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所学过的有效传播与沟通的漏斗原理原理或道术分析下面的案例,说明人际交往中应看重什么?如图

写一个教育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
写一个教育的案例并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
09-02-20 &匿名提问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论物流成本研究 一、 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1950 3 仓储成本780 二、运输成本6050 1 公路运输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1610 4 铁路运输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280 6 油料管道运输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240 8 货运代理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50 三、物流行政管理成本370 四、全部物流成本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保险(Insurance)0.25% 2仓储(Storage facilities)0.25 3税费(Taxes)0.50 4运输(Transportation)0.50 5搬倒(Handling costs)2.50 6贬值(Depreciation)5.00 7利息(Interest)6.00 8过时(Obsolescence)10.00 9总计 ( Total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来帮你希望你胜出~ 青年成才之 “辩” [开头语]:不知大家有无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在青少年成才过程中,个人能力重要呢,还是外部机遇更重要。很多人都会认为,二者都必不可少。 问题哪个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近日广东省广电集团在我市举办了一场关于这一论题的辩论大赛。辩论的就是这样一个话题。我们一齐听下辩论现场的录音。 ? ? [主席词]??正方江门供电分公司代表队的观点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是自身奋斗,而反方茂名供电分公司代表队的观点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下面,辩论赛正式开始。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开篇立论。我们先请正方一辩陈述观点。 ?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诚然,个人奋斗和外部机遇是青年成才两个必备条件,而今天我们探索的是它们之中哪个在成才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一,从哲学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个人奋斗是内因,外部机遇是外因,因此,自身奋斗是青年人成才的关键;第二,从成才的过程来看,青年首先要确定目标,从而选择方向和类型,再通过自已的个人奋斗,随着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能把握机遇,利用机遇,达到自身奋斗和外部机遇的完美结合。这正体现了自身奋斗的关键性。 ? [主席词]? 现在看反方是如何开篇立论的。 ? [反方一辩]? 主席、评委、大家好。什么叫做机遇呢?对方说是偶然的因素。我们并不这样认为,现代汉语大师说:机遇就是好机会,包括社会性和自然性的外部环境污染,对方辩友你我都处于青年阶段 ,成才就是借助外部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我方认为:外部机遇是关键。原因下:首先是青年的可塑性极强而阅历不足的现实,是我们讨论 成才的出发点,青年刚刚步入社会,青年的经验 积累也刚刚开始必须加以引导,避免盲目。另一方面,根据可持续分析,机遇在成才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解说] ? 从正反的立场来看,双方一辩的陈述的观点都很鲜明,也很有逻辑性。不如我们来看下他们一对一攻辩和自由攻辩阶段是怎样展开的。 ? [辩论大赛现场录音] ? 正方:“很感谢有这次机会,让我们能展示青年人的风采,请问对方辩友,比赛的胜出是比赛的平台,还是自身奋斗? ? 反方:比赛的胜出,考的是我们的辩才,而辩才是怎么来的呢,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自已的努力,但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是集团公司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遇,有了这个机遇才决定了我们来参加辩论大赛,展示我们的辩才呀! ? 反方:请问对方辩友,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 正方:我方一辩已指出了,人才就是一个被社会认可的一个过程,它是过程, 也是结果。我们大家说,人才就是为社会作出持续贡献的人。 ? 反方:你这个为社会做贡献,又如何评判呢?如果说它是不确定的因素,哪又 必提出这个标准呢!?请问对方辩友,我是辩才吗? ? 正方:当然,我们大家都睇到,对方的辩才口若悬河,但是今天我们要强调,如果对方辩友平时没有努力奋斗,就算有了这个机会,我们又如何获胜呢? ? 反方:我方强调的是这样的观点,要冲破现状,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思考,不要僵硬死板。 ? 正方: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机遇和奋斗两者哪个更重要。对方观点如果没有这次机遇的话,就无从谈起,那么我请问,如果没有自身奋斗,我们怎么考他的口才,如果没有自身奋斗,那我们又怎样谈论今天的辩题呢? ? 反方:的确,如果没有自身奋斗的话,是的确不行,但这只是说明它是必要的,但现在我们是谈论何者才是关键,请对方回答我方提出的问题,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说,是不是机遇,关键不关键? ? 正方:那么,第一块金牌得主杜丽说过,她平时怎么训练,比赛就怎么打;六朝元老王义夫坦言,这些年,工夫在场外呀! ? 反方:对方辩友口口声声说,奋斗就能带来能力,请问南辕北辙的人能带来什么能力呢? ? [解说] ? 场上的选手雄辩涛涛,字字珠玑。双方你来我往,高潮迭起。经过一对一攻辩和自由攻辩两个环节,我们感受到他们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精彩场面真是一幕接一幕呀。下面这个环节是正、反方四辩作总结发言。 ? [辩论大赛现场录音] ? 反方:奋斗成才,扎实工作,我们并不否认。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广电集团稳定的文化氛围,同事之间和谐的关系,对我们青年人成才,何尝不是一种良好的机遇呀!对方辩友何尝视而不见呢,难道是不知机遇真面目,只缘身在机遇中呀! ? 正方:我们从不排除把握机遇,相反,我们非常鼓励青年人把握机遇,珍惜机遇,但把握和珍惜靠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否则,成才就如别人手中的钻石,你羡慕,你渴望,却永远不会属于你呀,仕不学非所儒,幼不学老何为。我们青年人也有老去的一天,在白发苍苍时,不为一生的碌碌无为而后悔,不为错失良机而追悔莫及。我们必须 从现在开始,从自已的岗位开始,扎扎实实学习,兢兢业业工作,在坚持奋斗的信念前提下,实现人生价值,走向成功的未来。 摘要: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关于生育行为及目的、意义的观点即是生育观。它包括生育偏好(即生育的目的和意义)、性别偏好、数量期望以及对未来子女的期望。但生育观作为一种意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关键词:生育文化  生育观  生育成本  性别偏好  生殖崇拜       非意愿性生育  无婚生育  单身家庭  道德抑制一、生育文化与生育观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古往今来,关于生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生育文化。关于生育文化的定义很多,其中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生育文化是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影响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生育行为产生的一种综合力,是生育主体的一种观念,它可以决定生育主体的理性程度。