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口回归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影响概述-
留言内容不能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文/张 莹 郭 丽
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影响概述
  [提要] 通过明确流动人口的概念,分析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社会问题,为当地流动人口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日
  一、流动人口概念
  通常所说的“外来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从外地流入本地,在本地就业和居住,但不具备所居住地户口的人。人口流动在我国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离开户籍地并改变户籍的流动人口,这类人口习惯上被称为流动人口;另一种是离开户籍地三天以上但没有改变户籍的人口,它通常被称为流动人口。如果离开户籍地时间在半年以上,则被称为常住人口。在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下,流动人口以不变更户口所在地而与流动人口相区别,即除了随时流动的人口外,不论外出时间多长,只要不变更户籍所在地,一概被视为流动人口。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第一种迁移流动人口,一般规模较小。改革开放以后,则是不改变户籍而较长时期离开户籍地去外地谋生的流动人口,其数量逐年增长,规模日益庞大。这一类流动人口已成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从人口普查数据中判断外来流动人口的具体标准有两条:一是空间范围,二是时间标准。本文中所涉及的外来流动人口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来定义,流动的空间标准为跨乡(镇、街道),时间标准为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二、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差异这一因素,历来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根据这一点,考察和分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区域经济因素中经济收入与经济规模对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关系及其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因素对人口流动量的影响比较大,经济收入因素的影响表现最大。经济规模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出,经济收入因素主要是影响人口的迁入。流动人口对我国经济的区域型发展来说起导向性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所以,通过研究迁移方向和流动人口的特征,有助于为深入分析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提供依据。
  (一)关于流动人口的数量
  第一,我国整体人口迁移规模呈迅速扩大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迁移规模,尤其是省际人口迁移规模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六普”时期,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跨省迁移的人数为7,929万人,而“五普”时期为4,713万人,跨省迁移的人口数在总的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由29.38%上升到32.56%,年平均总人口迁移率也由10.94‰上升为17.31‰。因此,无论从人口迁移数量,还是从迁移率看,2000年以后,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呈进一步加速扩大的趋势。
  第二,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聚集地,流动人口的地区极化效应呈扩大趋势。从我国人口平均迁入率来看,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迁入率最高的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迁入率最低,多数均为人口净迁出地区。比较2000年和2010年我国各地区的人口迁入情况,东部地区的平均人口迁入率上升最为明显,人口迁入率上升了5.77个千分点,同期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上升了1.01和0.73个千分点,而且中部的人口迁入率低于西部地区;此外,从人口净迁移率来看,仅东部地区平均人口净迁移率为正,并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则在不断下降,这说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迁移的极化现象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第三,2010年上海市和北京市成为我国人口迁入的核心地区。虽然2000年广东、北京、上海分别为我国人口迁入率最高的地区,但由于近10年来广东省的平均人口迁入率变化不大,而上海市和北京市迁入人口规模又迅速扩大,到2010年,上海和北京的平均人口迁入率已分别达43.79‰、41.65‰,成为我国平均人口迁入率最高的地区。
  第四,中部地区仍为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出中心,人口迁出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集,同时又是中、西部地区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10年全国48%的迁出人口均来自于中部地区,除内蒙古自治区是唯一的人口净迁入地区之外,中部地区其他省市均为人口净迁出地区。其中,安徽省在2010年成为我国人口输出第一大省,人口迁出率达20.80‰。
  第五,新疆对人口的吸引作用明显减弱。虽然2010年新疆仍是西部地区人口迁入率和净迁移率最高的地区,但由于平均人口迁入率大幅下降,而迁出率又出现上升,与2000年相比,新疆的人口净迁入明显下降,“六普”时期的新疆已经不再是我国的人口迁入中心。
  (二)关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人口迁移不仅仅会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会改变人力资本的空间配置,分析不同文化素质的省际流动人口在该地区流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重,并且比较同一省份不同阶段省际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构成,可以观察不同文化素质水平流动人口的地域选择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两次普查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可以发现,我国具有高等学历的人口跨省区的流动性有所降低,而省内短距离的迁移规模呈扩大趋势;相反,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在2000年以后更倾向于离开本省寻找工作;具有中等教育文化素质人口的流动性最强。
