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不敬畏自然的后果观后观

迟到的“取消” 是对公正的敬畏
数字报_电子版_闽西新闻网
& & & & & & & & & & & & & & & &
第06版: 法制园地
新闻搜索:
&&&&&&&&&&
迟到的“取消” 是对公正的敬畏
中央政法委1月20日要求,中央政法各单位和各地政法机关今年对各类执法司法考核指标进行全面清理,坚决取消刑事拘留数、批捕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结案率等不合理的考核项目。 取消不合理的司法考核指标,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但这是对司法公正的敬畏,是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出的重要一步。近年来,一些地方陆续纠正了过去的一些冤假错案。这些案件,有的是受当时有罪推定理念的影响,重口供、轻证据,甚至搞刑讯逼供造成的;有的是明知证据不充分,也作出了所谓“留有余地”的判决。为何会酿成冤假错案,甚至草菅人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受到不合理的司法考核指标的影响。 国人好“比”,比工作、比生活、比收入、比政绩等等。有比较就有竞争,自然也就衍生出考评考核来。于是定性与定量的考评考核应运而生,本来正常情况下,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公平公正开展工作,到一定阶段进行考核,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无可厚非。然而,由于受各种利益的驱使,有些考核变了味。定性的考核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关”获得好评;定量的考核玩数字游戏。在考核排名的压力下,各类执法司法部门盯着数字做文章,看“指标”下菜,人为操控这率那率,唯独没有考虑人民群众的司法权利,更没有考虑按司法规律办事。最后受伤害的是有苦无处申的民众,损害的是法律的威严和司法的公信力,影响恶劣。 每个行业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自身的实际,工作中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在利益或不正当政绩观的驱使下拔苗助长或逼雏鸡下蛋,都可能造成对人民群众的伤害,给党和国家带来损失。中央政法委汲取教训,取消不合理的执法司法考核指标,是对司法规律的遵循,也是对民众的保护,有利于杜绝乃至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这是司法的进步,更是人民的福祉。 □赖志雄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号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登高东路155号
邮政编码:364000 E-mail:
联系电话:
所有内容为闽西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从高考迟到之争看对规则的敬畏之心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无数莘莘学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然而,近几年来,考生迟到超过规定的十五分钟而无法进入考场的事件频发,有下跪求情的,有愤怒发泄的,也有淡然离去的,而因此引发的争论则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媒体采访和网络围观来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不少网友称有规定表明高考迟到就应拒考,也有网友称看到有迟到考生的母亲下跪让人很心酸,奋斗了那么久因为迟到2分钟被拒考很揪心;有的认为高考关系到考生的命运,给他一个考场,把握一些规则的灵活性,多一些人性化的通融,并无大碍;同时也有市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迟到2分钟可以进,那么3分钟、5分钟就都可以进,对其他考生不公平,还可能影响正常考试秩序,等等。
  正像以往社会上类似的价值冲突一样,规则和人情两边,都有支持者,但显然,支持“按规则办事”的还是占了多数。笔者也非常赞同考场的规定,哪怕超过规定时间一分钟也不得进考场,这没什么好争论的,也不必拿出特别的理由去说服别人,因为规定摆在那里。
  从这个争论里,其实最有价值的是凸显了社会不同群体和个体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敬畏之心是我们在向法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最缺乏的。那些为迟到者喊冤叫屈的人,其观点的出发点是值得尊敬的,因为那体现了人性中的善和爱,但是,如果我们始终用人情、用对“个别情况”的宽容来解读规则的实施,那法治社会定是遥不可及的。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流淌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封建社会始终延续的“人治”更是为这些人情世故添加了更多的制度保障,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都充满了对自身突破规则限制的暗暗期待。遇到难事希望与众不同、遭遇冤屈指望青天出现,这种观念的代代相传,造就的只能是下跪求情的母亲和指责政府不讲人情的民众。
  中国是个地广人也多的国家,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精心更要合理而普世的规则,即使要变成人人自取的自助餐,同样也有规则的限制。中国梦的实现、法治社会的建成,不仅需要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更需要民众心中对规则法度的敬畏之心。
浙江文明网
宁波市文明办 刘斯靓站内公告:
当前位置: &>&
孔子的鬼神观:敬畏鬼神 诚则通天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点击次数:
  关于&鬼神&一词,若分开使用,则&鬼&为&人所归&,亦即&人死为鬼&;&神&则泛指神明,如孔子所云:&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国语&鲁语)可见山川有灵,守山川者可称为神,推而至于有&百神&之说。在《论语》中,&鬼&与&鬼神&并未严格区分,用以泛指包括祖先在内的的神明界。首先要肯定的是:孔子从未怀疑鬼神的存在。
  孔子对大禹没有任何批评,而第一项理由就是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在此,显然可见的是:鬼神是指祖先,并且孔子若是怀疑鬼神的存在,则这句话毫无意义可言。其次,孔子批评某些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其鬼而祭之,非谄也&。在此并未怀疑鬼神的存在。至于&敬鬼神而远之&(雍也)一语,则是回答&樊迟问知&的,既然对鬼神要&敬&,又怎么会质疑其存在呢?至于他回答子路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语,更未涉及对鬼神的怀疑了。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一语,则是强调孔子不谈论这四项题材。他不谈论的,并不代表&不存在&的,而是代表不合常态或者不易作合理说明的。
