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是你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字体:[][][]
  在中国和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应如何理解“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断、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日理论版》刊发4篇文章,对此进行探析。
  ——编 者
  读者提问:有人认为,公平正义是“普世价值”,没有“姓资”“姓社”之分。对此应如何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 静
  坚持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有机统一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剥削与两极分化,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人认为,公平正义是“普世价值”,没有“姓资”“姓社”之分。事实恰恰相反,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与工人、人民大众之间严重的不平等和非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建构与发展。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与剥削压迫的斗争中提出了公平正义的口号和诉求,体现了历史进步性,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垄断资本的强势地位,导致劳资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资本主义制度走向了公平正义的反面。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指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条件,那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历史阶段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特征。列宁在领导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获得了历史上从未达到过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理念和治国理念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中,实现公平正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正义由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构成,程序正义是对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贯执行,强调过程公正;实质正义则是制度本身的正义,强调结果公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而资本主义公平正义是形式重于实质,潜藏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背离。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本质上的双重性,决定了它一方面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上提供了广泛的权利分配,形式上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在经济制度上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并由市场机制来实现收入分配,导致少数控制资本的集团与广大人民在物质福利上差别悬殊。这种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收入的混合结果必然造成社会不公平、非正义。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不公平现实的过程中,坚持资本与劳动的辩证统一,追求的是资本所有权和劳动所有权的充分结合,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正是这种根本区别,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然,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也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实现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人们公平享有劳动机会和劳动成果,促进平等发展,逐步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领导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先锋队与忠实代表;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它没有自己的私利。正因为秉持这一根本宗旨和属性,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才始终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争取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更加美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努力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环境,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创建更加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战略部署,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良法善治,稳定社会秩序,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发挥司法促进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作用,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此,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兼顾公平与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我国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逐步接近并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理想。 (朱前鸿 刘 伟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读者提问: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非国有企业在数量和市场份额上均已超过国有企业。在这一新形势下,应如何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湖南太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邓吉林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正确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在数量和市场份额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一些人开始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产生怀疑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并由宪法固化了的法律原则,不能动摇也不会动摇。所有制是一种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社会性质。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但不是公有制经济的全部;国有企业数量和资产份额的变化可能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但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宪法赋予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习近平同志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这“两个不能动摇”,深刻阐明了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并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当前,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犹存,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公有制经济涉及的经济成分、针对的财产所有权、涉及的资产范围非常广,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由于统计的原因,目前关于公有资产的数量还没有一个准确数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尚在探索阶段,大量公有资产还没有进入统计范围。如果把能产生直接、间接、潜在经济效益的公有资产都纳入资产统计范围,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的量上占优势是毫无疑问的。此外,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上,而不是简单体现为数量比例关系。国有经济比例近年出现持续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统计口径没有及时调整。事实上,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依然占支配地位。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载体,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对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不能割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和当前实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领域也在不断改变和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有企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大力支持国家整体改革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目标调整为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主,主动退出了一些竞争性领域。这既为非公有制经济让出了发展空间,也调整了国民经济产业布局、优化了国有资产结构。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国有企业确实减少了,但其资产结构和质量更加优良。比如,201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98%,拥有的资产量却占到38.81%。国有企业不仅在石油化工、工程机械、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等重要产业占比较高,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而且在相当部分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具有领先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巨大。(邓 玲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张 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一,社会主义,全面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社会主义的本质(上)
读原著,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此基础上,通读教材,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了解邓小平反复强调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内涵,领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论断的特点而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认识到只有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上)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始终围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这两个&搞清楚&。
1.1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2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以后,邓小平更加鲜明地、频繁地、突出地提出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3 邓小平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摸索之中&。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2.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是因为:
2.1 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而&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2.2 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其实,&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曾经搞了一段时间的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斯大林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形成了僵化的苏联模式。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2.3 正是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当作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因此,认为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和纯粹的按劳分配;认为&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因此只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不反对平均主义。
2.4 要认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去掉在社会主义理解上的种种附加,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化
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不断探索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
1.早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对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天才的、科学的预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对当时欧洲主要是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深入考察,曾经设想未来社会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1 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1.2 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调节,没有商品和货币;
1.3 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DD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了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1.4 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
1.5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等。
由于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本质特征的论述,只能是预见和设想。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首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作了新的论断;
2.1 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等等;
