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之间中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和睦相处

我国古代名族友好交往的历史材料的能力有哪些?
我国古代名族友好交往的历史材料的能力有哪些?
08-11-10 &
鉴真远渡日本 文成公主远嫁藏族 金城公主与尺带丹珠和婚 张謇通西域 昭君出塞 玄奘西游 郑和下西洋 马可波罗回香都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 民族是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先秦时期: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和戎狄的交融。秦统一中国后,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威震海内外,甚至为遥远的欧洲所熟知。 2,秦汉时期:由“秦人”易称为“汉人”。两汉四百余年间,国家安定,政治统一,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民族偏见比较浓烈,民族隔阂的壁垒重新筑成,以至于出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等非要消灭匈奴族不可的民族意识。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是古代民族构成变动史上又一次剧烈变动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几百年相对沉寂的民族构成又进入了空前激烈变动的新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民族大迁徙冲垮胡汉界限。汉胡长期杂居混处,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 4.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即使在同一政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关系也相当紧张。 5.元明清时期: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满清入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元朝清朝虽由蒙满不同民族所建,但都实行了 具有较强烈色彩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加深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使各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二、我国古代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线索以及他们与中原的关系 1.匈奴族 匈奴族原居住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一些政权,如304年刘渊建汉,十六国时建立了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战国至魏晋时期,匈奴族在北方活动频繁,势力较强,与内地进行了一系列战争:①战国时,占据河套,经常掠夺秦、赵、燕。②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军夺取河套地区,秦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③西汉初,匈奴掳掠汉北部边郡。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困汉高祖七天七夜。武帝时,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④东汉初,匈奴分裂 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至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杂居。北匈奴仍住蒙古高原,经常掠夺汉北部边郡,并控制西域各政权,阻断汉与西域的交通。公元73年,窦固率兵出击北匈奴;公元89年,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⑤西晋时,匈奴大量内迁。匈奴贵族刘渊,举兵反晋。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以后,势力大减。南匈奴长期与汉族杂居交往,逐渐与汉族融合。北匈奴在东汉和帝时被击败,一部分西迁到西亚一带,另一部分留居于鄂尔浑河流域,被鲜卑族所灭。 2.满族 满族在唐朝时称为黑水靺鞨,宋朝时称为女真,明末清初的时候称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 (1)唐时,黑水秣揭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唐太宗时开始向朝廷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此设立黑水都督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朝时的女真族就是由黑水秣辑发展而来,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完颜部发展起来;12世纪初阿骨打抗辽,并于1115年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时,金军控制了黄河流域并不断南下,宋金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并于1141年议和。 (3)明末时的满洲就是由女真发展而来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帝,国号“金”;1618年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人关,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直至1912年。 3.蒙古族 蒙古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唐朝时的蒙兀室韦发展而来,原居于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10-12世纪时,蒙古处于辽和金的统治之下。 (1)宋元时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经过多年努力,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 (2)明朝:元灭亡后,蒙古族于14世纪末分裂为鞑靼和瓦刺等部;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展开大战,明英宗被俘;后来鞑靼部强大起来,俺答汗与明朝和好,修呼和浩特城,明政府在边境设互市贸易。 (3)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人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康熙帝于1690年和1696年两次平叛;乾隆帝时漠西蒙古的上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4.藏族 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政权。 (1)唐朝:唐政府与吐蕃保持了良好的关系,641年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9世纪时唐蕃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全国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隶属宜政院。 (3)清朝: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与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于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祖先称回纥(8世纪改名回鹘),原居于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时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1)唐朝时回纥与唐交往密切,唐政府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兵曾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回纥人经常用马匹、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叶。 (2)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并西迁至甘肃、新疆。南宋后期称为畏兀儿,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后,将维吾尔人划为色目人。 (3)清朝时,清政府把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聚居区称为回部。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叛乱,并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统治。 三、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的联系及对边疆的管辖 1.西北地区 (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隋朝:隋朝中央政府派人去西域,西域也有不少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 (4)唐朝: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在其旧部建都督府;此后西突厥也接受唐政府的册封,唐政府在这里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唐玄宗曾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5)清朝:康熙、乾隆时分别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又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 2. 西藏地区 (1)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人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人藏;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2)元朝:西藏已成为中央正式行政区。 (3)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及少数民族事务;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后来清政府又规定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又设置驻藏大臣。 