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的规避管制理论型金融创新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第三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Progra;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凯恩(J?Kane)提出了
第三节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理论研究
随着20世纪50年代金融创新的兴起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西方经济学家对大量金融创新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不同等原因,他们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从不同方面进行,但总体上显得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主要成果集中于对金融创新动因的研究。
一、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W.L.Sill)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金融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这里的金融约束主要包括: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地位对企业实现最优化的限制,前者会对金融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后者则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方式和供求数量来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外部约束的存在会使金融企业的效率降低和机会成本上升,因而要通过创新来弥补这些损失。 二是内部约束,主要指金融企业内部制定的利润目标、增长率目标、资产比等指标,金融企业主要通过这些指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经营风险,以保证经营的稳定,但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克服现实中的种种限制,从而形成了对创新的需求。
西尔柏使用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Programming Model)来解释约束诱导理论。在模型中,金融创新被认为是各种约束因子的函数,金融企业受制于金融约束引起的成本增加而产生了金融创新的需求,因而金融创新是为了降低各种约束所引起的上升成本。西尔柏还认为技术和立法也在金融创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理论是从微观金融组织的行为分析入手,侧重于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以此来解释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但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涉及较少。但是,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要使创新规范化和合理化,还需要有制度创新作保障。
二、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所谓“规避创新”,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回避各种金融规章和管制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
找绕开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政府的各种限制作出反应,从而产生了规避创新。例如60年代美国的Q条例规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必须低于市场利率,使得当时银行存款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存款被转移到金融市场投资于短期证券。为了改变不利局面,花旗银行于1961年推出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ertifi-cates of Deposit),凯恩把这看作是规避型创新的经典之作。他认为,如果说政府管制是有形的手,规避则是市场无形的手。政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现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千方百计地通过规避创新来争取这些机会。事实上,金融公司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规避能力是很强的。管制与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均衡,这即是规避型金融创新的一般形态。
三、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流派的学者较多,主要以戴维斯(S.Davies)、塞拉(R.Sylla) 和诺斯(D.North)等为代表。这种金融创新理论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金融创新应该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基于这样一种观点,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因此,政府行为的变异都会引起金融制度的变化,如政府货币政策要求金融稳定和防止收入分配不均等而采取的金融改革,虽然是以建立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为明显的特征,但它的意义已经不是以往的“金融压制”概念,而带上了“创新”印记。
最明显的例子是,1919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和1934年存款保险金制度的建立,它们都是作为政府当局为稳定金融体系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它们虽然是金融监管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认为是金融创新的行为。
该学派将政府行为也视为金融创新的成因,实际上将金融创新的内涵扩大到包括金融业务创新与制度创新两方面。较之其它理论,该理论对金融创新研究的范围更广,但该学派的观点亦容易引起争议,将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联,并视为金融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将带有金融管制色彩的规章制度也视为金融创新,这令人难以接受。因为金融管制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阻力和障碍,作为金融管制象征的规章制度应是金融革命的对象。
四、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交易成本的概念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各方面转移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的佣金、借人和支出的非利率成本,即“机会成本”)。
另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应考虑以下因素,即投资风险、资产的预期净收益、投资者的收入和财产、货币替代品的供给。总之,他们认为持有货币是低收入经济个体以既定转换成本避免风险的方式。
交易成本内涵的复杂并没有降低人们研究它的兴趣。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考虑,得出了以下的逻辑关系。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产生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因此,可以说金融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希克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内部降低交易成本的动机来解释金融创新的成因,抓住了科技进步对金融创新的有效推动作用,及电子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金融创新扩张的事实。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而产生的自动转帐服务(ATS)、现金管理帐户(CMA)、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帐户(SNOW)等都是因科技进步、交易成本降低的结果。
