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与人类群星闪耀时西塞罗罗对老年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蒙田的故事
我的图书馆
蒙田的故事
蒙田的故事
&&&&&&&&&&&&&&&&&&&&&&&&&&&&&&&&&&&&&&&&&&&&&&&&&&&&&&&&&&&&&&&&&&&&&&&&&&&&&&&&&&&&&&&&&&&&&&&&&&&&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使人倍感活在世上的欢欣。
&&&&&&&&&&&& ——尼采
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也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关于蒙田
蒙田出身贵族,原名米歇尔•艾康,祖上是波尔多人。1533年,生于具有丰厚法国历史文化的南部佩里戈尔地区,蒙田是他的城堡的名字,但是,这位城堡的主人,并非因为自己的城堡而扬名天下,相反,他的城堡却因他而不朽。
蒙田的父亲曾担任波尔多市长,他的父亲获得了蒙田地方的产业,便无度地花钱,想让儿子成为绅士。蒙田刚刚会走路,私人教师便在他的可怜小脑瓜里塞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六岁的时候他被送往高级学校,蒙田作为思想家,整个一生的特点就是深恶盲信和偏执,这源于离波尔多主要码头不远的一家小鱼铺。他父亲和祖父都是做渔业生意的。但他们却给蒙田安排了另一种生活,不到二十岁,他便成为波尔多市议会的羽毛丰满的一员了。1557进波尔多最高法院,1561年被派往巴黎参与解决居耶纳省的宗教叛乱。历时一年半。1562年在巴黎最高法院宣誓效忠天主教。 &&& 1568年父亲去世,蒙田继承遗产,这是他的重要时刻。继承了父亲乡下的领地之后,蒙田一头扎进那座圆塔三楼上的藏书室,过起隐居生活。 &&& 他在自己城堡拐角处的一个塔楼上安排了“隐居”所,“自由、安宁、闲暇”。他在这个塔楼里“要保留一个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空间,又如店铺的后间,建立起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最最重要的隐逸和清静。&#年在父亲死后蒙田开始撰写《随笔集》。
“随笔”法文原文叫“Essais”。“Essais”这个词有“试验”、“尝试”、“试作”之意。作者用这个词称呼自己的写作是相当谦逊的。他不愿进行说教,旁征博引但并不故作高深,他随着性子写,信笔道来,像是和读者面对面闲聊一般。蒙田自己说:“我宁愿以一种朴实、自然和平平常常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英国作家毛姆说,蒙田用一系列随笔给自己画了一幅完整的肖像,不仅画出了他的性情和他的癖好,同时也画出了他的缺点,使人就像了解一个朋友一样了解他,甚至比朋友还觉得亲切。而就在人们了解蒙田的同时,对自己的内心也有所发现,因为在冷静而幽默地描述自己的性格时,蒙田也把探索目光投向了普遍人性。
蒙田熟读古代大家如普鲁塔克、塞涅卡、塔西佗等人的著作,在作品中大量引用,作为他的思辨和怀疑论的佐证。1580年,蒙田把随笔集分两卷出版,然后带领家人和友人出游瑞士和意大利,因此在他随后的随笔中又添进了许多旅游见闻。
1583年,蒙田本人被选为波尔多市长,法王亨利三世亲笔写信督促他上任,出于无奈,他只好担任。看起来这位喜爱自由、闲散的作家政绩不错,因为之后他又连任了一年。卸任后,蒙田又回到城堡做他的普通乡绅。1585年蒙田的故乡鼠疫盛行,他被迫暂时离开城堡,于1587年重回旧居续写他的随笔。&& &1589年至1592年,蒙田对随笔集进行最后一次增订。1592年去世前,他留下整理好的《随笔集》,安然去世。后经他的崇拜者玛丽•德•古内小姐整理与注释,《随笔集》最后一版于1595年出版。全部随笔共107篇文章,一百万字。
蒙田的《随笔集》与稍后几年培根的《人生论》、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关于《随笔集》
蒙田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批评家P•米歇尔说:“蒙田的生活虽然动荡不安,但是他过得平平静静,没有参与破坏和屠杀。虽然初看起来他因为从没有过激行为而成为反传统人物的代表,但他却实践了非凡的品格。《随笔集》描绘了蒙田深刻的‘自我’,它已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世界各国正直人的枕边书。”&&& 这样的一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几乎无所不写,谁也无法概括蒙田随笔的内容,它太庞杂了。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但是,他的随笔却贯穿着一种的精神,在他的最长的随笔“雷蒙•赛邦赞”中,他几乎把关于这个人的一切都说到了,但是最后他说,对于雷蒙•赛邦“我知道什么?”&&& 这句话成了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怀疑主义”的基石。 &&& 其实蒙田的怀疑主义不是什么都不相信,而是不下最后的判断,他告诫读者,真理总是矛盾的。“世上只有蠢驴才那么肯定、坚决,那么目空一切,……”房龙说:“当看到事物的两面而无从肯定时,虚心地不作结论是最为适宜的,如果这就是怀疑论,那么他确实是个怀疑论者。不过,怀疑论使他对人对己都很宽容——一种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的美德——这种宽容来自对人类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而反过来,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会更加热爱,对他人的幸福也会更加关心。”