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教育就是个“听说精神病院很不人道”

  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
     笑蜀
    (本文原来的标题为: 我的孩子即将乘桴浮于海)       
无论尖子生,还是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是千疮百孔    
孩子初升高,侥幸考上省重点。太太意犹未尽,认为孩子本来可以百尺竿头,之所以不能更进一步,考进最好的中学比如华师附中,责任全在我——都是我一直纵容孩子的懒散。于是孩子初中毕业时,太太专门安排了一个饭局,美其名曰同学告别会,实际上只是请来几个同学家长——几个尖子生家长;酒过三巡,我才明白她是要给我上课。不吃这餐饭,我现在都还懵懵懂懂,这餐饭吃完,我算大开眼界了,原来尖子生都是这样炼成的呀。整个初中期间,当家长尤其是当妈妈的,基本上就没正经事儿可干,都做孩子的全陪了。给孩子每天送饭送菜;周末陪孩子上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每年寒暑假放假之前,都要挖空心思到处打听哪门课哪个老师办的辅导班最好,然后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去。甚至自己跟着上课,孩子坐前排,自己坐后排,这样既可以监督孩子,也可以监督老师。  
这么一来,孩子就跟职业运动员差不多了。几乎每个所谓尖子生的背后,都跟着一个专业团队,专职做生活服务,以及战略战术研究,情报搜集和分析。相形之下,我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流浪猫,学习上我基本不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信任孩子,但实际上是听任孩子只身迎战一个一个疯狂的狼群。
还好,孩子还没有败下阵来。但我并不想吸取什么教训,高中两年,我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太管。据说但凡省重点,现在都被家长包围了——他们在附近居民区租下房子,一家老小都住进来,专门陪孩子读书。但我的孩子,还是每天起早摸黑赶公车,中间还要转车。我儿子的同班同学,现在都没有休闲,甚至上厕所手中都攥着书。但我儿子至少每天一次篮球照打。我儿子有个同班同学,全年级排名第四,考北大清华肯定有如探囊取物。但前提是,他父母对他的时间控制精确到每一个小时。只要有一个小时孩子成了断线风筝,父母都会惊惊惶惶,不停地电话寻人,直到孩子重新回到书桌前,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地。  
竞技如此白热化,投入少一丁点,名次就会后退大半截。所以孩子的年级排名,一直徘徊在100到200名之间。有几个老师,很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其实大有潜力的,这样子可惜了。我都只是笑笑。我的考虑很简单,成绩是不是最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拼出精神病。成绩最好,精神不正常又有何益?美国爱荷华大学两次震惊世界的凶杀案,凶手不都是从咱中国去的尖子生吗?我访问美国期间,翻译也多次谈到,北大清华好几个留美生,虽然专业上一直很优秀,但由于精神原因,最终都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要么进大牢,要么进精神病院。   
在我看来,毋宁说,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如果说运动员是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奖牌,那么尖子生不仅是牺牲身体健康,更兼牺牲心理健康。他们往往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优质学位。又岂止尖子生才是牺牲品,数量更为庞大的差生群体,他们一直在公开的歧视中生活,没有起码的尊严,没有起码的自信,他们比之尖子生更悲剧。  
这其实是说,无论尖子生,还是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是千疮百孔。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中庸之道,才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基于这个思路,一直以来,我都反对给孩子设定一个最高目标,而只主张给孩子划定一条底线。不求孩子跑在最前面,但求孩子别从底线上掉下来。我以为只有这样去做,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代价才可能小一些,才是对孩子最大限度的保护。   
但是,我们的社会却不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教育更不是这样设计的。像我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而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了。我们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警车开道,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的交通肯定大成问题。我们也没有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特权或者特别有钱可以享受最尖端的医疗服务,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看病也肯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教育体系不是均衡的网状结构,而是典型的金字塔,越往下机会越少,越往下资源越少。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削尖了脑袋往上钻,必须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不是人上人就会是人下人,这种风险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  
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那么恐惧,那么浮躁。就好像背后有一个无形的血盆大口等着,谁落到后面谁就会被吃掉,我们只好没完没了地你追我赶,甚至不惜彼此践踏。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深知做普通人的艰难。所以,我既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去做尖子生,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   
我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让我的孩子乘桴浮于海,彻底退出竞技。只有彻底退出竞技,你才有资格不服从它的一整套规则,才可以不受它的摆布。  
这其实更辛苦,乘桴浮于海的经济代价,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但我宁愿多熬夜,孩子也宁愿课余多打工。      
    中国教育反思录  /index/1010605.jspx?articleId=1209875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家长也是进退两难,给他自由吧分数上不去,注重分数吧他就没有幸福的童年,真的头大。可别想当然的说干吗不 又高分又快乐?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两头兼顾那是理论上的。
  现在大家终于知道教育是一盘棋,无论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是这棋盘上的棋子。  现在包括社会,以及一些无知的人,只看升学率,只捧那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  教育早就成了争名夺利的一个婊子,很多人还很可悲地为她摇旗呐喊。  迟早会付出血的代价,今天是这个孩子,明天很可能就是你的孩子,我们牺牲掉的是一代代孩子健康的心理,将来,这些孩子成年后,整个社会和国家就将为这种畸形的教育买单。  再一次BS那些叫嚣清华北大以及GDP的人,浮浅无知害死多少人。  
  我是一名老师,我该怎么办呢?做助纣为虐的凶手还是砸掉自己的饭碗“乘桴浮于海”呢?
