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请问:【龙】是否龙真实存在的证据过呢?若没有,为何古代建筑的石壁画又能如此栩栩如生呢?

【图片】大家好,有需要壁画的吗, 我这有副全新壁画 可以进来看看哦~~【仙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6,195贴子:
大家好,有需要壁画的吗, 我这有副全新壁画 可以进来看看哦~~收藏
最近刚给新家影视墙定制了一幅壁画 ,因为当时看到这幅壁画觉得高大上(一人一个眼光哈 表拍我),一激动,没仔细想好家里影视墙的结构,就跟卖家定制了。结果第二天才发觉不对劲,定制的壁画跟家里影视墙结构上有几点不符合,赶紧 要求卖家给换下壁画的花型结构,可是为时已晚 ,卖家说当晚他们工作人员就通宵达旦给我赶制这幅壁画已经出炉了,不可能给换了。没办法,只能收着了。怪自己没想好,看着壁画。心里就觉很懊恼,我那一千大洋啊 ,我想问问大家,有需要的没,便宜啦,安慰一下我这颗郁闷的心吧壁画名称:繁花似锦 材质:比利时精雕无纺纸长(宽):3.83m高:2.03m我购买时的单价(元/平方):138元/平方小计:1073元店家给优惠51元最终花了1022元拿下可给看购买记录哦这款繁花似锦做比利时精雕无纺纸的材质无论是颜色,立体感,还是画面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哦,能够把繁花似锦的时尚,青春,大气,活力,稳重表现的淋漓尽致,相信你懂得!有需要的联系我啊 或者私信我 谢谢大家!!
隐形车衣PPF车漆透明膜什么价格?上海隐形车衣贴膜哪里好?
不需要 但喜欢
帮DDDDDDDDDDDDDD
自己顶!!
很不错,大气!
家装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的,千挑万选后也总有无奈,心情可以理解帮顶!
消费分期系统——覆盖(线上+线下)场景消费,实现消费分期业务互联网化。
可怜的孩子,我那是4.82长,2.67高,帮不上你了
我之前没有说明白吧,让大家误解,真是不好意思。这幅壁画并不是一整张的 而是由4卷壁纸拼成的一幅画 4-1 4-2
4-3 均为1米宽 4-4为80公分 如图左右需拼接的部位已裁切好,请跟施工师傅说明,不需搭边裁切,贴出来是无缝的,当然前提是师傅的技术好,嘿嘿。
打算原价卖吗?
这么快就沉底了
虽然我用不上,帮你顶一下。
我很喜欢,就是收拾起来很麻烦,因为我家4年之前装修的卧室床头玫瑰花壁纸掉色了,是想换一下的,就是倒腾以来太麻烦了,我看挺漂亮的。
阿胶系列正在预订中。。。。。。。。。。。。。。。。。。。。。。。。。。。。。。。。。。。。。。。。。。。。。。。。。。。。。。。。。。。。。。。。。。。。。。。。。。来自老家东阿本地的自东阿阿胶厂家提取的真正的阿胶产品,价格合理,产品保真,订购后现从厂家提货,欲购从速图片来自:我要8766的百度相册图片来自:我要8766的百度相册功能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关联词:阿胶 东阿阿胶阿胶,已有3000年历史,历来被誉为“补血圣药”、“滋补国宝”,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县”。东阿阿胶历来名冠天下,直至今日“东阿阿胶”几乎已经成为阿胶的代名词。东阿阿胶保质期5年,储存可降低火性,使其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补血颗粒,海龙胶,金丝枣,桃花姬阿胶糕,阿胶原粉等阿胶系列很多。
挺大气O,但我不需要,帮顶吧
我喜欢,很漂亮的,过段时间我房子装修,不知道可不可以用的上,建设二村70二型的房子。大家给个建议。谢谢!
倒是挺漂亮的
哈 谢帮顶啊
400出售啦 有需要的没
只要是长和宽,比这幅图略小。就能用得上,价格不贵,很实惠,当然需要安装的话,一定找淘猫安装,装饰工程中心哦
顶下吧          ------佳尚影视制作,代做MV,照片电子相册,动感影集,视频片段排版,企业宣传片。亲你还在为生活中录制的小片段太零散而烦恼么?一个个打开看又太麻烦!那就找佳尚影视制作帮亲解决!您的制作想法佳尚影视制作来实现!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总汇_牛宝宝文章网【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总汇专题: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有下列四个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2.组群布局;3.建筑形象;4.工官制度。一、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主要有3种不同的结构方式:1、抬梁式2、穿斗式3、井干式1、抬梁式(主要方式)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1)中间用抬梁、山墙用穿斗式2)抬梁与穿斗的穿插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1、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完备)其主要构件有:柱、架梁(梁)、桁、枋、椽、斗拱1)柱有六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瓜柱2)架梁(梁)----梁架中主要受力的构件◆按桁(檩)条的数字定出大梁的名称,如三架梁; ◆上下梁架之间用瓜柱支承,瓜柱用角背固定。 ▲ 步架:梁架中,桁条之间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清每步2m.▲主梁----梁架中的架梁称为主梁▲次梁----在檐柱、金柱之间的梁称为次梁 次梁在大式建筑中叫挑尖梁次梁在小式建筑中叫抱头梁当廊子很宽时,两步架宽的次梁称双步梁,一步架宽的次梁称单步梁。3)桁----梁架上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叫桁,小式建筑叫檩(受力材)4)枋----联系两榀梁架之间的,位于桁下的联系材(不受力构件)5)椽----屋面上,承受屋顶重量(如望板、板瓦、脊饰等),其下传送到桁(檩)的构件称为椽。 按步位分有:脑椽(扶脊木下)雀架椽(金桁之间统称)檐椽(出椽部分)飞檐椽(檐椽之上重叠而又更长一些伸出之椽)。(6)斗拱 在大式建筑中用之A、其构件有:斗、升、栱、翘、昂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接处的十字开口构件,坐斗称大斗,小斗也称十八斗。栱----斗栱上与建筑物面宽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的 似弓形的木构件。翘----斗栱上前后中线伸出的弓形木构件。升----栱两端,承托枋或栱的左右开口构件,一般称三才升。正心栱两端的升称槽升子。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其状似象鼻的构件。B、按斗拱所在的位置,斗拱可分为:柱头科(柱头铺作)、补间科(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C、斗拱的作用? 增加挤压面 ?支撑挑檐檩 ?联结柱网 ?减少净跨 ?抗震性能 ?装饰作用 ?等级标志 ?模数作用D、斗的组成部分:▲斗口:大斗正面开口的宽度,清代称为斗口,是官式大木建筑中衡量建筑物的标准单位。▲坐斗:即大斗,宋代称栌斗。▲斗耳:斗的西侧凸起的部分▲斗腰:斗的平直部分(宋式称为斗平)▲斗扁:斗的下部倾斜部分▲无斗耳的斗叫平盘斗E、斗拱的出跳:▲出跴:斗栱向建筑物的里、外挑出,称为出跴。▲拽架:每出一跴,其距离称为一拽架▲ 斗栱名称: 无昂斗栱称为品字斗栱,如:三跴单翘品字斗栱有昂斗栱称为:单昂斗栱(三跴、四铺作)单翘单昂斗栱(五跴、五铺作)单翘重昂斗栱(七跴、六铺作)重翘重昂斗栱(九跴、七铺作)F、斗拱的模数作用▲斗栱在宋代称作铺作,其计算单位用材、栔。材栔的比例是,一材高15分,宽10分,栔高6分,宽4分,足材即1材加1栔。▲清代以斗口为度量衡单位1斗口相当于1材的宽度,即10分。相当于6寸清1营造尺=32cm斗栱分11等级,1等斗口用足材,1斗口(6寸),以后每一等级降0.5寸,11等斗口1寸。1-4等:未见实例 5-6等:大殿 7-8等:厅堂 9-10等:亭榭 11等:给装修用的。 太和殿用7等斗口。计算方法:例如:一个斗栱,也称一品、一组斗栱,称为一攒。清代攒与攒斗栱之间距离为11斗口。清式大木建筑中,明间斗栱6攒(除柱头斗栱外计算),柱与柱应为7个距离,即柱中心之间的面宽为7*11斗口=77斗口。照此类推,次间斗栱5攒,其面宽为66斗口。柱高,清式规定为60斗口,斗口就是衡量建筑的计算单位。2、雀替作用: A.增加挤压面和受剪断面B.减少净距C.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3、屋顶A.屋顶形式有: 庑殿顶、歇山顶、卷棚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1)庑殿顶:四坡五脊,即古书所载“四阿”屋顶,乃高贵建筑用之。2)歇山顶:四坡九脊,较高贵的建筑用之。3)悬山顶:两坡,屋檐悬出山墙,一般建筑用之,防雨较好。4)硬山顶:两坡硬山墙,一般建筑用之,防火性好。5)攒尖顶:圆攒尖顶、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攒尖顶等6)卷棚顶:无正脊B. 大屋顶的基本形态1)深远的出檐,目的是保护木构架和柱、墙。2)翘起的翼角3)凹曲的屋面4)反宇的檐口(屋顶下部叫宇)5)突出的脊饰6)丰富的瓦件C.大屋顶造型的源来 1)帐篷说2)构架说a.房屋拼合说b.用竹做屋顶形成的曲线c.下凹说 屋顶原是平的,但时间长了,柱子下沉,形成凹曲的屋面。3)功能说(由林徽因提出的)a.排水 《考工记》记载:“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轮人:制车匠人;上:上部;宇:下部;尊:陡峭;卑:平缓)b.