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怎样从理论到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_参考网
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黄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改的重心是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于学校课程。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被认为是课改新阶段的破题之作。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新的要求?又该如何行动?一、新起点: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如何认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呢?从国内看,这是在总结十多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课程设计的反思,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更是当前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课改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深层次问题。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等。新形势下,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该思考:深化课程改革的路径在哪里?如何解决一些制约课改发展的瓶颈问题?除了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外,是否也应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思考顶层设计的问题?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中国经济迈上中高端,人才供给首先要实现中高端。种种障碍横亘在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前头,不破除这些障碍,就无法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就无法为新常态的中国输送千千万万的人才。从国际看,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很多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样看来将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是目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研制的趋势。二、新设计:核心素养成为新课程设计的主线核心素养如何成为新课程设计的主线?我们需要重新研制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因此遵循基本理论——国际比较——公民素养模型——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的思路,教育部以项目的形式委托不同的科研团队,针对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理清相关概念和理论流派,论证标准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梳理各国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经验和具体做法,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公民素养模型,确定各学科素养模型和学科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九大核心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素质主要强调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本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素质构成了教育的必要基础,但并不构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素质教育是针对教育现状,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现方式。相对于“素质”的内涵,“素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整合性。更为重要的是,素养更加强调后天的习得,是“可教、可学”的,是需要经过教育来长期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就使素质教育有了可操作的载体与内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身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不仅包含知识技能,更加强调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身就是对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不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表述,而且在课改的各个环节中也可从“三维目标”的框架来进行思考和实施,这样将有利于课改各环节的衔接、话语体系的一致和公众理解。应特别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作用于同一个学生的“整体效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课程的前提是确立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的期望成就。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也应该包括各学科独特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要明确各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名称、内涵与表现水平,并以关键词或核心概念来刻画学科核心素养。三、新行动: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实于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有人疑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发展学生的“素养”是否要求过高?并非如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若干新变化:提出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核心概念,由数学“双基”发展到数学“四基”,提出问题解决的“四能”。从实质上看,它们都体现着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注意几个关键词:立意、基础、情境、活动、结构、问题、思维。立意就是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克服功利化倾向,立足学生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优化教育和课堂的生态环境。
将数学核心素养要求融入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深入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要注意数学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目标点的关联,既体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更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在目标上的统领作用。还需关注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要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使数学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基础是要注意体现十个核心概念的教学要求。下面仅选择四个说明。核心概念之一:符号意识。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或代号。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等构成了数学的符号系统。标准对符号意识的表述有这样几层意思值得我们体会:其一,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即对数学符号不仅要“懂”,还要会“用”。其二,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这一要求的核心是基于运算和推理的符号“操作”意识,这涉及的类型较多,如对具体问题的符号表示、变量替换、关系转换、等价推演、模型抽象及模型解决等等。其三,使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这又引出了除符号理解和操作之外的要求,即符号的表达与思考。概括起来,符号意识的要求就具体体现于符号理解、符号操作、符号表达、符号思考四个维度。发展符号意识最重要的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我们不妨把这种思考称为“符号思考”。核心概念之二:几何直观。这是此次新增的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几何直观的含义是:“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希尔伯特(Hilbert)在其名著《直观几何》一书中指出,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几何直观在研究、学习数学中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它表明:今后数学课程中有两件事需要刻意去做,即针对较抽象的数学对象的“图形描述”和“图形分析”。前者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画图来表达数学问题的习惯,能画图时尽量画;后者指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将相对抽象的、复杂的数学关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核心概念之三:模型思想。所谓数学模型,就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地、概括地表征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以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求得问题解决的数学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步骤可用如下框图来体现。这些步骤反映的是一个相对严格的数学建模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的数学建模视具体课程内容要求,不一定完全经历所有的环节,这里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核心概念之四: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我们在某一主题下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可以融合多个核心概念的学习目标。