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像橡皮泥的产品。需要可以图像分割结果定量评价加到小罐。用什么方法好?

义乌购登录
十天内免登录
还不是义乌购用户?
您最近搜过
厂家直销 价格优惠
商&&位&号:
商铺地址:
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17门1楼4街2567
联&&系&人:
电&&&&&&话:
手&&&&&&机:
客&&&&服1:
客&&&&服2:
微&&&&信:
批发价请与商家联系
批发价请与商家联系
批发价请与商家联系
批发价请与商家联系
批发价请与商家联系
3*4小罐水晶泥加眼球 鼻涕胶沙皮胶玩具
分享到朋友圏
请与商家联系
货号/型号:
按订单加工
发起议价购买
什么是议价购买?
议价购买(议购)是指购买之前需要先联系卖家一起商议商品的价格、购买数量和其他要求,再下单购买的一种订单形式。
议价购买使用能保障买卖双方交易安全的购物流程:双方商议价格等细节,买方付款到义乌购,卖方按要求发货,买方确认收货,义乌购将货款支付给卖方。
以下信息请与卖家商议后再填写
购买数量:
请输入购买数量
大于供货数量了
不能大于1000000
请输入一个正整数
总& 金&额:
请输入总金额
金额100万以内
正数及小数点后两位
单&&&&&&价:
清空或输入正整数
单价不能大于10000
备&&&&&&注:
关于议购商品的补充说明,在提交订单前还可以在购物车中修改。
已与卖家确认过以上信息。
请确认此项。
加入购物车
本商品已经添加到购物车高佳多 魔法水晶泥彩泥 超轻粘土黏土液体橡皮泥 无毒 恐龙系列 小罐6个装
与行业相比
该商品已下柜,欢迎挑选其他商品!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本店好评商品
商品名称:高佳多 魔法水晶泥彩泥 超轻粘土黏土液体橡皮泥 无毒 恐龙系列 小罐6个装
商品编号:
商品毛重:116.00g
颜色数:36色及以上
分类:橡皮泥
适用年龄:4-6岁
包装:套装
商品介绍加载中...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心中疑惑就问问买过此商品的同学吧~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曹建勋文集卷六
曹建勋文集
盛世景观与盛世心语(序一)
时至2008年12月,正好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倡导的“发展是硬道理”的光辉思想的烛照之下,九洲奋起,万众一心,挥别贫困,架构小康,终于在12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闯出新天地,使我们这个积贫累弱深重的泱泱国度,有了快速发展与长足进步,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生机勃勃的昌平盛世。值此金融海啸咆哮全球之秋,我国虽不可避免也要受到一些这样那样的影响,但就整体观之,我们中国真个是“风景这边独好”啊。
从这三十年走过来的人们,谁个不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呢?又有谁个不是我们这个昌平盛世的受益者!我想,无论是见证者、参与者,还是受益者,都会感受很多,思绪泉涌,有说不完的话。
我也不例外,有着同样的心情。而且我还是个闲不住,心里也掖不住话的人。如实说,我及时投入了改革开放的洪流,足迹几乎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改革开放的前沿,相对封闭、滞后的山区、老区,人迹罕至的大漠,巨浪滔天的苍海,我都有所亲近。所到区域政府机关、国企外企、民营个体、勘探队伍、科研部门、艺术社团、学校医院,或村民小组等等方面,亦多有接触。乃至对“亲近”过的区域与“接触”过的方面顺藤摸瓜,深入到相关人士的家庭、亲友,特别重视去探索我要了解的对象内在的精神花园。
尽管我到过的区域比较广泛,所到区域改革开放的程度深浅和进程快慢亦各有差异,但我看到的是,到处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到处都在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到处都在改革开放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抽枝含苞,灿烂竞开,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盛世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我在多个区域多方面所直接接触或间接采访的人士,尽管事如人面,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表达情愫、操守、追求的方式,都是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当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盛世心语。我每每面对这些盛世景观,面对这些盛世心语,就隐隐约约觉得,这里面蕴含着中华文化孕育出的价值观,诸如勤劳勇敢、奋发图强、推崇权威、重视情谊、乐于包容,等等,正在与中国当今充满生机的社会现实生活完美结缘。
面对这种情景,谁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作为搞写作的,又谁能说出自己的创作激情是怎样的高涨?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激励与支配之下,我不时将虚构小说的笔,换作书写我视之为便于直接彰显“盛世景观与盛世心语”的报告文学,对在改革开放大潮过程中汹涌的一浪又一浪的盛世景观与盛世心语的浪花,尽量不失时机地去捕捉,纪录,呈现。
*指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加300万平方公里领海。“这领海今有‘蓝色国土’之称。往日计算国土只算陆地不计海洋,是历史性疏忽,须要纠正。”(见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的《我爱蓝色国土》一书)
这类及时捕捉、纪录、呈现盛世景观与盛世心语的文字,至今我在全国众多报刊约摸推出了六七十万言。这里,暂且从那些尚未结集出单行本的当中选出一部分,编成一册,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快速、稳步走过了三十年。
值此四海欢欣鼓舞的时刻,让我们这一代前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在一起,同时向下一个三十年欢呼,拥抱吧。
日,即大手术后
第47天,于武汉东湖香榭水岸
我与报告文学(序二)
就供职单位说,我与省级作家协会的关系,走过了进、出、返的历程。我得以重返的大前提,是时代给文学带来了春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了的作协恢复了组织机构。小前提,则与我个人呆在石油企业的最后几年连续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有关。如果没有这大小前题的结合,那我很可能是“头戴铝盔走天涯”而终其一生了。正因为我是以长篇小说重返文坛,再过文学生涯的,所以从油田归队到作协以后,仍将创作主攻方向放在长篇小说上头,本无心于报告文学。但不知咋的,报告文学却跟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细想起来,这种缘分包含着主、客观双重因素。从主观因素看,是生活对我的感召、激励。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召唤我,鼓动我,去追踪,去接近,去了解,去挥笔,若不写出来,就食不知味,寝难安眠。这种因素推动着我主动去与报告文学攀亲、结缘。写杨虎城将军第五个女儿拯陆的中篇报告文学,就是这等主动的结果。杨拯陆的故事,我是偶然听到的。她大学毕业时不恃父荣兄贵,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为获得可靠的石油地质资料,在新疆无人区的暴风雪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我听到这个故事时,就主动上阵,踏着她的足迹去采访。与主观因素对应的客观因素,一言以概之是“遵命”,即遵组织或朋友之命而写的一些报告文学。写“金融卫士”杨大兰、潘星兰(即“两兰”)的长篇报告文学,就是“遵命”的典型例子。“两兰”事迹轰动全国时,我正伏案润色第四部长篇小说,省作协党组让我去写“两兰”,我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背起行装,到“两兰”的故乡和她俩英雄事迹的发生地——枝江去了。
然而,尽管我与报告文学结缘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别,即有主动上阵和被动上阵的不同,但这种分别与不同却交汇于一点:只要上阵便满腔热情地投入。这种投入,在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当中表现得也相当充分。我是1984年秋天把创作目光投向杨拯陆的,此时杨拯陆离开人世已有15个年头,这给创作无疑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克服这难度,能够掌握翔实的素材,我不远万里,奔赴正在杨拯陆当年献身的地方打探井的钻井队进行采访。随后到克拉玛依、乌鲁木齐、西安、北京访问了杨拯陆的哥哥、姐姐、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回到武汉写出初稿后,日又带着文稿长途跋涉到新疆,深入到杨拯陆当年搞过地质勘探的地方,找到既是她生前的同学、同事和未婚夫,这时又是新疆东部石油勘探指挥长,请他核实文稿。由于指挥部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漠,辟荒建房不久,水质很差,初来乍到的人吃了这水少有不腹泻的,我也不例外,到那里的第二天就拉肚子,且越拉越厉害,高峰时一天拉二三十次,同时又因为连续坚持坐五天五夜的火车得了重感冒未及时治疗而转成急性肺炎。就这样,我依然坚持着工作,终于完成一部中篇报告文学《将门之女与“拯陆背斜”》。到湖北农村去写“两兰”,并不比写杨拯陆轻松,同样困难重重:一是两个被写对象,一个已死,一个重伤;二是写作任务紧,两个月须交稿;三是我在乡里冒着大风大雨串村走户徒步采访过程中,同样因为害重感冒来不及治疗而转成大叶性肺炎。我带病紧紧张张采访了一个月,紧接着又以29天时间,沤心沥血,一气呵成,写出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山谷幽兰》。至于中篇报告文学《再不错过月亮》,更以血的代价创作出来的。当时的情况是,1991年底我开始到革命老区、贫困县阳新挂职深入生活。从此,我即定期深入到贫困县中最贫困的老区、山区、库区,和当地干部、农民一起“摔爬滚打”。一次,和两名干部一起,各骑一辆自行车在深山老林的小道上赶路,我性急,冲在前面,速度过快,撞着一块大石头,没来得及刹车,连人带车翻了,刹车把手戳破T恤衫,将右腹戳开了一道4公分长的血口,如今还留下一个疤痕。在那里无医无药,当时又是个大热天,我大吃苦头,自不待说。正是因为在老区、山区、库区、贫困区合而为一的阳新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和那里的人民有了较多的相互了解,产生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于是,在写《再不错过月亮》及其续篇这两部中篇报告文学时显得特别得心应手,作品自身也格外有血有肉,有情有意。
