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静脉收集范围的组成,行程,特点,主要属支及其收集范围,门腔静脉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 实践教学大纲
实践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加入时间: 21:31:37     点击:22645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人体解剖学&&&&&&&&&&&&&&&&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临床医学&&&&&&&&&&&&&&&&&& 课程总学时:& 112学时
实验学时:& 48学时&&&&&&&&&&&&&&&&&&& 开实验学期:& 第一学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先修基础课,属生物学范畴。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人体各部形态结构若无正确的认识,就无法区别正常与异常,也不可能充分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发展过程;对临床诊断、治疗,尤其是外科手术处理等均无法正确进行。因此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各科联系密切,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另外,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故该学科也是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该课程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习的全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任务在于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发展我国医学科学、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掌握正常人体解剖姿势及常用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2、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构造。了解骨的理化特性
3、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和重要骨性标志。
4、掌握椎骨一般形态及各部椎骨的特征,肋骨的一般形态,胸骨的分布及形态结构。
5、掌握上肢骨的分部及其组成名称和排列。
6、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并辨别其左右;了解手骨的名称、形态及排列关系。
7、掌握髋骨、股骨、胫骨、腓骨、髌骨的位置与形态结构,并辨别其左右;了解跗骨及趾骨的名称、形态及排列关系。
8、掌握上下肢骨的重要标志。
9、掌握脑颅骨和面颅骨的组成、名称、位置。
10、了解颅盖(顶)内、外面的主要结构。掌握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境界、主要结构及孔、裂交通,熟悉颅底外面的主要结构和交通。了解颅侧面观的形态,掌握翼点的形成、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眶的构成、形态及孔、裂交通,掌握骨性鼻腔的构成与鼻旁窦的名称、位置。、
11、熟悉新生儿颅的特征及生后变化。
12、掌握颅的主要骨性标志。
13、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14、掌握脊柱的组成、连结和整体观。
15、掌握胸廓的组成、形态,了解肋的连结。
16、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特点。
17、掌握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8、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和性别差异。
19、掌握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了解足弓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20、了解肌的分类、构造及辅助结构。
21、掌握斜方肌、背阔肌的位置和起止点以及竖脊肌的位置。
22、掌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起止点。
23、了解肋间肌的位置、分层和名称。
24、掌握膈的位置、形态特点、3个裂孔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25、掌握腹前外侧壁各肌的位置及形态特点。
26、掌握腹直肌鞘和和白线的位置及构成。
27、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其内容物。
28、熟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的位置和形态。
29、了解枕额肌的位置及构造特点。
30、了解口、眼轮匝肌以及咬肌、颞肌的位置。
31、掌握肩肌的位置和三角肌的起止点。
32、掌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与起止点。
33、熟悉前壁肌各肌的分群和位置。
34、了解腋腔、肘窝的位置及境界。
35、掌握臀大肌的位置、起止点,了解髂腰肌、臀中肌、臀小肌以及梨状肌的位置。
36、掌握缝匠肌、股四头肌和长收肌的位置以及股四头肌的起止点。
37、熟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位置及起止点。
38、了解小腿肌各群肌分群和诸肌的位置。
39、熟悉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及起止点。
40、掌握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了解N窝的位置和境界。
1、掌握胸腹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2、掌握消化管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3、掌握咽峡的组成、舌的形态构造、腮腺的位置、腮腺管的开口部位。
4、熟悉咽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结构特点。
5、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及三个生理狭窄性的部位。
6、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分部,熟悉胃的毗邻。
7、了解小肠的分部,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和结构特点,熟悉空回肠的位置和肠壁特点。
8、掌握大肠的分部、位置及各部的主要形态结构,熟悉直肠的毗邻。
9、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10、熟悉胆囊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11、掌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肝外胆道的组成。
12、熟悉胰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1、熟悉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2、掌握鼻旁窦组成和各窦的开口部位。
3、掌握喉的位置、喉软骨的名称和形态,喉腔的分部及结构。
4、掌握气管的位置、分部,左、右主支气管的异同点。
5、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分叶及左、右肺的区别。
6、掌握胸膜的配布和壁胸膜的分部,肋膈隐窝的位置、形成及临床意义。
7、掌握纵膈的境界、分部及主要内容。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肾的形态和位置;熟悉肾的构造和被膜。
3、掌握输尿管的形态、分部、位置和狭窄。
4、熟悉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了解膀胱与腹膜的位置关系。
5、熟悉女性尿道的特点及开口。
1、掌握男性内、外生殖器的组成。
2、掌握睾丸的位置、形态、结构,熟悉附睾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掌握输精管的形态特点及分部,射精管的形成、穿过结构及开口。
4、掌握精索的概念、位置及组成。
5、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扩大、狭窄和弯曲。
6、熟悉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及穿入结构,了解精囊腺和尿道球腺的位置。
7、了解阴囊的位置、层次,了解阴茎的组成和分部。
8、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的组成。
9、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了解其固定装置。
10、掌握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分部。
11、掌握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及固定装置。
12、了解乳房的形态和构造。
13、熟悉会阴的概念及分区。
腹膜、内分泌系统
1、掌握腹膜的配布及与腹腔器官的被覆关系。
2、掌握大网膜、小网膜的位置及小网膜的分部。
3、熟悉网膜孔和网膜囊的位置及交通。
4、了解腹膜形成的韧带、系膜和凹陷的位置。
5、掌握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的位置和形态。
6、了解胸腺的位置和形态。
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
1、掌握脉管系的组成。
2、掌握心血管系的构成及大、小循环的途径。
3、掌握心的位置、形态、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4、掌握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及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形态、位置。
5、掌握冠状动脉的起始与分支,熟悉其分布和走形。熟悉冠状窦的位置及主要属支。
6、心包及心包腔的构成。
7、熟悉心的体表投影。
8、掌握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分部及其主要分支。
9、掌握颈总动脉的行程和位置,熟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的位置及功能。
10、掌握颈外动脉主要的分支行程及分布。
11、熟悉锁骨下动脉的行程及主要分支与分布,熟悉颈内动脉的行程。
12、熟悉腋动脉、肱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行程与分布。
13、熟悉掌前弓和掌深弓的组成,了解其分支与分布。
14 、掌握腹主动脉的主要分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分布。
15、熟悉髂内动脉(脏支)和髂外动脉的行程和主要分支名称,掌握子宫动脉的走形、分布及与输尿管的毗邻关系。
16、掌握股动脉的体表投影,熟悉N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的起止和分布。
17、掌握头颈部、上肢和下肢的摸脉点及压迫止血点。
18、了解静脉瓣的形态。
19、掌握上腔静脉系的组成,各部静脉主干及收集范围;掌握上肢浅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
20、掌握下腔静脉系的组成,各部静脉主干及收集范围;掌握下肢浅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大隐静脉的重要属支。
21、掌握肝门静脉的形成、行程、主要属支和收集范围,肝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吻合部位和途径。
22、了解盆部静脉的起始、行程和注入部位。了解腹部静脉各脏支、壁支的起始、注入部位。
23、掌握胸导管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24、了解全身各部淋巴管、淋巴结的位置和收集范围。
25、掌握脾和胸腺的形态和位置,了解淋巴结的形态。
视器、位听器
1、掌握眼球壁的层次,眼球壁各层的形态和分部。
2、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结构。
3、了解眼睑的形态和结构。
4、了解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5、了解泪器的组成和泪腺的位置及泪液的排出途径。
6、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7、了解外耳的组成,耳廓和外耳道的形态。
8、了解鼓膜的形态和位置。
9、掌握鼓式各壁的构成及其主要的毗邻,各听小骨的名称及其连接。
10、了解乳突窦、乳突小房和咽鼓管的形态、位置及它们之间的通连关系。
11、了解骨迷路和膜迷路各部的形态、位置及听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形态和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1、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掌握脊髓灰质和白质的配布及分部,中央管的位置。
2、熟悉脑的分部;掌握脑干的组成、外形和第Ⅲ―Ⅻ对脑神经的连脑部位;掌握脑干内脑神经核的位置、性质;熟悉其他神经核的位置、功能;熟悉脑干白质中主要传导系的位置。
3、掌握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分叶;熟悉第四脑室的位置、形态和连通关系;了解小脑的内部结构、纤维联系及功能。
4、掌握间脑的位置和分部,背侧丘脑的位置、外形,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下丘脑的组成和位置,视神经的连脑部位;熟悉第三脑室的位置和连通关系。
5、掌握小脑的位置和形态,小脑扁桃体,小脑分叶,熟悉间脑组成。
6、掌握背侧丘脑、下丘脑、第三脑室的位置。
7、掌握端脑的外形和分叶、表面的主要沟回、灰质结构和功能定位。
8、掌握基底核、纹状体、内囊、侧脑室的位置。
9、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及浅感觉传导路的组成、行程及投射部位。
10、掌握头面部深、浅感觉传导路的走形、熟悉视、听觉传导路。
11、掌握皮质脊髓束的起始、行程、皮质核束二级神经元的形程。
12、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分布、硬外隙的位置、硬脑膜与颅骨鼓膜的关系。掌握蛛网膜、蛛网膜粒的位置、蛛网膜下隙、终池、软膜的位置和结构。
13、掌握脑动脉、脊髓动脉的来源、分支、分布。熟悉大脑动脉环的行成和位置。
周围神经系统
1、掌握脊神经的组成。
2、掌握各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其主要分支分布。
3、熟悉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节段性分布。
4、掌握脑神经出入颅位置及与脑相连的部位。
5、掌握第Ⅲ、Ⅴ、Ⅶ、Ⅷ对脑神经的走形及其重要分支分布。