交易成本理论把金融创新完全归因于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交易成本的下降有一定局限性, 因为它忽视交易成本降低并非完全由科技进步引起,竞争也会使得交易成本不断下降,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一定的作用。总之,交易成本理论单纯地以交易成本下降来解释金融创新原因,把问题的内部属性看得未免过于简单了。但是,它仍不失为研究金融创新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五、技术推进论
韩农(T.H.Hannon)和麦道威(J.M.McDowell)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动因,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业新技术的采用和扩散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从而认为新技术的采用,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业的广泛采用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这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引进和运用促进金融业务创新的例子很多,如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时空的限制,加快了资金的调拨速度,降低了成本,促使全球金融一体化,使24小时全球性金融交易成为现实;又如自动提款机和终端机,极大地便利了顾客,拓展了金融业的服务空间和时间。
但这两位学者的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对金融创新的相关性研究不足,因而他们的研究是局部的、不系统的。此外,促成金融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技术推进论”无法解释因竞争和政府放宽管制而出现的金融创新。
六、货币促成论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通货膨胀与金融创新》中认为:“前所未有的国际货币体
系的特征及其最初的影响,是促使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并形成要求放松金融市场管理压力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利率反复无常的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总之,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促成了金融创新的出现。例如,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浮动利息票据、浮动利息债券、与物价指数挂钩的公债、外汇期货等对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便是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波动冲击,使人们在不安定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获得稳定收益。
该理论能够解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出现的各种转嫁价格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但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规避管制及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信用和股权类金融创新却无法解释。
七、金融中介创新理论
格利(J.Gurley)和肖(E.Shaw)认为,金融中介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创新是盈余或赤字企业的需求和偏好于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结果。肖还认为,当旧的融资技术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时,它表现为短期金融资产的实际需求静止不变,因此必须在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用新的融资技术对长期融资进行革新。
事实上,经济增长本身又为长期融资创造了市场机会,而金融创新是对这种机会做出的反应。“需求是创新之母”,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可以扩大金融机构满足需求或增强适应需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开展。
八、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的缺陷
西方的金融创新理论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金融创新的成因,而对金融创新的效应及影响很少涉及,因而其研究不够系统。在金融创新成因的分析中各种理论多是从某一历史阶段某一个侧面来分析金融创新成因的,而没有将宏观与微观层面、供给与需求因素结合起来,因而其研究不够全面。大部分理论流派都未涉及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这一重要因素。事实上,即使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前苏联)或严格的金融管制下(如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如果金融机构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盈利的主观动机,金融创新也不会活跃甚至无从产生。
[1]马续田.当代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国际金融.2002
[2]刘明康.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大力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N].北京:金融时报,2005,1
[3]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李华.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戴国强.郝光才.田晓军编著.商业银行经营创新[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6]曹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业务拓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高永成.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探索[D].厦门大学.2006
[8]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9] 沈文超.
浅谈金融产品创新[J]. 金融研究.2009,12
[10] 魏岩.关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若干思考 [J]. 上海金融 2009,8
[11] 龙准. 柴绪兵.试析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向及其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0,10
[12] 周贤亚.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研究[J]. 中国金融 .2010,03
[13]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创新产品运行评估小组:周荣芳.