幸运的是,总算上苍有眼,保佑我在报告文学创作上获得了与投入相应的收益,迄今除了上述写扬拯陆的中篇、写“两兰”的长篇、写阳新农村的两部中篇,分别由《中国作家》1990年第2期、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91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3年11月及1994年4月先后推出以外,其余5部中篇报告文学和几十篇万字以上或万字以下的报告文学,都分别在北京、重庆、武汉、广州等地的报刊发表了,总计约有六七十万字,及时向社会报告了值得报告的人和事。这些作品,同时也成了我的文学创作整体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我的这些报告文学主要是写人物,关注的重点是人物的命运和人物对国家民族赋予个人的使命所抱的态度。着墨的人物,有杨拯陆、“两兰”那样的英雄、模范,有国家领导人、老红军、医学家、院士、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画家、导演、行政干部,有工人和革命老区、盆困山区的农村干部与农民,还有老外和海外华人。因为人物的阅历、际遇、个性和忧欣荣辱有着千差万别,表述的侧重点也就因人而异了。但不论是写什么样的人物,都力求事不失真,并深入人物的“内心花园”,着力表现人物的情感与理性,有的还反映这些人物富有个性和特色的爱情、婚姻。
在我现有六七十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比较有影响的并不是获得省市文学奖的篇什,而是曾因本人所在单位有关人士不及时传达中国作协关于报告文学评奖的通知,以致失去一次重要奖项参评机会的《将门之女与“拯南背斜”》。这篇报告文学,自《中国作家》1990年第2期以第2题的位置推出以来,至今反响不绝。此文发表不久,《文摘报》等有影响的报刊即纷纷摘登,多家出版社也相继辑入报告文学集,新疆还据此改编成4集电视剧。时至1997年年初,新疆又以这部中篇报告文学为蓝本改成8场民族舞剧,并已在拯陆生前奉献过青春的新疆克拉玛依公演。特别是在第一次发表、过了13年之后,即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选》上、下册时,还选入了这篇《将门之女与“拯陆背斜”》。因而,我常引以自慰与自勉,认为对作家最有意义的奖励莫过于他的作品的生命力。
我把这些报告文学收集起来结为集子,并不是自我感觉良好,或敝帚自珍,自以为这些作品写得如何,而是由于写及的那些人物、事件、精神,都有些值得反复宏扬光大于公众的东西。这一点,正是我以满腔热忱去写报告文学的原因,也是我
在长篇《山谷幽兰》出了单行本之后,从发表的其余的作品中
挑选有代表性的按中、短分娄辑录入书的目的。
&&&&&&&&&&&&&&&&&&&&&&&&&&&&&&&&&&&&&&&&&
武汉东湖香榭水岸
盛世景观与盛世心语(序一)
我与报告文学(序二)
第一章& 古老而又年轻的乡土
水·火·土·智慧
董幼宰的故里
正在流行的一支歌
第二章& 风凰山的幺妹
草台这家子
董事的小明珠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这个,你还不懂
如果你是……
爸爸的礼物
要做“大男”
等新米出来
这事还得听爸爸爸的
为了大家有精神
自我约法与铁面监督
人心不是货币
留些更纯洁的感情
星星知我心
第三章& 玛瑙河性格
玛瑙为什么不长
古老故事的启迪
“抠”自己的“慈善家”
小不点苦练
做一辈算盘珠子
愧疚·耕耘·收获
急农民之所急
信誉的保证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闪在路标前面的灵光
第四章& 桂花分社两朵花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你教我,我帮你
心往一处想
冬夜里的悄悄话
第五章& 在生死关头
梦外的世界
殊死搏斗(一)
殊死搏斗(二)
殊死搏斗(三)
[附录]& 歹徒落网记
李副局长家里的电话
惨绝人寰的命案
不得不惊动她
昏黄烛光下的思索
抓住了恶狼的尾巴
两个重要证据
第六章& 幽兰馨香
荣誉与需要
凤凰陵和大兰小学
亚运圣火的接力者
大兰,我看你来了
再补充再不错过月亮
第二十九代掌门人
将门之女与“拯陆背斜”
再不错过月亮
再不错过月亮续篇
三峡行 三峡情
陶铸和曾志的战地夫妻情
老红军刘仕杰的三个镜头
杨虎城将军的儿女们
一代宗医过晋源教授
山水画骑士派周韶华
余笑予坎坷而辉煌的艺术生涯
江城崛起的普教明星
《书法报》写真
卖纱巾起家的总经理
光明使者的灰暗婚事
骑士画派周韶华的爱情火焰
不屈命运之神
第四种感情
不妨银杏伴金桃
留在时代底片的星光
走出世外王国
始于已知天命的黄金岁月
他搏击在希望的大海
MVA和他的创造者
武汉,有个快乐的跨国大家庭
澳洲首位华人参议员速写
祝福你,远嫁尼泊尔的中国姑娘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陈& 毅
“自古英雄多少年。”在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这样。
80年代未,荆楚大地涌现出的女英雄杨大兰、潘星兰,就是两位年仅19岁的姑娘。
&这两位年轻的女英雄,犹如群星灿烂的晴空又升起两颗星,在我们辽阔的国土,已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了。人们现在亲切地称呼她俩为“两兰”。
“两兰”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国家财产、人民利益的英雄事迹与奉献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政府和人民的表彰。杨大兰在跟持械歹徒进行殊死搏斗时光荣牺牲,她的死被称颂为“重于泰山”;身负15处重伤的潘星兰,被誉为“活着的刘胡兰”。
&那么。“两兰”是怎样走上英雄道路,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的呢?她俩的英雄品格和英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杨大兰的英灵获得了怎样的慰藉,连左耳都被歹待割掉了的潘星兰的近况如何?这些问题,兴许是我们的青年朋友都十分关心的,同时也是关注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长辈们急于了解的。
前不久,笔者有幸去“两兰”的故乡,走访了“两兰”的亲属、乡邻、老师、同学、同事、领导、县委有关同志和潘星兰本人以及为小潘治疗过的部分医务人员,对她俩成长的道路、在生死关头的英勇表现、生育她俩的那个区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情风俗,都深入进行了采访,深深被她俩的精神、品德所感动。
这里,就让我把“两兰”许多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详尽地告诉敬爱的读者们吧。
&&&&&&&&&&&&&&&&&&&
&&&&&&&&&&&&&&&&&&&&&&&&&&&&&&&&&&&&&&&&&
1990年11月
古老而又年轻的乡士
杨大兰、潘星兰,曾在湖北省枝江县董市镇信用社桂花分社工作,分别担任炊事员和会计。
她俩是在日凌晨,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在严寒彻骨的时刻,与前去抢劫桂花分社的蒙面、持械歹待展开英勇搏斗而一死一伤的。她俩的鲜血染红了她俩19岁的年华,同时也染红了她俩的故土。生育她俩的枝江,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水·火·土·智慧
枝江县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的西部边缘。
从湖北省会武汉市沿着起于上海经武汉抵达拉萨的三一八国道驱车西行七八个小时,即可望见荆山山脉南麓一片广袤的原野,春夏水碧禾绿,秋日稻黄棉白,那便是枝江。
据《荆州府志》记载,枝江得名,是由于“蜀江自此分为诸洲,自江陵而九十九洲起,至此间如乔木之有枝焉”。
春秋时代,这里为罗国,楚称丹阳,后又名侯国。自西汉设置枝江县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朝代更替,县治屡经迁移,建制与枝城、宜都多有省併,但每次复置,“枝江”之名,始终不变。
浩浩长江,从西破境而入,贯穿县境南部,一路滚滚东去。著名的荆州古城与枝江隔沮漳河相望。拥有葛洲坝这一恢宏工程的宜昌,在它的西北方向,仅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从河南焦作煤矿到湖北枝城再转广西柳州的焦枝铁路,伴着境内清丽的玛瑙河,自北往南。铁路、公路、水路,构成了纵横如织的交通网。东接荆楚,南走湘桂,西通巴蜀,北联中洲,且扼守长江三峡门户,素有“南北咽喉”、“楚之西塞”的雅称。
这里的文化土壤,古朴而丰厚,甚至蕴藏着炽烈的火种。如今枝江县府宾馆的门厅里,有一幅名为《水·火·土·智慧》的烧瓷壁画,可以说是体现枝江古文化的代表作。这幅壁画巨制,是依据枝江境内著名关庙山母系氏族社会古部落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和《昆吾作陶》的神话传说而匠心构想的。关庙山那里保留着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到晚期的三种遗产,佐证着五六千年以前枝江地区里已有以种地为主、渔猎为辅的定居生活。画面鲜明地表现先民们运用他们在长期生存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土和水这些大自然中极为丰富的材料做成陶坯,用火烧烤,制成可供他们汲水、烹食或盛物的多种陶器。先民们得到这些陶器时,认为是陶神专门赐予他们的,歌之舞之,如痴如醉,欢乐无比,热烈非凡。
今天的枝江宾馆,作为现代枝江县城的一个门面,城镇建设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们,在这里展示这样一幅体现枝江古文化的巨型壁画,是否在向人们暗示或者报道:今日的枝江人民正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竭力宏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光大枝江人传统的“水、火、土”似的品格:明净、炽烈、浑厚。
这种古老的“水火土加智慧”的文化氛围,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杨大兰、潘星兰,不可能不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董幼宰的故里
从枝江县城关马家店镇再沿着三一八国道西行5公里左右,有个聚居着8000多人口的小镇董市,这是董市镇政府的所在地。
杨大兰、潘星兰两家原先都是农户,都在这个乡镇的管辖范围之内。她俩从出生到入学读书的那个时候,这个镇所辖范围叫云盘湖公社。前几年,调整乡村结构时才将云盘湖公社更名董市镇。
董市虽然建镇不久,但董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700年以前。相传公元220年时,它叫董滩湖。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古老年代,这里是蜀国地盘,进出夔门的咽喉之道,故由刘备派出手下将领魏延率兵在此把守。那时,董滩湖被更名董滩口,成了蜀国的一个要塞。
有一次,刘备带领谋臣诸葛亮到董滩口视察,听说当地有位社会贤达董幼宰,即带上诸葛亮,以当年三顾茅庐那种礼贤下土的姿态,走访了董家,并请董幼宰出山。董出山以后与诸葛亮共事多年,充当“二诸葛“的角色,出过不少好主意。因此,刘备称帝后封董幼宰为掌军中郎将。据说这是董市这个小地方历史上最大的一位官员,一个最显赫的人物。
董滩口由于成了一时的军事重镇,帝王将相频频光临,加上又有一个当地人在朝延上做官,所以人马来往频繁,商贾云集,半于城邑,于是演变为董市。而且,刘备有一种“市癖”。他的足迹在荆楚大地所到之处,只要封建的自然经济稍微活跃一点的地方,就被他称作“市”。比如荆州城关附近有个远远不及董市的小村落,仅因刘备据守荆州时那里有村民常常给兵卒出卖草鞋,即被称作草市。这个徒有“市”名的地方,一直保留到今天。类似草市的还有夏市、袁市、皂市、沱市、凤台市、刘巷市、草埠市、八景山市等等。
董市这里的人们还世代相传一个历史佳话,说董幼宰做官如何清廉,如何刚直不阿。清代一位文人写过一首赞颂董幼宰的诗,这首诗跟董幼宰的传说一起流传了下来:
掌军清节& 亢然恒常&
党言情司& 民思其纲
对这首四言颂诗虽然并非每个董市人全懂,但崇尚“清节”、“亢然”的乡风民俗,无疑会使绝大多数的董市人受到很好的熏陶。
董市人常常引为自豪的另一件历史往事,是在董幼宰化为泥土之后千余年,出现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张君官,教授清朝同治皇帝读经诵孔。
张君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董市已无佳话。这里只是一个破落、萧条的居民点,仅有零零落落的茶摊、小店,招揽廖寥无几的过往行人。
