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羞于承认自己真正的喜好 英文」

对初阶体验设计师「影响力」构建的浅思 - 简书
对初阶体验设计师「影响力」构建的浅思
国内一些刚刚从业、甚至已经从业好几年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在做了一段时间设计后,会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困惑:自己似乎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总是被产品经理和技术团队牵着鼻子走;花大量时间做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活」,却又得不到对等的回报;产品上线了成功了,大家都觉得是产品经理或者技术团队的功劳(尤其是一些UI存在感不强甚至没有UI的产品),而有些忽视UED在背后的付出……于是很多渴望有更多「影响力」的设计师,最终纷纷选择转为产品经理,虽然有一些人在新的岗位做得很棒、让我心悦诚服,但我却从来不觉得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合适的道路。对于初入行不久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虽然会面临一些岗位职责和从业经验上的限制,但在设计基础和专业能力已相对达标的情况下(注意这是本文接下来说的所有内容的前置条件,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过程,如果脱离这个基础,一味空谈各种沟通表达技巧的话,不过是空中楼阁),同样有一些方法可以帮我们逐步在项目中构建起自身的说服和影响力。与其把获得影响力全部寄希望于「多混几年」或者「转产品」,不如从现在就开始寻求和实践自我持续积累与快速进步。一、分析自我,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环境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算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体验设计师,如果去了一个不利于施展自身能力和抱负的环境,也会处处受制于人、发挥不出能力、甚至磨灭信心。对于初阶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认清自我(包括但不限于优势、缺陷、性格、理想等)然后去争取匹配到一个合适的产品设计环境,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快速显著的进步,更早更有效地实现构建影响力等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公司的选择不能光看「行业第一」、「跨国巨头」一类光鲜亮丽的头衔。一些在研发眼里牛逼闪闪的公司(业内很多对于IT互联网公司好坏的判断是从研发或产品的角度出发的,对设计师来说完全是另一回事),可能是因为其「技术有绝对话语权」,内部不一定重视UED的价值,这对设计师来说未必是好事;一些巨头内部团队林立,不同团队之间的氛围差异可能比两个公司的差异还大……一味贪图公司名头福利等带来的「虚荣」和「安逸」,而不去关注和驱动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如「研发不理解体验价值」、「产品方向不明晰」、「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可能的后果就是在外人的羡慕中一直原地踏步、慢慢被人超越,成为被温水煮死的青蛙,更别说获得什么影响力了。我自己在过去19个月里接触过各种类型产品的设计,也能明显感知到不同类型产品项目中自己状态、灵感、兴奋度的落差,而正是因为这种多面的经历,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擅长和弱项。比如我擅长逻辑思维,喜欢分析和设计流程架构有一定挑战性的产品,而感性思维非我所长,视觉基础也不够好,对于营造视觉冲击力吸引更多人使用之类就偏弱;做一些流程架构简单、主要靠界面视觉(比如营销、导流性质的产品)的ToC产品设计的时候,我对商业目标的思考和在方案中的体现很弱(缺乏意识或者有意识但就是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案、无法突破),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但换成反过来的ToB产品后,我却乐意主动去研究和梳理背后的业务逻辑,并能针对项目的商业目标去思考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说服别人,「劣势」摇身一变成了「优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相比「名声在外」、「成就感高」这些虚的东西,「适合自己的」、「能扬长避短」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助推我们获得影响力,前提是我们对自我有了一定的分析和认知,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二、学会换位,思考角度表达方式多元化一个设计师一般50%的时间在设计,另外50%的时间在沟通,除了自身的设计方案要靠谱之外,正确地理解、传达和说服别人也很重要。沟通(尤其是听说层面)一直不是我的长处,但是我长期以来试图改进的地方,虽然不敢和别人比,但和过去的自己比还是增强了的,而我感觉最有效的一点就是「学会换位」。我们明白产品和研发不会仅仅因为「这个设计体验好」、「这个设计好看」就轻易接受和开发你的方案,他们会考虑更多方面的限制。