3.东南及西南地区 (1)秦朝:派兵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并派官管理,迁50万中原人到那里与之杂居,中原铁器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那里。 (2)西汉: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 (3)三国时期:诸葛亮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发展生产。 (4)唐朝:唐玄宗支持皮罗阁统一各部并封他为云南王,南诏受到内地先进文化的影响。 (5)元朝: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云南行省。 4.台湾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4)清朝;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设置台湾省。 四、民族间的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民族迁徙和杂居 (1)主要史实: ①秦朝征服越族后,迁徙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与越族杂居。 。 ②东汉初年,南匈奴迁到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 ③三国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同江南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江南。 ④自东汉开始至西晋初年,生活在我国西部、北部边境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人民大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⑤自西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南朝。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江南地区。 ⑥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回鹘人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 ⑦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⑧元朝统一后,许多汉族人民迁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⑨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于明末清初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长途跋涉,返回祖国。 (2)基本原因: 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往往由环境恶劣的地方向环境较好的地方迁移。 ②少数民族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游牧特性。 ③战争往往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 ④来自政府的干预,如秦曾迁移大量人口到河套和越族地区居住。 (3)影响:一方面,民族迁徙和杂居为民族间的接触、经济文化的交 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融合;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民族间 剧烈的冲突。 2.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1)主要史实: ①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越族后,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传人珠江流域。 ②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公元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同汉族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各族人民共同反抗西晋的残暴统治。 ⑤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北方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⑥隋炀帝曾派人去西域,不少西域商人到长安和洛阳。 ⑦唐代,渤海派人到长安学习i汉族工匠把精巧的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回鹘族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交流,加强了唐蕃联系。 ⑧北魏时,契丹族就同汉族交易。耶律阿保机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展贸易往来和技术文化交流。北宋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 ⑨西夏元吴仿照宋制,任用汉族人担任重要官职。宋夏议和后在边境进行贸易。 ⑩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⑩鞑靼俺答汗主动与明朝和好,明政府在边境开设互市,俺答汗修建了呼和浩特城。 (2)影响: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生产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从而构成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3.和亲、会盟及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 (1)和亲。汉、唐王朝和匈奴、吐蕃民族的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唐朝时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人藏在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和亲的实质是政治联姻,也是民族间和睦友好的表现。 (2)会盟。用和平的方式进行交往,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因而会盟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著名的会盟有唐和吐蕃的会盟。 4.民族战争 (1)主要史实: ①秦统一后,派蒙恬出击匈奴,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加强边防。秦还发动了对越族的战争。 ②西汉汉高祖、汉武帝都曾进行过同匈奴的战争;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③王莽统治时期,曾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动过战争。 ④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利用各族人民对西晋的怨恨,打起了反晋的旗号。刘渊死后,匈奴兵攻占洛阳,接着攻占长安,灭亡了西晋。 ⑤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统治瓦解。 ⑥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立都督府。 ⑦两宋时期的民族战争:两宋时期,发生了辽宋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宋元战争。 ⑧蒙古政权建立后以及在元朝的统一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多次民族战争。 ⑨明朝时期,先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以及与后金的民族战争。 ⑩清朝前期的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2)民族战争的分类: ①民族掠夺战争。这是一民族为掠夺其他一些民族的财富而进行的战争。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②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一些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丧失政权,征服者建立新政权。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民族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3)对民族战争的认识: ①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屑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冲突,所以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问题,但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和落后的区分。 ②凡屑于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分裂国家或民族的都是非正义的、落后的,反之则是正义的和进步的。区分的根本标准在于战争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③对民族征服战争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有些民族战争的征服过程是非正义的,常有很强的掠夺性和破坏性(如蒙古灭南宋和清军入关),这种征服对中原文明产生了破坏作用。但从征服结果来看,则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 ④对民族战争中的杰出人物要正确认识(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只是爱国将领,而不是民族英雄。 (4)发生民族战争的原因: ①统治阶级的驱使。 ②民族偏见。 ③对生存空间和地盘的争夺。 5.