董幼宰的故里董市,真正初具现代城镇建设规模,出现繁荣昌盛、市场活跃的局面,是近年的事。这里百业正兴,日新月异。街上原来由泥土和碎石混合修筑的晴雨便道,已变成平展宽阔的柏油马路。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三一八国道穿街而过,东西往来的各种车辆日均有8000余辆之多。车流、人流、物流、钱流、信息流,如潮如涌,有力地促进了董市经济建设的腾飞。
目前,董市全镇已拥有小型工业企业45家,乡镇企业4家。这里生产的“古香缎”被面,图案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武当山、葛洲坝、黄鹤楼景色都展现得惟妙惟肖,工艺相当精美。高级毛织地毯,五彩缤纷,绚丽夺目。这些纺织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这里生产的帆布、人造革制品、泡花碱等250多种适销产品,也正畅销省内外。古老的董市,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董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繁荣,具体因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农业银行枝江县支行董市信用社积极开展储蓄、信贷工作所发挥的杠杆作用。
杨大兰的父亲杨尚洪,潘星兰的父亲潘大富,恰好在董市这块方圆110平方公里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从事金融工作多年,“两兰”本人招工以后也都在董市信用社所属桂花分社工作。她俩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所以无论是凭耳濡目染,还是从自已的切身体验,都能领会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她俩自然而然地把热爱家乡和热爱社会主义农村金融部门的具体工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正在流行的一支歌
19岁的杨大兰、潘星兰,正在农业金融部门尽职尽责地工作着的杨大兰、潘星兰,突遭毒手而一死一伤的流血事件,使人们震惊。向她俩下此毒手的两个歹徒也都是19岁。对这两个歹徒的凶恶、残酷,人们无不义愤填,惊愕不已,
4个同是19岁的青年,他们的血型甚至完全相同,但是他们的道路却分别走向了两极。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宜昌地委宣传部和枝江县文化局两位词曲作者合写了一支歌。这支歌正在《两兰》的故乡里流行着。
十九啊十九一十九,
人生的十九不常有。
青春要珍惜,年华莫虚度,
人生的价值就在这里头。
行为善和恶,灵魂美和丑,
生命的荣和辱,品格的良和莠,
就在人生的岔道口。
十九啊十九一十九,
人生的十九不常有。
青春要珍惜,年华莫虚度,
人生的价值就在这里头。
道路的选择,理想的追求,
生活的考救 事业的奋斗,
人生的道路自己走。
第二章&&&&&&&&&&&&&
&凤凰山的幺妹
杨大兰于公元日(农历庚戌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董市镇凤凰山前的草台村。她是家里四姐妹中的老么,长得又清秀,逗人怜爱,所以常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凤凰山的幺妹”。
她1977年上草台小学,毕业后,升入新周中学初中部,1985年毕业。她从出生到读完初中这15年光阴,是在凤凰山这片方圆10多公里的乡土上度过的。她的家庭,她的童年和少年,青青凤凰山可以作证,质朴的乡亲和她母校的老师更一一记忆犹新。
草台这家子
杨大兰的爷爷杨学祥,已是年过古稀的老爹了
杨老爹终生务农,厚道一生。他身体瘦弱,视力又不大好,年轻时的那些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为人勤俭,老实可靠,所以在24岁那年,比他小8岁的农家姑娘王家英嫁给了他,先后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杨老爹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于是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供两个儿子受过小学教育。
长子杨尚洪是杨大兰的父亲。他读完小学,就跟着父母在家里种田,协助父母抚养比他小十三四岁的弟弟杨尚平。
杨尚洪是个种田的好把式,扶犁掌耙,深耕浅播,各种农活都不在话下。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行动很积极,于是被当时草台生产大队党支部吸收入党。他虽然不善于言辞,但他说一句算一句,不浮夸的务实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不久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由于农村信用社需要能写会算又特别忠实可靠的工作人员,他被调到董市信用社桂花分社当会计,很快晋升为主任。由于他干一行爱一行,刻苦钻研农村金融业务,经过业务考核,前年被评上经济师。
他在村里务农的那段时间,跟比他大一岁的同村女青年王道秀在劳动生产中产生了爱情,结成了伉俪。
王道秀由于娘家贫寒没进过学堂门,一字不识,但在农业生产上是把好手,而且为人正派,群众关系好,于是担任了生产队妇女队长。
杨尚洪和妻子一起担任农村基层干部时,工作很默契。他们的家庭生活,也很和睦。
1962年,21岁的杨尚洪和22岁的王道秀得了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取名杨大珍。因为当时并不重视计划生育,加上这两位年轻父母也有着陈陈相因的封建思想负荷,希望生育男丁。但是事与愿望,又连生了三个女孩,杨大梅、杨春玉和杨大兰。从生第一胎到第四胎,仅仅8年时间,一个5口之家猛增到9口,当时,年仅29岁的杨尚洪和30岁的王道秀,拖着四个孩子不说,上头还有父母,又有个十四五岁的小弟,这样一个人口多、劳动力少的家庭,仅靠当时农村盛行的劳动工分收入,其贫困程度可想而卸了。后来,杨尚洪到信用社工作虽然有工资,但一个月才三四十元钱,还要扣除伙食费,所以也无法根本改变这个家庭经济上的拮据。
令西方人士难以想象的是,中国农民和农民出身的干部那种惊人的能够扛住沉重的生活闸门的承受力,杨尚洪一家,以妻子王道秀为主,日趋衰老的父亲杨学祥、母亲王家英为辅,再由弟弟杨尚平做帮手,合力种田。杨尚洪在外面工作省吃俭用,将微薄的工资省下一半,有时是三分之二,补贴家里。一个月给家里一二十元钱,对于实行责任承包制以前的中国农村来说,却可以派上大用场,除偿还口粮超支,每月尚可剩余三五元钱,这在当时的农村委实算得上一笔了不起的收入。
杨家就把这笔现在看来少得可怜、仅够买一盒中档香烟的余款全用在几个女儿的身上,供她们上学。杨尚洪夫妇和杨老爹老两口子虽然渴望男丁,但不轻视女孩。兴许这跟杨尚洪做过多年农村党支部工作有很大关系。当时,他曾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广泛宣传“家有女儿要厚爱,重男轻女不应该”。至今,草台村有些靠着路边的房屋墙头,还保留着当年用白石灰写的这两句通俗易懂的标语。老杨是个说话算数、以身作则的人。杨大兰出生以后,农村里正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杨大兰一岁时,父亲杨尚洪刚满30岁,母亲王道秀也只有31岁。论生理条件,杨尚洪夫妇还可以生几胎的,但这两位做过多年群众工作的农村基层干部,当机立断,决定不再生育了。同时,他俩决心把四个女儿都一一教养成人,使她们成为思想品质好、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新一代。于是,杨家在当时衣仅可蔽体、食只能充饥的贫困条件下,将四个女儿一一送进了学校。
长女大珍谈到高中毕业,1983年开始在董市信用社当合同工,直到现在。次女大梅初中毕业以后,到镇办企业董市丝绸厂当挡车工。三女春玉也是初中毕业,现在在城关马家店镇滕家河信用分社任会计。幺女杨大兰1985年初中毕业,这时杨家的日子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好,她完全有条件进高中,再进而升大学。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初中临近毕业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学业大受影响,没能考上高中。
杨家是农村里难得的开明家庭,加上这家子第一、第二两代人有着中国农民固有的厚道,所以他们并不责备没有考上高中的老幺,而且认为大珍、大梅已经出嫁,春玉也有了对象早晚会给人家当媳妇,留着幺妹在身边,日后招个上门女婿,也就老有所依了。
杨大兰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在渐渐摆脱贫困的家庭环境中度着童年和少年。她最初15个春秋的种种表现,除7岁到15岁上学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而显示出的效果之外,无不打上这个家庭的烙印。她的童稚时期,尤其是这样。
懂事的小明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已成为社会生活一句有名的俗语。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恐怕也不失为一个平凡的真理。
杨大兰幼小的时候,那正是70年代初,全国正演着“文革”的历史悲剧,广大农村大搞“穷过渡”,到处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此时,杨家已贫困到“半年糠菜半年粮”、一日两稀一干的程度。她爸爸到信用社工作以后,妈妈仍然在生产队担任妇女队长。默默寡言的母亲,成天在屋内屋外、队上地里忙忙碌碌。所有这些,都一一印在大兰幼小的心灵里。她大约5岁的时候,就开始常常帮妈妈干些零星活儿。
有一天,大兰在院子里,模仿妈妈剁猪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块小木板,又从油菜地里拔来两棵油菜,悄悄地从厨房里拿出把菜刀,“咚咚咚”地剁起来,剁碎以后,哗地扔进猪圈。
妈妈见了,急忙跑过来,从大兰手里抢过菜刀,责备她一句:
“幺妹子,你把手剁着了么办?”
大兰扬起可爱的小脸,望着妈妈,半撒娇,半为自己辩解:
“我要帮妈妈喂猪。”
一句话温暖了妈妈的心。平时很严肃的妈妈,一把把大兰搂在散发着汗味的怀里,又爱怜又高兴地说:
“幺妹子,你还小,等长大了,妈妈教你喂很多很多的猪。”
“真的?”大兰睁圆了又大又黑的眼睛,惊异地问。
妈妈点了点头:
&“妈什么时候哄过你呀。”
大兰的记忆中,妈妈是没有哄过她,便乐了,拍着小手嚷着:
&“快长大,快长大,长大了,妈妈教我喂猪娃。”
她常常帮妈妈干活儿,养成了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中国的劳动妇女都爱起早床。每天早晨当大兰妈起床的时候,大兰也惊醒地跟着妈起床,就是寒冬腊月妈妈要她多睡一会儿,她也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不等妈妈洗好手她就把柴禾抱到灶前,帮妈妈烧火。待爷爷奶奶起床后,她又从妈妈手中接过洗脸盆,小大人似地央求:
“妈,让我干。”
说罢,便把毛巾放进脸盆,将洗脸水端到爷爷奶奶跟前。
有哪个大人不疼爱这样懂事的孩子呢。爷爷奶奶见到幺孙女端来洗脸水的时候,没有一次不赶快上前接洗脸盆,没有一次不高兴,重复那一句常常褒奖的话:
“大兰真是个好孩子。”
大兰这时毕竟年纪太小,她热心帮妈妈干活,却给妈妈招来过不少麻烦,帮过不少倒忙,也没少惹出笑话儿。
一次,妈妈正忙着给鸡拌饲料,大兰赶紧跑到鸡舍旁边,等候着帮妈妈喂鸡。笼子里的鸡大概是饿了的缘故,“咕咕咕”叫个不停。大兰见鸡群一个劲地这样叫,以为是在笼子里憋得难受,就趁妈妈没来,打开了鸡笼。笼子里的鸡仿佛获得大赦的囚徒哗地拥出,一个个朝大兰的头顶飞过,她拼命地挡,说啥也挡不住,急得“哇”地一声哭了。
妈妈闻声赶来,见一笼子鸡全跑了,气得直跺脚,给了大兰的小腚一巴掌:
“你这幺妹子,怎么胡来!”
大兰意识到自已做错了事儿,挨了妈妈的巴掌和训斥,反而不哭了。当然也有一些不解,一心想帮妈妈的忙,没想到怎么把事儿办坏了。
妈妈拌好饲料以后,端着满盆饲料,来到院子“咯咯咯”地唤着鸡。那些公鸡、母鸡听到妈妈的唤声,都扑腾着翅膀往回跑,这场面真动人极了。
&大兰见此情景,泪水儿早没了。她再次向妈妈央求:
“让我喂嘛,妈啊!”
