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对什么激光波长 吸收系数的光吸收比较明显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为什么测定油脂磷脂含量的结果不对,吸光值都很小,毛油也是如此,是什么原因?哪个步骤会导致磷损失呢?
温柔_踳屉背11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你没有说明你的基本条件不好给出解释大致这些方面原因:磷脂的弱紫外吸收.选择的固相和流动相不同结果相差很大.油脂中采用氯仿-异丙醇和乙酸-乙醚洗脱实际上不理想.采用紫外、蒸发光散射、示差遮光、质谱这几种方法中依次效果增大.毛油温度过高.
万分感谢!我采用的是钼蓝比色法,而且水化脱胶后的油脂的磷含量比毛油的还多
你是测定含磷量来计算总磷脂的,我还以为你液相色谱仪呢。
1.用钼蓝法测定油脂的含磷量不是不行,而是含磷量太低,所以,稍有误差,数据差别很大,这不同于饲料中的含磷量的测定。一般植物饲料原料中含总磷量在0.3-1%之间,具体数据记不准了,但是油脂中含磷脂总量也就在1-3%之间,折算成P含量,也就是0.01-0.03%。这样的话,样品数量少,就会出现你说的情况。
2.水化脱胶后因为油脂中胶质物质减少了,而磷脂相对来说在油脂中含量是提高了,所以,你的结果大的方向是对的。
1、含磷量确实是太低,数据差别大2、那为什么脱胶油仍是以磷脂含量为指标的呢,资料上一般水化脱胶后的磷含量为100-200ppm,比毛油的磷含量少很多,文献中都是这么写的,实际操作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有些文献不靠谱啊
因为不太清楚你们的碱炼工艺,只能大致说一下:通常碱炼时要加过量的碱,碱炼完成后,要用磷酸或者柠檬酸中,有时因为原料中金属杂质太多,为了去除这些金属物质,以便形成螯合物去除,也需要加入磷酸,磷酸浓度为80%左右,添加量为油量的0.3-0.5%。如果是这样的工艺,碱炼后的油脂中势必有一部分磷酸残留,这样测出来的磷含量高于毛油,是正常的。但是过大就说明磷酸量过大,需要减少。如果碱炼工艺中没有使用磷酸中和,而是采用柠檬酸或者其碱炼工艺。测出来的磷含量仍然高于毛油,一方面要看你的取样部位,另一方面要看你的测定准确度。如果取样部位是成品油或者脱水后,结果仍然高于毛油,说明水化不彻底,但是这种可能性较小。另外就是你的样品太少,测定误差。文献的东西一般倒是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因为多数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数据,与实际工厂还是有差距的。
谢谢你呀,我没有进行碱炼,就直接榨的油然后进行脱胶,测定磷脂含量,认为我这种做法是有不对的吗?我需要先脱酸再脱胶?而且不同的毛油,我测出的磷脂含量竟然差不多,我就觉得是我测定方法不对,但又找不到原因,急死我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_伤城文章网
目    录???????????????????????????????????????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 !!!!!!!!!!!!!!!!!!! ( ) 1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和防护知识 !!!!!!!!!!!!!!!!!! ( ) 1 第二节   基础实验操作技能 !!!!!!!!!!!!!!!!!!!! ( ) 5 第三节   基本单元操作 !!!!!!!!!!!!!!!!!!!!! ( ) 2 1 实验 1  微量移液器的使用 !!!!!!!!!!!!!!!!!!! ( ) 2 1 实验 2  单菌落的分离 !!!!!!!!!!!!!!!!!!!!! ( ) 2 3 实验 3  过夜悬浮培养与对数期培养 !!!!!!!!!!!!!!! ( ) 2 6 ) 2 6    Ⅰ   过夜悬浮培养 !!!!!!!!!!!!!!!!!!!!! (    Ⅱ   对数期培养 !!!!!!!!!!!!!!!!!!!!!! 第二章   糖类物质的检测与分析 !!!!!!!!!!!!!!!!!!! ( ) 2 8 ( ) 3 0实验 4  糖的旋光性和变旋现象 !!!!!!!!!!!!!!!!! ( ) 3 0 实验 5  还原糖的测定 ― ― ―3,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 ) 5 ? 3 1 实验 6  粗淀粉的测定 ― ― ―1% 盐酸旋光法 !!!!!!!!!!!!! ( ) 3 3 实验 7  血糖的测定 !!!!!!!!!!!!!!!!!!!!!! ( ) 3 5 ) 3 5    Ⅰ   磷钼酸比色法 !!!!!!!!!!!!!!!!!!!!! ( ) 3 7    Ⅱ   蒽酮比色法 !!!!!!!!!!!!!!!!!!!!!! ( 过氧化物酶法 ( ) ? GO D ? P O D 法 )!!!!!!!! ( 3 9    Ⅲ   葡萄糖氧化酶 第三章   脂类物质的检测与分析 !!!!!!!!!!!!!!!!!!! ( ) 4 2 实验 8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 ― 索氏抽提法 !!!!!!!!!!!! ( ) 4 2 实验 9  脂肪酸值的测定 ― ― ― 碱滴定法 !!!!!!!!!!!!!! ( ) 4 3 实验 1 ) 0  油脂皂化与皂化值的测定 !!!!!!!!!!!!!!!! ( 4 6 实验 1 ) !!!!!!!!!!!!!!!!! ( 1  碘价的测定 ( H a n u s法 ) 4 7 实验 1 血清胆固醇的测定 ( ) !!!!!!!!!!!!!!!!!!! 4 2  9    Ⅰ   化学比色法 !!!!!!!!!!!!!!!!!!!!!!    Ⅱ   酶法 !!!!!!!!!!!!!!!!!!!!!!!!! ( ) 4 9 ( ) 5 0实验 1 氧化 !!!!!!!!!!!!!!!!!!!! ( ) 3  脂肪酸的 β ? 5 2 实验 1 羟皮质类固醇的测定 ― ― ―P ) 4  尿中 1 7 ? o r t e r ? S i l b e r反应 !!!! ( 5 4 第四章   氨基酸的检测与分析 !!!!!!!!!!!!!!!!!!!! ( ) 5 7 实验 1 ) 5  纸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 !!!!!!!!!!!!!!!! ( 5 7 实验 1 ) 6  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含量 !!!!!!!!!!!!!!! ( 5 9 实验 1 ) 7  赖氨酸含量的测定 !!!!!!!!!!!!!!!!!!! ( 6 1 ?2?生物化学实验实验 1 谷氨酸的含量 !!!!!!!!!!!! ( ) 8  瓦氏呼吸计法测定 L ? 6 3 第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 ( ) 6 7 实验 1 ) 9  蛋白质的两性反应与等电点的测定 !!!!!!!!!!!! ( 6 7 实验 2 ) 0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呈色反应 !!!!!!!!!!!!!!! ( 6 9 实验 2 一) ― ― ― 微量凯氏定氮法 !!!!!!!!! ( ) 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7 3 实验 2 二 )!!!!!!!!!!!!!!!!!! ( ) 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7 7 ) 7 7    Ⅰ   双缩脲法 !!!!!!!!!!!!!!!!!!!!!!! ( ) 亮蓝 G ) C o o m a s s i e ? 2 5 0 法( B r a d f o r d 法 ) !!!!!! ( 7 9    Ⅱ   考马斯 ( ) o l i n 试剂法 !!!!!!!!!!!!!!!!!!!!!! ( 8 1    Ⅲ  F ) C A 法 !!!!!!!!!!!!!!!!!!!!!!!! ( 8 3    Ⅳ  B 吸收测定法 !!!!!!!!!!!!!!!!! ( ) UV) 8 4    Ⅴ   紫外 ( 实验 2 ) 3  酪蛋白的制备 !!!!!!!!!!!!!!!!!!!!! ( 8 7 实验 2 ) 4  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 !!!!!!!!!!!!!!!!! ( 8 8 实验 2 ) 5  血红蛋白的凝胶过滤 !!!!!!!!!!!!!!!!!! ( 9 1 实验 2 6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 ―S ) D 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 9 3 实验 2 ) 7  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 !!!!!!!!!!! ( 1 0 1 实验 2 ) 8  血清蛋白质乙酸纤维薄膜电泳 !!!!!!!!!!!!! ( 1 0 4 实验 2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 ( ) 9  血浆脂蛋白的分离 ― 1 0 6 第六章   酶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 ( ) 1 0 9 实验 3 ) 0 p 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 ( 1 0 9 实验 3 ) 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 1 1 0 实验 3 ― ― 血液中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 ( ) 2  氨基移换反应 ― 1 1 2 实验 3 ) 3  乳酸脱氢酶及其辅酶的作用 !!!!!!!!!!!!!! ( 1 1 4 实验 3 ) 4  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 ( 1 1 5 实验 3 ) 5  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 ( 1 1 6 实验 3 ) 6  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 !!!!!!!!!!!!!!!! ( 1 1 7 实验 3 ) 7  液化型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 1 1 9 实验 3 ) 8  糖化型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 1 2 1 实验 3 ) 9  大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 1 2 3 实验 4 葡萄糖苷酶活性 !!!!!! ( ) 0  发色底物测定大曲中的 α ? 1, 4 ? 1 2 6 实验 4 ) 1  枯草杆菌蛋白酶活性测定 !!!!!!!!!!!!!!! ( 1 2 7 实验 4 ) 2  溶菌酶结晶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 ( 1 2 9 实验 4 ) 3  脂肪酶活性测定 !!!!!!!!!!!!!!!!!!! ( 1 3 3 实验 4 ) 4  用正交法测定几种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 ( 1 3 4 目    录?3?