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设定abo设定是什么意思思?

给自己设定的牢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给自己设定的牢房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自我设定一切——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我设定一切
——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西方哲学名著品读系列】
&&&&&&&&&&&&&&&&&&&&&&&&&&&&&&&&&&&一切实在都是想象力制造出来的。
&&&&&&&&&&&&&&&&&&&&&&&&&&&&&&&&&&&&&&&&&&&&&——费希特
康德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可知的世界——现象界,一个不可知的世界——自在之物的王国。德国哲学家费希特()不满于康德的这种划分,他不能容忍一个分裂着的世界,试图把在康德那里对立着的两个部分统一起来。他进行统一的结果,是把世界统一进了自我之中:这个世界是由自我建立起来的。
哲学是最高的原理,它应当能够找到一个最终的本原,在此基础上把一切都统一到一个体系之中。这个最高原理因此是终极的原理,终极的东西是作为最后根据的东西,因而终极原理是不可证明的。这个最终的根据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是一切经验、意识等的来源。这个东西就是自我。
为什么是自我呢?我们可以设想任何东西都不存在,但不能设想自我不存在,自我是排除了一切东西之后所剩下的唯一确实的存在。自我具有抽象能力,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抽象掉,因而可以把整个世界都看作幻象;可是这个抽象者不能把自己抽象掉,当我进行这一抽象活动的时候,恰好是以自我的存在为前提的。由于这个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就保证了世界的真实性。
这个自我与世界的统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自我设定自身。自我与自身是绝对同一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不会怀疑自己的存在。自我与自身的同一可以这样来表述:我是我。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已然存在的铁的事实,所以这个命题是不用证明,也无需证明的。这个自我是使一切意识和经验成为可能的东西。他与经验是不同的,经验千变万化,而自我不变。
这个自我就是世界的终极存在,我们不能再追问自我的起源,因为他的存在是以自身为根据的,我们从任何其它事物中都推论不出自我,自我可以从我的存在中直接推出,自我是自身证明自身的。套用笛卡儿的命题形式,可以说:我在,故我在。
其次,自我设定非我。自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有自我存在,就有非我存在,而那个非我如同自我一样,也有独立的起源,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非我是不依赖于自我而存在的。这同样是一个铁的事实,无可怀疑:非我不是我,具有与我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一点任何人都是承认的,无需证明。
在这个阶段上,非我是作为自我的对立面、作为对象出现的,看上去是个异己的东西。
再次,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在这个阶段上,自我发现那个与自己对立的非我并不是一个外来的东西,而是由自我设定起来的:如果没有自我,那个非我也就不能够作为对象而存在,由于自我的设定,非我才成为自我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我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于是,在这个阶段上达到了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这样,自我也就把所有领域统一在自我的阳光之下。
每个环节或阶段的意义是不同的:自我设定自身,是自我原始的同一,这种同一是没有差别的同一,类似于逻辑上的同语反复:我是我;自我设定非我,是为了限制自我,意味着差异性的出现;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是为了限制非我,在这个阶段上达到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由此表明,自我与非我是相互规定、相互限制的,所以双方并不是绝对的否定,而是互为存在的条件,是有条件的否定。
通过这一过程,自我把一切领域都统一在自身之内,同时又表明自我是可分的,可以区分为自我与非我,但非我也是在自我领域之内的。可以说,第三个命题是前两个命题的统一。
自我统一的结果是取消了自在之物,世界只剩下现象,而现象又是由自我设定起来的,因而可以说是自我的构成部分。
费希特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不管把费希特的观点称为什么主义,我们只看它有没有道理。费希特决不是说,整个外部世界都存在于自我之内——这是无法想象的,无限的时空怎么能够存在于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呢?也不是说在时间上先有我,然后才有外部的世界。他的意思是说:自我的存在只能由自我的存在来证明:我们诚然知道外部世界存在于我之前,但是外部世界存在,不等于说我一定存在,因为外部世界的存在不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的,在世界与我之间没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所谓外部世界存在于我之前,是一个由果溯因的判断——是在我存在了以后才得出的这个结论。我的存在已经证明了我的存在,也只能由我的存在来证明,无需其它证明和附加条件,其它任何事物都不能够证明我的存在。
对象世界是由自我设定起来的,并不是说外部的物质客体是我创造出来的,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一样;而是说一个事物能够成为认识的对象并不取决于这个事物自身,而取决于认识者——自我。世界上有无数的事物,但并不能都进入我的认识,成为我的对象,它们能够成为认识对象决定于两个因素:其一,决定于我的选择。当我走在大街上时,会碰见许多人和物,它们都作用于我的感官,却不一定成为我的认识对象;能否成为认识对象,一般是由我决定的,我想认识时它们才是我的对象。其二,决定于我的认识能力。有些事物虽然存在着,却由于我的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不能成为我的对象,比如原子、中子和遥远的星系等,我由于没有工具和相应的知识,就无法认识它们,它们也就不能进入我的视野,不能成为我的认识对象。基因在地球上有生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在古代没有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只是到了现代,人们具备了认识它的能力以后它才进入了人类的视野。这些都说明,认识的对象是由认识者设定起来的。这种设定,不是时间意义上的,也不是实在物体上的,而是逻辑上的:自我是这些事物成为认识对象的逻辑前提,没有自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成为所谓的“事物”,我们所谓的事物,一定是由人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规定的,我们有什么样的认识能力,就能够认识什么样的事物,从而事物也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存在于我们的理解能力之外的事物,我们是不能够知道的。
【原载严春友《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图片的参数设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