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什么样的德育目标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浅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论文摘要: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以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德育也被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而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学校德育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理论建构间题,更是直接影响现实学校德育活动并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的实践问题。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展,对于德育必须关注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经没有异议,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也试图从初始的“热点聚焦”状态迈向常规的系统运作。然而,要真正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掷地有声”,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它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一、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化社会的迅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可以将名师课堂搬到家中,进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在网上,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等级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网络能够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使学生不再受任何时空限制地去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自由、平等地沟通和交往。也正是由于网络对任何人的这种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 &&&&1.网络社会化使一些学生迷恋上网 &&&&近几年,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连接着千家万户,网吧也在城乡遍地开花,在客观上为学生上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生上网非常普及,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在逐步深人,为当代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化也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困惑,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及其消极影响几乎是束手无策。比如,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恋;人机对话或网上交流使学生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学生交往能力下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世界正兴高采烈地迎接下一个社会的来临时,因特网所带来的负面伤害正悄悄地侵蚀人们最脆弱的心灵层面。”   2.网络信息良芬交织造成学生价值判断迷失 &&&&互联网的开放性,内容的庞杂多样性,使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与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由于教师难以控制学生上网,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面对多元文化结构的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多种价值标准,容易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例如,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因此,对于缺乏明确的判断是非善恶标准的学生,在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会十分矛盾,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头脑中,使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言行,甚至表现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不一致的人格特征。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青少年学生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所以网络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做自己愿意做的任意事情,随心所欲地成为“破坏者”、“大侠”等虚拟人物,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和改变,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这种凸显的自主意识冲击着他们的责任感,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受到家长及邻里的称赞,在社会上遵章守纪,可是在网络社会中,则表现得完全相反,残忍、贪婪、不顾伦理道德,甚至充当“黑客”导致犯罪。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不良的信息或下载他人作业等,更为严重的受害是美丑混淆,价值取向迷乱,幼稚的学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进行心理放纵,浏览黄色网站,受黄毒的侵害导致“网恋”。网毒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重大伤害,腐蚀了学生的灵魂,弱化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严重的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导致犯罪。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德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劳凯声教授组织的调查中,在回答“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哪些有关网络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时,有31.1%的学生选择“从未进行过网络道德教育”;在回答“学校是否开设有关网上与伦理道德的课程或者主题班会、讨论”这一问题时,94.&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做到。可见,总体上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德育时期。学校教育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学校网络德育远远落后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冲击,造成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淡漠。笔者曾经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问学生对“黑客”的看法,学生讲的竟然是对“黑客”的羡慕、崇拜,“黑客”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侠客、偶像、英雄。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内容缺少与网络相关的价值判断指导,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及行为出现问题。   2.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严重滞后 &&&&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也要与时惧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盲”将与不懂计算机、不会上网相提并论,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上网,让孩子知道网上还有比“游戏”和“聊天”更精彩的世界。可是,目前家长只看中孩子的学习分数,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会启发引导,也不会建议忠告,依然沿用已经不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传统教育观点与手段,与孩子难以沟通。多数父母由于对网络和游戏了解不多,难以理解孩子“e网情深”的感受,只对孩子接触网络顾虑重重,或简单粗暴地否定、干涉,或阻止孩子上网,结果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对抗和叛逆。家长很少反躬自问―我们懂得多少关于网络的知识,真正懂得孩子的上网需要吗?如果不懂,又怎么去引导孩子上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博士母亲对孩子使用网络非常谨慎,直到有一天家长的权力受到挑战,10岁的孩子从网上为她订购了一本书,名为《你的孩子吃你这一套吗》。这预示着传统教育观念与手段已面临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家长一味采取强制或批评的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痴迷网络。 &&&&3.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素养亚待提高 &&&&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网络德育素养是开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笔者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德育素养的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些教师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认识模糊,有28.9%的教师对学校目前是否对触网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不清楚”,27.5%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持否定态度。