2009年金融市场创新产品运行评估报告[J]. 中国货币市场.2010,4
[14]邵传林.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演变综述.西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19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等内容。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容摘要: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的合 作与竞争,金融业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当前金融创新呈现出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毕业论文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08年...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cn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作者:王天天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  本文主要研究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业务的创新以及创新带 来的风险,并且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管理建议,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 管理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  简析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的活跃,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需 求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不...  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_金融/投资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研究 作者:武若楠 ...   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 70 年代...创造新的金融市场、 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  厦门大学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期末课程论文 由“中航油”事件看金融风险管理 任课老师: 年学姓专级: 号: 名: 业: ___ ___ ___ ___ ___ 《金融创...  10 3 一、引言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 以获取现...4.金融机构提高了自我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机构开发并运用了越来越多 的风险转移...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规避了实体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难度加大。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经济体系形成很大的挑战。下面是gkstk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银行业金融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现代社会中,金融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具有很大的推动力量。而金融创新则是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对金融创新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金融创新进行了分析, 回顾了国外金融创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情况进行了阐述。此外,本文比较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发现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国内金融政策的约束、激烈的行业内竞争,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三个方面。最后,本文分析制约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因素,并揭示金融创新所面临的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创新业务  前言  纵观全球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创新,贯穿了金融发展史的整个过程。金融创新,推动着全球金融的进步,也关系着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整个社会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于金融衍生品创新引发的金融杠杆运用过度,进而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殃及实体经济。因此,从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乃至整个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产品、规避了实体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得金融监管难度加大。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经济体系形成很大的挑战。一旦金融产品脱离了实体经济创新过度,就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由于杠杆作用迅速呈现几何级数放大,不但造成银行系统的巨额损失,还会引发连锁反应,在较短时间内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就可能酿成金融危机。  但是风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金融创新就应该停止。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金融国际化是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力量。我国加入了WTO,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已逐步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符合金融全球化的国际态势。在外资银行开始跑马圈地式的在国内设立分行,抢占市场份额,参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时,我国内资银行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中资银行如何加快产品创新已经成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国内的金融环境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与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与个人的需要,对于金融产品的需要越来越精细,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细分,需求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配套量身定做的产品成为了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速产品创新进程,成为了国内银行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层出不穷:从银行卡、中小企业信贷到花样繁多的理财产品等等,国内银行为了拓展盈利渠道而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业务种类。但是,在现阶段,推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动能依然来自传统的信贷业务,而决定国内银行利润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信贷业务收入。  据统计,由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在我国国内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平均仍在85%以上。所以,信贷业务的开展情况对赢利水平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国内的中外资商业银行来说, 资质良好的现金流充沛的客户群始终处于一种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状态,占据着较多的信贷资源,而非常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却处于信贷市场的边缘,面临一种尴尬境地。因此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是广泛争论与探讨的问题。  对于优质的信贷客户来说,往往资金实力雄厚,不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供给,而商业银行却争先恐后的对其大额授信,导致竞相压价、过度竞争,相对其对于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的需求,却束手无策;或者是优质客户出现大额资金需求时,难以满足其对融资成本、期限、还款方式的较高要求。另一方面,相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市场环境短期内无法改变,只有通过降低原有的信贷门槛、改变传统监管方式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控制,通过综合性收益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及高成本进行补偿等创新方式才能解决问题。  