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有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生育文化。评价一种生育文化的优劣,关键是看在这种生育文化指导下的生育行为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而与多生少生无关。人们在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对生育行为的目的、实质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即生育观。作为一种观念,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表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受生育文化及影响生育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这主要由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中国农村生育观变化趋势及原因如下: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有很大改变。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创造出社会物质生活,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的基础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从而人口的增长更加灵敏地反应在社会生产中[1]。男人是古代生产力的代表,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可以维持和光大家业。于是中国古代便产生了诸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各种观念。尽管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关注的是人口的质量,即人力资本。可以说,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取决于该国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多代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而成为今天所谓的“原子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图1:农村独生子女比例(%)出生年度女男0.481.062.004.745.1910.549.5813.187.3411.92资料来源:根据国家计生委张二力、陈利提供数据计算。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镇化,尤其户籍改革(实质是承认了大批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不是农民,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加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工业代替了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业的组成部分,从业人员也大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使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中共三代领导集团对中国人口问题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有一整套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强硬的领导、明确的目的、周全的服务,充分利用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取得辉煌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一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综合上面因素传统“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终于改变,儿童出生率也下降了,如图2: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年代1952196219701975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出生率37.037.0133.4323.0118.2121.0421.0919.0818.2418.0917.717.1216.9816.57自然增长率20.026.9925.8315.6911.8714.2614.3912.9811.6011.4511.2110.5510.4210.0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9月三、中国传统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大为改观,但男女性别比例仍较高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蓑。妇女主内,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有的甚至无什么社会地位。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性别偏好,即男性偏好,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若是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在如今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在他们眼中仍觉得“无儿”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脸面”、“愧对列祖列宗”,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这是中国传统的遗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问题,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用人为的力量来改变,只能用教育感化来使他们渐渐改变,这就要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这种生育选择空间的过于狭窄和传统意义上的“偏男生育意愿”过于强烈相互冲突、相互挤压,加上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如B超等出现使人们很早就可以预测婴儿的性别,这些造成了中国当今男女性别偏高。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升高的现象,在90年代仍在继续。[2]如图3:图3  90年代出生婴儿性别比计划生育报表国家统计局1998年调查年份性别比性别比年龄1991114112.9371992114112.7161993113118.2151994112120.5441995113120.6631996113115.8921997113121.1911998113117.0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98中国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虽已摒弃了多生多育的观念,但对婴儿的男性偏好的改观仍不大。四、提倡“优生优育”,重视婴儿“质量”,“生殖崇拜”现象减少中国古代社会中生活水平低下,医疗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什么医疗设备。加之人们尤其农村中人民们对婴儿的不大重视(在当今安徽农村仍流传一句话:小孩子就像小狗一样,只要给吃给穿即可),使得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古代多生的一个原因),而且婴儿“质量”不高。如今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科技进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设施,可以及早地为婴儿甚至胎儿进行检查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保证了婴儿的质量。据《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56.2/10万下降为2000年的53.0/10万。早在1996年,江泽民就强调优生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他说:“只有出生的婴儿是比较健康的聪明,我们的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才会有希望。”可见,国家不仅为“优生优育”提先进设施,而且参与重视优生优育工作。