6、熟悉其他脑神经的分布。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躯干骨&&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二:颅骨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三:四肢骨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四:关节学&&&&&&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五:肌学&&&&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六:消化系统、腹膜&&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七:呼吸、泌尿系统&&&&&&&&&&&&&&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八:生殖系统&&&&&&&&&&&&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九:心脏、内分泌系统&&&&&&&&&&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动、静脉&&&&&&&&&&&&&&&&&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一:静脉、淋巴&&&&&&&&&&&&&&&&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二:感觉官器官&&&&&&&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三:脊髓及被膜血管、脑干、小脑&&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四:间脑、端脑、脑的被膜和血管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五:脊神经\脑神经、内脏神经&&&&&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实验十六: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验证性实验,3学时)
四、考核方式
标本操作考试,满分30分。
五、推荐实验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人体解剖学实验指导》,教研室自编。
《系统解剖学》.柏树令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人体解剖学》.吴先国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人体解剖学》.程田志编著,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本课程实验课教务处下达教学时数42学时,教学周数为14周,因教学时数少,局部解剖和断层解剖未列入本大纲,仅供学生自学。
版权所有 [ 平凉医专高等专科学校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平凉市柳湖路
学校电话:5
技术支持: Tel:8226081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 Netscape6.0、IE5.0以上版本浏览器11级影像-医学影像专业考核大纲-定稿
影像系医学影像学专业 考核大纲 (2011 版)1 目录1.《医用电子学》考核大纲??????????????????????1 2.《系统解剖学》考核大纲??????????????????????4 3. 《断层解剖学》 考核大纲??????????????????????10 4. 《数字图像处理》 考核大纲?????????????????????13 5.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核大纲????????????????????15 6. 《生物化学》 考核大纲???????????????????????22 7. 《生理学》 考核大纲????????????????????????26 8.《病理学》考核大纲???????????????????????29 9.《诊断学》考核大纲???????????????????????33 10.《内科学》考核大纲???????????????????????38 11.《外科学》考核大纲???????????????????????44 12.《病理生理学》考核大纲?????????????????????54 1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考核大纲???????????????57 14.《药理学》考核大纲???????????????????????67 15.《妇产科学》考核大纲??????????????????????75 16.《儿科学》考核大纲???????????????????????79 17.《传染病学》考核大纲??????????????????????83 18.《五官科学》考核大纲??????????????????????86 19.《医学心理学》考核大纲?????????????????????89 20.《精神病学》考核大纲??????????????????????91 21.《实用医疗语言学》考核大纲???????????????????93 22.《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考核大纲????????????????95 23.《医学影像设备学》考核大纲??????????????????99 24.《放射治疗学》考核大纲???????????????????103 25.《医学影像诊断学》考核大纲?????????????????105 26.《超声诊断学》考核大纲????????????????????114 27.《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考核大纲????????????????117 28.《核医学》考核大纲??????????????????????125 29.《x 线摄影技术》考核大纲??????????????????126 30.《介入放射学》考核大纲???????????????????128 31.《辐射与人体健康》考核大纲????????????????131 32.《放射物理与防护》考核大纲????????????????1332 《医用电子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48 学时(理论 32 学时,实验 16 学时) 学 分:3 分一、考核要求《医用电子学》 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横跨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高频电子技术四个 领域,主要研究现代医学仪器设备在电子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 具体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熟悉、掌握和三个层次。 了解:对要求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占较小比例。 熟悉:要求考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内容,能 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掌握:是要求考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应用的内容,并能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 点分析、设计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是重点考试内容。二、考核内容绪论 【熟悉】 1)医用电子学研究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2)医用电子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电路基础 【掌握】 1) 电路的基本概念。 2)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 【了解】 1) 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2)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在交流电路中的特性。 3) RLC 串联电路及谐振、LC 并联谐振电路和 RC 串联谐振电路。 第二章 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1.5 课时 0.5 课时6 课时【掌握】 1)二极管、晶体三极管的特性;晶体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关系及其放大原理。 2)看懂基本放大电路,掌握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放大器输入、输出电阻概念 和计算方法。 【熟悉】 二极管、晶体三极管主要参数的定义及选择,学会测试晶体三极管的方法。 【了解】 PN 结的形成过程1 第三章 生物医学常用放大器 6 课时 【掌握】 1)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放大器方框图及一般表达式;会判别反馈极性和反馈类型; 能够对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影响作定性及定量分析。 2)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熟悉】 1)生物电信号的特点 2)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电源功率、效率和管耗的计算方法。 3)差分放大器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差分放大电路的共模放大倍数及共模抑制比。 【了解】 直流放大器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克服方法。 第四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2 课时【掌握】 1)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点; 2) 几种基本信号运算电路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并能够进行定量计算。 【熟悉】 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主要作用。 2) 虚短、虚断概念。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及性能扩展。 第五章 振荡电路 【掌握】 1) RC 正弦振荡器的电路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2) 求谐振频率、判断起振的相位条件。 【熟悉】几种常用正弦振荡器的频率特性 【了解】晶体振荡器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第七章 直流电源 【掌握】 1) 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 2) 硅稳压管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3) 串联型稳压电路的组成、稳压原理。 【了解】单片集成稳压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八、九章 数字电路基础、组合和时序逻辑电路 【掌握】 1) 几种常用进位计数制的特点及其转换关系。 2) 逻辑代数的基本定律及其应用。 3)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8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三、考核方式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 70%,实验成绩占 20%,平 时成绩占 1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2 4. 试题总数: 5 个大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以后所形成的数字电路理论水平、分析 能力和运用能力。 命题原则为:根据本门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目标,考试命题时,既考基本知识,又分 析能力,还要考运用能力。 6. 题目类型:全卷共包含五道大题,分数分布大致为填空题 20%,选择题 24%,计算 题 36%,问答题 10%,设计题 10%。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的目的:本门课程考试所采用的五道大题,填空题主要考查 了解、熟悉层次的知点和掌握层次中不便于出大题目的知识点,选择题主要考查熟悉层次 的知点和掌握层次中不便于出大题目的知识点,计算题主要考查利用基尔霍夫定律解题、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集成运放的分析方法和反馈电路的定量分析方法,问答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医用电子学研究的内容、医用电子学的应用范围、医用电子学的发展趋势、生物电 信号的特点等问题的理解情况, 设计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方法的掌握程度。 8. 答题要求:学生拿到试卷以后,需要首先仔细查阅试卷中的题目,然后,再根据具 体的要求依次回答,答题时,应该尽量简明扼要,步骤清晰,体现独立思考,显现自己的 创造才干,提高自行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陈仲本、况明星、医学电子学基础(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参考书目:[1]《电子线路》模拟部分 第五版, 康华光、邹寿彬编写,高教出版社。 [2]《电子线路》数字部分 第五版,康华光、邹寿彬编写,高教出版社。 [3]邱关源,电路(第 5 版) ,高教出版社,20053 《系统解剖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104 学时 学 分:6.5 学分一、考核要求通过考核了解学生掌握系统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程度,正确认识各系统的组 成,各器官、结构的正常位置与形态,并能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了解学生自学、观察、 综合判断、思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考核内容 绪论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的轴、面和方位术语。 第一章 运动系统 1.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骨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3. 颅的组成和功能、颅底内、外面观、前面观、侧面观的重要形态结构。 4. 躯干骨的组成、重要的骨性标志。 5. 四肢骨的组成与排列。 6. 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7. 椎间盘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黄韧带的位置和功能。 8. 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运动。 