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鄙,子路性鄙好勇力翻译,志亢直 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全面标准化整理《论语》
论语全面细化标准整理 一《为政以德》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 必不得已而去,必,如果; 年饥:年,收成;使民勤,忠以劝:以,而,表并列;劝,劝 勉、勤勉努力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亲、子、老、幼是动 词,可看做是意动用法,以……为(亲人、儿子、父母长辈、孩子) 二、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每个思想一定要与课文中的段落相对 应,否则,就概括不出来了。 德和礼是孔子治国的主要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信任拥戴(2.1) ;用道德 来训导百姓, 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归顺拥戴 (2.3) 要富民、 ; 教民, 先富后教 (13.9) ; 爱惜民力,节约财用(1.5) ;反对战争,反对武力征伐,用礼乐道德教化来治理国政(以德 治国)《季氏将伐颛臾》;提倡礼教(臣子比国君富裕,严重地越礼了) ( ) ,主张爱护人民, 对学生严厉(11.1) ;轻赋税,“足民”,藏富于民,爱护人民(12.9) ;强调要以身作则, 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13.6) ;反对残酷刑罚;用道德礼乐教化百姓(12.19)用道德礼乐教 化百姓(2.20)反对残暴武力,爱护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4.5) 三、探讨题 1、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 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 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 100 字) 答: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 ......... ...... 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 ....... ....... 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 .......... 2、 “政”和“德”“礼”和“刑”的区别是什么? 、 “政” “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礼”是从精神 .. “德” 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引导。孔子崇尚“德治”和“礼治” 运 ...... .. .. ,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用礼教来整顿百姓。 3、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谈谈你的理解。 治国以“德”为重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的,治国以“法”为重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 ... ... 础上的。现实社会中,必将存在在人性恶的现象,人性善是理想化的,因此,我认为现实治 国应该以“法”为重,以“德”为辅,两者结合,就可以惩恶扬善,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和可 .......................... 持续发展。 4、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宁可去“食”留“信” ,二者矛盾吗? 二者不矛盾。从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 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物质文明。同时提倡百姓有精神文明,很重视人 .... .... 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 、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 5、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孔子认为,对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高,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 ........ 作为统治者最根本的条件,这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要求用礼制教化百 ...... 姓,使其必须要守礼 6、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⑴ 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 分) 答: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⑵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分) (31 答: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 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 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7、①说说孔子提出的“均无贫”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无贫”的不同之处。 孔子是站在统治阶级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就是以等级制为核 .............. 心的礼,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指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历史上农民起 ...... 义的口号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主张。 ............ ②孔子提出的“均无贫” ,这个“均”字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无贫”的“均” 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 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就是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指根据 ...... 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 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 .......... 义等。 、 ,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 ,事实 .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 上只有“相对公平” ,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 ....... ,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 . ........... 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8、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5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 么呢?(1 分) 以德治国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 而攻之可也! ”,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4 分)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 .... .... 比如说教育熏陶; ............ 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 对待方式; 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 ..... 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 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与搀扶盲人的人作喻,说明冉有、季路 ..... 不能制止季氏攻打颛臾的行动是严重失职。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比喻说明季氏攻打颛臾的非正义性和破坏性。季氏攻打颛 臾造成不义,酿成灾祸,这也是由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 ......... 四、成语 1、众星拱北:指有德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2、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3、祸起萧墙: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4、既来之,则安之:①把远方的人民招来,并使他们安定下来。②表示既然已经来了,就 应该态度坦然,不必再疑惧。 5、开柙出虎: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6、大动干戈: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2 二《克己复礼》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以及句式 不敏:谦辞,谦称自己愚钝 期有“约会”“周年”“一个月” 、 、 “希望” “时期” ,具体意义 一定要结合上下句来理解,不可死板,不可硬套,不可一律用“一个月”去套一切句子,这 个痼疾这个顽病一日不改,古文一日不可进步。比如“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 成”,根据后面的“三年”可以推出“期月”应该是“一年” 天下有道:有道,政治清明, 社会有序,百姓和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词是名词,君王、臣子、父亲、 儿子;第二个是名词做动词,像君王(臣子、父亲、儿子) ,这里的像应该是动词。 吾得 而食诸:诸在句末,有“之乎”意,这里便是“之乎”意,我能够吃到它(食物)吗? 如 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如……何,对……怎么样、怎样…… 使民以时:按照时节来役使 百姓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风、草:名词做动词,像风、像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也!