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而农村中重视优生优育主要是注重婚前检查,进行胎教和胎儿保健,妇女保健等,如图4、图5:图4:不同年代产前检查率(%)年代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检查率36.341.341.041.541.637.046.0资料来源:由《人口研究》1998年第一期中肖自力等人的《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状况分析》中表演化。图5:已婚妇女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情况年    份结婚人数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人数%1963—27220.81970—2194281.21980—40861874.6259049819.2资料来源:高燕秋的《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人口研究》,2000年第五期。以上两表说明农村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婚前检查、妇女保健等工作。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各种不能理解的现象认为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操纵。其中不可理解的就有生殖现象,于是就产生于生殖崇拜。尤其是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生殖崇拜更加严重,至今仍有部分遗留。生殖崇拜是指对女性或男性生殖器及生育力的崇拜。如我国各少数民族常以象征性的石头、岩洞、洼地来表示女阴加以祭拜,云南白族妇女以剑川石窟象征女阴的石雕“阿盎白”为祭拜求子对象。[3]但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知识广泛普及,生殖对人们已不再有什么神秘而言,除了个别地区外,全国基本上无生 殖崇拜。五、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现象减少、非意愿性生育比例下降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一方面人们希望利用大好青春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以期在以后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使人们对生育含义和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人们尤其广大女性明白了早婚早育(尤其在十七岁以前生育),对于少女身心的影响是有弊无利的,同时可能造成母婴生病率和死亡率大增。因为少女虽然可以怀孕生育,但由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善,尚不具有健康生育的能力和抚育后代的能力,而且还影响学业和以后的择业、就业,影响生育婴儿“质量”(包括体能、智力、反应能力等)。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晚婚晚育的优点和各自发展完善(包括身心,知识,能力等)的重要性。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也追求一种自立的生活,这也使得晚婚晚育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表明血缘关系太近易造成出生婴儿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痴呆儿,另外婴儿的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于是《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但是现在即使没有法律,传统意义上的“亲上加亲”的观点在人们意识上也被否定了。所谓非意愿性生育(或计划外生育)是指生育主体本不打算要生小孩但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而造成的怀孕生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及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由于经济、科技、医疗等各种技术设备十分欠缺,加之青少年(尤指改革开放后)无知性行为,使得生育主体得不到行之有效的避孕措施而产生了非意愿性生育。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科技避孕手段、器具的产生,又加上各种“人工流产”、“无痛流产”等手段使得非意愿性生育比例大大降低。六、关于婚前生育、非婚生育(无婚生育)和单身(亲)家庭婚前生育是指没有进行结婚登记,只举行了婚礼或经“红人”说合而“确定了关系”而同居生育。婚前生育早就有了,但在现代农村中好像多了起来,它其实上是一种面对计划生育而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想在婚前“神不知鬼不觉”先生一个,一则可以多生一个,二则可以多一个生男孩的机会。有的在婚前甚至生了多个孩子(往往都是女孩,或只有一个男孩)。这种产生了许多计划外生育儿即“黑户”、“黑头”。这种现象是在中国计划生育高压下一种畸形产物,也是造成中国男女“生态比例”失衡的又一原因。非婚生育既包括前面讲的婚前生育,同时也包括达到法定生育年龄没有结婚、不愿意结婚或离婚无后、丧偶无后的女性的生育。日通过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章第30条即明文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手段生育一个子女。”当然由于这牵涉到伦理、科技、妇女生育权、男性生育权甚至人权等各个方面,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生育权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和各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无婚生育理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的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淡化以至消失。于是离婚、再婚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离婚好像成为一件“平常事”,许多单身(亲)家庭产生。当然单身家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人在事业和家庭无法两全时而做出的一种唯事业美的生育观,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单身家庭正有上升之势。七、关于抱养现象抱养现象是计划生育高压政策和传统男性偏好相互冲突和挤压的又一畸形产物,它一方面调和了男女比例;另一方面使得溺婴、弃婴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它也造成了中国“黑头”人口增多。但是这些“黑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有了户口。而现在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关心的也不是把“代”传下去,而是如何生活好,更何况女孩也是接代人呢?抱养现象只是“风靡一时”,现在已有所改观。八、小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口生产要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当人口生产适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可以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它发展。如今中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所以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计划生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口增长是有周期性的,加强人口的道德抑制,[4]使计划生育成为一种小痛苦,小代价的人类自律行为。综合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所以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对代生育问题,把生育同国家前途,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按照人口规律和中国具体条件,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帮助广大人民树立无产阶级生育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关于生育行为及目的、意义的观点即是生育观。