妈妈知道女儿像自己一样倔犟,也懂得女儿的小心灵,每次做错了事儿都要做点好事来暖妈妈的心。妈妈咋能不依着这样懂事的幺女儿,就把饲料让给她了。
大兰这一次可喂得认真仔细极了,直到鸡群把妈妈拌的饲料全都吃完,乖乖地进了鸡舍,她才乐哈哈地去告诉妈妈。
大兰这个幺妹子,就因为从小跟着妈妈跑进跑出,学着妈妈爱劳动,又乖巧,所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不把她这个多生的女儿看做“多余人”,相反,全家都把她视作掌上小明珠,爱怜她,夸她,人前人后,说她是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大兰在这种爱怜、夸奖之下并不娇气。那原因,兴许是在她的小心灵里形成一种直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夸与爱都是跟她的勤快和懂事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后头两个条件,她在长辈的心目中就不是好孩子了,也就没有人喜欢她夸她了。所以,她越来越勤快,越来越体贴十分操劳的妈妈,积极主动帮妈妈干活。
她上小学上中学后,每天放学回到家做完了功课,不是洗衣服、做饭,便帮妈妈喂猪、喂鸡,为忙碌、辛苦的妈妈分担了不少家务。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大兰小时候很爱学习,看着三个姐姐大珍、大梅、春玉背着书包上学,就羡慕得不行,巴不得自己一天功夫就长到7岁,长到够资格背起书包的年龄。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大兰背着比她大8岁的大姐大珍早年上小学用过的书包,踏着撒满晨光的田间小路上学去了。
学校生活在大兰面前展示出一个崭新的天地,给她带来无比的欢乐、她脸上整天挂着笑容。她学习非常用功,课堂上认真听讲,回到家里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因此,她很快博得任课老师的喜欢。
有一次上音乐课,音乐老师教学生们唱儿歌《橡皮泥》。老师刚教过3遍,大兰便举手向老师说:
“老师,我会了。”
老师用诧异的目光望了望大兰,觉得有点儿奇怪,一首有14句歌词的儿歌才教3遍,这女娃怎么就会了,难道她的接受能力特别?于是,走到她的课桌前,欠身问她:
“你真的会吗?”
“真的。我老早听到我几个姐姐唱过。”
&老师以赞许的口气说:“那好,请到前面来,给大家唱一遍。”
大兰确实跟姐姐们学会了的,所以一点也不胆怯,来到同学们的面前,放开了嗓子:
橡皮泥,担飞船,
上尖尖,下圆圆,
金翅膀,水晶眼,
红标志,亮闪闪,
“中国少年儿童号”,
将来我骑它上蓝天,
走进月宫望嫦娥,
银河里面试深浅,
回来摘颗金星星,
别在胸前做纪念。
清脆的童音,像一股潺潺的溪水在山涧里流淌,在人们的耳边回荡。
老师很欣赏这女娃悦耳的音质和大方、出众的唱歌姿态,满脸带笑走过来对大兰说:
“你现在就替我教同学们唱,好吗?”
“好!”大兰很有把握地点了点头。
大兰这次教唱儿歌的效果很好。由于她从小受到姐姐们的怜爱,几个姐姐常常逗她玩,教她唱歌跳舞,所以很活泼,又有天生一副能唱歌的好嗓子,便被选为班级的文娱委员。
妈妈知道了这事,抚摸着大兰的小脸蛋说:
“幺妹子蛮不错嘛!”
大兰晃动着羊角小辫,跟妈妈咬着耳朵,神秘地告诉妈妈:
“我会唱很多的歌,还会跳舞呢。”
“上进就好,”妈妈让太兰坐在膝头上,深情地鼓励她,“愿你来日比只会挖土巴的妈妈强。”
大兰进入四年级以后,由于学校配合当地政府宣传农村实行责任承包制出现的大好形势,让她参加文艺宣传活动多了些,她的学习成绩显著下降了。可她从小就养成小男孩那种好胜的犟脾气,为了把学习成绩赶上去,她悄悄地下定决心,笨鸟先飞。她每天早起半小时自习,午休只休息喝杯热茶的功夫又看书,下午放学回家吃完饭洗了一家人的碗筷以后,马上又学习。这样坚持了数月,她的学习成绩赶上来了。
在班上,大兰的作业本最整洁,字写得很工整。班上每次展评作业本,在“最佳”的行列里都少不了大兰的。她对此很高兴,每次在学校里得到好评都要回家告诉妈妈。或许这是她安慰妈妈的一种方式。她常常对人说,妈妈是家里挑大梁的,最最辛苦,要让妈妈开心才好。妈妈知道女儿上进,哪有不开心的呢。
然而,失误、挫折往往跟正确把握、一帆风顺只有一步之差,这一点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当然还不明 白。有一次,大兰差点儿哭鼻子了。
那是班里举行期末前的数学测试。大兰一做完算题,没有检查,就交了头卷。她满有把握,不得满分也要得九十分以上。没几天,数学老师发卷子给大兰的时候,她傻了,卷面上有3道题打了红叉,这3个叉仿佛都在她的脸上,她好难过啊。
老师见了大兰的表情,说:“数学这门课最最需要认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小数点都不能马虎。你该分析一下出错的原因,改过来就行了。但今后要注意。”
老师的话说得很严肃,但语气很温和。大兰听了小脸蛋立刻涨得通红通红,真羞呀。因为懂事的大兰领悟到,老师说的是数学问题,却涉及到了做人的道理。她一次在家里做习题,爸爸过来检查她的作业,发现她一个小数点点得不是位置,爸爸就讲过类似老师讲的话。爸爸还以信用社会计工作的切身体验告诫她,如果在帐目上错打一个小数点,那会给工作带来很大损失,给自己也会添不少麻烦。看来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做习题要认真,要一是一、二是二。做人也一样。
下课铃响了。
大兰仍然呆坐在课桌前,一个劲儿想着心事。
一位男同学以为大兰是被习题难住了,随手把他的卷子递了过来,友好地说:
“嗐!这算什么呀,谁不错几道题,这次的算题我做对了,你抄一下算了吧。”
大兰觉得这位男同学是好意,但学习要自己动脑子,习题弄懂了就做,没弄懂要认真思考,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不懂装懂,抄人家的正确答案给自已的脸上贴金子。于是,她语气和缓地对那个男同学说:
“谢谢你,但我不能抄,抄你的不等于我会。”
这番话说得那个男同学红着脸拿走了自己的卷子。
&大兰兀自坐在那里,利用课间休息,反复运算了几遍,把原来算错的3道题都更正了。
&老师再次查阅她的卷子时,满意地写上了含意双关的批语:
&“对!就该这样。”
这个,你还不懂
大兰受着忠厚老实的妈妈的熏陶、影响,受到母校的良好教育,上小学时就开始懂得爱护集体财产。
&大兰上小学那阵子,妈妈王道秀仍然在生产队担任妇女队长。这位劳动妇女尽管斗大的字不识两口袋,不知书,但很识理,深明“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道理,在生活上公与私分得很清楚。一年三百六十天,她风里来,雨里去,斗严寒,战酷暑,领着全队妇女播种,插秧、耕耘、收割,成年累月跟物打交道,粮食、棉花、菜蔬一年不知道要从她的手里经过多少,但她从不占公家一粟一菜一草一木的便宜。她廉洁得像一泉清水。所以,她在受到生产队的姐妹们由衷尊敬的同时,给家孩子也是无言的教育,深深地感染着大兰这几个小姐妹。
不苟言笑的妈妈,常常对大兰说:
“妈妈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你可不要拿生产队的东西哟。你不拿,就有资格制止别人拿。生产队所有的东西都属于集体财产,明白吗?”
大兰连连点着头。妈妈的话,她听明白了,深深铭记在心里了。
一个清风送爽、忙于收获的秋季。草台生产队要拨萝卜了。这天正好是星期天,大兰做完了作业就跟随妈妈去劳动。
大兰走在田间小道上,望着遍野金黄的稻谷,听着水牛“呣咹、呣咹”的傻叫,心里乐开了花儿,美滋滋地唱起了歌:
小竹管,铁丝拧,
咱用一个望远镜。
望田园,一片黄,
弯弯稻谷笑盈盈。
望池塘,水清清,
鱼儿戏水荷花中……
被饱满、沉甸的谷穗压弯了腰的稻禾在清风中微微颤动,像是为大兰甜美清脆的歌声伴舞。高地上绽开的一汪雪白的棉花,仿佛陶醉在这田园清歌漫舞里的笑脸。
易于满足的中国农民,沉醉在丰收的希望与现实里。一群妇女儿童热闹非凡的集体拔萝卜的劳动开始了。
一个大萝卜足有二、三斤重。大兰两手一手抱一个,快步如飞往车跟前跑,累得小脸儿通红通红,气喘吁吁。
妈妈看见大兰那趔趔趄趄的样子,走过来说:
“幺妹子,你一次抱一个,别摔倒了,摔着人又摔了萝卜。”
“不,我要抱两个。我小心点就是。”
妈妈也只是顺便说说,没有把大兰抱萝卜这事当真,就忙着组织人力装车去了。
这天整整一上午,大兰成了萝卜地里的小忙人。阿姨们走过来拉着她那双沾满泥土的小手,说:
“幺妹子,今天可累坏了吧。”
“不,不累。”大兰摇着扎着小羊角辫子的头。
“么妹子真乖!”有的阿姨连声夸奖。
收工时,大兰刚想去喊妈妈往回走,忽然发现有个和自己一般大的男孩子抱了一个大萝卜准备拿走。大兰想,老师、妈妈、爸爸都经常讲要做一个爱集体、爱劳动、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件事不能不管。于是她跑上前,两只小手一伸,挡住抱着萝卜的小男孩。
“你挡住我干什么?”那男孩放下萝卜,叉起腰,气势汹汹地问。
“不让你拿走生产队的萝卜。”
“生产队的萝卜是你家的吗?”
“是集体的,就不许你拿。”
“就要拿。”
“就不许。”
“要拿要拿……”
“不许不许……”
一句抵一句,一声高过一声,男孩子还摆出了想动武的架势,引起大人们的注意,有三、四个阿姨跑过来一看,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有位直率的阿姨,伸出食指朝那个小男孩的额头上一戳,质问道:
“你是哪个村的,怎么有人生没人教,跑到我们队上拿萝卜还想撒野!”
那个孩子衣衫槛楼,面黄肌瘦,翻了翻小白眼,提了提不合身的快要垮下来的褂子,大概自知理亏,也许是怯于他面前人多势众,闷着头走开了。
这位年轻阿姨摸着大兰的小脑袋,兴奋地问:
“幺妹子,你做得对,维护集体利益人人有责。告诉阿姨,是谁教你这样做的?”
“是老师,是妈妈、爸爸。”
这时。大兰妈正走了过来。阿姨们七嘴八舌地夸赞说:
“亏道秀嫂教养出了这好的孩子。”
大兰妈深沉地摇了摇头:“大家莫夸早了。”她同时跟姐妹们商量,说是刚才发生的情况她都听清了,那个孩子从她身边擦着而过的时候,见那个脏兮兮的样子,像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所以到处流浪。当大家对她的分析点头称是时,她说:“那就这样吧,回头队上分萝卜我家里少分一点,这个萝卜就让大兰给那个孩子送去,同时告诉那孩子,有困难可以找大人讲,但不要私自拿集体和别人的东西。”
大兰楞在一旁,不解地望着妈妈:
“妈,这样做,好吗?”