如果在前期设计的时候,可以充分、全面地考虑到这些,从更立体(除了用户体验,我也考虑了商业目标、找案例研究过技术能否实现)、本质(好看、体验好具体能产生什么价值,能带来对方关心的什么东西,如何验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输出解决方案,并在沟通和评审过程中表达出来,在对项目组的影响力上能再上一个层次。做一些涉及动态交互效果的设计评审时,我最早期用的是静态稿,结果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来解释和让大家「脑补」效果,成效也未必好,甚至一些研发会理解成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而我只有等到开发出来了才知晓;在听别人的评审时,也经常觉得这种解释很累很难理解和还原感受。换位到「听者」的角度后,我基本只要时间允许就会做动态Demo演示,大幅降低了自己解释和大家理解的成本,而动效「酷炫」的附加效果,也经常让产品和业务方更快地接受方案,如果使用的动效工具是那种「用这种做出来的动效就一定能实现」而非「天马行空」的,前端那边也更容易通过。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快速验证与有效沟通:原型的价值》。在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说服别人时,我近期还发现了一个新窍门,就是「联想类比法」。还是以ToB产品为例,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过通过联想ToC产品里的类似组件案例说服前端的例子,其实也可以运用到设计方案产生争议的更多场景:比如某ToB产品大家都不是真实目标用户,可能你觉得一个用户点A应该去B,但有人却非要说点A去C合理,想搞个用户测试又太麻烦,那么如果能联想到一个大家都熟悉使用、在这个争议点存在相似映射的产品案例(甚至不一定要是线上产品这种形式),然后打个比方举出来,对方也许就能更好地代入用户来感受和理解你的观点、进而被同化影响。三、持续沉淀,定期学习输入和反思输出这里的「沉淀」我主要谈谈总结写作。我从加入阿里以来培养了个定期写作的习惯,大部分都是基于平时的学习心得和实践反思,平时每周也要写周报总结,这种沉淀给我带来了很多之前意想不到的财富。写作作为一次「再学习」的过程,帮我体系化整理沉淀了很多犯过的错、踩过的坑和悟出的方法论、心得感悟,帮我摆脱无休止的迷茫和重复犯错,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写作让我真正理解了「以文会友」的含义,让我得到了认识、结交很多优秀业内朋友的机会,发现了很多和自己经历相似、志同道合的人,不再因为自己个性上的一些特别之处而感到孤独。不少人是我之前就一直想认识的,可当时总是羞于主动搭讪,但通过写作、在网上主动发声,反而得到了对方主动关注。而在内部,我通过写作磨练出来的文字把控能力,也可以在对外品牌宣传等方面给团队带来更多贡献,发挥自身优势为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欢迎关注我们团队公众号「37点2度体验」,搜ali-ccoux即可)。感谢写作让我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得到了一个更棒的朋友圈,以及为团队带来更多价值的机遇,这也算是一种影响力的构建吧。四、驱动变革,流程优化解放自我和团队其实在一些大公司里,工作流程上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完善,反而存在很多重复劳动、效率低下、技术含量低的内容占据精力等问题,这些工作让我们筋疲力竭,却又得不到对等的话语权、影响力层面回报。但是一味地抱怨没有意义,也改变不了现状,而一些优秀的设计师除了产品层面的创新外,对内部工作流程的创新改进也同样重视,通过驱动内部流程的创新和优化,将自己和团队同事从冗余、低效的劳动中解放,而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去思考和执行更有价值的事情,在同等工作量下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比如一些组件复用率高的平台型产品,如果每次迭代都是交互出一遍视觉再出一遍,其实效率很低,视觉的工作量很多都浪费在反复地拖控件而非创造上。我们公司内部不少团队里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采用了建立一整套视觉规范的方法,让交互设计师可以基于已有控件直接出高保真给前端,而视觉设计师则只要设计新组件、把关质量就好,可以分更多精力到可以更好发挥视觉价值的事情中去。比如设计稿标注,一份清晰、完整的标注还是需要花费设计师一些精力的,但是性价比未必高。(一些前端可能根本就不怎么看)有人就会去驱动建立一套自动化处理工具来进行标注,只要设计稿源文件往里一拖,就生成一份自动标注好所有信息、点击组件即可查看的文档。在工作之余,不妨多花一点时间来审视自己现在的工作流程,产品、交互、视觉、前端一起探讨有没有更高效的合作方式,解放自己或解放别人,把我们的精力放到更有价值的思考输出上,让那些低性价比的重复性体力劳动见鬼去吧!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文艺气质---深圳特区报
第C06版:读屏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要闻
第A03 : 要闻
第A04 : 要闻
第A05 : 要闻
第A06 : 要闻
第A07 : 大都会新闻/深圳·综合
第A08 : 中国新闻
第A09 : 国际新闻
第A10 : 专题
第A11 : 综艺
第A12 : 体育新闻
第B01 : 博闻周刊
第B02 : 博闻周刊/寰宇
第B03 : 博闻周刊/寰宇
第B04 : 博闻周刊/观潮
第B05 : 博闻周刊/观潮
第B06 : 健康周刊/养生
第B07 : 健康周刊/保健
第B08 : 健康周刊