两句看做是谓语前置。 1、明确礼和仁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内核,主要包括爱人、忠恕、克己复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 ...... ..... 式和反映,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人的行为规范当人的言行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 .... ......... 仁了。强调自我的道德修养将外在礼的准则化为主观的道德,从而达到仁。 ... ..... 2、仁的含义 主要是爱人,忠恕,孝悌,克己复礼,是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推 及大众,由社会推及自然。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3、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 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没有矛盾。儒家认为仁和礼是相互联系的,仁是内核,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礼以仁为 基础,以仁来维护。 (简略地回答了“礼”和“仁”的关系,如果问到“礼”和“仁”的关 系,也可以答这个。 )礼是外部的规范,可视为社会集团的规范、约束、纪律。现代教育主 ................. 张张扬和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的基础上的,即法律规范、纪律守则所规定的最 ........... 低限度。否则,就学校、企事业单位乃至整个社会会丧失生命力和活力,陷入混论。 .. 4、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 、 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 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 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 ...... ..... 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 5、孔子为何要把“正名”作为为政的第一要事?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了,因此,孔子 .... 希望通过正名,改善实,达到实至名归,恢复周礼,符合周礼的标准,维持等级制度,整个 ......... ...... 社会上下相安无事,秩序井然。 6、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 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子路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孔子对他的态度。 ⑴你从子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答:率真(直率) 、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⑵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2 分) 答: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3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 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⑴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 分) 答: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 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⑵ 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分) 答: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 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 况人呢? 8、孔子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 系与区别。 孔子的君臣关系的心内容是“各安其分”,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调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 ... ..... ........ 制约。只不过是更强调了臣下和子女义务的一面。而宋儒已经是将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将 ... ... ............ 君权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走向了极端。 ....... ..... 9、子夏问孝。子曰: “其为人也孝第……”中的色有两种理解,承顺颜色和和颜悦色,你是 怎么理解的? 同意和颜悦色的观点。侍奉父母要容色温柔和愉,强调了孝子的行为,肯定地回答了子 ............... 夏问孝,与下文语意吻合,而且符合《礼记》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 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也很符合现实实际。 10、 (1)孔子主张为父母守孝三年,但宰我反对,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仁从孝做起,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才能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去爱社会 ...... 上的一切人。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 .......... ....... 道德。 ... (2)孔子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孝? 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孝” “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 ...... 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 ...... (3)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孝道? 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等,已不足取,其实孝再愚,也还知道要去孝顺父母,事实上,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 ...... ...... . .. . . 非常淡薄。我们要继承合理孝道,并发扬光大。 11、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 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 ” 子曰: “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 安,则为之! ”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 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孔子为何说宰我“予之不仁也! ”? ①养生送终,人之长情;②生老病死,谁也不能例外;③孝敬父母,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 才能竭尽其能的敬养。 《克己复礼》的成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名正言顺;犯上作乱4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以及句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担心、忧虑 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焉,于之 止子路 宿:止,使动用法,使……停留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作动词,给……吃 见其二子焉: 见,使动用法,使……拜见 子路行,以告:子路返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以后面 省略掉宾语“之” ,告后面省略掉宾语“孔子” 如之何其废之:如之何,怎么(能够) , 其与如之何一起表示加强反问语气 欲洁其身:洁,使……清洁 奚自?:奚,何。从哪 里来,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二、探讨题 1、⑴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 .... 、以下犯上、犯上作乱的严重事件,也是对 . .... 孔子所追求的礼乐治国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 .... ⑵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 ........ 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以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积极精神。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 ................... 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 .... ⑶ 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 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廷”都无法忍受, ...... ........ 而陈成子臣弑其君, 此乃人伦大变, 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 必将正名其罪, .... 人人得而诛之, .... 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诸国以讨之。 ...... 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 乱世已甚,不可复治,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 .. . .. ... ... 败的表现。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 .. 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 .... ............ .. 责任,一种道义。 .. ..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正处在乱世,接舆这类隐士对当时社会不满,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选择 .. 