9. 肩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肘关节的组、形态结构和运动。桡腕关节 形态、结构和运动。 10. 骨盆的构成、形态、结构及大、小骨盆分界线。髋关节、膝关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1. 掌握脊柱的组成功能,掌握脊柱整体观的形态与机能的特点。 12. 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骨性胸廓的运动。 13. 足弓的形态.、组成和功能意义。 14.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的起止、作用。膈的位置、形态结构及运动。 三角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上臂肌的分群、层次及功能。大腿前、后、内三群肌的位置及 各群肌的功能。 15. 肌的辅助装置。 16. 前锯肌、肋间肌、竖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腹前外侧壁肌群的层次。腹直肌鞘的概念。 17. 髋肌的分群、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的位置及作用。小腿前、外、后三群肌的位 置和功能。 18. 斜角肌间隙的构成及通过的结构。4 第二章 消化系统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上、下消化道的组成。 2. 口腔的分部。咽峡的组成。牙的形态和构造。乳牙和恒牙的牙式。舌的形态和粘膜, 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口腔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咽的形态、位置和分 部和各部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咽淋巴环的位置。食管的分部,生理狭窄的部位及其临床意 义。胃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主要特点。十二指肠形、位置及分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 位置,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意义。小肠的分部及特点。空、回肠的区别。大肠的分部及解 剖特点。结肠的分部及特点。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回盲瓣的构成及 意义。直肠的形态、位置和弯曲。肛管粘膜的特点、齿状线的意义。 3. 肝的形态、位置、分叶及体表投影。胆囊的形态、位置、机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位,胆汁的排出路径。胰的形态、位置和分 部。 第三章 呼吸系统 1. 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 鼻的分部。鼻腔的分部,鼻腔外侧壁的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各窦的形态特 点、其临床意义。 3. 喉的位置,喉的软骨、连结。喉腔的分部,喉粘膜的结构。 4. 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 5. 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6. 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窦。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7. 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分区及境界。 第四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的形态、 位置及肾的构造与功能, 肾的被膜。 输尿管的分部, 输尿管的狭窄部位及其临床意义。膀胱的形态和位置,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女性 尿道的特点及开口位置。 第五章 生殖系统 1. 睾丸和副睾的形态、位置及功能。前列腺的形态、分叶、位置。男性尿道的分部、 各部的形态、 结构特点、 三个狭窄、 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的临床意义。 输精管的行程及分部、 射精管的合成和开口。阴茎的形态结构。睾丸的构造。精囊腺的形态.、位置及机能。尿道 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态结构。精索的组成及位置。海绵体的构造和阴茎皮肤 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2. 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态结构及临床意义。 子宫的形态、位置、分部和固定装置。阴道的位置,阴道穹的构成及意义。 3. 乳房的形态和位置、构造。 第六章 腹 膜 腹膜、腹膜壁层和脏层、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机能。腹膜与器官的关系。腹膜形成的 各种结构。 (网膜、系膜、韧带、陷凹) 。5 第七章 脉管系 1. 脉管系的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及途径。 2. 心的位置、外形。心的各腔的主要形态结构。心脏传导系统的构成和机能。 左右冠 状动脉的起始、行径,重要分支及其分布。心包、心包腔的概念及特点。 3. 肺动脉、左右肺动脉的行程,动脉韧带的位置、临床意义。主动脉的起、行程及分 部。 4. 主动脉弓的分支。左右颈总动脉的起始,位置和行程,颈内动脉窦、颈动脉球位置 与功能概念。颈外动脉的行程及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 膜中动脉的行程、分布。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行程,主 要分支分布。胸主动脉的起止、行程及分支、肋间后动脉行程、分支及分布。腹主动脉的起 止、行程及分支。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行程和分布。髂总动 脉的起止和行程。 髂内动脉的主要分、子宫动脉与输尿管走行关系的临床意义。髂外动脉、 股动脉、N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和分布。 5. 静脉系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行程。头臂静脉的组成、 行程。颈静脉角的构成及意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行程及临床意义。下肢的 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小隐静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和临床意义。肝门静脉的组成、行程、 分布及属支,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6. 胸导管的行程及其收集的范围。右淋巴导管的组成和收集范围。脾的形态、位置。 7. 锁骨下淋巴结、腋窝淋巴结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围及其临床意义。锁骨下淋巴干的 收集范围。腰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的分布、收集范围。 腰淋巴干和肠淋巴干。 髂内、髂外淋巴结的分布、收集范围。 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分布及 收集范围。月国 淋巴结的分布及其收集范围。胸腺的形态、位置。乳腺、子宫、胃、肝、 直肠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第八章 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松果体的形态、位置。 第九章 感觉器官 1. 眼球的构造及功能。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及视网膜视部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眼球折光装置的名称、结构特点及功能。房水的产生及循环。结膜的形态结构。泪器的组成 及泪道的形态结构。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名称及作用。眼睑的构造及其临床意义。 2. 前庭蜗器的组成及功能。外耳的组成,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新生儿外耳道的特点。 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六个壁及其主要结构和临床意义。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 幼儿咽鼓管的特点。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态。内耳的位置和分部。骨迷路的组成。膜迷路 的组成及其与骨迷路的关系。听小骨的名称、位置和连结。声波传导的途径。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的区分。白质、髓质、纤维束、灰质、皮质、神经核、神经和神经节的组 成概念。反射弧的基本组成情况。反射的概念。 2.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 各部的名称。掌握脊髓灰质的主要核团及功能。脊髓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6 脑束)的位置和机能性质。脊髓主要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侧、前束、红核脊髓束)的位置 和机能性质。 3. 脑各部的区分。脑干的组成,脑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结构,并了解其与内部结构的关 系。脑干内部结构的概要情况,重要的脑神经核与其它核团、其功能概念和主要联系情况, 各主要上、下行纤维束在脑干各部位的位置概况。第四脑室的位置与联通。小脑的位置与分 部; 小脑扁桃体的所在部位及其临床意义; 间脑的位置和分部, 第三脑室的位置、 联通情况。 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背侧丘腹后核,后丘脑内、外侧膝状体的功能。大脑半球的主要沟 裂,脑回等表面结构及分叶情况。基底核的位置、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内囊各主要 纤维束的局部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侧脑室的位置、分部,侧脑室脉络丛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皮质主要的机能定位中枢。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视觉、听觉区的位置。 运动性、听觉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内脏活动皮质中枢的部位和功能。 新、旧纹状体的概念、主要机能。半球白质的总体情况,胼胝体的位置与联系概况。边缘系 统的概念。 4. 脊神经的构成、分部和纤维成份及走行分布的规律。颈丛的组成、位置、浅支的浅 出部位。膈神经的主要行程和分布。臂丛的组成及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发起、 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肌皮神经、腋神经的分布。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不同部位 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况及其皮支的节段性分布。 腰丛的组成及 位置。股神经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 神经的分布概况。骶丛的组成及其位置。坐骨神经的发起、行程和分布。胫神经的行程、皮 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肌群。腓总神经的行程、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的 肌群。胫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腓总神经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不同表现。阴部神经、臀上神 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的分布。 5. 动眼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行程和分布及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三叉神经的纤维成分、 半月节的位置、三大主支在 头面部的感觉分布区。面神经的纤维成份、行程、主要分支的 分布概况及损伤后的表现。迷走神经的纤维成份,主干行程及分布概况。喉上神经的位置、 分布。左、右喉返神经的行程与分布。滑车神经的分布。展神经的行程、分布。位听神经、 前庭神经、蜗神经的行程和功能性质。 舌咽神经的纤维成份,主要分支(舌支、颈内动脉 窦支)分布概况。舌下神经的分布概况及其损伤后的情况。 6. 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念、区分和结构特点。灰交通支与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神经低 级中枢的部位。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交感干的组成、交感神经节的椎 旁节和主要的椎前节(腹腔节、肠系膜上、下节等)的位置。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部位: 颅部:动眼神经内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 ── 睫状节和节后纤维的分 布、功能。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与分布概况。骶部:盆内脏神经的分布概况。 交 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念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结构特点和 机能概念。牵涉性痛的概念。 7.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及 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丘系交叉的水平、皮质投射区。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路 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走行和越边的位置、皮质投射区。头面部痛、温 度和触觉传导通路障碍的特点。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神经元管理的基本情况。皮质核 束发起及通过内囊的部位,其对脑神经运动核控制情况(双侧控制与对侧控制) 。皮质脊髓 束的发起及在内囊和脑干名段的位置,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与皮质脊髓前束的走行终止7 情况。