2.2 社会主义的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3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2.4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俄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人们通常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曾经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并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仿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曾经获得过巨大的成就,但是后来,斯大林把这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当做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仿效的唯一模式,搞&唯苏独社&、&唯苏独尊&致使本来应当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变得僵化、凝固化了。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正确地坚持其基本性质的同时,发生过偏差和失误,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在一些时期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片面地理解为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计划经济;分配制度是单纯的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权力过分地集中;国家和社会生活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脱离了中国实际,既有教条主义的因素,又有对社会主义的臆断附加。它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遭受不少挫折。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纠正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邓小平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多次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做的事情有些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认识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实践上导致失误和挫折;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应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统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形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有必要破除各种束缚,把生产力解放出来。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生产力只有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发展。
2.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层次的内容。邓小平特别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直接目标,实际上是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分配和使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消灭剥削,就是指消灭剥削制度和现象。这种剥削,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剥削,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剥削。消灭剥削,实质是消灭不劳而获,消除少数人凭借生产资料私有权去剥削压榨劳动者、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消除两极分化,是指消除在财富的占有和使用上的严重不平等;一极为人数甚少、十分富有的阶级和集团;一极为人数众多,十分贫穷的阶级、阶层和群体。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产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三层次的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建设实践的系统结构上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手段和途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和保障,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和归宿。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目标是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同步前进。
4.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D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前提。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就是消灭私有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具备一系列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使生产力彻底突破私有制这一外壳,才能根除人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反过来说,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只有公有制才能把社会化大生产从私有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适应和推动它更快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涵盖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三纯&,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是只顾发展生产力,忽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的方针是:在致力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相得益彰。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纠正和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曾经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清楚,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客观实际的。如人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习惯停留在或偏重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集体主义等层面上,并且把这些当作社会主义内在的根本属性即社会主义本质,应该说这其中一些方面是对的,但大多忽视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这两个本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所前进,注意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各种思想倾向的干扰,特别是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和干扰。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胆略和智慧,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新论断,石破天惊,纠正和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实现了一次意义重大、深远的思想大解放。
2.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看,&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探求真理的人们,事实上他们没有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从莫尔到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这个问题上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空想&。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以后,由于存在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也由于社会主义者所处的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说法和做法也是五花八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导师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作出了许多科学的预见、设想和论断,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这些思想并不是穷尽了的真理,只是提供了需要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和方法。邓小平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和勇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性、创造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3.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问题。而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则是更具基础性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搞清楚社会主义内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本源和基准,阐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4.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如何正确地制定和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不断取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问题。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科学地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从根本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标准和根据,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系上讲,社会主义本质是更深层次的、更基础性的本源和标准。随着邓小平理论及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它将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更大成就。
上一节&&&&&&&&&&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有何建议
请与我们联系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主义本质
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斯大林模式
解:这一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国家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
3.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填空:
1.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2.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属于生产力的内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从而使其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
三、选择题:
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B、C)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B.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
C.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辨析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 )
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和绝对平均(× )
3.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无产阶级专政( × )
五、问答题: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出的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要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层次的内容。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面临着解放生产力的任务。第二,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二层次的内容。邓小平特别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直接目标,实际上是指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分配和使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果。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邓小产社会主义本质论第三层次的内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归宿。第四,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
纠正和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第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三,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基石。第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6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搞清楚&,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在总结我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到这个问题。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以后,邓小平更加鲜明地、频繁地、突出地提出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是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邓小平总结了过去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没有搞清楚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5答:邓小平在改革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命题所作出的总结性理论概括。
4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理论问题。邓小平之所以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第一,是为了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明确提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老祖宗不能丢,而且我们也没有丢。第二,根据历史经验,要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两个实际情况的发展,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能够回答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新话。也就是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继承、坚持的同时,必须适应历史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使之成为解决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的科学指南。第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相结合的基础是实践,是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答: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第一,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而对于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来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第二,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好。也就是说,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第三,正是由于我们长期把苏联模式当作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也当作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要认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去掉在社会主义理解上的种种附加,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2答: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是什么?
3.为什么说我国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为什么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
5.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6.试论述邓小平怎样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其特征是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大一统的计划经济
单纯的按劳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以自己劳动数量的多少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决定了在这个阶段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的存在
1.《邓小平理论概论》主编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2.《邓小平理论概论》主编:钱淦荣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139、261、172、364、37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312、313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