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忠善以损怨的损.杜预注:“为忠善则怨谤息.怎么理解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我闻忠善以损怨.杜预注:“为忠善则怨谤息.怎么理解
无敌小昕9抪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我闻忠善以损怨”,下句是“不闻作威以防怨”.意思是:“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听说过拿忠善之举来减少仇怨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古代汉语.doc 14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古代汉语教案刘乃叔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2005.9说 明   1.释字、词(多以《说文解字》为据,以说明字形与字义之关系、把握其本义),也释语法现象、古文化知识,又有古注阅读及讨论等项。   2.古文化知识对于学习古汉语十分必要,涉及历史、民俗等多方面知识。   3.古注阅读,是为使学生学会直接读懂古书,并了解注释之渊源,比较各家学说、古今学者看法之异同。   4.“讨论”是主讲者对教材编注者看法的商榷意见,有益于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研究、思辨能力。               绪 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只有具备深厚的古代汉语知识基础,方可阅读古代典籍,才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没有古汉语基础,无论从事何种语文、文化工作,终觉“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是无数人目睹之事实、身历之经验,故中文系学生必须学好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般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书面语系统,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当然,它也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我们当学习前者。   学习重点为古汉语词汇。   学习方法为大量阅读,背诵名篇,使用辞书,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   胡安顺《古代汉语》为当代最优秀的语言学家胡安顺先生与其它著名学者所编着、教育部推荐教材。其文选、通论、常用词三大部分设计合理,选文丰富、有代表性,为公认之优秀教材。   我们以此为教材,是我们争取接近并达到全国重点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另外,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其它学者及我系教师对胡顺《古代汉语》的研究、商榷意见(以《余淑荣〈古代汉语〉注释汇考》为辅助教材),以使我系古代汉语教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教师讲授重点篇章,常用词及某些通论、部分文选,由学生自己阅读。   以余淑荣《〈古代汉语〉习题集》为主要作业练习。?左 传   与其它二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相比,《左传》之史料价值、文学水平都是最高的。   我们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   《左传》讫于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但后附加一段,记知伯死。知伯死于前453年,故教材认为《左传》讫于前453年。《春秋》讫于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如此计,《左传》当比《春秋》晚二十六年,而非二十八年。   《左传》记鲁国十二公:隐公(11年)桓公(18年)庄公(32年)闵公(2年)僖公(33年)文、宣、成(各18年)襄(31年)昭(32年)定(15年)哀(27年)。   晋杜预将《左传》分年附于《春秋》后,并为作注。   今人杨伯峻作《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为较好的参考书;沈玉成有《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可供参考。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字词: 1.邑,2.说文:“国也,3.从囗。先王之制有大小,4.从卩。”“邑”后变为“右耳刀”,5. 表地名。 6.都,7.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8.者声。《周礼》:“距国王百里曰都。”《左传· 庄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9.厌,10.此是压之古字。作满足讲,11.古字为猒。《说文·甘部》:“猒,12.饱也,13.足也。从 甘肰(肰,犬肉也)。”后以“厌”借为之,厌则加土为压,猒字遂废。 14.鄙,15.《说文·邑部》:“五酂为鄙。”段注:“五百家也。《春秋》经传“鄙”字多 训为边。” 16.毙,17.《说文·犬部》有獘,18.“顿仆也。……《春秋传》曰:与19.犬,20.犬獘。或从死。” 杜预注:“毙,踣也。” 21.聚,22.《说文·乑部》:“聚,23.会也(按,24.乑,25.众立也。从三人)。一曰邑落为聚。” 此处聚为动词。杜预注:“完城郭,聚人民。” 26.袭,27.《说文·衣部》:“左衽衣也。从衣,28.龖省声。”“袭击”为假借义。 29.寘,30.《说文新附》:“寘,31.置也。” 32.既,33.《说文·皀部》:“小食也。”表示进食之后,34.与35.“即,36.即食也”正相反。引申 为“完了”之义。 10.献,《说文·犬部》:“宗庙犬名献,犬肥者以献。” 11.羹,《说文》释为“五味和羹”。小篆从羔从美。 12.舍,《说文·亼部》:“市居曰舍。”假借为舍,后为假借义加手旁。 二、语法 1.双宾语:谓之京城大叔。不如早为之所,永锡尔类 2.复杂谓语:尔有母遗(连动)、使居之(兼语) 3.前置宾语:姜氏何厌之有、敢问何谓也、其是之谓乎 4.判断句:制,岩邑也 5.使动用法:惊姜氏,无生民心 6.兼词:虢叔死焉,公伐诸鄢 7.分数表示法: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小九之一 三、通假字、古今字 1.庄公寤生。(寤通啎) 2.食舍肉。(舍后作舍) 3.阙地及泉。(阙通掘) 4.永锡尔类。(锡通赐) 四、文化知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群书治要360》(十二)
我的图书馆
《群书治要360》(十二)
1. 位也者,立德之机①也;势也者,行义之杼(zhù)②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注释】①机:织布的器具。 ②杼:织机的梭子。
【白话】职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纺织机;权势,好比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纺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万物和顺,人伦关系端正。
2.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①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曲:周遍;多方面;详尽。
【白话】圣人隐居以避开祸害,安静沉默以等待时机。小人不知道灾祸和幸福从哪里来,一有举动就会受到刑罚,即使费尽心机想防备,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3.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稳,然后才可以行动;必先换个角度为人着想,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再开口说话;必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养这三点,所以与人和睦相处,无所偏失。”
4.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九个方面值得深思熟虑。观看,要慎思看得明白;听受,要慎思听得清楚;脸色,要慎思表现温和;容貌态度,要慎思谦恭有礼;发言,要慎思诚实不欺;做事,要慎思认真严谨;疑惑,要慎思请教提问;发怒,要慎思会有后患;每有所得,要慎思合于道义。”
5.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之,微言而笃行①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②也。(卷三十五 曾子)
【注释】①笃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 ②战战:戒慎貌;畏惧貌。
【白话】君子德学广博,而以浅薄自守;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别人之前,说话在别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要考虑会招致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会有祸患。所以君子应终生保持这种谨慎戒惧的心。
6.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欲迟,行欲疾。(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讲究实行,不多言、不空谈。
7.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①,跲,踬。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ù)②,疚,病。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跲:窒碍,指言语受阻而不通畅。 ②疚:困惑;愧悔。
