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寸喇叭直径口直径38公分的,是几寸的2寸喇叭直径

喇叭扬声器尺寸的测量方法
一般是以纸盆直径为准,1吋=2.54cm,是英寸,不是市寸。低音喇叭尺寸一般分别为4吋(100mm);5吋(125mm);6吋(150mm);6.5吋(165mm);8吋(200mm);10吋(250mm)。
尺寸差点也正常,厂家说是几寸就是几寸。一英寸是25.4毫米,5寸应该是127mm,接近5寸的一般都叫5寸。
应该是按照有效振动半径计算尺寸,即按纸盆的外沿未压入固定胶圈的直径算,习惯上对喇叭的口径用英寸。
这样的话,可以想象,即便是同样的5吋单元,根据边缘和中心点的处理不同,实际大小就会不同的。
1英寸 = 25.4毫米&
1毫米 = 0.157英寸&
举例一个给你看看,著名的seas 西雅士的经典单元。
换算下来就是 133mmx0.03937 约等于 5.25英寸,说明这个是一款标准5寸的产品。换句话说大5寸的5.5寸基本就是
140mm的直径,只不过这些数据都不是一成不变死的数据,不同款式的单元和尺寸都有不同的出入。
已投稿到:价格:32000.00 元
关键词:JBL
联系人:音乐老实人
商品别名 监听音箱
面向地区 广州
阿里旺旺:音乐老实人S3900采用最顶尖的技术。S3900提供动力,极高的清晰度,分辨率,自然的音调平衡,在一个广阔的音场,人声和乐器的精确成像。 号角单元所特有的音色采用的是JBL风格的单元构成今年JBL的两款旗舰机备受瞩目,但对于大部分的发烧友而言,更实在的非S3900莫属,新开发的2个25cm口径低音、2英寸口径振膜的正规压缩驱动器,号角、以及19mm口径UHF号角型高音,是近几年JBL的基础结构,由纸浆、玻璃纤维和强化纤维混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造就的新型低音单元确保了刚性,磁路由大型铁氧体磁钢构成,具备冷却机构,负责中频的驱动器为纯钛振膜和钻石边,这些都是JBL常用的零部件,UHF单元也使用了纯钛振膜和至少两个单元的号角组成,采用SONOGLASS材料制作。美国JBLS4700高保真HIFI落地音箱产品介绍: 享誉全球的顶级音响品牌JBL,其领先的科技与设计,令其始终引领当今音响最高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继S4600之后,JBL又将于今年8月震撼推出新品落地式音箱S4700。S4700采用三路分频设计,并拥有最先进的全钕磁磁回路单元组。它的推出是集JBL60余年音响制造、号角技术等经验之大成、继承了旗舰音箱EVERESTDD66000顶尖技术的力作。
15”低频单元,2216Nd)S4700的低音单元采用了JBL传统15英寸(38公分)的StudioMonitor系列低音音箱中备受关注的最新模型2216Nd。其驱动器由上下两层的长3英寸(7,5公分)的扁线立绕铝合金音圈和2个超强力环形钕磁铁构成,保障了由流畅的活塞运动产生的钕磁差分驱动磁性回路。由纯纸浆制成的锥盆和大型阻尼器等部件组合成的大口径低音单元保证了S4700播放时的优质的音响效果和38公分口径低音音箱特有的厚重感。
2”高频压缩驱动器175Nd,3 在中高频单元,S4700采用了传统的2英寸(5公分)的LE175系列压缩驱动器中的最新信号175Nd,3模型,以及独特的钻石压边。并在纯钛振膜上安装了AQUAPLUS阻尼器,在使振膜不易弯折的同时也延伸了S4700的高音域。具有高敏感性的强力环形钕磁铁,大容量的后腔以及压缩驱动器使S4700能够制造出最独特音响韵味 。 3,4”超高频压缩驱动器138Nd 在超高频单元,增加了在JBL中尺寸最小的3,4英寸(1,9公分)的压缩驱动器138Nd。边缘一体成型的纯钛振膜和环形钕磁铁在播放超高频时,充分发挥了其声音力度,是一款超精密微型驱动单元。而通过将超高频驱动器和中高频段驱动器的高音域特性相结合同时平衡了高敏感度低音单元和中高频单元,使S4700拥有了直达超高频的无缝音效频率特性。 毫无疑问,在声音上JBLS4700的表现是相当出色的,低频宽松大气,高频柔美深邃,线条感与层次感丰富多彩,适合各种风格音乐的播放。包括人声、弦乐、民乐、室内乐、钢琴、爵士乐等方面,效果不俗并且十分耐听。在外观上,箱体外部由亚光核桃木天然木板制成,亮眼的落地设计使得各种风格的客厅均可以轻熟驾驭。JBLS4700必将成为JBL粉丝和音乐发烧友们热捧的落地式音箱。 S4700技术参数:单元配置直径380mm的3路落地式扬声器 单元细则LF:直径380mm的纯纸浆NDD,钕磁差分驱动)低音音箱,2216Nd)HF:直径50mmAQUAPLUS纯钛涂层振膜压缩驱动器,175Nd,3) ,直径38mm喉口双辐射号角 UHF:直径19mm的纯钛振膜压缩驱动器,138Nd) ,直径10mm喉口双辐射号角 号角指向特性HF:水平90°×垂直60° UHF:水平60°×垂直30° 标称功率:300W,RMS) 频率响应范围:38Hz~40kHz6dB) 最小频响:28Hz10dB) 标称阻抗:6 声压:94dB,2,83V,1m) 分频点:800Hz24dB,oct,LP,12dB,oct, HP ) 12kHz18dB,oct,HP) 尺寸:长500mm高1068,不含脚钉)mm宽371mm 重量:54,0KGS4600 JBL最新推出的S4600落地式扬声器,是集JBL60余年扬声器制造、号角技术等经验之大成、继承了旗舰扬声器ProjectEVERESTDD66000顶尖技术之作。84600为三路三单元设计,采用了新开发的单元产品,其中低音喇叭单元采用了350mm直径的LE14H,4单元,这是JBLLE14系列喇叭单元中的新成员,采用了特殊涂层的振盆减少了分割振动的产生,更采用了10cm直径的SFG磁体,驱动力得到加强。
低音单元和直径14英寸,这是一个传统的JBL单元配置双向压缩驱动器,直径为2英寸压缩驱动器直径的3,4英寸的最小尺寸的JBL3路配置结合超高地区扩展。音响杂志的获奖产品大小便利,易于安装,配置和完成一定的装备精良的全能量平衡的单位,样式已设计作为一个系统只适合在客厅的地板类型。可以品尝风格的精髓,JBL从方便强加一种稳定感的声音,存在,类型扬声器系统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地板的JBL风扇,期待已久的音乐爱好者。
特征国家的先进单位,配备了最新的技术已经凝结的传统单位的大小S4600已经通过了一个传统的JBL组件来继续在60年的历史岁。与先进技术融合的最新版本的历史碑文机后,形成一个可靠的单位后续已安装完毕。 低频率的单位配备了一个模型“LE14H,4”低音系统本单位的最新LE14直径14英寸的框架(35厘米)通过(矩形的变化)广场的传统周期。加强膜片驱动装置,铜和低失真的信号流角线量音圈直径(10厘米),水族,加上自身的物质倾倒纯木浆的表面上涂强大的磁路所无法比拟的锥4英寸,是一个成熟的单位格式是通过减少振动分裂。最新版本已开发专为S4600次质量振动系统的优化,通过适当的控制阻尼量加水,良好的感觉和独特的系统类型地板大口径低频稳定浓浓的节奏有既是响应。中高范围内的单位,配备了最新的压缩模型驱动系统LE175直径(厘米)“175Nd,3”2英寸的传统。受到水族加上倾倒纯钛表面采用钻石膜片自己的边缘,收购的能力,发挥高频低失真轻松。音域是一个深腔体积一定的余量,扩大将带给我品尝早生的敏感性和独特的压缩驱动器的快感,由Neojumu高强大的环形磁铁。超高频单元配有压缩驱动器“138Nd”直径(1,9厘米)3,4英寸的最小尺寸的JBL。施加一个高功率的声音Neojumu纯钛和磁环隔膜成型的边缘,充满活力的中高范围驱动Gosuru发挥随着超高频范围内,非常清楚,是微驱动单元超精密。仔细的系统设计高性能机组的优势高频喇叭的驱动,高频和超中高范围网络,特别设计使用SonoGlass(TM)公认的质量和优异的物理性能,采用模式先进JBL开始计划用EVERESTDD66000旗舰机型,采用组合的UHF双向径向角。此外,还增加了自己的内阁刚性结合的上部角SonoGlass(TM)挡板低质量和共振,到被安装牢固机柜的顶部,发挥不仅低,中期的高范围的能力这种高刚性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该网络采用了高品质的部分,如薄膜电容器都经过精心挑选和高清晰度的大空芯线圈。多利用高灵敏度的味道单位。分离电路中高低频电路的范围和微妙的一个主要的能源,驱逐独立放置的相互干扰。终端输入大会配备两套端子,接线连接,被动双功放对应的驱动。 内阁通过的中密度纤维板材料厚度(25mm)的1英寸。分音光洁度铝细线进一步19毫米增强厚的中密度板挡板前挡板。已被保留下来站在波内作出SonoGlass(TM)上挡板和下挡板强劲跨越44毫米总厚度的支持,以加强组功能强大的单位,受到处理和倾倒内进一步支撑的颜色配置。紧密结合,用螺栓螺母固体基板材料由两张密度板和底部,底部共振流亡政府内阁和底层,以提高系统类型。我们进一步降低橱柜的颜色配置。此外,配备可调大型黄铜镀铬罚款的高度调整脚尖峰是可能的,同时尽量减少与地板表面的接触面积,使安全安装。 低音反射端口配备该系统的后部。自然的低频响应,通过强调,短大口径港口展览的意义不大。旨在提供耀斑端口入口和出口,防止权力压缩的空气整改。 地板漆面柜合理庄严的大小类型外观内阁是天然木皮樱桃完成Semigurosu庄严的光洁度。冷静完成任何西式的生活,日本风格自然融入。该机配备35厘米直径为低音箱体尺寸和减少设计在一个紧凑的,落地的深度,并不需要一个独立,但提高了安装。 采用由线式格栅浮动帧。不打扰方向性的号角已经充分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衍射箱体结构。 规范三路落地式的格式王水加涂层纯钛振膜压缩驱动器,直径水族加涂料纯木浆锥低音HF50mm使用纯钛振膜直径单位LF350mm喉部直径双向径向的号角UHF19mm直径的,38之间毫米司机的喉咙压缩双向径向喇叭直径,10毫米60°×40°垂直水平水平100°×40°的UHF垂直方向特性号角8Ω阻抗300W(RMS)允许输入输出声压的水平91分贝(2,83V,1m)为32Hz40kHz的频率响应(6分贝)800Hz的分频点(,24dB,oct唱片;12dB,oct惠普),为8kHz(,12dB,oct唱片;24dB,oct惠普)(尖峰)(包括尖峰)深度mm::高度420毫米:(不包括烤)320,324(包括格栅)mm宽(宽×高×深)尺寸重量53,0公斤,;
音乐老实人
广州番禺致诚影音器材
1年———— 认证资质 ————
个人 营业执照 手机 微信 邮箱
没有个人认证 没有企业认证 没有手机认证 没有微信认证 没有邮箱认证
最近来访记录
中国重庆渝北网友一个月前在百度搜索访问了本页
JBL相关推荐信息
2017最新监听音箱信息
咨询主题:价格发货与交货商品参数其它 *咨询详情: *联系人: *手机号码: QQ号:
小提示:本信息描述文字和图片由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喇叭 - 王朝網路 -