如应用题教学就可以融入应用意识、符号意识、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更加重视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导向及活动展开。要注意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把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还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经历其中,感悟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的本质,从而主动解决相应的情境任务,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应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这样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展示数学文化的途径有多种,如数学作为工具、语言、思想、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多样化价值;数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广泛联系;数学发展史中的典型事件;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美欣赏;数学的理性精神等。数学课堂教学价值的实现最终体现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参与度。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在实质上只有一个:是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是教学中最需要下功夫做的事!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提出了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课改的路还很长,它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坚守!让我们共同努力!报告标题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今日教育的其它文章《背影》的赫施解释学解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选择--《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背影》的赫施解释学解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选择
【摘要】:文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把赫施解释学的相关理论与国内优秀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为《背影》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法建议,对改善《背影》的教学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作为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背影》的解读饱受争议,1951年之前,学术界一直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背影》;而1951年到1977年,对《背影》的评论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1978年至今对《背影》的解读变得多元化,有人从《背影》的艺术特色、描写手法、语言等方面给予了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么加利;;[J];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04期
石长平;;[J];许昌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小芳;韦冬余;;[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泽元;;[J];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张光陆;;[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5期
黃承元;庞璃;;[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周险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王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4期
於可训;;[J];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贾红莲;;[J];哲学动态;2006年01期
彭启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R.E.帕尔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李鲁宁;[J];文史哲;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晓山;[J];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霍在强;[J];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姚敏;[J];语文建设;2005年07期
熊政;;[J];写作;2008年05期
张斗和;;[J];文学教育(上);2008年02期
王爱珍;;[J];文学教育(下);2010年04期
曾富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4期
周志良;;[J];才智;2012年05期
李红波;;[J];语文建设;2013年13期
陈焕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娜;;[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陈骏涛;;[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邢华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史永东;;[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晓亮;[N];深圳商报;2010年
子在渊;[N];广州日报;2010年
邓辉林;[N];深圳特区报;2014年
王传涛;[N];湖北日报;2014年
贵州省兴义市郑屯镇中学
杨云霞;[N];贵州民族报;2014年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林 非;[N];人民法院报;2003年
陈熙涵;[N];文汇报;2013年
甘谷县大石学区
汪进义;[N];甘肃日报;2010年
乔杉;[N];工人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代华;[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郭增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刘森;[D];西北大学;2015年
高爱民;[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基于核心素养
提升教研能力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
提升教研能力
――参加2016年济宁市教科研人员全员培训学习体会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
2016年2月24日至27日,我们在曲阜师范大学参加全市教科研人员全员学习培训。在这短短的三天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张可柱《凝聚共识,开拓创新,谱写教研工作新篇章》的报告;聆听了曲阜师范大学王曰美教授《孔子教育智慧的现代意义》的报告;聆听了李允教授《听评课的困惑与思考》的报告;聆听了张雨强教授《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报告》;聆听了杨向东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的报告……这些教授专家们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一种契合实际的真教育思想,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概括,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分享到了教研工作者收获的愉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
培训就像一朵盛开的雪莲,典雅峭崖欢,晶莹缤纷。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能和更多的同行交流,探讨疑惑。在一次次的学习感悟中,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下面就以下三个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话题一& 走进圣贤孔子――聆听教育智慧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和深刻,诸如在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方面即使是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极其深刻的现代意义。
&& (一)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其“六言六弊”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精辟分析,但也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的这段话指出了学习上的六种弊病:喜欢仁爱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智慧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流于浪荡;爱诚实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会损害法则;爱直率而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往往是纠缠不清;爱勇敢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可能去作乱;爱刚强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孔子把“仁”德的六个方面加以深化,说明学习的内容和重要性。从现代人的观点看就是要通过爱好学习首先培养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格,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作人;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则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勤奋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水平。
&& &(二)孔子注重全面发展、认为学习和教学的内容应相当广泛,这符合现代人加强素质教育的观点。