【白话】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而站不住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发生困难;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8.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莒父,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问政事。孔子告诉他:“政治不能要求速成,不要着眼于小利益。因为操之过急,反而不能达到成效;着眼于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9.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①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三君:晏子事奉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君主。
【白话】我(晏婴)听说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样,但我的心意也不是三心二意。
10.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①,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卷七 礼记)
【注释】①通:合计;总计。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属于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属于财用危机;连三年的储备都没有,那就是国不成国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储备食量;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储备食量。按三十年计算下来,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灾的荒年,人民也不致于挨饿,这样,天子每天都能安心地奏着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11.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当如始,不当懈怠。(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审慎面对事情的结尾,就像刚开始一样,至始至终谨慎对待,那就不会失败。
12. 诗曰:“靡①不有初,鲜(xiǎn)②克③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注释】①靡:无,没有。 ②鲜:少。 ③克:能够。
【白话】《诗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奋发有为,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的。”所以说,不能自始至终贯彻善政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13. 蒙①以养正②,圣功也。(卷一 周易)
【注释】①蒙:蒙童。 ②养正:涵养正道。
【白话】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一项神圣的功业。
14. 治身,太上①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②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注释】①太上:最上;最高。 ②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
【白话】养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和欲望,这只注重在养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15. 和神气,惩(chéng)①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②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注释】①惩:克制;制止。 ②适:节制;调节。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虑,避免风湿邪气的侵入,节制饮食,适当控制嗜好欲望,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1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只能扰乱他人而已。”
1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注释】①美:善;好。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善举,不促成别人的恶事。小人相反,见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恶事便赞成,这是天理所不容的。”
18.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遮掩别人的过错来长养自己的厚道美德,小人则诋毁他人的善心善行来标榜自己。
19.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è)者,好称说人恶,所以为恶也。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谤毁也。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君子憎恶宣扬别人过失的人,因为做人应该包容掩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憎恶居于下位而毁谤上位的人,因为上级有过时应该规劝而非背后毁谤,若不听从则可离开,若背后毁谤,则有失忠厚;憎恶有勇却不遵守礼法的人,因为容易以下犯上;憎恶果断而不通事理的人,因为那样往往容易败事,而又损人。”
20.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①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gào)②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
【注释】①务:追求;谋取。 ②训诰: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能坚守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行动前一定审思行动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实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告诫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来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实道德来使自己心灵安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21. 人有六情①,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②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③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注释】①六情:人的六種欲求。《韩诗外传》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 ②因:顺;顺应。 ③去:距离。
【白话】人有六种欲求,违背了,国家就会紊乱,合理地顺从就能带来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会依据人情事理,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也一定会随顺人民愿望,而用道义加以规范。义理简明而又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令。
22.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①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注释】①周:遍;遍及。
【白话】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为,而君主却看不见,没有做出利益国家的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的智慧难以尽见这些近臣为恶的一面,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23.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①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注释】①致:招致;招引。
【白话】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会喜悦;君王作恶,连子孙都会埋怨。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的君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且影响久远;假如违背,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24. 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白话】我听说忠诚善良可以减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评,没听说倚仗威势能防止抱怨的。
25. 周公谓鲁公①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②。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恶逆之事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最初周武王分封鲁国给弟弟周公旦,后因周公留辅天子而改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 ②以:任用。
【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对老臣旧友,如果没有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26.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tè)①,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
