光区 ⒉膨出于邻近软组织中,显示为一极薄的蛋壳状骨膜新生骨 ⒊囊状透亮区内有粗细不等的小梁状房隔成嵴 ㈡骨旁性病变 病变几乎完全突出于软组织中,形成软组织肿块 ㈢中心性病变 对称性,梭形膨大的蜂窝状结构 aneurysmal bone cyst 为良性性病变,所谓“恶性动脉瘤样骨囊肿” ,实质上是毛细血管 扩张性骨生肉瘤或一种血管肉瘤。 可以多发 可以继发于成软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黄色瘤,骨肉瘤等。 CT 和 MRI,可见液一液平面 五、鉴别诊断 ㈠骨巨细胞瘤 ⒈多发生在长骨,几乎源发于骨骺 ⒉不如 aneurysmal bone cyst 显著偏心性膨出软组织中 ㈡骨纤维异常增生症 不出现囊性间隙 ㈢骨化性血肿及骨化性肌炎 切线位按照可见骨化组织与骨分开 ㈣骨海绵性血管瘤 致密而规则的房隔,有时呈平行排列很少膨胀性,很少发生在长骨,多在脊椎发病 ㈤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一、概论 为一种含血性囊肿,因患骨外形类似动脉瘤的囊状膨胀而命名 aneurysmal bone cyst 本质为良性囊肿 发病机制: 局部持续性血流动力障碍, 静脉压极度增高, 导致血管扩张的结果, 使受累部骨质吸收。 在 1950 年以前,本病被认为是巨细胞瘤的一种变种,使用过的名称: 1.出血性骨囊肿 2.动脉瘤样巨细胞瘤 3.非典型巨细胞瘤 4.膨胀性巨管瘤 5.骨膜下巨细胞瘤 二、病理 1.患部为一薄壁向外突出的囊腔,囊腔由大小不等的血池组成,其中充满血液。 2.囊腔的周边被红色或褐色网状纤维组织所包绕, 纤维组织进入囊腔内将其分割成蜂窝 状。 3.除纤维组织外,还可见:①骨样组织;②成熟骨;③多核巨细胞 4.少数血池内壁是由缺乏平滑肌的内皮细胞所覆盖,其基质中可见:①含铁血黄素;② 渗出的血液;③组织细胞;④炎症细胞 5.肿瘤外围有骨膜下新骨形成 6.肿瘤压迫推挤了邻近的软组织如①骨髂肌;②脂肪;③结缔组织等 三、临床表现 ㈠多见于 20 岁以下的青少年 ㈡四肢长骨及脊椎为其好发部位 ㈢以局部疼痛及肿块为主 ㈣合并病理性骨折 ㈤听诊可闻杂音 四、X线表现 ㈠偏心性膨胀性囊状透亮病变,可呈气球样膨出骨外。 ㈡边缘有纤维的蛋壳影 ㈢囊状透亮区内出现纤维性小梁像,因整个病变部形如泡沫状,故与巨细胞瘤类似2.长轴与骨干方向一致 3.其横径往往不大于骨骺板 ㈡静止性 bone cyst 1.骨干部单房性卵圆形透亮区 2.由于囊肿壁上存在骨嵴,而可能显示为多房性投影 病理性骨折合并“碎片陷落征” 三、鉴别诊断 ㈠grant call tuomr of bone 1.多发生在骨骺,偏心性生长 2.可穿破骨皮质,肿瘤具有明显膨胀性,横轴与纵轴几乎相等 ㈡嗜酸性细胞肉芽肿 1.病变较 bone cyst 小,不如其透亮 2.边缘不如 bone cyst 清晰 3.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可出现中心性死骨 ㈢骨纤 病状常呈半透明,磨砂玻璃状,不同于 bone cyst 那样透亮 ㈣内生性骨瘤 1.好发于四肢短骨 2.肿瘤内可见砂粒样钙化,而不见骨嵴 ㈤动脉瘤样骨囊肿 1.病变多为偏心性,可穿破骨皮质包壳 2.可见斑片状或点状钙化 3.边缘轮廓不清呈虫蚀状 4.骨皮质膨胀如气球 骨囊肿 骨囊肿系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样骨病,通常为一单房性囊性病变,其中充满液体。 病变为良性,原因不明,可能由于骨内出血(髓腔内或皮质下出血)伴有进行性骨吸收 及液化而形成。 本病尚有其他名称如:┌─良性骨囊肿 ├─幼年性单房性骨囊肿 ├─单纯性骨囊肿 └─单房性骨囊肿 骨囊肿为一生长缓慢的破坏性骨病,好发于肱骨(约占 50%) ,股骨(约占 30%)及胫 骨近端干骺端或骨干的髓腔内,其他发病部位包括,腓、尺、桡、跟、距、髋、肋等,大多 数呈单房性改变,少数为多房 男女发病率约为 2:1~3:1,多发病7-15 岁之间 因为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两端生长, 所以囊肿就相对地退缩小到骨干部, 骨囊肿分 为两期:活动期、静止期。 1.活动期囊肿紧邻骨骺板,具潜在生长能力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脏斑片状稍低密度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