调整阳光角度 “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盖:屋顶;景:影)D.大屋顶的构造做法1)举折法(宋)与举架法(清)? 举折法:先定好脊榑的高度再往下推算其它榑子的高度(榑:檩或桁)举高=(1/3~1/4)B? 举架法:最下架——五举(规定不得小于五举),最上不大于九举,中间依此类推。2)推山与收山? 推山:是庑殿顶处理的 一种方法。将正脊往山墙两端推出,但檐部不推。?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 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3)侧脚与生起——檐柱做法4)翼角起翘曲线:水戗发戗与嫩戗发戗。E.大屋顶上的瓦件1)屋面瓦件: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帽钉板瓦:1/4圆筒瓦筒瓦:1/2圆筒瓦勾头瓦:带瓦当的筒瓦滴水瓦:带滴水的筒瓦2)屋脊瓦件:正脊、垂脊、戗脊3)吻兽: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走兽:仙人骑鸡、龙凤、狮、海马、天马、押鱼、羧猊、獬豸、斗牛、行什4、木构架建筑结构的优缺点: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3)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4)减少轻微地震危害;5)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易腐蚀;2)跨度、挠度、硬度(质地)都较弱;3)树木成材慢.4)木构建筑发展成熟后,容易走向僵化,不利创新.5、为什么中国古代官式建筑长期以来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1)可以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这是由木构架建筑体系可采用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的特点决定的。2)可以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包括建筑的布局、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3)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如古代建筑中的台基、桂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宫式)建筑的制度。又如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建筑“非壮丽无以威天下”的观念。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所组成的建筑可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同时,又有一套封建秩序、礼制、正统观念来巩固这一套建筑的制度,因而,长期形成下来。二、组群布局1、单体建筑:1)单体建筑构成要素——间,即四柱包围的室内空间称谓“间”。“间”→“单体建筑” → “庭院” →“组群”。2)出廊3)面阔与进深4)单体建筑平面特征:A.多数建筑坐北朝南,规整、严密、前后左右对称,呈矩形布置。B.面阔奇数,明间大,旁各间次之。特殊情况,如北京故宫文洲阁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平面面阔六间,它是取《易.大衍》所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而成的。2、组群布局:基本单位——院落,即庭院1)布局原则:A、中轴对称,可有次轴,或纵横轴并存。B、前后左右庭院一定要串通,有“路”可通,形成空间的联系和过渡(称为“进”)2)布局构成方式:A、合院式,有三合院与四合院,封闭性较强。庭院的大小,形状似建筑的功能需要和地区气候不同而异。这种布局方式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礼制,强调尊、卑、主次、上下、长幼的秩序等级。优点:安静,舒适、防风、防沙。院落大小形状可变,适应性大。缺点:封闭、土地浪费大。B、迴廊式: 组合方式是迴廊与建筑相结合。C、综合式:D、不对称式: 即平衡规整式。3)庭院式布局的多种功能:A.空间聚合功能:联系方便,适合于中国家庭的结构。B.气候调节功能C.场所调适功能:低层高密度D.防护戒卫功能 。E.伦理礼仪功能F.审美怡乐功能4)组群布局特点:A、中轴对称,向纵深发展的布局方式,集中表现在:轴线明确,主题突出。B、以院落为中心的空间组合和序列,集中表现在:空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序列节奏感强C、艺术形象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如同中国长卷书,有起、承、转、合,有始有终,有平铺,有高潮,富有节奏。集中表现在:艺术表现整体观念强,连续,完美。D.突出内向型的布局E.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三、建筑形象1、外形特征:①中轴对称。②上中下三部分:台基、柱廊、屋顶③丰富的色彩与装饰。2、丰富的平面变化引起丰富的屋顶变化。中国屋顶是民族特色主要的表现之一。除常见的几种屋顶形式外,还有钩连搭式(拼连式屋顶)、十字脊顶、丁字脊顶等组合类型。3、不同的台基、柱身、屋顶组合丰富的建筑形象。台基----低台、高台;简台、繁台(须弥座);单层台、二层台、三层台;工字形台、凸形台等。柱身----虚:柱廊、斗栱、门窗、格扇。实:墙身。 五德终始说:4、瑰丽多采的建筑色彩,是中国古建筑形象特点之一。由于保护屋面而采用了琉璃瓦和脊饰。由于保护木材而采用了油漆、彩画。土 →木→金→火→水→土朝代更迭:黄帝→夏→商→周→秦→汉黄 →青 →白→红→黑→黄5、装饰:全国装饰分为:1)京式,即官式;2)苏式,江南苏州一带;3)粤式,广东地区为主。还有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三塑(泥塑、灰塑、陶塑),嵌瓷,琉璃。6、装修:有天花、藻井、槅扇、槛窗、支摘窗、挂落、雀替、门罩、屏簾、横披、家具等。7、彩画:(1)京式(官式):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2)苏式(江南苏州)◆和玺彩画题材以龙、凤、锦为主,色彩加点金。枋心两侧有∑线。用于宫殿帝王所用建筑物上 ◆旋子彩画题材用花瓣,用整瓣或半瓣,如一整(瓣)二破(半瓣)。用于宫殿建筑。◆苏式彩画用于园林或住宅的柱廊梁枋上,作包袱形,内书山水、人物、动物、花卉,书法比较自由。四、工官制度1、名词解释: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即工官制度。2、历史沿革: 商→ 周 → 唐 → 宋 → 清工→ 司空 → 都料匠 → 称将作监、将作少监、少府→工部3、工官的职务:1)主持建筑工程的设计。2)管理、估计工料和储料、施工。4、优缺点: 优点:他们的职业世袭,技术祖传,质量保证;缺点:工人被看作“下人” ,社会地位低下;留于保守,墨守成规。世界六大建筑体系:东方:黄河流域中国建筑体系恒河流域印度建筑体系两河流域的波斯建筑体系(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西方:爱琴海的希腊建筑体系尼罗河的埃及建筑体系南美洲的玛雅建筑体系第二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述略一、原始社会建筑 (上古时期)(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旧石器 →中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为旧,磨为新)三代以前,谓之史前,史称三皇五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黄河流域天然崖洞→地穴建筑→ 半地穴建筑→ 地面建筑旧石器 →中石器 →新石器时代?地穴建筑?半地穴建筑?地面建筑西安半坡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即仰韶文化时期)2、长江流域:巢居→干栏式建筑3、原始社会建筑说明:1)建筑主要是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2)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是根据地理、环境状况而定。3)原始社会的建筑类型首先是住宅。因为“人类在从事文化艺术之前,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马克思语)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476春秋)(约1600年)1、社会特征:A、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出现社会分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B、产生了阶级分化与阶级对立—奴隶与奴隶主C、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青铜工具得到校广泛的应用2、建筑成就:1)技术上A、由于青铜器的运用,墙壁光滑陡直,柱础上还有铜櫍垫托。B、由于制陶技术的发展,发现郑州商城房屋遗址,地基填土夯实、焙烧、铺白灰筑成。C、夯土技术的发展,在施工方面有了版筑法,为高台建筑出现打下基础。D、出现定向法、定平(水平)法。2)在建筑形制上,盛行高台建筑,又叫台榭建筑,有房称榭,无房称台。A、高台建筑优点:地势高,防虫、防水、防潮、防野兽。