第C01 : 读与思
第C02 : 经略
第C03 : 历史
第C04 : 艺境
第C05 : 新知
第C06 : 读屏
第C07 : 域外
第C08 : 书讯
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文艺气质
不知从何开始,人们热衷于取笑文艺青年。对一个拥抱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的群体进行污名化,这既是我们虚无平庸时代特征的结果,也是它的原因。 “文艺”代表着一种雕琢的努力,一种抒情之美。它并非回避真相,而是用更高级的方式陈述真相;它并非忽视现实,而是用鲜美的养料滋润现实。它是真诚的、严肃的、高尚的,它并非只是表面化、碎片化的堆砌一些花哨之物,它向内渴望精神生活,结果导向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并且可以抵抗过于功利的潮流。很多美好之物,比如那些漂亮的设计,都该归于追求“文艺”的生活方式。在目前,我们并不幸福的重要原因恰恰是“文艺”太少而非太多。那么,到底文艺青年具有哪些气质呢? 1、拥有坚持品位的勇气 由于豆瓣网、小众网站和交际圈的存在,文艺青年容易接触自己起初并不欣赏但被视作理所应当的行事风格。这时候,合格的文艺青年该拥有向坏品位说“不”的能力。 不喜欢安妮宝贝、苏珊·桑塔格或乔布斯,因为别人都在引用而读他们的作品;但若喜欢安妮宝贝、苏珊·桑塔格或乔布斯,因为有人鄙弃而羞于谈论她们。让人认可的气质永远是自己遵从内心喜欢并长期坚持的结果。 2、给自己寻找某种文艺支撑物 浅薄是文艺青年的大忌。喜欢“摇滚青年”的愤怒、迷醉、反叛,就要了解摇滚音乐史,熟知代表人物的演唱技巧,熟知某个潮流所应和的时代整体气质。让“摇滚范儿”真正动人的,是它的精神内核,即破坏某种确定藩篱的快感,它的反抗是有指向的,并非不负责任。喜欢一位作家或一首诗同样如此。里尔克的《秋日》很好,但为什么好?想明白之后才在朋友圈里张贴它,确保自己可以和人深入地谈论它。 “文艺”本身是一种美的东西,是精致生活的某个方面。因而,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不符合世俗审美的文艺,也都有着某个向度的精神追求。将“文艺”视作邋遢、肮脏甚至放弃责任感的想法极为错误。因此,如果你希望赤脚生活,没关系,但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确定这真的体现了你追求的生活态度,而不只是学习一种表象。 3、对风格拥有选择能力 选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之前,要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可以作为榜样。因此,系统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不要零星获得,尤其不要让通过只言片语了解的事物成为自己风格的核心要素。要利用分类法进行知识储备。如果你因为读了《乔布斯传》而对包豪斯情有独钟,那么不妨先别到处谈论,而要对包豪斯进行远超过百度百科的理解,然后开始系统研习建筑及设计流派,哥特和后现代分别是什么。所有了解到的风格可以支撑你的选择,也可以避免你因为视野局限而错过更好的选择。 4、分寸感:准确、克制地表达 分寸感极为重要,很多时候,是否有分寸直接决定着你践行的是好的文艺还是坏的文艺。可以柔软,但不能令人打寒战;可以狂野,但不能粗俗。在文字表达上尤其如此。在一篇诗里听起来恰如其分的话,在地铁的日常对白里说通常可以被视作坏品位。已经被很多人说过的话,毫不俭省地重复第一万零一遍,就是坏品位。“人世悲欢”这句话,现在就已经不如“人生所能经历的痛苦和欢乐”这句话品位更好。“做个淡然的女子”之所以从最初让人惊艳变为如今遭人诟病,就是因为它已经泛滥,使用上失去了分寸。 “文艺”这东西,从表象上来看天生就跟甜腻的糖水有相似性。因此,总有人误以为甜腻的糖水也是“文艺”味儿的。辨别两者的区别,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临界把控能力。最好的文艺永远在文艺和糖水交接的线上踩着走,但绝不能踩进糖水里面去。怎么保证这一点?只能靠多读好的文艺作品,增强自己的修养,总结经验,规避教训。 5、真诚而坚韧 要真诚,尽量避免戏谑地表达。“文艺狗”这种自嘲的词汇不要出现在自己嘴里,要将“文艺青年”这个身份视作一件严肃的、重要的事情。“反讽”不适合文艺青年。因为反讽是逃避的,是不真诚的。 也要坚韧。坚持自己的审美,也意味着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辞所伤害或激怒。每当“文艺青年”被嘲笑,要客气而坚定地表达这样的意思:每个人心里都藏着被称作“文艺”的那些东西。被以“文艺”之名进行嘲讽的事物,正是人类精神最可贵的那部分——爱情、美丽、感动、伤感、渺小感,等等。相比之下,“文艺”的人选择一种更加精致、尽量不那么粗鄙甚至非常优雅的方式来生活,这是一种高品位的表现。有人将“文艺”滥用,不意味着文艺本身的失败和错误。 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的文艺气质,或掩藏它,正如不需要刻意标榜它。不要学着讪笑,抹杀内心深处认可的珍贵情感。橘子炸了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橘子炸了 的喜欢
转载自来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d7a82b1_9b9ae79',userId:,blogListLength:30};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将不能正常浏览和使用知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喜好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