妈妈拣起那个萝卜放在大兰的小手上:
&“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回头妈妈跟你细说。现在你就把萝卜给那个孩子送去,照妈妈刚才说的跟他讲啊。”
这天晚上,大兰少不了缠着妈妈问长问短,要弄清那个她还不懂的道理。妈妈首先肯定女儿不许那个男孩私拿队上的萝卜做得很对。对集体、国家的利益,就该坚决维护。接着,又耐心地向女儿说明,遇上确实没法生活的人,该有同情心,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妈妈还对“确实没法生活的人”做了解释,是指遇上了天灾人祸的人,“无依无靠的”五保户,失去了父母或者因为父母离婚没有人管的孩子。见到这些人不能跟没有看见一样。比如上午私拿队上的萝卜的那个男孩,明显是个没人管的野孩子。如果是生活过得去的人家的孩子,怎么会穿那样破烂的衣服。有钱人家的孩子更不用说了,家里香蕉、苹果、桔子多的是,还看得上沾满泥土的萝卜?……
大兰搂着妈妈的脖子静静地听着、听着,不多久睡熟了。因为她毕竟还不,白天又太累。
如果你是……
大兰在草台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开展过学雷锋活动。在老师的倡导下,大兰率先成立于学雷锋小组,当了小组长。她这个小组学习得可认真了。雷锋事迹,《雷锋日记》,他们都扎扎实实地学了。
大兰非常喜欢雷锋这样一段话,把这段话抄在专门摘录格言的本子上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一寸土她?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线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的生活岗位?……
她对照这段话想了很久、很久。在一次学习会上,她向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讲,学雷锋要见行动,做好事。我想了很多,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大家的意见呢,我们去做什么好事?”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像小鸟似地唧唧喳喳开了。但是说来说去,没有一个大家都中意的主张。
“啧!”大兰小嘴巴里发出了一丝声音,但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她也没有想出好点子。她忽然想起有一天夜里妈妈说过五保户的,思路豁然打开了。草台村就有个五保户杨正才爷爷无依无靠,身体又很不好。尽管村里定期给些救济,但老人家生活上仍然有很多困难解决不了。爸爸妈妈那么忙,有时还去帮这位老人做点事,我们学生娃子更应该常去给老人家做些好事啦。她一想到这里,即提议:
“我们组去照顾五保户杨正才爷爷好不好?”
“好!”小同学们一致同意。
十来个小朋友连走带跑来到了杨爷爷家里。有的忙着拿水桶、扁担,给老人抬水;有的拿扫把、抹布,帮老人打扫屋内屋外,擦拭门窗桌椅;有的找出脏衣服来洗。
杨正才老人见突然涌进来这么多学生娃子,一个个忙着帮他干活,便问:
“孩子们,是学校派你们来的,还是家里让你们来的呀?”
“都不是,杨爷爷。”
“那是……你们自己来的。”
“也不是,杨爷爷。”
“那,那……”老人家委实摸不着头脑了。
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齐声说:
“是雷锋叔叔叫我们来的!”
“雷锋?”老人家摸着皮肤折皱的光秃秃的后脑勺,昂着头想。因为他住在一个只有几家农户的偏僻地方,又经常不出房门,差不多过着与世隔绝的封闭生活,身外世界,全不关心。他竭力追寻记忆,模模糊糊想起,他五十几岁那时,村里有过学雷锋活动。但雷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已经记不清了,便信口说道:
“雷锋来我们草台了?”
“是的,老爷爷。”
杨正才老人连声“哦,哦”。
从此,每到星期六下午,大兰这个学雷锋小组的同学就出现在杨正才老人的家里。老人家每次看到这些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满布皱纹的脸上都浮现出舒展的笑容。
有个六月天,草台村的土地像要摆脱热的折磨,拚命把烈日施加给它的热气往外排放,田间小路的泥土都热得烫脚。农村的学生娃子喜欢打赤脚,女孩子也不例外。一个星期天,大兰光着小脚丫子来到杨正才老人的家门前,一进院子就喊:
“杨爷爷,您在哪儿?”
大兰连喊几声,没有回音。她急忙往屋里跑,跨进外屋时,里屋传出了几声干咳和呻吟。大兰三步并作两步跑进里屋,见杨爷爷正躺在床上,睁着昏花的眼睛望着大兰。
“爷爷,您怎么了?”
“昨晚贪凉,伤了风。”
大兰上前,伸出小手摸着老爷爷的额头,很烫手,说:
“爷爷,您发烧。”
大兰没等老人回话,即跑回家去取药。
不一会儿,大兰拿来了感冒药和一瓶开水。她坐在老爷爷的床边,小心地给老人家喂药。
老人家看着面前的小女孩,嘴唇微微颤动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出来,而眼睛被老泪模糊了。
爸爸的礼物
大兰出生以后第十二个春节快到了。过罢春节,再读一个学期就赶上了爸爸原有的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啦。读了小学,当然还要读中学。姐姐们都是这样做的呢。
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孩子的父母。大兰心里想的,她爸爸杨尚洪也这么想过,杨尚洪想到又要过春节了,幺女儿也很快就要小学毕业进初中了,眼看4个女儿一个个成长起来,又高兴,又有一种负疚感。他首先感到多亏有王道秀这么个勤劳贤惠的妻子,九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她挑了一多半。幺女儿出世那个时候,家里是多艰难啊。他有父母、弟弟、妻子和4个女儿,这样一大家子,仅靠他每月30元另5角钱的工资,实在很难维持生活。这一点,他妻子也看得很清楚。大兰刚满月,大兰妈二话没说,就把大兰交给婆婆看护,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公公、小叔叔一起去生产队参加劳动。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一年能换取一万多工分,但每个工分只能分上2角3分钱。这点收入连付全家一年的口粮款都不够的。但是妻子并没有被这样的生活重担压垮,从极端的贫困中走过来了。在贫困中挣扎的旧子里,妻子吃的苦头比自己多得多。杨尚洪再是感到对几个孩子负疚,特别是对幺女儿负疚更深。他在信用社是省吃俭用的,但节省下来的钱,只够给家里偿还口粮欠款,稍有盈余的一点钱也仅够给孩子买课本和纸笔墨。因此,大兰从出生到12岁,尽接姐姐的旧衣服穿,大珍传给大梅,大梅传给春玉,春玉再传给大兰。一个做爸爸的,至今还没有给幺女儿做件新衣服,太亏待她、对不起她了。杨尚洪前思后想了一番。决定在别的方面再抠一抠,扯点花布给幺女儿做件新衣服。这样做,一举两得,一是给幺女儿穿着过春节,二是作为预祝她小学毕业并进入初中的礼物。他这么一琢磨,负疚感像是减轻了许多,马上去商店买了几尺花布拿到家里,说是给大兰做花衣服。大兰高兴得蹦起来,搂着爸爸的脖子撒娇。
爸爸亲手把布料交给大兰以后,大兰马上抖开布料一个劲地往身上比划,一会儿问姐姐们好看不好看,一会又问妈妈。
妈妈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还不谢谢爸爸。”因为她在吞着辛酸的泪水,没法讲“好看不好看”那些话了。做妈妈的,最最理解这个逗人疼爱的幺女儿的心情了。她还清楚记得,大兰刚上小学的时候,遇上春秋换装的季节,这小机灵看到同龄的小朋友穿上了新衣服,那对有神的眼睛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有时还伸出小手摸一摸。多亏这孩子懂事,知道家境太困难,并不嚷着向大人要。再困难,给孩子做一件新衣服是不过分的啊。孩子早该有件新衣服了,今天她爸总算……
大兰见妈妈好一会不加评论,走过来摇着妈妈的身子,撒娇地说:
“妈,你说嘛,倒底好看不好看?”
妈妈连说:“蛮好,蛮好。”
大兰听了更高兴得不得了。在她的心目中,妈妈的评价是最有权威的,因为她从来没听到妈妈说过假话。于是,拉起妈妈的手,叫妈赶快找人帮她缝。
妈妈拿过花布,领着大兰,急忙在村里找了位裁缝。当裁缝给大兰量尺寸的时候,大兰的心里别说有多高兴,还有几分好奇啦。她长到12岁,头一次经历这个场面呢。
衣服做好以后,大兰高兴地穿着走了。飞快地跑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看,并跳着蹦着嚷着:
“我做新衣服了,我做新衣服了……”
妈妈走了过来:“么妹子,你要爱惜呢,这是你爸省下吃饭钱,送给你的礼物。”
&大兰懂了。她一声不响地脱下新衣服,整整齐齐地叠了起来。这以后,逢年过节,她才穿这件衣服。穿上它时也处处小心,生怕弄脏钩破。直到大兰个子长高了,这件衣服穿上去袖子嫌短,腰围也瘦了,但衣服还跟新的一样。
要做“大男”
大兰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李绪元在批改作文时,发现一本作文簿的学生姓名写着杨大男,以为是杨大兰粗心,将她的名字写别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李老师抱着一摞作文簿走上讲台,在发本子之前,喊道:
“杨大兰!”
听到老师严厉的声音,同学们的目光“刷”地一齐朝杨大兰扫去。在同学们的记忆里,李老师从来没有这么厉声粗气喊过杨大兰哩。
杨大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紧张而羞涩地站了起来。她漂亮的蛋形脸,立刻泛起一片红晕。一对纯洁无瑕的大眼睛低垂着,不敢正视老师的面容。
教室里静得几乎能够听到心跳的声音。
“杨大兰同学,你坐下。”
大兰低垂着头,木然地坐了下去。
“杨大兰同学,过不了多久就是个初中生了,你怎么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别了呢?”李老师见坐在面前的学生的紧张神情,怕吓着她,降低了声调,和颜悦色地问,“你那个杨大兰的‘兰’字是兰草的兰,你的作文本怎么写成男女的男?”
同学们一阵哄笑。
杨大兰只是低首不语。
第二次,班主任有些火了:
“杨大兰,已经给你指出了,你怎么还是把名字写别了?”
杨大兰仍然低首不语。
“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准,这像什么话!”班主任严肃地补了一句。
大兰对李老师的批评还是没有作任何解释,而她内心却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怪老师不问明情况,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从此,她总是避着李老师。上课、交作业,不得不跟李老师见面,她总是低着头不吭声。
一、二个星期过去了。细心的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大兰情绪低落,就主动来找她。
“大兰同学,是不是我批评了你两次,你生气了?”
&&& “是的。”
“批评错了?”
“老师,您只看到表面;并不理解我。”
“是吗?”老师的态度十分真诚、和蔼,“那你说说,你为啥这么写。”
大兰一五一十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她刚刚懂事的时候;妈妈曾经和她讲过:
“大兰,怀着你那时全家老少都盼我能生个男娃。要知道你是女娃,是不会生你的。”
“妈,我虽不是男娃,但我一定要做个男娃,给妈妈爸爸养老。”&&&&&&&
妈妈说时并不在意,说过就算了,很少重提旧话,可是大兰己经牢牢记在心上,立志要当个男孩子。她不久就要当初中生了,更具备了做男孩子的条件,为了表明她的这个志向,所以……
李老师听到这个全明白了,立刻做了自我批评。从这件事更看出太兰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于是对她特别器重,有意识地引导、发屡她奋发向上的个性。
从这以后,大兰从李老师得到的教益不亚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了。
大兰为了早日成为“大男”,处处想着要表现出男儿气概。
一次校里组织义务劳动,李老师给班上的学生分配任务,说:
“男女同学分成两组,男生清理垃圾,女生打扫院子。”
老师说罢,学生们自分男女排起队来,唯独大兰也站在男生那一边了。
一位男生调皮地指着杨大兰:“小妞儿什么时候改了性别?”