视觉传导路的组成,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与在内囊的位置。皮质投射区。 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的结构基础及反射径路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表现。 核 上瘫与核下瘫不同表现的形态学基础,面神经、舌下神经核下瘫的主要表现。锥体系上、下 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不同表现。听觉传导路的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行程和投射情况。 8. 蛛网膜及蛛网膜下腔的概况。硬膜外腔的联通与内容物,其与硬膜外麻醉的关系。 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与联通概况。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9. 颈内动脉系统与椎 ─ 基底动脉系统的概念。颈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 况。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其机能意义。三、考核方式(一)理论考核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55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系统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掌握的情 况。基本知识占 65%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15%左右。 6. 题目类型: (1)单项选择题: (每题 1 分,约 45 分) (2)填空题: (每空 1 分,约 15 分) (3)名词解释题: (每题 4 分,约 20 分) (4)问答题: (每题 3~5 分,约 2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问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 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 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 切忌看错题目, 答非所问。 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题,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 公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次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4)对于问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8 (二)实验考核成绩 1. 考核方式:标本考核 20 个结构,分 2 次进行,取平均成绩。具体见本专业的《实验 考核大纲》 。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20%。 (三)平时考核成绩 由学生完成适量的课外练习、课堂回答问题及实验作业等,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 成绩的 10%。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曾志成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三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2006 [2] 席焕久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1 [3]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0 参考书目:[1] 徐达传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9 《断层解剖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64 学时 学 分:4 学分 一、考核要求通过考核了解学生掌握断层解剖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程度,正确认识各系统的组 成,各器官、结构的正常位置与形态,并能正确应用解剖学术语描述;了解学生在实体标本 和模型上辨认各种结构及自学、观察、综合判断、思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考核内容第一章 头部 1. 颅脑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 CT、MR 图像。 2. 颅脑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及 MR 图像。 3. 脑血供特点及脑血管的来源分支、行径、分布和断面解剖表现。 4. 眶、鼻、鼻旁窦、颞骨的断层解剖及 CT 图像。 第二章 颈部 颈部(喉,甲状腺)的断层解剖及 CT 图像。颌面、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 第三章 胸部 1. 纵隔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 CT 图像。 2. 肺段的划分及肺内管道的配布规律。 3. 第一、二 肺门的断层解剖及 CT 图像。 4. 肺段在横断面上的划分及 CT 图像。 5. 肺局部淋巴结的 ATS 图。 第四章 腹部 1. 肝段的划分及肝内管道的配布规律。 2. 肝段在横段面上的划分及 CT、MR 图像。 3. 胰在冠状位上的分型、胰各部在断面上的识别及 CT、MR 图像。 4. 肝外胆道的断层解剖。 5. 脾的外形变化及断层解剖。 6. 腹膜、腹膜腔的横断层解剖 7. 腹膜后间隙的分区、主要结构和交通。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1. 男、女性盆部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 CT、MR 图像。 2. 前列腺、子宫的 B 超图像。10 3. 男、女性盆腔内筋膜及筋膜间隙。 第六章 脊柱区 1. 椎间盘的断层解剖及 CT、MR 图像。 2. 椎管内结构的断层解剖及 CT、MR 图像 3. 椎管侧隐窝的周界、交通及前后径正常值。 第七章 上肢 1. 肩关节、肘关节、腕掌部、髋关节、膝关节的横断层解剖及 CT、MR 图像。膝关节 的冠、矢断层解剖及 MR 图像。 2. 经臂上、中、下份的横断面解剖及 CT、MR 图像。经大腿上、中、下份的横断面解 剖及 CT、MR 图像。 3. 经前臂上、中、下份的横断面解剖及 CT、MR 图像。经小腿上、中、下份的横断面 解剖及 CT、MR 图像。 4. 手指的横断层解剖。足部的横断层解剖。三、考核方式(一)理论考试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5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断层解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掌握的情 况。最基本知识占 6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20%左右。 6. 题目类型: (1)填空题: (每空 1 分,约 20 分) (2)名词解释题: (每题 4 分,约 20 分) (3)单项选择题: (每题 1 分,约 35 分) (4)简答题: (2-3 题,约 15 分) (5)填图题: (约 1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2)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3)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 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5)填图题:主要检查学生观察、解剖操作标本的情况,对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核。11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 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 切忌看错题目, 答非所问。 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公 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次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3)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4)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5)对于填图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二)实验成绩 1. 考核方式:标本考核 10 个结构。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20%。 (三)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适量的课外练习、课堂回答问题及实验作业等,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 成绩的 10%。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付升旗主编,人体断层解剖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2007 [2] 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0 [3] 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0 参考书目:[1] 刘树伟主编,断层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12 《数字图像处理》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总学时数:48 学时 学 分:3 学分一、考试要求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系统性能 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分析、设计思想和方法,熟悉图像处理工具的应用;本课程就是用 数字计算机及其他有关数字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的发 展,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电子信息、通信、计 算机、自动化、信号处理等专业的重要课程。掌握图像处理的方法及工具的使用。二、考试内容第一章 绪论 1.掌握图像、数字图像、像素的定义; 2.掌握数图像处理的概念,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 3.掌握典型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4.熟悉图像的基本统计特征; 第二章 图像的数字化与显示 1.熟悉灰度图像的描述方法; 2.掌握彩色图像的描述方法; 3.掌握图像的采样与量化; 4.掌握量化的方法分为标量量化和矢量量化; 第三章 图像变换 1.掌握余弦变换,熟悉傅里叶变换和余弦变换; 2.掌握方波型的变换,包括沃尔什-哈达玛变换、K-L 变换; 3.掌握小波变换和快速算法; 4. 熟悉各种变换的实现方法。 第四章 图像增强 1.掌握灰度级校正、灰度变换、灰度直方图变换的概念及实现方法; 2.掌握区域增强的平滑方法,熟悉邻域平均法、中值滤波; 3.掌握区域增强的锐化方法,熟悉梯度锐化法、拉普拉斯算子、高通滤波及其他常用 的锐化算子; 第五章 图像编码与压缩 1.掌握信息、信息量、信息熵、冗余度的定义; 2.掌握二值图像、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的编码;13 3.掌握静态图像编码压缩的国际标准有:JPEG、JBIG、JPEG2000; 4.熟悉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变换编码、混合编码; 第六章 图像复原 1.掌握图像退化与图像增强的关系; 2.掌握图像退化的常见原因; 3.掌握线性代数复原、非线性复原。 第七章 图像分割 1.掌握图像分割的概念; 2.掌握像素之间的关系:邻域和连通性; 3.掌握全局阈值分割和自适应阈值疯技术; 4. 掌握边缘检测方法; 5. 熟悉霍夫变换和区域检测法; 第八章 彩色图像处理 1.熟悉关于人类颜色视觉和色度学的知识; 2.掌握颜色空间的变换和量化; 3.了解抖动技术和真彩色增强; 4.了解假彩色处理与伪彩色增强;三、考试内容1. 考试类别:闭卷 笔试 2. 记分方式:100 分制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30 小题 5. 命题原则:客观题 50 分,主观题 50 分,分布均匀,突出重点,强调灵活。 6. 题目类型及考试目的 (1)选择题 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记忆、理解程度。 (2)填空题 考查学生对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能否做到少而精地理解、掌握和记忆。 (3)判断题 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与熟练掌握 (4)计算题 考查学生对一些定理及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要求他们能达到灵活的运用。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胡学龙 许开宇 《数字图像处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 [2]数字图像处理,何东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数字图像处理压缩与识别技术,李在铭,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数字图像处理,贾永红,武汉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1]数字图像处理导论,赵荣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4 《组织学与胚胎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一、考核要求《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考试,旨在使学生掌握组织学和胚胎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结合实习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标本和观察电镜照片以培养学生辨认组织和器 官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能力,并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胚胎学实习主要是观察人和高等 动物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实物、标本和模型等以对胚胎学基本知识得到具体的理解, 为进 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二、考核内容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医学课程中的地位。