第七章   维生素的检测分析 !!!!!!!!!!!!!!!!!!!!! ( ) 1 3 8 实验 4 ) 5  维生素 B 1 3 8 1 的荧光测定 !!!!!!!!!!!!!!!!! ( 实验 4 ) 6  维生素 B 1 4 0 2 的测定 !!!!!!!!!!!!!!!!!!! ( 实验 4 ) 7  植物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 1 4 3 实验 4 ) 8  维生素 A 的测定 !!!!!!!!!!!!!!!!!!! ( 1 4 4 第八章   核酸的分离与分析 !!!!!!!!!!!!!!!!!!!!! ( ) 1 4 8 实验 4 ) 9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核苷酸 !!!!!!!!!!!!!!! ( 1 4 8 实验 5 定磷法 ) !!!!!!!!!!!!!!! ( ) 0  核酸的定量测定 ( 1 5 1 实验 5 ) 1  酵母 R NA 的分离与组分鉴定 !!!!!!!!!!!!!! ( 1 5 2 实验 5 ) 2  核苷酸的纸电泳 !!!!!!!!!!!!!!!!!!! ( 1 5 5 实验 5 ) 3  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的含量 !!!!!!!!!!!!!! ( 1 5 6 实验 5 ) 4 R NA 与 D NA 的测定 !!!!!!!!!!!!!!!!! ( 1 5 8 实验 5 ) 5 D NA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 1 6 1 实验 5 碱裂解法 、 煮沸法 ) !!!!!!!! ( ) 6  质粒 D NA 的微量制备 ( 1 6 4 实验 5 质粒 的酶切鉴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 !!!!!!!!! 7  D NA 1 6 9 实验 5 ) 8  质粒 D NA 的大量制备与纯化 !!!!!!!!!!!!!! ( 1 7 1 实验 5 ) 9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 1 7 5 实验 6 ) 0 P C R 基因扩增 !!!!!!!!!!!!!!!!!!!! ( 1 7 9 实验 6 哺乳动物基因组 的提取 ( ) !!!!!!!!!!!!!! 1 1  D NA 8 1 实验 6 ) 2  植物基因组 D NA 的提取 !!!!!!!!!!!!!!!! ( 1 8 4 实验 6 ) 3  植物总 R NA 的提取与电泳 !!!!!!!!!!!!!!! ( 1 8 6 实验 6 ) 4 R NA 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 !!!!!!!!!!!!! ( 1 8 8 实验 6 ) 5  组织和细胞 R NA 的制备 !!!!!!!!!!!!!!!! ( 1 9 0 第九章   综合性 、 设计性实验 !!!!!!!!!!!!!!!!!!!! ( ) 1 9 3 实验 6 ) 6  鸡卵类黏蛋白的分离纯化 !!!!!!!!!!!!!!! ( 1 9 3 实验 6 7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及 p H 值对其活性的影响 ) !!!!!!! ( 1 9 8 实验 6 ) 8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研究 !!!!!!!!!!! ( 2 0 1 实验 6 ) 9  固定化酵母细胞及蔗糖酶的检测 !!!!!!!!!!!! ( 2 0 5 实验 7 ) 0  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和 AT P 的生成 !!!!!!!!! ( 2 0 7 附录 1  生物化学实验室规则 !!!!!!!!!!!!!!!!!!!! ( ) 2 1 0 附录 2  玻璃 、 塑料器皿的清洗与处理 !!!!!!!!!!!!!!!! ( ) 2 1 1 附录 3  实验样品的准备 !!!!!!!!!!!!!!!!!!!!!! ( ) 2 1 3 附录 4  实验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 ( ) 2 1 5 附录 5  实验室中常用参数 !!!!!!!!!!!!!!!!!!!!! ( ) 2 2 4 附录 6  实验误差与提高实验准确度的方法 !!!!!!!!!!!!!! ( ) 2 2 5 附录 7  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 ( ) 2 3 0 参考文献 !!!!!!!!!!!!!!!!!!!!!!!!!!!!! ( ) 2 3 3 前    言生命科学在 2 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三大发展最快的现代 0 世纪有了惊人的发展 , 也是较为活跃的学科之一 。 科学之一 。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 生物化学 实 验 方 法 和 研 究 技 术 成 为 推 动 生 物 化 学 发 展的重要动力 。 加强与提高生物化学实 验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教 学 , 对生物化学课程的学 习具有重要作用 。 与传统生物化学实验 内 容 相 比 , 当今生物化学研究更多地涉及生 命现象的本质与化学基础 , 并广泛探讨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信息传递过程及 基因表达调控的规律等 , 这使得现代生物化学实验研究与教学在内容上更加深入 , 更 加广泛 。 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及 “ 十一五 ” 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 充分体现学科 发展状况 , 体现素质教 育 、 创 新 教 育 及 个 性 教 育 的 思 想, 围绕“ 培 养 高 素 质、 宽口径 的目标 ,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 并结合近年来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的 人才 ” 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协调与组织下 , 相关院校共同编写了适 发展及实验室条件 , 合普通工科院校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 , 以适应当今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 。 全书分九章共 7 内容 包 括 糖 类 物 质 的 检 测 与 分 析 、 脂类物质的检 0 个实验项目 , 测与分析 、 氨基酸的检测与分析 、 蛋白质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 酶的分离制备与分析 、 维 生素的检测分析 、 核酸的 分 离 与 分 析 、 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等常用生物化学实验内 容 。 另外还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的有关 基 础 知 识 和 单 元 操 作 , 并在最后附上生物化 学实验中常用的数据资料 , 供实验中参考 。 本教材适合作为普通 高 等 院 校 各 类 理 工 科 专 业 的 生 物 化 学 实 验 课 教 材 或 参 考 书。 参加本书编写的单位有武汉工业学 院 、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陕西科技 大学 、 西华大学 、 大连轻工业学院 、 海南大学等 。 具体分工如下 : 实验 6、 、 7( 1 0、 1 2 Ⅰ) ( ) 、 ( ) 、 、 、 、 、 、 、 、 、 、 、 及 附 录 、 由 刘 志 国 、 刘 军 、 阎 2Ⅴ 2 32 63 25 35 55 85 96 16 66 76 8 67 Ⅰ 2 达中 、 冯建 成 等 编 写 , 实 验 4、 1 1、 1 3、 1 4、 2 0、 2 7、 3 3、 3 4、 3 5、 3 6、 4 2、 4 3、 4 4、 4 9、 5 0、 5 2、 刘杰 、 李红 芳 编 写 , 实 验 5、 、 5 6、 5 7、 6 3、 6 4、 6 5、 7 0 等由于建生 、 7( 8、 1 5、 2 1、 2 2( Ⅱ) Ⅰ、 、 王 金 华、 吴 正 奇 等 编 写, 实 验 1、 、 、 3 0、 3 1、 3 7、 5 4 由 陈 雄、 7( 9、 1 2( 1 7、 2 2 Ⅱ) Ⅲ) Ⅱ) ( 第一章 ( 第一节 ) 及附录 1、 宋宏新编 2 5、 4 5、 4 6、 4 8、 6 0、 6 2、 2、 3、 4、 5 由李敏康 、 Ⅲ、 Ⅳ) 写, 实验 2、 第二节) 由 车 振 明、 李 明 元 编 写, 实验 3、 1 6、 2 4、 2 8、 2 9、 4 1、 4 7及第一章( 武汉工 1 8、 1 9、 3 8、 3 9、 4 0、 5 1、 6 9 由金朝霞编写 。 最后由刘志国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 业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的其他老师 ( 刘军 、 阎达中 、 丁洪波 、 曾万勇 、 吕玲肖等 ) 也参加 ?Ⅱ?生物化学实验了部分校订工作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对 本 教 材 的 编 写 给 予 了 大 力 支 持 与 帮 助 , 在 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 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有限 , 本书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 , 敬请使用本教材的师生 和读者批评指正 。 编 者 2 0 0 6年1 2月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和防护知识在生物化学实验中难免有许多危险 存 在 , 因此每一位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工作的 人员都必须有充分的安全意识 、 严格的防范措施和丰富实用的防护救治知识 , 以确保 发生意外时能正确地进行处置 , 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一、 着火在生物化学实验室里经常使用大量 的 有 机 溶 剂 , 如 甲 醇、 乙 醇、 丙 酮、 氯 仿 等, 而 因 此 极易 导致 火灾 的 发生。常 见 有 机溶 剂 的 易 在实验室中又经常使用电炉等火源 , 燃性如表 1 ? 1 所示 。表1 ? 1  常见有机溶剂的易燃性 名 称 乙醚 丙酮 二硫化碳 苯 乙醇 ( 9 5%?)沸点/℃ 3 4. 5 5 6 4 6 8 0 7 8闪点 ①/℃ -4 0 -1 7 -3 0 -1 1 2  1自燃点 ②/℃ 1 8 0 5 3 8 1 0 0 ― 4 0 0      注 : ① 闪点是液体表面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物在遇明火或火花时着火的最低温度 。 ② 自燃点是液体蒸气在空气中自燃时的温度 。由表 1 乙醚 、 丙酮 、 二 硫 化 碳、 苯 的 闪 点 都 很 低, 因此不得存储在可 ? 1 可以看出 : 能会产生电火花的普通冰箱内 。 低闪点液体的蒸气只需接触红热物体的表面便会着 其中乙醚 、 二硫化碳尤其危险 。 火, 预防火灾必须严格遵守以下操作规程 。 ( )严禁在开口容器和密 闭 体 系 中 用 明 火 加 热 有 机 溶 剂 , 只能使用加热套或水 1 浴加热 。 ( )废弃有机溶剂不得倒入废物桶 , 只能倒入回收瓶内 , 再集中处理 ; 量少时 , 用 2 水稀释后排入下水道 。均指溶液的质量百分浓度 。 ? 本书中的百分数若未作特别说明 , ?2?生物化学实验( )不得在烘箱内存放 、 干燥 、 烘焙有机物 。 3 )在有明火的实验台面上不允许放置盛有有机溶剂的开口容器或倾倒有机溶剂 。 ( 4 一旦实验室中发生火灾切不可惊慌失措 , 要保持镇静 , 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进行 灭火或立即报火警 ( 火警电话为 1 ) 。 具体的灭火方法分述如下 。 1 9 ( )容器中的易燃物着火时 , 应用灭火毯盖灭 。 因已确证石棉有致癌性 , 故改用 1 玻璃纤维布作灭火毯 。 ( )乙醇 、 丙酮等可溶于水 的 有 机 溶 剂 着 火 时 可 以 用 水 灭 火 。 汽 油 、 乙 醚、 甲苯 2 等有机溶剂着火时不能用水 , 只能用灭火毯或沙土盖灭 。 )导线 、 电器和仪器着火 时 不 能 用 水 和 二 氧 化 碳 灭 火 器 灭 火 , 应 先 切 断 电 源, ( 3 然后用 1 内装二氟 氯 溴甲烷 ) 灭火 。 2 1 1 灭火器 ( ? ? ( )个人衣物着火时 , 切勿慌张奔跑 , 以免风助火势 , 应迅速脱衣 , 用水龙头浇水 4 灭火 ; 火势过大时可就地卧倒打滚压灭火焰 。二、 爆炸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内防止爆炸事故 的 发 生 是 极 为 重 要 的 , 因为一旦发生爆炸其 毁坏力极大 , 后果将十分严重 。 生物化学 实 验 室 内 常 用 的 易 燃 物 蒸 气 在 空 气 中 的 爆 体积百分数 ) 见表 1 炸极限 ( ? 2。表1 ? 2  易燃物蒸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名 称 乙醚 氢气 甲醇 爆炸极限 ( 体积百分数 ) 1. 9~3 6. 5 4. 1~7 4. 2 6. 7~3 6. 5 名 称 丙酮 乙炔 乙醇 爆炸极限 ( 体积百分数 ) 2. 6~1 3 3~8 2 3. 3~1 9   加热时会发生爆炸的混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 + 氧化铜 、浓硫酸 + 高锰 酸 钾 、三 氯甲烷 + 丙酮等 。 常见的引起爆炸事故的原因如下所述 。 )随意混合化学药品 , 并使其受热 、 受摩擦或撞击 。 ( 1 ( )在密闭的体系中进行蒸馏 、 回流等加热操作 。 2 ( )在加压或减压实验中使用了不耐压的玻璃仪器 , 或因反应过于激烈而 失 去 3 控制 。 )易燃易爆气体大量逸入室内 。 ( 4 ( )高压气瓶减压阀摔坏或失灵 。 5三、 中毒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常见的 化 学 致 癌 物 有 石 棉 、 砷 化 物、 铬 酸 盐、 溴 化 乙 锭 等 ,剧 毒物有氰化物 、 砷化物 、 乙腈 、 甲醇 、 氯 化 氢、 汞 及 其 化 合 物 等。 中 毒 的 原 因 主 要 是 由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3?于不慎吸入 、 误食或由皮肤渗入 。 中毒的预防措施如下所述 。 ( )保护好眼睛最 重 要 , 使 用 有 毒 或 有 刺 激 性 气 味 的 气 体 时, 必须配戴防护眼 1 镜, 并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 ( )取用有毒物品时必须配戴橡皮手套 。 2 ( )严禁用嘴吸吸量管 , 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 、 进食 、 吸烟 , 禁止赤膊和穿拖鞋 。 3 ( )不要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擦洗溅洒在皮肤上的药品 。 4 中毒急救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 )误食了酸或碱 , 不要催 吐 , 可 先 立 即 大 量 饮 水。误 食 碱 者 应 再 喝 些 牛 奶; 误 ( 1 食酸者 , 饮水后再服 M ( 最后饮些牛奶 。 OH) g 2 乳剂 , ( )吸入了毒气者 , 应立即转移到室外 , 并解开衣领 ; 对休克者应施以人工呼吸 , 2 但不要用口对口法 。 ( )砷和汞中毒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 3四、 外伤1 ? 化学灼伤 ( )眼睛灼伤 。 眼内若溅入化学药品 ,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1 不可用稀酸 1 5m i n, 或稀碱冲洗 。 ( )皮肤灼伤 。 皮肤灼伤主要包括如下三种 。 2 先用大量水冲洗, 再用稀 N 最后再用水 a HC O ① 酸灼 伤 : 3 溶 液 或 稀 氨 水 浸 洗, 冲洗 。 先用大量水冲洗 , 再 用 1% 硼 酸 或 2% 乙 酸 溶 液 浸 洗 , 最后再用水冲 ② 碱灼伤 : 洗。 比较危险 , 伤口不易愈合 , 一 旦 被 溴 水 灼 伤, 应立即用2 0% 的 硫 代 硫 ③ 溴灼伤 : 再用大量水冲洗 , 然后包上消毒纱布后就医 。 酸钠溶液冲洗 , 2 ? 烫伤 使用火焰 、 蒸气 、 红热的玻璃和金属时易发生烫伤 。 发生烫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水 冲洗和浸泡 , 若皮肤上起了水泡 , 不可 挑 破 , 包 上 纱 布 后 立 即 就 医。轻 度 烫 伤 可 涂 抹 鱼肝油和烫伤膏等进行处理 。 3 ? 割伤 这是生物化学实验室内常见的伤害 , 要特别注意预防 , 尤其是在向橡皮塞中插入 温度计 、 玻璃管时应特别注意 , 一定要用水或甘油对其进行润滑 , 用布包住轻轻旋入 , 切不可用力过猛 , 若发生严重割伤时应立即包扎止血 , 就医时务必检查受伤部位神经 是否被切断 。 若有玻璃碎片进入眼内 , 必须十分小心谨慎 , 不可自取 , 不可转动眼球 , 可任其流泪 , 若碎片不出 , 则用纱布轻 轻 包 住 眼 睛 急 送 医 院 处 理 。 若 有 木 屑 、 尘粒等 异物进入眼内 , 可由他人翻开眼睑 , 用消 毒 棉 签 轻 轻 取 出 或 任 其 流 泪 , 待异物排出后 ?4? 再滴几滴鱼肝油 。生物化学实验在实验室里应准备一个完备的小 药 箱 , 专 供 急 救 时 使 用。 药 箱 内 应 备 有 医 用 酒 精、 红药水 、 紫药水 、 止血 粉 、 创 可 贴、 烫伤油膏( 或 万 花 油) 、 鱼 肝 油、 1% 硼 酸 溶 液 或 医用镊子和剪刀 、 纱布 、 药棉 、 2% 乙酸溶液 、 1% 碳酸氢钠溶液 、 2 0% 硫代硫酸钠溶液 、 棉签 、 绷带等 。五、 触电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要使用大量的电 器 , 因此每位实验人员都必须掌握安全用电 避免发生一切用电事故 。 一般情况下 , 当5 、 的常识 , 0H z 2 5mA 的电流通过人体时 , 人的呼吸会发生困难 , 而5 、 0H z 1 0 0 mA 以 上 的 电 流 通 过 时 则 会 致 人 死 亡 。 防 止 触 电事故的发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 ( )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 。 1 ( )电源裸露部分均应绝缘 。 2 )坏的接头 、 插头 、 插座和不良导线应及时更换 。 ( 3 ( )先接好线路再插接电源 , 反之先关电源再拆线路 。 4 ( )仪器使用前要先检查外壳是否带电 。 5 )如遇有人触电 , 要先切断电源再救人 。 ( 6六、 预防生物危害( )生物材料如微生物或 动 物 的 组 织 、 细 胞 培 养 液、 血 液、 分泌物都可能存在细 1 菌和病毒感染的潜在性危险 , 这虽不如上述伤害明显 , 但也绝不能忽视 。 如通过血液 感染的血清性肝炎 ( 澳大利亚抗原 ) 就是 最 大 的 生 物 危 害 之 一 , 感染途径除通过血液 外, 也能通过其他体液传播病毒 , 因此在处理各种生物材料时必须谨慎 、 小心 , 做完实 验后必须用肥皂 、 洗涤剂或消毒液充分洗净双手 。 )使用微生物作为实验材料 , 特别是使用和接触含病原的生物材料时 , 尤其要 ( 2 注意安全和清洁卫生 。 被污染的物品必 须 进 行 高 压 消 毒 或 烧 成 灰 烬 , 被污染的玻璃 用具应在清洗和高压灭菌之前立即浸泡在适当的消毒液中 。 ( )在进行遗传重组的实验室中更应根据有关规定加强生物伤害的防范措施 。 3七、 警惕放射性伤害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应 用 得 愈 来 愈 普 遍 , 放射性伤害也应引起实验 者的高度警惕 。 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必须在指定的具有放射性标志的专用实验室中 切忌在普通实验室中操作和存放带有放射性同位素的材料 。 进行 ,八、 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溴化乙锭是强诱变剂 , 具有中度毒 性 , 取用含有这一染料的溶液时务必戴手套。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5?该溶液经使用后应按下面介绍的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 即浓度大于 0. / 的净化处理 1 ? 溴化乙锭浓溶液 ( 5m m L 的溴化乙锭溶液 ) g ( )加入足量的水使溴化乙锭的浓度降低至 0. / 1 5m m L 以下 。 g ( )加入 1 倍 体 积 的 0. / 小心混匀后再加1倍体积的 2 5m o l L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 于室温放置数小时 。 2. 5m o l L盐酸 。 小心混匀后 , ( )加入 1 倍体积的 2. / 小心混匀后可丢弃该溶液 。 3 5m o l L 氢氧化钠溶液 , 如含有 0. / 的净化处理 2 ? 溴化乙锭稀溶液 ( 5μ m L 溴化乙锭的电泳缓冲液 ) g ( )每 1 1 0 0m L 溴化乙锭溶液中加入 1 0 0m g 粉状活性炭 。 )于室温放置 1h, 不时摇动 , 或加入 2. ( 2 9gAm b e r l i tX A D ? 1 6 吸附剂 ,于室温 放置 1 不时摇动 。 2h, ( )用 Wh 丢弃滤液 。 3 a t m a n1 号滤纸过滤溶液 , ( )用塑料袋封装滤纸和活性炭 , 作为有害废物予以丢弃 。 4第二节   基础实验操作技能一、 玻璃器皿的清洗清洗玻璃器皿的方法有很多 , 一般根据实验的要求 、 污物的性质和污染的程度来 选用清洗方法 。 通常黏附在器皿上的污 物 , 有 可 溶 性 物 质, 也 有 不 溶 性 物 质 和 尘 土, 还有油污和有机物质等 。 针对各种情况 , 可以分别采用下列洗涤方法 。( 一 )能用毛刷刷洗的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能用毛刷刷洗的玻璃器皿有试管 、 烧 杯、 试 剂 瓶、 锥 形 瓶、 量 筒 等 广 口 玻 璃 器 皿, 其清洗方法如下 。 )用水刷洗 。 根据要洗涤的玻璃器皿的形状选择合适的毛刷 , 如试管刷 、 烧杯 ( 1 刷、 瓶刷 、 滴定管刷等 。 用毛刷蘸水刷洗 , 可使可溶性物质溶去 , 也可使附着在玻璃器 但往往洗不掉油污和有机物质 。 皿上的尘土和不溶物脱落下来 , ( )用洗涤剂刷洗 。 蘸取洗 涤 剂 , 仔细刷洗玻璃器皿的内外壁( 特 别 是 内 壁) 。 2 为了提高洗涤效率 , 可将洗涤剂配 成 2% ~5% 的 水 溶 液 , 加温浸泡要洗的玻璃器皿 片刻后 , 再用毛刷反复刷洗 。 对污物黏附较紧的玻璃器皿 , 可在上述洗涤液中加入适 量去污粉 , 刷洗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 若 仍 有 油 污 , 可 用 铬 酸 洗 液 浸 泡, 使用时应先 将要洗涤的玻璃器皿内的水液倒尽 , 再将 铬 酸 洗 液 倒 入 欲 洗 涤 的 玻 璃 器 皿 中 浸 泡 数 如将洗液预先加至温热 , 则效果更好 。 刷洗后的玻璃器皿和经铬酸 分钟至数十分钟 , 洗液浸泡后的玻璃器皿用自来水反复冲洗 , 洗涤剂彻底冲洗干净 ( 如果洗涤剂没有洗 净, 装水后弯月面变平 ) 后, 再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 2~3 次 。 将清洗后的玻璃器 皿置于器具架上自然沥干 , 或置于 1 0 0~1 3 0℃ 的烤箱中烘干 。 ?6?生物化学实验( 二 )不能用毛刷刷洗的玻璃器皿的清洗方法( )吸量管 、 容量瓶等小口 玻 璃 量 器 , 使用后应立即浸泡于 凉 水 中, 勿使残留物 1 质干涸 。 工作完毕后应用流水冲洗玻璃 量 器 , 初步 除去 附着 的试 剂、 蛋 白 质 等 物 质。 量器晾干后浸泡于铬酸溶液中 4~6h 或 过 夜 , 然 后 用 自 来 水 充 分 冲 洗 干 净, 再用蒸 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 2~3 次 , 置于量 器 架 上 自 然 干 燥 。 急 用 时 可 置 于 烤 箱 中 烘 干 , 温度应低于 8 或在量器中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或甲醇 、 乙醚之类的溶剂 , 慢慢转动 0 ℃, 然后倒出 , 再吹干或加负压抽干 , 即可达到快速干燥的目的 。 