B、高台建筑缺点:浪费劳动力,夯土费时,上下使用不方便。3)建筑类型增多,除住宅外,出现台邑(大夫之城)、国(诸侯之城)、城、郭、市(市场)、肆(手工业作坊)、间里(住宅区)、宫室、宗庙、陵墓等。在城市方面:《考工记》记载周朝的都市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思是:“工匠建造王城,每边长 九里,各有三个门。城内纵横 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九轨(一轨为8尺)。王室居中,左侧宗庙,右侧坊社(或社庙),前面是朝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4)建筑形式上:四合院已形成,屋顶人字形,木构架,“茅茨土阶”阶段。《考工记》:“商人四阿重屋。”5)在艺术上—木材上已有雕刻、绘画。但实物不多,文献记载如《淮南子》:“桀纣为璇室(美玉也)、瑶台(以玉钸台也)、象廊(以象牙为廊)、玉林”。三、封建社会建筑(一)战国秦汉、三国(公元前476年公元280年,七百余年)1、社会特征:A、从分裂走向大一统B、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生产力发展C、封建生产关系出现。2、建筑主要特征:1)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基本形成(在汉代)A、铁工具(斧、锯、锥、凿)的普遍运用促进了榫枊结构的发展,促使木构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简瓦、板瓦运用。砖也出现了(秦砖汉瓦)。B、战国时的高台建筑逐渐衰落,秦汉时代楼阁建筑开始兴起。楼阁有数多优点:1)人在平面上活动,较之登高台方便;2)木构建筑在平面使用上也较灵活。3)建筑形式可以做到雄伟、壮丽、能满足封建帝王“非庄严无以威天下”的目的2)在城市方面,布局结合地形,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已形成制度。3)在建筑类型上,除宫室、陵墓、住宅、苑囿外,仍盛行祭天地的辟雍、坊社等礼制建筑陵墓:地上陵台(方锥形)实例: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寝(二)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65~960年)建筑主要特征1、中国木构建筑体系已经成熟,斗栱大量出现在建筑上。2、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古代建筑达到繁荣。3、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在建筑类型新增了塔、幢、石窟和寺院。4、在建筑技术上,砖石建筑得到了较大发展。多用在陵墓、桥梁、塔幢和牌坊。5、城市布局方面,里坊制度达到鼎盛时期。主街长8公里、宽150米。主街左右用纵横街道分全城为一百零八坊和两市。设计者是杰出的建筑和规划家宇文恺。6、建筑艺术真实而成熟(三)宋、辽、金时期(公元960~1279年)这在历史上是南北封建割据与对峙的局面。建筑主要特征:1、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建筑类型的变化。2、城市中里坊制度不适应了,出现了沿街设店和按行业成街的布局。3、人口的增加,产生了娱乐性建筑和公共设施。如:邸店(旅店)、酒楼、瓦子(戏院)、作坊和商店也有较大发展。4、以中国山水画为特征的园林也兴起并发展起来。如:艮岳5、南方的建筑风格转向纤细、华丽。6、建筑著述的发表:《营造法式》的编纂和颁发,是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主将作监李诫所完成 的。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坊庙、宫署、府第等建筑工作而颁布了这一部各类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 用书。(四)元、明、清时期(公元年)1、社会状况: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繁荣,给建筑带来大幅度地变化和发展,从城市规划、各种建筑类型,一直到装饰、装修、家具、色彩等。同时,清政府的封建保守,愚昧落后的政策也束缚了生产力,摧残了明代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新的建筑类型、技术得不到应有的发展。2、在建筑创作方面,突出的有三个方面:1)建筑群体的发展,如城市规划、各种大型群体建筑等。著名实例有:元大都和北京城,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山东曲阜孔庙与承德避暑山庄2)建筑装饰、装修、家具、色彩、彩画等的发展。3)多民族国家建筑形式,技术和风格的融合和交流。第三章 明清北京城与故宫一、 明清北京城 1、历史沿革 北京沿革:燕国都(蓟)→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2、元大都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局。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北京鼓楼西侧,积水潭东岸)。 北京道路系统成方格 网状。城和宫殿后移。 道路分为主干道 (25m)和一般胡同 (6—7m)。3、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了便于防 守,将城北纵深约2.8公里较冷僻的城区 舍弃于城外,另筑了一道北城墙,使城市 面积缩小约百分之四十。在以后的半个 世纪里,这里是一座地方性政治、军事中心城市——北平府。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决定把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为了仿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在宫前布臵五部六府官衙,又将南城墙向南移了约0.8公里。到明代中叶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于北方蒙古部族的军事进犯威胁到北京城的安全,又在城外加筑一道外郭城以加强城防。但限于当时财力,这道外郭城墙只修筑了南面8公里就从东西两端折而向北和旧城城墙相接,使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凸”字形轮廓。这个格局一直保持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 从以上北京城墙三次向南移动中可以看到城市在逐步向南发展。 ? 造成这种趋向的原因是,城市对外交通以及居民的结集地,商肆、旅邸栉比鳞次,人口异常稠密,加上通向南方的陆路交通,以及通惠河漕运重新开通后码头也汇集在前三门外,使这一带格外繁华。? 为此,永乐十八年和嘉靖三十二年两次向南扩城,把原来城外最热闹的居民区围入城中,同时也把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天坛、山川坛等一并围入。4、北京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臵,宫城外圈套筑皇城,皇城外套筑内城,构成三重城圈。宫城内采取传统的“前朝后寝”制度,布臵着皇帝听政、居住的宫室和御花园。北京正阳门、瓮城、箭楼?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箭楼砖砌壁垒式建筑。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厦,连城台通高38米,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5、宫城南门前方两侧布臵太庙和社稷坛,再往南为五府六部等官署。宫城北门外设内市,还布臵一些为宫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这种布臵方式完全承袭了《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传统王城形制。6、北京城布局特点:(1)高森重重的围墙;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2)规整、严肃对称的中轴建筑布局;(3)道路棋盘式,街坊胡同式,住宅合院式;(4)充沛的水源布臵和通畅的排水系统。二、北京故宫1、概况:又名紫禁城,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历时14年才完工。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为南北长的矩形,四面各开一门,以南门为正门,中轴线穿过南北之门。宫内大体可分外朝、内廷两部分。? 外朝在前,为礼仪及行政办公区;? 内廷在后,为帝后居住区。? 宫城由若干大小院落组成。内廷主体称“后两宫”,以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三殿为主,建在全宫中轴线后部,四周由殿门、廊庑围成矩形院落。乾清宫、坤宁宫二殿都是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属帝后正殿的标准规格,是家族皇权的象征。外朝在中轴线上前部,主体称“前三殿”,即建在高8米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四周由殿门、廊庑、配楼围成院落。 它是皇帝举行大朝会及国家其他大典的地方,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文华、武英两殿也属于外朝部分。? 文华、武英两殿都是皇帝的别殿(便殿),是皇帝召见臣下和斋居之所。