一些教师认为学校对触网学生进行系列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或教育讲话、讲座、座谈会、班会以及与家长沟通等传统方式,没有提出采取网络技术手段和网上德育资源进行德育的,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德育工作的目的是禁止学生上网上。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网络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学生,并且缺少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知识的积极性。据调查,“经常触网”的教师只占19.1%,多数教师不经常上网,而“从不触网”的教师人数比例达28.&6&%其中小学教师、年纪大的教师、农村教师更为明显。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应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要求,制定新的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的人格。要改变以往过于抽象、过于空泛、过于理想的德育理念,回归基础性、生活性的德育。网络已经走进学校教育,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的交往、学习、休闲娱乐突破了时空性,更加便捷、迅速和丰富多彩。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网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未来个人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教师要将学生带进网络世界。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的整合,网络道德教育也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认识不能存有偏见,不能停留在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上,应彻底改变“网络是禁区,不能让学生上网”的观念,相信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不更新教育观念,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障碍,对学校网络德育产生排斥心理和抵制行为,教师引领学生上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比如,不注重引导学生触网,只是一味地“抓”学生“上网”,就是观念不到位的表现。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转变观念要先行,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先进经验,调动广大教师主动研究、探索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对德育教师的素养要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如正确的世界观、深厚的人文底蕴、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等;另一部分则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德育素养。在中小学生普遍“触网”的今天,网络上的新思维、新动态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如果不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思维,教师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提高德育教师素养不能局限于对网上知识的体验,还应该尽快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
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课题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条件...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
摘 要:班主任必须依据职高自身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以培...
【摘要】:本文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在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同...
许多高一学生从刚开学就不重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这样做的后果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国家培...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民航管理;适航管理;大型飞机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民航从旅客的总运...2015教师《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9.2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确定德育目标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是一种方向的引领和**,是确定德育内容、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方法等工作的前提。德育内容是一定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只有**确定与德育目标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达成才有了可靠的**,否则,德育目标就成为空文。可以说,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着德育目标,是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目标即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德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着一定的联系。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德育目标与其他几育的目标共同构成了教育目的,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生德育方面要求的具体化,德育目标的确定与实施要依据教育目的,只有德育目标和其他各育目标的共同实现,才能**教育目的的达成。教育目的属于上位概念,德育目标属于下位概念。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德育内容和德育目标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常常不加区分的两个概念。实际上,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有区别也有联系。就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都是规定**教育使受教育者德性发展的要求来看,二者没有实质性的不同,都是培养人的德性方面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预期。但是二者具有层次上的区别,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选择的教育内容,是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有关德性的具体规定性要求,德育目标是特定社会对青少年所要达到的德性方面的规格性要求。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要由德育目标来决定,德育目标也体现和落实在具体的德育内容之中。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   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德育目标属于历史范畴,任何社会的德育目标都反映和体现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要求形成适应本时期发展的德育目标,没有普遍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具有社会性。德育目标是社会意识的体现,任何社会的德育目标都必须反映当时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必须考虑为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人。在阶级社会里,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们由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群规定,体现一定阶级意识,反映统治者对培养人的规格与要求。   德育目标具有价值性。德育目标的价值性既体现在对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方面,同时德育目标对德育工作本身也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如对德育工作的协调、导向作用,对德育评价的参照价值,对德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的规范、指导、激励价值等。   (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德育目标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人的品德规格的要求就不会相同。在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出现明确的划分,一方面政权的合法性需要来自道德的证明,另一方面,政治秩序的巩固也需要人们具有统治者所希望的道德。所以古代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品德素养和忠心服务于统治阶级统治的“奴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分化加速,政治的运行也减少了对道德的依赖,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奴仆型的道德已经被时代所鄙弃,转而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社会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又提出很多新的需求,比如要求个体具有环境道德、网络道德等,这些都要体现到德育目标中。   社会因素对德育目标的影响与制约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目标的影响。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既根据本阶级统治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同时又利用其统治地位的权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等**、维护它的顺利实施;德育目标既是政治、经济制度在德育上的反映,同时又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引起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并导致德育内容的丰富和扩展。   