&& &&孔子将德育放在第一位,他尤其重视思想伦理道德与社会政治方面的教育即德育的发展。孔子提出“仁”这一思想核心体系,作为其伦理道德的根本观点,而在当前的教育中,德育工作无疑也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当前所展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次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为将来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做好准备,这一出发点与孔子是相一致的。
此外孔子还相当重视智育、体育的教学和发展,孔子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六艺”, “六艺”就是六门课程:礼,是通过学习懂得各种礼仪程序,&你以及不同等级的人在各种礼仪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实际是一门政治课;乐,是音乐舞蹈课;射、御是学习作战本领,是军事体育课;书,是文字书法课;数,是数学课。通过“六经”的讲授和六门课艺的教学,把那个时代已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传授给弟子。 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全面素质教育有着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现在有的学校教育中,过分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采取题海战术,其他方面的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生理、心理素质孱弱,不具备必要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技能,这些对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近几年不断发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就是一个警钟。
我们在当今社会则应该秉承孔子教育的理念,把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出新一代健康、高素质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 (三)孔子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
&&&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这种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所以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此外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正是由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所谓“正课”分数,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行、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一律被置之度外。于是造成了“高分低能”、个性特长被扼杀等可悲的现象。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关学习方法的真知灼见对现代教育学仍然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 &&在学习态度上,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人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还主张学思结合,要求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继承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这些都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出的学习方法理论,它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将这些教育思想落实到平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 (五)孔子的师德典范,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是人民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作为古代最优秀的教育家,他为后世的教师树立了各方面的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 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诲人不倦,我们要对学生付出真正的爱新和高度的负责感,这才是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应做到这一点,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 &孔子在其40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作出的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其中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精华,至今仍然充满了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教育思想,吸取其中的精华,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搞得更好、更完美!
我们还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向东所做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的专题报告,对“核心素养”这一课改新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杨向东教授首先从桌游(赢的概率)展开: 1.找出重要变量方块和硬币相对大小。& &
2.将真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单个正方形和圆周的关系。
3.问题情境具体化(简化问题) 圆半径=3厘米,正方形边长=10厘米。
4.解决问题并加以抽象和概括用代数形式代表两者关系。
5.推广(到现实情境中去)假设:一个正方形就是桌子上这么多正方形是一样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 分析、提出、形成问题――解决数学学科问题――抽象概括推广 从小学到高中,遇到的都是数学问题。但没有分析一个情境,变成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涉及到对基础教育总体理念和目标的深刻理解,涉及到对学科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和实践。
本学科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状态或结果是什么?
教育总体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
学科教育目标: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学科知识结构与技能 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目标。
(二)为什么强调核心素养?
1.是对宏观的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
2.解决当前课程标准过分关注学科内容的问题,转变育人模式。
3. 改变国家和地方测评过分依赖考纲的现状。
4.符合当前的国际发展趋势。
(三)什么是核心素养?
1.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
2.核心素养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 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都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1)学科特色的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
(2)跨学科共同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合作和交流
(3)自我成长层面的素养: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智者不惑,即上位判断力,掌握任何变化的规律;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即浩然之气。)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非常重大。它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那么,我们思想品德课的专业素养又是什么呢?依据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学科的专业素养包括:基础知识,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内容;基本能力,即观察探究、逻辑思辨、分析解决问题等;基本方法,即比较、概况、推理、判断、分析、运用等。
“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近年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提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在试题命制方面注重渗透学科素养的考查,对思想品德日常教学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现实生活、后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挥了奠基功能。下面就以几道试题为例,与大家一起品读:
&1.革新纯时政题考查理念,促使学生养成时事素养。
&1(2016县检测题)以下是几位同学关于时事新闻的播报:
①小新:“2015年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也是首个‘宪法日’。”
②小闻:“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③小联:“2015年10月9日,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④小播:“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上述同学播报的新闻,你认为正确的有(&& )
A. ①③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品读】这道时政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掌握程度。该试题中融入了一些迷惑性的选项,如首个宪法日的时间、莫言获得的奖项名称和时间。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生误选,这反映出一部分师生对待时政考试的基本态度是严重依赖查阅时政资料,时事素养偏低。
2.人文修养点滴渗透,彰显学会做人的依托点。
思想品德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课程的目标,也是命题人文素养构成的基础。
2(2016县检测题)时过境迁,家园的依稀,故土的远去,牵动着人们缕缕乡愁。下面是中学生鲁宁写的一首《乡愁》,请你品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朵白云,我在田野里,小鸟在碧空里;
长大了,乡愁是一片绿地,我在高楼里,小草在书本里;
后来啊,乡愁是一滴清水,我在沙漠里,小溪在梦想里;
现在啊,乡愁是一缕空气,我在雾霾里,蓝天在记忆里;
未来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不再有那乡愁的叹息。
(1)你认为鲁宁愁的是什么?
