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谱系地理相关,似乎长镜头越来越远远了,今后怎样转变

主题:谱系 | 医源世界
主题:谱系
≡ 收起全部文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利用遗传示踪技术并结合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发现,部分肝脏血管在胚胎发育期起源于心脏中的心内膜细胞。同时,VEGFA/VEGFR2信号通路参与调控肝脏血管的生成和肝脏的器官生长。相关成果为血管细胞谱系的建立与发育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并于今天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研究人员利用能特异性标记心脏心内膜的多种工具小鼠开展谱系示踪实验,发现胚胎发育早期的心内膜细胞可迁移至肝芽部位,形成包绕肝芽的原始血管丛,而这些血管丛对于肝脏的发生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随着肝脏的进一步发育,原始血管丛逐渐发育成熟并贡献为成体肝脏中的血管,包括中央静脉、静脉窦、门静脉和肝动脉。有意思的是,这些心内膜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还能进一步分化为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肝脏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中,心内膜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参与了血管再生。已有研究发现,静脉窦也是心脏冠状动脉的起源。而在该项研究中,周斌研究组首次提出肝脏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存在共同的起源――静脉窦心内膜。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纽约大学医学中心(NYU&Langone&Medical&Center)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DNA的化学修饰―表观遗传改变可以激活或者抑制参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及早期大脑发育基因的表达。
研究者表示,小鼠的表观遗传改变会移除蛋白复合物的基因抑制作用,从而将这种复合物转变成为基因活性表达的角色;本文研究揭示了编码自闭症易感候选基因AUTS2的重要蛋白的双面角色,长期以来该基因一直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有关。AUTS2可以将多梳抑制复合物1(PRC1)转化为一种基因活化状态,PRC1是在机体发育期间参与转录调节的一个蛋白基团,在转化的过程中AUTS2基因可以抑制组蛋白H2A的化学性修饰改变。
研究者Danny&Reinberg说道,如果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来自多种遗传损害的基因网络的破坏有关,那么寻找潜在的疗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来修复这些基因网络的破坏。AUTS2功能的破坏会使得小鼠的行为同人类机体中神经延迟自闭症行为相似,而在大约一半AUTS2突变的人群中都可以诊断出部分神经延迟自闭症。
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补充实验,结果发现AUTS2蛋白在小鼠大脑皮层区域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进一步证实AUTS2在控制孤独症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AUTS2遗传学表达的打断,并且测定该基因被破坏后小鼠的行为及运动反射,结果显示,AUTS2破坏的小鼠反应较为迟钝,大多数该基因缺失的小鼠出生时间明显缩短,而且出生体重下降。后期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AUTS2基因及其对大脑的影响,来揭示其和孤独症谱系障碍之间的具体关联,从而为开发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新型疗法提供帮助。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本报讯(记者李洁尉 通讯员周飞)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副研究员孙晔等近期在栲树分子谱系地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林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
据介绍,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林是东亚常绿阔叶林的主体,而栲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和表征树种。研究栲树的分子谱系地理格局及其形成过程,对深入了解这一地区的植物地理以及我国常绿阔叶林的变迁有很大帮助。
此次研究人员对栲树的自然群体进行了大格局取样,并利用叶绿体微卫星分子标记和统计谱系地理学方法研究了栲树的分子谱系地理。研究显示,在东西方向上,栲树群体发生两次显著的分子谱系分化。其中,西部的分化发生较早,大致沿着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而东部沿武夷山脉的分化发生较晚。两次谱系分化的发生时间与我国云贵高原和武夷山脉快速剧烈的隆升时间相吻合。研究还显示,栲树在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都曾有过群体收缩和扩张历史。
研究结果表明,上新世和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特别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云贵高原和武夷山脉的剧烈快速隆升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栲树分布的片段化,进而导致栲树的分子谱系分化。