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 ①友好往来;②民族迁移;③联合斗争;④联姻;⑤一些少数民族的改革;⑥民族战争的影响;⑦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3)民族融合的作用: ①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落后民族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②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二)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本质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各民族之间有冲突,有战争,也有民族压迫,但这并不是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冲突和战争毕竟是暂时的,而民族交往和融合则是久远的。即使是在战争期间,民族交往、融合也没有间断过。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学习和融合的过程。几千年来,各少数民族不断吸收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技术、科技文化,使自身不断发展进步;同时汉族也通过学习少数民族一些有益的东西,使自身的经济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我们在认识民族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中心环节,认清本质和主流,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学科渗透] 1.与政治学科的联系 (1)准确理解“民族”概念的含义,把握民族的基本特征。 (2)从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并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去把握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培养民族自 豪感和自信心。 (3)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角度去认识民族间的关系,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把握中心环节,认清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民族之间有“和”有“战”,但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 (4)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存在着不固定性,当中央集权强大时,他们归顺中央政府,反之则有可能背离中央政府。 2.与地理学科的联系 (1)掌握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辖区及都城。 (2)掌握我国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气候、资源等情况。 (3)掌握各民族的经济特色,并分析其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件。 方法技巧 复习有关民族关系的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基本线索。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头绪繁多,复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一条明晰的线索把各章节零散的知识点连贯起来,才能认识各个民族演变的历史,并掌握各个民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线索”可以是各个民族演变的历史,也可以是某一民族区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还可以是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掌握基本史实。包括各民族兴起发展的历史,与汉族的关系,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只有熟知这些基本史实,才能解决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才能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3)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认识民族关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民族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在这种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其本质是友好交往和融合,融合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既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其封建化的过程。 (4)从跨学科的角度去认识民族关系的有关问题。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这种综合型试题是命题的趋势,所以我们在学习民族关系的内容时,要学会融会贯通。 专题透析 [例11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 ) A. 内迁过程 B.封建化过程 C.汉化过程 D.农业化过程 [分析]本题属限制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中有三个限制条件:最关键的条件是从民族融合的现象中去分析其本质;第二个条件是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第三个条件是时间限制,即宋元时期。答题时必须同时结合上述三个条件对选项作仔细鉴别。宋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学习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农耕生产方式,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故B项最准确。 [解答] 说明 解答本题时必须把题干中的三个限制条件结合在一起来考察,特别要抓住“社会发展角度”这个关键的限制条件,并注意农业化、汉化与封建化的区别。三者之间有联系,但农业化、汉化的范围更广,奴隶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有农业化和汉化。而且农业化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的,而汉化则是从民族演变的角度上讲的,只有“封建化”最准确地反映了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发展角度上的本质。 [例2]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一般来讲,民族迁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影响,题干要求选出影响最大的一项。通过比较可知,匈奴和羌族的内迁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那么题目的关键在于A,D两项中哪一项对历史的影响更大。氐族建立的前秦为了统一江南,曾南下进攻东晋,但在淝水之战中被打败,其统治也随之瓦解。而鲜卑族的拓跋部所建立的北魏不仅统一了黄河流域,而且孝文帝的改革对 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均田制和租调制也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解答]A 说明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比较和区分A,D两项。对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多个领域。很明显,氐族建立的前秦南下攻晋,尽管在当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毕竟是暂时的,没有北魏对历史的影响深远。 ,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自《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臣尝痛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帕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摘自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分析]这道题从民族政权的角度考查民族融合,通过辽特殊政治制度的建立,幽云十六州地区汉人“忘南顾之心”两个现象,要求学生揭示当时民族融合的进程及评价。这道题在文字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很难做出满意的答案;同时,这道题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设问非常巧,角度非常新颖,是一道有较大区分度和较大难度的试题。第(1)问,要求分析辽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即设南面官、北面官)的原因,并评价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辽在取得幽云十六州后,认识到契丹旧俗与汉人的生产方式、文化上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办法进行统治,是对辽太祖倡农耕倡汉法的继续,说明辽统治者认识到汉法更为先进。因此,其作用是保护了先进的文明,有利于辽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如果材料一读不懂,且不联系材料二,就不能认识到政治上“分治”是经 济文化上“合一”的重要途径,就不能准确地作出评价,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而这一问对阅读能力要求很高。第(2)问,要求分析幽云十六州地区人民为什么忘“南顾之心’。材料三提供的原因是“陷于胡虏且百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科役不烦”。结合材料二分析,很快就能得出这一结论是片面的。 [解答](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 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 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 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 于民族融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系统发生错误
系统发现一个错误,可能当前页面已失效或被删除!
您可以选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和世界友好交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