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摸清2017高考文综综出题人的出题思路

2016高考全国卷出题人
每年高考,不少人都特别感兴趣这些席卷出题人是谁?2016高考全国卷出题人是哪些人呢?
这个不用打听了,绝对没有几个人知道,因为这是机密信息。
1、出题人有哪些人组成。
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教授,一小部分是高中一线老师。
2、出题人自己不知道被选中。
到底哪些人会被选中,甚至连出题人自己都不知道。
一般被选中的老师,只会提前一天接到通知让出差,到地方才知道是被选中要出题,但这个时候就会直接被关到一个地方,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出题人的家长、朋友、同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出高考题,直接高考结束才会允许离开。
所以不用再问2016高考全国卷出题人是谁,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
明天就要正式开始高考了,51学吧愿大家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来:/jiaochengziyuan/gaozhongleijiaocheng//3165.html
相关视频教程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51学吧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号-1暂无任何动态
从往年高考命题特点看2015年高考文综复习重点
责任编辑:limx2012
今年高考各科有哪些特点,对2015年高考有哪些启示,如何规划明年的高考备考?本文总结高考文科综合三科的试题特点,为考生提供复习规划建议。
第一轮复习重在复习考点
2014年点评:纵观全卷,今年的试题题型、题量、分值与去年基本相同。从命题思路看,试题既呼应新教材的修改,又反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2015年规划:
1.熟悉考点,夯实基础。熟悉四本必修知识,在教材上对自己已经熟知的知识点、比较了解的知识点、还有不甚了解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做上标记。然后,把近几年的真题在做一遍的基础上再仔细研究一遍,琢磨答题思路。
2.多练多写,善于改错。从四种考核能力目标去把握解题技巧,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
3.合理规划,制胜高考。在今年暑假期间定好第一轮复习的规划,重在把考点复习一遍,切勿把大量时间放在难题解答上。
2014年点评:纵观今年文综历史部分的命题,多道题目与往届高度神似,但提高题目难度的手法却有所变化。
2015年规划:
1.高度重视常见知识点的各种特征,准高三学生可较多地采取图表归纳和关键词提取来吃透知识点。
2.注重备考复习的覆盖面,根据近年的考频统计,每年的历史命题基本上都是课本有的都会考到,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在保证重点难点的深入掌握的前提下,亦要有意识地顾及到所谓的“冷门”知识。
不能以记忆背诵为主
2014年点评:今年广东高考地理整体难度中等,综合题中的问答题稳中有新,注重对具体地区的自然及人文条件的考查。
2015年规划:
1.注重基础,学练结合,专题过关。第一轮复习的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查缺补漏”,将全面复习高中必修3本教材,对所有高中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
2.总结规律、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点,提升理解分析能力。今年广东高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选择题不拘泥于知识点,思路更广更加灵活,综合题模版类答案的减少了,大部分要求同学们从材料或图中总结出答案。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方法上不能以记忆背诵为主。
3.加强识图能力训练。要能够根据题中提供的图表材料来叙述地理现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
小编推荐:
16/17高考QQ群
广东高考家长群:
广东高考学生群:
广州高考家长圈:
2016广州高考家长群:
2017广州高考家长群:
全国高考家长群:掌握高考历史出题特点,提高成绩不再难!
高三文综学习方法
摘要: 高考历史出题有着三大特点。从这三个特点入手学习历史,可以事半功倍。
 很多人认为文综,特别是历史是一门非常主观的课程,考试答题也非常随意性也很强。但实际上,高考历史考试是一门非常标准化的考试,命题规律性强,答题规范性更强。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同学历史素养很高但是历史成绩总是差强人意的原因。通过对大量历史试卷的梳理,高考历史出题有着三大特点。从这三个特点入手学习历史,可以事半功倍。  1、题目标准化程度高  高考的题目虽然数量众多,但仔细研究却不难发现,在海量的题目背后,命题人的出题思路是比较稳定和可预测的。预测的线索不是众多的高考辅导书,而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高考考试说明》。《高考考试说明》可以说是最权威的、也是唯一一本官方对于考试出题的说明、指导和分析,把《高考考试说明》吃透,基本上高考历史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把历史试卷想象成人体,《高考考试说明》就是人的骨架。不论是从考察内容、考察方法、考察能力来看,没有任何一道考试题目会超出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清晰但抽象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不喜欢看、不重视的原因)列出了对于高考历史的所有要求和范围。  《高考考试说明》就是复习的大纲,纲举目张。如何去利用这个大纲学习?我曾经采用的办法是,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以“考试范围”中的知识点为线索,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总结。总结的来源可以是课本、笔记、教辅资料,但一定要形成自己记忆的线索。总结效果的检验很简单,就是只拿一本《高考考试说明》,对着上面的每一个考点,如果能够把考点所要求的主要内容用关键词复述出来,就说明已经复习到位了。我把这项工作完成后,历史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了95分以上。  2、答案规范性程度高  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能够转化为分数,很多同学都会在考试中遇到一个困惑,为什么我每道题写了十句话还换不来两三分?这是因为高考试卷答案的规范性程度高,完全按点给分,踩不到给分点写再多的话都是徒劳。这也就是为什么高考的标准答案几乎都是寥寥数语、几个关键词的罗列。  如果把历史试卷想象成人体,考点关键词就是人的肌肉。因此对于历史复习来说,在建立一个宏观、整体、准确的历史观的情况下,记忆知识点时更多的应该以关键词而非句子为单位进行记忆。面对着课本上的众多内容,老师都会为大家进行“划重点”这一工作。需要自己进行的则是将这些重点句中的关键词挑选出来,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对应着各自的考点进行记忆。  如何衡量记忆效果?我在第一部分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3、考察灵活性强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考察内容也愈发灵活。单纯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再在考试中取得非常高的分数(但可以取得一个还不错的分数)。高考历史主要是通过材料题来考察考生对于材料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描述阐释、论证探讨的能力,并通过灵活的材料组合和设问方式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如果把历史试卷想象成人体,历史思维方式就是人的大脑。高考历史灵活化的考察,本质上是考察考生能否用一种“历史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而正是因为历史事件的浩如烟海,使得考生完全没有办法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复习,因而更重要的是养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一个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每当在生活中、书本上、甚至是其他科目的考试中看到某一历史事件时,尝试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原因有哪些?特点是什么?影响有哪些?不断地训练自己,用更加理性、抽象、系统的观点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是高考历史实现分数质的飞跃的最重要一环。  但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形成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你自己真正的主人。 & &内容来源:家长帮论坛。
青华园高考网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蓝靛厂路25号汇博大厦A座底商青华园学校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上地信息路甲28号科实大厦C座12层C号
公主坟校区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长安街天行建商务大厦511室
东直门校区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东方银座C座7层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科技大厦C座16层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甲54号
门头沟校区
报名电话:010-
校区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冯村plus物美超市3层(门头沟档案馆南侧)
山姆大叔加盟总部
加盟热线:400-139 2828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健德门桥西200米路北
加盟项目:K13课外辅导、幼儿园、少儿英语、青花园艺术揣摩出题人的设问思路
揣摩出题人的设问思路学习方法
热门度:60
授课教师:
内容简介:
介绍高考历史应试方向及难度所在,明确学习方法和任务
王磊老师的微课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考点解析考点解析
--人正在学习邓夏生历史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命题思路分析与复习对策建议
上传: 康明 &&&&更新时间: 14:02:23