不同流合污, 退隐避世安全自在。 其实也是忧国忧民。 ..... 不与统治者合作。 .... .... 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虽然无可奈何。 3、何谓“辟人之士”?何谓“辟世之士”? “辟人之士 ”是指孔子那样的避开恶人的志士, “辟世之士 ”是指像长沮、 桀溺那样 的避开人世的隐士。 4、 (18.7)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 仕辅佐君王。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 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 王来推行道义。 (3)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 (4) 、“荷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①因为荷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 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 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5 ②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 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 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 行“不言之教”, 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 的观点。 ⑸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有恩臣有义。所以,荷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 .... 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应该只在乱世之中保持 ...... ........ ... 自己洁白之身,而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 .. ....... 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⑹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 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认同孔子,孔子提倡积极入世,济世救民,不应逃避,尽可能尽到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 .... .... .... 的积极进取思想,它曾经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 .. .... ........... 今天,人们更应该有这种执着的信念。履行自己兼济天下的责任。 .... 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nn 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 ... 批评孔子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的行 ........... 为和做法。 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情况有变, ....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事物的客观情况, 方法亦变。要灵活,不要教条;不要墨守成见。 ⑶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6、①古代隐士的处事方式和对孔子的态度。 他们不满社会,认为天下无道,认为政治无可挽回,遵循道家出世的原则,就应该选择归 隐,修身养性,要自绝于世方能自洁于世。 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讽喻孔子应急流勇退,不作无谓的斗争。 ②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孔子推崇他们的才华,尊重他们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人格,但并不认同他们 的退隐出世的选择。 7、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理解孔子人生境界的追求。 ) 孔子提倡积极入世,济世救民,有着强烈的恢复礼教、替天行道、澄清天下、使社会重 ......... .............. 归清明的社会责任感,一生都在坚定执着地奋斗着。他认为社会动乱,政治不够清明,作为 ... 士人更不应逃避,尽可能尽到臣子的力量去改变现状。 ..... .... 9、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 ........... .. 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 ....... ...... .......... 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 9、谈谈你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看法。请结合历史上的相关例子来阐述。 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的积极进取思想,是值得提倡的。它曾经曾激励过中 .. 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 ........... 讲究个人利益的今天, 人们更应该有这种执着的信念。 .... 在讲究实惠、 履行自己兼济天下的责任。 凭诸葛亮的眼光, 不会看不出蜀国是难以对魏国造成致命的打击, .... 可他仍是六出祁山,北伐再北伐,仍旧无功而返,最后魂归五丈原。6 10、本课中的成语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 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含贬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深历浅揭:做事情要通达权变。 五《仁者爱人》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以及句式 吾不欲人加诸我:诸在句子中间,相当于“之于” ,把(什么东西)加给我 盍各言尔志?: 盍,何不,为什么不 愿无伐善: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夸耀 老者安之:对于老 人就使他安逸。安,使动用法,使……安逸 一匡天下:一,完全 未之有也、岁不吾与、 莫己知也、莫之知也:都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相对现代汉语的结构应该未有之也(没有这 样的人) 、岁不与吾(岁月不等待我) 、莫知己也(没有人懂得我) 、莫知之也、莫有人知道 这件事 二、探讨题 1、1?6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4?15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曾 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6?30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 1.6 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 4.15 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 6.30 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 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⑴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 陈述。 分) (2 答:“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 .... ⑵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 分) 答: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但“圣”的境界也可追求。孔 .... .... 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逐渐扩大,到“博施济 众”。“修己”――“安人”(安百姓)――“博施济众”,从个人的“修身”到为国为民 .. .... 的思想,逐层推进,反映出孔子“推己及人” 3、①忠和恕的含义。 忠是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恕是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 不矛盾,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 .... “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 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 即“尽己为人”。 .... 孔子称之为“忠”, ....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 .... .. .. 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即实行仁的方法。 .... .... . .. 4、谈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 这句话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指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 .... ... ..... .. 狭窄,切勿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而应宽宏大 .. 量,宽恕待人。否则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这与社会 ..7 和谐是格格不入的。 5、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 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从各自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颜子有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 苦之事加与他人,孔子则是心怀天下,博施济众。 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 子路偏于小圈子的荣辱,而颜回则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 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 6、 (一)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不问马。 (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指出这两章《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 分) (1 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显;运用描写,形象生动。 (2)这两章《论语》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 分) (3 仁爱同情; 尊重生命。 马厩烧了, 孔子并不关心财产的损失, 而是关心人有没有受伤, 表明了孔子是将人放在第一位的,尊重的是生命。孔子在不幸有丧事的人旁边没有吃饱,表 明他对这个不幸的人的深刻同情,是仁爱的表现。 7、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 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有人评论本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 “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 , 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 ) 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 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 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 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8、分析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宗法制等级社会。 ..... .........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 他批评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试图 ...... 予以破坏和改造。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 认为应先道德后学业, 只有道德修养提高后,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9、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肯定了管仲的仁, 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维护天下安定, ...... 使百姓免遭异族的奴役,免遭苦难。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 ...... 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拘泥于讲小信小爱。 10、成语 ①行有余力:这样做了还有余力。 ②一以贯之:用一个观念贯穿它。 ③立人达人:使别人立身,使别人飞黄腾达。 ④能近取譬:能以自身做比方去类推别人。 ⑤被发左衽: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指沦为蛮夷。 ⑥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8 六《君子之风》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以及句式 而耻恶衣恶食者:却以吃的不好和穿的不好为耻辱。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饭蔬食: 饭,吃;蔬食,粗糙的食物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当作枕头。枕,名词做动词,当作枕 头 二、探讨题 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q述而》 ( )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q里仁》 ( )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q卫灵公》 ( )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 语q述而》 ) 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 ,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 ,都 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 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 现实生活的启示。 (不超过 50 字) 分) (4 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 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2、请结合现实生活或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论语》中的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由于现实中大多数人在富贵面前往往会不择手段,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们认同孔子这 句话: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 如过眼浮云一样至淡至轻、 至卑至贱,虚无缥缈,无足轻重,毫无价值。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是以重义崇德为特色, 孔子不讳言功名, 只是强调在为生存追求利益也要遵 守“道德”,要求见利思义。直到现代,如日本商人、企业家都信守《论语》中的道德为本, 讲“利”而不忘“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相当重要的。 4、试分析孔子、董仲舒、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是以重义崇德为特色,孔子不讳言功名,只是强调在为生存追求利益也要 遵守“道德”,要求见利思义。 董仲舒的义利观。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 韩非子的义利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破坏了人际关系,败 坏了社会风气。 5、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4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 分) 前则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 后则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 忘忧的心境。 (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 分) 我觉得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 从中获得快乐, 乐在其中。 只有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 才能更好地完善自我,取得成功。 6、谈谈你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的理解。 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这正所谓 任重道远。这样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 生追求的。 7、理解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对你的启示。 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意思是: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即使在艰难困苦、备受折 磨、饱经忧患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满怀追求生活的9 信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我觉得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从中获得快乐,乐在其中。只有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才能更 好地完善自我,取得成功。 8、怎样才能获得“乐”? 要极力达到“仁”这个有着完全的人格的精神境界, 要经常处在这种精神境界之中, 这其中 要“乐以忘忧”, 即使处于忧患之中, 也要如此。 “忘忧”, 并不是强制他自己勉强地不变。 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就是他的“道”,即是他说的“朝闻道 ,夕死可矣”。 9、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追求正道,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惑不惧,乐 yào 水乐 yào 山,动静适时,乐生长寿,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质彬彬,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10、颜渊死时,孔子为什么发出了“噫!天丧予!天丧予! ”的恸哭,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 的原因有哪些? 颜回安贫乐道;颜回好学;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 11、积累与理解成语: 志士仁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恶衣恶食:形容生活俭朴。 患得患失: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无所不至: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浮云富贵: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山乐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死而后已: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任重道远: 比喻责任重大, 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驷不及舌: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周而不比》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和活用现象以及句式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 比肩而立:比, 并列 鳞次栉比:比,排列 比及:比,等到 君子矜而不争:矜,庄重自持(能控得住自 己) 群而不党:党,勾结,结党营私 党同伐异:党,偏袒 乡党:同乡、朋友 人焉 C哉:焉,怎么、哪里(人怎么能躲藏呢?人躲藏到哪里去呢?) 