武英殿又作为皇后生辰时大臣们的“命妇”在此进贺的场所。文华殿又是读书、授课的地方,殿内供有孔子像。2、前朝?左右的体仁、弘义二阁虽是配楼,也用最高规格的庑殿顶,为全国惟一孤例。?院落长 ?外朝主殿太和殿面阔十一间,为重檐庑殿顶,殿内用金龙柱,比乾清宫又高一等,是全宫最高规格的建筑。 437米,宽234米,也是全宫最大的。?太和殿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正中放臵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保和殿在故宫中和殿后,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谨身殿,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乾隆时重修。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清时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后期以来,保和殿也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式的处所。? 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文渊阁座落于明代圣济殿旧址,它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开始修造,1776年建成,专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皇家重要典籍。它与北京郊区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北四阁,也称内廷四阁。?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构造,仿照宁波天一阁的规制,楼上为一整间,楼下则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的意境,意在防火。3、后宫(内廷)部分,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东西六宫之北,隔一东西向巷道,各建五所并排的院落,每院内各建前后三重殿堂,各有厢房,形成三进院落, 是皇子住所。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规整对称地布臵于后三宫左右。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两条南北向巷道。每巷自南至北各建三宫,东西各六宫,宫间隔以东西向巷道。每座宫都是一独立单元,外围高墙,正面建琉璃砖门;门内前为殿,后为室,各有配殿;后室两侧有耳房,形成二进院落。东西六宫是妃嫔的住所,其东西外侧原尚有内库房。内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区,主要部分分三路。中路即中轴线上的后三宫。? 故宫的后半部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 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 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 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 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交泰殿,《易·泰》:“天地交,泰。”?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明代,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按满族的习俗把坤宁宫西端四间改造为祭神的场所。?在清代,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养心殿在西六宫前,是清代帝王的住地,日常办公、接见臣下部在此,取代了明朝以乾清宫为内廷主殿的地位。 ?东暖阁是皇帝起居和召见亲近大臣的地方,室内装修素朴古雅。?养心殿东暖阁,慈喜太后“垂帘听政”之处。5、特点:(1)处处反映出皇权为中心的思想,如建筑布局、体型、大小、开间、重檐、台基、色彩、斗拱、彩画等都表现突出太和殿这个建筑中心。(2)等级制度森严。高围墙,重重院落,森严的门禁戒卫,宫内一片阴森气氛。(3)从布局上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方式:A、突出了中轴对称的空间序列 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C、尺度上的处理很严谨 D、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4)技术设施考虑周密。排水:在70多公顷的宫城中有河道约12000米供防卫、防火、排水用。宫中又有完整的沟渠系统,所有地面水均排入金水河,再排入护城河,故大雨也从不积水,宫中用水有井约八十口。防火:有防火墙、防火道等。采暖:设有火道坑,室外台基边裁口设焚炭处,热空气可通至室内。(5)在建筑艺术上,无论装饰、装修、家具或色彩、彩画,均丰富多彩、灿烂绚丽。(6)整个建筑环境,气氛协调。太和殿庄严肃穆,而后花园布臵了亭台楼阁,建筑轻巧,绿树成荫,富于生活气息。(7)用料讲究,施工精细A、用人:十万工匠、百万夫役B、用木:太和殿用木5200立方米,即2.2立方米木材/每平方米C、用砖:砖48斤/每块,采用磨砖对缝的工艺,重要地方铺7层砖。金砖的使用。D、用石:铺地,整石每块1万多斤,铺地用石10万多块,台基、台阶都用石,来自房山县大云窝。太和殿后的御路石重200多吨。6、突出建筑的设计手法分析 (1)从群体来说,手法有:1)中轴对称,最正中布臵太和殿建筑。2)步步高升法,用台基抬高太和殿,使其产生高大雄伟的效果。 3)五门制引向太和殿。4)不同形状、大小的广场的变化,最后引出太和殿。 5)周围建筑尺度较小,对比突出太和殿。6)环境的严肃气氛(不植树木)以突出太和殿(2)从单体上分析手法有:庞大的体形;高耸的外貌;高等级的屋顶(重檐庑殿顶);11开间的面阁;崇高的台基;高贵的彩画和装饰。 总之,太和殿是布局中心、功能中心,也是视觉中心、构图中心。7、太和门和其庭院的设计方法:太和门是故宫中轴线上的一个设计难点:午门使太和门必须大,而太和殿又使它不能太大。 (1)拉开与午门的距离(2)引河入院,河作为配角起了很大作用4、御花园御花园南北深八十米,东西宽约一百四十米。园内的主体建筑为钦安殿,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以它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地布置了近二十座建筑。由于多数建筑倚墙而建,只有小巧的亭台立于园中,因此园内尚显得比较舒敞。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紫禁城内的花园,其位置若在主要宫殿轴线上,则采取均衡对称,左右呼应的布局,如御花园和慈宁花园。如果花园位置不在宫殿轴线,而是在主体宫殿之侧,布局则灵活多变,以曲径通幽,迂回曲折,取得步移景迁的艺术效果。建福宫花园与宁寿宫花园就是如此。第四章 坛 庙一、坛庙的起源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它最早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后期。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有祭祀起源迹象者大约为2-4万年前,最多为10万年前,更早的迹象则难以寻觅。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了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人类早期的坛庙多为露天形式,后来随着社会和建筑的发展,坛保留着露天而祭的形式,庙则有了各种形式的发展。二、坛庙的种类1、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在封建社会,对坛庙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帝王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京城是否有坛庙,是立国合法与否的标准之一。明清北京,宫殿前左祖右社,南面设天坛祭天,设先农坛祭神农;日坛在东面;月坛在西;地坛和先蚕坛在北。其中天地、日月、社稷、先农等由皇帝亲祭,其余遣官祭祀。社稷坛祭土地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着国土和政权。不仅都城有社稷坛,王国诸侯和府县也有,只是规格较低,皇帝的社稷坛用五色土,而王国用一色土,坛比太社小3/10,府县则小1/2。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之礼之处。东岳泰山,汉武帝后历代的“封禅”的活动,使得泰山之岱庙规模宏大,仿帝王制度。中岳嵩山庙与泰山岱庙的规格、形制一般。“明堂”,最早是皇帝居住,处理政务与大臣商议朝政及祭祀的地方,后来主要用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汉长安南郊的明堂辟雍, 是早期的大型建筑遗存。2、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太庙建7庙或9庙,或在一座建筑里设7室或9室。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9架,奉5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5架,奉4代祖先。