高考文综(历史学科)命题思路分析与复习对策建议
南康市教师进修学校 &康明
课程改革与教材、教学改革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与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社会需求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规律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 &&&7.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8.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 &&&&9.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五) &教材开发与管理
12.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六)课程评价
1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七)课程管理
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发挥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加快实验区的滚动发展,为过渡到新课程做好准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积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投身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支持部分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工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 &20.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为使新课程体系在实验区顺利推进,教育部在高考、中考、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实验区给予政策支持。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单位、集体、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2、新旧教材的区别:
科学性 可读性 再生性 探索性 艺术性
3、教学改革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主战场
二、增强使命感,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大潮中,走科研之路,全面提高自己驾御现代课堂教学的素质和能力
1、关于教育的几点思考:
问题的提出
教学矛盾激化:教师---一代不如一代& 学生---教霸&&& 师生不理解,无法沟通
教无变化& 学无兴趣&&
教师---职业和事业的矛盾& 个人和学校的矛盾& 个体和社会的矛盾
学生---现实和未来的矛盾& 个性成长和社会要求的矛盾& 社会化进程的超载
两个范畴:教育和社会&&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
两个依据:社会的需求&& 受教育者的特点
两条道路:
教育具有的特性:目的性& 计划性& 主体性& 超前性& 滞后性& 多元性&& 多变性& 强制性&&&&&&
教育的意义-----加速人的社会化并提供实现社会化的正确指向与方法
人的社会属性不能遗传& 必须靠后天形成-----模拟+成人
&&& 两条道路:强制教育-----社会主体的直接指向& 价值要求的强制认同
&&&&&&&&&&&&& 成长教育-----社会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的结合,社会价值要求与受教育者成长规律的结合。重要的在于社会自然人的主体地位和教育对个体的尊重以及对个性的张扬。
&&& 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
&&& 课堂教学的实质-----师生共为主体的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和人生价值
的充满生命力的活动。
对学生的爱,是实现教育的重要前提。这种爱不只是一个教师的责任感问题,即所谓不误人子弟;或者说是教师一种燃烧了自己照亮别人的更壮丽的人生追求。我认为,单纯的责任感,还不能理解为真正的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爱,应向一位玉雕大师对一块璞玉特有的钟情一样。这里包含了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对这种创作带来的艺术价值所独有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情感积淀。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爱,正是教师所带给自己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人生的自觉。这种人生的自觉是做好教师工作的真正长久的也是最大的动力源。正象艺术家对璞玉的钟情一样,艺术的创作过程宣泄了艺术家的激情和对人生的体验,而完成的作品本身则留给人们一种对别具匠心的艺术美的情感认同,进而形成观赏者欣赏自我、激励情感的社会价值的放大。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的道德人品、价值观念、人生阅历、个性特点、才学品位、社会行为能力等多方素养的一种综合体现。我理解真正的人格魅力在于一个人在事业上体现的不断进取精神和对人生事业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于教师在教育中所特有的身份和意义,使这种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理上所产生的特有的示范功能,使其成为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不断丰富自己的个性内涵,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和社会化的需要。学校教育本身,正是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而教师的社会化程度和潜能,将直接影响这一进程的速度和质量。同时教师要用社会发展的尺度不断匡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创设师生之间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在认同、欣赏、模仿、修正、迁移等一系列心理历程中,磨练出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主体自觉。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在于它的完美无缺,正在于他的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本身,正是这种不断完善的真实感,并构成了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契机,为实施教师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加强学习,以人为本,努力使自己成为现代人
主动实践,以学为本,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人
注意总结,以发展为本,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不断从中外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从中积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知识,启迪智慧,增长才干,从而提高在当今时代的处事应变能力。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懂得自己出生前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晚清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说:&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近年来,在日本兴起一门叫做&帝王学&。&帝王学&实际上是关于&管理的学问&,是通过总结历史上治国理政的得失,以&帝王智慧&启迪&现代人领导的艺术&。吴兢所著的反映唐太宗及其大臣们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来治理国家的《贞观政要》一书,曾成为韩国前总统金泳三治理国家、制定各种社会决策的蓝本和重要依据。中国《孙子兵法》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数十种文本,是英、美、德、日等国军事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海湾战争中,参战的美军高级将领及海军陆战队人手一册中国的《孙子兵法》,这说明古代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进入了海湾战场,指导现代战争。恩格斯指出:&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历史是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对个人来说,历史有助于培养人的历史感、开拓人的胸襟、陶冶人的品格情操、升华人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还能启迪智慧,增长才能,提高文化素养,从而提高认识、分析问题和处事应变能力。对国家来说,历史是我们振兴中华、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门指导性学科,国策的制定、国家的去向等重大问题都与之关系密切。在当今这种竞争激烈、人情冷漠、精神贫乏的时代,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就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历史的未来走向,从而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心态变迁的情势下不致于迷失方向。难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如是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通过学习、研究历史,把握客观历史发展的规律,就能洞察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我们对社会发展的综合治理能力和正确认识未来的能力。历史有助于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历史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道德修养最好的教科书。而学校历史课教学是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的主渠道。但是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中考不考历史,致使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初中历史课成了&菜码课&,历史课被挤占和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高中教学中,以应付会考和高考为核心,把本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点、线索图和无边无沿的题海。据全国一项有关学生对各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排在各学科中倒数第二,历史学科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科之一。