友便 pián 辟 bì:谄媚 逢迎 友便 pián 佞 nìng:巧言善辩 忠告而善道之:道,通导,劝导 君子不以言举人: 君子不会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推荐一个人。举,选用、推荐 三、探讨题。 1、不是说“仁者爱人”吗?可是,孔子却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也就是仁者不仅能 爱人,还能恨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 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等等。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 .... .... 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只有仁者有一颗理智而公义的心,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判别善恶, ....... 好善恶恶,主持公论;才有能力正确地喜爱某人,正确地厌恶某人。 2、老子说“以德报怨” ,而孔子不同意这种看法,这是否有违背儒家的忠恕之道?对现实有 何启示意义? 孔子不主张“以德报怨” ,显然以德报怨是不等值的,对于“报怨”的人有些不公平, ... ... 也是一种人生浪费。 “以直报怨”应该是相对公平的。用正直来回报怨恨,这正是孔子告诉 .. 我们的处世的分寸,就是用你的公正、正直、耿介、磊落,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 一切。由于“直”有公平的意思,因此可以发展为法律。在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 .. .. 家之间解决积怨的方法应该是依据法律来解决。 ....10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答: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 ...... 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 .. 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对现实有相当大的积极指导意义。 .. 4、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答:⑴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 ....... 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⑵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 .............. 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 从此不用你。 ⑶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 ..... 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 价往往很恰当。 5、如何理解“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这是否是对朋友的不负责任? ①对朋友的劝告要讲究一个度。朋友有错,不忠告他,是不负责任;朋友有错,不停地忠告 ... 他,以致引起他的反感,也达不到目的,也是对他的不尊重。②孔子的这句话,其实也体现 了他中庸之道的思想。 .... 6、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 说明理由。 分) (3 答: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 .. 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 ..... .. 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7、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 ,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 .... 、 则,出于正当的目的, ,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 ..... “以文为友,以友辅仁” .... 种“损友” ,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 ..... 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 ,也不“以人废言” 。 ... 8、本课中体现的孔子交往观,你是如何看待的。 当今社会需要和谐,为了使交往者之间有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必须追求友好交往和 .. ..... 诚实交往的目标; 但在交往中还是应该保持交往主体的独立性, .... ...... 不能把交往活动变成结党营 ... 私的活动,因此要选择交往对象,适中交往。 . 9、 《论语》由于文辞简约,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 的材料加以判断。如 5?17 章, “久而敬之”的“之” ,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一说指晏子, 一说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 4?26 章及 12?23 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第一种说法更为有理。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 相告,而不听则作罢,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这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 ....... 的问题。而晏子因“善与人交” 很为人敬重。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 , ... 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11 十一《诲人不倦》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活用现象、句式和要翻译的句子。 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的体系的总纲, 人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品行善恶,无论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教育,人人 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因为本句中有“怎么能”因 而就不用翻译了。 新。 二、探讨题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 ,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两种说法之间 有什么矛盾?孔子更倾向于哪种? 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 .... .... 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更倾向于后者。 .. 2、子曰:“有教无类。” 反映了什么教育理论,并且加以阐述。 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的体系的总纲, ... .. .. . 人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品行善恶,无论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教育,人人 .. .. .. .. .. 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 .. ..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5)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11.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这三则反映了什么教育理论,并加以阐述。 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相应的教育,使学生各得 .... .... .. .. 其所, 这对现在的教育业有相当大的积极指导意义, .. 迅速发展。 ...... 应该在实际中积极灵活运用, .... 以更好地培养学生。 ....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4 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 “诲人不倦” 的态度; 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 “则不复也” ,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可 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 ..... .. .. 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 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 ........ 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 ..... ....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 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 答: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 .. 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 ;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 .. .......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 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 .......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12 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 (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⑴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 分) (2 答: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 礼教。 ⑵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3 分) 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 ... 