  楼上的,按现在的评价标准,你怎么做都很难  按良心做事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你的学生都能在成长过程中收获一种坚强乐观的心态  你就是了不起的老师  
  呵呵,楼上的你要是校长就好了。有几个人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喜好做事呢?我们是社会的人,很多时候都要按照社会的评判标准来调整自己的,有几个人能如庄子般的超脱呢
  教育的奇形,只顾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老师·家长都没想到孩子的承受力,加班加点,累的是谁呢??尤其是一些老师为了图利拼命地搞有偿家教。这是什么世道?没人管的????可悲!!!
  哎,无言以对,现状难耐几何?
    中国教育的三个恶性循环
根据笔者的观察,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深陷在三个恶性循环之中。第一个恶性循环是臣民教育,第二 个恶性循环是应试教育,第三个恶性循环是收费教育。这三个恶性循环的一个共同后果,就是教育本质的 异化和人文精神的失落。  
第一个恶性循环:臣民教育   
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教育,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 的内在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有着把人‘物化’,把教育活动程式化和模式化的嫌 疑,本该生动、鲜活、充满生机和意蕴丰赡的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生活变得琐屑、平庸、贫乏和沉闷。 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的确是很难指望他去开拓、去 创新的。”我们的教育能否与“摧残”“愚弄”“欺骗”“宰制”“制裁”“灌输”“洗脑”“戏弄”“ 麻痹”“蒙蔽”“操纵”“说教”“禁锢”“贬抑”“束缚”“宣传”“奴役”“戕害”“蛊惑”“教唆 ”等等区分开来,使人感到迷惘。[1] 对此,某教育家甚至发出我们的“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绝不收 场!”的感叹。[2]   
此话以情绪化的方式揭示了教育的部分症候,但细细推研就会发现,“把人训练成废物”显然并不是 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人训练成臣民、顺民,或者说把人训练成机器”。机器的价值在于按照既定的“ 工作原理”有效率地运转,如果机器成了一堆废铁,肯定就被抛弃了。这种“把人训练成臣民、顺民,或 者说把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就是臣民教育。臣民教育实质上也就是愚民教育、奴化教育。   
中国的臣民教育主要有三大渊源,一是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主义传统。有学者揭示,自从秦始皇以来的 两千多年间,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直是专制主义。统治者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奴隶主义。只有在农 民革命引起的激烈社会变动中,它才受到“造反有理”的短暂破坏。然而农民革命胜利后,马上又照原样 建立起专制主义的统治。到了20世纪,这一套才受到某些质疑而有所松动,但由于它根子太深而没有什么 根本的改变。中国古典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文化,思想文化控制的特征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二是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推翻满清王朝的中国国民党在摧毁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权威后,迫不及待地 建立新的权威,使中国古典专制主义发展到政党专制主义。国民党为了有效地推行政党专制主义,开创性 地对国民进行党化教育,使党的权威凌驾于国家和人民之上。党化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民众驯化成党的忠实 的工具。   
三是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的特点是:在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文化上高度控 制,其特征是“罢黜百家,独尊马术(马列主义之术)”,人的个性和自由被排斥得无影无踪。中国照搬 苏联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 ,其最大的成就体现在经济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跨越,但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仍然还 带有苏联模式的严重烙印。   
从臣民教育走向公民教育,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树 立宪法权威,增强权利意识,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正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恶性循环:应试教育   
为考试、为升学而开展的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泛滥成灾。“高考”的指挥棒正如市场中“看不见的手 ”那样在调整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时发挥着威力无穷的作用。“从娃娃抓起”的应试教育,在摧残人性的 同时,大大降低了整个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高分低能”是人们对应试教育之弊的一个认识,应试教育 还有许多更为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上出现了“有文凭没文化,有文化没德行”的现象。   