它包括生育偏好(即生育的目的和意义)、性别偏好、数量期望以及对未来子女的期望。但生育观作为一种意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关键词:生育文化  生育观  生育成本  性别偏好  生殖崇拜       非意愿性生育  无婚生育  单身家庭  道德抑制一、生育文化与生育观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古往今来,关于生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生育文化。关于生育文化的定义很多,其中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生育文化是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影响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生育行为产生的一种综合力,是生育主体的一种观念,它可以决定生育主体的理性程度。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有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生育文化。评价一种生育文化的优劣,关键是看在这种生育文化指导下的生育行为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而与多生少生无关。人们在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对生育行为的目的、实质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即生育观。作为一种观念,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表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受生育文化及影响生育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这主要由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中国农村生育观变化趋势及原因如下: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有很大改变。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创造出社会物质生活,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的基础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从而人口的增长更加灵敏地反应在社会生产中[1]。男人是古代生产力的代表,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可以维持和光大家业。于是中国古代便产生了诸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各种观念。尽管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关注的是人口的质量,即人力资本。可以说,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取决于该国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多代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而成为今天所谓的“原子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图1:农村独生子女比例(%)出生年度女男0.481.062.004.745.1910.549.5813.187.3411.92资料来源:根据国家计生委张二力、陈利提供数据计算。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镇化,尤其户籍改革(实质是承认了大批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不是农民,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加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工业代替了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业的组成部分,从业人员也大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使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中共三代领导集团对中国人口问题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有一整套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强硬的领导、明确的目的、周全的服务,充分利用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取得辉煌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一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综合上面因素传统“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终于改变,儿童出生率也下降了,如图2: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年代1952196219701975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出生率37.037.0133.4323.0118.2121.0421.0919.0818.2418.0917.717.1216.9816.57自然增长率20.026.9925.8315.6911.8714.2614.3912.9811.6011.4511.2110.5510.4210.0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9月三、中国传统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大为改观,但男女性别比例仍较高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蓑。妇女主内,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有的甚至无什么社会地位。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性别偏好,即男性偏好,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若是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在如今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在他们眼中仍觉得“无儿”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脸面”、“愧对列祖列宗”,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这是中国传统的遗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问题,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用人为的力量来改变,只能用教育感化来使他们渐渐改变,这就要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这种生育选择空间的过于狭窄和传统意义上的“偏男生育意愿”过于强烈相互冲突、相互挤压,加上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如B超等出现使人们很早就可以预测婴儿的性别,这些造成了中国当今男女性别偏高。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升高的现象,在90年代仍在继续。[2]如图3:图3  90年代出生婴儿性别比计划生育报表国家统计局1998年调查年份性别比性别比年龄1991114112.9371992114112.7161993113118.2151994112120.5441995113120.6631996113115.8921997113121.1911998113117.0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98中国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虽已摒弃了多生多育的观念,但对婴儿的男性偏好的改观仍不大。四、提倡“优生优育”,重视婴儿“质量”,“生殖崇拜”现象减少中国古代社会中生活水平低下,医疗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什么医疗设备。