使其布满整个容器内壁 , )分光光度计用的比色 皿 , 用完后应立即用自来水反复 冲 洗 干 净。如 洗 不 净 ( 2 时可采取以下任何一种方法处理 。 / 再用自来水 、 蒸馏水冲洗干净 。 5m o l L 的 HNO ① 可用 3. 3 溶液或稀盐酸冲洗 , / 浸泡后 0. 2m o l L的 N a C O ② 浸泡于溶液 Ⅰ ( 2 3 溶液 + 少量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水洗 , 再于溶液 Ⅱ ( 体积比为 1∶5 的 HNO 浸泡后再用自来 水 、 3 溶液 + 少许 H 2O 2) 蒸馏水冲洗干净 。 浸泡于盐酸 乙醇溶液 ( 浓盐酸与 9 ? 5% ③ 当容器被带有颜色的有机物质玷污时 , 乙醇的体积比为 1∶2 ) 后, 用自来水或蒸馏水冲洗干净 。 切忌用毛刷刷洗 , 或用粗糙的布或纸 擦 拭 , 以 免 损 坏 比 色 皿 的 透 光 度, 亦应避免 用较强的碱液或强氧化剂清洗 。 洗净后倒置晾干备用 。 ( )可调定量的加液器使用完毕后 , 如长期不使用 , 必须把加液器放在蒸馏水内 3 连续抽打数次 , 把管内活塞洗净 , 以免活塞卡死 , 特别是使用容易结晶的碱性液体后 , 除了要在自来水 、 蒸馏水内清洗外 , 还要 将 活 塞 抽 出 用 手 进 行 清 洗 , 然后自然晾干或 置于烤箱内在 8 装好保存 。 0 ℃ 温度以下烘干 ,( 三 )新玻璃器皿的清洗新玻璃器皿的表面常附着有游离的碱性物质 , 可先用热的洗液或肥皂水刷洗 , 再 流水冲洗 , 再用 0. / ( 溶液浸泡 4h 以上 , 以除去游离碱 , 3~0. 6m o l L HC l 1% ~2% ) 再用流水冲洗干净 。 对容量较大的容器 , 洗净后 , 注入少量浓盐酸 , 慢慢转动 , 使浓盐 酸布满整个容器内壁 , 数分钟后倾倒出浓 盐 酸 , 用 流 水 冲 洗 干 净, 然后用蒸馏水清洗 自然晾干或置于烤箱内烘干备用 。 2~3 次 ,( 四 )油污玻璃器皿的清洗被石蜡 、 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玷污的 玻 璃 器 皿 , 要 单 独 洗 涤, 以防止油脂污染其 增加洗涤难度 。 洗涤时 , 首 先 要 除 去 油 脂, 将油污玻璃器皿倒立于铺有 他玻璃器皿 , 吸水力强的厚纸的铁丝筐内 , 置于 1 小心失火 ) , 使油脂熔 0 0 ℃ 的烤箱中烘烤半小时 ( 化并被厚纸吸收 , 再将其置于碱性洗 液 中 煮 沸 , 趁 热 洗 刷, 可 除 去 油 脂。然 后 再 按 上 述( 一) 或( 二) 的方法清洗 。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7?生物化学实验中玻璃器皿清洁的要 求 是 以 化 学 清 洁 的 标 准 来 衡 量 的 , 即玻璃器2+ 其表面往往还留有 C 、 皿表面不应黏附有任何杂质 。 经 自 来 水 洗 净 的 玻 璃 仪 器 , a 2+ - 等离子 , 所以应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清洗 2~3 次 , 将它们洗去 。 使用蒸馏 M C l g 、 水或去离子水的目的 , 只是洗去附着在仪器表面上的自来水 , 所以应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 。 清洁的玻璃器皿用蒸馏水清洗后 , 其内壁应能被水均匀湿润且无条纹及水珠 , 十分明亮光洁 。二、 溶液的混匀欲使一化学反应充分进行 , 必须使参与反应的各物质迅速地相互接触 , 常常需要 用机械的方法使参与反应的各物质充 分 混 匀 , 以增 加它 们 接触 的机 会。将 溶 液 混匀 不仅是提高化学反应速度的一个重要环 节 , 也是物质溶解和溶液稀释过程中的必经 操作步骤 。 混匀操作必须根据容器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所盛溶液的多少和性质的不同 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 )用玻棒搅拌混匀 , 适用 于 烧 杯 中 内 容 物 的 混 匀 , 如固体 试 剂 的 溶 解 和 混 匀。 ( 1 搅拌使用的玻棒 , 必须两头都很圆滑 , 其粗细长短必须与容器的大小和所配制溶液量 的多少成适当比例关系 , 不能用长而粗的玻棒去搅拌小离心管中的少量溶液 。 )旋转混匀 , 适 用 于 未 盛 满 溶 液 的 锥 形 瓶、 试管和小口容器等中内容物的混 ( 2 以手腕 、 肘或肩作轴旋转容器底部 , 不应上下振动 。 匀 。 操作方法是手持容器上端 , ( )弹打混匀 , 适用于锥形 离 心 管 、 小试管和小塑料离心管等中内容物的混匀。 3 操作方法是手持容器上端 , 用右手指弹动或拨动容器下部 , 使溶液在容器内作漩涡状 运动 。 ( )倒转混匀 , 适用于具塞 的 容 器 , 如 容 量 瓶、 具塞量筒和具塞离心管等中内容 4 物的混匀 。 操作方法是将容器反复倒 转 。 如 是 容 量 瓶 , 由 于 瓶 颈 细 小, 液 量 太 多, 不 容易混匀 , 每倒转一次 , 还要将容量瓶底部旋转摇动数次 ; 如不是具塞试管 , 并且液量 可用聚乙烯等薄膜封口 , 再用大拇指按住管口反复倒转混匀 。 较多 , ( )吸量管混匀 , 适用于不 同 浓 度 样 品 的 混 匀 。 操 作 方 法 是 先 用 吸 量 管 吸 取 溶 5 将吸量管嘴提离液面少许 , 再把吸量管中的液体用劲吹回溶液 。 反复吸 、 吹数次 , 液, 可使溶液充分混匀 。 ( )转动混匀 , 适用于黏稠 性 大 的 溶 液 的 混 匀 , 但液量不可 太 满, 以占容器容积 6 的1 / / 使容器底部在桌面上作快速圆周运 3~2 3 为宜 。 操作方 法 是 手 持 容 器 上 部 , 动。 ( )倾倒混匀 , 适用于液量多 、 内径小的容器中溶液的混匀 。 操作方法是用两个 7 将溶液来回倾倒数次 , 以达到混匀的目的 。 洁净的容器 , ( )甩动混匀 , 右手持试管上部 , 轻轻甩动振摇 , 即可混匀 。 8 ( )振荡器混匀 , 利用振荡器使容器中的内容物振荡 , 达到混匀的目的 。 9 ( )电磁搅拌混匀 , 适用于酸碱自动滴定 、 1 0 H 梯度滴定等 。 操作方法是把装有 p ?8?生物化学实验待混匀溶液的烧杯放在电磁搅拌器上 , 在烧杯内放入封闭于玻璃或塑料管中的小铁 利用电磁力使小铁棒旋转 , 以达到混匀烧杯中溶液的目的 。 棒,三、 过滤过滤的目的是要使沉淀与液体分 离 。 在 试 管 内 生 成 的 沉 淀 , 通常利用离心法将 其分离出来 , 但有大量 的 沉 淀 生 成 时 , 小型离心机就 不 能 达 到 分 离 沉 淀 的 目 的。 所 以, 有大量的沉淀产生时多采用过滤分离法 。 1 ? 常压过滤 常压过滤就是不外加任何压力 , 滤液 在 自 然 条 件 下 通 过 介 质 进 行 过 滤 的 一 种 方 法, 适用于滤液黏度小 、 沉淀颗粒粗 、 过滤速度快的样品 , 过滤介质可选用孔隙较大的 滤纸 、 脱脂棉和纱布等 。 ( )滤纸的选择 。 滤纸有定量滤纸和定性滤纸两种 。 定量滤纸已经盐酸去灰处 1 理, 以尽量除去滤纸中的矿物质 。 当过滤酸性溶液时 , 很少有灰质从滤纸中流出 。 由 曾用氨中和 去 灰 处 理 的 酸 , 因 而 滤 纸 上 留 有 一 定 的 氨 盐, 于这种滤纸在制造过程中 , 所以不适合用于过滤含氮的溶液 。 定性 滤 纸 灼 烧 后 会 留 下 相 当 多 的 灰 分 , 因此不适 合用于质量分析 。 所以 , 定性滤纸一般 用 于 普 通 过 滤 , 定 量 滤 纸 多 用 在 质 量 分 析 中。 滤纸大小的选择可根据沉淀的多少来决 定 , 至 于 漏 斗 的 大 小, 应 以 滤 纸 放 入 漏 斗 后,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5~1 0mm 即可 。 ( )滤纸的折叠 。 折叠滤 纸 一 般 用 两 次 对 叠 法 。 先 通 过 滤 纸 圆 心 对 叠 一 次 后 , 2 与第一次成垂直方向再对叠一次 , 展开上部即成 6 圆 锥 形, 恰 与 漏 斗 壁 密 合。如 果 0 ° 漏斗不成 6 , 则第二次对叠时应适当地改变角度 , 使滤 纸 较 大 或 较 小 的 一 半 展 开 后 0 ° 刚好与漏斗壁密合 。 ( )混悬液的加入 。 向漏斗 中 加 入 待 过 滤 的 混 悬 液 时 用 玻 棒 引 流 , 玻棒应倾斜 3 约2 , 其下端靠近三层滤纸一侧, 但 不 要 触 及 滤 纸, 且混悬液沿玻棒流入漏斗时的 0 ° 不得使混悬液超过滤纸上缘 。 速度不要太快 , 2 ? 减压过滤 减压过滤就是在介质下面抽气减压 、 提高过滤速度的方法 ,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 ( )滤液黏度较大 ; 1 ( )滤液为胶体溶液 ; 2 ( )沉淀颗粒很小 , 不易在常压下过滤 ; 3 ( )为了取得沉淀需尽量排尽滤液 ; 4 ( )为了加快过滤速度 , 分离滤液与沉淀( 如精制某些试剂需反 复 结 晶 与 过 滤, 5 以便达到迅速精制结晶的目的 ) 。 减压过滤漏斗常用布氏漏斗或玻璃砂芯漏斗 , 使用时 , 应将滤纸剪成与漏斗孔径 一样大小 , 平贴在滤板上 , 用滤液湿润 , 通过抽气的方式使之紧贴在滤板上 , 或者将滤 纸撕成碎片 , 在蒸馏水中搅成纸浆 , 在减 压 情 况 下 将 其 倒 在 滤 板 上 , 抽去水分后即成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9?均匀的纤维板 。 玻璃砂芯漏斗中间有一砂芯滤板 , 不 需 另 加 滤 纸, 但 欲 收 集 沉 淀 时, 则应另加滤 纸, 以方便将沉淀取出 。 滤板的孔径和适用范围如表 1 ? 3 所示 。表1 ? 3  滤板的孔径和适用范围 国际编号 P 7 0 P 5 0 P 3 0 P 7 P 4 P 2 滤板编号 G 1 G 2 G 3 G 4 G 5 G 6 滤板孔径/ m μ 2 0~3 0 1 0~1 5 4. 5~9 3~4 1. 5~2. 5 1. 5 以下 一 般 用 途 滤除大沉淀物及胶状沉淀物 滤除大沉淀物及洗涤气体 滤除细沉淀物及水银过滤 滤除液体中细或极细的沉淀物 滤除极细沉淀物 、 较大杆菌及酵母菌 滤除 0. 6~1. 4μ m 的细菌   使用玻璃砂芯漏斗时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 ( )新漏斗使用前要用酸溶液 ( 如稀盐酸 ) 浸泡处理 , 再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 烘干 1 后使用 。 ( )使用 G 滤板上附着的沉淀物可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 必要时 2 1~G 4 号滤板时 , 可用适当的溶剂或重铬酸钾清洁液浸泡 4~5h, 再用自来水 、 蒸馏水冲洗干净 , 烘干 备用 。 ( )使用 G 如滤板上附 3 4~G 6 号滤板 时 , 着有细菌 , 可用硫酸 、 硝酸钠 、 蒸馏水混合液抽 滤一次 , 并用 此 混 合 液 浸 泡 滤 板 两 天 , 再洗净 烘干 , 保存备用 。 ( )玻璃砂芯漏斗不能用来过滤碱性溶液。 4四、 吸量管的种类和使用吸量管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 测 定的准确度与吸量管的正确使用密切相关 。( 一 )吸量管的分类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吸量管有三类 , 如 图1 ? 1 所示 。 ( )奥 氏 吸 量 管 。 它 具 有 一 卵 形 空 球 及 1 每根 吸 量 管 上 只 有 一 个 刻 度, 放液 短小出口 , 时必须将遗留在管尖内的少量液体吹入容器 内 。 在所有吸 量 管 中 以 奥 氏 吸 量 管 准 确 度 最图1 ? 1  吸量管( )奥氏吸量管 ; ( )移液管 ; ( ) 刻度吸量管 a b c ① 不完全流出式   ② 完全流出式 ?1 0?生物化学实验高, 常用于定量实验 , 供准确量取 0. 5m L、 1. 0m L、 2. 0m L 液体时使用 。 )移液管 ( 单刻度吸量管 、 普通单标吸量管 ) 。 其造型略似奥氏吸量管 , 中间膨 ( 2 大部分呈长圆柱状 , 每根吸量管上亦只有 一 个 刻 度 , 当 所 量 液 体 流 完 后, 将管尖在容 器内壁上停留 3~5s , 注意所剩少量液体不要吹出 , 因其固定倾出容量已经检定 。 供 准确量取 5m L、 1 0m L、 2 5m L 等较多体积液体时使用 。 ( )刻度吸量管 ( 多刻度吸量管 ) 。 供量取 1 3 0m L 以下 任 意 体 积 的 液 体 时 使 用 。 每支吸量管上都有许多等分刻度 。 刻度 吸 量 管 有 完 全 流 出 式 、 吹出式和不完全流出 式等多种形式 。 