&&& 蒙田的书是兼收并蓄,是宽怀博大。 &&& 文学史上有的作家因留下等身著作而闻名于世;有的只写了一两本书,却令后世读者永不忘怀。蒙田就是个“一本书”作家。他留给我们的是一部貌似寻常而却是不同凡俗的著作。蒙田直到死去的时候,还一直说他不是真正的作家,只是个乡村绅士,到了冬天没有事情做,才草草记下一点略有哲学内容的杂乱思想。 在那个时代,一个作家和一个绅士,究竟哪个名声更好,也很难说。事实上,蒙田把自己整个的心、灵魂、美德和罪恶,还有其他种种都献给自己的书。  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等伟大作家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这个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的作家,其实什么都知道。
蒙田随笔赏析
论心态失衡
有位很有名的绅士,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他的主治医生告诫他务必要戒除他最喜欢的咸肉食品。每当他想起那些盐腌香肠、猪舌和火腿等腊味而馋涎欲滴的时候,他就声嘶力竭地把它们臭骂一顿,其欲望便消失了许多。一个人满怀信心又志在必得去击打某物,倘若失手未中,就会懊恼异常。
心灵便是如此,一旦失算就会心智大乱,倘若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就会自怨自艾,自我折磨。普鲁塔克说,那些喜爱猴子与小狗的人,如果是因为自身的爱心没有正常的依托,这种爱与其说是聊以自慰,毋宁说是矫揉造作。
我们发现,心灵的激情往往偏向于自欺欺人,常常杜撰出一个虚无的目标,甚至于背离自己的信仰。其结果不言而喻,那纯粹是无的放矢。野兽发狂的时候,会扑咬伤害它们的石头或器械,甚至还会反咬自己,把无可奈何的伤痛发泄在自己身上。
当灾祸突然降临时,我们会立刻把一腔怒火发泄于他人,而不会马上去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也不会去想解救的措施。只有在无从发泄的时候,才会撕扯自己的头发,捶打自己的胸腔,拿自己来出气。
里维谈到罗马军队在西班牙失去他们的好兄弟——两位举足轻重的将领时说道:“全体官兵抱头痛哭,泣不成声。”这是人之常情。
哲学家尼翁讲了一个笑话:说某个国王因某事伤心,伤心得将头发一把一把地揪掉。“莫非他真以为秃顶可以免除悲伤不成?”赌徒赌输了钱就吃纸牌、吞骰子,在赌场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居鲁土渡口努河时因为受了惊吓,令所有士兵咒骂该河数日;卡利古拉拆毁好端端的一座宫殿,只因为其母曾被囚禁于此。有一位国王,因被上帝惩罚,便起誓报复,宣布在他的领地里,十年不祷告,不奉神,连神名都不许提及,只要他还是国王,就不信这个神。故事的寓意在于显示其民族自尊心,不在于国王的愚昧无知。但是,自负和愚蠢又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奥古斯都·凯撒在海上遭暴风雨袭击,迁怒于海神尼普顿,在奉神大典上,把尼普顿从诸神牌位中扔将出去,以泄其愤。更有甚者,瓦鲁斯将军兵败德国,奥古斯都悲愤欲绝,以头撞墙,狂呼道:“瓦鲁斯,还我军团!”如此行为,实为愚不可及。如同色雷斯人,遇到打雷闪电就向天上射箭,警示天神不要胡作非为。
论自我衡量
自高自大和自以为是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病,世间万物中最为不幸、最为虚弱最为自负的便是人。他看到自己落在蛮荒瘴病之地,四周是污泥杂草,生生死死在宇宙的最阴暗和死气沉沉的角落里,远离天穹,然而心比天高,幻想自己翱翔在太空云海,把天空也踩在脚下。就是这种妄自尊大的想象力,使人自比为上帝,自以为具有神性,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不同于其他创造物。动物本是人类的朋友和生活中的伙伴,可那自以为是的人类却对它任意支配,非但如此,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是自己给了它们某种力量和某种特性。
人类的贪婪远远超出了为满足需要而获得的所有成就。
人老对自身想入非非,这样的行为毫无意味。不过说来也怪,动物中也惟有人有这种想象的自由,不着边际地对自己提出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真真假假——这是人的一个长处,得来不易,但是不必为之兴高采烈,因为正由此产生了痛苦的源泉,罪恶、疾病、犹豫、骚乱、失望、使他困扰不安。
人类之所以尽一切可能贬低动物,不是理智驱使他们这样做,实是傲慢自大,和顽固不化使然。
西塞罗说:“人总是用自己的幻想去解释他人的幻想,谁要了解我们对每个事物的想法,只会愈打听愈好奇。有一条哲学原则:对一切进行争辩,对什么都不作结论,这条由苏格拉底建立的,由阿凯西劳斯重提的,由卡涅阿德斯加强的原则,流传至今,还保持生命力。我们属于这个学派,相信真与伪始终纠缠一起,两者如此相像,没有肯定的标志可以判断和区分它们。”
卢克来修说:“天、地、海加在一起,也无法与总和相比。”
世人经常好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远远不能丈量的东西,到头来只会束手无策,弄得灰头土脸。
“人稍有成功,就趾高气扬,其虚情假意的程度令人见了吃惊。”
人是不可能想象出上帝是什么样子的,人自以为想象出了上帝。其实想象出的还是自己,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不是他;他们拿自己与之比较的也是自己,不是他。
柏拉图说,大自然只是一首充满神秘的诗。是隐藏在千万道斜光后面一副扑朔迷离的画,它的存在,是为锻炼我们的猜谜能力。
大自然万物都笼罩在乌黑的浓雾中,没有一个人的智慧可以穿透天与地。
普马塔哥拉说:“仿佛人能够衡量一切,却不能衡量自己。”
是的,人从来不知道衡量自己,却会衡量一切。如果人不能衡量自己,他的自尊心也不允许其他创造物有这份能力。