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 ... .... ⑶.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 概括。 分) (2 答:“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 《诗》 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⑷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 的认识。 分) (2 有教无类 答:有教无类。 7、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⑴、孔子的回答说明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明孔子是一个谦逊的人。 以孔子的渊博学识, 不可能比不过颜回, 而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足以证明孔子的谦逊。 同时也体现出孔门师徒彼此的和睦, 与深刻的感情。 也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借谦虚自己安慰了子贡。 ⑵、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请加以分析。 激励的教学方法。孔子对颜回大加赞扬,激励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刻苦学习,举 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学业上尽可能地事半功倍。激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开发 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8、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简析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子贡论学而知诗,体现学习贵举一反三,善于从已知中推及未知事物.让学生掌握 事物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分析,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 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 “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 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 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 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否有讨论式教学法)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答:子夏论诗而知学,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 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答: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 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老 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注:除了启发诱导方法外,还有讨论式教学方法,子夏和孔子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 以为绚兮”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强学生13 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民主精神。 10、试评论孔子的“述而不作“的主张。 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也跟他的政治倾向 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 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正因为有了孔子的述,才使得古代文化得以流传,也使他 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这个答案包含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10、 (7.34)诲人不倦。教育别人要有耐心,不知疲倦,不厌其烦。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十二《高山仰止》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活用现象、句式和要翻译的句子。 吾党之小子狂简:党,家乡、乡里 不知所以裁之:所以,用来……的办法 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一定要遇到事情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从“必” “惧” 可知根据上下文推理是何等重要。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路弹瑟,怎么敢在我这里弹 奏呢?奚,何、哪里。为,弹奏 从我者,其由与?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其,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非为夫人之恸而谁为?宾语前置,现代汉语的顺序应该是非为夫人 之恸而为谁?不为这个人过分哀痛,那么还要为谁呢? 三、孔子对学生的观点。 理智清醒地对待学生,鞭笞其短,褒扬其长。对学生爱而不溺,不一味赞赏呵护,使 得学生失去自知之明;也不一味批评学生,而是及时帮他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就。因 此师生关系平等融洽,亦师亦友,轻松随意,情谊深厚。 孔子的形象 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 德操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 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 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 13?3 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 ,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 (粗鲁) 。但有时也很知礼,如 18?7 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由于《论语》中 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 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侍坐章》。所以, ( ) 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 四、探讨题。 1、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 得其死然。” ⑴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 分) (1 答: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说说“子乐”的原因。 分) (1 答: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 内心充满喜悦。 ⑶“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 分) 答: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 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 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1 分,答出一点不给分)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分) (4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 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7?11) ”14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 疾也!(6?10) ”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9?11) ”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 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 分) 反复(叠句)进一步强化语气,更有利于表达人物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哀伤欲绝的 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 简要分析。 分) (3 第一, 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 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 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 “博 学于文” ,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 ,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 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17.4) (17.4) ⑴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 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 《四书评本》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 你是如何理解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 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 杂感情。 ⑵.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 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 分) 割鸡:治理武城县 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⑶.