历史课的这种悲哀诚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与历史教材的过分专业化和脱离学生实际的形而上的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出现的急功近利和世俗化倾向以及人文价值取向的扭曲等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同时还应看到,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教育改革却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能适应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历史课教学改革同样处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可想而知,历史课失去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广大中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的兴趣就成了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所带来的不止是历史课的悲哀,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社会功效的发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缺憾,使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增加了更多的风险,使未来社会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步伐,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要求,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早在1992年,我就在市区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开始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定了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我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历史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历史知识为思维载体,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现实目的性,是历史知识内化为主体精神力量的一种智能。历史思维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思维主体对历史知识的感知能力,二是认识能力,三是迁移能力。其中感知能力是基础,认识能力是核心,迁移能力是目的。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提高到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实践,进而升华为以理想、责任感、使命感为特征的,对未来世界进行构想设计和创新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特有情感,进而为实现其人生的自觉提供最重要的理性依据。这正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生命所在。
我认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历史知识教学为载体,以师生的思维个性因素、理性定位为基础,以师生创造性的教学共振为特征,是从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表象认识到本质把握,进而形成和升华为历史情感的一个动态过程。它是通过教与学的双边一体的活动来实现的。这不单纯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不仅仅是个教育的问题,&培养&本身所包含的双边主体自觉,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师生共为主体的体现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过程。教学双边主体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现实的或理想的),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动力,鲜明的目的性,是最大限度地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的素质(学、识、情)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及兴趣,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起点;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处,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在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能力培养的目的载体和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主体,对教师行为给与认可和响应的程度,其能否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这一能力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是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学科素质形成的本质规律。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实现的基本原则。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为依托,帮助学生不断积淀和升华其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极富魅力的创造性的充满了主体生命自觉的过程。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情感为依据,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媒体,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体现成功感的教学情境,而这正是保持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动力所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而不是知识本身。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把已知和未知、历史和现实、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认真进行思考,注意学习技能和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协作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就历史知识而言,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没一个具体的历史知识放在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和把握。从分析和挖掘具体历史知识与时代整体特征及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加速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的社会功能制约性和计划性与教学活动过程贯穿始终的随机性的矛盾,大大增加了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正是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才真正地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聪明才智和生命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地体现。
1997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新的课程计划实验,借此机会我加大了改革力度,把实现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特别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全面落实新课程体系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形成了研讨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研讨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以历史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师生所积淀的历史和社会情感、理性定位和人生态度为基础,以师生共同研讨为特征,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和介入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核心,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和帮助为契机,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大功效。在这里我们突出了师生共为主体的地位,把课堂教学不单纯的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思维过程,而是把其丰富和扩展为师生共为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性、创造性构成了最鲜明的特点和最根本的动力。正是在此基础上激励师生去创造一种和谐共振、互相启发、不断探求、共同发展的课堂氛围。此模式以单元知识为内容进行教学,师生共同研讨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向流动,变成双向交流,把传授知识的灌输,变成在探索和求知中的知识与能力的积淀。