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常用研究技术, 作为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础。 3. 本学科近代发展概况。 4.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上皮组织 1.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 熟悉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功能。 3. 熟悉微绒毛和纤毛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4. 熟悉细胞连接和基膜的结构与功能。 5. 了解腺上皮和腺的概念以及分类。 第三章 结缔组织 1. 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 疏松结缔组织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结构和性质。 基质主要化学成 份和生理意义。 3. 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基本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四章 血液(自学) 1. 血液的组成。 2. 各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正常值和功能。 3. 淋巴的概念和基本成分。 4. 红骨髓和黄骨髓的结构。 5.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基本概念。15 6. 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发生规律。 第五章 软骨和骨 1. 透明软骨的结构与功能。弹性软骨与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 骨组织的结构及功能。长骨的结构。 3. 骨组织发生的过程, 骨的发生方式及其基本过程。 第六章 肌组织 1. 肌组织的特点和类型。 2. 三种肌纤维的光镜、超微结构和功能联系。 3. 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动学说。 第七章 神经组织 1. 神经组织的组成。 2. 神经元的基本形态和类型。神经元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联系。 3. 突触的构成和类型。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其功能联系。 4.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 5. 神经纤维的类型和结构。周围神经的结构。 6. 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和几种代表性的神经末梢的结构与功能。 第八章 神经系统(自学) 1. 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髓灰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 神经节、脑脊膜和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第九章 眼和耳(自学) 1. 眼球壁各层结构与功能。 2. 视网膜及其中感光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结构和联系。 3. 黄斑、中央凹、视神经乳头和视神经构造。 4. 晶状体和玻璃体的结构, 房水循环途径。 5. 眼睑和泪腺的结构。 6. 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一般结构。 7. 内耳几个特殊感觉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第十章 循环系统 1. 血管壁的基本结构。 2. 毛细血管的类型、结构和功能联系 3. 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联系。 4. 心壁的结构。心瓣膜的结构与心传导系的细胞类型和结构特点。 5. 静脉的结构特点。 6. 微循环的概念。 7. 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的结构特点。16 第十一章 皮肤(自学) 1. 皮肤的组成和一般功能。 2. 表皮的结构。皮肤的角化过程。 3. 黑色素细胞, Langerhans 细胞和 Merkel 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4. 汗腺、皮脂腺的结构和功能。 5. 毛发的结构和毛发的生长。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的概念。 2. 中枢和周围淋巴器官概念。 3. 淋巴结和脾脏的结构及功能联系。 4. 扁桃体的结构特点。 5. 胸腺的结构、功能和年龄变化。 6.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自学) 1.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其基本结构特点, 含氮类激素及类固醇激素内分泌细胞的超 微结构特点。 2. 甲状腺的结构特、细胞类型和所分泌的激素。 3. 肾上腺血管分布的特点及功能意义。 4. 肾上腺的结构特点、各部所分泌的激素 5. 各内分泌腺所产生的激素。 6. 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组成, APUD 系统的概念。 第十四章 消化管(自学) 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2. 口腔粘膜、舌、牙的一般结构。 3. 食管、胃、小肠、大肠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4. 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 5.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几种主要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功能。 第十五章 消化腺 1. 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2. 胰腺的结构和功能。 3. 肝脏的结构,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和功能。 肝的血循环特点及胆汁排出途径。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自学) 1. 呼吸道的一般结构。 2. 鼻粘膜、喉的结构和功能。 3. 气管和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 4. 肺的组成、肺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结构, 肺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17 5. 肺的血管和淋巴管。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1. 肾的一般结构。掌握肾单位各段的分布、结构和功能。集合小管的分布、光镜结构 和功能。 2. 近血管球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 肾血循环的特点。 4. 输尿管、膀胱的结构。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1. 睾丸的一般结构。掌握曲细精管的结构,各级生精细胞和精子的结构及支持细胞、 间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 精子形成过程及血睾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3. 附睾、输精管、前列腺和精囊腺的结构与功能。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1. 卵巢的一般结构。掌握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各级卵泡的结构与功能;黄体的形成、 结构与功能。 2. 子宫的结构,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各期子宫内膜的结构特点。 3. 卵巢与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4. 输卵管、阴道、乳腺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十章 胚胎学绪论 (自学) 1. 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胚胎学发展简史及现代胚胎学研究现状。 第二十一章 胚胎发生总论 1. 生殖细胞的成熟和精子的获能。 2. 受精的条件、地点、过程和意义。 3. 胚泡形成结构及其植入。 4. 三胚层的形成并熟悉其分化。 5. 胚胎外形的建立。 6. 蜕膜的结构及分部, 胎膜的形成、功能和演变。 7. 胎盘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8. 孪生和多胎。 第二十二章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自学) 1. 鳃弓的发生。 2. 颜面、腭的形成过程。 3. 常见的颜面畸形。 4. 牙和舌的发生。18 5. 四肢的发生和常见的四肢畸形。 第二十三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自学) 1. 原肠分化, 牙和舌的发生。 2. 咽囊的发生和演变。 3. 食管和胃的发生。 4. 肠的发生, 泄殖腔的形成和分隔。 5. 肝、胰的发生。 6. 喉、气管和肺的发生。 7. 消化和呼吸系统常见的畸形。 第二十四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自学) 1. 原肾、中肾的发生。 2. 后肾的发生。 3. 膀胱和尿道的发生。 4. 男性和女性生殖腺的发生。 5. 中肾管和中肾旁管的发生和分化。 6. 外生殖器的发生。 7. 性分化的机理和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畸形。 第二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自学) 1. 血管的形成和原始心血管系的建立。 2. 原始心管的发生和心脏外形的演变, 心脏的内部分隔。 3. 静脉窦及其相连静脉的演变。 4. 弓动脉的发生和演变。 5. 胎儿血循环的途径和出生后的变化。 6. 常见的心血管畸形。 第二十六章 神经系统和眼耳的发生(自学) 1. 神经系统的发生及其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 2. 神经嵴细胞的迁移与分化。 3. 脑垂体、肾上腺的发生。 4. 眼与耳的发生及其先天性畸形。 第二十七章 畸形学概述(自学) 1. 先天性畸形的发生原因。 2. 致畸敏感期。 3. 先天性畸形的预防和产前检查。三、考核方式(一)理论考查19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45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3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掌握的情况。 最基本知识占 7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10%左右。 6. 题目类型: (1)填空题: (每空 2 分 , 共 20 分) (2)名词术语解释题: (每题 5 分,共 20 分) (3)选择题: (在下列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的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 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 3 分,30 分) (4)简答题: (每题 10 分,共 3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2)名词术语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3)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 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切忌看错题目,答非所 问。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公 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次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3)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4)对于判断正误题,要求判断要准确。 (5)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无论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名词,都要求答出它的定义(不 过,这样的名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只有一个) 。 (二)实验成绩 1. 考核方式:考查课程,以实验报告成绩为考核依据。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20%。 (三)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适量的课外练习等。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20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卫生部规划教材 邹仲之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 6 版)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参考书目:[1]成令忠,钟翠平,蔡文琴(主编) :现代组织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文 献出版 2003。 [2]刘斌,高英茂(主编) :人体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成令忠,冯京生,冯子强,钟翠平(主编) :组织学彩色图鉴。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4]唐军民,李英,卫兰,崔彩莲(主编) :组织学与胚胎学彩色图谱。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5]蔡文琴,李海标(主编) :发育神经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李正,王慧贞,吉士俊(主编) :先天畸形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杜卓民(主编) :实用组织学技术(第 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 《生物化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64 学时 学 分:4一、考试要求《生物化学》 课程的考试, 旨在检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的一种综合性的考察。 