加之人们尤其农村中人民们对婴儿的不大重视(在当今安徽农村仍流传一句话:小孩子就像小狗一样,只要给吃给穿即可),使得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古代多生的一个原因),而且婴儿“质量”不高。如今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科技进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设施,可以及早地为婴儿甚至胎儿进行检查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保证了婴儿的质量。据《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56.2/10万下降为2000年的53.0/10万。早在1996年,江泽民就强调优生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他说:“只有出生的婴儿是比较健康的聪明,我们的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才会有希望。”可见,国家不仅为“优生优育”提先进设施,而且参与重视优生优育工作。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而农村中重视优生优育主要是注重婚前检查,进行胎教和胎儿保健,妇女保健等,如图4、图5:图4:不同年代产前检查率(%)年代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检查率36.341.341.041.541.637.046.0资料来源:由《人口研究》1998年第一期中肖自力等人的《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状况分析》中表演化。图5:已婚妇女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情况年    份结婚人数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人数%1963—27220.81970—2194281.21980—40861874.6259049819.2资料来源:高燕秋的《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人口研究》,2000年第五期。以上两表说明农村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婚前检查、妇女保健等工作。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各种不能理解的现象认为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操纵。其中不可理解的就有生殖现象,于是就产生于生殖崇拜。尤其是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生殖崇拜更加严重,至今仍有部分遗留。生殖崇拜是指对女性或男性生殖器及生育力的崇拜。如我国各少数民族常以象征性的石头、岩洞、洼地来表示女阴加以祭拜,云南白族妇女以剑川石窟象征女阴的石雕“阿盎白”为祭拜求子对象。[3]但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知识广泛普及,生殖对人们已不再有什么神秘而言,除了个别地区外,全国基本上无生 殖崇拜。五、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现象减少、非意愿性生育比例下降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一方面人们希望利用大好青春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以期在以后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使人们对生育含义和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人们尤其广大女性明白了早婚早育(尤其在十七岁以前生育),对于少女身心的影响是有弊无利的,同时可能造成母婴生病率和死亡率大增。因为少女虽然可以怀孕生育,但由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善,尚不具有健康生育的能力和抚育后代的能力,而且还影响学业和以后的择业、就业,影响生育婴儿“质量”(包括体能、智力、反应能力等)。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晚婚晚育的优点和各自发展完善(包括身心,知识,能力等)的重要性。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也追求一种自立的生活,这也使得晚婚晚育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表明血缘关系太近易造成出生婴儿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痴呆儿,另外婴儿的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于是《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但是现在即使没有法律,传统意义上的“亲上加亲”的观点在人们意识上也被否定了。所谓非意愿性生育(或计划外生育)是指生育主体本不打算要生小孩但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而造成的怀孕生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及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由于经济、科技、医疗等各种技术设备十分欠缺,加之青少年(尤指改革开放后)无知性行为,使得生育主体得不到行之有效的避孕措施而产生了非意愿性生育。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科技避孕手段、器具的产生,又加上各种“人工流产”、“无痛流产”等手段使得非意愿性生育比例大大降低。六、关于婚前生育、非婚生育(无婚生育)和单身(亲)家庭婚前生育是指没有进行结婚登记,只举行了婚礼或经“红人”说合而“确定了关系”而同居生育。婚前生育早就有了,但在现代农村中好像多了起来,它其实上是一种面对计划生育而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想在婚前“神不知鬼不觉”先生一个,一则可以多生一个,二则可以多一个生男孩的机会。有的在婚前甚至生了多个孩子(往往都是女孩,或只有一个男孩)。这种产生了许多计划外生育儿即“黑户”、“黑头”。这种现象是在中国计划生育高压下一种畸形产物,也是造成中国男女“生态比例”失衡的又一原因。非婚生育既包括前面讲的婚前生育,同时也包括达到法定生育年龄没有结婚、不愿意结婚或离婚无后、丧偶无后的女性的生育。日通过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章第30条即明文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手段生育一个子女。”当然由于这牵涉到伦理、科技、妇女生育权、男性生育权甚至人权等各个方面,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生育权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和各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无婚生育理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的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淡化以至消失。于是离婚、再婚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离婚好像成为一件“平常事”,许多单身(亲)家庭产生。当然单身家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人在事业和家庭无法两全时而做出的一种唯事业美的生育观,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单身家庭正有上升之势。七、关于抱养现象抱养现象是计划生育高压政策和传统男性偏好相互冲突和挤压的又一畸形产物,它一方面调和了男女比例;另一方面使得溺婴、弃婴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它也造成了中国“黑头”人口增多。但是这些“黑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有了户口。而现在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关心的也不是把“代”传下去,而是如何生活好,更何况女孩也是接代人呢?抱养现象只是“风靡一时”,现在已有所改观。八、小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口生产要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当人口生产适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可以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它发展。