| 分享&&當前位置: &&&&&&&&喇叭&&&  喇叭釋義1、一種管樂器,上細下粗,多用銅制成,俗稱號筒。  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可以放大聲音。  明 戚繼光 《紀效新書·號令》:「凡喇叭吹擺隊伍,是要各兵即于行次,每哨一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忽然耳邊聽見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陣喇叭響。」 茅盾 《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個個飛來撞著 林白霜 的耳膜。」  2、一種電聲元件。其作用是將電信號轉換爲聲音。也叫揚聲器。 巴金 《滅亡》一:「﹝車夫﹞先按一下喇叭,接著就開起車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這危急的時刻,忽然聽見前面左山腿上廣播喇叭一陣嗞嗞喇喇地怪響。」  3、喻替人鼓吹、宣傳的人。 茅盾 《子夜》八:「虧你還說 韓孟翔 夠朋友,夠什麽朋友呀!他是趙伯韬的喇叭。」  發展曆史早在1877年,德國西門子公司的Erenst Verner就根據佛萊明左手定律,獲得動圈式喇叭的專利。1898年,英國Oliver Lodge爵士進一步依照電話傳聲筒的原理發明了錐盆喇叭,與我們所熟悉的現代喇叭十分類似,Lodge爵士稱爲「咆哮的電話」。不過這個發明卻無法運用,因爲直到1906年Lee De Forest才發明了三極真空管,而制成可用的擴大機又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所以錐盆喇叭要到1930年代才逐漸普及起來。另一個原因是1921年以電氣方式錄制的新唱片問世了,它比傳統機械式刻制的唱片有更好的動態範圍(最大到30dB),逼得人們不得不設法改良喇叭特性以爲配合。1923年,貝爾實驗室決定要發展完善的音樂再生系統,包括新式的唱機與喇叭,立體聲錄音與MC唱頭、立體聲刻片方式等,就在這波行動中被發明出來。研發喇叭的重責大任,落在C.W. Rice與E.W. Kellogg兩位工程師身上。他們所使用的設備都是當時人前所未見的,包括一台20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許多貝爾實驗室自己完成的錄音,以曆年來貝爾實驗室發展出來的各種喇叭 - 像是Lodge的錐盆喇叭雛形、用振膜瓣控制壓縮氣流的壓縮空氣喇叭、電暈放電式喇叭(今天叫電離子驅動器),以及靜電喇叭。  沒多久Rice與Kellogg從衆多樣式中挑選出兩種設計 - 錐盆式與靜電式,這一個決定使喇叭發展方向從此一分而二:傳統式與創新式。動圈式喇叭動圈式喇叭是從舌簧喇叭的基礎演變而來,在環狀磁鐵中間有一個圓筒型線圈,線圈前端直接固定紙盆或振膜上,但線圈中通過音頻電流,磁場受到變化,線圈就會前後移動而牽動紙盆發聲。動圈式喇叭問世之初由于永久磁鐵強度難以配合,所以多采用電磁式設計,在磁鐵中另外纏繞一個線圈來産生磁場,這種設計曾流行廿年之久。但電磁喇叭有它的問題,比如通過電磁線圈的直流脈沖容易産生60Hz與120Hz的交流聲幹擾;而電磁線圈的電流強度隨音頻訊號而變動,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愛迪生留聲機公司倒閉了,其它人也好不到哪去,需要擴大機驅動的喇叭因此推廣不順,老Victorla留聲機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都還很流行。二次戰後經濟起飛,各種新型音響配件成爲搶手貨,錐盆式喇叭再度受到嚴重考驗。這段時間由于強力合金磁鐵開發成功,動圈式喇叭由電磁式全部變成永久磁鐵式,過去的缺點一掃而空(常用的除了天然磁鐵钴以外,還有Alnico與Ferrite磁鐵,除了磁通密度外,天然磁鐵的各種特性都較優越,近年來高級喇叭則采用钕磁鐵)。爲配合LP的問世,以及Hi-Fi系統的進展,錐盆喇叭于是在紙盆材料上尋求改革。常見的像是以較厚重材料制造低音單體,輕而硬的振膜當高音;或者把不同大小的喇叭組裝成同軸單體;也有在高音前面加號筒變成壓縮式號角高音喇叭;甚至有將高音號筒隱藏在低音紙盆後面的設計。1965年英國的Harbeth發明了真空成型(Bextrene)塑料振膜,是材料上的一大進步,這種柔軟但阻尼系數高的産品,在KEF與一些英國喇叭上仍可見到。後來Harbeth還發明了聚丙烯塑料振膜,這種新材料有更高的內部阻尼系數,質量更輕,目前仍被許多喇叭采用。工程師設計喇叭時變成有兩個思考方向:低音喇叭尋求音箱結構的突破;高音喇叭則進行單體的改良。所以這個時候出現的一些新設計,幾乎都是高音單體。比較成功的設計,就屬靜電喇叭了。靜電喇叭前面提到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實驗喇叭,他們制造的靜電喇叭大得像扇門板,振膜由豬大腸外包金箔構成(塑料還未爲上市)。當真空管的光輝照耀,發亮的金色龐然大物具有催眠作用,加上實驗室空氣中充滿豬腸腐臭味與臭氧味,兩位科學家也許會想到「科學怪人」與利用死人耳朵制成的貝爾「記音器」。但開始發聲後,它光彩奪目的聲音與逼真的音色,簡直讓大家嚇呆了,他們明白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不過Rice與Kellogg在設計靜電喇叭時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有龐大的振膜才能再生完整的低音,在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貝爾實驗室只得轉向錐盆喇叭發展,這一停滯使得靜電喇叭沈寂了三十年。1947年一位年輕的海軍軍官Arthur Janszen受指派發展新的聲納探測設備,而這套設備需要很准確的喇叭。Janszen發現錐盆喇叭並不線性,于是他動手試做了靜電喇叭,在塑料薄片上塗上導電漆當振膜,事後證明無論是相位或振幅表現都不同凡響。Janszen繼續研究,發現將定極板(Stator)絕緣可防止破壞作用的電弧效應。1952年,Janszen完成商業化生産的靜電高音單體,與AR的低音單體搭配,是當時音響迷夢寐以求的最佳組合。1955年,Peter Walker在英國的「無線電世界」一連發表多篇有關靜電喇叭設計的文章,他認爲靜電喇叭與生俱來就有寬廣平直的響應,以及極低的失真,失真度比當時的擴大機還低得多。1956年,Peter Walker的理想在Quad ESL喇叭上實現了(Quad是以他早年一種擴大機Quality Unit Amplifier-Domestic的縮寫來命名),它的准確性被譽爲鑒聽新標准,不過仍有一些問題待克服:音量不足、阻抗負載令某些擴大機望而生畏、擴散性不足、承載功率也有限。60年代初期Janszen加入KLH公司爲KLH-9的上市而努力,由于KLH-9的大尺寸化,解決了Quad ESL的問題,一直到當1968年Infinity公司成立前,KLH-9靜電喇叭都是最Hi-End的産品。Janszen的成就不僅于此,在他協助下,Koss、Acoustech、Dennesen等靜電喇叭陸續問世,Janszen企業的首席設計師Roger West也自立創設了Sound Lab公司。  當Janszen企業出售時,RTR公司買下生産設備,推出Servostatic靜電板,Infinity的第一對喇叭就使用RTR的産品。Janszen公司幾經轉手,卻始終沒有消失,今天喇叭王之一 - Dave Wilson的WAMM巨型系統,裏面就用了部份Janszen所設計的靜電板。靜電喇叭的設計吸引許多廠商投入,比較有名的包括Acoustat、Audio Static、Beverage、Dayton Wright、Sound Lab、Stax與Martin Logan等。Acoustat X本身附有真空管擴大機,可以輸出高壓訊號而不必使用升壓器;Beverage 2SW除了附有高電壓擴大機、控制器,還有一對超低音。由于Beverage 2SW兩公尺高的振膜裝在一個橢圓音箱中,利用聲波導板讓聲音由前方開口均勻傳出,可以形成非常立體的音像,它的建議擺位是放在兩側牆邊,然後面對面播放。Dayton Wright的設計也很特殊,振膜裝在以六氟化硫惰性氣體密封的塑料袋內,用以增加喇叭的效率與輸出音壓。最貴的靜電喇叭,要屬Mark Levinson的HQD。每一聲道使用兩具Quad靜電喇叭,加上一個改良的帶狀高音與一個24吋的低音增加頻率兩端延伸,配上三台Mark Levinson ML-2後級與電子分音器,要價15,000美金,當時真的是天價。Martin Logan爲解決大片振膜産生低音的問題,近年來混和錐盆低音的一系列設計獲得很大成功,再加上延遲線、聲學透鏡、波浪狀振膜等新技術的引進,讓靜電喇叭越來越可親,相信它還會繼續的存在。  帶狀喇叭  1940年末,一位年輕的加拿大發明家Gilbert Hobrough使用擴大機時,一時大意在音樂播出中拆下喇叭線,並讓發熱的導線靠近電線的接地端。這是很危險的動作,但Hobrough驚訝的發現電線開始拌動,並發出音樂聲,這個「具有增益的金屬線」不久後才明白是靜電效果。Hobrough進一步研究,才知道1910年左右已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1925年在磁場內使用導電金屬片的喇叭已經于德國取得專利,當時人說這是帶狀喇叭。1920年與1930年代分別有兩種帶狀喇叭上市,不過昙花一現很快就沈寂了。帶狀喇叭的原理是在兩塊磁鐵中裝設一條可以震動的金屬帶膜,當金屬帶通過電流,就會産生磁場變化而震動發聲。在Hobrough重新發現帶狀喇叭時,Quad創辦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國推銷一種號角負載的帶狀高音,這個高音並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國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帶狀高音。另一種類似的帶狀喇叭Kelly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進美國,他將Kelly高音配上傳輸線式低音而産生不錯的效果。1970年代,Dick Sequerra爲金字塔(Pyramid)發展的帶狀喇叭,首次揚棄號角的設計。Hobrough發現帶狀喇叭後的三十年中,他以經營空中繪圖和靠著自動機械的專利貼補,持續進行研究,終于在1978年發展成功頻率響應低至400Hz仍然平直的帶狀單體(當時産品只能到600Hz),並且不會融化、破碎或變形,失真則只有1%。Hobrough與他的兒子Theodore Hobrough還獲得一項專利:與帶狀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無諧振特殊音箱。不過他們以Jumetite Lab爲品牌所制造的喇叭,一心想以較低價格提供給大家使用,在市場上卻沒有紅起來。後來包括加州柏克萊的VMPS Audio、愛荷華市Gold Ribbon Concepts、麻州的Apogee Corporation,都發展出比Jumetite Lab頻寬更大的帶狀喇叭系統。  Gold Ribbon制造了頻寬最大的帶狀驅動器(200Hz-30KHz),它們不是用鋁,而是以厚度僅1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的金制成振膜。