  此外,从我国各地区不同文化素质结构人口迁移的情况看,东部地区没有上过学及具有初等教育文化素质的流动人口跨省区迁移的比重呈上升态势,而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素质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本省范围内流动;中部地区作为我国最核心的人口迁出地,迁出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相对其他两个地区来说最高,但呈下降趋势,高素质的劳动力转而倾向于选择在本省范围短距离的迁移;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亟待提高流动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水平,尤其是宁夏、青海、新疆和中部地区的内蒙古。
  三、人口流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人口、经济状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发了区域性人口流动的不断格局变化,并因此对城乡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城市拥堵、农村大量空巢现象及流动人口贫困化、权益保护与社会融入不平衡等城乡差异的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人口流动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口流动带来的城乡社会问题
  1、大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产生拥堵。在经济领域范围内,产业集聚可以带来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任何事物都是需要适度的,规模过大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城市与人口的发展也是如此,城市人口量大增,密集度提高将导致环境、交通、居住等诸多问题而产生拥堵现象。现代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发达的结合体,人口与产业之间是既协调又竞争的关系,适度的人口导入有利于城市、产业等的发展,但人口量过大将压缩城市空间,增加居住、交通、环境、就业及各项生活资源的承载压力,进而引发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等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城市各项指标“拥堵”。
  2、农村人口流出造成农村空巢家庭问题。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大规模的流入到城市,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弱妇孺,且流动的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是由开始的分散式转向家庭式,这产生了整村空巢的现象。农村空巢导致的家庭照顾及安全问题值得深思。农村空巢导致老年和儿童的照顾出现缺失。尤其是生病的老人和幼儿,青壮年精壮劳动力流出,农村发展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大,完全不能满足空巢家庭的照顾需求。大量劳动力流出,荒废了耕地,久之把耕地转向建房建坟占地,闲置或浪费了资源。有的村子出现大面积耕地荒芜变成成片的房屋框架、墓碑四立的地方,更甚者有老人尚在,墓碑已立。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村落的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环境日益恶化,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有面临终结的风险。而过度人口密集的城市住宅、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卫生、饮食服务等基础设施压力逐渐增大。久而久之,会变得城市拥堵不堪,农村无地可种的严重后果,那么还有何民生可谈。
  人口流动客观上是人口在区域间的移动,但由于我国城市流入人口中大部分是农民工,从贫困人口而言,他们的流入实质是农村贫困问题的城市转移。据“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6.66亿人,城市化率为49.68%,自2000年后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常住流动人口达到2.61亿人,而这些流动人口中农民工近2亿人,因此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是农民城市化最直接的动力。理论上,农民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但在统计上却降低了城市人均GDP,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城市的贫困人口比例,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群体间的社会排斥问题,因为农村社区中紧密的社会网络关系让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认同感,而城市中穷人和富人间不论是空间还是情感上都是“分割”的,并处于流动人口社会地位不高,可供分配的资源有限、缺少组织、缺少社会影响力、远离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没有明确的群体利益代表,经济资源有限以及生活水准低的境地,他们是城市里孤独而卑微的异乡者,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入,不仅仅是进入某城市地区居住的问题。每个居住人在城市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实现基本转变,即是生产方式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城市化。在城乡结构现如今还二元化的体制下,城市流入人口面临着制度的排斥和原有群居社会的排斥,他们与本地居民存在明显的社会分割,因此在城市社会结构中产生了裂缝,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流入人口不融入城市或者不是完全的和彻底的城市化也就成了新的社会问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高,流入人口能够成为市民化生活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强烈,如果流入人口与本地居民依然存在区隔,虽然身处于同一社会城市,但却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那么,潜伏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冲突可能日益累积,社会就变得动荡不安。
  (二)人口流动与城乡社会问题存在的内在联系。倘若只看一些数据结果,空巢村现象、城市化滞后及大城市病似乎是人口流动的衍生结果。然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口流动后流动状态的失衡。
  人口流动的方向均衡,即任何地区流动人口的占比基本平衡,流入与流出人口各占相似比率。但这是对于国家目前的各项政策下完全理论化不可能平衡实现的。当下基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社会福利差异性仍然较大,导致大城市人口的集聚、膨胀。年美国人口平均迁移率为35.4%,而中国2010年为6.44%,低于美国1/5,但是中国如北京、上海的大城市病不比美国的纽约等城市轻。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引起人口单一地流向经济发达区域特别是特大城市而造成的。目前,中国人口流动在结构流动上主要表现为:区域结构的流动,由农村流向城市;产业结构的流动,由农业流向工业、服务业。但在区域功能、产业功能尚未来得及转变,功能转换滞后于结构转变,也就是说城市、大城市、工业和服务业还没有相应的承载力尤其是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大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导入的重要引力,但大城市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并不能与之相适应,自然不能承受流入人口过度的“量”。