上有零刻度 , 下无总量刻度的 ; 上有总 ① 完全流出式 。 其刻度标记有两种方式 : 量刻度 , 下无零刻度的 。 使用时吸量管尖端遗留液体不要吹出 , 将管尖停靠容器内壁 一段时间 ( 一级品 1 , 二级品 3~5s ) 即移走吸量管 。 5s 也 有 总 量 刻 度。 总 量 刻 度 均 在 尖 端 以 ② 不完全流出 式 。 吸 量 管 上 有 零 刻 度 , 上 。 使用时放液至相应的容量刻度线处 , 不要放液到最低的刻度线以下 。 吹” 字的为吹出式 , 使用时应将管尖残留液体吹入接 ③ 吹出式 。 吸量管上标有 “ 受器内 。 为准确快速地选取所需吸量管 , 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定 : 在刻度吸量管的上方 其容积标志如表 1 应印上各种颜色环 , ? 4 所示 。表1 ? 4  不同容量吸量管的颜色环 标准容量/ m L 色标 环数 0. 1 红 单 0. 2 0. 2 5 0. 5 黑 单 白 双 红 双 1 黄 单 2 黑 单 5 红 单 1 0 橘红 单 2 5 白 单 5 0 黑 单( 二 )吸量管的使用( )选择 。 量取整数量液体 , 并 且 取 量 要 求 准 确 时, 应 选 用 奥 氏 吸 量 管; 量取较 1 大体积液体时要用移液管 ; 量取任意体 积 的 液 体 时 , 应 选 用 大 小 合 适 的 刻 度 吸 量 管, 吸量管总容量最好等于或稍大于最大取液量 , 临用时要看清容量和刻度 。 ( )执管 。 用右手拇指和中指夹住吸量管 ( 离吸量管上口 6~7 , 刻度数字 2 c m 处) 要对向自己 ; 食指堵住吸量管上口以控 制 液 流 。 无 名 指 和 小 指 从 手 心 内 侧 自 然 地 靠 上吸量管 , 使吸量管处于垂直稳定状态 , 如图 1 ? 2 所示 。 ( )取液 。 左手捏压吸耳球 , 将 吸 量 管 插 入 液 面 下 约 0. 吸耳球紧贴 3 5c m 深 处, 将液体吸至最高刻度上方 1~2c 然 后 迅 速 用 右 手 食 指 按 紧 上 口, 吸量管上口 , m 处, 使液体不至于从管下口流出 。 ( )调准刻度 。 将 吸 量 管 提 出 液 面 , 吸 黏 性 大 的 液 体 时, 先用滤纸擦干管尖外 4 壁, 容器倾斜 1 , 管尖靠上容器内壁 , 吸量管保持垂直 ; 然后略微放松食指 , 用 5 ° 0 ° ~2 食指控制液面 , 使之平稳下降至所需刻度 ( 此 时 溶 液 呈 弯 月 面、 视线和刻度应在同一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1 1?水平上 ) , 立即用食指按紧吸量管口 。 )放 液 。 将 吸 量 管 移 至 接 受 器 , 管尖接触接 ( 5 受器内壁但不 要 插 入 接 受 器 内 原 有 的 液 体 中 , 接受 器倾斜 1 , 吸 量 管 保 持 垂 直, 放 松 食 指, 让液 5 ° 0 ° ~2 体自然流入接受器内 。 ( )洗涤 。 吸血液 、 血清等黏稠液体及标本( 如 6 尿液 ) 的吸量管 , 使用后应立即用自来水冲 洗 以 防 止 吸取一般试剂的吸量管不必立即 吸量管干涸堵 塞 ; 实验完毕后根据教师要求决定冲洗与否 。 冲洗 ,五、 普通离心机的使用方法欲使沉淀与 母 液 分 开 , 采用过滤和离心的方式 都可达到目的 , 但当沉淀黏稠 , 或颗粒大 小 能 通 过 滤 或总容量太少又需定量测定时 , 使用 离 心 沉 淀 法 纸, 比过滤法要好 , 因为离心分离能减少损失 。 使用离心机 前 , 应 先 检 查: ① 调速旋钮是否处 是否有碎玻璃片或漏孔 ; ③ 转动状态是否平稳 。 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 将样品装至离心管中( 不超过2 / 3体 ① 机 器 检 查 合 格 后, 积) , 并将离心管放入套管中 , 然后用空离 心 管 加 水 连 套 管 一 起 放 置 在 药 物 天 平 上 平 衡( 不平衡不允许离心 ) , 禁止 向 较 轻 的 一 侧 离 心 管 与 套 管 之 间 加 水 平 衡 ; ② 将已平 衡的放有离心管的套管分置在离心机中对称放置 ( 切不可置于相邻位置 ) ; ③ 将离心 机中没有经过平衡的其他不 用 的 套 管 全 部 取 出 , 盖 上 离 心 机 盖; ④ 将定时旋钮旋至 比实际离心所需时间多 1~2 m 接 通 电 源, 开 启 开 关, 逐步地旋动调速旋 i n 的 位 置, 缓慢增加离心机转速 , 直至达到所需转速 , 转速稳定后开始计时 ; 将 钮, ⑤ 离心完毕 , 调速旋钮旋回零位 , 关闭电源 , 待离心机自动停止转动后方可打开机盖 , 取出离心管 。 使用离心机应注意的事项 : 若听到特殊响声或有振动 , 可能有离 ① 离心过程中 , 心管破碎或相对位置上的两管质量不平衡 , 应立即关机停用 , 若离心管已破碎应将玻 璃渣全部倒出 ( 玻璃渣不可倒入下水道 ) , 然后换管重新平衡离心 , 若管未破裂也要重 新平衡后再离心 ; 禁 止 用 手 或 其 他 物 品 迫 使 离 心 机 停 转; ② 离心完 毕 , ③ 如离心酚 等有机溶剂时则要用特制的塑料离心管 。图1 ? 2  使用吸量管的手势套管底部是否铺有橡皮或棉花等软垫 , 套管底部 在零位 ; ② 套管与离心管是否相配 ,六、 台秤台秤又叫托盘天平或药物天平 , 是用于粗略称量的仪器 。 我国生产的台秤 , 根据 其最大称量值分为 1 感 量 0. 、 感 量 0. 、 感 量 0. 和 0 0g( 1g) 2 0 0g( 2g) 5 0 0g( 5g) ( 感量 1g ) 四种 。 10 0 0g ?1 2?生物化学实验台秤使用方法如下 : ① 根据所称物品质量选择合适的台秤 ; ② 称量 前 将 游 码 移 ” 处, 调节横梁上的螺丝 , 使指针 停 止 在 刻 度 的 中 央 或 使 其 左 右 摆 动 的 格 数 至标尺 “ 0 相等 ; 应将被称重物品放在左盘上 , 砝码放在右盘上 ; ③ 称量时 , ④ 台秤的 盘 上 不 能 直接放置称量的物品 , 一般使用称量用纸 ( 清洁干燥的纸即可 ) 或表面皿进行称重 , 称 取液态的 、 潮湿的 、 有腐蚀性的物 品 时 , 应放在干燥的烧杯里或称量瓶内称重; ⑤ 必 须用镊子夹取砝码 , 加砝码的顺序是由大到小 , 最后移动游码 , 当指针停在刻度中央或 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时 , 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质量再减去烧杯或称量用纸的质量 , 就 将游码移到标尺 “ ” 处, 清洁称量盘 , 放回砝码 。 是称重物品的质量 ; 0 ⑥ 称量完毕 ,七、 电子天平电子天平型号不同 , 其 称 量 范 围、 灵 敏 度 等 也 不 同, 可 以 参 看 各 自 型 号 的 说 明。 下面以 D T 2 0 0 为例介绍操作方法 。 ( )接通2 应有良好地线 ) , 打开电源开关 , 此时 , 天平内部电源开始工 1 2 0 V 电源 ( 作。 ( )在空称盘时 , 按一下 “ / 键, 显示窗内绿色显示器全亮 “ 后, 接 2 ON O F F” 8 8 8 8 8” 着依次显示 “ ” 至“ ” , 表示微机正在检查天平的各个部分, 然 后, 显示“ 。 E ? 1 E ? 9 0. 0g” 下面可进入正常称量工作 ( 为保证称量稳定 , 天平应开机预热 1 。 5m i n 后称量 ) )当 在 称 盘 上 称 皮 重 时 , 待天平显示稳定后按一下去皮键“ , 显示值为 ( 3 T” “ ” 后再称量 , 此时显示的数值为净重 。 拿掉载荷后 , 显示载荷的负值 , 再按一下 0. 0g 去皮键 , 显示回零值 。 ( )称量完毕 , 关掉电源 , 清洁天平 。 4八、 标准曲线的制作1 ? 方法 首先应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 在溶液吸收最大的波长下 , 逐一测定它 们的吸光度 A; 然后用方格坐标纸以溶 液 质 量 浓 度 为 横 坐 标 , 吸 光 度 为 纵 坐 标 作 图。 若被测物质对光的吸收符合光的吸收定 律, 则必然得到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 即 标准 曲 线 , 亦 称 工 作 曲 线, 如图1 ? 3所 示。 2 ? 操作与计算 ( )硫 酸 铜 储 备 标 准 液 的 配 制 ( 含 1 / 。 精确称取 C 铜量 2 00 0 0μ m L) u S O g 4 ?5 , 置于1 H2O 3 9. 2 6 1g 0 0m L 烧杯 中, 用 0. / 移入 0 5m o l L 硫 酸 溶 解 后,图1 ? 3  标准曲线用少量0 / 5 0 0m L 容量瓶中 , . 0 5m o l L硫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1 3?酸冲洗烧杯 3 次 , 洗液一并转入容量瓶中 。 用 0 / . 0 5m o l L 硫 酸 稀 释 至 相 应 刻 度。该 如发现沉淀混浊 , 应重新配制 。 液应放置在阴凉处 , ( )应用标准液的配制 。 用 5 m 按表 1 将硫酸铜储备标 2 L 刻度吸量管 , ? 5 要求 , 准液分别加入 4 只 5 用 0. / 摇 0m L 容量瓶中 , 0 5m o l L 硫酸分别将其稀释至刻度处 , 置阴凉处备用 。 匀,表1 ? 5  标准液的制备 编号 1 2 3 4 应用标准液质量浓度/ ( / m L) g μ 10 0 0 20 0 0 30 0 0 40 0 0 加入储备标准液体积/ m L 2. 5 5 7. 5 1 0)绘制硫酸铜标准曲线 。 分别从编号容量瓶中 , 吸取硫酸铜应用标准液 , 加到 3    ( 光径 1c 以蒸馏水作空白调零点 , 在6 m 的比色皿中 。 用7 2 2 分光光度计 , 9 0n m 波长 处, 测定 1~4 号容量瓶中溶液的吸光度 ; 每一溶液重复测量 3 次 , 取其平均值 。 以各 瓶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 , 以各溶液的吸光度值为纵坐标 , 用坐标纸绘制出硫酸铜标 准曲线 。 ( )未知硫酸铜溶液质量浓度的计算 。 取未知硫酸铜溶液 1 m 若过浓可稀释 4 L( , 用7 在6 5~1 0 倍) 2 2 分光光度计 , 9 0n 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 由此吸光度值可在硫 酸铜标准曲线上查得未知硫酸铜溶液的质量浓度 。九、 灭菌及消毒方法 ( 一 )物理方法灭菌1 ? 火焰灭菌 将微生物接种工具等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 像接种工具中的 接种环 、 接种针及其他金属用具就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 。 此外 , 在接种 时, 我们也常把试管口 、 三角瓶口 、 培养皿 等 放 在 酒 精 灯 火 焰 外 侧 灼 烧 以 达 到 无 菌 操 作的目的 。 2 ? 干热灭菌 干热灭菌是用干燥热空气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 把待灭菌的物品包好后放入干燥 箱中 , 在1 6 0~1 7 0 ℃ 的温度下加热1~2h。 干热灭菌常用于空玻璃器皿和金属器具 中, 灭菌的操作步骤如下 。 ( )包扎 。 玻璃仪器在灭菌 前 要 正 确 地 包 扎 和 加 塞 , 以保证灭菌后不被外界杂 1 菌所污染 。 ?1 4?生物化学实验( )装箱 。 将包扎好的器具放入干燥箱内 , 注意不要摆放得太密 , 要保持空气流 2 通。 ( )灭菌 。 接通电源 , 打开排气阀 , 待温度升高到 8 等 3 0~1 0 0 ℃ 后关闭排 气 阀 , 温度升到 1 6 0~1 7 0 ℃ 时开始计时保持 1~2h。 ( )灭菌结束 。 断开电源 , 使温度自然降至 5 再打开灭菌箱门 , 取出物 4 0~6 0 ℃, 品备用 。 干热灭菌时的注意事项 : 如果有水 , 在干热灭菌时容易炸裂 ; ① 灭菌的玻璃器皿内不能有水 , 太挤 , 以免受热不均匀 , 使得灭菌不彻底 ; ② 灭菌物品不能放得太多 、 ③ 灭菌物品不能直接放在底板上 ; 温度太高 , 棉花和报纸会烧焦 ; 6 0~1 7 0 ℃ 为宜 , ④ 灭菌温度以 1 0 ℃ 以下 。 ⑤ 灭菌结束后使灭菌箱的温度自然降到 6 3 ? 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是利用热蒸汽灭菌 , 水分子 可 以 破 坏 维 持 蛋 白 质 三 维 结 构 的 氢 键 和 其 他相互作用的弱碱 , 热蒸汽的穿透力比 热 空 气 强 。 另 外 当 气 体 转 变 成 液 体 时 会 放 出 因此其灭菌效果更好 。 