不過最成功的,卻是Apogee公司。身兼藝術經紀人與音響玩家的Jason Bloom,加上他的嶽父Leo Spiegel - 一個退休的航空工程師,共同組成Apogee。它們用古典帶狀驅動器負責中高音,100Hz以下使用另一種准帶狀驅動器,近年來也加入錐盆低音作混和設計,評價都相當的高。另外有一個帶狀喇叭家族的遠親 - BES(Bertagni Electroacoustic System)脈動振膜喇叭。BES跟典型的靜電喇叭或Magneplanar平面喇叭一樣,都有一個開放的架子與一塊平面振膜,聲音向前後輻射。不過BES不是很薄的金屬板,而是厚度不一的泡沫塑料,外表有點像立體地圖。BES的設計使振膜表面有多種諧振模式,振膜的不同部份在不同的頻率部份振動,振動的方式不是機械活塞式,倒像隨著寬廣音頻而均勻振動的音叉。BES的設計引起很大爭議,最後當然就不了了之了。平面喇叭在帶狀喇叭演化的過程中,衍變出一種平面動態喇叭,也稱爲假帶狀喇叭,它的問世要歸功于美國3M的工程師Jim Winey。Jim Winey原本是業余音響愛好者,他很喜歡靜電喇叭,但又覺得KLH-9太過昂貴,應該有辦法降低成本才對。有天他獲得靈感,他發現用于冰箱門邊的軟性陶片磁鐵,質量輕、成本低、切割制造容易,很適于做磁性結構。這種磁鐵可均勻的驅動扁平、寬大的整個振膜表面,可用在雙極輻射型態的塑料振膜喇叭。Jim Winey設計的喇叭振膜上有許多細小的金屬導線,金屬線接收來自擴大機的訊號,並配合永久磁鐵的磁場産生吸、推作用。1971年,Winey正式推出新型態的喇叭,起初命名「靜磁」(Magnestatic),後來改名爲「平面磁」(Magneplanar)。Magneplanar上市後得到很大的回響,包括Strathearn、Wharfedale、JVC、Cerwin-Vega、Thorens等公司紛紛發展不同型態的平面動態喇叭,其中最有名的是Infinity。Infinity推出的Quantum Reference Standard附有雙擴大機與電子分音器,它不是用一整塊振膜,而是由許多小振膜組成。QRS高兩米,寬一米,一共有20個高音單體,其中13個向前,其余向後,垂直成一直線排列。中音則有三個單體,也是垂直排列。加上一只15吋低音,使得QRS可以發出極爲震撼的音量,頻率也超出可聞範圍。後來的EMIT高音(Electro Magnetic Induction)與EMIM中音,也是一種平面振膜,與後來Genesis所用的高音已經不太一樣,Genesis的高音可以視爲帶狀單體與平面單體的混合設計,而中音部份Genesis的大喇叭都采用帶狀單體,與Infinity分道揚镳。不過我們可以看到Infinity從IRS所建立的巨型喇叭架構,這麽多年來仍是Hi-End揚聲器的最高典範。平面喇叭也有其限制,它的磁結構使得只有磁場的邊緣通量能與振膜上分布的「音圈」相互作用,因此效率都不高,到目前這個現象能然存在。再一方面,平面喇叭所用的振膜比靜電喇叭或帶狀喇叭都來得重,因此會限制它的頻寬,過去只有Audire一家公司使用全音域的平面驅動器,連Magneplanar自己的喇叭後來都改采帶狀單體的中高音,加上平面振膜低音組合而成。Burwen與日本山葉曾利用平面振膜制成耳機,Pioneer則放棄磁性平板,改用高分子聚合物來制造耳機,但這些産品似乎都沒有獲得肯定。海耳喇叭非傳統式喇叭中最成功的要屬海爾式設計,就在Winey完成第一個平面動態喇叭後不久,德國物理學家海爾(Oskar Heil)研究出一種很高雅的帶狀喇叭變形物,他稱爲氣動式變壓器(Air Motion Transformer)。  海爾的發明與平面動態喇叭很像,使用一層很薄的塑料振膜,上面覆以導電的鋁制「音圈」。不過海爾式喇叭的振膜不是拉緊的,而是打褶的、松松的挂在架子上,因此導線音圈位于一堆垂直磁鐵的間隙內,當磁力交替擠壓彎曲皺褶的振膜,再將它們推開,空氣就隨著音頻而擠壓發聲。這樣的設計有很高的效率,振膜上的強大磁力可降低有效質量電抗或音頻阻抗,這也是「氣動式變壓器」名稱的由來。事實上這種喇叭就是聲音變壓器,跟號角一樣,較低的有效質量使它的高頻可以往上延伸,普通的海爾驅動器有300Hz-25kHz的頻寬,完全不需要等化。雖然海爾博士對自己的設計信心滿滿,認爲自己的喇叭才是合理,別人的喇叭都是奇特,但因爲制造品質掌控不佳,低音單體的配合又過于簡陋,所以海爾喇叭逐漸淡出市場。會冒火的離子喇叭當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面對許多未知時,稱爲響弧(Singing Arc)或環形放電喇叭的怪物,大概是最令人敬畏的。早于1920年代,無線電技術員就發現,用來調變發射機的高壓電訊號有時會形成藍色的球狀發亮氣體,廣播的聲音會從發亮的球體傳出來,聲音不大但很清楚,有人形容:簡直很火舌一樣。Rice與Kellogg並沒有認真去研究這個現象,因爲這種發音裝置頻寬不足,還會發出大量臭氧。1940年代,法國核物理學家Siegfried Klein再度發現此現象,並嘗試開發新的喇叭,1950年他替新産品命名爲「離子喇叭」。這種設計沒有機械諧振,沒有質量,有無限的順服性,似乎是喇叭的一大突破。英國的Decca、法國Audax、德國Telefunken、英國Fane與日本Realon都紛紛投入離子喇叭的研究,但首先商業化上市的卻是美國Dukane(Electro Voice),它們在1962年推出名爲Ionovac的新産品,後來改由American Audio Com.生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至于Siegfried Klein本身並未參與生産,他繼續研究,神奇的離子喇叭猶如燭光一樣,可以朝它用力吹氣而絲毫不損音樂播放。離子喇叭的另一優點是效率很高,105dB的音壓只需10瓦的擴大機即可達成,頻率響應也可降至1000Hz左右。Siegfried Klein的設計由德國Magant生産,但美國禁止出售,因爲臭氧量超過標准,而且另一個Hill Plasmatronic的品牌也威脅Magant獨占地位。雷射物理學家Alan Hill所設計的Plasmatronic喇叭原理與Siegfried Klein的離子喇叭相同,使用一只裝有特殊氣體的石英管産生放電現象,使空氣電離而發出聲音,最簡單的說,它們的發聲過程好象是閃電過後的雷鳴現象。這種喇叭高頻特性極佳,但石英管壽命有限(每隔幾個月就要補充氦氣),成本又高,使用上並不方便。Hill的離子喇叭頻率從700Hz-20kHz,在10呎外仍有90dB的音壓,低音則交給傳統錐盆喇叭處理。這對喇叭有完美的相位與振幅線性,失真小于1%,可惜售價高達一萬美元(附贈A類擴大機一部推動高音,並且有電子分頻器),想當然的沒有幾個人購買。不過Hill與Magant的離子喇叭,仍在市場上存在許久。真正的錐型喇叭1985年由Ohm所推出的Walsh,其創意足以和BES相提並論,也是第一對真正的錐型喇叭,不但用錐型單體,喇叭本身就是個錐型。Walsh只用一個單體處理20Hz-20kHz的廣闊頻率,錐型驅動器放在音箱頂端,音圈和磁鐵在上面,振膜朝向音箱內部。Walsh以管制的分解方式工作,頻率上升時,對音圈起反應的紙盆範圍縮小;頻率較低時紙盆活動範圍增加。  未達到此一目標,紙盆由數種不同材料的同心環組成,同心環的作用等于低音濾波器。環越大,處理的頻率越低,最低的頻率使整個紙盆運動;高頻則只用很輕的振膜維持,以阻尼的方式維持頻率響應平直。這種設計不論相位或振幅都有很好的線性,最主要是它能180度發聲。另一個錐型喇叭的典範,是德國mbl的101喇叭。1975年左右,一家計算機儀控公司老板Meletzky發現,球面單體最能符合他的理想,球型單體的振膜大于傳統喇叭單體,更能仿真出自然樂器在空間中的表現。于是他結合柏林大學的兩位教授以鋁片作成百褶裙狀的圓形單體,這個稱爲100的産品並沒有正式上市。1987年mbl以碳纖維當材料,制造了可以360度發聲的中高音單體,再加上許多鋁片黏合成的葫蘆狀低音,推出令人驚訝的101喇叭。還有一種Orthophase喇叭,在整片塑料膜上黏附很輕的鋁帶,然後放在強磁場中,鋁帶通電而産生震動發聲。  號角喇叭  1919年,美國物理學家Arthur G. Webster發明了指數型號角喇叭,由于高達50%的效率(一般的動圈式喇叭的效率只有1-10%,Klipsch的號角喇叭效率約爲30%),很快就被普遍運用在劇院、體育場等需要大音量的場所。號角喇叭最大的特色就是效率高,一點點功率就能發出極大的聲響。它的缺點則是不利于低頻回放,如果要回放低頻,需要有很長的號角,以回放50Hz頻率爲例,號角的開口直徑要兩公尺,長度則要大于五公尺才行。1940年美國工程師Paul W. Klipsch設計了一種體積較小適合家庭用的折疊式低音號角揚聲器,利用房間角落裝置驅動器,把房間的牆壁當成一個超大的號角,在Klipschorn慶祝五十歲生日時,這型喇叭仍然老當益壯的繼續生産中。1927年就創立的Altec Lansing公司是另一個號角喇叭的傳奇,1956年所推出的A7「劇院之聲」,到現在仍有人捧場。1932年成立的英國Vitavox,在1947年推出可媲美Klipschorn的CN191號角喇叭,頻率響應已經可達20Hz-20kHz,目前也仍在預約生産中。號角喇叭的特性會因號角長度、形狀與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早期的鐵制、鋁、鋅號角,逐漸演變而有塑料、水泥、木頭號角、合成材料號角等多種材料。設計得當,可以把號角喇叭音質較不細致的問題做部份解決;設計不當,甚至會有吼聲效應出現。號角按照形狀可分爲雙曲線型、抛物線型、指數型和圓錐型等,其中指數型號角最常被使用。有些號角的指向性過強,還必須在前端加挂音響透鏡(Acoustic Lens),以增加聲音擴散的角度。一些簡化的折疊號角陸續被提出,有些設計以短的號角和房間牆壁加強喇叭背面所發出的低頻,同時直接從錐盆前方發出中、高音,這種背後負載的折疊式號角喇叭通常都有不錯的效果。目前的號角喇叭多半搭配錐盆式低音使用,由于號角通常效率都在100dB以上,所以運用上並不是那麽容易,比較成功的廠商有JBL、Electro-Voice、北歐的Einstein、法國Jadis(獨特的Eurythmie 11足可留名青史)、美國Westlake,以及意大利Zingali等。氣墊式喇叭除了單體本身的改良,從五○年代開始,工程師也在音箱上動腦筋,希望用同樣的單體就能表現出更好的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設計有兩種, 一種是氣墊式喇叭,一種是傳輸線式喇叭。  氣墊式喇叭  1958年立體聲唱片問世,音響進入立體世界,喇叭不像唱頭等需重新設計,消費者多買一只同型喇叭就可以了。但也正因如此,體積龐大的喇叭不再受到青睐,大家需要小巧又有足夠低頻的新産品,氣墊喇叭應運而成。造成氣墊喇叭流行的背後功臣,應該是晶體擴大機,他提供了不發熱的大功率,來應付氣墊式設計帶來的低效率問題。氣墊喇叭同時也是大功率擴大機的幕後原凶,七○年代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不是大出力擴大機就不好,不是氣墊式喇叭就不夠高級。  氣墊式也就是密閉式的一種設計。當單體運動時,如果背波傳到前方,會造成低頻訊號抵消,所以有無限障板的概念産生。