人本身那么充满矛盾,一个人有了想法后不断地会有人进行驳斥,这种兴高采烈的讨论仅是一场闹剧,不得不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衡量标准与衡量者都是虚无的。
近距离观看物体,物体便显得大;远距离观看物体,物体就小,这两种表述都是对的。
TA的最新馆藏相关热词搜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教育观,比较教育学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教育观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在蒙田的书房里,贴着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修的这句箴言。这句箴言向我们透露出蒙田精神世界的广度以及他对全人类事物的关注和息息相关之情。在随笔集中,蒙田以自己为描写对象,开始了漫长的人性探索之旅。与早期人文主义者所不同的是,他未借助神而直面人与整个现实世界。在他看来,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拥有适宜自己发展的时机,教育要适应不同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
  一、&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
  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兴盛于15至16世纪,持续之久,影响之广。15世纪下半叶,法国已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对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纪初出现了布戴、戴塔普尔&皮埃尔等法国第一代人文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订、整理和编辑工作。法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覆盖了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渗透到文学、教育等思想领域。蒙田的一生正值法国人文主义运动盛行时期,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1.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与发展。蒙田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海港城市波尔多的一个新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崇拜者,在跟随法国国王出征意大利时带回一些古典著作和一名精通拉丁语的德国医生。这名医生即是蒙田的启蒙老师。蒙田曾说&我还在吃奶时,尚未开口讲话前,他就把我交给了一个不懂法语、精通拉丁语的德国人&。这名德国医生,包括家里其他人,都只能用拉丁语与蒙田交流。没有方法和书本,无需教鞭和眼泪,他就轻松学会了拉丁语。
  拉丁语的学习使他从小就能阅读古典作品,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富有人文主义教育色彩,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人文主义的种子。6岁时,蒙田被送入波尔多市居耶那学校接受早期的学校教育。波尔多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城市,聚集了很多人文主义学者。居耶那学校由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古维奥主持办学,教学方法新颖活泼,禁止严酷的体罚。蒙田在这里学习了7年,一方面受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一方面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修阅读。对古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使蒙田的观点向苏格拉底、西塞罗和人文主义者靠拢。他认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人而非物质世界的研究。同时,他心目中的英雄全都是古代人。恰如人文主义者那样,蒙田也把古代人当作评论现世的参照。
  古典著作的阅读近一步将他引入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2.&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1562年法国爆发了第一场宗教纷争,蒙田29岁;30年后,当蒙田1592年逝世时,这场冲突刚刚接近尾声。他亲眼目睹教派纷争造成的流血与伤亡,基督教与天主教互挖墙脚。这使蒙田对宗教改革失去了兴趣,使其与早期人文主义区分开来。从蒙田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身心发展是自由的,未受到来自家庭或学校的压抑;他的个性发展是充分的,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的随笔集中表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更多是对自己剖析和解读。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的形成。