研讨型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和学有专长,能帮住学生建立主动发展的良好机制。单元整体教学从知识上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即对知识意义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条件。研讨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师生共同研讨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形式;它打破了按章节授课的方式,代之以按单元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通过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事件时间带和单元知识结构,积淀和物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会和成果。
以研讨式为主,以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为依托的单元整体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观念,是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突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较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新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共为主体的充满了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都试图从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进行设计。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突出了历史思维能力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指导和帮助学生最终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它把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学生随即性学习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了充分体现师生个体生命价值的摇篮。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极富魅力的具有创造性的主动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着现实,创造着生活,创造着人生的未来,正是在这种生命的创造中,实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意义。
本实验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知识结构,这些结构大都能准确、精炼的反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审美意向。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文科素质都有了普遍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课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学生对这种能够体现其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要求,乐于接受和完成,形成了其内在主动发展的机制。有的学生在给我的临别赠言中写道:&您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到知识,给学生尊重和不吝啬也不滥用的表扬,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可以成功,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充满了乐趣的事,&&&
这些东西不只是文字信息,它们是学生全身心感受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我的教学目的,即让学生在学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我想让学生的学习历史的过程变成一个感悟人生、创造生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吧。他们在学习中进步,在感悟中成长,日复一日的积淀,从中实现对人、对个性、对情感智慧的升华,加快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
了解&&&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教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知识
发现&&&教师发现学生个性特长和学习中的闪光点与问题、引导和激励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蕴涵的规律
共鸣&&&教师要努力创设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核心纽带
积淀&&&通过经常的共鸣,不断强化和积累学生的内心体验,最后达到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升华。
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体味人生、演绎人生、感受真善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并善于创造一种学生与知识共鸣的环境、情绪。你想让历史感动学生,首先要让历史感动你自己。我上课的时候,总有一种冲动,那就是要把鲜活的人类历史所蕴含的无穷魅力展现给学生。为此,我要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师生互动共震共鸣,让心灵与心灵撞击,智慧与智慧交流。所以,当我走入情境,当我旁征博引,学生会不自觉地发出共鸣击掌,我被学生激情所感动,常常会情不自禁地也为他们的思考和智慧鼓掌。&
&我认为&无意识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实现无意识教育境界的关键是教师必须自觉的把教育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人生内容。& &我们所说的润物细无声,就是多渠道、全方位、立体的教育,这是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的。历史教学改革也是这样,首先,教师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好的历史课不是老师讲的多好,而是学生是不是能入境、能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只停留在简单调动学生积极性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与知识共鸣,与教师共鸣的境界。当然这首先是教师这桶水要丰盈、有底蕴,要深、要新、要清澈,要赏心悦目,还要健康正直。其次,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敢于、乐于,也善于从讲台上走下来(指主宰的形式),给每个学生展示、表现、表演的机会,形成师生协作的氛围,学生才能&入境&投入地学习。这其中,我认为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到安全性很重要。学生上你的课不紧张,不怕提问,回答问题不怕出丑,是心理踏实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才能达到师生互动,进而达到&入境式&地学习。每次课上学生发言之前,每个人都要在小组讲一遍,并且有研讨、纷争、归纳,然后推荐好的到班上发言。这种学生发言或学生上讲台很重要,一是个人准备的过程就是锻炼创造思维的过程,并以个人易学的方式巩固归纳了知识,二是学生给学生讲更好理解,平等的交流既安全吸收得又快。&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真正实现新课程计划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模式和教学体系。我把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处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有生命力的活动。我把实现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特别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全面落实新课程体系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的各项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我的课题研究是根据新课程体系的精神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框架,通过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法改革,主要研究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认知前提、过程、结果的关系;与实现历史专业知识层面和社会功能层面目标要求的关系;知识检测、能力检测、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努力探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极富魅力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方式为中心,以历史思维能力形成为依托,使其自身价值得到肯定和实现,升华和积淀其人生价值和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
国内传统课堂教学还有很大市场。但近年来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当前新的课程体系实施和新教材应用过程中,我所研究的这一课题试图从课堂教学是师生共为主体的生命活动的高度把握这一有利契机,进行全面系统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对传统模式的根本突破。