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父、祖2代神主。3、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包公祠等三、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一 总 概 况(一)平面组成 1、内、外坛2、五组建筑群:(1)圆丘与皇穹宇(2)祈年殿与皇乾殿(3)斋宫(4)神乐署与牺牲所(5)丹陛大道(二)平面特点1、中轴线偏东2、大门西向3、密植的柏树环抱着疏朗的建筑,气氛庄严肃穆二 主要建筑分析(一)圆丘1、概 况2、特点1)平面方圆以象征天圆地方2)矮围墙高1.8米,外面古柏耸天,似在脚下,有超脱而上,与天相接之感。3)圆丘所有平面直径、栏板、石级、石块的数目都是奇数,并大都与“九”有关。4) 色彩处理,灰色的砖地,暗红的围墙上覆盖蓝色琉璃瓦,墙外是苍翠的松柏,深沉的色调,把白色丘坛烘托出来。(二)皇穹宇1、概况:2、特点1)内部雄伟壮丽。 A) 天花藻井由镏金斗栱承托,色彩鲜艳B) 八根金柱,画满了红地金花的卷枝莲2) 声学处理成功,表明了施工的精度 。3)从皇穹宇入口的砖砌拱门向内看,以门框为景框,望见皇穹宇为一完整之画面。(三)祈年殿1、概况:祈谷坛上为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2祈年殿内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内外楹柱各12根,中间四根楹柱叫通天柱或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中心4根柱子表示 一年有4季第二排有12根柱子表示 一年有12月外两排加起来有24根表示 一年的24节气三排总共有28根表示 28星宿内部的36根短柱表示 36天罡周围矮墙的72根敦柱表示 72地煞天坛祈年殿内中心石-天然大理石(龙凤石)3、色彩处理采用灰地、白坛、蓝瓦。围墙内高1.8米,外看高3米,人在其中似乎站在天空,这种处理手法,充分反映了崇高敬天的思想。4、处理手法特点1)象征主义手法;2)空间处理采用“先小后大”,“欲弛先张”的对比手法 ;3)气氛处理,极力营造与天相接的氛围;4)色彩处理采用灰地,白台基、蓝屋顶,代表了天空的色彩,表现出庄严肃穆感。结束语?北京天坛总平面——圆丘——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天坛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给全人类留下的丰厚的遗产!第五章 帝王陵寝一、墓葬的源流、地下埋葬制度与墓室1、墓葬源流: 灵魂不死观念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2、地下埋葬制度的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合葬→父系氏族公社的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 贫富分化与阶级对立后出现的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出现了高规格的墓葬形式: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如商王陵墓? 商王陵墓,其墓室是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坡度很陡,在70度左右,深度在15米以上。大型墓穴,四壁做成数层台阶,呈多级的倒台形,台上放臵牺牲和其他祭品。墓穴四面各有一条斜坡墓道,称羡道。四出墓道,即亚字形墓,等级最高,应是商王陵墓。?3、墓室的发展:(1)西汉以前,帝王、贵族用木椁为墓室:A、用木枋构成箱形椁室1至数层,内臵棺;B、“黄肠题凑”,内臵棺及葬品。(2)西汉时期的空心砖墓室(空心砖兴起于战国末期)(3)东汉时期的砖拱墓室(4)唐宋砖拱穹隆顶及明清的石作拱券结构? 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高,总高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中心突出,主次分明。秦始皇陵——方上4、因山为陵? 唐代21个皇帝,除武则天合葬于乾陵,唐末年的昭宗“和陵”在河南渑池、哀帝“温陵”在山东荷泽外,其余18帝都葬在渭河以北,西起高宗乾陵,东止玄宗泰陵,绵亘一百多公里。史称“关中十八陵”。? 唐18陵的构筑分“积土为方上”和“因山为陵”两种形式。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坟丘用夯土筑成, 是覆斗形土冢;其他14陵,利用山势,在山南开凿墓室,因山为陵。一般贵族勋戚仍平地起坟,积土为冢。唐高祖李渊献陵覆斗封土献陵为覆斗形封土墓,为首座真正意义上的唐代帝陵,由于年代最为久远,所以地面遗留很少,除了封土堆以外,基本上只有一只石羊、一只石虎和一对华表。?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是李世民的陵墓,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建陵从唐贞观十年(636年)埋葬长孙皇后时开始,到安葬太宗时为止,历时13年。以帝陵为中心,陵前庞大的陪葬墓群构成扇形布局。气势宏大。昭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昭陵六骏-飒露紫及丘行恭(贞观年间)今在费城宾大美术馆拳毛騧(高173,贞观年间)今在费城宾大美术馆什伐赤(据考证,什伐是波斯语“马”的意思,所以它是一匹来自波斯的红马。)特勤骠 特勤是西突厥部落名,在今天的伊犁河谷,特勤骠应当是今天的伊犁马。白蹄乌(高172cm)青骓二、乾陵? 乾陵利用梁山的天然地形营建陵墓。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下。南面两峰(名“乳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夹着神道(司马道)。?乾陵在陕西乾县北山区。主峰梁山山体雄浑,左右有小山辅翼,四面山丘愈远愈低。主峰南恰有一南北走向余脉,岭脊高出左右,南延1公里余降至平地,又左右分开,聚为两座小山。?建陵时,以主峰梁山为陵山,山腰凿羡道、辟墓室,山前建献殿(祭殿)。环主峰建方形内陵垣,四面辟城门,门外建阙、设石狮,城四角建角阙,体制宛如一座宫城。?乾陵的玄武门、朱雀门、神道(也称司马道)直接模拟唐长安城的玄武门、朱雀门及朱雀大街;内城、外城的布局也是模仿唐长安的宫城、皇城和外郭。神道由双乳峰之间的华表为起点,到述圣纪碑和无字碑为止。两边为成对的石刻鸵鸟、翁仲、狮子、翼马等形体高大、庄严肃穆的仪仗。神道末端,述圣纪碑和无字碑分列西东。其后是已经进行了局部复原的双阙建筑,再后便是分成东西两组的六十一藩臣像。 最后即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是据文献记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的唐代帝陵。? 神道从第一道门开始,有东西二阙遗址。? 第二道门在东西乳峰之间,有瓦砾遗存。? 乳峰上臵乳阙。? 唐代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为内城墙,四面有门。其外设外城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鸟和华表)臵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内城南门内修筑献殿。? 乾陵无字碑,在七节碑东侧。整石,螭首形。? 碑上无一字,来由说法不一。? 有人说武后曾有遗言:己之功过由后人去评;? 有人说武则天自以为功高莫名,非文字所能形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如今发现碑上刻有不少的文字,那是自宋金以后为后人所作。? 乾陵“述圣记碑”,俗称“七节碑”,是武后为高宗立的记功碑。? 碑高6.3米,宽1.86米,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面镌刻着各种兽纹的是基座。? 碑身五节刻有8000余字,由武后撰文述记高宗的功绩,由唐中宗李显书写。时至今日,经千余年风雨剥蚀,现在除一、二、四面尚能见到一些残存的部分,第三面已渺无一字。? 外国君王石像,61尊。又称蕃酋像、王宾像。石像宽腰束带,双手前拱,躬礼侍立。石像背后刻有国名、人名,今已漫患不清。? 有说石像是臣服于唐朝的外国君王(或特使)及少数民族首领。? 从服饰看,多为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西亚一带人士。头大都被毁,仅存两尊完整,皆深目高鼻。? 石像之上原来可能有房屋。一说: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唐乾陵陪葬墓乾陵袝葬近亲、功臣墓17座,已发掘5座,均被盗过,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薛之超墓、李谨行墓。4、宝城宝顶(明清)? 宋时于陵区种松柏或枳桔,鹊台、乳台等上面都有亭阁以及献殿等木构建筑,堂皇富丽,今均不存,仅余一些夯土堆。唯石雕保存基本完整。? 宋代诸陵石雕群由南向北,其排列顺序和数量大致是:望柱一对,象一对(配有象奴一对),瑞禽一对,角端一对,仗马二对(配有控马官四对),石虎二对,石羊二对,客使三对,武臣二对,文臣二对,走狮一对,镇陵将军一对,宫人一对,内侍一对。共计五十八件。? 宋陵角端形象为狮身、独角、长尾、四爪,上唇特长(有的前伸,有的上卷)。? 碑形驼鸟(朱雀)浮雕的陈设最早见于乾陵,此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向宋陵的瑞禽马面鸟过渡。早期宋陵形成了完整样式,并沿用始终。? 客使,唐陵也有设臵,但未列入定制。乾陵南门两侧有六十一尊人物立像。? 