  首先,蒙田未借助宗教来表达看法,而是直面人性。早期人文主义者大都保留了宗教因素。伊拉斯谟主张将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运用于圣经的研究,创造虔诚的基督教会;拉伯雷的人文主义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充分批判天主教会制度的弊端,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希望纯洁天主教会。然而,蒙田则脱离了传统经院哲学的规范和系统化的表达,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发表个人意见。他所探讨的问题包罗万象,完全取材于真实生活,大到国家的风俗礼仪,小到个人的内心恐惧,皆与人息息相关。其次,蒙田不迷信权威,理性对待古典学问。他嘲讽只会用古典著作装点而不会思考的学究,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别人的看法,而不能真正理解消化。人文主义运动时期,大多数人文学者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蒙田则对古典文献的修辞或学术表达并没有兴趣,而是关注作品背后丰富人性的体现。他最喜欢读的是名人传记,如凯撒的《回忆录》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认为传记能深入一个人的本质,展现人性真实的一面。再次,蒙田对人的认识向前迈了一大步。他由肯定人发展到剖析人,深刻地解析人身上固有的矛盾和弱点。
  他并不歌颂人的伟大,相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人这种&可悲而又可鄙的生灵,甚至不能主宰自己&&却胆敢自命为宇宙的主宰和君王&。他常对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加以嘲笑&:真是,普罗泰戈拉给我们编了个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做万物的尺度,却从来不曾量量自己&。
  这与仅仅盲目地歌颂人的伟大,夸张而热烈的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者是不同的。因此,蒙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独具特点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蒙田式&的人文主义。
  二、&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观
  &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其教育观。虽然他专门论述教育的篇幅不多,但不能因此忽略其珍贵见解。蒙田对人的关注和讨论更为彻底,他认为人生世界是复杂的,组成复杂人生世界的无数个体生命又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有多少生命个体,就有着多少人生模式。这是解读蒙田教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下文将具体讨论蒙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知识与智慧观。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知识填充,而不问理解消化。蒙田认为,&植物会因为太多的水而溺亡,灯会因为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为饱学装满纷繁复杂的东西,以致理不出头绪&。蒙田痛斥当时的学究气,曾讽刺那些记忆力填的满满,而判断力却空空如也的书呆子。学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于学生而言,&他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不会被各种权威、迷信和诱惑的奴隶,拥有真正智慧。
  2.哲学与历史的学习。通常人文主义教育家把语言当做基础学科,而蒙田则将哲学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科。这是基于对人性的思考。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依赖哲学教育而完成人性的深层启蒙。在他看来,哲学的独特禀赋就是无处不在,它是最接近生活、最靠近心灵的学问,心灵装进了哲学就会焕发健康。孩子从小学习哲学,有利于良好的判断力和习惯的养成。养成判断力后才能学习逻辑学、物理学、和修辞学,并将所学科目融会贯通。历史是蒙田强调的另一科目,学习历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读史能够使人经常和那些&生活在盛世的杰出人物&交往,由此获得对人的知识的理解,&人的内心状态之复杂与真实,在这获得尤为生动、完整的展现&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性格和不同面貌的人,我们不能用同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千差万别才是生命本质所在。儿童学习历史,正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唤醒自我意识的有益途径。由此可见,哲学和历史的学习体现了蒙田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多样性的承认。