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内在动力。“自古华山一条路,高考落选志难酬”。一考定 终身的教育制度,使中国学生面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选择。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其弊端已为人 所共知,也为执政者所忧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实行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和接班人。”这是官方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权威界定。应该说,“素质教育” 的提出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具有进步意义。但提出“素质教育”与在教学活动中践行“素质教育” 并不是一回事。现在,“你喊你的素质教育,我办我的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暂且不说“素质教育”推行的实际成效如何,单就“素质教育”本身的内涵来说,也有值得进一步研 讨的必要。有的学者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探讨,认为“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教育, 其实质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个性的发展与人格完善。“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 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尊重并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3]   
约翰·密尔对人的个性有着经典性的论述。密尔认为个性的自由发展乃是福祉的首要要素之一,因为 “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又开动它毫厘不爽地去替它规定好了的工作;它毋宁 象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个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生长和发展 起来。”[4] 为此,密尔断言:“凡是压毁人的个性的都是专制,不论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 执行上帝的意志或者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5]  
尊重并发展人的个性无疑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其实,为全世界普遍尊重和 认同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对教育的目的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 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上述的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 归依,因而都可归之为人权教育。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执政者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宪法》,这为中国开展和实施人权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   
  第三个恶性循环:收费教育   
在当前,对于臣民教育,还只是极少数有识之士痛斥其弊;对于应试教育,执政者和教育界均洞悉其 非;而对于收费教育尤其是教育乱收费,则普通老百姓皆怒斥其害。作为第三个恶性循环的收费教育,的 确已成为制约中国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现实问题之一。  
免费教育尤其是免费义务教育,是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和重要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6] 在《法兰西内战 》中,马克思写道:“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这样,不但学校教育人人都能 享受,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7]《世界人权公约》和国际人权公约明确规定 “义务教育一律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对学生“免收学费”。时代发展到今天,实 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是不需要论证的常识了。可叹的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不仅普遍收费,而且 盛行乱收费。这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在义务教育上,我们有两个南辕北辙的习惯性做法,一是各级政府和中小学校未执行和保障《义务教 育法》对“学生免收学费”的明文规定,这种政府和学校带头违法收费的做法与执政党建设法治国家的目 标南辕北辙;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的收费和乱收费做法与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南辕北辙。   
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的财力还不足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者 毋宁说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有研究报告提出,在中国农村实行9年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年经 费上限是600亿元,下限是200亿元。[8] 据统计,2004年中国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5718亿元(不包括关锐 和农业税),比上年增加5256亿元,增长25.7%。[9] 有的学者估算2004年中国官方用车3000亿元、招待 费2000亿元、出国考察2000亿元。至于因腐败所吞噬的公款则更是无法统计。可见,中国不是没有实行完 全免费义务教育的财力,而是没有建立起公共财政体制。  
当前中国政府在解决义务教育收费和乱收费上新出台了两大举措,一是推行“一费制”。“一费制” 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的费用。2004年3月国务院 批转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 意见》,决定从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10] 二是实行 “两免一补”。日总理在《政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 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11] 享受“两免一补”的重点对象是 孤儿、残疾儿童少年、农村低保户子女、革命烈士子女、残疾人家庭和少数民族家庭子女。不可否认,这 些临时的政策措施,对于保障贫困的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一定的好处,但明显不是长久的治本之策。   