《中国科学报》 ( 第4版 综合)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进化生物学研究组的博士后Joeri及其合作者(荷兰Leiden大学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利用贝叶斯钟重建和分析了血桐属和野桐属这两个大分子种属的数据。利用不同的分子标记、多个化石校准点以及不同的样本,他们重建了这两个属植物的进化历史、分化的地理模式和时间。研究者们使用RASP以及生物地理和地理记录的比较结果作出了祖先区域构建模型,对两个属植物的分布和分化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血桐属和野桐属在分布事件上有高度的时间和地理同质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不是意料之外的推测。因为他们具有非常相近的生态结构,有类似的地理分布以及近期的共同祖先,潜在地导致了它们在相当接近的生物和非生物情况下的存在和分化。在Joeri的研究中,特别注意到了两属植物的组装DNA序列数据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些数据包的分子年代测定结果证实了生物地理重建得到的结论,即当有大量的DNA序列一致性存在时,传播一致性会增加。&&
研究得到的结果与现有的地理数据一致,显示了两属植物从婆罗洲到新几内亚和亚洲大陆,通过陆地传播到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再经由印度洋岛链回传到印度的传播途径。虽然现存物种分布显示的总体模式、传播和分化速度有较大的差别,但两个属的传播模式基本一致,从而证实了对分化时间的预测。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例如大戟科这种近源物种丰富的种群中,存在一致性进化且十分迅速,并能够跨越地理距离和环境差异造成的障碍。&&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loS&ONE&杂志上。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利用来自在线家谱网站的数据,一个著名的“基因黑客”创建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家谱。这一团队如今计划利用这些数据――包括一个能够回溯到15世纪的由1300万名个体构成的超级谱系――分析复杂基因特质的遗传,例如寿命和面部特征。
除了为全世界最大的家庭团聚提供邀请名单之外,由计算生物学家Yaniv&Erlich在于波士顿召开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会上公布的这一研究成果,还能够为了解基因对于某种特质的贡献到达了何种程度提供一件新工具。其他研究人员将能够使用这一谱系,但Erlich及其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白头研究所的团队为了保护隐私,已将这些数据的“名字”抹去。
并未参与该项研究的芝加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Nancy&Cox指出,家谱本身的结构能够提供关于人口统计学和人口扩张的有趣信息。但她认为,更有趣的可能性是,随着更多的人拥有了自己的基因组序列并将这些信息存放于公共数据库,这样的数据有朝一日能够与医疗信息或DNA序列数据联系起来。
“对于这些谱系能够告诉我们什么,科学家事实上刚刚知道些皮毛。”Cox说。
家谱能够提供有关基因遗传的线索。例如,通过将个体与家谱中的远亲进行比较,一个给定特质(例如生育能力)的频率变化便可以显示出这一特质在多大程度上起源于遗传学。它还能够提供其他一些线索,例如一些特质是由具有较大影响的较少基因控制,还是由具有较小影响的许多基因所掌握。
然而Erlich在此次会议上表示,仅仅是几千人的家谱也需要数年的时间用于组装谱系数据。在过去,研究人员精心从教堂记录和个人志愿者那里收集这些数据。而Erlich及其研究团队决定从家谱网站上超过4300万个个人档案中采集数据,从而使这一过程合理化。这些档案通常包括生卒日期,以及居所,偶尔会有用户上传的照片。
该研究团队将规模从几千人到1300万人的数据导入家谱。Erlich表示,之前可供遗传研究使用的谱系最好的也就包含有几十万个家庭成员。
盐湖城犹他大学的遗传学家Lisa&Cannon-Albright敦促要谨慎使用自我报告的谱系数据。她曾广泛地参与一家关联了一些医疗信息的大型犹他州谱系数据库的工作。“每个人都想将自己的家庭回溯至皇室。”她说,“对于那些大型的谱系,我们只是不相信它们能够超越某一个时间节点。”Cannon-Albright说,她将自己的数据从1500年切断。
Cannon-Albright强调,最终,一个谱系的价值在于你能够利用到的信息。在本次会议上,Cannon-Albright提交的一份来自犹他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的Y染色体能够携带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她最近还发起了一个新的项目,将谱系数据与来自联邦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的医疗记录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尚不清楚由Erlich及其团队建立的巨大家谱到底能产生多大的作用。一些科学家在此次会议上对该项目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但苦于无法拿出一个使用这些数据的特定试验。
但冰岛雷克雅未克市遗传学公司deCODE的创始人Kári&Stefánsson却坚信家谱分析在未来的遗传学研究中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人们将越来越愿意贡献他们的数据和医疗记录。”他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能性。”(赵熙熙)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收集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并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的传承方法和个体化诊疗体系&。清末民初,丹阳孟河派中医开始崛起,先后涌现出马培之、贺季衡等一批名家,充实和壮大了丹阳的中医队伍。整理研究孟河医派的临床经验、学术谱系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孟河医派的学术谱系