【注释】①慝:邪恶。
【白话】君子所厌恶的异常行为有三种: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喜欢改变常规。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就会离经叛道而惑乱风俗;喜欢改变常规,就会轻视法令而扰乱制度。所以,对于名声不以茍且的流传为贵,对于行为不以茍且的难事为贵,只有遵循礼义才是可贵的。纯正的德行毫无偏邪,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动,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动,虽有行动但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了还能及时回头,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27. 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与其每次建言都适当而被采用,不如看存心是否合乎仁义。
28. 故作者①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注释】①作者:指从事文章撰述或艺术创作的人。
【白话】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而应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的道统;不应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
29.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dàng)荡。”荡荡,平易。(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尚书?洪范》上说:“不偏私,不结党,先王的正道平坦宽广。”
30.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①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注释】①比周:结党营私。
【白话】君主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的人被任用,不结党的人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却被处死,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31. 贤者狎①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以善”之以,本书作之)恶。(卷七 礼记)
【注释】①狎:熟悉;亲近。
【白话】对于贤德的人,应亲近学习而又礼敬尊重,内心畏服而又孺慕爱戴。对于喜爱亲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嫌弃憎恶的人,要了解他的长处,并且明白对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2. 子曰:“君子泰①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也。(卷九 论语)
【注释】①泰:安舒;安宁。
【白话】孔子说:“君子内心谦恭,所以自在舒泰而不骄傲;小人内心骄傲,唯恐失去尊严而处处牵挂,所以无法安详自在。”
3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有理而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品德欠佳而舍弃他可取的言语。”
34.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①;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②。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③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注释】①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②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著名铸剑工。 ③非特:不仅;不只。特,仅、只是。
【白话】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位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铸剑的欧冶子。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鉴赏的人。善于鉴赏的人能搜集到珍贵的宝物,且会让珍贵的宝物愈来愈多,那就不仅仅止于十倍了。由此可知,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5.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①而已矣!(卷三十八 孙卿子)
【注释】①靡:引申为潜移默化;沾染。
【白话】古书上说:“不了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然啊!
36.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仁德能胜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如今推行仁政的人,好比用一杯水去救一车正在燃烧的木柴,火不能熄灭,便说水不能灭火,这种说法与不行仁政相比更为严重。因为只会让大众连信心都丧失掉。”
37.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①;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②;失其守者,其辞屈。(卷一 周易)
【注释】①枝:像闲枝一样分散的样子。 ②游:虚浮不实。
【白话】将要叛变的人,说话时流露出惭愧;内心多疑的人,说话毫无条理,像树枝一样分散杂乱;吉祥善良的人,话少而且话好;性情浮躁的人,话多而且杂乱;诬害善良的人,言辞飘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辞表现出理亏。
38. 国家将(旧无将字补之)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相,上天会预先出现灾害,用以谴责和提醒人君;如果不知道要自我反省,又会出现怪异现象,加以警告且让人畏惧;再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见,上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希望阻止一切败乱的行为。
39.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祸福,唯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也。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修德无小,则天下赖庆也。尔惟弗德罔大,坠①厥宗②。苟为不德无大,必坠失宗庙,此伊尹至忠之训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坠:丧失。 ②宗:宗庙,这里代指国家。
【白话】上帝没有亲疏贵贱的分别,所以赐福、降灾没有一定,对行善的人就赐给各种吉祥,对作恶的人就降给各种灾祸。你们行善修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善小德,天下人也会感到庆幸;你们只要所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导致亡国。
40.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①,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①地妖:大地上所发生的反常怪异之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杜预注:“群物失性。”孔颖达疏:“言其怪异谓之妖。”
【白话】国家的存亡祸福,都决定于国君自己。自然的灾害怪异,是不能强加给人的。由此可知,祸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灾地变是在警示我们,应当改恶向善才能转祸为福。
41. 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卷四十 贾子)
【白话】见到吉祥的瑞兆却去做恶事,吉祥反而会变成灾祸!
42.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huàn)①。孽,灾也。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卷二 尚书)
【注释】①逭(huàn):逃避。
【白话】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人弃恶扬善;自身造作罪孽,不知悔改,灾祸就不可能逃脱。
43. 圣人执左契(qì),古者圣人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而不责于人①。但执刻契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卷三十四 老子)
【注释】①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古代借贷财物时所用的契券,竹木制成,劈为两片。左片叫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此句是说圣明的君主只是施惠于民,而不求回报。契,契约。责,索取、求取。责,责令、要求。
【白话】圣人待人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给与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圣人执左契一样;无德者待人就如同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与人。天道毫无偏私,永远降福给与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预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