近年来,非利息收入(主要为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已经引起各家银行的重视,纷纷抢滩市场,提升其在利润中的比重。所以,关注信贷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此,辩证的、客观的认识金融创新,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正确看待我国金融创新中出现的种种矛盾,通过化解矛盾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是本文研究与讨论的重点。  一、国外金融创新研究的重点  自从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对创新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创新论的分解研究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阶段、7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的系统开发阶段、80代以来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  70 年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西方主要国家普遍开始放松管制有很大关系。美国是金融创新的排头兵,创新的主要方向是金融服务的综合化发展。同时,美国监管当局也放松了对金融机构多样经营的限制。例如,美联储允许JP摩根、花旗银行等机构从事证券承销业务,以其业务收入不超过5%为限,后来这一比例又逐步放松到 10%和25%。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关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管理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金融管制的放松,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打开了广阔的天地。  按照时间的顺序,国际上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和特征有:  50 年代&6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主要在于逃避各国金融控制和资本管制。其中,欧洲美元、欧洲债券是50年代末创始的最成功的国际金融创新,它们既是一种融资手段,又形成了新的融资市场。平行贷款逃避管制的目的突出,产生于50年代初,是针对英格兰银行对外投资限制(对外投资购买美元须另外支付一定的费用的规定)而开拓的一种筹资手段。  70年代的国际金融创新在于防范汇率、利率风险。创新形式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货币远期交易等。  80年代后,金融创新主要表现为融资方式创新,主要有四大类:①票据发行便利(NIF:Note Insurance Facilities)。这是一种循环融资方式,在约定的有效时间内,借款人可以发行一系列短期票据来实现中期融资。它把传统的银团信用中本来由单个机构承担的不同职能分解为由不同机构承担。②互换(Swap)。指双方当事人同意在约定时间内相互交换一连串付款的一种金融交易,它包括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两种。③期权(Option)。即一种只转让权力而不转让义务的合约。投资者只须支付期权费就可以在将来的某一时间以前,按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规定的金融票据的权利。④远期利率协议(FRA:Forward Rate Agreement)。即双方当事人就将来某一时期的借贷利率签订的协议,一方希望防范未来利率上升的风险,另一方希望防范利率下跌的风险。  进入90年代,国际证券化融资有巨大发展,新型金融市场不断形成,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发展。①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发展。②金融监管由松变紧。90年代上半期,西方工业国家继续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并为本国居民进入欧洲债券市场提供方便。90年代中、后期,以1995年2月巴林银行倒闭案为代表,引发了官方和投资者对金融创新市场风险的争论,同时也大大促使国际金融界加强了对创新市场的监管和全球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金融不断深化,金融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各国金融结构趋同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包括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在内的完善和创新以及金融工具数量和种类增长的协同作用,已经使金融向最大程度节约交易成本和高流动性的方向发展。各类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在欧美国家的应用更加广泛,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人们逐渐开始反思金融工具的应用与金融创新背后隐藏的风险。  二、国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有成果  我国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政府的经济调控体系的一部分,缺乏金融创新的自身动力。同时,金融管制非常严格,缺乏适合金融创新的宏观环境。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金融创新几乎空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金融体制开始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金融创新也开始逐渐活跃。这一时期我国最大的创新就是金融体制的创新,即由计划型金融体制转变为市场型金融体制。虽然这一转变过程尚未彻底完成,但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变革,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已经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年),为金融创新的开始阶段,主要是恢复与扩展原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第二阶段 (年),为金融创新发展阶段,主要内容是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第三阶段( 年),为金融业的巩固、调整阶段,主要是开拓金融市场、强化宏观调控。第四阶段(1994年后)为金融创新的深化阶段,主要是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各种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丰富金融产品、加大与国外金融体系的交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也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我国金融创新主要内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制度的创新  1979 年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通过设立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将四大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同时建立了多层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管理由计划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以计划、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进行外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并对金融机构的管理逐步市场化。1998年信贷资金取消了规模管理,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机构的资金自主权基本落实在银行机构业务的管理上,已由初始的专业分工制转变为现在的综合经营制。  (2)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创新  我国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再是单一的国有制,而是国有制、股份制、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并且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市场创新方面,自1981年,财政部发行长期国债,金融市场从此起步。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系统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有中国特色的外汇交易市场。  (3)金融业务的创新  伴随各种创新金融工具的涌现,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诞生,使资金的投资范围更加广阔。而信贷产品也不断地创新,从原来较为单一的贷款品种陆续开始向国际贸易融资、项目融资、信托融资等交叉结合演变。央行前期又开放了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的业务,这与当初贷款通则的规定&信贷资金不能进行权益性投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如房地产信托基金、股指期货等等。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理论概述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待在1912年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1939年在其所著《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的。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包括以下几种形式:①引入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②产品引用新技术,即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企业新的组织方式。