&&& 医史学家陆锦燧指出:& &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瘟症,由是医家有孟河派、叶派之分& 。&孟河医派&起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初,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清末的马培之先生。现对孟河医派的学术谱系简述如下(见图1)。
&&& 马培之(年)名文植,晚年号退叟,武进孟河人。从嗣祖马省三临床16年,学成各科医术,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见解,名声远扬,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突出的名医。1880年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称他&脉理精细&、&能述病源&、&所拟医方甚佳&、&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等受到优厚待遇。在京历时9个多月,为其他官吏治愈多种疾病,名声大震。著作有《医略存真》、《外科传薪集》、《纪恩录》、《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医药舌鉴》、《马氏丸散集》、《马氏经验方》及医案《外科集腋》、《务存精要》等& 。
&&& 邓星伯,名福溶,号润生,1862年生,无锡城郊江溪桥邓巷人。出身中医世家,幼年读书勤勉,27岁师从&江南第一圣手&常州孟河马培之学医,手录其师藏书400余卷,深得业师诊治之精粹。清廷摄政王载沣患湿温伤寒,由官保彭玉麟推荐并亲自到无锡传旨,诏邓星伯赴京诊病。此事轰动全邑。邓星伯行医乡里50余年,注重医德。现存有《邓星伯医话》,1985年整理成《邓星伯医案八百例》 。
&&& 杨博良(年),世居江苏武进横山桥西崦村,师从孟河名医马培之嫡传弟子邓星伯,为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早年蜚声常州城,内、外、妇、幼各科患者接踵相至,门诊目不暇接,救人无数,不知老之将至,为患者按脉而终。先生治外感、内伤得力于《务存精要》、《马征君医案》;治疡科宗《外科集腋》、《青囊秘传》;治妇科、幼科遵邓氏家传,不秘青囊,以奖掖后学为乐,门人著有《杨博良医案》 。&
&&& 颜正华教授是&孟河医派&的第四代传人,15岁习医,17岁拜&孟河学派&第三代传人杨博良为师,深受杨师赏识,悉得其传,20岁归里悬壶济世。临证秉持&孟河医派&风格,&用药轻灵,平中见奇&&& 。1957年奉命调京,携南济北,转重药学,将孟河之&医&与北京之&药&结合,推动了京城中药学术的发展,学术界素有&南凌北颜&之盛誉。
2孟河医派的用药规律
&&& &孟河医派&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他们能打破常规,综合应用伤寒辨六经,温病辨卫气营血的医理精要,融伤寒温病于一炉,突破伤寒与温病分立的格局,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证体系。
&&& 孟河马氏的学术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培之身上。他讲究眼力和药力,指出: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力&。讲究眼力,就是要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马培之主张辨证时考虑天时、年运、方土、禀赋以及嗜好、性情等因素,细审病在气在血,入经入络,属脏属腑。处方用药细究&何药为君,何药为佐。君以何药而能中病,佐以何药能达病之理。或炒或煅,或姜制或酒浸,或蜜炙或生切、或熟用或生熟并用,孰升孰降,孰补孰泻,孰为攻伐,孰为调和,孰宜辛凉,孰宜甘苦,孰宜成寒酸淡。若者养营,若者和卫,若者入于经络,若者通乎脏腑,若者治乎三焦&皆要&几费经营&。如果说,费伯雄的醇正和缓说可反映孟河医派论理立法上的慎重和灵活,那么,马培之的这段论述则略见孟河医派处方用药的绵密和平正。
&&& 孟河马氏以内外兼擅见长,马培之的祖父马省三,在识别外证预后时十分注意脉象的变化和整体情况。他曾说:& &大症腐脱新生于最易变动,如脉来时大时小,为元气不续;饮食如常两倍,为胃火熏灼,后必有变。此两端伏于隐微,非细心不见也,待至变时则不及矣&。马培之上承祖训,极力主张外科当明脉理,他认为,疮疡之生,六淫伤于外,七情扰于中,气血阻滞经脉,隧道为之壅塞,无论恶候危症,还是疥癣小患,无一不由内而达于外,故痈疽可以内散,破溃之后亦以内收。他认为世人皆轻视外科,其实外科难于内科,除在诊断,刀针手法上需有真传外,尚要有深厚的内科基础。用药非精熟《灵》、《素》不可,按脉辨证,平章阴阳,无以应手辄效&。&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孟河马氏正是以脉理精湛及刀针娴熟而形成风格。
3& 国医大师颜正华临证经验
&&& 名老中医代表着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专业水平,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国医大师颜正华系&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勤求医理、精研岐黄,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提高孟河学派的学术思想。