如今中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所以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计划生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口增长是有周期性的,加强人口的道德抑制,[4]使计划生育成为一种小痛苦,小代价的人类自律行为。综合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所以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对代生育问题,把生育同国家前途,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按照人口规律和中国具体条件,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帮助广大人民树立无产阶级生育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关于生育行为及目的、意义的观点即是生育观。它包括生育偏好(即生育的目的和意义)、性别偏好、数量期望以及对未来子女的期望。但生育观作为一种意识,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关键词:生育文化  生育观  生育成本  性别偏好  生殖崇拜       非意愿性生育  无婚生育  单身家庭  道德抑制一、生育文化与生育观生育包括生殖和养育,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环节。古往今来,关于生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生育文化。关于生育文化的定义很多,其中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生育文化是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影响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对生育行为产生的一种综合力,是生育主体的一种观念,它可以决定生育主体的理性程度。各种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可以有完全不同甚至相悖的生育文化。评价一种生育文化的优劣,关键是看在这种生育文化指导下的生育行为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否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而与多生少生无关。人们在生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对生育行为的目的、实质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即生育观。作为一种观念,生育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它表现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受生育文化及影响生育文化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们的生育观会有很大差异,这主要由当时当地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育观随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中国农村生育观变化趋势及原因如下: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有很大改变。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创造出社会物质生活,尤其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的基础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从而人口的增长更加灵敏地反应在社会生产中[1]。男人是古代生产力的代表,女儿是要嫁出去的,是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可以维持和光大家业。于是中国古代便产生了诸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各种观念。尽管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关注的重点是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而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关注的是人口的质量,即人力资本。可以说,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取决于该国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多代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而成为今天所谓的“原子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如图1:农村独生子女比例(%)出生年度女男0.481.062.004.745.1910.549.5813.187.3411.92资料来源:根据国家计生委张二力、陈利提供数据计算。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镇化,尤其户籍改革(实质是承认了大批在城镇工作、生活的人口,他们的身份已不是农民,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加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乡镇工业代替了国有企业,成为中国工业的组成部分,从业人员也大增。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使养儿防老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中共三代领导集团对中国人口问题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全面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行政组织机构,有一整套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强硬的领导、明确的目的、周全的服务,充分利用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取得辉煌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一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综合上面因素传统“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终于改变,儿童出生率也下降了,如图2: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年代19521962197019751980198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出生率37.037.0133.4323.0118.2121.0421.0919.0818.2418.0917.717.1216.9816.57自然增长率20.026.9925.8315.6911.8714.2614.3912.9811.6011.4511.2110.5510.4210.06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9月三、中国传统中的重男轻女现象大为改观,但男女性别比例仍较高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蓑。妇女主内,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有的甚至无什么社会地位。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巨大的性别偏好,即男性偏好,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若是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在如今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在他们眼中仍觉得“无儿”使自己在他人面前“无脸面”、“愧对列祖列宗”,仍觉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至理名言、金科玉律。