到了宋代,客使列入定制,而且有三对之多,从服装容貌上又有很大差别,表明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反映了当时中外交往的频繁和统治阶级使“四夷来服”的主观愿望。十三陵——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帝王陵寝建筑明长陵与祾恩殿长陵的祾恩殿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之一。第五章 宗教建筑第一节 塔一、来源塔(STUPA),又称塔婆、浮图,乃印度STUPA一语翻译而来, 最早的用处,乃佛死后,埋舍利之所,其最早的式样如图。佛教中的仪式是绕塔而行,故佛寺布局是以塔为中心。二、沿革:佛塔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楼阁建筑的影响,变成高层建筑的塔,其特征是多层楼阁建筑,顶上加佛教象征物,即“覆缺”和“相轮”,称为“刹”,实际上,“刹”的含意,即缩小的印度墓式样。我国最早的塔——永宁寺木塔 ,方形平面,九层,木结构,每层柱子都绘有彩画,金色斗栱,金钉,红色门扇,刹上有宝瓶和十三层金盘(即相轮),惜已毁。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省登封县的嵩岳寺塔,平面十二边形(接近圆形),高十五层,砖砌造,现仍完好。唐代,塔与楼阁结合,其典型形制为:平面四方形,高七层,如西安市的 唐代大雁塔与小雁塔。宋、辽、金时代,塔平面变为八角形,塔层为单数(阳数),结构为变层套筒式。八角形的塔基稳固。有抗震抗风作用,外观也比较丰富,雄伟,壮观。实例如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造,八角平面,外观五层,内有四层暗层,高67米。元代信奉喇嘛教,所建的塔叫喇嘛塔,又称藏塔,由尼泊尔传入,喇嘛塔由塔基,塔身,相轮三部份组成。如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建的塔有一种形式,称为黻塔,即在一个大台基上,四角建四个小塔,中央建造一座大塔,五座塔代表了东南 西北中。北京大正觉寺塔是汉式黻塔,又称金刚宝座塔。北京西黄寺塔则属于喇嘛式黻塔。此外,在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州,还有一种受缅甸佛塔影响的喇嘛塔,名曼飞龙塔。除黻塔外,明代已不建具有佛教意义的塔了,明代在南方建有不少的砖塔,一般为风水塔。它往往建在城郊,作为城府的一个标识。三、类型依形式分为五类: 1、密檐式塔 2、楼阁式塔 3、单层塔 4、喇嘛塔 5、金刚宝座塔1.密檐式塔,砖造,不上人。实例:1.1 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中国现存最早的塔1.2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文明元年,684年)1.3 河南登封县法王寺塔(唐),平面方形,十五层檐。1.4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1.5 北京天宁寺塔(辽)1.6 南京市棲霞寺舍利塔2.楼阁式塔。2.1 木造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亦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中国现存最早的木塔2.2 砖身、木檐、木廊、木平坐、木斗栱。例:A.杭州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创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后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B.苏州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南宋绍兴年间,年)C.上海龙华寺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2.3 砖身叠涩砖檐、砖平坐、即全砖塔例:苏州虎丘云岩寺塔(五代吴越钱弘淑十三年,959年)。2.4 砖身砖仿木出檐、仿斗栱。例: A.河南开封佑国寺铁塔(宋庆历年间,1041年起) 高57米,13层,可登临。B.河北正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11层,高84米,可登临,瞭望防御用——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座塔2.5 石身,石仿木出檐、仿斗拱例:泉州开元寺双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2年,916年,原为木塔;宋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石塔)高44.06公尺,八边3.单层塔,又称墓塔。砖造或石造。例:A.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东魏武定二年,544年 B. 山西运城招福寺和尚塔C.河南登封县嵩山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唐) D.云居寺单层塔4.喇嘛塔例:A.北京妙应寺白塔(元)B.北京北海环岛白塔(清)5.金刚宝座塔,即黻塔A.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明)B.云南曼飞龙塔C.北京西黄寺金刚宝座塔(明)四、实例分析: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塔(图在前面)1、年代: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2、建筑概况:这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位于现山西应县县城 西北部,在当时是全城的几何中心点。3、总平面:塔位于寺的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中轴线上,保持南北朝佛寺“前塔后殿”的平面布局传统。在总体构图方面,站在山门内,恰好将全塔收入视线内,而后面大殿又恰好在塔的后檐下的视角范围内,这种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确定总体布局的方法,是该时建筑设计的一项法则。4、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内四个暗层,外观五层最下层为重檐。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体形庞大呈现雄壮华美的形象。5、结构:塔身采取内外双环柱布局或称双层筒式结构。内檐柱八根,外檐柱二十四根,内外柱用梁枋联络,组成整体构架。九层的结构实际上是重叠九个具有梁柱斗栱完整构架的单层结构。八根内柱由底层垂直接通、直达顶层。外层柱则逐层内收半个柱径。 暗层内全用斜撑木,做成三角形以加强构架的刚度,从而使此塔更坚固和更稳定。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八角形平面,比方形平面更稳定。它使用双层套筒式结构,等于把中心柱扩大为内柱环,不但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加了塔的结构刚度。6、优缺点分析:优点:(1)用木结构能建造九层楼阁,在技术上是杰出的,它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如:结构、力学、地震等问题,说明这时期木构建筑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2)造型优美、雄健、稳定,构图和谐统一。(3)在民族化道路上给建筑创作也提供一条途径。缺点:(1)高层建筑用木结构,在结构上、经济上、材料上,是不够进步的,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受到了局限。(2)结构体系中,檐柱不对准一条垂直线,在力学上是不合理的。五、其它塔欣赏六、经幢1、定义: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始见于唐,至辽宋时颇为发展,元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2、历史沿革:唐代经幢形体较粗,装饰也较为简单,如原起寺经幢。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如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北宋景祐五年,1038年)第二节 佛 教 寺 庙一、我国佛寺的类型1、以佛塔为主——我国最早的佛寺类型。2、塔殿并重:唐代已有塔院,或“前塔后殿”,或“前殿后塔”,或塔在殿侧,或殿前用双塔。3、以佛殿为中心——伽蓝七堂制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族的“舍宅为寺”。多采取“前殿后堂”的形式。宋、金后,汉族佛寺只建殿不建塔,明代寺院中所建造的塔已失去了宗教的意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僧堂斋堂东司、西净方丈二、实例分析▲ 五台县的南禅寺(唐建中三年(782年)——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构建筑(一)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1、年代: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大型木构建筑。2、佛光寺总平面:东北高山斜坡,西南平敞。