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了对付疟疾宣传日,采用了哪两种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错误的两项是(
)(5分)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小题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4分)小题3: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错误的两项是(
)(5分)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小题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4分)小题3: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这就是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的由来。或许是巧合,在《诗经》产生近三千年后,这位叫“呦呦”的女科学家和她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她1955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屠呦呦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贡献。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 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舍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在第19l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了青蒿防治疟疾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其毒性。这种编号为19l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P.berghei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P.cynomolgi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了Plasmodium vivax和P.falciparum这两种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屠呦呦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确定这种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一157℃的活性成分,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屠呦呦说:“青蒿素能够在疟原虫生命周期中任何一个阶段将其杀灭。”屠呦呦研究小组最初进行临床测试的药物形式是片剂,但结果并不太理想,后来改成一种新的形式——青蒿素提纯物的胶囊,由此开辟了发明一种抗疟疾新药的道路。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生物学家和医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瑟夫·戈尔斯坦曾说,生物医学的发展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发现,二是发明创造。而屠呦呦作为一位植物化学家,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却有幸同时通过这两种途径发现了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开创了人类抗疟之路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为获奖感到自豪。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错误的两项是(
)(5分)A.“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B.《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给了屠呦呦启发,使她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 ,于是她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C.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得到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信心,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不仅表现了他们献身医学事业的决心,也反映出当时我国医学研究的条件之差。D.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将在青蒿中提取的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进一步提纯研制出一种强抗疟药物“双氢青蒿素”。E.文章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而且也暗示了屠呦呦的思想品质。小题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分点概括。(4分)小题3:从屠呦呦的“抗疟”之路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科目:最佳答案小题1:D小题2:①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②勤勉尽责、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③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务实态度。(4分。答出两点即给4分)小题3:示例:成功需要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继承发展。①在“抗疟”这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无怨无悔,锲而不舍。经过190多次失败,才提取出青蒿素,这表明要想成功,需要经得住挫折和失败,要不惧艰难,坚持不懈,刻苦努力。②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这表明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③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证明了中医中药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研究,可以取得成功,造福于人类。(观点2分,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夏天疟疾如何服用预防性药物?
