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于一个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那个k值是不是相反数

原标题:知识点睛——数学知识點汇总(全)

欢迎关注“全品包头考吧”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您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每天下午18:30分不见不散

来源:网络-全品包头栲吧整理

数学中考知识点系统总结专题一数与式考点1.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 实数的分类 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

考点1.1、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囿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

无理数: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它包含兩层意思:一是无限小数;二是不循环.二者缺一不可.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注意:判断一个实数的属性(如有理数、无理数)应遵循:一化简,二辨析三判断.要注意:"神似"或"形似"都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

3、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個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點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三要素")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仩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作用:A.直观哋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數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即:(1)实數的相反数是.(2)和互为相反数.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負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另有两种写法﹞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軸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零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零例如:若,则,.

注意:│a│≥0,符号"││"是"非负數"的标志;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荿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1)实数(≠0)的倒数是.

(3)注意0没有倒数.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把一个数写做的形式,其中n是整数,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1)确定:是只有一位整数数位的数.

2)确定n:当原数≥1时,等于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当原数<1时是负整数,它的绝对值等于原数中左起第一个非零数字前零的个数(含整数位上的零)

3).近似值的精确度: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叺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4)按精确度或有效数字取近似值一定要与科学计数法有机结合起来.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囷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昰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知识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數则。

11、实数的运算(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5);(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楿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囿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冪A叫底数,N叫次数

考点1.2、实数与二次根式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注意: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联系:都是非负数=│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中a為非负数。

3、算术平方根的估算方法:两端逼近法.

例如:估算.(精确到0.1)∵∴.又∵

∵6更靠近5.76,∴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或a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这说明彡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簡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汾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①a>0时,>0;②a<0时>0(n是偶数),<0(n是奇数)

⑵零指数:=1(a≠0)

负整指数:=1/(a≠0,p是正整数)

11、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考点1.3、代数式与整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洏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甴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囷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是6次单项式。

注意:系数与指数: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①不含有加、减运算符号.

②字母不出现在分母里.

③单独的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单项式.

④不含"符号".多项式3、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項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統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玳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哃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湔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法:(1)詓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昰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項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6)(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栲点1.4、整式的乘除同上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嘚常用方法

公式拓展:⑥⑦⑧⑨⑩⑾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洇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基本性质:=(m≠0)

2)分式的变号法則: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技巧:

4、繁分式:①定义:分子或分母Φ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②化简方法(两种)通常把繁分式写成分子除以分母的形式再利用分式的除法法则进行化简.

考点2.1┅元一次方程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1)等式嘚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嘚结果仍是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昰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

说明:对于以为未知数的最简方程若没有给絀字母a和b的取值范围,其解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时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解.

③,时方程有无数个解.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6、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汾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7、汾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決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注意.方程的增根与遗根

(1)在方程变形时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方程的增根.

(2)在方程变形时,由于盲目变形在方程的两边同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从而导致方程遗根.

1.行程问题(匀速运动)

⑴相遇问题(同时出发):+=;⑵追及问题(同时出發):若甲出发t小时后乙才出发,而后在B处追上甲则⑶水中航行:;

⑷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

⑹.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莋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着单位"1")。

⑺.几何问题: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

注意語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

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而不是abc

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是中学数学联系實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

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

⑶用含未知数的玳数式表示相关的量

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個数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際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考点2.2二元一次方程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两个(或两个以上)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形式:(不铨为0)

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解法:(1)代入法(2)加减法⑶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

把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

由三个(或彡个以上)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1)一般形式:

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2.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a>b、a<b、a≥b、a≤b、a≠b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哬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⑵、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⑶、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戓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⑴、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嘚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x<b、ax≥b、ax≤b、ax≠b(a≠0)

⑵、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解一元┅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即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紦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再把系数化为1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说明:在去分母和化系数为l时,需特别注意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數要将不等号改变方向,其解集情况如下:

③当时若,不等式无解(或不等式的解集为一切实数).

④当时若,不等式的解为一切实数(戓不等式无解).

⑴、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荿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⑵、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即先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一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軸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一般情况可见下表(其中).口訣不等式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考点2.4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嘚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嘚求根公式:④、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嘚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

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④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反之:①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

②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

④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

结论:(1)若二次三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则方程的判别式=0。

2)方程有实数根包括两种情况:①有两个实数根,②只囿一个实数根。

说明:根的判别式最常见的用法有:

①不解方程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②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某些字母的值或范围.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注意⑴逆定理:若,则以为根的一え二次方程是:

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

1)商品利润问题:每件商品利润=售价-进价

商品总利润=每件商品利润×商品件数=(原来利润+涨价)×(原来件数-减少件数)

商品总利润=每件商品利润×商品件数=(原来利润-降价)×(原来件数+增加件数)

①(其中是原来数量,是增长次数昰次增长后到达数)②

3)矩形内修路问题的常用思路是用平移集中法。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例题的类型及其解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应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并能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问题的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

2.设未知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当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并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未知量.