大殿建于全寺高地,坐东面西。布局四合院,塔在左后侧。院中有经幢一座。3.佛光寺大殿平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34.4M*17M,约2:1)外檐柱一周,内柱一周组成,形成内外相套的两个空间,即双层套筒式结构(宋代称为“金箱斗底槽”)。这种结构在稳定性方面是良好的,对防震可起一定作用。4、结构:以梁与柱为界,分内槽与外槽。A、内槽大梁为前后内柱(清式称金柱)之间的联络材。B、内柱、檐柱同高,联络材为明栿,作月梁形。C、天花为平暗D、脊桁之下不用矮柱(侏儒柱)而用叉手叉脚人字形。唐以后少见。E、斗栱: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佛光寺大殿 七铺作(左图)柱与柱之间,施补间铺作一朵,出华栱两跳,下无栌斗,坐在木枋上,已失斗栱作用。转角铺作,在转角处,增加昂一层,昂头施金瓶,以承托角梁。斗栱富于机能作用。内柱为四抄铺作6、佛光寺大殿反映了隋唐木构建筑的成熟(1)平面结构严谨;(2)结构富于机能;(3)材栔制度已趋标准化;(4)设计施工已趋定型化,如设计有都料匠制木样、封图样,知道用缩尺;(5)保护木料,产生了矿物油漆和琉璃;(6)建筑风格朴实粗壮。佛光寺大殿代表的雄健的唐风:?斗栱宏大:占柱高1/2。?出檐深远:挑出约4米,相当于檐口至台基面高度的1/2。?坡度和缓:1比2的和缓坡度。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面,突出了斗栱在立面构图上的重要地位?装饰简洁:屋面脊饰之鸱尾。正脊用叠瓦。?比例方整:立面柱高与开间的比例近方形。鸱尾在左右第二缝梁架上,这样,正脊、鸱尾、屋顶、柱身构成庄严稳重的和谐形象。?纠正视差:柱有卷杀、侧脚及生起,因而屋脊及檐口皆呈和缓的起翘曲线。佛光寺东大殿-供养菩萨佛光寺大殿内的唐塑,虽遭近代庸匠劣手的重塑,艺术风貌大损,但骏骨犹存,透过庸俗的外表仍仿佛可见唐代原作的精彩照人之处。佛光寺东大殿施主女弟子宁公遇像(大中十一)佛光寺内还有一位面貌丰满、袖手趺坐的世俗妇人像,便是捐建这座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佛光寺东大殿-前槽北次间栱眼壁壁画(西方佛会)(唐)(二)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1、年代:辽统和二年,984年。2、概况:寺在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重建,现存山门、观音阁均辽代原物。从山门到阁原有回廊相连,现已没有。 山门三间,单檐四坡屋顶,由于台基低矮,斗栱雄大,出檐深远,而脊端鸱尾形制遒劲,给人以壮观稳固的印象。 独乐寺观音阁通过山门后部的明间,恰可以把观音阁全部收如人的视线范围内,既无遮挡,也没有太大的空隙,是“框景”与“过白”的成功范例。观音阁高三层,外观则高两层,中间是暗层。阁中置一座高16米的辽塑观音像造型精美,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塑像。该像直通三层,所以阁内开有两个空井,以容纳像身,第三间明间在主像上覆以藻井,左右次间则用平棊。 独乐寺观音阁十一面观音像(辽统和二年)观音阁供奉密宗观音像。密宗自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国后,流布较广,但至唐末中原地区密宗已趋衰微。由于中原汉民族的北徒以及统治者的提倡,在辽代信仰密宗较为普遍,特别是辽代后期,密宗发展臻于极盛。密宗由空海传入日本,血脉不绝,派系繁多。3、结构特点在结构上:用内外两槽的构架,明栿草栿两套屋架,与佛光寺大殿一致。说明辽代建筑直接继承唐代建筑的衣钵。 夹层(暗层)用斜撑,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叉柱造:平坐之外柱不与下层檐柱重合,而是叉在下层柱上的斗栱之上,并收进少许。柱子有侧脚观音阁上下层柱的交接用了叉柱造,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 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这种做法和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同出一辙,它经受了近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七铺作,观音阁(右图)观音阁斗栱宏大,约为柱高之半,补间铺作小而简单。台基低矮,屋面坡度和缓。? 梁思成评价:“(独乐寺)伟大之斗栱,深远之檐出,及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现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刘敦桢评价::“(独乐寺)在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色。”(三)河北正定隆兴寺1、概况: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才用现名,其总平面至今仍保存了宋代风格,呈有南北中轴的狭长方形。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再进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厨 房、马厩等。摩尼殿后有戒坛(四周的回廊和后端的韦陀殿已不存)、慈氏阁、转轮藏殿。再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山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山门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2、摩尼殿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建。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七间约28米。重檐歇山顶。平面立面特点是四面中部都出抱厦,外檐不用檐柱而用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其特点是面阔和进深的方向的次间都比稍间来狭小。檐柱有侧脚和生起。正定隆兴寺大悲阁铜铸观音(开宝四年)24米3、转轮藏殿:因殿内设一可转动的藏经橱,故名。平面:(1)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加雨搭;(2)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故将内柱向外侧移。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转轮藏内部核心支架(左一图)转轮藏下部的藏针——一种类似现代轴承的构件(左二图)转经筒(3)底层因设八角形的转轮藏,所以将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采用的手法。转轮藏殿结构特点:因功能需要,改变结构,改变形式(1)因设转轴藏,改变平面柱位,移柱法。(2)采用雨搭,一则为空间需要,二则富于稳定用。(3)增加曲梁以求稳定。使柔性结构走向刚性。(4)增加游柱加强稳定,上面金字架也是如此。(5)斗栱变小屋檐短,形式过于纤细,风格也变了。(四) 其它佛教寺庙1、华林寺2、恒山悬空寺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当地有一句形容此寺 惊险的民谣:“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明人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将悬空寺称为天下巨观。第三节 石窟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称为石窟寺。石窟寺的开凿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盛行于南北朝。中国石窟从形制上考察,可分为5大类:?①窟内凿有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窟内设置以释迦等形象为主像的?③备高僧宣讲的讲堂窟;???此外,还有大量单独存在或附凿在各类石窟附近的摩崖造像。最早兴建石窟的是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新疆石窟主要有:其次是新疆东邻的中原北方地区; ? 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最早的)再次是南方地区; ? 库车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最后是西藏地区。 ? 吐峪沟和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原北方地区,主要有: 南方地区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个地区?敦煌莫高窟是新疆以东开凿石窟最早 摩崖龛像多于开凿石窟,且布局分散。主要有: 的地点,此后陆续兴建到14世纪。 ?南京栖霞山石窟?安西榆林窟 ?广元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大足石窟?大同云岗石窟 ?大理剑川石窟?洛阳龙门石窟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石窟创始于印度,大体分为两类:支提窟、毗诃罗窟? 支提(Chaitya),意为塔庙、舍利殿。洞窟凿成半圆形或马蹄形,中后部有一舍利塔,塔前左右,有两列石柱,形成方形或长方形的礼拜空间。? 毗珂罗(Vihara),也叫精舍、僧房。是僧徒修行的场所。? 