就在本书修改之际,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2条第2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第7条规定:“义务 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国 家立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并实行新的办学体制,这是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最为鼓舞人心的 里程碑之一。   
毫无疑问,在中国实行义务教育的长久治本之策就是实行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免费义务教育既是人 权教育的重要需要,也是人权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否尽快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既是检验执政者治国 安邦能力高低的基本指标,也是拷问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因素。现在,事实已经表明,中国已经迈出了这最 为艰难的一步。   
在中国式教育收费中,还有一种颇为流行也使人轻易相信的观点,就是说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应该实行收费制。且不说义务教育公认应该免费却并没有实行免费。单就高等教育“应该”收费来说,存 在明显的认识误区。对此,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切:  
一是《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除了规定“义务教育应一律免费”外, 也特别规定高等教育也要“逐渐做到免费”。中国政府不仅公开声明尊重《世界人权宣言》,也正式签署 和批准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二是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均实行免费或适当收费制。“在发达国家中,德国对本国和外国的大学生一 律免费就读;英国在1998年才开始试行收费办法,在此之前一直是免收学费;法国只收取少量的注册费; 只有美国和日本实行适当收费的办法,大学学费不过是人均GDP的5%至10%,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在发展 中国家,例如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108卢比的学费和260卢比的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 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12]   
三是中国高校的高收费。虽然美国高校实行收费制,但收费合理,且有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 足以使每一个大学生不必为经济困难所烦恼。2002年美国高校平均收费为4694美元,占美国人均年收入的 13%。[13] 而中国高校收费一般是10000元,相当于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的106.13% 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的340.6%。   
在如此沉重的学费重压下,日夜为生计所困扰的中国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们,就根本不 可能把主要精力和心思用于做好学问和提高德行上。  
今天中国的大学,不仅缺乏世界主流大学的人文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也疏远了“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中国传统大学之道。   
  注释:   
[1] 参见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2] 转引自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3] 参见钟启泉《“素质”与“素质教育”》,载《教育参考》2000年第3期。   
[4](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页。   
[5](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式,第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5页。   
[8] 转引自石岩等《中国教育的公平之痒》,载《南方周末》日。   
[9] 参见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 载《中国统计》2005年第3期。   
[10] 多年来,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一些地方政府、有关行政 部门和学校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之外,自立收费项目,擅提收费标准,造成收费项目繁多、 标准不一等诸多问题。实行“一费制”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学校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按照国务院的部署 ,2001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小学和初中进行“一费制”收费办法试点,2002年开始在所有的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面实行“一费制”,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行“一费 制”。各地“一费制”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1] 《政府工作报告——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12] 伊铭《谁来遏制教育腐败》,载《改革内参》2004年第7期。   
[13] 参见任思洋《公立学校何以财源滚滚》,载《中国改革》2004年12期。   
(摘自张英洪著《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7月版。)      中国教育反思录    /index/1010605.jspx?articleId=1209875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明知中国教育很失败,为什么没有改革? - 知乎1644被浏览159253分享邀请回答4759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5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当前位置:&&&&&中国教育,就是一个精神病院
中国教育,就是一个精神病院 15:19:24&&来源:南方周末&&作者:笑蜀&&&&点击数量:3030
作者:笑蜀&&&&&&&&