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分) (2 答: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 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 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① 3、 叔孙武叔 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② 子服景伯 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 A 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 B 之云,不亦宜乎!” (19.23)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 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19.24) ; , , 。 , 。 19.24) ⑴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 分) 夫子 A:孔子 夫子 B:叔孙武叔 ⑵如何理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这个矛盾? 其实不矛盾,是讽刺叔孙武叔的无知,指的是能够进入子贡的门,窥见子贡居室之美的人, 确实比老师多,而对于老师,则连门都找不到,里面的深浅根本不知道,所以才认为没有什 么。则恰好又衬出老师的高深渊博的学识和才华。 ⑶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 刺了其浅薄无知。 成语: 用行舍藏: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多形容教育得法。 门墙桃李:对他人培养出的学生的尊称。15 十三《沂水春风》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活用现象、句式和要翻译的句子。 不吾知也: (执政者)不能了解我。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以俟君子:俟,等待 吾与点也: 我赞成(赞同)点的观点(说法、构思、设想)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伤,妨碍 二、性格 子路(由) :好胜、勇敢、率真、刚烈。 冉有(求) :谨慎、内敛、谦逊。 曾皙(点) :淡泊、洒脱。悠闲自得,如闲云野鹤。 三、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 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四、探讨题 1、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 , , , “子路率尔而对曰……” 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 包括孔子 以“夫 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 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分) (4 答: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 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 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 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 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 3 点给满分,答出 2 点给 3 分,答出 1 点,言之成理给 2 分)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所言持否定态度? 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 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 2、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答: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答: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 “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 取。 3、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 ....16 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 .... 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 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 、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 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 2、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 对此作简要分析。 ⑴、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 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 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 ⑵、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 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⑶、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 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十四《中庸之道》 一、要解释的词、通假字、活用现象、句式和要翻译的句子。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厌恶宣扬别人缺点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却毁谤官长 的人 二、探讨题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 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 答: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 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 所以能达到中庸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难就难在要注意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 …………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 分) 过犹不及。 赞同。 做人处事确实要像孔子提倡的中庸, 遵循中庸就是在奋斗进取过程中, 同时又保持一颗平和不求功利的心,保持纯真的自我。在处理事务时,应该谦虚谨慎,戒骄 戒躁,不可贪多求快,否则欲速则不达。治理国家要遵循中庸,既要追求发展速度,又要兼 顾社会安宁,社会才能和谐.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小人”“乡原”,有人认为“乡原”有时候比起小人来对社会所造 成的影响更为严重,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 80 字) 孔子提到的“乡原”指的是一种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①这种人,只要别人叫他做事情无论 好坏都会去做。②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道德的破坏者。③这种人缺少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17 善于被“小人”利用,从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④现实生活中,“乡原”还可以理 解为鲁迅笔下的“看客”。也就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热闹的人。“乡原” 有时候比起小人来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更为严重的。 分,观点正确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4 分) 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⑴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 (不超过 40 字) 分) (1 答:“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分) (1 ⑵在论语中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并指出它的现实意义。 “均无贫”“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 、 、 、 故退之” “和而不同”等都体现了中庸之道的主张。中庸之道不仅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 及文化的多元,更是现代社会的生存准则和道德规范。 ⑶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分) (3 答: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 分) 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 分) 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分) (1 5、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 中庸指做人处事追求适度、理性、包容、匀和,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守正不偏, 无过不及,把握好一个度。折中主义是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不分主次, 不分是非的做法。 6、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和”指通过适度做事以在矛盾中求协调、和谐和统一。和而不同指的是不盲目地符合 他人,不依附于他人,兼容不同的意见。现代社会中要具备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要善于倾听 别人,要善于接纳他人。国家之间也一样,要承认和尊重各国在文化、风俗、政治等方面的 不同,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分,就如同做得不够一样,不合适。 和而不同:虽然与人和睦相处,但不盲从附和。 无适无莫: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也指无可无不可。18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性甲亢早期脖子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