“你别耍贫嘴,我不会比你少干。”
大兰嘴一撇,顶了那个男生一句。她话音一落即挑上粪筐干了起来。她挑起担子果真快步如飞,有的男生望尘莫及。
一天,学校给大兰这个班分配了搬运石头的任务。班长以男子汉保护妇女的高姿态,跷着大拇指神气地向同学们发话:
“我说男子汉们,今天我们干双份,每个人运七百斤石头。女孩子嘛,给我们男子汉抱抱衣服,倒点开水就行了。”
“干啦”!一群男生嬉笑着呼喊着,纷纷举起手中的扁担,朝堆着石头的方向跑,“冲啊!”
“且慢!”杨大兰追到男生队伍里,“你们先别吹牛,一口一个男子汉,今天我们比比看,究竟谁是狗熊谁是好汉。”
“干啦!”女生们欢呼雀跃了。
大兰从小劳动惯了的。她把棉袄一脱,穿着一件红毛衣,昂着头,挺着胸,挑起石头,扁担儿一个劲地闪闪悠悠,像燕儿正在展翅飞翔。
她这股子犟劲,她舞蹈般优美的劳动姿势,男生见了她也咋舌。她不但搬完了七百多斤石头,完成了一个人的“定额”,还帮一位体弱的男同学搬了二百多斤。
“大兰,从今天起,咱们正式欢迎你加入我们大男子汉的行列。”调皮的男生几分佩服大声说笑。
“欢迎!”一群男生热烈地响应,有的边欢呼边把衣物抛向空中。
等新米出来
&没有涓涓细流,哪来的汪洋大海?没有久远的地壳运动,哪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如不挥洒汗水,青春怎么会闪光……
杨大兰生在草台村,长在草台村,草台村三十几户人家,户户的家庭都有她的足迹,家家的田地都浸润着她的汗水。
她生前死后,众口如一:
& “大兰是个好姑娘,勤奋,能吃苦、又肯帮助人。”
和杨大兰同一个村一个组的农民张国珍,在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家里按人口分到了6亩来地。这家子人虽然有5口,但主要劳动力只有张国珍一人,丈夫常年害肝炎不能下地干重活,3个孩子都还小。因此张国珍尽管常年起早贪黑风里雨里在地里劳动,但总是赶不上季节。每当抢种抢收的双抢大忙季节,张国珍更累得精疲力尽,胸闷心烦,泪水伴着汗水一起流淌,回到家里,有时免不了要跟丈夫发一通脾气。张国珍家里的这些情况,大兰早已了如指掌,她十分理解和同情这位劳动妇女。
一天,大兰从董市镇里回家路过村前的田野,发现别人的稻谷都己割完码成垛了,唯有张家的稻谷还趴在田里。如果再不割,一旦遇上连天下雨,这些稻谷就泡汤了。大兰想。
她回家的当天晚上,就上门找张国珍:
&& “阿姨,明天我来帮你割谷。”
张国珍的丈夫听了非常高兴,连说:“大兰真是好姑娘……”
张国珍却怎么也不同意。因为她是个很有心计的妇女。她想,实行责任制都各顾各了,你用了别人的工,不是掏钱买,就是以后用工还工。我张国珍要钱没有,还工又没有工夫,还不如自已慢慢爬。
大兰看出了张国珍的心思,说,“我是诚心帮你的忙。”
张国珍还是婉言拒绝,“谢谢你,我能行。”
大兰想了想,索性把话挑明了:
“我是看到你家里病的病,小的小,义务帮你干活,既不要工钱也不要你还工,明白吗,张阿姨?”
张国珍听了,半晌没说出话来。不知是激动,还是羞愧。
由于大兰的帮忙和促进,张国珍几亩稻谷没几天都收到家了。
类似这样的事儿,大兰做得很多,难细细列举。
那是1983年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毛毛细雨,浙浙沥沥,不停地在草台村的田野飘撒,不停地敲打着楼房瓦舍。
这天,大兰正在家里度周末。她喂完了猪,哼着小曲来到门前的池塘洗水靴。她洗着洗着想起从学校回家路过农民马永玉的水田,见他一个人在忙着插秧的情景。心想,这几天天气一直不好,上头雨水浇,下面冷水泡,马永玉一个人这么忙碌,等插完秧,他人也累垮了。自己何不去帮他一下呢,她想到做到,扔下水靴,来到了马永玉的稻田。
“我来帮你插吧。”
“不用。”马永玉知道大兰是个乐于帮助人的小姑娘(她当时年仅13岁),不忍心让她干插秧这样又苦又累的活。
“是不是怕我插得不好?”
“看你幺妹子说的,我是怕你累了。”
“累?我力气有的是。用了还会来。”
大兰说得马永玉笑了起来。
“那好,那好,那就要劳驾你这学生娃子了。”
大兰挽了挽衣袖,又卷起裤腿,一脚踏进了水田。她动作熟练,很有规则地把一棵一棵的秧苗插进泥里。但是天不作美,一个劲地下着毛毛雨。雨水和汗水交合在一起,顺着大兰的后颈往下流,像小虫在背上爬。而她压根儿不顾疲劳,一直干到天黑才和马永玉一块收工。
马永玉要大兰上他家里去吃晚饭。大兰嫣然一笑,“等新米出来了再去。”
大兰15岁了,预料中的事发生了、她考高中落了榜。这事她并不感到突然,是因为初三开学不久,她患了淋巴结核,忙于治病去了,有半年多没有很好上课,学业严重受到影响。她原先想从初中顺利进入高中的愿望破灭了。全家也都为她惋惜。
“大兰,你留一年吧,等明年再考。”诚心希望女儿多读几年书的爸爸说。
“我看算了,请求留一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再说,妈妈年龄那么大了,姐姐又都不在家。我想就在家里种田,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姐春玉劝她说,“你还是个小姑娘,成年累月在田里干活你吃不消,还是再念一年吧。”
大兰硬是不肯,全家只好依了她。
初中毕业后的半年里,大兰几乎没有到镇上和县城去过。她整天在草台村活动,白天到田里干活,一身汗一身泥的,晚上不是照料奶奶,就是帮妈妈料理家务。
第二年春天,爸爸的一个同事,问大兰:
“你愿不愿意做工?”
大兰天真地想,做工或许比务农强些,自己为什么不趁年轻出去闯一闯呢,便说:
&&& “愿意。”
“背水泥,扛钢筋,做大梁的活儿,也愿意干吗?”
“您放心,我能吃苦。”
“就这么说定了。”
爸爸的这位同事,很快,把大兰介绍到董市镇建筑工程队当临时工。
队里看她是个小姑娘,就给她分配轻活。她却找领导:
“请不用照顾,我能和大家一起干。”
建筑工程队的工作很艰苦。不多久,大兰的脸晒黑了,手也被水泥腐蚀破了皮。妈妈见了心疼得不得了:
“大兰,你能不能和领导说,干点轻活。”
大兰莞尔一笑,没吭声,因为重活是她自己请求来的。
“她在建筑队干了一年多,学到不少东西。掌握了预制构件的砂石、水泥等配料比例,基本上能够按照图纸施工了。
后来,她姐姐、姐夫们集资给家里盖两层新式楼房,所有的水泥构件都是她一手制作的。房的正面全都刷上了水砂石,还镶嵌了漂亮的花纹,使你意想不到这是出自一个女孩之手。,
楼房的旁边还培植了一片楠竹林,房前小坪外边挖了一口小鱼塘,同时种上了藕。翠竹葱葱,荷花亭亭,使得小村落里的这幢楼房更加脱俗,别致。
许多男孩子见了都自叹不如。年长的人们常在杨尚洪夫妇的面前夸奖说:“你家大兰手很巧,又肯出力,比儿子还强。”
大兰听到这种夸奖时,心里常常暗想:妈妈苦了大半辈子,现在女儿都长大了,有什么理由不竭力给妈妈尽点义务呢。
这事还得听爸爸的
一天晚上,杨大兰正在她那间卧室兼书房里看书,听到爸爸和妈妈说话,连忙从楼上跑下来。
“爸,您回来了。”
“嗯,你还没有休息,大兰。”
“早着哩,爸,我想看点书。”
“耽搁你一会,行吗?爸爸想跟你谈件事。”
“是工作岗位落实了,对吧,爸。”大兰娇声地,“那您决说呀,我都等得心急了。招工到信用社的事怎样了?我等了一个星期了。”
“可不。”妈妈也为女儿着急呢。
“大兰,”爸爸亮底了,“上级领导决定安排你在桂花分社当炊事员。”
“当老炊?”妈妈插话说,“这有什么出息!?
“什么有出息没出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嘛。”
全家人围着这个话题谈论起来了,一直谈到夜里10点多钟。
已是夜深人静。夜风拂动着竹林,枝叶发出飕飕的声响。大兰躺在床上翻来复去睡不着,她对人生一个个美好的憧憬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展现。
她曾做个绿色的梦。事情是由三姐春玉引发的。
&& “你听说没有?县里来招兵了,据说还要女兵呢。”
“真的?我赶紧去报名。”大兰兴奋极了,“三姐。我最最崇拜军人,知道吗?他们不怕苦,不顾家,坚守在祖国的边卡、哨所。到了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即奋勇捐躯。这是多么崇高的胸怀,无私的奉献呀!”
“是这样,军人精神值得佩服。”
“如果我穿上绿军装,你不高兴吗?如果我牺牲在战场上,家里还是烈属哩。”
“你别胡说八道了。”
大兰没有和家里人商量,就离开了建筑工程队,决心去当兵。谁知事与愿违,体检没过关,大兰被刷下来了。她哭了,哭得非常伤心。
三姐感到很内疚,因为当兵的事儿是她引起的,她竭力劝大兰:
“幺妹,你伤心。我更难过啦。我想,要奉献,不一定非当兵不可。在农村、城市,也有英雄、模范。”
“那太遥远了,姐姐,眼下这个现实怎么也逃避不了。”
她叔叔杨尚平也来劝她:
“参军是不错,可以让我们大兰充分实现从小就要当男孩的意愿。只是当了几年兵还得回来。你还不如跟我学开车……”
叔叔本是在劝慰侄女时随便说的话,并没有把大兰学开车的事当真,而大兰却做起了司机之梦。每当她一个人安静下来时,她常常感到耳边喇叭声声,眼前车轮滚滚。
她跑到县城找叔叔来了。叔叔出车还没有回来,只有婶婶在家。
“开车也不容易,起早贪黑,修车保养,跑长途,打短工,可遭罪了。”婶婶说,“女孩子开车,恐怕困难更大。”
“遭罪、困难我都不怕,只怕叔叔不是真心让我学,还有我爸,不知道他支持不支持。”
“如果你真的想开车,你叔叔的思想工作我来做。”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婶婶见叔叔回来了,一面说着笑话,一面讲了大兰的来意。
年轻的叔叔,欣然点了头,
几天过后,大兰正在家里洗衣服,叔叔开着车回来了。他一下车就对大兰说:
“学开车的事,已经联系好了,你准备好照片,填几张表就可以了。”
“真的?”大兰惊喜地望着叔叔,放下了手里洗的农服,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事情办得很顺利,相照了,表也填了。
但是大兰妈出来说话了。她认为大兰要学开车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她有点拿不准。她急着想和丈夫商量,但他正在忙信用社的工作,有好多天没有回家了。而大兰开车的事眼看就要办成,等丈夫回来再也来不及了。大兰妈考虑到这里,便和大兰说:
“你还没有和你爸说,不知道你爸同意不同意。”
“这是好事,学技术,我想爸爸也会同意的。”
母女俩正在谈论的时候,杨尚洪回来了。
大兰怀着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关键时刻争取权威裁判给分那样的心情,亲热地迎上前去,接下爸爸手里拿着的东西。
妈妈抢先把大兰要学开车的事儿告诉了丈夫。大兰生怕妈妈说话走样,在一旁一个劲插话。她爸爸是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只是听妻子、女儿说这说那,他没有表态。·
大兰万万没有想到,爸爸在回家之前就跟叔叔商量好了,不让大兰学开车。
年轻人的又一个梦,又一次破灭了。说来也怪,大兰梦这梦那,就是没有想过要当“老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兴许是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妈妈就说当老炊没出息。她自己也想象过,成天围着锅台转,像家庭妇女一样,这能算什么工作。叫同学碰见了多不好意思,再说,桂花分社那里就有个老同学潘星兰,她对当老炊的同学会怎么看?自己年纪轻轻的,什么工作不好干,为什么硬要当炊事员。那么,爸爸为什么偏要我干这个行当呢?