1998年本课题被确定为天津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2000年以评定等级a级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顺利结题。日,在津华中学召开的由我承担的天津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结题的专家鉴定会。河东区沈光平副区长、区教委王娟副主任、区教研室周春明主任等领导到会祝贺。由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武升院长为组长、天津师大靳润成副院长、天津师大历史系尚克强教授、天津市教研室刘毓森副主任、天津市历史教研室杨洪林主任、天津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原秘书长陈德欣、天津市河东区教研室董雍孚主任组成的专家鉴定组,对我承担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理性思考》课题,进行了认真审议和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鉴定等级为a级。&专家组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研究结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有了丰富和进步,因为它突破了关于教学过程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的认识,确定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共为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研究成果形成的&研讨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把历史知识、历史情感、历史理性、历史方法与人生结合起来,把读书与研讨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而且操作性强,具体可行。所以,对于历史教学改革乃至素质教育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市处领先、在全国处先进水平。&
&&& 市历史教研室杨洪林主任对专家组的鉴定意见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专家组对课题成果&在全市处领先、在全国处先进水平&的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津华中学卞老师的教学改革研究,从1992年就引起了我们教研室的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从92年开始,至今已扎扎实实的搞了8年,具有很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研究成果。随着高中课改的进行,卞老师的研究与新课改实现了很好的接轨。因为这项研究所倡导的&回归主体&的思想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项研究所强调的&研究性的学习&,在新大纲中已有了明确的要求。卞老师的研究在时间上是超前的,符合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与新课改的精神完全吻合。实践证明这项研究所形成的&研讨型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实践中行的通,效果明显。希望课题组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此项研究成果,争取对天津市乃至全国的历史教学改革和实践发挥更好地指导作用。&
这一课题自92年以来围绕素质教育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本课题的教改实验课,先后获得全国历史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评比一等奖,天津市高中新课改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全国历史学科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就此写成的论文《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获天津市七届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被天津市教育学会认定为市级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市教研室组织下为全市历史教师作专题经验介绍,多次做天津市级展示课及现场研讨会。几年来教改的方向及成果与新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相吻合,1997年8月应市教研室及教育学院之邀在全市历史教师高一新教材培训班中作重点介绍和推广。此课题在98年4月,被确定为天津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98年12月写成的论文《加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一文获河东区届年会一等奖市文二等奖。99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录像课获天津市高中新课改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录像带已在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发行。
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问题。不论是历史教学的个体认知形成过程层面,还是社会功能目的要求层面,总的来看,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理念、信息内容、运作载体、学科目标和价值定位,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特有的人文情境,都面临着一个根植于时代进而导引人的现代化进程的问题。应该说,中学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使命。而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技术平台,尤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现代化思维和实践的空间与氛围。不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实践,都会在现代教育技术承载过程中,全面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教育地位和价值。
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和误区。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的最具时代意义的功效,充分实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功能,并营造理想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环境。如果背离了这一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技术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被放大,进而延缓和扭曲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的速度。我认为,在构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信息网络的同时,必须同时关照一学生为核心的教育人文网络,并以使后者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为前提,在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进程中,是两个网络并存、互动,这样才能确保中学历史教学的功能和目标的全面实现。
新课改与文综高考
1、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有关考试的要求:
15.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2、2000年考纲评价:&&能力立意
能力立意,多元渗透,整体把握,观点定位
3、文综考纲的地位和意义&&中学文科教学革命的&宣言书&
a、2003年考纲
考试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仍单独设课,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组织等均分别独立制定完成,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各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和带有学科特色的思维方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内容并未脱离开高中学生已具有的文科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学生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或背景,或是在提供新情境的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以下从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具体说明:  
1.记忆&& 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及意义。
社会科学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如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人类社会同样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体现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关系。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内部和现象之间是一种结构关系,这其中,地缘、事实、意识是这一结构的主体因素。
地缘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空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自然条件、生存环境、文化种类等;事实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时间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根源、表现形式、发展过程等;意识因素是指社会现象的精神范畴,它包括人类活动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信仰选择等。这三个主体因素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现象由地缘、事实、意识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内部关系。社会现象的形成是纷繁复杂的,所以,对其进行描述就不能从理论定势出发,而应从构成某种现象最显著的特征出发去把握描述的脉络,才能清晰准确地展示社会现象。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往往是通过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显现出来。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现象的显著特征