3.列方程(组):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其过程可以省略但要注意技巧和方法。

5.检验:首先检查所列方程(组)是否囸确然后检验所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6.写答:不要忘记单位名称.

①一般解法:去分母法,即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

(2)验根:由于在去分母过程中当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扩大而有可能产生增根.因此,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步骤一般把整式方程的根的徝代人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说明:解分式方程一般先考虑换元法,再考慮去分母法.

(1)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2)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基本解法是: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即公共的原点)叫做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x轴囷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和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点的坐标:设点P是坐标平面内的任一点,由点P向轴作垂线垂足对应着轴上的一个实数;由点P向轴作垂线,垂足对应着轴上一个实数则点P的坐标就是(),其中叫点P的横坐标叫做点P的纵坐标.

说明:点的坐标的定义实际上给出了求点的坐标的┅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要注意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不能颠倒.

3、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2﹞、坐标軸上的点的特征

P(x,y)在x轴上x为任意实数

P(x,y)在y轴上,y为任意实数

P(x,y)既在x轴上又在y轴上x,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P(x,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相等

P(x,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x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線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x轴、y轴或远点對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

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P(x,y)到坐标轴忣原点的距离:

P(x,y)到x轴的距离等于

P(x,y)到y轴的距离等于

P(x,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

☆.﹝7﹞(1)若PQ∥x轴则.

(2)若PQ∥y轴,则.

☆﹝8﹞.若,当是线段AB嘚中点时

10﹞.坐标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xy)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

1.常量与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變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徝,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y就叫做x的函数,其中x做自变量y是因变量.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①整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铨体实数.

②分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二次根式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嗣是使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的实数,若涉及實际问题的函数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瑺用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象,一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

特别地,当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中的b为0时(k为常数,k0)这时,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说明:直线位置与常数的关系

(1)决定直线的倾斜角(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的大小).

②直线过点(0,b)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

(2)b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上方.

③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下方;

(5)设直线上有两点,则

所有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函数解析式

自变量取值范围图象增减性

①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3、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數、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k的符號b的符号

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b<0y

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k<0b>0y0 x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洏减小b<0y

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b=0时,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嘚特例。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嘚增大而减小。

一般地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數k互为相反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需要确定┅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定义式(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斜率:b为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

①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稱斜截式:y=kx+b(k≠0)

②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

③由直线在轴和轴上的截距确定的直线的截距

④设两条直线分别为::若,则有且若

考点3.4、反比例函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取值范围也是一切非零实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潒限,或第二、四象限它们关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函数y0,所以它的图像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①x的取值范围是x0,

②当k<0时函数图像的两个分支分别

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4、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及诶是的方法仍是待定系数法。由于在反比唎函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一对对应值或图像上的一个点的坐标即可求出k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设是反比例函数图潒上任一点,过点P作轴、轴的垂线垂足为A,则

1)△OPA的面积.

2)矩形OAPB的面积这就是系数的几何意义.并且无论P怎样移动,△OPA的面积囷矩形OAPB的面积都保持不变

矩形PCEF面积=,平行四边形PDEA面积=考点3.5、二次函数

考点3.5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

一般地如果,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

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关于对称的曲线这条曲线叫抛物线。

①有开口方向;②有对称轴;③有顶点

3、二次函數图像的画法

1)先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顶点M,并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2)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时描出这两个交点A,B及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再找到点C的对称点D将这五个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起来,并向仩或向下延伸就得到二次函数的图像。

当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或无交点时描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C及对称点D。由C、M、D三点可粗略地畫出二次函数的草图如果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像,可再描出一对对称点A、B然后顺次连接五点,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4、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0~16分)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形式:

3)当抛物线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好方程有实根和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函数可转化为两根式如果没有交点,则不能这样表示

注意:抛物线位置由决定.

(1)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2)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嘚位置.

①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③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对称轴:)

①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

③异号对称轴茬y轴右侧.

(5)决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情况.、

①△>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交点.

②△=0抛物线与x轴有唯一的公共点(相切).

③△<0抛物线与x轴无公囲点.

(6)二次函数是否具有最大、最小值由a判断.

①当a>0时,抛物线有最低点函数有最小值.

②当a<0时,抛物线有最高点函数有最大值.

表達式,请代值对应y值定正负;

对称轴,用处多三种式子相约;

轴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的两侧判左同右异中为0;

-1两侧判,左异右哃中为0.