  关于孔子的鬼神观,在《论语》之外倒是有些材料可以参考。《礼记&祭义》的一段记载最为完整。其文如下:&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者也,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蓄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由这段文字看来,人死为鬼,身躯归于野土,没有什么作用可言;但是,人还有某种&气&,在死后仍可显示某种作用,或者说,仍可使活人感应其&昭明&(光景),&[蒿&(气味)与&凄怆&(伤感)。这三种感应究竟是死者的神或气所产生的,还是活者的心灵能力所引发的,则并未说明。不过,重要的是,&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依此可以推行教化,让百姓&畏服&,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藉以安定人间秩序。
  其次,在《中庸&十六章》直接连系鬼神的作用与祭祀的效应。其文如下:&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R,如此夫。&的确;鬼神无形无状,但是它所产生的作用却盛大无比,在万物中无所不在。人们在祭祀时,会感觉鬼神的临在。其目的则在提醒生者&神的来临,不可猜测,人怎能懈怠呢?&然后,隐微的将会显扬,一如真诚的意念与力量是无法压制的。换言之,人若能够&诚&,则可以感通鬼神。不过,这依然没有谈到鬼神&在其自身&是何种情状。儒家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此一原则,显然不可能谈论人死之后灵魂是否获得公平报应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鬼神观,可以代表孔子当时(亦即春秋时代)知识分子的一般观念,显示了合乎理性又兼顾人文主义的精神。然而,对孔子而言,这种一般观念并不足以充分说明人生的终极信念。理由很简单,就是:如果光是肯定人死为鬼,而无法肯定善恶的报应,那么人在世间有什么必要非要行善避恶不可呢?因此,在祭祀鬼神之外,孔子特别明白表示:他只向&天&祷告。也正因此,若要询问孔子的信仰,则他所信的是天,是像位格神一般的天。
?文章评论:
&&&&&&&&网名:
*有佛教方面的问题,请登录提问,并及时关注问题的解答情况,。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以上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全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用尽人类的全部智慧,恐怕也难以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那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最佳答案1、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或最后一段。2、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这一观点。3、示例一:在食品中添加有害物质牟利,危及消费者的健康。   示例二:在建筑工程中偷工减料,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示例三:生活中有些人乱扔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健康。4、大自然的智慧远远高于人类的智慧,人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解析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钟芳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坚韧不服输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是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曾国藩认为,身处官场,必须懂得敬畏。他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只有心存了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海里、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不为个人名利所累,永远谦逊平和,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近读《曾国藩家书》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幕僚叫李鸿裔。曾国藩特别钟爱他,对他像儿子一样看待。他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僚中有所谓的“三圣七贤”,都是名极一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看重他们的名声,将其都召了进来。然而只是安排了他们的衣食住行,却不让他们担任具体职务。一天,曾国藩与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到,曾国藩便出去接待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他翻看桌上的文稿,看到了一篇《不动心说》,是某一位老儒所写的。这老儒,即是十个圣贤中的一个。文中有一段用现在白话说的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姑娘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的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不会。”李鸿裔看到这里,觉得非常可笑,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美丽姑娘前,大红顶戴旁,你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后离去。
&&&&曾国藩回到书房,看到了所题的文字,叹声说:“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便立刻找来李鸿裔说道:“这些人难免有欺世盗名的成分,言行也不见得一致。这我是知道的。然而他们能达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正是这个虚名。现在你揭穿它,使他们失去衣食的来源,那他们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语言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都隐伏在里边了!”李鸿裔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收敛自己,谨言慎行。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的一生始终常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在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过,最终一路平步青云,成就了自我。他曾在《曾国藩家书》中写道:“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负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在顺利之时,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败名裂就是不知道顾忌。”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我们的领导干部面对手中权利、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装一个“怕”字。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馆藏&8946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敬畏自然的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