一個密閉的箱子也可以當作無限大障板,使前、後波彼此作用的機會降到最低。低音反射式則是無限大障板的衍生設計,由于錐盆的尺寸大小與共振頻率會限制喇叭的低頻表現,所以在裝一個具有開口的音箱可延伸低頻響應。開口的大小由音箱體積和單體的共振頻率所決定,當音箱反射發聲相移,使開口和錐盆發出的低頻相同而産生加強效果。  1954年AR的創辦人Edgar Villchur推出氣墊式喇叭,改善一般密閉式音箱的剛性空氣導致低頻快速衰減的問題。動圈式單體通常是由錐盆與音圈構成,錐盆邊緣由彈性物質支撐,這使得它無法有自由空氣振動頻率。如果在氣密式音箱中塞滿吸音材料,揚聲系統會産生有比單獨驅動器還高的振動頻率,Edgar Villchur把自由空氣振動頻率約10Hz的單體裝到1.7立方呎的氣密音箱中,揚聲器共振頻率提高爲43Hz。這種設計一方面使系統的失真大爲減少,一方面還能發出深沈的低頻,缺點則是效率大爲降低。  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喇叭最早稱爲迷宮式設計,喇叭單體被裝在音箱的一端,透過一個複雜而且很長的調協信道,單體的背波從另一端的開口被擴散出來。第一個迷宮式設計是Banjamin Olney在1936年爲Stromberg-Carson所設計的,他將一個共振頻率爲50Hz的單體裝入迷宮式音箱中,結果其共振頻率降到40Hz,並且在40Hz的半波75-80Hz獲得增加,從而産生良好的低音。但他同時發現響應曲線産生不少峰值,這些峰值來自音箱信道本身的共鳴,于是他在信道裏鋪設吸音材料與導板,把150Hz以上的頻率在開口處截止。迷宮式設計可以獲得良好的低頻延伸,但它的制作麻煩,又比不上經濟的低音反射式獲致做簡單的密閉式有競爭力,所以五○年代Carson再度推銷迷宮式設計,仍然沒有成功。等到六○年代中期迷宮式喇叭重出江湖時,它有了新的名字 - 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可以說就是在信道中塞滿阻尼物的迷宮式,其理論是由英國布拉福特技術協會(Bradfo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R. Bailey教授所提出來。他認爲低音反射式音箱由于急遽的低頻衰減,容易導致鈴振,就像用電子方式突然的把低頻切掉。如果在揚聲器背後設計一個無限信道可以吸收背波的反射,就能消除擾人的駐波,所以他用長纖羊毛等吸音阻尼物來替代無限的信道,極低頻的音波波長較長而可以從信道口逸出,增強了喇叭的低頻效果。Bailey教授的設計一度被許多廠商采用,包括IMF、Infinity、ESS、Radford等,它們有的是把信道當成增強低音之用,有些則專做阻尼之用。迷宮式的出口截面積通常等于或大于單體振膜的面積;傳輸線式的信道是逐漸縮小,出口截面積小于振膜面積。  英國Robert Fris曾推介一種傳輸線的變體設計,名爲「分離耦合抗共鳴線」DaLine(Decoupled Anti-resonant Line),這種設計號稱沒有共鳴現象,而且可以使用小尺寸的單體而獲得良好的低音,也比大尺寸單體有更好的瞬時效果。目前並沒有標榜以DaLine設計的喇叭,不過一些低音反射式音箱卻從這裏得到靈感而進行改良。習慣于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設計的人,對傳輸線式設計一直有意見,傳輸線式較大的體積、複雜的結構,以及難以預期的效果,也阻礙了他的發展。目前生産傳輸線式較有名氣的廠商,只剩英國TDL(前身就是IMF)與PMC,PMC以傳輸線式成功的設計了錄音室鑒聽喇叭,再度引起大家對傳輸線式的興趣。  全音域喇叭  喇叭單體從單一的全音域設計,逐漸發展成多音路設計,工程師發現到不同頻率單體間有許多銜接的問題,包括分頻點、分頻斜率、靈敏度、相位等都可能産生誤差,于是有兩種新的思考方向被提出來,一種是全音域喇叭,一種是同軸喇叭。英國Goodmans曾請E.G. Jordan設計AXIOM80單體,是針對錄音鑒聽所設計的,也是全音域單體的長青樹。Jordan與另一位英國人Watts在1964年組成了Jordan Watts公司,當時所推出的Model Unit單體一直持續生産了20多年。這個單體采用十公分的金屬振膜,铍青銅制的音圈,以及方形的框架,非常有特色。1975年Jordan Watts推出的Flagon花瓶狀全音域揚聲器,一直到今天還在生産,是少數像藝術品的喇叭。1932年創立的英國Wharfedale,在二次大戰前後也推出不錯的全音域單體,1958年老板換人後,開始往計算機等尖端科技發展,放棄了全音域單體的發展。英國另一家Lowther倒是始終堅持,60多年來一直浸淫于全音域單體領域中,它們單體的特色是白色獨立邊緣、中心均衡器等,現在台灣仍可買到它們的産品。  日本方面有多家全音域單體制造商,一度與Pioneer、Onkyo並稱爲揚聲器三大老鋪的Coral,曾推出20公分大的全音域單體。Diatone在1946年成爲戰後最早生産全音域喇叭的公司,它們采用OP磁鐵得到很大成功。1947年與NHK合作開發了P-62F單體,作爲廣播鑒聽之用,之後改款爲P-610,整個系列暢銷將近40年,成爲日本音響史上的一個傳奇。在慶祝50周年前夕,Diatone曾推出限量紀念産品,造成一陣小小的轟動。1973年因石油危機而脫離Foster電機獨立的Fostex,曾推出許多有創意的産品,如雙錐盆全音域單體、生物振膜單體等,它們也推出全世界最大的低音單體EW800(80公分)。  同軸喇叭  Guy. R. Foundtain于1926年成立Tannoy公司,1947年所設計的LSU/HF/15L單體,是38公分大的兩音路同軸設計,這顆單體開啓了同軸喇叭的新紀元。1953年Tannoy開始以同軸單體制造Monitor 15 Silver等錄音室用鑒聽喇叭,獲得許多大唱片公司采用,Decca的許多發燒天碟就是這個時代以Tannoy喇叭鑒聽錄制的。Tannoy的同軸概念來自三○年代全音域點音源設計,構造簡單,具有線性的對稱與方向性、失真低,音像准確等優點。爲了得到足夠的低音,Tannoy不斷在尺寸上加碼,最後把38公分的同軸單體運用在Westminster Royal等頂級喇叭上,可産生相當深沈的低頻。近年來Tannoy除了設計雙音圈同軸單體外,也在高音單體裝置了郁金香型導波器,提高頻率響應的平順。在Tannoy 70周年慶時,它們推出新的旗艦Kingdom喇叭,中音部份仍采用同軸設計,另外加上超高音與超低音單體,這款喇叭也說明了同軸設計的限制。  Tannoy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英國同胞KEF(Kent Engineering and Foundary),它們的動作比Tannoy積極,1984年推出空腔耦合技術(Coupled Caviy),104/2喇叭的獨特構思與豐富低頻引起許多討論,這一年它們加入同軸喇叭市場。 1989年KEF進一步改良,推出稱爲Uni-Q的同軸技術,105/3喇叭同時使用空腔耦合技術與Uni-Q單體,表現更上層樓。KEF的Uni-Q單體是在同一個底盤上裝設大、小兩個磁鐵,發音時高音利用低音的振膜當作號角,達到同軸同時的目的;Tannoy的同軸單體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並非真正同軸同時。  各種仿同軸的設計紛紛出籠,美國洛杉矶專門制造PA與錄音室鑒聽用喇叭的Gauss,把高音套上一個碗狀的蓋子放在低音中間,有不錯的評價。德國Siemens也設計了一個同軸單體,把9公分高音單體放在25公分低音前面,再以聲學透鏡改善擴散角度,七○年代進軍劇院市場引起很大話題。  其它類型的喇叭  壓電式單體,目前僅見于少數高音使用。所謂壓電材料(Piezo-electric),是指施加電壓後會伸展、收縮或彎曲的材料,像是酒石酸鉀鈉(Rochelle salt)、钛酸鋇、钛酸鹽、锆酸鹽等合成物,它們曾被運用在唱頭、耳機等組件上。至于用在喇叭上,要等到能軸向伸展的多元氟化乙烯樹脂作成,並在兩邊加以真空氣化鋁處理過的高聚合體出現以後,才得以實現。這種單體有良好的線性、失真少、瞬時佳,也因爲質量輕而能設計成各種形狀。它的缺點則是他具有電容性阻抗,有時需要特別設計的轉接放大器。  此外還有氣閥式揚聲器(讓空氣由受壓縮的空氣槽流經號角而發聲)、感應型、熱摩擦型,以及正式商品化的薄膜型等設計。荷蘭Philips曾推出一種MFB喇叭,在喇叭箱內裝有擴大機與主動性回授組件,把擴大機的回授環路延伸到喇叭音圈。Philips的産品沒有成功,倒是讓Infinity、Genisis等廠商獲得靈感,在低音部份制造了伺服擴大機,降低低音的失真。  發聲原理喇叭其實是一種電能轉換成聲音的一種轉換設備,當不同的電子能量傳至線圈時,線圈産生一種能量與磁鐵的磁場互動,這種互動造成紙盤振動,因爲電子能量隨時變化,喇叭的線圈會往前或往後運動,因此喇叭的紙盤就會跟著運動,這此動作使空氣的疏密程度産生變化而産生聲音。  發聲方式1、動圈式。基本原理來自佛萊明左手定律,把一條有電流的導線與磁力線垂直的放進磁鐵南北極間,道線就會受磁力線與電流兩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動,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這根道線上,隨著電流變化振膜就産生前後的運動。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錐盆單體都是動圈式的設計。  2、電磁式。在一個U型的磁鐵的中間架設可移動斬鐵片(電樞),當電流流經線圈時電樞會受磁化與磁鐵産生吸斥現象,並同時帶動振膜運動。這種設計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電話筒與小型耳機上。  3、電感式。與電磁式原理相近,不過電樞加倍,而磁鐵上的兩個音圈並不對稱,當訊號電流通過時兩個電樞爲了不同的磁通量會互相推擠而運動。與電磁是不同處是電感是可以再生較低的頻率,不過效率卻非常的低。  4、靜電式。基本原理是庫倫(Coulomb)定律,通常是以塑膠質的膜片加上鋁等電感性材料真空汽化處理,兩個膜片面對面擺放,當其中一片加上正電流高壓時另一片就會感應出小電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動空氣就能發出聲音。靜電單體由于質量輕且振動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對低音動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電原又容易聚集灰塵。目前如Martin-Logan等廠商已成功的發展出靜電與動圈混合式喇叭,解決了靜電體低音不足的問題,在耳機上靜電式的運用也很廣泛。  5、平面式。最早由日本SONY開發出來的設計,音圈設計仍是動圈式爲主題,不過將錐盆振膜改成蜂巢結構的平面振膜,因爲少人空洞效應,特性較佳,但效率也偏低。  6、絲帶式。沒有傳統的音圈設計,振膜是以非常薄的金屬制成,電流直接流進道體使其振動發音。由于它的振膜就是音圈,所以質量非常輕,瞬態響應極佳,高頻響應也很好。不過絲帶式喇叭的效率和低阻抗對擴大機一直是很大的挑戰,Apogee可爲代表。另一種方式是有音圈的,但把音圈直接印刷在塑膠薄片上,這樣可以解決部分低阻抗的問題,Magnepang此類設計的佼佼者。  