这是中国传统的遗留,已经成为一种思想问题,不可能随随便便地用人为的力量来改变,只能用教育感化来使他们渐渐改变,这就要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人口的数量加以限制,这种生育选择空间的过于狭窄和传统意义上的“偏男生育意愿”过于强烈相互冲突、相互挤压,加上现代高科技检测设备如B超等出现使人们很早就可以预测婴儿的性别,这些造成了中国当今男女性别偏高。而且从80年代就开始出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升高的现象,在90年代仍在继续。[2]如图3:图3  90年代出生婴儿性别比计划生育报表国家统计局1998年调查年份性别比性别比年龄1991114112.9371992114112.7161993113118.2151994112120.5441995113120.6631996113115.8921997113121.1911998113117.0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8年的调查数据,引自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98中国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中大多数农民虽已摒弃了多生多育的观念,但对婴儿的男性偏好的改观仍不大。四、提倡“优生优育”,重视婴儿“质量”,“生殖崇拜”现象减少中国古代社会中生活水平低下,医疗设施简陋或根本没有什么医疗设备。加之人们尤其农村中人民们对婴儿的不大重视(在当今安徽农村仍流传一句话:小孩子就像小狗一样,只要给吃给穿即可),使得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古代多生的一个原因),而且婴儿“质量”不高。如今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科技进步,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设施,可以及早地为婴儿甚至胎儿进行检查治疗,从而大大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保证了婴儿的质量。据《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1995年的56.2/10万下降为2000年的53.0/10万。早在1996年,江泽民就强调优生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大事,他说:“只有出生的婴儿是比较健康的聪明,我们的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发展才会有希望。”可见,国家不仅为“优生优育”提先进设施,而且参与重视优生优育工作。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而农村中重视优生优育主要是注重婚前检查,进行胎教和胎儿保健,妇女保健等,如图4、图5:图4:不同年代产前检查率(%)年代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检查率36.341.341.041.541.637.046.0资料来源:由《人口研究》1998年第一期中肖自力等人的《农村地区产前保健状况分析》中表演化。图5:已婚妇女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情况年    份结婚人数参加有组织的新婚知识学习人数%1963—27220.81970—2194281.21980—40861874.6259049819.2资料来源:高燕秋的《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人口研究》,2000年第五期。以上两表说明农村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婚前检查、妇女保健等工作。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各种不能理解的现象认为有一种神秘力量在操纵。其中不可理解的就有生殖现象,于是就产生于生殖崇拜。尤其是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生殖崇拜更加严重,至今仍有部分遗留。生殖崇拜是指对女性或男性生殖器及生育力的崇拜。如我国各少数民族常以象征性的石头、岩洞、洼地来表示女阴加以祭拜,云南白族妇女以剑川石窟象征女阴的石雕“阿盎白”为祭拜求子对象。[3]但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科技知识广泛普及,生殖对人们已不再有什么神秘而言,除了个别地区外,全国基本上无生 殖崇拜。五、早婚早育、近亲结婚现象减少、非意愿性生育比例下降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提高,一方面人们希望利用大好青春来增长知识、提高自身,以期在以后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使人们对生育含义和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人们尤其广大女性明白了早婚早育(尤其在十七岁以前生育),对于少女身心的影响是有弊无利的,同时可能造成母婴生病率和死亡率大增。因为少女虽然可以怀孕生育,但由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善,尚不具有健康生育的能力和抚育后代的能力,而且还影响学业和以后的择业、就业,影响生育婴儿“质量”(包括体能、智力、反应能力等)。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晚婚晚育的优点和各自发展完善(包括身心,知识,能力等)的重要性。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也追求一种自立的生活,这也使得晚婚晚育成为可能。科技的发展表明血缘关系太近易造成出生婴儿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痴呆儿,另外婴儿的生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于是《婚姻法》规定:禁止直系血亲或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但是现在即使没有法律,传统意义上的“亲上加亲”的观点在人们意识上也被否定了。所谓非意愿性生育(或计划外生育)是指生育主体本不打算要生小孩但由于采取措施不得当而造成的怀孕生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及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由于经济、科技、医疗等各种技术设备十分欠缺,加之青少年(尤指改革开放后)无知性行为,使得生育主体得不到行之有效的避孕措施而产生了非意愿性生育。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科技避孕手段、器具的产生,又加上各种“人工流产”、“无痛流产”等手段使得非意愿性生育比例大大降低。六、关于婚前生育、非婚生育(无婚生育)和单身(亲)家庭婚前生育是指没有进行结婚登记,只举行了婚礼或经“红人”说合而“确定了关系”而同居生育。婚前生育早就有了,但在现代农村中好像多了起来,它其实上是一种面对计划生育而采取的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想在婚前“神不知鬼不觉”先生一个,一则可以多生一个,二则可以多一个生男孩的机会。有的在婚前甚至生了多个孩子(往往都是女孩,或只有一个男孩)。这种产生了许多计划外生育儿即“黑户”、“黑头”。这种现象是在中国计划生育高压下一种畸形产物,也是造成中国男女“生态比例”失衡的又一原因。非婚生育既包括前面讲的婚前生育,同时也包括达到法定生育年龄没有结婚、不愿意结婚或离婚无后、丧偶无后的女性的生育。日通过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4章第30条即明文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手段生育一个子女。”当然由于这牵涉到伦理、科技、妇女生育权、男性生育权甚至人权等各个方面,所以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生育权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在不违反计划生育法和各种国家法律的情况下,无婚生育理应给予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的妇女“从一而终”的观念淡化以至消失。于是离婚、再婚也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离婚好像成为一件“平常事”,许多单身(亲)家庭产生。当然单身家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人在事业和家庭无法两全时而做出的一种唯事业美的生育观,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单身家庭正有上升之势。七、关于抱养现象抱养现象是计划生育高压政策和传统男性偏好相互冲突和挤压的又一畸形产物,它一方面调和了男女比例;另一方面使得溺婴、弃婴现象大大减少。但是它也造成了中国“黑头”人口增多。但是这些“黑头”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有了户口。