大量热 , )常压蒸汽灭菌 1 ( )巴氏消毒 。 把液体放在 较 低 的 温 度 下 消 毒 , 既可以杀死液体中致病菌的繁 1 殖体 , 又不会破坏液体中的成分 , 一般在 6 常用于牛奶 、 0~8 5 ℃ 下处理 1 5~3 0m i n, 啤酒及果酱等食品的灭菌 。 )煮沸消毒法 。 许多器械 , 如手术刀 、 剪刀和镊子等可直接在铝锅中的水中煮 ( 2 沸消毒 , 将水煮沸 1 而要杀死芽孢则须煮 1~2h。 5~3 0m i n 即可杀死细菌的营养体 , ( )蒸汽持续灭菌法 。 在较 大 的 蒸 锅 中 进 行 , 从蒸汽大量产生时加大火力保证 3 待温度达到1 能够杀死绝大部分的芽孢 有充足的蒸汽 , 0 0 ℃ 后计时持续加热3~6h, 和全部营养体 。 )间歇灭菌法 。 常用于不耐热的培养基的灭菌 , 培养基在 1 ( 4 0 0 ℃下蒸煮3 0~ 再在室温下过夜 , 诱导残留的芽孢萌发 , 第二天 再 用 6 0m i n 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 , 同样的方法灭菌 , 如此连续重复三天 , 就可在较低温度下达到灭菌的目的 。 常压蒸汽灭菌的注意事项 : ① 使用间歇灭菌法和蒸汽持 续 灭 菌 法 时 必 须 保 证 灭 菌 物 内 外 部 的 温 度 都 达 到 1 0 0 ℃ 后才能计时 ; ② 灭菌时锅内或蒸笼上的待灭菌物体不能堆放得太挤 ; 防止干锅 。 ③ 灭菌时应在锅内把水加足 , 迅 速 降 温, 因为如果降温过慢会使未杀死的杂 ④ 间歇灭菌时应在每次加热 后 , 菌大量生长 , 反而导致物品变质 。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1 5?)高压蒸汽灭菌 2 高压蒸汽的灭菌原理是 : 待灭菌物品放在盛有水且封闭的高压蒸汽灭菌锅中 , 将 锅内的水煮沸 , 可把锅中原有的冷空气彻底除尽 , 再继续加热就会使锅内的蒸汽压上 从而 温 度 也 会 跟 着 上 升 , 当蒸汽压达到1 水蒸气的温度上升到 升, 0 3. 4k P a 时, 经过 1 1 2 1 ℃, 5~2 0m i n 的加热过程就可以杀死全部微生物及其芽孢 。 高压蒸汽灭 菌锅有立式 、 卧式及手提式等不同类型 。 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时 , 灭菌锅内的冷空气是否排尽非常重要 , 因为 水蒸气中还含有空气时 , 所显示的压力是水蒸气压力和部分空气压力的总和 , 因而当 锅内实际温度达不到需要的温度 , 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 。 高压灭菌锅的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见微生物实验室常用仪器介绍以及操作规则 和要求 。( 二 )化学方法灭菌化学药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活 动 及 其 菌 体 结 构 , 从而起到抑菌和杀菌的作 用 。 按对微生物的作用性质可以把化学试剂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 。 杀菌剂是指能破 如重金属离子和某些强氧化剂 ; 抑菌 坏微生物代谢机能并具有致死作用的化学试剂 , 剂并不能破坏微生物的 原 生 质 , 只 能 抑 制 新 细 胞 物 质 的 合 成, 可使得微生物不能繁 殖, 如磺胺类及抗生素 。 化学杀菌剂主要用于 抑 制 和 杀 灭 物 体 表 面 、 器 械、 排泄物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 物; 抑菌剂主要用于皮肤 、 伤口等处以防止感染 , 还用做食品 、 药品的防腐剂 。 微生物 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有升汞 、 甲 醛、 高 锰 酸 钾、 乙 醇、 碘 酒、 龙 胆 紫、 石 炭 酸、 煤 漂白粉 、 氧化乙烯 、 丙酸内酯 、 过氧乙酸 、 新洁尔灭等 。 粉皂溶液 、( 三 )过滤除菌将液体通过某种微孔的材料 ( 膜滤 器 ) , 可使得微生物和液体分开。 膜滤器采用 微孔滤膜做材料 , 通常由硝酸纤维素制成 。 当液体通过膜滤器时 , 大于滤膜孔径的微 生物不能穿过滤膜而被阻挡在膜上 。 这 种 方 法 主 要 用 于 对 热 敏 感 的 液 体 , 如含有酶 或维生素的溶液 。( 四 )紫外杀菌波长为 2 从而使这些分子变性失 6 0n m 左右的紫外线能被核酸和蛋白质吸收, 活 。 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很差 , 不能穿透衣服 、 纸张 、 玻璃等物质但是可以穿透空气 , 因 能辐射出 而可用做物体表面和室内的杀菌处理 。 紫 外 灯 是 人 工 制 造 的 低 压 水 银 灯 , 波长为2 常在一般实验室 、 接种箱 、 接种室用来杀菌 。 5 3. 7n m的紫外线 , ?1 6?生物化学实验十、 滴定操作 ( 一 )原理滴定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 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 , 直到 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 反 应 完 成 为 止 , 根据试剂溶液的浓度和消耗 的体积 , 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 这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滴定液 。 将滴定液从滴定管中加到被测物质 溶液中的过程叫做滴定 。 当加入滴定液中物质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定量 反应就达到了计量点 。 在滴定过程中 , 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 反应完成时 , 为滴定终点 。 滴定终点与计量点不一定 恰 恰 符 合 , 由此所造成的分析误差叫做滴定 误差 。 适合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通常 要 求 在 9 这是定量计算的基 9. 9% 以 上 , ① 反应必须按方程式定量地完成 , 础; 有时可加热或用催化剂以加速反应 ) ; ② 反应能够迅速地完成 ( 或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其干扰 ; ③ 共存物质不干扰主要反应 , 指示滴定终点 ) 。 ④ 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计量点 (( 二 )滴定分析法( )直接滴定法 。 用滴定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 以达终点 。 1 ( )间接滴定法 。 直接滴定有困难时常采用以下两种间接滴定法来测定 。 2 然后用滴定液 ① 置换法 。 利用适当的试剂与被测物反应产生被测物的置换物 , 滴定这个置换物 。 如铜盐测定 :2+ - C u +2 I u+ I →C 2用N 以淀粉指示液指示终点 。 a S 2 2O 3 滴定液滴定 , 剩余滴定法 ) 。 用已知体积的过量的滴定液和被测物反应完全后 , ② 回滴定法 ( 再用另一种滴定液来滴定剩余的前一种滴定液 。( 三 )滴定液滴定液是指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 它 是 用来 滴定 被测 物质 的。 滴 定 液的 浓 度 用 “ / ” 表示 。 X X X 滴定液 ( YYY m o l L) ( )配制 。 配制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方法 。 1 计算出基准物质的质量 。 准确称取并溶解 ① 直接法 。 根据所需滴定液的浓度 , 后, 置于量瓶中稀释至一定的体积 。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1 7?如配制滴定液的物质很纯 ( 基准物质 ) , 且有恒定的分子式 , 称取时及配制后的性 质稳定 , 那么就可直接配制 , 并根据基准物质的质量和溶液体积 , 计算出溶液的浓度 。 但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 计算并称取 一 定 质 量 的 试 剂, 溶解或稀释 ② 间接法 。 根据所需滴定液的 浓 度 , 成一定体积 , 并进行标定 , 从而计算出滴定液的浓度 。 有些物质因吸湿性强或不稳定 , 常不能准确称量 , 只能先将物质配制成近似浓度 的溶液 , 再以基准物质标定 , 以求得准确浓度 。 ( )标定 。 标定是指用间接法配制好的滴定液 , 必须由配制人进行滴定度测定 。 2 ( )标定份数 。 标定份数是 指 同 一 操 作 者 在 同 一 实 验 室 中 , 用同一测定方法对 3 同一滴定液在正常和正确的分析操作下进行测定的份数 , 一般不得少于 3 份 。 ( )复标 。 复标是指滴定液 经 第 一 人 标 定 后 , 必须由 第 二 人 进 行 再 标 定。其 标 4 定份数也不得少于 3 份 。 ( )误差限度 。 5 1% 。 ① 标定和复标 。 标定和复标的相对偏差均不得超过 0. ② 计算结果 。 以标定计算所得 的 平 均 值 和 复 标 计 算 所 得 的 平 均 值 为 各 自 测 得 两者的相对偏差不得超过 0. 否则应重新标定 。 值, 1 5% , 如果标定与复标结果满足误差限度的要求 , 则应将两者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 。十一、 分光光度法及比色分析法 ( 一 )基本原理光是由光子组成的 , 光线也就是高速向前运动的光子流 。 光和其他电磁波一样 , 传 并且有波长和频率的特征 。 光子的能量有大有小 , 光子的能量越 播过程也呈波动性质 , 大, 振动的频率也越高 , 但波长则越短 。 换言之 , 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 , 而与波长成 反比 。 肉眼可见的光线称为可见光 , 它的波长范围是 4 0 0~7 6 0n m。 不同波长的可见 光的颜色不同 , 随着波长的增加 , 光线可呈紫 、 蓝、 绿、 黄、 橙、 红等不同的颜色 , 波长小于 大于 7 4 0 0n m 的光线称为紫外线 , 6 0n m 的则称为红外线 。 物质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波具有选择 吸 收 的 特 性 , 分光光度法就是基于物质的这 种特性而建 立 起 来 的 分 析 方 法 。 通 常 分 光 光 度 法 是 指 紫 外 ( 、 可见 2 0 0~4 0 0n m) ( 和红外 ( 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分析法 。 分 光 光 度 法 4 0 0~7 6 0n m) 7 6 0~1 00 0 0n m) 和比色分析法都是光吸收分析法 , 两者的 主 要 不 同 是 使 用 的 仪 器 构 造 和 分 析 的 灵 敏 度、 准确度以及应用范围有所不同 。 物质颜色与其所吸收的光的颜色的关系如表1 ? 6 所示 。 许多化学物质的溶液具有颜色 ( 无色 化 合 物 也 可 以 加 显 色 剂 经 反 应 生 成 有 色 物 质) , 而且颜色的深浅与物质的质量浓度成正比 , 因此 , 可以用比较溶液颜色深浅的方 ?1 8?生物化学实验 表1 ? 6  物质颜色与其吸收的光的颜色关系表 物质颜色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吸收的光的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波长范围/ n m 4 0 0~4 5 0 4 5 0~4 8 0 4 8 0~4 9 0 4 9 0~5 0 0 5 0 0~5 6 0 5 6 0~5 8 0 5 8 0~6 0 0 6 0 0~6 5 0 6 5 0~7 5 0法来测定有色溶液的质量浓度 , 这种方 法 称 为 比 色 分 析 法 。 光 电 比 色 法 是 用 光 电 比 色计进行测定的 , 由滤光片来获得近似的单色光 , 滤光片的波长范围宽达 2 0~3 5n m 以上 。 分光光度计是利用棱镜或光栅来 取 得 单 色 光 的 , 其获得单色光的波长范围可 达几个纳米甚至更窄 。 