通过理论考试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 实验考核和实验报告成绩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掌握程度。一、考试要求《生物化学》 课程的考试, 旨在检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的一种综合性的考察。 通过理论考试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考核和 实验报告成绩检测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掌握程度。二、考试内容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 掌握肽键、肽、蛋白质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 白质变性的概念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变构概念及特点。蛋白质的两性解离与等电点。 2. 熟悉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与重要性。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 掌握 DNA、 的主要核苷酸。 一级结构的概念及双螺旋模型的结构特点。 RNA DNA tRNA 二级结构特点。真核生物 mRNA 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的概念,核酸的紫 外吸收。 2. 熟悉核酶概念与功能。核酸的变性增色效应、Tm 的概念。 第三章 酶 1. 掌握酶的概念、组成特点、活性中心、酶原激活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同工酶,别构 酶。酶的活性调节。 2. 掌握酶促反应的特点,酶浓度、底物浓度、pH 值、温度、激活剂、抑制剂及其对 酶促反应的影响及特点,抑制剂在医学上的应用。22 第四章 糖代谢 1. 掌握 糖生理功能。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与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无氧酵解、糖 的有氧氧化概念、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生理意义。.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的 概念。糖异生的概念、生理意义。 2. 熟悉糖原合成的关键酶,糖原分解的关键酶,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的生理意义。 、 第五章 脂类代谢 1. 掌握营养必需脂酸、脂肪动员的概念,抗脂解激素的概念。脂酸的β -氧化。酮体 概念、酮体的生成和利用过程及意义。 2. 掌握脂酸合成原料,磷脂的重要生理功能。胆固醇合成的原料,关键酶。胆固醇在 体内的转变。血脂的概念,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3. 熟悉甘油的氧化分解与糖代谢的关系。载脂蛋白的种类、组成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胆固醇合成的调节。 第六章 生物氧化 1. 掌握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概念,NADH 氧化呼吸链 与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传递 H 和递电子的机理。 2. 熟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甲状腺激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磷酸肌酸。磷酸甘 油、苹果酸穿梭系统概念及生成的 ATP 数。P/O 比值的概念。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1. 掌握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氮的总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必需氨基酸的定 义,体内氨基酸的三种主要的脱氨基方式及意义。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鸟氨酸循环的概 念、过程、关键酶及生理意义。 2. 熟悉α -酮酸的代谢,氨基酸脱羧基产生γ -氨基丁酸。一碳单位的定义、载体及生 理功能。蛋氨酸循环的生理意义。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 第八章 核苷酸代谢 1. 掌握嘌呤核苷酸、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dTMP 的生成,嘌呤核苷酸代谢的 终产物。 2. 熟悉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谢物。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第十章 DNA 的生物合成(复制) 1. 掌握中心法则的概念,DNA 半保留复制,参与 DNA 复制的酶类和蛋白质的作用。逆 转录。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概念,复制延长的方向,端粒酶的组成和作用,DNA 损伤修 复方式。 2. 熟悉 DNA 复制过程,突变的概念。 第十一章 RNA 的生物合成(转录) 1. 掌握转录的概念、转录与复制的异同、不对称转录的概念。原核生物 RNA 聚合酶组 成及各亚基的作用、 真核生物 RNA 聚合酶种类及其作用, 真核生物 mRNA 的转录后加工剪接。23 2. 熟悉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元件。原核生物的启动子结构,原核生物的转录的起 始、延长、终止的特点。 第十二章 蛋白质生物合成 1. 掌握 mRNA、tRNA、核糖体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作用。遗传密码的特点。蛋白质的 合成过程: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氨基酰 tRNA 合成酶的作用特点。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 长、肽链合成的终止。 2. 熟悉真核生物翻译的特点,翻译后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 1. 掌握基因表达概念与方式, 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物学意义。 乳糖操纵子的结构及调节 机制。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和作用。 第十四章 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技术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概念。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 1. 了解第二信使的概念, 通过 G 蛋白联系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 第二信 使 cAMP,c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介导 cAMP 效应。 2. 了解脂溶性细胞外信号分子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组成及特点。 第十七章 肝脏生物化学 1. 掌握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胆色素代谢,三类黄疸的鉴 别。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十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1. 熟悉原癌基因、病毒癌基因、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的概念。 2. 了解癌基因活化的机制,原癌基因的产物与功能。三、考试方式(一)理论考试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45~5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掌握的情况。 最基本知识占 70%左右,综合性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10%左右。 6. 题目类型: (1)选择题: (在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的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号内,24 每题 1 分,共 30 分) (2)填空题: (每空 1 分,共 20 分) (3)名词解释题: (每题 3~4 分,共 15~20 分) (4)简答题和/或分析综合题: (每题 5~10 分,共 3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问答题: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 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对所学基本知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 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部得到。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切忌看错题目,答非所 问。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公 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词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4)对于问答题,要求答出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就要求对这个要点加以比较详细 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只答要点不作解释和说明,就要扣分。 (二)实验成绩 1.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与操作考核成绩。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20%。 (三)平时成绩 1. 考核方式:考勤、回答问题或布置作业等。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10%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 材:查锡良.生物化学、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周爱儒.生物化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 George M、Essentials of Molecular Biology、3th ed、San Diego :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2002 [4] Robert K、Harper’s Illustrated Biochemistry、27td ed、Toronto: McGraw-Hill Press, 2010 参考书目: [1]贾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版, 第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5 《生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48 学时 学 分:3.0 学分一、考核要求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只有熟悉和掌握了正常人体不 同细胞、器官活动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深刻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 律与防治疾病的原理和措施, 才能在医疗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发展。 医学影像专业学生通过 《生 理学》课程的考试,旨在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医疗工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二、考核内容第一章 绪论 1. 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反应的三个必要条件、阈值的概念及与兴奋性的关系。 2. 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及生理意义。 3.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 4. 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经载体或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 运)的原理和特点。 2.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 (局 部兴奋)的特点。 3.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三个基本步骤。 4.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特征及形成机制。 2. 心脏泵血过程中各时期的心室压力、容积变化、瓣膜的开关、血流方向变化。 3. 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收缩、舒张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4. 微循环的概念,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其生理特点。 5. 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第五章 呼吸 1. 呼吸运动过程中肺内压、胸膜腔内压的变化,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意义。 3. 肺容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概念。26 4. 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5. 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意义。 6. 氧与 Hb 结合的特征,Hb 氧容量、Hb 氧含量及 Hb 氧饱和度的概念。二氧化碳的 运输形式。 7. 血液中C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碳酸氢盐、内因子)。 2.