地缘 事实 意识
发现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意味着掌握了完整描述社会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2.理解&& 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结论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学科语言表述单位。概念是对某一事物的理性叙述,结论是对某种过程的认识性叙述。它们是指涉及自然法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中带有基础性的、特征性的、规律性的语言叙述。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途径,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内,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系列概念的组合。
在解释图表、数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图表、数据所展示的主要概念群;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寻找第二级乃至第三级概念群;最后,要说明这些不同层次概念之间的关系。&图示有关概念是指将信息图表、数据化。这种要求只能是初步的,即能够用图表、数据的形式反映主要概念群。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发展演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
3.应用&& 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
运用材料的前提是阅读和理解材料。材料的形式包括现代语言、古代语言、图表、数据等。对材料的运用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针对某一问题,在材料中寻找与其有关的信息;对材料进行归纳,提出问题。不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对材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提取有效信息&,是反映资料与问题关系的核心。
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有:确定材料的可靠性和典型性、包容性和局限性;揭示材料与社会主题、自然现象的关系;材料与问题是否相互印证等。判断、归纳、推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所谓科学和有效是指思维的正确性。
判断是对事物的确认。导致正确判断的因素有:对事物的现状以及流变有清楚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材料子以证明;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作为判断的理论支持;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判断和清晰、翔实地解说判断。
归纳是对事物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导致正确归纳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作为依托;认识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能够对事物的特征和典型意义进行理论思考,并通过这种思考认识其它事物;将事实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进行条理清楚的表达。
推理是对事物的形成以及变化发展进行合乎逻辑的理性思考。导致正确推理的因素有:有正确的判断和归纳作为依托;对构成事物形成的因素有足够的了解;对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对推理根据和过程进行清晰的表述。
我们应该看到,高考考纲(即考试说明)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明显。从2002年考纲到2003年考纲,其总论部分(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中的目标与要求)没有一个字的变化。文综考纲就其总论部分来说,不仅是考试的依据,对中学文科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认真研读了考纲之后,我认为文综考纲针对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文科教学来说,就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中学文科教育革命的&宣言书&。很遗憾,考纲的变化和意义,没有引起广大考生特别是我们教师的重视。我们很多教师和考生更多地关注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哪些知识点,而对于考纲的总论部分却很少研究,更谈不上指导自己的教和学了。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考纲使高考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为文综试卷趋于成熟提供了重要依据。
b、历史学科考点变化大:
今年考试说明在考试范围方面比2002年有较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中国古代史删掉了&远古社会和传说&&夏、商、西周的文化&&西汉的兴衰&&东汉的统治&&三国的形成和魏蜀吴的统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个二级知识和一个三级知识点&大兴文字狱& ,增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个二级知识点,对去年考试说明中的&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调整为&夏、商、西周的政治和经济&;&秦朝的统治&调整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隋朝的统治&&唐朝的开国和强盛&调整为&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明、清时期的文化&调整为&元、明、清时期的文化&,并对所属的三级知识点作了部分调整。
中国近现代史删掉了&中国近代文化&&社会主义时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个一级知识点,同时删掉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四个二级知识点和&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等多处三级知识点。考试说明对一级知识点的叙述进行了全面调整。去年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调整为&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加剧、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调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辛亥革命& 调整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清朝的灭亡&;&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调整为&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调整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调整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外交事业的成就& 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同时对其所属的二级和三级知识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调整后的表述更准确明了,能更好地反映学科知识体系,与高考命题思想更加贴切。
世界近现代史也有较大的变化。删掉了&16至18世纪的亚洲&&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战后欧洲的革命运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四个二级知识点,删掉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热那亚会议&&德国赔款问题&&洛迦诺公约&&中美关系的改善&等多处三级知识点,增加了二级知识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塞和约》签订和凡尔塞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各的斗争&&西班牙内战&&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等三级知识点。对一级知识点进行的调整有:&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 调整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世界& 调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调整为&二战后的世界&,其所属二级和三级知识点都作了很大的调整,是世界史调整最多的部分。
对二级知识点进行的调整有:&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调整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调整为&俄国十月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至20年代的国际关系&调整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大战的转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调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以上所属三级知识相当内容作了较大调整。
除了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增删外,最明显的是对知识点的调整,这些调整突出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层次性、典型性,强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为知识点的发散性和再生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高考文综命题思路分析&&文综高考考什么?