因此 , 分光光度法 可 以 在 物 质 的 吸 收 曲 线 上 选 择 最 合 适 的 波 同时由于棱镜或光栅分出的光更接近于单色光 , 从而使溶液的吸光度 长来进行测定 ,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其他具有光吸收的物质的干扰 , 因此分光光度法比一般比色 增加 , 法的灵敏度 、 准确度和选择性都要高 。( 二 )国产分光光度计的使用1. 7 2 2 型光栅分光光度计 色散元件为衍射光栅 , 其波长范 7 2 2 型光栅分光光度计采用单光束自准式光路 , 单 色 光 器、 试 样 室、 光 电 管、 微 电 流 放 大 器、 对 围为 3 3 0~8 0 0n m。 该仪器由光 源 室 、 数放大器 、 数字显示器和稳压电源等部件组成 , 如图 1 ? 4 所示 。 此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 ( 放大倍数最小 ) 。 1 挡” ① 将灵敏度旋钮调置为 “ 指示 灯 亮 , 预热2 , 选择开关置于“ 挡。 0m i n A” ② 吸光度 A 的测量 。 接通电源 , 打开样品室盖 ( 光门自动关闭 ) , 将装有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比色架中 。 转动波长手轮 , 把所需波长调节至刻度线处 。 盖上样品室盖 , 将空白溶液比色皿置于光路 , 调节吸光 度旋钮 , 使数字显示为 “ ” , 然后将待测溶液置于光路中 , 在数字表上直接读出被 0. 0 0 0 测溶液的吸光度值 。 挡, 打 开 样 品 室 盖, 把空白溶液比色 T” ③ 透光率 T 的测量 。 将选择开 关 置 于 “ 皿放入光路中 , 选择所需波长 , 调节“ 旋 钮, 使数字表读数为“ 。盖上样品 0%T” 0. 0”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1 9?图1 ? 4 7 2 2 型光栅分光光度计仪器外形图1― 数字显示器 ; 2― 吸光度调零旋钮 ; 3― 选择开关 ; 4― 光度调斜率电位器 ; 5― 浓度旋钮 ; 6― 光源室 ; 7― 电源开关 ; 8― 波长手轮 ; 9― 波长刻度窗 ; 1 0― 试样架拉手 ; 1 1―1 0 0%T 旋钮 ; 1 2―0%T 旋钮 ; 1 3― 灵敏度调节旋钮 ; 1 4― 干燥器室盖 , 调节 “ 旋钮使数字显示为 “ ” ( 如果显示不到 1 可适当增加灵 1 0 0%T” 1 0 0. 0 0 0% , 敏度的挡数 ) 。然后将待测样品液移入光路中 , 从数字表上读出透光率 T 值 。 挡, 将已标定浓度的溶液移入光路 中, C” ④ 浓 度 C 的 测 量。将 选 择 开 关 置 于“ 调节浓度旋钮 , 使数字显示为标定值 。 然后将待测样品液比色皿移入光路中 , 读取相 应的浓度值 。 取出比色皿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 ⑤ 测定完后切断电源 , 2 ?7 2 2 0 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 国产 UN 高分辨率的单光束光 I C O WF J7 2 2 0 型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低杂散光 、 路结构单色器 , 仪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重现性和精确的测量读数, 测量波长范围为 3 3 0~10 0 0n m。 此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操作如下所述 。 确保仪器供电电源有良好的接地性能 。 ① 连接仪器电源线 , 使仪器预热 2 ( 不包括仪器自检时间 ) 。 0m i n ② 接通电源 , 键设置测试方式 , 包括透光率( 、 吸光度( , 已知标准样品浓 MO D E” T) A) ③ 用“ 和已知标准样品斜率 ( 。 度值 ( C) F) ④ 用波长选择旋钮设置所需的分析波长 。 打 开 试 样 室 盖, 将盛有 ⑤ 将参比样品溶液和被测样 品 溶 液 分 别 倒 入 比 色 皿 中 , 溶液的比色皿分别插入比色皿槽中 , 盖上试样室盖 。 一般情况下 , 参比试样放在第一 个槽位中 。 仪器所附的比色皿 , 其透光率是经过配对测试的 , 未经配对处理的比色皿 将影响试样的测试精度 。 比色皿透光部分表面不能有指印 、 溶液痕迹 , 被测溶液中不 能有气泡 、 悬浮物 , 否则也将影响试样测试的精度 。 ?2 0?生物化学实验校具 ( 黑体 ) 置入光路中 , 在“ 方式下按“ 键, 此时显示器显 0%T” T” 0%T” ⑥ 将“ 示“ ” 。 0 0 0. 0 拉) 入光路中 , 按“ 键调节 , 使显示器由显示“ 直 1 0 0%T” B L A” ⑦ 将参比试样推 ( 至显示 “ 或“ 为止 。 1 0 0%T” 0. 0 0 0 A” 或“ 后, 将被测试样推 ( 拉) 入光路中 , 1 0 0%T” 0. 0 0 0 A” ⑧ 当仪器显示器显示出 “ 这时 , 便可从显示器上得到被测试样的透光率或吸光度值 。 3. 7 5 2 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 波长范围2 7 5 2型 紫 外 光 栅 分 光 光 度 计 能 在 紫 外 和 可 见 光 谱 区 域 内 ( 2 0~ 对 不 同 物质 作定性或定量 分析。该仪 器 采 用单 光束 自准 式 光 路, 色散元件 8 0 0n m) 由光源室 、 单色光器 、 试样 室 、 光 电 管、 微 电 流 放 大 器、 对 数 放 大 器、 数字 为衍射光栅 , 显示器及稳压电源等部件组成 。 此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 ” 挡( 放大倍数最小 ) 。 1 ① 将灵敏度旋钮调置 “ 电源开关内左侧指示灯亮 ( 该开关内左侧指示灯为电源指示灯 , ② 按电源开关 , 该开关内右侧指示灯为钨灯指示灯 ) , 仪器背面有一只 “ 钨灯 ” 开关 , 当使用钨灯时 , 钨 。 按“ 氢灯 ” 开 关, 氢 灯 开 关 内 左 侧 指 示 灯 亮, 氢灯电 灯开关内两只指示灯同时发亮 ) 源接通 ; 再按 “ 氢灯触发 ” 按钮 , 氢灯开关内右侧指示灯亮 , 氢灯点亮 ( 该开关内左侧指 该开关内右侧指示灯为氢灯指示灯 ) 。 示灯为氢灯电源指示灯 , 挡。 T” ③ 选择开关置于 “ 光门自动关闭 ) , 调节 “ 旋钮 , 使数字显示为 “ ” 。 0%T” 0. 0 ④ 打开试样室盖 ( ⑤ 将波长置于测试所需的波长刻度线处 。 注意 : 波长在3 6 0 n m 以下 ⑥ 将装有溶液的比色皿置于试样室中的比色皿架中 ( 时, 要用石英比色皿 ) 。 将空 白 溶 液 比 色 皿 置 于 光 路 中 , 调节“ 旋 钮, 使数字 1 0 0%T” ⑦ 盖上试样室盖 , 显示为 “ ( 如果显示不到 “ , 可适当增加灵敏度挡数 , 同时重复 ④ , 调 1 0 0. 0% ” 1 0 0. 0% ” 节仪器的 “ 旋钮 ) 。 0%T” 从数字显示器上直接读出待测溶液的 ⑧ 将盛有待测溶液的比色皿置于光路中 , 透光率 T 值 。 挡, 旋动吸光度调整旋 A” ⑨ 吸光度 A 的测量 。 参照 ④ 和 ⑦ 。 将选择开关置于 “ 钮, 使数字显示为 “ ” , 然后将盛有待测溶液的比色皿移入光路中 , 显示值即为该试 0. 0 样的吸光度值 。 挡旋至“ 挡, 将已标定浓度的溶液移入光 A” C” ⑩ 浓度 C 的测量 。 选择开关 由 “ 路中 , 调节 “ 浓度 ” 旋钮 , 使得数字显示为标定值 。 将盛有待测溶液的比色皿移入光路 中, 即可读出相应的浓度值 。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2 1?第三节   基本单元操作实验 1  微量移液器的使用一、 目的与要求了解可调式微量移液器 ( 也称移液枪 ) 的结构 , 学习微量移液器的用法 。二、 可调式移液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见图 1 ) 。 1 ? 结构 ( ? 5 见图 1 ) 2 ? 标准手持姿势 ( ? 6图1 ? 5  可调式移液器的结构图1 ? 6  标准手持姿势? 容量数据读数示例   3 2 0μ L 1 2 5 1 2. 5μ L 工作原理 4 ?    L 1 5 0μ 0 8 0 8 0μ L L 2 0 0μ 1 5 0 1 5 0μ L L 10 0 0μ 0 4 5 4 5 0μ L L 50 0 0μ 5 0 0 50 0 0μ L活塞移动的距离是由调节轮控制螺杆机构来实现的 。 推动按钮带动推杆使活塞 ?2 2?生物化学实验向下移动 , 排出了活塞腔内的气体 , 松手后 , 活塞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原位 , 从 第 1 挡 为 吸 液, 第 2 挡 为 放 液, 而完成一次吸液过程 。 移液器内部柱塞分 2 挡 行 程 , 手感十分清楚 。三、 可调式移液器的操作1 ? 准备 将移液器吸头 ( 枪头 ) 套在移液器杆 上 , 稍加旋转压紧枪头使之与枪杆间无空气 间隙 。 转动调节轮至所 需 容 积 , 按图1 ? 7所示手握 移液器 。 2 ? 吸液 轻轻按下推动 按 钮 , 使按钮由位置“ 推到位 0” 置“ ” , 将枪头 垂 直 浸 入 液 体 内 2~4 mm 处 , 缓慢 1 松开按钮 , 即使 按 钮 由 位 置 “ 复位到位置“ , 完 1” 0” 停 1~2s 后 将 移 液 器 下 端 枪 头 移 出 成吸液过程 , 液面 。 3 ? 排液 将枪头尖部以 1 倾斜于 容 器 内 壁 , 缓慢 0 ° 5 ° ~4图1 ? 7  按钮的不同位置, 继续按至位置“ 处, 排 按下推动按钮 至 位 置 “ 1” 2”放所有液体 。 停 1~2s 后 移 走 移 液 器 , 松 开 推 动 按 钮, 压 下 枪 头, 即全部完成一次 吸、 排液过程 。四、 使用注意事项( )应看准移液器的最大 量 程 , 切 勿 拧 过 头, 否则易导致调 节 轮 失 灵 甚 至 报 废, 1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移液器是实验必备量液精密仪器 , 请不要用移液器敲打桌面 并严防摔落 。 等物体 , ( )排液时要按到二挡位置至图 1 ” , 以便排净液体 。 2 ? 7 所示位置 “ 2 )移液过程中每步操作一致可获得最佳重复性 , 请注意移液速度 、 平稳性以及 ( 3 进入试样的深度 , 并应垂直握持移液器 。 ( )为了避免液体进入移液器套筒内 , 请压放按钮时要慢且稳 , 放液时应保持移 4 液器垂直 , 吸头中有液体时绝不倒放 。 ( )为获得较高的精度 , 再取液时应先用吸液的方法浸润 吸 头 尖, 以 消 除 误 差。 5 因为当所吸液体是血清蛋白质及有机溶剂时 , 吸头内壁会明显残留一层 “ 液膜 ” , 如果 误差可能会超出规定的误差范围 , 因为这个值对同一个吸头是一个常 吸头只用一次 , 数, 如果用这个吸头再吸一次 , 则精度是可以保证的 。 ( )浓度大的液体其消除 误 差 的 补 偿 量 由 试 验 确 定 , 其取液量可通过增加或减 6 少容量计上的读数加以补偿 。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2 3?实验 2  单菌落的分离一、 目的与要求( )掌握划线分离大肠杆菌单菌落的步骤 。 1 ( )学会观察分离所得的单菌落的特征 。 2二、 原理划线产生单菌落是微生物遗传操作的第一步 。 将细胞群分散成单菌落可以最大 限度避免异种细菌的污染 。 在 L 每一个细 B 平板上划线可 使大肠杆菌单细胞分离, 胞在平板上会产生遗传学上等同的菌 落 。 为 了 验 证 对 抗 生 素 的 抗 性 , 野生型大肠杆 菌和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的 大 肠 杆 菌 都 接 种 在 含 有 氨 苄 青 霉 素 的 L B 平 板 上, 抗性菌株含有质粒 p ( 或其他具氨苄青霉素抗性的质粒) 。该质粒上氨苄青霉 U C 1 8 素抗性基因编码破坏氨苄青霉素的酶 , 使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上生长 。三、 材料与仪器 ( 一 )材料( ) : 1 L B 平板 ( 1 L) 1 0g 蛋白胨 、 5g 酵母提取物 、 1 0g 氯化钠 、 1 5g 琼脂粉 。 ( )L / 在无菌条件下向冷却至6 2 B a m 0℃ 的 L B 中加入0 ? 6m L1 0 0 p 平 板: / 使其终浓度为 6 / m m L的氨苄青霉素 , 0μ m L。 g g ( )大肠杆菌 DH , / ( 或其他具氨苄青霉素抗性的质粒 ) 。 3 5 DH 5 U C 1 8 α α p( 二 )仪器与器材生物垃圾袋 、 酒精灯 、 恒温培养箱 、 接种环 、 记号笔 。