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及胃排空。 3.小肠的运动形式。 第八章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1. 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部位、转运方式、途径。 3. 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 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三、考核方式(一)理论考试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5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讲授时数和专业特点,考查学生对生理学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的情况。最基本知识占 7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10%左右。 (2)课程内容分布:主要根据各章讲授学时和内容的重要性及专业特点来确定比例。 绪论占 15%, 细胞的基本功能占 15%, 血液循环占 20%, 呼吸占 20%, 消化与吸收占 10%,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占 20%。 6. 题目类型 (1)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 认为的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 1 分,共 35 分) (2)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 3-4 分,共 15 或 20 分) (4)简答题:(每题 5 分,共 15 分) (5)论述题:(每题 10 分,共 1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27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的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 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论述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比较难的题目。它具有内容多、广、活的特点,用 这类题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 部得到。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切忌看错题目,答非所 问。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公 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次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4)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5)对于论述题,要求答出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就要求对这个要点加以比较详细 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只答要点不作解释和说明,就要扣分。 无论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名词,都要求答出它的定义(不 过,这样的名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只有一个)。 (二)实验考试 见相应专业的《实验考核大纲》。 (三)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5%。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 材:唐四元主编.《生理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 2008 [2] 王庭槐主编.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1]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 7 版).(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8 《病理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数:72 学时(理论 48, 实验 24) 学 分:3.5 学分 一、考核要求《病理学》 课程的考试,是对本科影象医学方向专业学生的病理学专业能力进行一种综 合性的考察。它包含两层含义:即包括学生对于病理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情况,还包括应用病理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的基本分析能力。通过这两个方面, 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病理学知识、是否具备分析临床病例的基本能力。二、考核内容绪论 1. 病理学的概念 2. 病理学任务和内容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和分类 2. 变性的概念、分类和各主要类型的形态学改变 3. 细胞的死亡和凋亡的概念,形态学特点及二者的区别 4. 坏死的概念、分类、病变特点及结局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1. 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2.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 3. 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了解纤维性疤痕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创伤愈合的概念,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5. 骨折愈合的过程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 淤血的概念及后果。 2. 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 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 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第四章 炎症 1. 炎症的定义、原因和基本病理变化 2. 炎症的临床表现、炎症的经过和结局29 3.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 4. 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 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第五章 肿瘤 1. 肿瘤的一些基本概念 2. 肿瘤的异型性及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3. 良、恶性肿瘤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 4. 肿瘤的命名原则 5. 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主要脏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冠心病的概念、类型,熟悉心绞痛的概念,掌握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局。 3.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全心炎的病变特点,熟悉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风 湿性动脉炎、脑部等病变特点。熟悉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4.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类型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1.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变特点及诊断标准及并发症。2. 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病毒性肺炎和军团性 肺炎的病变特点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 2. 胃溃疡病、胃癌的病变及合并症 3.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4. 门脉性肝硬化、肝癌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1.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2.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 和临床病理联系。肾癌与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 3.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 传染病 1. 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归。 2. 原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其转归 3. 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理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4. 常见的肺外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5. 性传播性疾病的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30 三、考核方式(一)理论考试 1. 考试类别: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5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联系和转归的掌握 的情况。最基本知识占 6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20%左右。 6. 题目类型: (1)选择题(在下列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的正确答案填入题干的括 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 1 分,共 40 分) (2)填空题: (每空 1 分 , 共 20 分) (3)名词解释题: (每题 3 分,共 15 分) (4)简答题: (每题 5 分,共 15 分) (5)论述题: (每题 10 分,共 1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 从是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 选择正确答案。 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 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 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简答题。属于中型题目。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原理。用这类题 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5)论述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比较难的题目。它具有内容多、广、活的特点,用 这类题目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和运 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的分数一般不会全部丢掉,但也很难全 部得到。 8. 答题要求: 同学们拿到考卷后,首先要把各类题目的要求和意思弄清楚,切忌看错题目,答非所 问。对于各类题目的回答要求如下: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有字母表示或有计算公 式的也应写出来。但是由于各个名次的含义不尽相同,因此,所回答的内容也各有区别。 (4)对于判断正误题,要求判断要准确。 (5)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6)对于论述题,要求答出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就要求对这个要点加以比较详细 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如果只答要点不作解释和说明,就要扣分。31 无论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凡题目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名词,都要求答出它的定义(不 过,这样的名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只有一个) 。 (二)实验考核 见相应专业的《实验考核大纲》 (三)平时成绩 由学生完成适量的课外练习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10%。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 材: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2012 [2]李甘地主编。病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0 参考书目:[1]王恩华主编。病理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232 《诊断学》考核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基础临床必修课 总学时数:64 学时 学 分:4 学分 一、考核要求《诊断学》课程的考试,旨在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一种综合性的 考察。它包含两层含义:即包括学生对于《诊断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情况的考察,还包括临床常见症状的分析、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评估 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项目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诊断学基本理论和基 本诊疗技能、是否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二、考核内容第一篇 问诊 第一章 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 第三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 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与技巧。 