3.1& 强调四诊,详察合参:望闻问切四诊,是医生对患者进行周密观察和了解的基本手段,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这一步是辨证的基础,立法的前提,组方用药的依据,取得佳效的关键。只有对患者进行详细认真的望闻问切,才能识病知因,提出正确的治疗法则。因此,颜老十分注重研习四诊,将研习四诊放在学医的重要地位,力求做到时常温习,熟练掌握,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 四诊的内容十分丰富。怎样才能熟练掌握四诊,并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颜老认为,要想熟练掌握四诊,必须做到读经、实践两点。所谓读经,即认真研读有关四诊的医籍文献,时常温习四诊各法,以温故知新,不断加深对四诊各法的熟悉和其对诊断疾病意义的理解。同时还要选读历代名医的医案医话,从中学习他们诊断疾病的独特经验及如何进行四诊合参。所谓实践,即多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加强四诊基本技能的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熟靠多练。四诊的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仅凭读经还不能达到,必须反复实践,结合患者的具体病证,逐步熟悉平脉、按查、望舌、观象、闻声等法,研究四诊各法对鉴别诊断各种病证的特殊意义,以及如何做到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熟悉四诊各法,并运用自如。
&&& 颜老在临证诊察疾病从不草率,始终恪守祥察细问、四诊合参的原则。在具体应用时,又注意灵活机动,突出问诊,参以望、闻、切诊。每诊一位病者,总要抓住患者的主诉,围绕主要症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目的询问。首诊者,常按现症状(或主要病痛)、治疗经过、用药情况、生活习惯,以及家族史、继往史等仔细询问。对复诊者,依然询问其药后有何变化及有无不良反应等。此外,在诊病过程中,颜老还注意吸收借鉴现代诊断方法及技术,参考其诊断和临床检验结果,给予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3.2辨证辨病,有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历史久远。辨证论治是辩证法思想在辨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普遍性和动变性。临证时,大多数疾病,不论其何等复杂,也不论其如何变化,皆可通过辨证论治,辨析机体内阴阳消长和邪正斗争找出疾患的症结,提出恰当的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而辨病施治,则是前人实践经验在辨治疾病中的具体应用,具有专一性和稳定性。临证时,有不少疾病,只要按前人的经验认准它,用特定的、并经临床验证疗效良好的专药专方进行治疗,即可取得预期疗效,是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 辨证辨病,相辅相成,临证应用,必须结合。不管是辨证,还是辨病,均是辨识人体疾患的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均须首先辨识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病机,然后才能确立其所患是何证或何病。这说明,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在客观上是有共同基础的,因而也是可行的。病和证虽含义不同,但就具体疾患说,二者又密不可分。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说明一病中包含多个证,病可以概括证,而数个相关证的综合即为病。如痢疾病,在不同患者或其发展过程中,可表现出湿热病痢、疫毒痢、寒湿痢、阴虚痢、虚寒痢及休息痢等数个具体证型,而这些具体证型综合起来即是痢疾病。有的病,它的证型在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内相对稳定,如疟疾等;而有的病,在不同患者,其证也变化不大,这时证与病又基本统一,证即是病,病即是证,如虫积、疥癣等。由此可知,证与病很难分割。辨证是认识疾病的具体情况,是辨病的基础;辨病是掌握
疾病的总规律,是辨证的概括。没有辨证,就不能识病;没有辨病,就识不好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合理运用,才能认清证、病,进行正确的治疗。医圣仲景,就是将辨证辨病有机结合的典范。
3.3& 善抓主证,照顾兼证:在治疗复杂多变的疾病时,要善于突出重点,抓住主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不为兼证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掌握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治疗方法。在立法组方时,不应忽视那些似乎与主证联系不密切的兼证。因为患者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是病变机体的整体反映,一些老年患者,很可能同时患有几种疾患,表现出多种病证,各病症之间不仅可互相影响,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此时,要分清主次,既要抓主证,又要照顾兼证。此即所谓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如此,主证的缓解,有利于兼证的治疗;而兼证的减轻,无疑也会促进主证的痊愈,最终使所患病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轻或部分治愈,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突出主证,照顾兼证的诊治方法,虽是颜老诊治数病或数证相兼的基本原则,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为了治疗的需要,也惟主证为治,而置兼证于不顾,待主证缓解或得瘥后,再考虑主兼并治或兼证的治疗。如有的年老患者,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习惯性便秘等,且刻下大便秘结羊屎,艰涩难下,数日未解,腹胀腹痛。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他们虽患有多种疾病,而当下主证,即是便秘。此时颜老多专以通肠导滞为治,待便通后再图他治。