大兰反复琢磨着。她仿佛看到爸爸每次上班时,妈妈都要张罗,大瓶小罐的咸菜呀酱呀尽往提兜装。因为爸爸的工作单位不开伙,所以爸爸和他的同事一日三餐都是自已想办法。她仿佛看到了爸爸和桂花信用分社的叔叔、阿姨、姐妹们因为没有食堂每天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情景。她觉得猜到了爸爸的心思,认自己做炊事员是怎么回事儿。爸爸是桂花分社的领导,他有责任为大家搞好生活。爸爸要办食堂,总不能叫熟悉信用业务的工作人员来当炊事员,让一点信用业务知识都没有的女儿去顶替别人呀。爸爸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大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毕竟这是事关自己的前途的大事啊。这时,她又反复琢磨爸爸说的“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是啊,这工作总得有人来干,你不愿干,那谁该干呢?爸爸让我来干,我就干。这有什么不好?干好了,还怕青春不闪光?这事还得听爸爸的,就这么定。爸爸不仅是自己的一家之长,还是村理的老党员,现在还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呢。
她的思想通了,想着将用自己青春的火焰给木家烧出美味佳肴来。她心里乐了,踏实了,带着美好的向往进入了梦乡。
为了大家有精神
这是日清晨,大兰走在她熟悉的从草台村通往桂花信用分社的晴雨公路上。大地像在欢笑,麦苗儿一片绿油油,生机勃勃。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喷吐着醉人的芳香。
大兰的心情,就像这春天的田野一样,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愉悦。
她从这天起,正式告别了近4年的待业生活,正式告别了一会在家里种田、一会出去当临时工、不知道自己未来到底要干什么的局面。从今天起,她正式到农行桂花信用分社当炊事员了。这就去上班,这就去给大家做第一顿饭。
她到了,又是领导又是爸爸的杨尚洪向她交代工作,要求她在做好炊事工作的前提下要和分社其他业务人员一起轮流值班。
爸爸说的,女儿都答应了。她还意识到自己在这里跟爸爸是“父女兵”,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这个关系,不要给人一个印象,她仗着爸爸如何如何。她更要把工作搞好。
她想过上班前,妈妈跟她讲的话:
“食堂工作不好搞,众口难调,你可要注意工作方法。”
她向妈妈表过态的,“我会下功夫,来个,‘众口能调’。”
女儿的犟,妈妈是知道的,相信女儿说到就会做到,便欣慰地笑了。
然而,决心是决心,实际是实际。尽管大兰帮妈妈做过不少家务,但那只是做做帮手,眼下要自己独立操持大家的饭菜,心里还有点慌呢。
大兰到桂花信用分社做的第二顿饭是蒸米饭,烧白菜。饭做好后;大兰已看表离下班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她心里有些不安,怕大家来了吃的是重新温热的饭菜。她又安慰着自己,一下班就有饭菜吃比下班后等饭菜吃要好得多。
下班的时间终于到了。大家来到了一个小饭厅,看到热腾腾的饭菜,你一言我一语地说:
“这可好了,下班就可以吃饭了。”
“大兰的手艺怎么样?我先尝尝看。”
犬兰也拿起了碗筷,但是心里总放不下,怕大伙说不好吃,又怕人家说咸说淡。这顿饭,她几乎没动筷子,一直望着大家吃。大家只是闷着头吃,没说好没说不好,饭刮了锅底,菜连留在碗底的汤都喝了。大兰感到很不安,这次没掌握好时间,重温的饭菜味道一定不好吃,量又不够,大家这一顿一定没有吃好。
下次做多些做好些。
第二顿饭,大兰按时做好了。可是大家上桌后,筷子只顾夹各人从家里带来的小菜,很少动大兰做的大锅菜。大兰觉看有难以承受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真正体会到了妈妈说的“众口难调”。但是,她没有因为这个灰心丧气,在想着如何实现“众口能调”的诺言。
打这以后,大兰非常留心观察每个人的饭食习惯、口味。为了使每个职工吃好,她有意地多做了几种菜。这一招确实很灵,大家开始称赞大兰的手艺。但大兰并没有因为这个满足。她认为,大家喜欢吃什么她就做什么,这是对炊事员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炊事员,就应该以这个作基础,迅速提高烹任技术。加强红白案的训练,使大家感到食堂的饭菜比家里好。比一般的饭馆都好。
大兰开始把重点放在练刀上。为了使片状、丝状菜肴达到厚薄粗细均匀,她先用萝卜练,后来又用藕和窝笋来练。多次的苦练,使她摸索出了“先馒后快,先厚后薄”的切菜经验。在练切菜过程中,她
的手多次被刀切破。一次,她在练切藕的时候,突然感到手指有点儿疼痛,停刀一看,左食指被刀切下了一块皮,刹那间鲜血涌了出来。她不顾刀伤和痛痛,悄悄地练了两个多月。
她练了切菜,又练煎炒熘炸。为了掌握好配料和火候,她专程到县城买了一本烹饪书籍。空闲时,她翻了一遍又一遍,有些重点还摘抄在本子上,准备有机会试一试。
机会终于来了。桂花信用分社要开工作会议。在这之前几天,大兰就忙开了。会议期间,大兰把切煎炒熘炸的手艺都拿了出来,饭菜做得很可口。会议结束时,大兰拿出了最高手艺,给大家做好多样的菜。当时,由于蔬菜淡季,菜的品种不多,她就在做法上下功夫,比如豆腐就做了川豆腐、煎豆腐、炒豆腐、油炸豆腐。大家吃着都赞不绝口,说大兰手艺好,像专门受过训练一样。
大兰对工作更加兢兢业业了。她虚心征求就餐职工对食堂工作的意见。有的同志说,“我们枝江人员虽然习惯吃米饭,但早晨不妨吃点面食。特别是包子,又可口,又包肚子。”
第二天一大早,大兰就去董市镇买回几斤猪肉和一把芹菜,决定给大家做包子。她利索地洗净了猪肉和芹菜,剁好了馅子,面也和好了。但是皮怎么也擀不圆,花也捏不出来。蒸熟了,掀开锅盖一看,嗐!哪是包子,成了一团团面疙瘩,要个没个,要样没样。大兰漂亮的脸蛋,顿时变得跟这些包子一样难看极了。她心想,连简单的面食都做不好,还配当炊事员吗?她原先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好一个炊事员并不容易。她想起一位常在红白喜事中帮忙做饭的农民大叔姜永胜。
这天饭后,大兰来到姜大叔家,把做包子的事和大叔讲了一遍。
姜大叔说,“做包子关键是发面,面要是不发酵,做得再好看,也不会好吃。”姜大叔接着把和面、发酵、用碱、擀皮、捏花等手艺耐心地讲了几遍。
大兰一一记了下来。第二天,她照姜大叔讲的一试,果然成功了。她继续努力,后来不仅包子做得好,蒸出的馒头也又酥松又白。
过不多久,杨大兰的烹调手艺在社内外出了名。有的人风趣地给她开玩笑,“谁要是找上大兰这样的姑娘,那可有口福了。”大兰却说,“我可不是为给谁当媳妇才学着做饭的,让大家吃好喝好,上班有精
神,这才是我的心愿。”
自我约法与铁面监督
素有“男儿志”的大兰,特别崇拜伟大人物,喜欢摘录名人名言,厚厚地抄了一本。在她摘录的名人名言中有契诃夫的一段话:
人的一切应该都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大兰深受契坷夫这番话的影响,她在各个方面都爱美,追求美。
她将自己收拾得很干净利落,无论穿衣,还是梳妆打扮都非常讲究。她的衣着虽不华丽,但相当入时、大方、整洁,你很难看到一点污渍。
她到分社当了炊事员以后,分社简陋的厨房和食堂以及炊具、餐具、桌椅都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她很懂得“病从口入”这句俗语。她想,就餐人员的每口饭、每道菜都要经过炊事员处理,每个碗碟、每双筷子都要经过炊事员的手去洗去涮。炊事人员若不注意,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损失可就大啦。她记得报纸上曾登过一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文章,说的是在山西省平陆县风南公路有61个民工,不慎发生食物中毒,那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场景,又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呀。讲究卫生,避免病从口入,这是一个炊事员的神圣职责。对了,刚到信用分社还没有定岗那一个多星期,在接受入行教育时也学过职业道德教育材料的。尽管这些材料多半是就农行职工的总体来讲的,但自己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讲究炊事人员的职业道德。于是,她悄悄地给自己来了个约法三章:
一、讲究个人卫生和操作卫生,做饭、做菜、开饭前坚持洗手;
二、不吃发霉的米,不吃变质的菜;米要淘3次,蔬莱要洗4遍;
三、厨房要天天清扫,锅碗盆勺筷常常消毒。
大兰用了大量时间,洗刷碗筷、炊事用具和清扫厨房。为了节约用水,她经常先把米和蔬菜拿到水库去洗,再用清水冲。有位信用站的工作人员来分社办事,见大兰把菠菜和青蒜冲洗了三次还要继续冲洗,即对大兰说:
“你太讲究了,何必洗4次呢?”
“当然有必要的。这些菠菜都浇过人粪尿,如果不洗干净很容易引起肠炎和其他病症。上海那次恶性流行甲肝,跟饮食卫生工作没做好很有关系。”
“在农村谁也不这么讲究,也没见谁得了什么病。”
“分社种的蔬菜和农村种的有些不同,农村种的肥浇得少,一般要经过雨淋以后再摘。尽管这样,农村里由于不讲卫生拉肚子的人还少吗?”
信用站的那个同志一听,心想这位炊事员可不同一般。
大兰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讲究饮食卫生,还向大家多次强调饭前要洗手。为了让大家能够自觉坚持这一做法,她常常在大家吃饭前打上盆清水放在食堂门口,或者往水池旁边放一块肥皂。
有一次,董市信用社有位主任匆匆地来到分社食堂就餐,当他刚刚坐下,大兰笑着说:
“你作为主任,应该带头执行食堂的规定,请洗手吧。”
“大兰,这次免了,下次再洗吧!哎!”