7、號角式。振膜推動位于號筒底部的空氣而工作,因爲聲音傳送時未被擴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于號角的形狀與長度都會影響音色,要重播低頻也不太容易,現在大多用在巨型PA系統或高音單體上,美國Klipsch就是老字號的號角喇叭生産商。  8、其他還有海耳博士在一九七三年發展出來的絲帶式改良設計,稱爲海耳喇叭,理論上非常優秀,台灣使用者卻很稀少。壓電式是利用钛酸等壓電材料,加上電壓使其伸展或收縮而發音的設計,Pioneer曾以高聚合體改良壓電式設計,用在他們的高音單體上。離子喇叭(Ion)是利用高壓放電使空氣成爲帶電的質止,施以交流電壓後這些遊離的帶電分子就會因振動而發聲,目前只能用在高頻以上的單體。飛利浦也曾發展主動回授式喇叭(MFB),在喇叭內裝有主動式回授線路,可以大幅降低失真。  故障原因1、長時間超負荷驅動喇叭,喇叭會因爲過熱而把喇叭燒壞,因爲線圈的溫度升高,使某些結構部份産生熔化,破裂或燒毀,正常使用下線圈的溫度就有180攝氏度,不正常使用之下就可想而知了!  2、機械式故障,超負荷的驅動喇叭使得紙盤移動超出範圍並和線圈分離,或線圈和線圈座分離,紙盤折邊或喇叭支撐圈被扯破,以上任一種情形一旦發生,都可以使喇叭發生故障。當折邊或支撐圈被扯破,線圈將會和它們磨擦,因爲紙盤組件已不能適當地在中心位置懸吊,小的破裂也許剛開始感覺不出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當裂縫變大時,喇叭就會跟著壞了。  3、喇叭的故障也可能是以上兩種方式的結合,比如功放突然輸出一個很大的瞬間能量,這個能量可以是聲音突然開大,喇叭就會有一個強烈的振動,使得線圈脫離了磁力間隙,當它回去的時候可能偏心失誤就無法回到原位,這樣將使整個機械的動作被紙盤帶向前方,偏離原始停留的位置,結果紙盤已經不能發出聲音,但是能量還繼續傳送的喇叭的線圈上,線圈雙離開了磁力間隙,因爲磁力間隙是線圈最好的散熱環境,但線圈已離開磁力間隙,那麽線圈在繼續接收來自功放的信號時,線圈很快就會發熱導致燒毀線圈。  喇叭擺位基本法  首先要做到耳平高音單元  喇叭即揚聲器或音箱(國內用詞),人們大都將之概括地分成兩大類別。一是座地式,一是書架式,但無論書架或座地的,擺位的方法都差別不大。首先,書架喇叭要『坐腳架』才靓聲,這個實屬必然,但也有些座地喇叭需要坐矮架;例如B&W的801及802等便是。至于喇叭的高度,不管需要『坐架』與否,一般而言足以聆聽者坐著時耳平高音爲准。然而,這不僅是喇叭的問題,座椅的高度亦需配合。舉例說:若一款二路二單元喇叭指定要輔以27&高腳架,使用後其高音水平高度達37&的話,如閣下聆聽時所用的座椅令你坐下時耳朵的水平高度高于或低于37&,那便會影響到正常效果,這會令到高中低頻失卻平衡。而對于初哥們來說,最顯然易見的弊處則在于;若高音單元低過耳平,音場整體會變得低矮。若高于耳平,中低音與低音會遮蓋高音,形成低音過多而高音不足,或會有音場較高的錯覺,但結像與定位會因低音對高音的遮蓋效應,變得模糊。  然而,以上的並非金科玉律,仍有許多非一般例子要視乎個別喇叭的設計來設定,好像Martin Logan、Magnepan等屏風喇叭,又或Bose的直接/反射技術喇叭,便不能套用上述的高度設定准則。此外,某些巨型座地大喇叭將高音單元放得高高在上,例如Wilson Audio的Grand Slamm,又或像Dvnaudio Consequence將高音單元放在貼近地面者,便需根據設計者的指示下,以一個較遠的『沖程』聽音距離,才能合成出平衡的全頻頻率響應。所以,無論要設定什麽類型的喇叭都要先參閱說明書,看看有沒有廠方建議的高度指引實屬必須程序。  喇叭放第一個1/3位,聆聽椅放在第二個1/3位  好了!當完成了高度設定指引的要求後,接著就要處理左/右聲道兩喇叭之間,喇叭與聆聽位之間,以及喇叭跟喇叭後牆與側牆等之距離。  傳統的說法,無論要在一個新地方重新設定一對喇叭,抑或換了一對新喇叭,第一步;應將兩喇叭放在聆聽間長度的三分一之上。以本刊25尺長的大Hi-Fi房爲例,喇叭要距離喇叭的背牆8'4&(面板起計)。其次,左/右聲道兩喇叭的距離,以面板中軸線作准,至少6尺,這是有效呈現出一個立體音場的最短距離。太過接近的話,會弄至最簡單的左/中/右定位效果也變得難以分辨。此外,兩喇叭的面板應完全平行後牆,並各與兩側牆形成90。(直角)及離牆數尺。至于聆聽位,則應設定在另一個三分一之上,即喇叭與聆聽位就像兩個將聆聽間長度劃分成三等分的分界點。  上述的傳統手法,純粹就著如本刊那兩間長方形的『理想型』Hi-Fi房,以及傳統式樣的喇叭而論。若遇上香港常見的不規則鑽石形客廳,又或總面積百多尺的大細邊客飯廳,又只能用半邊來玩Hi。Fi的情況,還有若使用NHT類面板向內側傾斜喇叭及特別要靠近後牆才靓聲的Naim Audio喇叭等,如以剛才的傳統手法,根本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因此以上及繼續下來要爲初哥們提供的指引,同樣不應以金科玉律視之,只要就著情況做到盡量接近便是!  基本上,左右兩喇叭應與後牆平行,即左右兩聲道喇叭與喇叭背牆的距離完全相同,而左右兩聲道喇叭亦應跟聆聽位有著相同的距離,這樣才可確保左右兩喇叭發出的直接聲同一時間到達聆聽位,所以左右喇叭與聆聽位理應構成一等邊或等腰三角形。若是等腰三角形,則兩喇叭一邊作爲底邊跟聆聽位,以構成一銳角三角形爲佳。若呈鈍角三角型的話,即一是聆聽點與兩喇叭的距離太接近,又或兩喇叭之間的距離太遠、太寬,這兩種情況,都會很容易弄至音場中央結像奇大。例如一獨唱者的口形,橫跨左右喇叭,更只能有極左及極右兩定位,此之爲大耳筒效應!就像透過耳筒聆聽兩聲道立體聲重播般,只有在頭顱中心的一把人聲,以及極左極右的音樂聲,完全談不上三度空間舞台感。所以務必先搞妥這個平行于喇叭背牆前的三角關系,否則難有正常靓聲!  調校toe-in角度至中間人聲結像立體  搞妥三角關系後,然後要處理的便是Toe-in問題。設定喇叭之初,應先作平擺。即不(*Toe-in或Toe-out),這個應是不變的做法。繼而找些有一把人聲肯定在中央的錄音;就好像近期大熱的「Voices」金碟,試試Track 2,聽聽Rebecca的聲音能否在中央結像,若不,則有兩個可能性,一是兩喇叭的距離太寬,那便先把喇叭向中央栘近。但,若然兩喇叭的距離不足六尺,這樣則會是Toe-in角度的問題,我們可將兩喇叭逐少逐少向中央Toe-in,直至可營造出一個明顯的中央結像爲止。同時間我們要留意音場兩側的樂器聲或其他聲音,會否縮在兩喇叭之間,甚至縮成一團,若出現這情況,則表示Toe-in得太多,令音場過份收窄,故此我們要多用兩三個不同類形的錄音作准,最終要做到音場左、中、右三部的能量盡量平均分布,若同時間音場能遠遠撐出兩外側,當然更好!*(Toe-in者,即兩喇叭在差不多原地上向內側轉動,令前障板更面向兩喇叭之間的中線,而Toe-out則相反。)  除了Toe-in/out角度外,兩喇叭的距離亦同樣對音場左、中、右的能量平均分布,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假若環境容許兩左右兩聲道喇叭的距離逾6尺,我們應試試同時間將兩喇叭向外側等距地移出,看看能否拉寬音場而不影響能量的平均分布。情況許可的話,可大膽些以尺計移出,拉到音場中央出現缺口才停下來。繼而再轉過來將兩喇叭拉近,直至音場再次接台,及至平均。如是者拉寬收窄不斷反覆試驗,並將每次來回的幅度收窄,直至找出一個音塲最寬而能量又平衡的距離來。事實上,許多發燒友都會爲求音場更寬而將左右喇叭拉得太寬,引至音場中央斷裂而不自知,因此以上來回地拉寬修窄的程序極爲重要。  然而,還有一事得注意,就是兩喇叭距離的改變跟Toe-in/out角度有著互相牽動的關系,因此搞過任何一辦,另一辦很大機會需要再行調節,許多時更要來來回回多遍。沒法子,要靓聲便不能偷懶!  喇叭與後牆及側牆的關系  接著要講講喇叭與喇叭後牆的關系。或許很多初哥都會聽聞過,喇叭擺得越貼近後牆,低音越豐滿,越強勁!的確,越近則越豐越強勁,但初哥們切勿因追求強勁而忽略平衡度,盲目地將喇叭推得太貼近後牆,這會使到低頻過份凸出,令高、中頻等被蓋過,失卻平衡度之余,那些低音還會變成只有量而無線條的混濁低音。因此,市場除少數如Naim Audio指定要貼後牆擺外,絕大多數喇叭都應當與後牆保持一定的距離。至于這距離是多少,沒有一定准則,要根據不同喇叭跟不同環境的配合而定,如環境許可的話,可由背板離後牆四尺作起點,但以香港現實的居住環境來說,由近至兩尺起也得接受。然後耐心點重覆將它們移前或拉後,直至找出音色最平衡的一點。當然,若同時能取得立體感強的深度及層次感,誠然好事!  最後,還要講的是喇叭與兩側牆的關系。這個很難一概而論,只要不過于貼近便是,至少相距兩尺吧!若有五六尺當然更佳。此外,香港常見的以單邊客飯廳玩Hi-Fi的情況,使得一邊喇叭的兩三尺外便是牆壁之同時,另一邊卻要延展至八、九尺的飯廳才到側牆。這也得妥協,惟有將離牆較遠的那邊喇叭,試試以較大的Toe-in角度去取得多一點直接聲來相就,看看能否調校出比較平衡的效果。&&&&&&&&熱門點閱
&&&日版寵物情人2017的插曲,很帶節奏感,日語的,女生唱的。
最後聽見是在第8集的時候女主手割傷了,然後男主用嘴幫她吸了一下,插曲就出來了。
歌手:Def...老鍾家的兩個兒子很特別,就是跟其他的人不太一樣,魔一般的執著。兄弟倆都到了要結婚的年齡了,不管自家老爹怎麽磨破嘴皮子,兄弟倆說不娶就不娶,老父母爲兄弟兩操碎了心...把牛仔褲磨出有線的破洞
1、具體工具就是磨腳石,下面墊一個硬物,然後用磨腳石一直磨一直磨,到把那塊磨薄了,用手撕開就好了。出來的洞啊很自然的。需要貓須的話調幾...先來看下敬業福和愛國福
今年春節,支付寶再次推出了“五福紅包”活動,表示要“把欠大家的敬業福都還給大家”。
今天該活動正式啓動,和去年一樣,需要收集“五福”...有時候我們打開冰箱就會聞到一股異味,冰箱裏的這種異味是因爲一些物質發出的氣味的混合體,聞起來讓人惡心。 産生這些異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很多人有這種習...簡介
《極品家丁》講述了現代白領林晚榮無意回到古代金陵,並追隨蕭二小姐化名“林三”進入蕭府,不料卻陰差陽錯上演了一出低級家丁拼搏上位的“林三升職記”。...你就是我最愛的寶寶 - 李溪芮
(電視劇《極品家丁》片尾曲)
作詞:常馨內
作曲:常馨內
你的眉 又鬼馬的挑
你的嘴 又壞壞的笑
上一秒吵鬧 下...烏梅,又稱春梅,中醫認爲,烏梅味酸,性溫,無毒,具有安心、除熱、下氣、祛痰、止渴調中、殺蟲的功效,治肢體痛、肺痨病。烏梅泡水喝能治傷寒煩熱、止吐瀉,與幹姜一起制...什麽是脂肪粒
在我們的臉上總會長一個個像脂肪的小顆粒,弄也弄不掉,而且顔色還是白白的。它既不是粉刺也不是其他的任何痘痘,它就是脂肪粒。
脂肪粒雖然也是由油脂...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的攻擊方法不斷湧現,黑客幾乎永遠占據網絡攻擊的上風,我們不可能通過技術手段杜絕網絡攻擊。國家安全保障的主要方向是打擊犯罪,而不是處置和懲罰...夫妻網絡直播“造人”爆紅
  1月9日,溫嶺城北派出所接到南京警方的協查通告,他們近期打掉了一個涉黃直播APP平台。而根據掌握的線索,其中有一對涉案的夫妻主播...如何防止牆紙老化?