&&& 在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中,怎样才能准确地抓住主证?颜老的经验是:①详细而准确地望闻问切,全面了解患者的每个具体病症及既往史。为准确诊断主证,提供全面可靠的客观依据。绝不能仅凭一个症状或一个脉象,即仓促诊断治疗;②先依据四诊所得的主要症状,分析、辨识患有几个病证。每个病证的主要症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再依据中医标本缓急等治疗原则,在确认的病证中,确立必须立即治疗的病证,即主证;③在动态中辨识主证:有些病情复杂的患者,其主治证与兼治证是不断变化的,颜老即注意在动态中辨识主证,不拘泥固定模式。
3.4调护脾胃,贯穿始终: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颜老临证时将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诊治疾病的始终。具体做法如下:①诊察疾病必问脾胃:即指询问与脾胃有关的症状,如纳食多少,有无味道,有无嗳气吞酸,胃中是否有灼热糟杂感,喜热食还是喜凉食,食后是否腹胀,出现不出现&食醉&,既往患过何种胃肠疾患(包括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以便作为辨证立法的参考。临证时,不论何病,也不论年龄性别,均要认真询问,切不可疏漏。倘若疏漏,不了解患者的脾胃状况,就不能说为辨证立法提供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②辨证立法不忘脾胃:即指无论何病,或内伤,或外感,或寒热,或虚实,均要辨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否与脾胃有关。对久病不愈者,更应如此。无论对胃肠病还是对其他脏腑的疾病,在辨证立法都要重视调理脾胃。若不调理,势必影响疾病的治疗。至于久
病体弱之人,脾胃或多或少均有损伤,辨证立法尤当重视脾胃。③遣药组方想着脾胃:所谓遣药组方想着脾胃。即指用药时,要时时不忘顾护脾胃。因为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的吸收及疗效的发挥。若脾胃功能正常,药物成分被充分吸收,预期疗效可达;若脾胃功能紊乱,乃至衰败,药物成分未被充分吸收,甚或因胃气衰败而格药,预期疗效难达。鉴此,颜老在临证遭药组方时,但见兼有脾胃疾患者,必于方中加入调理脾胃之品,以顾护脾胃。若所兼脾胃之疾较轻,不影响对主证的正常治疗,即于治疗方中稍加调理脾胃之药,所用之药最多不过三味,用量一般为常量的三分之二,且药性多平和。若所兼脾胃之疾较重,不先予调理,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治疗者,当先以条理脾胃为主,兼疗它疾,甚或先以专调脾胃为治,投以大量调理脾胃之品。抑或佐以少量治疗他疾之药,但多取平和之品,以防影响调理脾胃之治。即便是脾胃功能正常的患者,在用药时颜老也十分谨慎,避免因误用、过用、滥用而损伤脾胃。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研究组通过利用多个分子标记,对红头长尾山雀的谱系地理格局研究发现:分别以线粒体与核基因构建的谱系地理结构并不一致。溯祖分析结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线粒体谱系间存在显著的基因流,甚至在异域分布的线粒体谱系间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IBD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红头长尾山雀种群在线粒体基因上存在距离隔离现象,而这种隔离现象在核基因上并无体现。据此推断,偏雄扩散所导致的偏性基因流可能是促使线粒体和核基因谱系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该研究强调了多遗传标记的结合对于全面揭示种群进化历史和谱系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组对绿背山雀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同样发现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不一样的谱系结构,但该不一致性是由于基因进化速率不同而因致的不完全谱系分选所造成。研究发现,绿背山雀的大陆种群扩张时间始于末次间冰期。末次间冰期至末次盛冰期气温逐渐变冷的过程促进了该“耐寒”物种的种群扩张,这一点与研究组早期发现其他鸟类物种的扩张模式不同(如,Qu&et&al.&2012.&Molecular&Ecology)。生态位模型的预测结果还表明,东亚地区现今的植被类型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与末次盛冰期更为相似,而与末次间冰期有较大的区别。更新世冰期气温变化以及台湾海峡的地理隔离,促使该种的种群分化并孕育着物种的分化过程。该研究再一次体现了多遗传标记的联合以及结合生态位分析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运用多基因位点的遗传标记比单一的遗传标记能更全面地反映种群的遗传格局和演化历史,对于全面反映种群的谱系格局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位模型的发展以及末次间冰期和末次最大冰期高分辨率环境图层的建立,为深入了解谱系格局成因、种群历史动态、冰期避难地等提供了新的契机。
上述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Heredity和Journal&of&Biogeography。本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专项(KSCX2-EW-J-2)等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Dai&CY,&Wang&WJ&and&Lei&FM.&2013.&Multilocus&phylogeography&(mitochondrial,&autosomal&and&Z-chromosomal&loci)&and&genetic&consequences&of&long-distance&male&dispersal&in&Black-throated&tits&(Aegithalos&concinnus).&Heredity&(doi:10.1038/&hdy.).