核心提示: 预防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
  俗称“打摆子”,是夏季高发的传染病。它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原虫在医学上分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四类。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每隔一日发作一次,叫间日疟。三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每隔二日发作一次叫三日疟。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叫恶性疟疾,它发作频繁,无规律,严重时常有、等症,如不及时治疗,病人可在短期内死亡。
  疟区易感人群如何预防?
  预防疟疾的预防,指对易感人群的防护。包括有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个体预防系疟区居民或短期进入疟区的个有,为了防蚊叮咬、防止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群体预防是对高疟区、爆发流行区或大批进入疟区较长期居住的人群,除包括含个体预防的目的外,还要防止传播。要根据传播途径的薄弱环节,选择经济、有效,且易为群众接受的防护措施。预防措施有:蚊媒防制,药物预防或疫苗预防。
  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
  服药预防进入疟区,特别是流行季节,在高疟区必须服药预防。一般自进入疟区前2周开始服药,持续到离开疟区6~8周。下列药物可据条件酌情选用。
  乙胺嘧啶 4片每周一次,或8片每两周一次。长期服用可致巨细胞性,还可产生耐受性。(乙胺嘧啶每片6.25mg)。
  哌喹或磷酸哌喹 服基质0.6g,每20~30天服1次。耐氯喹也可采用。
  复方防疟药 防疟片1号,含乙胺嘧啶20mg,氨苯砜100mg,第1、2日每日1片,以后每周1片。防疟片2号,每片含乙胺嘧啶17.5mg,周效磺胺250mg,第1、2日每日2片,以后每10日2片。防疟片3号,含磷酸哌喹250mg,周效磺胺50mg,每月1次,每次4片。 氯喹2片,每10日1次,接受输血者可服氯喹每日(1片)基质0.15g,连服3~5日。
  Vb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详细列表
Chloroquine
口服常释剂型、注射剂
Primaquine
口服常释剂型
“青蒿素类药物” 是指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修订稿)》中所列的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联合用药的药物和青蒿素类药物注射剂。
  抗疟药的临床应用:
  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疟原虫生活史的各个环节都有作用,临床一般采用联合用药。
各型疟疾 急性发作
脑型恶性疟
奎宁+青蒿素
耐氯喹恶性疟
奎宁+青蒿素
病因性 预防用药
乙胺嘧啶+伯喹  (1)原发性红外期:此期发生在进入红细胞之前,并不发生临床症状,是疟疾的潜伏期。应用对此期有效的药物,如乙氨嘧啶等即有预防作用。
  (2)继发性红外期:间日疟原虫及蛋形疟原虫有此期,因此常出现复发。伯氨喹、扑疟隆等药能作用于此期,故将它们与氯喹配合应用,可以根治间日疟。 (3)红内期:大量裂殖子逸出红细胞时引起疟疾症状发作。能杀灭裂殖体的药物如氯喹、奎宁,可以控制疟疾症状。
  红细胞内的裂殖增殖,由于配子体是疟疾流行、传播的根源,因此应用杀灭或抑制配子体的药物,如扑疟喹、伯氨喹、乙氨嘧啶等,可以防止疟疾传播。
  服用预防药物的副作用
  可出现一些副作用,如、、、等,所以重症肝、心、肾疾病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为防止耐药株产生,每3个月调换1次药物。
(责任编辑:宋智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在线咨询(向医生免费提问)
请在此提交您的问题,即有万名医生10分钟内为您解答
答你所问,名医在线近距离。
阿里、京东和1号店均已取得网上药品销售第三方平台资质…… []
科学用药指南
中外医药新闻
医药政策解读
安全用药知识
知名药企动态
连锁药店资讯
在控制脂肪量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蛋白质食物的比例,…… []
近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上的一篇…… []
恋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人骚客中也自古有着恋足…… []
老年人只要掌握好的睡眠方法,定能健康又长寿…… []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肝细胞后氧化为乙醛,…… []
只需要用手一量,就能知道每天吃多少可以减肥了。…… []
一般情况下恶性疟原虫会制造产生多种不同的变异表面抗原家族,尽管这些抗原分子在天然获得性免疫力和严重疟疾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通常也因为具有多样性而被认为并不是合适的候选疫苗;然而寻找特殊抗体来同恶性疟原虫的变异性表面抗原进行反应似乎可以帮助开发新型抵御疟疾的干预措施。所在位置: >
治疗疟疾有特效世卫向中国大量采购青蒿素
更新时间: 14:00:07 | fx_82623e33
&&&&经历了上千年的艰苦努力,人类依然没有最终战胜疟疾这种恶性传染疾病。2003年,全球有5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区域,2亿多人感染疟疾,100多万人因此丧命,丧命者在非洲多为孕妇和5岁以下的儿童。在非洲,因疟疾流行造成的gdp损失每年估计在120亿美元,并消耗了约40%的公共卫生开支。然而,一种来自中国的传统中药———青蒿及其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研究成功,让全球疟疾患者看到了曙光。
  “墙里开花墙外香”