(1)選擇透氣性好的牆紙
市場上牆紙的材質分無紡布的、木纖維的、PVC的、玻璃纖維基材的、布面的等,相對而言,PVC材質的牆紙最不透氣...觀點一:破日本銷售量的“鮮肌之謎” 非日本生産
近一段時間,淘寶上架了一款名爲“鮮肌之謎的” 鲑魚卵巢美容液,號稱是最近日本的一款推出的全新護膚品,産品本身所...系腰裙(北宋詞人 張先)
惜霜蟾照夜雲天,朦胧影、畫勾闌。人情縱似長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幾番圓。
欲寄西江題葉字,流不到、五亭前。東池始有荷新綠,尚小如...關于女人的經典語句1、【做一個獨立的女人】
思想獨立:有主見、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上進心,永遠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愛的事業,擁有快樂和成就...你想體驗機器人性愛嗎?你想和性愛機器人結婚嗎?如果你想,機器人有拒絕你的權利嗎?
近日,第二屆“國際人類-機器人性愛研討會”大會在倫敦金史密斯大學落下帷幕。而...10.土耳其地下洞穴城市
變態指數:★★☆☆☆
這是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一個著名景點,傳說是當年基督教徒們爲了躲避戰爭而在此修建。裏面曾住著20000人,......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一位科學家兼理論家Robert Lanza博士宣稱,世界上並不存在人類死亡,死亡的只是身體。他認爲我們的意識借助我們體內的能量生存,而且...《我愛狐狸精》 - 劉馨棋
  (電視劇《屏裏狐》主題曲)
  作詞:金十三&李旦
  作曲:劉嘉
  狐狸精 狐狸仙
  千年修...&&&&&[url=http://tc./baike/detail_28440.html][img]http://image./baike/8.jpg[/img][/url]
喇叭釋義  1、一種管樂器,上細下粗,多用銅制成,俗稱號筒。
  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可以放大聲音。
  明 戚繼光 《紀效新書·號令》:「凡喇叭吹擺隊伍,是要各兵即于行次,每哨一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忽然耳邊聽見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陣喇叭響。」 茅盾 《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個個飛來撞著 林白霜 的耳膜。」
  2、一種電聲元件。其作用是將電信號轉換爲聲音。也叫揚聲器。 巴金 《滅亡》一:「﹝車夫﹞先按一下喇叭,接著就開起車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這危急的時刻,忽然聽見前面左山腿上廣播喇叭一陣嗞嗞喇喇地怪響。」
  3、喻替人鼓吹、宣傳的人。 茅盾 《子夜》八:「虧你還說 韓孟翔 夠朋友,夠什麽朋友呀!他是趙伯韬的喇叭。」
發展曆史  早在1877年,德國西門子公司的Erenst Verner就根據佛萊明左手定律,獲得動圈式喇叭的專利。1898年,英國Oliver Lodge爵士進一步依照電話傳聲筒的原理發明了錐盆喇叭,與我們所熟悉的現代喇叭十分類似,Lodge爵士稱爲「咆哮的電話」。不過這個發明卻無法運用,因爲直到1906年Lee De Forest才發明了三極真空管,而制成可用的擴大機又是好幾年以後的事,所以錐盆喇叭要到1930年代才逐漸普及起來。另一個原因是1921年以電氣方式錄制的新唱片問世了,它比傳統機械式刻制的唱片有更好的動態範圍(最大到30dB),逼得人們不得不設法改良喇叭特性以爲配合。1923年,貝爾實驗室決定要發展完善的音樂再生系統,包括新式的唱機與喇叭,立體聲錄音與MC唱頭、立體聲刻片方式等,就在這波行動中被發明出來。研發喇叭的重責大任,落在C.W. Rice與E.W. Kellogg兩位工程師身上。他們所使用的設備都是當時人前所未見的,包括一台20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許多貝爾實驗室自己完成的錄音,以曆年來貝爾實驗室發展出來的各種喇叭 - 像是Lodge的錐盆喇叭雛形、用振膜瓣控制壓縮氣流的壓縮空氣喇叭、電暈放電式喇叭(今天叫電離子驅動器),以及靜電喇叭。
  沒多久Rice與Kellogg從衆多樣式中挑選出兩種設計 - 錐盆式與靜電式,這一個決定使喇叭發展方向從此一分而二:傳統式與創新式。動圈式喇叭動圈式喇叭是從舌簧喇叭的基礎演變而來,在環狀磁鐵中間有一個圓筒型線圈,線圈前端直接固定紙盆或振膜上,但線圈中通過音頻電流,磁場受到變化,線圈就會前後移動而牽動紙盆發聲。動圈式喇叭問世之初由于永久磁鐵強度難以配合,所以多采用電磁式設計,在磁鐵中另外纏繞一個線圈來産生磁場,這種設計曾流行廿年之久。但電磁喇叭有它的問題,比如通過電磁線圈的直流脈沖容易産生60Hz與120Hz的交流聲幹擾;而電磁線圈的電流強度隨音頻訊號而變動,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愛迪生留聲機公司倒閉了,其它人也好不到哪去,需要擴大機驅動的喇叭因此推廣不順,老Victorla留聲機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都還很流行。二次戰後經濟起飛,各種新型音響配件成爲搶手貨,錐盆式喇叭再度受到嚴重考驗。這段時間由于強力合金磁鐵開發成功,動圈式喇叭由電磁式全部變成永久磁鐵式,過去的缺點一掃而空(常用的除了天然磁鐵钴以外,還有Alnico與Ferrite磁鐵,除了磁通密度外,天然磁鐵的各種特性都較優越,近年來高級喇叭則采用钕磁鐵)。爲配合LP的問世,以及Hi-Fi系統的進展,錐盆喇叭于是在紙盆材料上尋求改革。常見的像是以較厚重材料制造低音單體,輕而硬的振膜當高音;或者把不同大小的喇叭組裝成同軸單體;也有在高音前面加號筒變成壓縮式號角高音喇叭;甚至有將高音號筒隱藏在低音紙盆後面的設計。1965年英國的Harbeth發明了真空成型(Bextrene)塑料振膜,是材料上的一大進步,這種柔軟但阻尼系數高的産品,在KEF與一些英國喇叭上仍可見到。後來Harbeth還發明了聚丙烯塑料振膜,這種新材料有更高的內部阻尼系數,質量更輕,目前仍被許多喇叭采用。工程師設計喇叭時變成有兩個思考方向:低音喇叭尋求音箱結構的突破;高音喇叭則進行單體的改良。所以這個時候出現的一些新設計,幾乎都是高音單體。比較成功的設計,就屬靜電喇叭了。靜電喇叭前面提到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實驗喇叭,他們制造的靜電喇叭大得像扇門板,振膜由豬大腸外包金箔構成(塑料還未爲上市)。當真空管的光輝照耀,發亮的金色龐然大物具有催眠作用,加上實驗室空氣中充滿豬腸腐臭味與臭氧味,兩位科學家也許會想到「科學怪人」與利用死人耳朵制成的貝爾「記音器」。但開始發聲後,它光彩奪目的聲音與逼真的音色,簡直讓大家嚇呆了,他們明白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不過Rice與Kellogg在設計靜電喇叭時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問題:需要有龐大的振膜才能再生完整的低音,在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貝爾實驗室只得轉向錐盆喇叭發展,這一停滯使得靜電喇叭沈寂了三十年。1947年一位年輕的海軍軍官Arthur Janszen受指派發展新的聲納探測設備,而這套設備需要很准確的喇叭。Janszen發現錐盆喇叭並不線性,于是他動手試做了靜電喇叭,在塑料薄片上塗上導電漆當振膜,事後證明無論是相位或振幅表現都不同凡響。Janszen繼續研究,發現將定極板(Stator)絕緣可防止破壞作用的電弧效應。1952年,Janszen完成商業化生産的靜電高音單體,與AR的低音單體搭配,是當時音響迷夢寐以求的最佳組合。1955年,Peter Walker在英國的「無線電世界」一連發表多篇有關靜電喇叭設計的文章,他認爲靜電喇叭與生俱來就有寬廣平直的響應,以及極低的失真,失真度比當時的擴大機還低得多。1956年,Peter Walker的理想在Quad ESL喇叭上實現了(Quad是以他早年一種擴大機Quality Unit Amplifier-Domestic的縮寫來命名),它的准確性被譽爲鑒聽新標准,不過仍有一些問題待克服:音量不足、阻抗負載令某些擴大機望而生畏、擴散性不足、承載功率也有限。60年代初期Janszen加入KLH公司爲KLH-9的上市而努力,由于KLH-9的大尺寸化,解決了Quad ESL的問題,一直到當1968年Infinity公司成立前,KLH-9靜電喇叭都是最Hi-End的産品。Janszen的成就不僅于此,在他協助下,Koss、Acoustech、Dennesen等靜電喇叭陸續問世,Janszen企業的首席設計師Roger West也自立創設了Sound Lab公司。
  當Janszen企業出售時,RTR公司買下生産設備,推出Servostatic靜電板,Infinity的第一對喇叭就使用RTR的産品。Janszen公司幾經轉手,卻始終沒有消失,今天喇叭王之一 - Dave Wilson的WAMM巨型系統,裏面就用了部份Janszen所設計的靜電板。靜電喇叭的設計吸引許多廠商投入,比較有名的包括Acoustat、Audio Static、Beverage、Dayton Wright、Sound Lab、Stax與Martin Logan等。Acoustat X本身附有真空管擴大機,可以輸出高壓訊號而不必使用升壓器;Beverage 2SW除了附有高電壓擴大機、控制器,還有一對超低音。由于Beverage 2SW兩公尺高的振膜裝在一個橢圓音箱中,利用聲波導板讓聲音由前方開口均勻傳出,可以形成非常立體的音像,它的建議擺位是放在兩側牆邊,然後面對面播放。Dayton Wright的設計也很特殊,振膜裝在以六氟化硫惰性氣體密封的塑料袋內,用以增加喇叭的效率與輸出音壓。最貴的靜電喇叭,要屬Mark Levinson的HQD。每一聲道使用兩具Quad靜電喇叭,加上一個改良的帶狀高音與一個24吋的低音增加頻率兩端延伸,配上三台Mark Levinson ML-2後級與電子分音器,要價15,000美金,當時真的是天價。Martin Logan爲解決大片振膜産生低音的問題,近年來混和錐盆低音的一系列設計獲得很大成功,再加上延遲線、聲學透鏡、波浪狀振膜等新技術的引進,讓靜電喇叭越來越可親,相信它還會繼續的存在。
  帶狀喇叭