四、 操作方法( )实验前2 / / 1 4h 内将 DH 5 5 B a m U C 1 8 划线接种于几个 L α 和 DH α p 平板上 。 p 在3 用封口膜 封 好 置 于 温 度 为 4℃ 的 冰 箱 , 以 防 止 干 燥, 也 7℃ 的温度下过夜培养后 , 可直接从穿刺或斜面培养基上直接划线 。 ( )在每个平板的底部做好标记 , 每个平板的类别应提前标好 ( 或者是 L 或者 2 B, / ) 。 是L B U C 1 8 p ( )取两个 L 其中一个 L 标记为 -p 用做培养不含质粒的 3 B 平板 , B 平板 , U C 1 8, 大肠杆菌 , 另一个标记为 +p 用于培养含有质粒的大肠杆菌 。 取两个 L / U C 1 8, B a m p 平板 , 其 中 一 个 标 记 为 -p 用 做 培 养 不 含 质 粒 的 大 肠 杆 菌, 另一个标记为 U C 1 8, ?2 4?生物化学实验用于培养含有质粒的大肠杆菌 。 +p U C 1 8, )像拿铅笔一样拿着接 种 环 , 在酒精灯上烧红灭菌。然后 将 接 种 环 杆 部 的 其 ( 4 他部分在火上烧过 , 如图 1 ? 8 所示 。图1 ? 8  灼烧接种环灭菌图1 ? 9  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 )冷却 5m 不要将接种环放置在实验台上 。 5 i n。 为了避免污染 , )使用下列技术之一划线接种大肠杆菌 。 ( 6 如果从平板上的菌株开始培养 , 则步骤如下 。 不要将其放在实验台上 。 拿 ① 用另一只手打开生长有大肠杆菌的平板的盖子 , 盖子时 , 盖子的口应朝下 , 这样可以避免污染物落入平板或盖子上 。 使之冷却 。 ② 将接种环多次接触平板上的空白部分 , 如图1 注意不要刮伤培 ? 9 所 示, ③ 用接 种 环 挑 取 一 个 克 隆 即 菌 落 中 的 细 胞 团 , 养基 。 重新盖好平板的盖子 , 然后进行步骤 ( ) 的操作 。 7 如果从穿刺培养的菌种开始培养 , 则步骤如下 。 用拿着接 ① 用不拿接种环的手的拇指和另外的两个手指握住装有菌株的试管 , 种环的手的小指打开试管的盖子 。 注意不要接触盖子的边缘 。 ② 迅速将试管口在火上烧几次 。 使之冷却 。 ③ 将接种环多次接触培养基 , 移走 接 种 环 , 灼 烧 试 管 口, 塞 好 试 管 的 塞 子, 然后进行步 ④ 用接种环挑取菌落 , 骤( ) 的操作 。 7 ( )取一个 L 如图 1 7 B-p U C 1 8 平板 , ? 1 0 所示划线分离 。 在平板的一边做一次 “ ” 形划线 。 转动培养皿约 7 角, 将接种环在火上烧过并冷 Z 0 ° 却后 , 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做第二次 “ ” 形划线 。 同法进行第三次 、 第四次划线 。 Z ( )重复步骤 ( ) ) , 将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 L / 8 4 7 B a m U C 1 8 平板 。 ~( p-p )重复步骤 ( ) ) , 将含有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 L ( 9 4 7 B+p U C 1 8 平板 。 ~( ( )重复步骤 ( ) ) , 将含有质粒的大 肠 杆 菌 菌 株 接 种 于 L / 1 0 4 7 B a m U C 1 8 ~( p+p 平板 。 )重烧接种环 , 冷却后放回实验台 , 养成每次实验完毕烧接种环的习惯 。 ( 1 1 ( )将平板在3 ( 倒置培养的目的是防止盖上的 1 2 7℃ 的温度下倒置培养1 5~2 0h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2 5?图1 ? 1 0  划线分离单菌落的步骤水汽落入培养基导致污染 ) 。 ( )培 养 1 此时菌落的直径范围为 1 3 5~2 0h 最 适 于 观 察 形 态 良 好 的 单 菌 落 , 0 ? 5~3mm。 ( )整理工作包括 : 浓度为 1 1 4 0% 的漂白 ① 分开处理细菌培养物 ; ② 用肥皂水 、 粉或消毒剂 ( 如甲酚皂 ) 擦拭工作台 ; ③ 离开实验室前洗手 。五、 结果观察大肠杆菌菌落 , 并描述其形态 。六、 思考题( )在步骤 ( ) 中: 形划线?② 为什么每次划线之前都要重 1 7 Z” ① 为什么要进行 “ 新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③ 为什么每次新的划线都从前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 ( )为什么可以认为单一菌落在遗传学上是等同的? 2七、 注意事项( )大肠杆菌是在人类肠 道 中 寄 生 的 一 种 普 通 微 生 物 , 一般认为不是一种致病 1 微生物 , 基 本 与 人 类 健 康 个 体 发 生 的 疾 病 无 关。 而 且 大 肠 杆 菌 K 包括 ? 1 2 菌 株, DH 5 α 等实验室常用菌株在人类肠道中都很难生存 。 使用和丢弃大肠杆菌的操作都 很简单 。 ?2 6?生物化学实验( )为了避免污染 , 在每次使用接种环后一定要将接种环在火上灼烧 , 然后放回 2 应将口 、 鼻远离枪头 , 避免吸入其蒸气 。 到实验台上 。 每次吸取菌液时 , ( )大肠杆菌的培养时间不宜过长 , 一般培养时间为 1 此时只有大肠杆 3 5~2 0h, 菌在平板上生长 。 随着时间的延长 , 少量 的 杂 菌 和 生 长 缓 慢 的 真 菌 都 会 出 现 在 平 板 上 。 如果不能在培养后立即观察平板 , 应将其置于冰箱内抑制杂菌生长 。 ( )收集试管 、 刻度吸量管 、 微量移液器的枪头等接触过细 菌 的 物 品, 尽快做消 4 毒处理 。 如果不尽快消毒 , 在室温中存放几天后 , 这些物品上就可能生长出带有臭味 的可能致病 的 杂 菌 。 污 染 的 物 品 可 用 常 规 方 法 消 毒 处 理 。 如 , 1 2 1℃ 温 度 下 的 1 5 在浓度为 1 0% 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 1 5m i n。 m i n 高压灭菌 , ( )实验完毕后用浓度为 1 如 甲 酚 皂) 擦 拭 工 作 台, 5 0% 的漂白粉溶液或消毒 剂 ( 在离开实验室前一定要洗手 。实验 3  过夜悬浮培养与对数期培养Ⅰ   过夜悬浮培养 一、 目的与要求( )掌握过夜悬浮培养的原理 、 方法与步骤 。 1 ( )了解悬浮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 2二、 原理虽然划线是过夜培养的一种好方法 , 但如果是为了提取质粒或是产生大量的培 养物 , 划线就不是必需的 。 基于这 些 目 的 的 培 养 , 悬浮物可以静置于温度为3 7℃ 的 为了得到大量的细胞 , 培养的时间应超过 1 天 。 培养箱 , 大肠杆菌可以在营养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 , 其培养基成分包括 : 如葡萄 ① 碳源 , 如N 、 维生素 B 。 大肠杆菌可以利用这些 糖; a C l M C l ② 盐, ③ 生物素 ; ④ 硫胺 ( g 2; 1) 前体合成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和 氨 基 酸 , 在完全培养基如 L B 上 迅 速 生 长。 酵 母 提 取 物、 水解酪蛋白 ( ) 可以提供全部的维生素和氨基酸 。 c a s e i n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分几个阶段 。 刚刚开始培养的 3 只有 0~6 0m i n内, 少量的细胞生长 , 称为延迟期 。 随后进 入 对 数 生 长 期 , 细 菌 在 对 数 生 长 期 生 长 迅 速, 每2 , 数目增加一倍 。 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的耗尽 , 细胞几乎停止分 裂 , 细菌 0~2 5m i n 此时细菌产生的废物大量积累 , 细胞开始死亡 。 生长进入稳定期及随后的死亡期 , 当然 , 还可以通过持续摇动 、 通入空 气 、 补充营养元素和除去代谢废物使菌液生 长达到最佳水平 。 在完全培养基上过 夜 振 荡 培 养 , 可 确保细 菌生 长 达 到 稳定 期。 进 入稳定期的菌液看起来厚重 、 浑浊 。 如采 用 非 振 荡 培 养 , 细 菌 常 沉 在 管 底, 可通过将 第一章   实验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2 7?沉在管底的细胞摇起来衡量其生长情况 。三、 试剂与仪器 ( 一 )试剂与材料含适当抗生素 ) , 大肠杆 菌平 板, 大 肠 杆 菌 DH , 漂白粉溶液( 浓度 L B 培养基 ( 5 α 为1 。 0% )( 二 )仪器与器材酒精灯 , 锥形瓶 ( 灭菌 ) , 接种 环 , 记 号 笔, 吸量管( 或 移 液 枪, 洗耳 5 0m L, 1 0m L) 球, 恒温水浴摇床 。四、 操作方法( )在 5 1 0m L 的锥形瓶上做好标记 。 大容量的瓶子可以使培养液有好的通气环 境。 ( )使用灭菌的 1 具体操作如下 : 2 0m L 刻度吸量管在每个瓶中加入 5m LL B, 在火上烧刻度吸量管 ; ① 握住移液枪或刻度吸量管上方 , ② 用握住 刻 度 吸 量 管 烧瓶口 ; 烧 瓶 口, 然后 的手的小指移去 装 有 L B 的瓶子的瓶盖 , L的 L B, ③ 吸取 5 m 重新盖上盖子 ; 烧 瓶 口; 灼烧瓶 0m L 锥 形 瓶 的 盖 子, ④ 打开 5 ⑤ 将 样 品 加 入 瓶 中, 口, 重新盖上盖子 。 ( )选择新鲜平板上的直径 1~4mm 的形态良好的菌落 。 3 ( )在煤气灯上将接种环烧至发红 , 然后将接种环的其余部分也在火上烧一下 。 4 ( )用接种环轻触培养基的边缘使之冷却 。 5 ( )用接种环挑起选中的菌落 。 6 )将挑起的菌落按无菌操作方法接种到 L 具体操作如下 : ( 7 B 培养液中 , ① 用握 住刻度吸量管的手的小指移 去 培 养 瓶 的 瓶 盖 ; ② 烧 瓶 口; ③ 将 接 种 环 浸 入 培 养 液, 搅动几下 , 使细胞团混入培养液 ; 盖好盖子 。 ④ 重新灼烧培养瓶的瓶口 , ( )在将接种环重新放到实验台上之前要在火上重新烧过 。 8 ( )为了使培养液有良好的通气性 , 盖子一定不要盖紧 。 9 ( )在3 则摇动 1 0 7℃ 的温度下摇菌培养1 2~2 4h。 如果细菌培养用于纯化质粒 , 不是必需的 , 可以在 3 7℃ 的温度下静止培养 1 天以上 。 ( )进行必要的清理 。 1 1 接触过细菌的试管 、 刻度吸量管 、 移液枪的枪头与其他物 ① 废弃的细菌培养物 , 品分开处理 ; 刻度吸量管 、 枪头进行消 0% 的漂白粉或消毒剂对培养基 、 ② 用浓度为 1 毒; 浓度为 1 如甲酚皂) 擦 拭 实 验 台; 0% 的漂白 粉 或 其 他 消 毒 剂 ( ③ 用肥皂水 、 ④ 离 开实验室前一定要洗手 。 ?2 8?生物化学实验五、 结果试估算 5m L 的稳定期菌液中有多少大肠杆菌?六、 思考题( )为什么 3 1 7 ℃ 是大肠杆菌的最佳生长温度? ( ) 列出过夜悬浮培养要持续振荡的两个原因 。 2 ( )通过 3 大肠杆菌的生长将进入什么时期? 3 7 ℃ 过夜振荡培养 ,Ⅱ   对数期培养 一、 目的与要求( )掌握对数期培养的原理 、 方法与步骤 。 1 ( )了解对数期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 2二、 原理细菌在对数生长期生长迅速 , 每2 数目增加一倍 ; 只有处于 对 数 生 长 0~2 5m i n, 期的细菌可以用来制备具有良好转化能力的感受态细胞 。 处于对数期的大肠杆菌比 稳定期的大肠杆菌更易于吸收质粒 D 本实 NA。 这类大肠杆菌可用于经典转化实验 , 验从过夜悬浮培养大肠杆菌开始 , 振荡培养使其进入稳定期 , 以确保产生大量生长旺 盛的细胞以进入下一步的复制 。 其目的是将少量过夜培养的细菌再次培养在大量的 新鲜培养基中 , 这样可以使细菌重新回到零生长状态 , 经过一个短的延迟期再次进入 对数生长期 。 一般情况下 , 每 1 倍体积的过 夜 培 养 物 ( 接 种) 加入1 0 0倍体积的新鲜 为了使细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 通 气 环 境 , 摇菌的锥形瓶体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引发剂吸收波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