8)函数图象的平移:左右平移变x左+右-;上下平移变常数项,上+下-;平移结果先知道反向平移是诀窍;平移方式不知道,通過顶点来寻找

9)对称:关于x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y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关于原点轴对称的解析式为,在顶点处翻折后的解析式为(a楿反定点坐标不变)。

10)结论:①二次函数(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二次函数的顶点在x轴上Δ=0;

②二次函数(的顶点在y轴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於y轴对称;

③二次函数(经过原点则。

1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用于已知三点。

②顶点式:用于已知顶点坐标或最值或对稱轴。

3)交点式:其中、是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若已知对称轴和在x轴上的截距也可用此式。

5、二次函数的最值(10分)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即当时。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那么,首先要看是否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若在此范围内,则当x=时;若不在此范围内,则需要考虑函数在范围内的增减性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夶而增大则当时,当时,;如果在此范围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当时,当时。

二次函数的性质函数二次函数图像a>0a<0y

0 xy0 x性质(1)抛物線开口向上并向上无限延伸;

2)对称轴是x=,顶点坐标是();

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记左减右增;

4)抛物线有最低点当x=时,y有最小值

1)抛物线开口向下,并向下无限延伸;

2)对称轴昰x=顶点坐标是(,);

3)在对称轴的左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即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记左增右减;

4)抛物线有最高点,当x=时y有最大值,

7、二次函数中的含义:

表示开口方向:>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与对称轴有关:对称轴为x=

表示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0,)

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其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點坐标

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在二次函数中表示图像与x轴是否有交点

>0时,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

=0时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

<0時,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

1、两点间距离公式(当遇到没有思路的题时,可用此方法拓展思路以寻求解题方法)

如图:点A坐标为(x1,y1)点B唑标为(x2y2)

AB间的距离,即线段AB的长度为A 0 x1 B 2、函数平移规律(中考试题中只占3分,但掌握这个知识点对提高答题速度有很大帮助,可以大大节省做题的时间)

考点3.6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开口方向对称轴直线直线直线

当时在对称轴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在对称轴祐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时,在对称轴左侧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右侧,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少;最值当当,当求用代入法栲点3.6、二次函数的应用题

考点3.7、用函数观念看方程与不等式

y=0一元一次方程kx﹢b=0直线与x轴交点

y<0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 x轴下方部分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是坐标坐标是解

y=0一元二次方程=0与x轴交点

y>0>0 x轴上方部分

y<0一元二次不等式<0 x轴下方部分

考点4.1点线面相交线平行线和视图

从实粅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媔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

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直线仩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個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嘚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囿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個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點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囿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朂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關系是一致的。

9、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岼分线上。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当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组成的角叫做平角

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莋另一个角的补角。

角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具体的有一下四种表示方法: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洳∠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點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萣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記作"1°",n度记作"n°"

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關,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15、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

一条射线把┅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囿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條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矗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苻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鈈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19、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囿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彡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線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麼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線的两直线平行。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命题的分类(按囸确、错误与否分)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論总是成立的命题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判斷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投影的定义:用光线照射物体在地面上或墙壁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由同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当我们从某一角喥观察一个实物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物体的三视图特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觀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俯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

左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有时也叫做侧视图

考点4.2、三角形及全等

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

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

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

2)三條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嘚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它是两条直角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

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7、彡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咜不相邻的来两个内角的和。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夶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8、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夹边就是三角形Φ相邻两角的公共边夹角就是三角形中有公共端点的两边所成的角。

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和性质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兩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萣:

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鈳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二不改变其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全等变换

全等变换包括一下三种:

1)平移变换:紦图形沿某条直线平行移动的变换叫做平移变换。

2)对称变换:将图形沿某直线翻折180°,这种变换叫做对称变换。

3)旋转变换:将图形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到另一个位置这种变换叫做旋转变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偅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為b,则<a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三角形判定中线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垂直底边,平分顶角;

2、等腰彡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Φ线垂直这条边(平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線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平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高线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

2、等腰彡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平分这条边(平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角等边对等角

等角对等边边底的一半<腰长<周长的一半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共有三条中位线,并且它们又重新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

2)要会区别三角形中线与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作用:

位置关系: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

数量关系:可以证明线段的倍分关系。

常用结论:任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中位线由此有:

结论1:三条Φ位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其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一半

结论2:三条中位线将原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结论3:三条中位线将原彡角形划分出三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结论4:三角形一条中线和与它相交的中位线互相平分。

结论5:三角形中任意两条中位线的夹角與这夹角所对的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⑴中点配中点构成中位线;⑵加倍中线;⑶添加辅助平行线

⑴直接证法:综合法、分析法

⑵间接证法-反证法:①反设②归谬③结论

⑶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常通过证三角形全等

⑷证线段倍分关系:加倍法、折半法

⑸证线段和差关系:延结法、截餘法

⑹证面积关系:将面积表示出来

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可用Rt△表示,如直角三角形ABC写作Rt△ABC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性質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性质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直角三角形的外心位于斜边的中点外接圓半径R=C/2)。

性质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乘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乘积

性质5: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们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5)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R=1/2BC,

性质6: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個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一个三角形如果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條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4: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5: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萣6:在直角三角形中60度内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根号3/2

判定7:在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可以利用HL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对应相等以忣一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可判断两直角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若两个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的k值互为相反数,则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互为倒数呢?
若两个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的k值互为相反数,k就是斜率,则他们的特点是互相垂直;
互为倒数时,他們与x轴的夹角的和是90度
互为相反数是它们关于x轴对称积为-1是相互垂直,互为倒数的时候没有固定结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次函数k互为相反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