  1940年末,一位年輕的加拿大發明家Gilbert Hobrough使用擴大機時,一時大意在音樂播出中拆下喇叭線,並讓發熱的導線靠近電線的接地端。這是很危險的動作,但Hobrough驚訝的發現電線開始拌動,並發出音樂聲,這個「具有增益的金屬線」不久後才明白是靜電效果。Hobrough進一步研究,才知道1910年左右已經有人提出這個問題,1925年在磁場內使用導電金屬片的喇叭已經于德國取得專利,當時人說這是帶狀喇叭。1920年與1930年代分別有兩種帶狀喇叭上市,不過昙花一現很快就沈寂了。帶狀喇叭的原理是在兩塊磁鐵中裝設一條可以震動的金屬帶膜,當金屬帶通過電流,就會産生磁場變化而震動發聲。在Hobrough重新發現帶狀喇叭時,Quad創辦人Peter Walker也在英國推銷一種號角負載的帶狀高音,這個高音並不成功,反而是1960年左右英國Decca推出很成功的帶狀高音。另一種類似的帶狀喇叭Kelly Ribbon由Irving Fried引進美國,他將Kelly高音配上傳輸線式低音而産生不錯的效果。1970年代,Dick Sequerra爲金字塔(Pyramid)發展的帶狀喇叭,首次揚棄號角的設計。Hobrough發現帶狀喇叭後的三十年中,他以經營空中繪圖和靠著自動機械的專利貼補,持續進行研究,終于在1978年發展成功頻率響應低至400Hz仍然平直的帶狀單體(當時産品只能到600Hz),並且不會融化、破碎或變形,失真則只有1%。Hobrough與他的兒子Theodore Hobrough還獲得一項專利:與帶狀高音搭配的多丙烯低音所使用的無諧振特殊音箱。不過他們以Jumetite Lab爲品牌所制造的喇叭,一心想以較低價格提供給大家使用,在市場上卻沒有紅起來。後來包括加州柏克萊的VMPS Audio、愛荷華市Gold Ribbon Concepts、麻州的Apogee Corporation,都發展出比Jumetite Lab頻寬更大的帶狀喇叭系統。
  Gold Ribbon制造了頻寬最大的帶狀驅動器(200Hz-30KHz),它們不是用鋁,而是以厚度僅1微米(百萬分之一公尺)的金制成振膜。不過最成功的,卻是Apogee公司。身兼藝術經紀人與音響玩家的Jason Bloom,加上他的嶽父Leo Spiegel - 一個退休的航空工程師,共同組成Apogee。它們用古典帶狀驅動器負責中高音,100Hz以下使用另一種准帶狀驅動器,近年來也加入錐盆低音作混和設計,評價都相當的高。另外有一個帶狀喇叭家族的遠親 - BES(Bertagni Electroacoustic System)脈動振膜喇叭。BES跟典型的靜電喇叭或Magneplanar平面喇叭一樣,都有一個開放的架子與一塊平面振膜,聲音向前後輻射。不過BES不是很薄的金屬板,而是厚度不一的泡沫塑料,外表有點像立體地圖。BES的設計使振膜表面有多種諧振模式,振膜的不同部份在不同的頻率部份振動,振動的方式不是機械活塞式,倒像隨著寬廣音頻而均勻振動的音叉。BES的設計引起很大爭議,最後當然就不了了之了。平面喇叭在帶狀喇叭演化的過程中,衍變出一種平面動態喇叭,也稱爲假帶狀喇叭,它的問世要歸功于美國3M的工程師Jim Winey。Jim Winey原本是業余音響愛好者,他很喜歡靜電喇叭,但又覺得KLH-9太過昂貴,應該有辦法降低成本才對。有天他獲得靈感,他發現用于冰箱門邊的軟性陶片磁鐵,質量輕、成本低、切割制造容易,很適于做磁性結構。這種磁鐵可均勻的驅動扁平、寬大的整個振膜表面,可用在雙極輻射型態的塑料振膜喇叭。Jim Winey設計的喇叭振膜上有許多細小的金屬導線,金屬線接收來自擴大機的訊號,並配合永久磁鐵的磁場産生吸、推作用。1971年,Winey正式推出新型態的喇叭,起初命名「靜磁」(Magnestatic),後來改名爲「平面磁」(Magneplanar)。Magneplanar上市後得到很大的回響,包括Strathearn、Wharfedale、JVC、Cerwin-Vega、Thorens等公司紛紛發展不同型態的平面動態喇叭,其中最有名的是Infinity。Infinity推出的Quantum Reference Standard附有雙擴大機與電子分音器,它不是用一整塊振膜,而是由許多小振膜組成。QRS高兩米,寬一米,一共有20個高音單體,其中13個向前,其余向後,垂直成一直線排列。中音則有三個單體,也是垂直排列。加上一只15吋低音,使得QRS可以發出極爲震撼的音量,頻率也超出可聞範圍。後來的EMIT高音(Electro Magnetic Induction)與EMIM中音,也是一種平面振膜,與後來Genesis所用的高音已經不太一樣,Genesis的高音可以視爲帶狀單體與平面單體的混合設計,而中音部份Genesis的大喇叭都采用帶狀單體,與Infinity分道揚镳。不過我們可以看到Infinity從IRS所建立的巨型喇叭架構,這麽多年來仍是Hi-End揚聲器的最高典範。平面喇叭也有其限制,它的磁結構使得只有磁場的邊緣通量能與振膜上分布的「音圈」相互作用,因此效率都不高,到目前這個現象能然存在。再一方面,平面喇叭所用的振膜比靜電喇叭或帶狀喇叭都來得重,因此會限制它的頻寬,過去只有Audire一家公司使用全音域的平面驅動器,連Magneplanar自己的喇叭後來都改采帶狀單體的中高音,加上平面振膜低音組合而成。Burwen與日本山葉曾利用平面振膜制成耳機,Pioneer則放棄磁性平板,改用高分子聚合物來制造耳機,但這些産品似乎都沒有獲得肯定。海耳喇叭非傳統式喇叭中最成功的要屬海爾式設計,就在Winey完成第一個平面動態喇叭後不久,德國物理學家海爾(Oskar Heil)研究出一種很高雅的帶狀喇叭變形物,他稱爲氣動式變壓器(Air Motion Transformer)。
  海爾的發明與平面動態喇叭很像,使用一層很薄的塑料振膜,上面覆以導電的鋁制「音圈」。不過海爾式喇叭的振膜不是拉緊的,而是打褶的、松松的挂在架子上,因此導線音圈位于一堆垂直磁鐵的間隙內,當磁力交替擠壓彎曲皺褶的振膜,再將它們推開,空氣就隨著音頻而擠壓發聲。這樣的設計有很高的效率,振膜上的強大磁力可降低有效質量電抗或音頻阻抗,這也是「氣動式變壓器」名稱的由來。事實上這種喇叭就是聲音變壓器,跟號角一樣,較低的有效質量使它的高頻可以往上延伸,普通的海爾驅動器有300Hz-25kHz的頻寬,完全不需要等化。雖然海爾博士對自己的設計信心滿滿,認爲自己的喇叭才是合理,別人的喇叭都是奇特,但因爲制造品質掌控不佳,低音單體的配合又過于簡陋,所以海爾喇叭逐漸淡出市場。會冒火的離子喇叭當貝爾實驗室的Rice與Kellogg面對許多未知時,稱爲響弧(Singing Arc)或環形放電喇叭的怪物,大概是最令人敬畏的。早于1920年代,無線電技術員就發現,用來調變發射機的高壓電訊號有時會形成藍色的球狀發亮氣體,廣播的聲音會從發亮的球體傳出來,聲音不大但很清楚,有人形容:簡直很火舌一樣。Rice與Kellogg並沒有認真去研究這個現象,因爲這種發音裝置頻寬不足,還會發出大量臭氧。1940年代,法國核物理學家Siegfried Klein再度發現此現象,並嘗試開發新的喇叭,1950年他替新産品命名爲「離子喇叭」。這種設計沒有機械諧振,沒有質量,有無限的順服性,似乎是喇叭的一大突破。英國的Decca、法國Audax、德國Telefunken、英國Fane與日本Realon都紛紛投入離子喇叭的研究,但首先商業化上市的卻是美國Dukane(Electro Voice),它們在1962年推出名爲Ionovac的新産品,後來改由American Audio Com.生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至于Siegfried Klein本身並未參與生産,他繼續研究,神奇的離子喇叭猶如燭光一樣,可以朝它用力吹氣而絲毫不損音樂播放。離子喇叭的另一優點是效率很高,105dB的音壓只需10瓦的擴大機即可達成,頻率響應也可降至1000Hz左右。Siegfried Klein的設計由德國Magant生産,但美國禁止出售,因爲臭氧量超過標准,而且另一個Hill Plasmatronic的品牌也威脅Magant獨占地位。雷射物理學家Alan Hill所設計的Plasmatronic喇叭原理與Siegfried Klein的離子喇叭相同,使用一只裝有特殊氣體的石英管産生放電現象,使空氣電離而發出聲音,最簡單的說,它們的發聲過程好象是閃電過後的雷鳴現象。這種喇叭高頻特性極佳,但石英管壽命有限(每隔幾個月就要補充氦氣),成本又高,使用上並不方便。Hill的離子喇叭頻率從700Hz-20kHz,在10呎外仍有90dB的音壓,低音則交給傳統錐盆喇叭處理。這對喇叭有完美的相位與振幅線性,失真小于1%,可惜售價高達一萬美元(附贈A類擴大機一部推動高音,並且有電子分頻器),想當然的沒有幾個人購買。不過Hill與Magant的離子喇叭,仍在市場上存在許久。真正的錐型喇叭1985年由Ohm所推出的Walsh,其創意足以和BES相提並論,也是第一對真正的錐型喇叭,不但用錐型單體,喇叭本身就是個錐型。Walsh只用一個單體處理20Hz-20kHz的廣闊頻率,錐型驅動器放在音箱頂端,音圈和磁鐵在上面,振膜朝向音箱內部。Walsh以管制的分解方式工作,頻率上升時,對音圈起反應的紙盆範圍縮小;頻率較低時紙盆活動範圍增加。
  未達到此一目標,紙盆由數種不同材料的同心環組成,同心環的作用等于低音濾波器。環越大,處理的頻率越低,最低的頻率使整個紙盆運動;高頻則只用很輕的振膜維持,以阻尼的方式維持頻率響應平直。這種設計不論相位或振幅都有很好的線性,最主要是它能180度發聲。另一個錐型喇叭的典範,是德國mbl的101喇叭。1975年左右,一家計算機儀控公司老板Meletzky發現,球面單體最能符合他的理想,球型單體的振膜大于傳統喇叭單體,更能仿真出自然樂器在空間中的表現。于是他結合柏林大學的兩位教授以鋁片作成百褶裙狀的圓形單體,這個稱爲100的産品並沒有正式上市。1987年mbl以碳纖維當材料,制造了可以360度發聲的中高音單體,再加上許多鋁片黏合成的葫蘆狀低音,推出令人驚訝的101喇叭。還有一種Orthophase喇叭,在整片塑料膜上黏附很輕的鋁帶,然後放在強磁場中,鋁帶通電而産生震動發聲。
  號角喇叭
  1919年,美國物理學家Arthur G. Webster發明了指數型號角喇叭,由于高達50%的效率(一般的動圈式喇叭的效率只有1-10%,Klipsch的號角喇叭效率約爲30%),很快就被普遍運用在劇院、體育場等需要大音量的場所。號角喇叭最大的特色就是效率高,一點點功率就能發出極大的聲響。它的缺點則是不利于低頻回放,如果要回放低頻,需要有很長的號角,以回放50Hz頻率爲例,號角的開口直徑要兩公尺,長度則要大于五公尺才行。1940年美國工程師Paul W. Klipsch設計了一種體積較小適合家庭用的折疊式低音號角揚聲器,利用房間角落裝置驅動器,把房間的牆壁當成一個超大的號角,在Klipschorn慶祝五十歲生日時,這型喇叭仍然老當益壯的繼續生産中。1927年就創立的Altec Lansing公司是另一個號角喇叭的傳奇,1956年所推出的A7「劇院之聲」,到現在仍有人捧場。1932年成立的英國Vitavox,在1947年推出可媲美Klipschorn的CN191號角喇叭,頻率響應已經可達20Hz-20kHz,目前也仍在預約生産中。號角喇叭的特性會因號角長度、形狀與使用的材料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早期的鐵制、鋁、鋅號角,逐漸演變而有塑料、水泥、木頭號角、合成材料號角等多種材料。設計得當,可以把號角喇叭音質較不細致的問題做部份解決;設計不當,甚至會有吼聲效應出現。號角按照形狀可分爲雙曲線型、抛物線型、指數型和圓錐型等,其中指數型號角最常被使用。有些號角的指向性過強,還必須在前端加挂音響透鏡(Acoustic Lens),以增加聲音擴散的角度。一些簡化的折疊號角陸續被提出,有些設計以短的號角和房間牆壁加強喇叭背面所發出的低頻,同時直接從錐盆前方發出中、高音,這種背後負載的折疊式號角喇叭通常都有不錯的效果。目前的號角喇叭多半搭配錐盆式低音使用,由于號角通常效率都在100dB以上,所以運用上並不是那麽容易,比較成功的廠商有JBL、Electro-Voice、北歐的Einstein、法國Jadis(獨特的Eurythmie 11足可留名青史)、美國Westlake,以及意大利Zingali等。氣墊式喇叭除了單體本身的改良,從五○年代開始,工程師也在音箱上動腦筋,希望用同樣的單體就能表現出更好的效果。