而现在计划生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关心的也不是把“代”传下去,而是如何生活好,更何况女孩也是接代人呢?抱养现象只是“风靡一时”,现在已有所改观。八、小结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口生产要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当人口生产适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时可以促进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它发展。如今中国面临严峻人口形势,所以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计划生育。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口增长是有周期性的,加强人口的道德抑制,[4]使计划生育成为一种小痛苦,小代价的人类自律行为。综合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滞后性制约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所以我们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对代生育问题,把生育同国家前途,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按照人口规律和中国具体条件,宣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帮助广大人民树立无产阶级生育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期二周的钳工实训结束了,在实训期间虽然很累,但我们很快乐,因为我们在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虽然实训期只有短短的两周,在我们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它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它是很难忘记的,毕竟是一次真正的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重要的安全   要进行钳工实训,安全问题肯定是摆在第一位的。通过师傅的讲解,我们了解了实训中同学们易犯的危险的操作动作。比如在车间里打闹嬉戏,不经师傅的许可便私自操作机床,以及操作时方法、姿势不正确,等等。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机械事故甚至人身安全事故。   通过这次钳工实训,我了解了金属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主要学习了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金属加工基本工种包括钳工、车工、铸焊工等的操作。   第一项:辛苦的钳工
  在钳工实训中,我们知道了钳工的主要内容为刮研、钻孔、攻套丝、锯割、锉削、装配、划线;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大。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这样我们锉削也就比较简单了。同时我也知道了钳工的安全技术为: 1,钳台要放在便于工作和光线适宜的地方;钻床和砂轮一般应放在场地的边缘,以保证安全。2,使用机床、工具(如钻床、砂轮、手电钻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损坏不得使用,需要修好再用。3,台虎钳夹持工具时,不得用锤子锤击台虎手柄或钢管施加夹紧力。
  接着便是刮削、研磨、钻孔、扩孔、攻螺纹等。虽然不是很标准,但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是我们两天来奋斗的结果
  钳工的实训说实话是很枯燥的,可能干一个上午却都是在反反复复着一个动作,还要有力气,还要做到位,那就是手握锉刀在工件上来来回回的锉,锉到中午时,整个人的手都酸疼酸疼的,腿也站的有一些僵直了,然而每每累时,却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几天之后,看着自己的加工成果,我们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指导我们的老师了。   第二项:轻松的车工   车工不是由数控来完成的,它要求较高的手工操作能力。首先老师叫我们边看书边看车床熟悉车床的各个组成部分,车床主要由变速箱、主轴箱、挂轮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尾座、床身、丝杠、光杠和操纵杆组成。车床是通过各个手柄来进行操作的,老师又向我们讲解了各个手柄的作用,然后就让我们加工一个主轴两个小轮和两个大轮。老师先初步示范了一下操作方法,并加工了一部分,然后就让我们开始加工。车床加工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选择正确的刀,一开始我们要车个锉刀把。这对我们这种从来没有使用过车床的人来说,真是个考验。
  不停的转动横向和纵向的控制手柄,小心翼翼的加工,搞了整整一个下午,自以为差不多的时候,准备在加以最后一刀,却操之过急,把圆弧的直径车小了!我痛心不已,惨啊!最难受的是站了一整天,小腿都疼起来.但当把车好的零件交给老师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使我忘记了站得发疼得小腿.这种成功的喜悦只有通过亲身参加实训才能感受得到.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钳工实训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离开了课堂严谨的环境,我们感受到了车间中的气氛。同学们眼中好学的目光,与指导教师认真、耐心的操作,构成了车间中常见的风景。久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拥有科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包括机械的操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钳工实训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是另外一种学习课堂。通过我们动手,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与质疑。这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正好相反。这两种学习方法相辅相成,互相补充,能填补其中的空白,弥补其中一种的一些盲点。通过钳工实训,整体感觉实际生产方式还是相对落后,书本中介绍的先进设备我们还是无法实际操作,实训中的设备往往以劳动强度大为主要特征,科技含量较低,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第二项:危险的焊工   在电焊实训中,我们了解了电焊的实质,电焊机的组成与焊条的构成;学会了选用焊条的种类和如何操作电焊机。这次为期数天的电焊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定的动手操作实践,掌握了某些技能,在这数天的实训中我对电焊的焊接操作等电焊常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深刻体会。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一、实训目的 1. 了解常见的焊接方法,所用的设备、材料、工艺及应用实例。 2.了解常见的焊接缺陷和焊接变形。 3.了解电焊的基本原理,焊接过程,金属焊接的条件及电焊应用。 4.了解电焊的安全技术。 5.初步掌握电焊的应用范围。   总而言之,虽然在十天的实训中,我们所学到的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只是皮毛的皮毛,但是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们所学到的都是基本的基本,而技术人员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而来的。最值得高兴的是没有同学在这些具有不同程度危险的实训工种中受伤,反而在实训中不时会出现一些甜甜的笑,这是和同学们的认真与用心分不开。钳工实训让久在课堂的我切身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工人的苦与乐,同时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钳工实训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世间无难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沟通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