2. 熟悉问诊的注意事项、重点问诊的方法,主诉与现病史、既往病史的主要要求与询 问的基本方法。 3. 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在实践中反复学习对提高问诊水平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1. 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分析,临床表现 2. 熟悉发热的机理,发热问诊的技巧 3. 了解发热的伴随情况和问诊要点 第三节 水肿 1. 掌握水肿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 2. 熟悉水肿的发生机制、几种常见水肿的鉴别要点 3. 了解水肿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第五节 咯血 1. 掌握咯血的概念,病因分析 2. 熟悉临床表现特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3. 了解咯血的机理、咯血的伴随症状 第七节 发绀 1. 掌握发绀的概念、常见病因、发绀的临床表现特点33 2. 熟悉发绀的发生机制、周围型发绀与中央型发绀的鉴别要点 3. 了解发绀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第八节 呼吸困难 1. 掌握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2. 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问诊要点 3. 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 第十一节 呕血 1. 掌握呕血的概念、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特点 2. 熟悉呕血的发病机理、问诊要点 3. 了解呕血的伴随症状 第十六节 黄疸 1. 掌握黄疸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2. 熟悉黄疸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常见三种黄疸的鉴别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 1. 掌握意识障碍的概念、常见病因、分类、临床表现特征 2. 熟悉意识障碍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思维 3. 了解意识障碍的伴随情况和问诊要点 第二篇 体格检查 第一章 基本检查方法 1.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一般状态检查 1. 掌握一般状态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 2. 熟悉识别一般状态检查的正常状态 3. 了解一般状态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 1. 熟悉头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2. 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颈部 1. 熟悉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2. 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胸部检查 1.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2. 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3.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4. 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 5. 正确测量血压,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4 6. 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第六章 腹部检查 1. 掌握腹部检查的内容简介、方法及顺序。 2. 熟悉腹部检查的常见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3. 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1. 重点掌握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中枢形损害与周围型损害的特点。 2. 掌握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3. 了解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第四篇 第一章 概论 1.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1. 血液标本采集要求和标本类型。 2. 血液一般检测项目的含义、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 血细胞病理形态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溶血性贫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及应用 5.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鉴定、输血与配血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 1.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 2. 止血、凝血和纤溶相关检查项目 3.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 尿液、粪便一般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2.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变化特点 3.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4. 生殖系统分泌物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 1. 肾小球、肾小管功能试验 2. 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1.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胆红素代谢、胆汁酸代谢、血清 酶学检查等。35实验诊断 2. 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1.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2.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 3. 血清电解质检测 4.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 5.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九章 临床病原体检测 1. 标本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测方法 2.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3.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4.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第五篇 辅助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 1. 掌握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2. 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考试 (一)理论考试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70%。 3. 考试时量:120 分钟。 4. 试题总数:约 60 题。 5. 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考查学生对《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的学习、掌握的情况。 最基本知识占 60%左右,稍微灵活的题目占 20%左右,较难题目占 20%左右。 6. 题目类型 (1)单项选择题:40 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 (2)填空题:每空 1 分, 25 空,共 25 分 (3)名词解释题:5 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4)简答题:2~3 题,共 20 分 7. 各类题目的特点及考试要求 (1)选择题。从似是而非或意义相近的几个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一般具有简单、 明确、客观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 (2)填空题。填写内容一般较简短,要求十分准确。答案具有唯一性特点。主要考查 学生对最基本的知识是否准确掌握并记忆。 (3)名词解释题。解释内容较少,但要求答案比较规范。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36 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4)简答题。主要是要求学生简要地回答出一些基本的知识要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 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归纳的的能力。 8. 答题要求: (1)对于选择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2)对于填空题,要求填写要准确、无需解释。 (3)对于名词解释,要求答出定义、它所包括的内容及实质。 (4)对于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 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则无须再作说明。 (二)实验成绩 1. 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 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30%。四、教材和主要参考书目教 材: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统编教材:《诊断学》(第七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 [2]《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学(第四版)》黄宗干 主编,2001 年 12 月,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临床检验诊断学》袁汉尧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年 5 月 [4]《心电图学》陈清启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年 1 月 [5]《病历书写规范》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 [6]《诊断学》张桂英主编 2004 高教出版社 [7]《临床诊断基本操作技能》刘剑萍主编 2006 年 1 月,中南大学出版社 [8]《临床鉴别诊断手册》[美]阿德勒著 徐涛译第四版 2002 第 1 版人民卫生 出版社 [9]《心电图诊断手册》 张文博等主编 2002 第 2 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10]《临床思维学》 王振方等主编 2002 第 1 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目:[1]《诊断学》第 6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文彬主编,2004 年 5 月37 《内科学》考核大纲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总学时数:96 学时 学 分:6 学分 一、考试要求《内科学》是康复治疗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考试目的应使学生掌握内科病史采集和 系统检查方法,培养内科的临床思维,学习诊断内科系统疾病的原则和方法,掌握防治内 科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原则与措施。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 “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的知识,能在有关问题 中认识或再现它们;熟悉,指学生清楚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在临床中能正确的使用它们; 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并 可用这些知识分析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二、考试内容(一)绪论 1. 掌握:内科学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2. 熟悉:内科学的范围、内容。 3. 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临床医学的通性和独有的特性。内 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二)呼吸系统疾病 1. 总论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2. 肺部感染性疾病 (1)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休克型肺炎的治疗;其它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特 点和诊断治疗;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2)熟悉:各种细菌性肺炎以及肺脓肿的病因、鉴别诊断。 (3)了解:细菌性肺炎近年来致病菌的变迁,院内、外感染菌群的区别。 3. 肺结核 (1)掌握: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结核病的免疫和变态反应,诊断要点,抗结核 药物的正确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门静脉收集范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