  农村空巢问题的出现,也是一个经济发展导致的问题。在目前二元结构体制下,劳动力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它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和路径。这种流向性原本是件好事,但由于个体、制度和社会结构转变的相对滞后,使得这种流动难以彻底进行。长期处于最底层的大劳动力付出,难以积累高发展要求,难以满足高一级部门发展的要求,只得从事城市的苦、脏、累活,所获待遇较低,难以承担技能提升及家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原本享有高一级各种权利待遇的人群不愿自降去从事大劳动力付出的行业。其结果就是导致一方多流入少流出,另一方多流出少流入。外来人口难以享受城市功能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如医疗、社保、就业、就学等,同时也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其本身的居住地出现空巢,这是经济、社会、权利与义务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仅仅由表面的人口流动形成的。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转变滞后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相反由于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流入和流出地区城市化水平均起到提升的作用。因为它降低了迁出区的农村人口量,而迁入区又相应增加了城市化人口数。人口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城市化滞后实际是与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城市规划及经济、产业政策等密切相关的。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瑞军.人口流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民论坛期刊,2013.
[2]刘传江,董延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流动与市民化研究[C].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石智雷,杨云彦.家庭禀赋、农民工回流与创业参与――来自湖北恩施州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2.3.
[4]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世界经济,20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号
您是本站第 2074951 位访客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都江堰,古称“湔(jian,湔水是岷江上游一支流)堰”、“金堤”、“都安大堰”等,到宋朝才称“都江堰”。李冰“能知天文地理”,注重实地考察……“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peng,分水堤),堋有左右,谓之澜堋。”……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前期的重心在北方,相对缺水的北方地区也开挖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抗旱解涝。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是关中最早和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西门豹的漳水十二渠对河北地区的排旱解涝起到重要作用。两汉时期,关中农田水利网更为密集,修建有大量的人工灌渠,如郑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时代无不重视水利工作的兴修与维护,定都长安的隋唐帝国的关中水利网也更为完善。
  材料三 第聂伯河水利工程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下游,1927年至1939年间由美国工程师援助建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电力直接供应新建的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它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性成就。
  田纳西流域的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进行美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流域开发,田纳西流域被当作一个试点,即试图通过一种新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对其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材料四 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新突破,带动了欧美各国水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20世纪30年代美苏的现代水利工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时世界各国纷纷仿效。以高坝大库为标志的现代水利工程的规划理念表达出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意识形态。由于现代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其规划理念和建筑形式逐渐导致了人们对它的质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都江堰的主要功能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前期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建设第聂伯河水电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分析苏联、美国这两大水利工程影响的不同。
(5)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水利工程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形意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传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东亚多国语言使用。 由于表意文字特性,让汉字可以跨语言使用,曾长期成为东亚地区交流的唯一文字。今可略分为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两个系统。前者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后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另外,日本及韩国皆有其公布之官订汉字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2008年后联合国采用的中文一律是简体中文。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唯一的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如今,简繁之争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民众反应也不一而同,但持简体中文是一种进步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指出其演变的特点。 (2)材料二中汉语排名语言实力第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3)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据材料三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材料四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4)据材料四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材料五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南方城市经济的固有优势,北方杂剧作家纷纷漫游或迁居南方,南方籍文人也纷纷染指杂剧创作。大致到大德末年以后,杂剧创作活动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杭州。 (5)根据材料五分析元杂剧创作中心转移到南方杭州的主要原因。 材料六 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6)据材料六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七& 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7)据材料七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22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华盛顿《告别演说》(1)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1分)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1分)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1分)&&& 材料二 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1)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1分)材料三&&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3分)材料四& 在年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美国公众主要关注于国内的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对国际事务普遍不感兴趣,这使国内早已经存在的孤立主义势力乘机再次崛起。这时,这股势力除了继续代表中西部农业财团和地方性财团的利益外,还代表了……各种和平主义派别以及宗教、妇女团体的要求。——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五& 1938年12月,美国就远东新秩序照会日本说:日本在华利益置于一种优越的地位,这事实上是对美国合法权益的一种歧视。1940年6月,日本外相发表“大东亚共荣圈”的声明。罗斯福确定对日方针的政策是:“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美国历史文献》(4)材料五中美国所谓的“合法权益”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避免在太平洋发生公开斗争”对日本采取的具体措施。(2分)结合材料四,概括美国这么做的原因。(2分)材料六&& 在今天,日,在这所由美国第一位伟大的民主导师所创办的大学里,我们要为远在海的那一边,正以无比勇气为自由而奋战的人们祈祷祝福。美国全国一心,将朝两个明确而并行的目标努力;我们要将我国的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罗斯福在弗吉尼亚夏洛特维尔的演说(5)材料六中“海的那一边”正发生什么?(欧洲地区)(1分)此后,美国为了把“物质资源提供给反战者”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材料七& 日本与夏威夷相距遥遥,这清楚地表明这次进攻是在数天前甚至数周前精心策划的,这一点我们应该牢记。……鉴于日本12月7日星期天对我国进行的卑鄙无耻的无端攻击,在此我请求国会宣布,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日罗斯福国会演说(6)根据材料五、六、七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3分)综合上述分析,概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前后变化的立足点。(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日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心议题是“低碳、减排”。这恰好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环保、应对灾害等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开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更是垦伐殆尽。……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加之长期过度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最终引起环境恶化。……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 ——《中国通史》 材料二&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材料三& 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 材料四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几幅图片 &&& &&&& 图1 工厂烟囱 &&&&&&&&&&&&&&&&&图2 城市面貌&&&&&&&&&&&&&& 图3 《国富论》 &&&&&& 材料五与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关的几幅图片 &&&
&&&&&&&&&&&&&&&&&&&&&&&&&&&&&&& 图4 等领救济品&&&&&&&&&&&&&&&&&&& 图5 田纳西水利工程 &&&
图6 贸易保护主义&&&&&&&&&&&&&&&&&&&&&&&&&&&&&&&&& 图7日本少年 && (1)据材料一,分析汉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 (2)材料二反映出了清朝乾隆时期的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 && (4)据材料四图片(图1-图3)所提供的信息,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 (5)据材料五中图4、5提供的信息,概括“罗斯福新政”在抗灾上体现出的特点。并据材料五图片(图4-图7)归纳出这次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影响。
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首都开封的商业街区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每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城区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如州桥夜市。……城市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开封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全城有大酒楼72处,更多的是招待客商(住宿)的邸店……。市场的对面有公署,署内驻有朝廷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发生的各种争执……。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归纳北宋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3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2分)(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5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