  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实施“击退疟疾”计划,计划在12年间把疟疾致死人数降低一半。然而,6年过去了,疟疾致死人数反而由过去每年60万~80万升至100多万。死亡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疟原虫已经对传统药物氯奎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产生了抗药性。2003年,世卫组织耗费4140万美元买进的这类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在另外花费1830万美金购买的含青蒿素的新药上,他们看到了非常好的疗效。这些药的原料——青蒿几乎全部来自重庆市酉阳县。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晨报记者:“who未来几年将加大对有效药物的采购量,2005年将在中国重庆采购1亿人份的青蒿制剂,这类药物对于疟疾的良好疗效,已经得到证实。”
  青蒿对疟疾疗效最佳,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医学研究院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对全国中药进行大规模调查后确认的。日,中国为此专门成立了“青蒿及其衍生物开发利用办公室”,完成了青蒿素相关研究。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青蒿的相关研究逐渐放缓,生产也未形成产业,资源浪费严重,让一些科学家倍感痛心。“然而此时,西方对青蒿的研究却热情高涨。”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丁德蓉教授曾被who邀请撰写青蒿种植标准化规范,是国际青蒿研究界的权威级人物,她非常熟悉此事的来龙去脉,“纽约大学一名老教授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中国访问时,带回了酉阳青蒿种子进行培育,然而结果让他大为失望———青蒿一离开酉阳,青蒿素含量马上下降到5‰以下。西方科学家难为无米之炊,但对中国得天独厚的条件大为羡慕。”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由于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价格比传统药物昂贵,且未得到西方权威机构认可,青蒿制剂始终没有正式打开西方市场。
  然而,近年来疟疾继续肆虐,单细胞杀手疟原虫经过数十年的不断传播,已经对奎宁等传统药物产生抗药性,西方不得不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中医中药,于是重庆酉阳出产的青蒿再次进入了西方医学界的视野。
  为了对付疟疾,世界卫生组织最终“下单”,从重庆酉阳采购亿剂青蒿素订单,这让青蒿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材。无论是总订量还是总金额,这笔来自境外的订单都创造了中药在西方市场销售的纪录,也让21世纪的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
  今年4月,在美国纽约召开了“联合用药与药理药剂国际会议”,主要议题就是青蒿。
  2000年,丁德蓉教授带着研究生到偏僻的小县城酉阳,每年仅靠1万元研究经费研究开发青蒿,而现在当她看到当地的青蒿产业链逐渐形成,看到国际社会对青蒿的赏识,她不再遗憾当初的“孤军奋战”。
  酉阳青蒿被看中的理由
  为加快青蒿出口速度,通往最近机场的高等级公路被铺通,旧公路成了青蒿晾晒坝,半条路全是刚采下的青蒿。
  2004年夏天,重庆市酉阳县的田野里长满了半人多高、随风摇曳的绿色植物———青蒿,远远看去如绿色屏障一般。今年的收成很好,收割植物的农民喜笑颜开,挥舞起镰刀有些虎虎生风的架势。
  然而,近年来青蒿的大面积种植,及大自然赋予酉阳青蒿产业的“专利”,给这个贫困县带来了希望,目前我国80%的青蒿相关产品是这里出产的。“之所以在酉阳采购,是因为这里出产的青蒿质量很好。”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回答。
  酉阳青蒿,和别的地方出产的青蒿到底有何不同?
  据了解,全球青蒿主产地为中国,陕西、云南、河北等省都出产青蒿,品种上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关键在于青蒿素(arteannuin)含量上差异。酉阳县农业生产办公室主任刘岁荣向记者介绍,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的白色细小晶体,酷似白糖,不溶于水,是目前青蒿类药物的主要原料。从青蒿叶中提取青蒿素后,就可以制成双氢青蒿素片、阿特米西尼等药物。在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青蒿植株中青蒿素含量高低非常关键,如青蒿素含量低于5‰,青蒿植株就没有工业提取价值了。目前除了酉阳,中国其他地方人工培育的青蒿有效成分含量总是在5‰上下徘徊,酉阳的青蒿却一直保持着8‰左右的高含量。在酉阳的一块实验田里,西南农业大学教授丁德蓉教授采集的小样显示,部分植株青蒿素含量高达19‰!
  “酉阳降雨量大、日照时间短、季温及气温偏低,非常利于青蒿素生成。”刘岁荣对记者说。
  种青蒿的荣耀
  东流口村65岁的陈德海老人是县里有名的烤烟生产能手,多次在县里进行经验汇报,家里七八亩地,大部分种的烤烟,他说:“种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赚钱多了,今年我很想种青蒿。”然而,他这个愿望很难实现,因为他家住在海拔800米以上,这里的高度不适宜种植青蒿,这个消息让他非常失望。
  然而,酉阳县的许多农民还是幸运的,世卫组织的“青蒿路线图”横空出世后,青蒿素价格从去年每公斤1500元人民币的低位一路上扬到每公斤8000元人民币,科学种植青蒿,可以带来每亩地500元的年纯利,这是传统作物无法企及的高额利润。板溪乡农民任冬今年一口气种了100亩青蒿,他和西南农业大学的青蒿专家密切合作,争取提高产量,“过个富年”。
  “全县22个乡即将全面铺开种植青蒿,而县里的华武制药厂将承担收购任务。”酉阳县农业生产办公室向晨报记者证实,2005年,全县青蒿种植面积将由1万亩增加到10万亩,青蒿素产量达到30吨。
  2003年酉阳县的税收总额为9800万元,2004年“青蒿经济”将大大拉动全县经济。酉阳县一位领导还是向记者透露,2004年青蒿将为县里贡献5000万元以上的税收。
  酉阳县委一位领导看着养活自己长大的土地,对记者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酉阳的田里,种着非洲的希望,我们第一次感到,自己和世界的命运联系起来了……”
  目前来说传染病很严重的还是属于疟疾,关于...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可到向在线专家提问!
Copyright &  fx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放心医苑网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粤ICP备号-2] [编号经营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恶性疟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