影响文综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主要因素:
※ 时代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
※ 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入学新生学习潜能的要求;
※ 中学素质教育发展内在需要;
※ 高校扩大招生,升学的供需矛盾相对缓解的客观形势;
※ 命题组对以往历史高考命题从目标设定到技术操作在经过实测检验后的得失反思。
在考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考试说明明确表达了考试命题主体设计思想即&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而《高考试题分析&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析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启发和展现辨证、鉴赏、逻辑、推理、论证等研究性思维过程。& 测试&更侧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表现理性、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由此而检测考生对知识体系整体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考试说明中还明确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并对其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表现与要求做了非常详细和具体说明。考试说明中还明确表达了命题指导思想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指导考生复习非常重要。
结合考试说明,我们可以概括高考主要考什么:
※ 第一是考学科知识体系。
所谓考学科知识体系,不是指考察的知识的覆盖面,而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内综合的主要内容。学科内的综合就是把各个有联系的不同的知识点综合成一个整体即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知识点主要是指学科主干知识。
就历史学科而言,除了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之外,主要指的是能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知识点,能说明经济结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特点和发展演变的历史史实,能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的历史事件。这些主干知识,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已形成了这样的命题特点,即从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现实问题相结合的角度确定主题,选择典型性或再生性知识设计情境,从对历史知识的定性分析、内涵揭示、整体把握和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问题。过去的高考主要考察的是考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现在的高考主要考察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知识点针对性强、设问构思精巧、灵活,业已成为高考文综命题的一大特点。
因此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历史学科基本理论和观点为核心,围绕解决现实问题对知识进行研究,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关键是对知识点进行理性定位,进而形成以知识板块和知识网络为主体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教师指导考生应考复习中必须首先完成的工作。
※ 第二是考综合:考试说明中对文综高考的定位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查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试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表现注重学生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命题的主体设计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以现实问题立意,结合各学科主干知识和内在联系,利用现实问题进行学科渗透,通过现实问题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继而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近两年年的高考文综命题对社会热点采取了隐性介入的方式。考生在应考复习中要采取&
关注热点、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冷热有度&的策略。
通过对近今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总结出综合试题的命题步骤为&明确主题---选择素材---确定切入点---设计问题&。
综合性试题最理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面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考生要注意在社会科学的范畴中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历史经验的现实借鉴意义,整合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 第三是考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记忆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现象从地缘、事实、意识三个方面的整体把握和准确描述以及对其规律和意义的了解。
理解能力强调的是对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的理解。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是形成科学思维的途径,是提高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是知道其内容、确定其类型、区别其不同。理解能力还包括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 规则或关系,用数据、图表图示有关概念信息。理解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中心,它在三种能力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理解是记忆的翅膀,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记忆。理解是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应用能力强调的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教师要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在&是什么&(概念 性质 特点)、&为什么&(背景 原因 条件 目的)、&评价&(地位 作用 意义 影响)等方面的把握;熟练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注意同类事物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概括出不同点;异类事物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各自的特点,概括出相同点。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对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的整体把握。
※ 第四是考习惯。
高考命题往往会出现逆向思维的问题。很多考生由于平时学习不求甚解形成了某些错误的思维定式和认识误区,还有的考生忽视具体题目情境与要求,把高考试题与自己平时所做的模拟题对号入座。考生要力戒想当然的思维习惯,注意积累和总结平时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内容和原因,强化思维的科学性和缜密性,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
※ 第五是考心理。
心理因素对考试有着重要影响。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考生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考生要作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定位,在平时复习中对高考的各项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题还战术,强化应变能力的训练等。
5、近几年来高考试卷宏观分析&&文综试卷趋于成熟
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通过题目内涵的领悟来实现。近三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热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近两年时政热点;
(2) 新科学、新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启发或反思;
(3) 有关人类发展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地区冲突、战争、区域联系、和平与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4) 学科内和学科间既具有自然联系又具有可再生性的知识内容。
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以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点70%的比重。如:
(1)西部大开发;(2)产业结构调整;(3)经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
(4)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5)巩固和加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6)扩大内需和消费问题;(7)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
(8)社会改革与思想解放; (9)中美关系;(10)殖民掠夺与民族独立运动;
(11)我国不同省份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2002年夏季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考查的热点有:
(1)欧元正式流通区域集团化;(2)改善和保护城市环境;(3)对外经济文化友好往来;(4)战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5)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7)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8)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9)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10)历史古城经济的衰落与今日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11)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政治经济意义。