  其中最著名的設計有兩種, 一種是氣墊式喇叭,一種是傳輸線式喇叭。
  氣墊式喇叭
  1958年立體聲唱片問世,音響進入立體世界,喇叭不像唱頭等需重新設計,消費者多買一只同型喇叭就可以了。但也正因如此,體積龐大的喇叭不再受到青睐,大家需要小巧又有足夠低頻的新産品,氣墊喇叭應運而成。造成氣墊喇叭流行的背後功臣,應該是晶體擴大機,他提供了不發熱的大功率,來應付氣墊式設計帶來的低效率問題。氣墊喇叭同時也是大功率擴大機的幕後原凶,七○年代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不是大出力擴大機就不好,不是氣墊式喇叭就不夠高級。
  氣墊式也就是密閉式的一種設計。當單體運動時,如果背波傳到前方,會造成低頻訊號抵消,所以有無限障板的概念産生。一個密閉的箱子也可以當作無限大障板,使前、後波彼此作用的機會降到最低。低音反射式則是無限大障板的衍生設計,由于錐盆的尺寸大小與共振頻率會限制喇叭的低頻表現,所以在裝一個具有開口的音箱可延伸低頻響應。開口的大小由音箱體積和單體的共振頻率所決定,當音箱反射發聲相移,使開口和錐盆發出的低頻相同而産生加強效果。
  1954年AR的創辦人Edgar Villchur推出氣墊式喇叭,改善一般密閉式音箱的剛性空氣導致低頻快速衰減的問題。動圈式單體通常是由錐盆與音圈構成,錐盆邊緣由彈性物質支撐,這使得它無法有自由空氣振動頻率。如果在氣密式音箱中塞滿吸音材料,揚聲系統會産生有比單獨驅動器還高的振動頻率,Edgar Villchur把自由空氣振動頻率約10Hz的單體裝到1.7立方呎的氣密音箱中,揚聲器共振頻率提高爲43Hz。這種設計一方面使系統的失真大爲減少,一方面還能發出深沈的低頻,缺點則是效率大爲降低。
  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喇叭最早稱爲迷宮式設計,喇叭單體被裝在音箱的一端,透過一個複雜而且很長的調協信道,單體的背波從另一端的開口被擴散出來。第一個迷宮式設計是Banjamin Olney在1936年爲Stromberg-Carson所設計的,他將一個共振頻率爲50Hz的單體裝入迷宮式音箱中,結果其共振頻率降到40Hz,並且在40Hz的半波75-80Hz獲得增加,從而産生良好的低音。但他同時發現響應曲線産生不少峰值,這些峰值來自音箱信道本身的共鳴,于是他在信道裏鋪設吸音材料與導板,把150Hz以上的頻率在開口處截止。迷宮式設計可以獲得良好的低頻延伸,但它的制作麻煩,又比不上經濟的低音反射式獲致做簡單的密閉式有競爭力,所以五○年代Carson再度推銷迷宮式設計,仍然沒有成功。等到六○年代中期迷宮式喇叭重出江湖時,它有了新的名字 - 傳輸線式喇叭。
  傳輸線式可以說就是在信道中塞滿阻尼物的迷宮式,其理論是由英國布拉福特技術協會(Bradfor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R. Bailey教授所提出來。他認爲低音反射式音箱由于急遽的低頻衰減,容易導致鈴振,就像用電子方式突然的把低頻切掉。如果在揚聲器背後設計一個無限信道可以吸收背波的反射,就能消除擾人的駐波,所以他用長纖羊毛等吸音阻尼物來替代無限的信道,極低頻的音波波長較長而可以從信道口逸出,增強了喇叭的低頻效果。Bailey教授的設計一度被許多廠商采用,包括IMF、Infinity、ESS、Radford等,它們有的是把信道當成增強低音之用,有些則專做阻尼之用。迷宮式的出口截面積通常等于或大于單體振膜的面積;傳輸線式的信道是逐漸縮小,出口截面積小于振膜面積。
  英國Robert Fris曾推介一種傳輸線的變體設計,名爲「分離耦合抗共鳴線」DaLine(Decoupled Anti-resonant Line),這種設計號稱沒有共鳴現象,而且可以使用小尺寸的單體而獲得良好的低音,也比大尺寸單體有更好的瞬時效果。目前並沒有標榜以DaLine設計的喇叭,不過一些低音反射式音箱卻從這裏得到靈感而進行改良。習慣于密閉式或低音反射式設計的人,對傳輸線式設計一直有意見,傳輸線式較大的體積、複雜的結構,以及難以預期的效果,也阻礙了他的發展。目前生産傳輸線式較有名氣的廠商,只剩英國TDL(前身就是IMF)與PMC,PMC以傳輸線式成功的設計了錄音室鑒聽喇叭,再度引起大家對傳輸線式的興趣。
  全音域喇叭
  喇叭單體從單一的全音域設計,逐漸發展成多音路設計,工程師發現到不同頻率單體間有許多銜接的問題,包括分頻點、分頻斜率、靈敏度、相位等都可能産生誤差,于是有兩種新的思考方向被提出來,一種是全音域喇叭,一種是同軸喇叭。英國Goodmans曾請E.G. Jordan設計AXIOM80單體,是針對錄音鑒聽所設計的,也是全音域單體的長青樹。Jordan與另一位英國人Watts在1964年組成了Jordan Watts公司,當時所推出的Model Unit單體一直持續生産了20多年。這個單體采用十公分的金屬振膜,铍青銅制的音圈,以及方形的框架,非常有特色。1975年Jordan Watts推出的Flagon花瓶狀全音域揚聲器,一直到今天還在生産,是少數像藝術品的喇叭。1932年創立的英國Wharfedale,在二次大戰前後也推出不錯的全音域單體,1958年老板換人後,開始往計算機等尖端科技發展,放棄了全音域單體的發展。英國另一家Lowther倒是始終堅持,60多年來一直浸淫于全音域單體領域中,它們單體的特色是白色獨立邊緣、中心均衡器等,現在台灣仍可買到它們的産品。
  日本方面有多家全音域單體制造商,一度與Pioneer、Onkyo並稱爲揚聲器三大老鋪的Coral,曾推出20公分大的全音域單體。Diatone在1946年成爲戰後最早生産全音域喇叭的公司,它們采用OP磁鐵得到很大成功。1947年與NHK合作開發了P-62F單體,作爲廣播鑒聽之用,之後改款爲P-610,整個系列暢銷將近40年,成爲日本音響史上的一個傳奇。在慶祝50周年前夕,Diatone曾推出限量紀念産品,造成一陣小小的轟動。1973年因石油危機而脫離Foster電機獨立的Fostex,曾推出許多有創意的産品,如雙錐盆全音域單體、生物振膜單體等,它們也推出全世界最大的低音單體EW800(80公分)。
  同軸喇叭
  Guy. R. Foundtain于1926年成立Tannoy公司,1947年所設計的LSU/HF/15L單體,是38公分大的兩音路同軸設計,這顆單體開啓了同軸喇叭的新紀元。1953年Tannoy開始以同軸單體制造Monitor 15 Silver等錄音室用鑒聽喇叭,獲得許多大唱片公司采用,Decca的許多發燒天碟就是這個時代以Tannoy喇叭鑒聽錄制的。Tannoy的同軸概念來自三○年代全音域點音源設計,構造簡單,具有線性的對稱與方向性、失真低,音像准確等優點。爲了得到足夠的低音,Tannoy不斷在尺寸上加碼,最後把38公分的同軸單體運用在Westminster Royal等頂級喇叭上,可産生相當深沈的低頻。近年來Tannoy除了設計雙音圈同軸單體外,也在高音單體裝置了郁金香型導波器,提高頻率響應的平順。在Tannoy 70周年慶時,它們推出新的旗艦Kingdom喇叭,中音部份仍采用同軸設計,另外加上超高音與超低音單體,這款喇叭也說明了同軸設計的限制。
  Tannoy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英國同胞KEF(Kent Engineering and Foundary),它們的動作比Tannoy積極,1984年推出空腔耦合技術(Coupled Caviy),104/2喇叭的獨特構思與豐富低頻引起許多討論,這一年它們加入同軸喇叭市場。 1989年KEF進一步改良,推出稱爲Uni-Q的同軸技術,105/3喇叭同時使用空腔耦合技術與Uni-Q單體,表現更上層樓。KEF的Uni-Q單體是在同一個底盤上裝設大、小兩個磁鐵,發音時高音利用低音的振膜當作號角,達到同軸同時的目的;Tannoy的同軸單體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所以並非真正同軸同時。
  各種仿同軸的設計紛紛出籠,美國洛杉矶專門制造PA與錄音室鑒聽用喇叭的Gauss,把高音套上一個碗狀的蓋子放在低音中間,有不錯的評價。德國Siemens也設計了一個同軸單體,把9公分高音單體放在25公分低音前面,再以聲學透鏡改善擴散角度,七○年代進軍劇院市場引起很大話題。
  其它類型的喇叭
  壓電式單體,目前僅見于少數高音使用。所謂壓電材料(Piezo-electric),是指施加電壓後會伸展、收縮或彎曲的材料,像是酒石酸鉀鈉(Rochelle salt)、钛酸鋇、钛酸鹽、锆酸鹽等合成物,它們曾被運用在唱頭、耳機等組件上。至于用在喇叭上,要等到能軸向伸展的多元氟化乙烯樹脂作成,並在兩邊加以真空氣化鋁處理過的高聚合體出現以後,才得以實現。這種單體有良好的線性、失真少、瞬時佳,也因爲質量輕而能設計成各種形狀。它的缺點則是他具有電容性阻抗,有時需要特別設計的轉接放大器。
  此外還有氣閥式揚聲器(讓空氣由受壓縮的空氣槽流經號角而發聲)、感應型、熱摩擦型,以及正式商品化的薄膜型等設計。荷蘭Philips曾推出一種MFB喇叭,在喇叭箱內裝有擴大機與主動性回授組件,把擴大機的回授環路延伸到喇叭音圈。Philips的産品沒有成功,倒是讓Infinity、Genisis等廠商獲得靈感,在低音部份制造了伺服擴大機,降低低音的失真。
發聲原理  喇叭其實是一種電能轉換成聲音的一種轉換設備,當不同的電子能量傳至線圈時,線圈産生一種能量與磁鐵的磁場互動,這種互動造成紙盤振動,因爲電子能量隨時變化,喇叭的線圈會往前或往後運動,因此喇叭的紙盤就會跟著運動,這此動作使空氣的疏密程度産生變化而産生聲音。
發聲方式  1、動圈式。基本原理來自佛萊明左手定律,把一條有電流的導線與磁力線垂直的放進磁鐵南北極間,道線就會受磁力線與電流兩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動,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這根道線上,隨著電流變化振膜就産生前後的運動。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錐盆單體都是動圈式的設計。
  2、電磁式。在一個U型的磁鐵的中間架設可移動斬鐵片(電樞),當電流流經線圈時電樞會受磁化與磁鐵産生吸斥現象,並同時帶動振膜運動。這種設計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電話筒與小型耳機上。
  3、電感式。與電磁式原理相近,不過電樞加倍,而磁鐵上的兩個音圈並不對稱,當訊號電流通過時兩個電樞爲了不同的磁通量會互相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寸喇叭直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