  3.教师的选择。蒙田十分重视家庭教师的选择。他希望给孩子物色一位头脑多于知识的老师,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要与众不同,不同于当时社会流行的灌输法。概括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尊重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老师走马上任,就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老师要破除自己的权威,因为&教师的权威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在评价学生时,不应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和知识,而应看是否学会了生活,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儿童个性,给予每个人最适宜的教育。
  4.身心的和谐发展。蒙田曾把教育比作种田,&正如种田,播种前的耕作可靠而简单,播种也不难,可是播下的种子一旦有了生命就有各种扶育的方法,会遇到种种困难;人也一样,播种无甚技巧,可是人一旦出世,就要培育和教育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
  万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季节,我们也不应强迫孩子做出超越本性的事,而应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这是蒙田教育观最核心的部分。常有人用了很多时间,强迫孩子做勉为其难的事,因选错了路,结果徒劳无功。蒙田认为,应引导孩子做最有益的事。这种最有益的事即为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他曾说,对孩子的教育要既严厉又温和,不应采用粗暴和强制的作法。他认为没有比暴力和强制更会使孩子智力衰退和晕头转向了。同时,他反对的体罚,这是对儿童的一种摧残。
  由此可见,蒙田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相互制约性,教育应该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只有灵魂和身体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才是对每个生命个体最完整的尊重和关切。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蒙田的教育观进行了解读,突出展现了他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切。教育儿童,就应了解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其个性差异。强迫式、压抑化或同一化的培养都是不合理的。蒙田毕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这种工作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有重要意义。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然蒙田没有真正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导致其教育观点缺乏一定的实证基础和系统化的阐释,但也正是缺少了现实的羁绊和左右,使其得以潜入人性最深处,天才的灵感也源源不断的喷发。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直面人性,如果连人性都把握不准,何谈教育?时间可以验证一切,蒙田这位被评价为最接近现代人的思想家,仍被前仆后继的学者研究和深挖,可见其思想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法]蒙田.潘丽珍,等,译.蒙田随笔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英]P&博克.孙乃修,译.蒙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瑞士]边凯瑞玛利亚&冯塔纳.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M].陈咏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姜文闵.蒙田教育思想评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2).
  [6]卢敦基.深沉的人文主义者[Z].读书,1988,(08).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日本终身德育实践是建立在其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的,同西方国..
Argentina:享受家庭欢聚时光。 核心提示:每年圣诞节之后,伴随着全国大中小学..
为了实现他们心目中 21 世纪理想学校的愿景,中美教育决策者以及改革家们都在热..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以及行政管理工作体制改革的推进,服务型政府等词语出..
学校改进是教育改革的领域之一,被视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
【摘要】:传统社会学专业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学集学术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特点,..
比较教育学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塞罗 论老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