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近三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60%左右的比重,放在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借鉴古今中外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方面。
2000年(1)&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2)我国宋代海上贸易;(3)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兴衰;(4)西部大开发;(5)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等。 
2001年(1)西部大开发;(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3)科技革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4)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 2002年(1)欧元正式流通与经济全球化;(2)我国古代对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友好往来;(3)加入wto后,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4)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5)洞庭湖区经济结构调整;(6)古开封商业繁荣的兴衰和今年城市建设的方向;(7)古&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意义,创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周边环境等等,都突出地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增加了对考生艺术素养的考查,加大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等人文知识的考查。命题的亲和性大大增强。
2002年夏季天津卷31-34题采用&月是故乡明&&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等诗词;运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审美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等等,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命题思想,将理性思维(哲学常识)与感性认识(名人精典语录或古诗词)有机结合。
2000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一题;2001年&历史上思想解放与重大社会改革&6道选择题;2002年 &儒家思想的变化&4道选择题;2002年全国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两道选择题等等。
借题发挥,互有穿插
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时,强调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如2001年全国卷西部大开发只是问题的外壳,在这个外壳下,所要考查的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逐一体现出来。2002年全国卷&欧盟&问题,欧盟只是问题的&外壳&,在这个外壳下,地理学科知识和经济常识、政治常识逐一体现出来。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用途,让这些&必要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而伴随终生。
2002年《清明上河图》一题则为理想的跨学科综合试题,分析北宋后导致东京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和这里黄河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最后讨论开封今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方向,该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由此可见,高考命题者在跨学科综合试题的设计思想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
强调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或再生性学科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近三年的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地理学科考查的主干知识或可再生性学科内容密集在:(1)地图和等高线的判读;(2)区时、北京时间、地方时的应用;(3)气候类型的判断;(4)气压带、风带与天气;(5)降雨的形成原因;(6)海水盐度的形成因素;(7)河流径流量影响因素;(8)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9)城市职能与城市环境保护;(10)农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11)澳大利亚自然地理概况的分析;(12)酸雨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等等。这些学科主干知识或再生性学科内容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石,对测试学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2003年的长城问题、美国霸权问题
认识事物的&点、线、面 & &&&&了解和识别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
求多求全&&&&& 针对性。  
综观近四年来的文综命题,总的来看从立意、选材、技巧、题型、试卷功能指标以及各项技术指标达成情况等,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高考试卷基本上实现了由知识考核为重点到以学科能力与文科综合能力考核为重点的转移;引起了从事中学文科教学的广大教师的反思,并已对中学文科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分析和总结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两个远离和两个贴近。两个远离是指远离教材,远离教师。两个贴近是指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
所谓远离教材,就是说考试题目情境设计和角度设计与教材是有所区别的,但离&材&不离&纲&;远离教师就是说与教师教学逻辑是有所区别的,但离&教&不离&道&。今年高考试卷涉及的知识,绝大多数内容都是考生视野范围内的,考生是不陌生的;考题中所考查的各项能力,也都是常规性的。但是在新的情境中、在新的要求下就答不出来了。我们不妨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教材知识和师生的教与学是1+1=2,而考试命题则是2―1=?。所谓两个贴近就是高考命题要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成长经历、经验入手。应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也应该这样做。但是,我们习惯的那种应试教育旧模式,使我们的考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成了弱项。这样一来,&两个远离&使我们考生的&优势&没了,&两个贴近&使我们考生的&弱项&暴露出来了。从中也看出命题思路与考生的真正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问题是怎样看待这种差距。我认为这种差距也许在一定意义上正折射出我们中学文科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教育运做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在习惯了的应试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过程中的彷徨、迷茫和相对滞后,以及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的诸多误区。不是各打五十大扳,总的来说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从根本上还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成长提出的全新要求。
高考不可能承载全面考核中学教育是否实现时代价值的使命,对高考命题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不恰当的。就近几年来的文综高考试卷来看,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其总体上看基本上实现了高考改革的既定目标,在推进中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高考考纲(即考试说明)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明显。从2002年考纲到2003年考纲,其总论部分(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中的目标与要求)没有一个字的变化。文综考纲就其总论部分来说,不仅是考试的依据,对中学文科教育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认真研读了考纲之后,我认为文综考纲针对我们习惯了的传统文科教学来说,就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之为中学文科教育革命的&宣言书&。很遗憾,考纲的变化和意义,没有引起广大考生特别是我们教师的重视。我们很多教师和考生更多地关注考哪些知识点,不考哪些知识点,而对于考纲的总论部分却很少研究,更谈不上指导自己的教和学了。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考纲使高考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为文综试卷趋于成熟提供了重要依据。
6、历史学科应如何应对文综高考
※& 学好两纲,以学为本,加快改革
※& 观点为纲,能力为网,主干为线
※& 政治挂帅,历史搭台,地理展开
※& 精讲多论,积累典型,心有成卷
7、高考文综复习的几个步骤:
1、全面复习
以考纲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知识板块,主要是形成学科知识体系,这是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2、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中,归类是至关重要的,除了按历史知识内容进行归类外,还可以按照社会科学观点和相关能力考察要求进行分类。
3、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主要以高考模拟试题为主。模拟什么?
4、针对性复习:&&
此项复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相关知识的查漏补缺,另一个是针
对高考的应试训练。
8、历史学科中的常用思维:
是什么(概念、实质、性质、特点);
为什么(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评& 价(地位、作用、意义、影响);
对比分析:同类事物&规律、不同点&&& 异类事物&特点、相同点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阶级、阶级关系、阶级斗争
时代特征、时代主题
生产力水平
主 要 矛 盾
妥协&&& 阶级关系&&& 对抗
生产中的关系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测出题思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