另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对德育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小到各个地区都有其自身发展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存在,而这些都将影响到德育目标的制定,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会完全抛弃来自传统的文化影响。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他们强调的是民主、开拓、自信等文化特质,因此德育目标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作为有着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等儒家文化思想也同样影响着今天的德育。   2.人的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还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的道德发展也是具有规律性的。如在实际品德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遵循“他律一自律一自由”的顺序。这就要求德育必须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难易适度,而不能越级而上。道德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德育应该抓住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不同的阶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我国中小学现行德育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对中小学德育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知》还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作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在《意见》中,对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作了整体规划。其中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三、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   我国中学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中。《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分初、高中两个学段进行。其要点大致相同,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高中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此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指出要“**课内外、校内外各种途径,实施《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2005年《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也有明确的规定,其中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由上可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集中体现了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   前文说过,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历史性,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德育目标和内容也随之发生变革和调整。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导性手段的经济运行形态。**市场进行的对社会资源的自主调配,极大地分化着各种利益主体,打破了原来不同个人和集团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利益进行着重新分配,带来新的利益结构,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经济的第一原则是经济主体可以自主地追求价值增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把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挂钩,激发人们的获利欲,促使整个社会财富增长。市场经济不但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加速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原来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在道德领域,对义与利、得与失、终极价值与当下生活、理想与现实、权利与责任等一系列范畴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对“什么是有道德的人”的回答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要求德育必须改变原来对人的理想形象设计,帮助年轻一代形成尊重、诚信、包容、公平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品质。要求在德育目标中,充分地反映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生活,改变原来德育目标悬空的弊端,增进德育目标的生活化色彩,使其更有感召力。要求德育目标上注意责任与权利的对等,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养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原则而在社会各个层面滋生和蔓延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道德丧失现象,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公害,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唯我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这些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需要学校德育能够理性思索人的培养方向,以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前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而不迷失自我,这是我们在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时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使德育目标变革。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地球村的形成,对外开放也必须走向深化,使我们接触到各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文明。中国要想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世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培养出具有国际胸襟的“世界人”和“地球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上必须将“学会共同生活,,纳入到目标体系中来。我们也必须看到,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在传播先进的理念、思潮,从而为青少年开阔视野、转换思维方式、更好地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创造的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提供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外一些消极的东西,诸如吸毒、性混乱等腐朽的生活方式以及以暴力和色情为内容的文化,这些东西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就像我们不能为了防止苍蝇的进入而拒绝开窗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负面因素而停滞对外开放。正确的措施是,抓住学校德育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以德育目标的变革来应对复杂的环境和形势,在引导学生充分吸收、利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和侵蚀,促进自身健康和谐地发展。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在转型时代,我们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工业文明在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土壤资源退化、物种灭绝加速、毒害物质污染,这些生态问题使地球伤痕累累,不堪其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虽然这些问题的化解不是德育所能够胜任的,但是毫无疑问,德育对此责无旁贷。相应地,德育目标体系中必须包含生态道德这一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品质,使受过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不但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也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需要德育目标体系的完善。当今时代,网络的使用呈现迅猛扩展之势,青少年学生更是使用网络的主体人群。网络的虚拟性既使它成为人们表达真实观点、进行即时交流的广阔平台,同时也使其成为一个人们发泄情绪、寻找刺激的场所,不但网婚、虚拟宠物等时尚流行,裸聊、诈骗等不正当的行为也大行其道。对于什么是正当的网络行为人们还缺乏理性的思索和认识,很多网民在谴责不正义现象的同时也使自身沦为非正义,动辄搞地域攻击、人身攻击,或者“人肉搜索”。从“网络看客”到“网络哄客”再到“网络暴民”,这些称谓的出现体现的正是网络道德的丧失和缺位。由此,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或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使他们人人都成为一个理性的、包容的、学会尊重他人权益的新一代“网民”。&&&&&&&&&&&&&&&&&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6月考试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