(2)为让妈妈不再有乡愁的叹息,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品读】本题一首反映环境污染的诗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该题在求真、求善、尚美的主旋律中,展开如何做一个负责任公民的思考。命题实现的是人文素养,更成就了学会做人的依托点。
&3.大力提升试题探究性,夯实学生探究素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灵魂所在。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的核心追求,也是学生后续发展和未来生存的基础性需求。
3(2016县检测题)日前,以“小康社会?幸福中国”为主题的2015“”调查推选活动在启动。经过初选,17地市中,青岛、济南、东营、烟台、、、日照、、、11个城市进入候选城市名单。&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从新闻媒体中摘取了以下几个片段,组织同学们进行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
&&&&&&&&&&&&&&&&&&& 安全济宁
济宁市政府积极部署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和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7个检查组分赴济宁各县市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1)我们国家、济宁市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安全说明了什么?
&&&&&&&&&&&&&&&&&&&&&&&&&&&&&&&&&&& 创新城市
济宁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转型的主战场,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的突破口,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支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新路。
(2)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的核心支撑”的原因是什么?
&&&&&&&&&&&&&&& 文化济宁
(3)为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做?
(4)综合上述篇章,作为济宁未来建设的小主人,请你为我市构建和谐幸福济宁提出合理化建议?
【品读】本题结合济宁市最新社会热点设置问题,同时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综合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具体说是专业人员的老师。
教研员的工作性质归根到底是专业领导。
一个专业教研员首先应该能够进行“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
是的,作为教研员,应该是教育研究者,应该是教育实践者,应该是专业课程的领导者,是教师的同路人,是教师发展的服务者。
作为教研员,更应该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学会反思;既要“仰望星空”探寻教学至高境界,又要“耕耘大地”发掘课程最富宝藏。
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把握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1.着眼于学生发展:健康学生发展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2.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样的?
3.勤于工具的数据获取。
4.勤于证据的教学诊断。
张教授还通过讲授自己如何带领研究生“进行教学研究”“抓好课堂教学关键事件”“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研论文”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研讨。张教授认为“有梦想的人,什么时候起步都不算晚”“作为教研员要有整体意识,注重基层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要有‘个体意识,发现来自教学一线隐藏的‘潜力度’”。尤其是他的写作心得:“基于经验――小处着眼――深刻挖掘――理论提升”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学习回来后,我对照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做了以下反思:
起点――原来的“我”是什么样子?
挑战――当时的“我”遇到了什么情况?
应对――后来“我”是如何应对的?
现状――我的成长“开花结果”了吗?
预测――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当然,我也试着在“中国知网”里对自己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搜索分析,更加全面认识了自己,明确了自己进取的方向――作为教研员更应该立足教学第一线,立足于“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引领方向、伴随成长、指点迷津,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学者型教研员!
示例:“我的教研成果”知网搜索:
是的,作为教研员,难道不应该“将服务作为专业生存状态第一要职”?教研员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者,教研员应该从原来的单纯的研究性工作方式和高高在上的专业状态中自我解放出来,由单向的灌输转变为以多维互动,“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
  是的,作为教研员,难道不应该“做个有自己思想的老师”吗?教研员不能当新课程、新理念的“搬运工”,而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有超越课程的专业意识。要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专业生活的支撑,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研教和研学为中心的课程教研。
是的,作为教研员难道不应该“切实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吗?教研员要提倡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发掘解决现实的问题。专业引领要到位,但不能越位,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学术交流、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的共同体。
文章录入:教育教学研究室&&&&责任编辑: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