Wang&WJ,&McKay&BD,&Dai&CY,&Zhao&N,&Zhang&RY,&Qu&YH,&Song&G,&Li&SH,&Liang&W,&Yang&XJ,&Pasquet&E&and&Lei&FM.&2013.&Glacial&expansion&and&diversification&of&an&East&Asian&montane&bird,&the&green-backed&tit&(Parus&monticolus).&Journal&of&Biogeography&doi:10.1111/jbi.12055.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2月5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萨克生物研究所开发出一种“间接谱系转化”(ILC)技术,能由成熟细胞生成干细胞,允许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无限生产,并可将生成时间从2个月缩短至15天。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方法》杂志上。
&&&&推广干细胞疗法需要克服的障碍之一就是快速生产出足够的细胞,以满足紧急临床应用。目前常见的两种干细胞生成方式分别为通过胚胎干细胞生成干细胞,以及为成熟细胞重新编程,使其转化为多能干细胞。但使用胚胎干细胞面临着伦理争议和潜在的免疫反应,因此科学家试图使成熟的体细胞恢复至多能状态,生产出诱导多能干细胞,即iPS细胞,再根据治疗需要分化成所需的特定细胞谱系。但iPS细胞的生成速度很慢,耗时可长达2个月。此外,iPS细胞有时还会转化成畸胎瘤,因此这一方法也存在着相当风险。
&&&&为避免上述潜在的问题,之前有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直接谱系转化”的技术。基于这种技术,科学家只能将体细胞转化成特定谱系的细胞,而不是将其转化为所有类型的细胞。例如可将皮肤细胞转化成肌肉细胞,或是将血细胞转化为白血球或者血小板,而非神经元等其他遥远谱系的细胞。
&&&&而萨克生物研究所为了兼顾干细胞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改进了这一技术,开发出了“间接谱系转化”技术,使体细胞回溯至更早的状态,适宜在未来转化成祖细胞(一种具有增殖能力的原始细胞,不像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细胞系定向增殖分化)。这意味着ILC在特定的化学环境中,具有转化出多个谱系细胞的潜能。更重要的是,ILC无需将体细胞先转化为iPS细胞,而可将体细胞直接转化成特定谱系的祖细胞,这能有效节省时间,并可降低出现畸胎瘤的风险。
&&&&借助ILC,研究小组重新编程了人类皮肤细胞,使其转化为血管细胞的祖细胞。这不仅保证了新细胞的增殖,还能使其进一步分化至内皮细胞和平滑肌血管谱系。当被植入小鼠体内后,这些细胞也能融入其现有的脉管之中。研究人员称,他们研究的长期目标是令干细胞自我组装成三维结构,随后整合到人体现有的身体组织当中。虽然这一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还需等上数年,但它却具有安全、高产和快速等诸多优势,也因而能够降低细胞生产过程中发生突变的几率。
&&&&总编辑圈点
&&&&细胞分化之树上,有树干(干细胞),主枝(祖细胞)和小杈(各种功能细胞)。以前,细胞换岗有两条路:一是从小杈爬回树干;二是爬到相邻的小杈。美国科学家刚发现一条新路:跳到另一条主枝上。相比爬回树干,抄近道不仅省时间,而且降低了意外率。如今全世界干细胞科学家集中精力探索的,是如何让细胞最高效率地转化,这样就能够再生器官。
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来越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