熊彼特创立创新理论的目的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提出了创新能够引发经济增长,也是决定经济周期运动的关键。因此,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美国《银行辞典》(Dictionary of Banking Terms)中,金融创新被定义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因此我们将金融创新理解为:它是经济成长过程中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包括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电子化技术等的创新。从70年代起,金融创新产品就层出不穷,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进步引发的新产品;一类是为逃避金融法规而设计的新产品;一类是规避风险的新产品。但究其根本来说是金融创新产品相对利润的追逐。  阿诺德&希尔金认为:创新是新的发展,金融创新是改变了金融结构的金融工具的引入和运用。是金融工具创新。大卫&里维林认为: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及金融服务的创新。  经济学家厉以宁对金融创新的观点是从中国的实际角度出发的。他指出,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潜在利润,但在现行体制下和运用现行手段无法得到这个潜在利润,因此在金融领域必须进行改革,包括金融体制和金融手段的改革。在他看来,金融创新应包括体制创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金融创新认识的深入,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外延上,即金融创新的分类上。综上,我们认为,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变化的新的金融工具,服务方式、市场环境以及体制机制。  1.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金融业正常运行,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从产生的时间上来看,监管早于创新;从关系上来看,是相互限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在监管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目的,会绕开管制,进行金融创新。当这种创新经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赢利性之后,就会扩散开来,被更多的同行模仿、跟随、创新,不规范经营行为也随之出现。当这种行为开始危及到金融秩序时,金融当局就会制订新的监管措施进行管制。在新措施颁布后,规避这种管制的新的金融创新又会被创造出来,一段时间后,新的管制又会产生。如此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但是这种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模式呈现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趋势。  2.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近年来,技术进步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如电子化的应用、日常业务处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POS终端等一系列金融电子化创新使得结算、汇兑、融资、投资等金融服务都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银行内部往来和临柜业务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成倍增长,金融信息通过电子传递,使得金融全球化成为可能。  3.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市场交易,满足目标市场的现实或潜在需求的综合性商务活动的过程。以市场为起点,也以市场为终点,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最终实现商品价值的交换。企业通过营销活动解决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预期的战略目标。  企业通过市场调查、预测、市场细分化,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空白和对手的缺陷,根据自身的优势确定目标市场,研发相应的产品,选择适当的分销渠道,利用有效的促销手段,实现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满足社会需要和增加盈利。金融创新也是如此。  从金融创新产品的最初设计开始,直到其推广、售后服务,不断改进,一系列过程实质上就是机构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被认知、被了解、被接受和反馈的过程。这些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对金融创新具有同样的作用。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也是金融产品营销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理论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具体应用。2  四、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1.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展起来,来源于当代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理论流派繁多,各有见地,从不同角度探讨金融创新的成因问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  西尔柏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认为,金融创新根本原因是规避或摆脱内部外部的制约。金融创新是微观组织寻求最大利润,减轻外部约束而采取的行动,即&约束诱导&。外部约束的机会成本越大,金融创新的动力越大。  西尔柏认为,金融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控制管理,即外部约束。一种是外部条件变化后金融压制加剧,使金融企业效率降低,为了弥补效率损失,金融机构必须进行创新;另一种情况是金融压制使金融机构机会成本变大,创新是对金融约束的必需反应,其代价与其机会成本的增长是一致的。二是内部压制。通常为保障金融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具备适当的备付比率,金融企业要制订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包括偿还期对称、各种资产的运用比率等等。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保证了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另一方面形成了内部的金融约束,妨碍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从而迫使企业再次金融创新。内外约束及利润最大化动机的诱导,便产生了西尔柏所称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  (2)规避型金融创新  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保持均衡稳定的局面,制定了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对经济主体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此,会有意识地寻找绕开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政府的各种限制做出反应,从而产生了规避创新。规避创新,就是为回避金融规章管制的控制,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创新行为。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Q条例规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必须低于市场利率,使得当时银行存款受到巨大冲击,大量存款被转移到金融市场投资于短期证券。为了改变不利局面,花旗银行于1961年推出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凯恩认为这是规避型创新的代表。政府管制与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现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千方百计地通过规避创新来争取这些机会。管制与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交替,形成一个动态的均衡,这即是规避型金融创新的一般形态。  (3)交易成本创新  希克斯和尼汉斯把交易成本、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认为,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货币需求产生对不同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的高低使经济主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趋势使货币向更为高级发展,从而产生新的交换媒介和新的金融工具。  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动机,而成本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交易成本指买卖金融资产的直接费用,包括转移资产所有权的成本、经纪人佣金、借入和支出的机会成本等。  总之,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反之,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成本的过程。  (4)制度变革创新最近更新: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论文:
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