孩子初升高,侥幸考上省重点。太太意犹未足,认为孩子本来可以百尺竿头,之所以不能更进一步,考进最好的中学比如华师附中,责任全在我——都是我一直纵容孩子的懒散。于是孩子初中毕业时,太太专门安排了一个饭局,美其名曰同学告别会,实际上只是请来几个同学家长——几个尖子生家长;酒过三巡,我才明白她是要给我上课。不吃这餐饭,我现在都还懵懵懂懂,这餐饭吃完,我算大开眼界了,原来尖子生都是这样炼成的呀。整个初中期间,当家长尤其是当妈妈的,基本上就没正经事儿可干,都做孩子的全陪了。给孩子每天送饭送菜;周末陪孩子上这个辅导班那个辅导班;每年寒暑假放假之前,都要挖空心思到处打听哪门课哪个老师办的辅导班最好,然后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去。甚至自己跟着上课,孩子坐前排,自己坐后排,这样既可以监督孩子,也可以监督老师。&&&&&&&
这么一来,孩子就跟职业运动员差不多了。几乎每个所谓尖子生的背后,都跟着一个专业团队,专职做生活服务,以及战略战术研究,情报搜集和分析。相形之下,我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流浪猫,学习上我基本不管,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信任孩子,但实际上是听任孩子只身迎战一个一个疯狂的狼群。&&&&&&
还好,孩子还没有败下阵来。但我并不想吸取什么教训,高中两年,我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太管。据说但凡省重点,现在都被家长包围了——他们在附近居民区租下房子,一家老小都住进来,专门陪孩子读书。但我的孩子,还是每天起早摸黑赶公车,中间还要转车。我儿子的同班同学,现在都没有休闲,甚至上厕所手中都攥着书。但我儿子至少每天一次篮球照打。我儿子有个同班同学,全年级排名第四,考北大清华肯定有如探囊取物。但前提是,他父母对他的时间控制精确到每一个小时。只要有一个小时孩子成了断线风筝,父母都会惊惊惶惶,不停地电话寻人,直到孩子重新回到书桌前,心里才算一块石头落地。&&&&&&&
竞技如此白热化,投入少一丁点,名次就会后退大半截。所以孩子的年级排名,一直徘徊在100到200名之间。很有几个老师,很多次语重心长地给我说,孩子其实大有潜力的,这样子可惜了。我都只是笑笑。我的考虑很简单,成绩是不是最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别拼出精神病。成绩最好,精神不正常又有何益?美国爱荷华大学两次震惊世界的凶杀案,凶手不都是从咱中国去的尖子生吗?我访问美国期间,翻译也多次谈到,北大清华好几个留美生,虽然专业上一直很优秀,但由于精神原因,最终都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要么进大牢,要么进精神病院。&&&&&&&
在我看来,毋宁说,整个中国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院。如果说运动员是牺牲身体健康来换取奖牌,那么尖子生不仅是牺牲身体健康,更兼牺牲心理健康。他们往往以心理残疾为代价来换取所谓优质学位。又岂止尖子生才是牺牲品,数量更为庞大的差生群体,他们一直在公开的歧视中生活,没有起码的尊严,没有起码的自信,他们比之尖子生更悲剧。&&&&&&&
这其实是说,无论尖子生,还是所谓差生,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他们都是千疮百孔。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中庸之道,才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基于这个思路,一直以来,我都反对给孩子设定一个最高目标,而只主张给孩子划定一条底线。不求孩子跑在最前面,但求孩子别从底线上掉下来。我以为只有这样做去,孩子身体上心理上的代价才可能小一些,才是对孩子最大限度的保护。&&&&&&&
但是,我们的社会却不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教育更不是这样设计的。像我这样来培养孩子,孩子就只能做一个普通人,而在中国做一个普通人实在太难了。我们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警车开道,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的交通肯定大成问题。我们也没有完善的公共卫生系统来为普通人服务,除非你有特权或者特别有钱可以享受最尖端的医疗服务,否则作为一个普通人,你看病也肯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整个社会体系、教育体系不是均衡的网状结构,而是典型的金字塔,越往下机会越少,越往下资源越少。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削尖了脑袋往上钻,必须让自己成为人上人。不是人上人就会是人下人,这种风险让每个人都不寒而栗。&&&&&&&
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那么恐惧,那么浮躁。就好像背后有一个无形的血盆大口等着,谁落到后面谁就会被吃掉,我们只好没完没了地你追我赶,甚至不惜彼此践踏。&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深知做普通人的艰难。所以,我既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付出巨大代价去做尖子生,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
我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让我的孩子乘桴浮于海,彻底退出竞技。只有彻底退出竞技,你才有资格不服从它的一整套规则,才可以不受它的摆布。&&&&&&&
这其实更辛苦,乘桴浮于海的经济代价,不是工薪阶层能够承受的。但我宁愿多熬夜,孩子也宁愿课余多打工。&  退出竞技之后,孩子终于可以学学如何做菜,如何洗衣了;终于可以开始长途旅行了。这些其实是我早就想安排的。我对我的孩子其实有过很多安排,我想让他去武术学校学拳击,去急救中心学救生,去体育馆学游泳,去孤儿学校做义工。总之我认为我的孩子需要全方位的基础知识,尤其需要学习与人相处、与社会融合。但是,所有这些安排都只能是纸上画饼,而又与学校教育绝缘。当我有机会出访美国和俄国,在剧院看到家长们带着三三两两的孩子一起看芭蕾舞,在美术馆看到老师们给成群结队的孩子讲解原版世界名画,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既羡慕,又绝望:这才是人的教育,爱的教育。可人的教育、爱的教育的春风阳光,什么时候才能普降到我们中国孩子的身上呢?&  只是因为我的孩子即将乘桴浮于海,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孩子都在用脚投票,用这样的选择来抗议中国的教育。这样乘桴浮于海的孩子,应该每年不下10万之众吧。按每人每年消费15万计算,那么我们国家一年流失的教育投资就在150亿元左右。这种经济上的账,尤其是人心上的账,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人算过?&  来源:南方周末
亲爱的用户:
现在您可以申请机构认证啦!认证后,会有认证标志,标识机构的官方身份。赶快去认证吧!
NGO招聘微信扫一扫更多精彩
*您的问题:
*您的手机:
*您的姓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说精神病院很不人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