“不行!你一定要洗。这是制度,领导应该带头。”
几句话说得主任没办法,只好来到水池边洗了手。
大兰的严格要求使大家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都能够自觉遵守了。
有的同志讲,“大兰不仅是我们的好后勤,也是我们的业余卫生监督员呢。”
人心不是货币
大兰在竭力做好炊事工作的同时,除按领导的安排参加安全保卫值班外,还主动承担了给大家送开水、打扫室内外、掏厕所等活儿。她开始感到很忙,经过两个多月的锻炼以后,又觉得这些活儿不够干。
社里的同志都在人前人后夸她勤快,做了很多份外的事儿。可她想的却是,人长着一双手就是为了干活的。就像长着两只脚就是为了走路一样天经地义。人在年轻的时候,体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手脚最灵敏,正是多干活的最佳年华,是人生的春季。年轻人应该不失时机,使全部的热都发出光来,让青春闪现无比绚丽的光彩。她承认她是个不需要父母多操心的姑娘,她接受了父母很好的教育,母亲使她养成从小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好习惯,父亲让她懂得了人世的许多是非曲直,教她如何做事做人。但使她真正懂得人生大义的,不单是家庭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归根结蒂是党和社会主义给予的。父亲经常讲的呢,现在你们年轻人常常说国家这呀那呀的,我也认为有不少弊病,但是比起我做小孩时看到的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日子是不够富,但比起以前也强多了。我们杨家能有今天,多亏有了党有了社会主义。我们杨家不能做那忘恩负义的事,“吃了皇粮骂皇娘”。我们要全心全意为党为社会主义多工作,多奉献。爸爸你就放心吧,女儿正在考虑还有什么可干的活儿哩。
哈!有了。大兰在董市信用社的后院里看到别的单位那绿油油的蔬菜、肥乎乎的猪,立即产生了种菜、养猪的念头。
当天晚上,大兰向又是分社主任、又是爸爸的杨尚洪提出了一个建议。
“主任爸爸,我有个想法。”
“有啥新招,你就说吧。”
“我想,食堂的副食都从外头购买,伙食费就高了,如果把咱分社现有的空地和空房利用起来种菜、养猪,一来能节省大家的开支,二来也能吃新鲜的。”
“这主意过去我也想过,只是平整空地和买饲料喂猪,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儿。”
“这是我出的主意,由我干。我想,我能干好。”
“这点我相信。可是上级没有规定,主任爸爸不好给你加薪的哟!”
“咳!谁要加薪来着,我尽义务还不成了?”
杨尚洪点了点头,“那好,一言为定。”
大兰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她利用全部业余时间把院子里的破砖烂瓦碎石杂草都堆积起来,又一担一担地挑出去。她的手被碎石擦破了,被杂草刺伤了,脸被烈日晒黑了,可她从不在领导和同事面前诉说。
一个半月过去了,大兰看着自己一锄一锄地开垦出来的3分菜地,心里高兴极了。她又把刚开出来的生地翻了一遍,晒了几天,然后再平整、打垅。
种菜的季节到了。大兰从自己家里和附近的农民那里要来了十几种菜籽和菜苗。当她准备栽种的时候,心里总感到有点不知从哪下手,于是到由原来的乡政府改成的指导组找了两位同志请教种菜技术。
几天后,种的菜籽顶破了地皮。栽上的秧子也活了。这时,大兰别提多高兴啦。她除了做饭、送水、做清洁卫生工作以外,就蹲在菜地里,两眼盯着菜,看着菜怎么长。
不料正在蔬菜生长期间,一连十几天老天爷不下雨,菜叶子都耷拉着脑袋,蔫了。大兰看了又心疼又焦急,便拿起水桶去小水库担水浇灌。当她刚出院门,她的男朋友张友富来了。大兰欣喜地对小张说:
“来得正好,快帮我担水浇菜。”
张友富心想:刚进院你就抓“官差”,这热的天走了十几里路,还没喘过气来哩,真够呛,便对大兰说:
“这天气足有三十七八度吧,站着都出汗,还让人干活儿?”
大兰瞪大眼睛看了小张一眼,二话没说,提着水桶出了院门。
张友富一看,急了,拿起扁担跟了上去。
小水库离分社有200多米远,正巧又是个上下坡,张友富担着两只装满水的水桶,每往坡上走一步都感到很吃力。尽管这样,他还是要包揽这差事,不让大兰替换他。他连挑五担过后,已是汗流浃背。当他再次返回水库边时,他匆忙放下水桶,脱下外衣,一个猛子扎进水库里。
大兰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急忙喊了起来:
“友富,友富,你要干什么?”
张友富浮出水面,向大兰挥着手说:
“太痛快了!”
“你先游,我来担。”
“莫忙,我马上就去挑。”
大兰担起水桶走了。上坡时,她冷不防脚底“哧溜”地一滑,“扑通”一下,摔倒在地,两桶水“哗啦啦”地泼出来,水桶滚到了一边。
张友富急忙上前把大兰扶起。
两个年轻人的目光相遇了,不约而同地哈哈笑了起来。
大兰一笑,脸上出现了两个小酒窝,更显得甜美、漂亮。加上入时、大方的穿着打扮,一点不像是一个农村姑娘。
但是干起活来,她非常泼辣。在给大片菜地施肥时,她从不合糊,用便桶把厕所的粪尿一桶一桶提到菜地里,又一勺一勺地给每棵菜施肥。她在干这些脏活时,从未表现出怕苦怕脏怕臭的样子。
在大兰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地里的蔬菜一天天长大了。白菜葱绿,辣椒像红灯笼。职工每走过这里都不由得要停步多看上几眼。他们更高兴的是,饭碗里的饭菜花样更多了,价格更便宜了。每到开饭的时候,职工们就要夸大兰,年轻的女职工还常常感叹:
“我们吃好了,长胖了,大兰的肉长到我们身上来了。”
大兰听了总是咯咯地一笑:
“如果能为大家服好务,真割我的肉我也舍得。”
这当然是笑话。但为了给大家谋福利,大兰在大热天义务种菜,委实掉了一身肉,她累瘦了许多。
可她还要挑起更重的担子,又开始养猪了。
她上市场买回了两只小猪崽这以后,她忙得不可开交了。又是买饲料,又是煮猪食,精心地喂养,每天还要打扫猪圈。为了节约成本,喂了一段时间,她又忙里偷闲拎着篮子,哼着小曲出去打猪草。每逢这种时刻,她像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跟着妈妈在地里爬滚的那些岁月,嘴里不由地溜出了童年时代爱唱的歌:
小竹笆 铁丝拧,
咱做一个望远镜……
她可是个打猪草的行家。上学前打过,上学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节假日里都打过。她认识的猪草很多,对各种猪草生长的习性和生长的地方都很熟悉。喜欢干燥,长在旱地上的苦菜、棒头子菜、猪尾巴菜,爬在沙地里的窝马菜,长在山坡上的桑树叶;喜欢湿润,生长在水田里的荸荠杆子和飘在堰塘上的浮萍,所有这些猪喜欢吃的野生植物她都认识,而且能够根据这些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很快找到它们。她出去打一转,会沉甸甸地拎回一篮子猪草。她为两只小猪付出的心血、劳动,实在太多了。
喂猪是真正又脏又累的活儿。对这些,大兰全不在乎。她一心盼望着小猪快快地长大。年轻的姑娘,也许太性急了一点。小猪可不会听你的,不是你想长就长。过了一段时间,猪长到一定程度越长越往回缩了。大兰急得不行,连跑几趟石匠店村去请兽医,几趟都扑了个空。她干脆一狠心,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天刚蒙蒙亮就堵在那位姓贺的兽医的家门口。对一个几顾“茅庐“的姑娘家,贺兽医哪好意思拒绝,便跟随大兰来到分社。兽医一检查发现猪腹内生了寄生虫,即开了副药方。又教给大兰一些喂药和喂猪的方法,大兰感激得又递香烟又倒水,连连道谢。贺兽医一走,大兰就去抓了药给猪吃了。过了一段时间,两头猪肚里的虫都打了下来。
从这以后,大兰喂的两头猪眼看着长肥了,到了年底一称,平均每月增重二十二斤。这年分社杀了这两头猪,每位职工分得26斤肉,剩下的肉和内脏给食堂改善伙食,还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全社职工吃了一顿“血花“。
大兰看到大家在分肉和吃“血花“时的那种高兴劲儿,她也很高兴,觉着一个人的苦换来了大家的乐,值得,很值得。
刚忙完宰猪、分肉的事,大兰发现分社院子里正在盖水塔那块地的周围可以开垦出来种菜,菜多人吃不完还可以供下一年喂猪。大兰这姑娘想到哪就干到哪儿的。水塔还没有完工,周围堆满了砖头砂石,
她就开始动手在那里清理。
修建水塔的民工,见这么个年轻姑娘干这么艰苦的活儿,就问:
“你这么卖力,信用社老板给你多少加班费?”
“你说什么呀?”大兰瞪大了眼睛。
民工以为是没有听懂他的话,解释道:
“我是说。银行老板手里有的是钞票,他每个月给你增加多少钱。”
“哦,你是说饯。”大兰掂量了这里包合的份量,便脱口而出,“你以为人心就是货币……”
留些更纯洁的感情
大兰养成了做好事的习惯。她走一路,好事做一路。
那是1989年盛夏的一天。这天下午四点来钟,大兰来到她男朋友张友富居住的洪治村,一进村口就觉又热又闷。她到了张友富家,友富正好不在,便坐在屋里看起书来。不久,她突然听见一个孩子的尖哭声,就放下书从屋里走了出来,寻着哭声来到了友富的邻居张友清家,往屋里一望,原来是个约莫不满周岁的孩子在床上拚命地哭。大兰急忙跑进去把该子抱了起来,一边“哦,哦”地哄着,在屋里屋外走来走去。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孩子的妈妈从田里回来了,一看大兰帮着抱核子,心里非常感激:
“大热的天,要你帮忙抱核子,真不好意思。”
张友清也回家了,听妻子一说,不知怎样感谢才好,忙着给大兰倒水,边拿凳子边问:
“孩子把衣服弄脏了没有?”
“我也是在农村里长大的,脏点不怕。”大兰说着,便告辞回到张友富家。
友富回来后,听邻居告诉了这件事,便和大兰开玩笑说:
“你这个业余褓姆在桂花没当够,又跑到我们洪治揽活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营业执照?”
“你开窍一点好不好,什么业余褓姆?我是学雷锋,能够做到的就尽量帮人家的忙。”
大兰这是心里话,她确实处处以助人为乐。
还有一件事也是发生花1989年。大兰到桂花信用分社上班不久,常到离分社不到一公里路的指导组来办事。打交道的次数多了,大家相互熟悉了,在闲谈中,大兰知道指导组有个叫毛启兰的女同志经常跑外勤,家里却有个孩子没人照顾。于是,她主动找毛启兰要帮她带孩子。
“听说你外出时,孩子没有人带?”
“是呀!可这有什么法子呢。”
“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量相位成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