印度石窟的精舍,多是一个正方形的大洞,三面辟一列小石室(最后面或有一个佛堂),每室约七、八尺见方,三面是壁,一面辟户,仅容一、二人,后来的“方丈”之名,应起源于此。? 传入中国后,这类石室更小,容可一人,实际上是一种“禅窟”。中国三大石窟: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2、敦煌莫高窟 3、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 在大同西武周山的南向悬岩上,现存主要洞窟53座,大部是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5)年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的约30年间开凿的。? 云冈的方形平面中心塔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 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也广泛采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模仿。? 云冈第6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右、前3壁下部都浮雕出1圈廊庑,后壁为1佛龛,是佛寺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第十六窟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据记载,可能是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穹窿式窟平面椭圆,穹窿顶,内雕大佛,是对于僧徒山野静修的草庐的模仿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莫高窟在今敦煌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悬岩上。? 据唐代碑记,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自十六国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延绵千年不断。? 现存有艺术品的共492窟,其中唐代的占一半以上。? 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公元四世纪(北凉),窟内主尊塑像均为单身佛,人物造型四肢粗壮,宽额大眼,直鼻薄唇,服饰多为波斯、印度式样,含有较多的西域影响。北魏的石窟成组佛像增多,脸形长圆,平眉秀目,艺术造型上中原文化因素更浓厚。 ?莫高窟石窟的建筑形制,大体有禅窟、中心柱式、覆斗式及方形佛殿式。1、 敦煌石窟主要形制——中心柱式隋唐时在莫高窟和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还有个别的中心塔柱式窟,是这一时期中心塔式寺院仍有建造的反映。 中心塔柱式窟在宋代也还极个别地出现过,如大足石窟毗卢道场窟。2、敦煌石窟主要形制——覆斗顶隋唐的洞窟以莫高窟最多,其典型者是北朝已出现的覆斗窟。大都只在正壁开1龛,隋及初、盛唐为梯型龛,可认为全窟仍是对于整座佛寺的象征。中唐后改为盝顶形佛帐式龛顶。佛帐一般是放在佛殿内部的,所以可认为全窟只是一座佛殿的象征。覆斗式方窟3壁或仅正面1壁开龛,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都有,其覆斗顶是对于用于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是当时不建中心塔的佛寺的表征。3、敦煌石窟主要形制——背屏窟五代和北宋的代表窟形是莫高窟广泛凿建的背屏式窟。覆斗顶,四壁不再开龛而在窟内中心靠后凿大佛坛,坛四周为通道,坛后留出直通至顶的背屏石壁,应即佛殿扇面墙的仿造。塑像置于坛上,和人处于同一空间。4、敦煌石窟主要形制——大佛窟和涅槃窟唐代莫高窟还有个别的大佛窟和涅槃窟。大佛窟内造高达30米的弥勒佛,大佛窟窟内下大上小,强调了仰视时的透视错觉,窟的上部前面开设明窗,加强了大佛头部的采光。涅槃窟平面横长,安置佛涅卧像。5、敦煌莫高窟窟檐(宋)莫高窟还保存有5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实物,其中4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保留了很强的唐代风格。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形象一致。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龙门石窟(北魏-北宋)?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伊水东西两岸,始凿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来洛的前几年,迁都后到孝明帝时的35年间是凿窟的第1个高潮。? 从唐太宗到玄宗的100多年,是凿窟的第2个高潮。? 现存石窟1352座,造像均为石刻,约达10万躯。?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上元二年完工(675)? 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为奉先寺,其本尊左侧有造龛记:“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萨七十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五十尺。粤以咸亨三年壬申之岁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奉敕捡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支料匠李君瓒、成仁威、姚师积等。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毕功。调露元年己卯八月十五日奉敕于大像南置大奉先寺。??正教东流七百余载,佛龛功德唯此为最,纵横兮十有二丈,上下兮百四十尺耳。”? 奉先寺大像工程历时三年。南北宽约36米,东西深约40.7米。严格地讲,奉先寺石窟并非窟洞,而是一个露天的巨大佛龛。梁思成先生根据龛壁上卯孔等痕迹,推测唐时已有木构楼阁保护(《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文集三》P67)。今人考证,龛壁上卯孔为后代所凿,故多破坏原佛像背光处。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依山凿成,坐东向西,头顶苍穹,脚踏三江,远眺峨眉,近瞰嘉州。坐佛通高71米,与凌云山齐,魁伟高大,相好庄严,在佛颈后壁至佛脚,还巧妙隐蔽着科学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大佛头宽10米,鼻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脚背至膝高28米,脚背宽约8.5米 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工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延续90年,历经四个皇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佛像建造的发起人是凌云寺僧释海通。据史料记载,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修建初期,因考虑到对其保护,修建者在大佛外侧建造了一座13层的木结构楼阁,名为“大像阁”。楼阁早已毁塌不存。关于“大像阁”的毁塌时间,一说毁于明末兵火,一说毁于元末战乱,一说毁于宋元之际的战争。毁于明末之说较为流行,民间流传还说是张献忠烧毁的。第四节 其它宗教建筑● 喇嘛教建筑一、喇嘛寺院(既是寺院,又是政府)布局是: 2-6个“札仓”(经文学院),分别供工不同种类经典的僧人念经用;“拉康”(佛殿),为喇嘛寺中的主要建筑; 其它有:活佛办公所(称囊谦)、活佛住宅、印经院、讲经坛、塔、小喇嘛住宅,这些建筑都围绕中心建筑而建,组成一组壮观的建筑群。概况:喇嘛教元代兴起,其建筑在清代有突出的发展。喇嘛教内派系很多,势力最大的是明代兴起的格鲁派(黄教)。因而,在明清时期喇嘛寺院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就是黄教寺院。我国兄弟民族中,藏族蒙古族信喇嘛教,在西藏、内蒙古有很多喇嘛寺院,在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地区也有数量很多的喇嘛寺院。 二、著名实例:前藏——拉萨布达拉宫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 青海——湟中县塔尔寺 甘肃——夏河县拉卜楞寺上述六大寺院规模最大地位也最高 三.建筑形式1、碉房式砖石建筑。例如拉萨布达拉宫-山地佛寺的杰作.最早建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王时代,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后因雷击和朗达玛兵灾所毁,仅留下一个修行洞和一座观音堂。十七世纪后,布达拉宫经过达赖五世和达赖十三世两次大规模的修建,终成今日规模。?布达拉宫是一座融合宫殿、寺庙、陵墓,以及其他行政建筑在内的综合性建筑。?布达拉宫建成以后,即作为西藏最高政教领袖历世达赖的驻锡地,具有寺庙和宫殿的双重性质。?“布达”是“普陀”的转音,原指印度南海中一座岛,传说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松赞干布和达赖都自称是观音化身,故以布达名山;“拉”即藏语“拉章”,意即宫殿。?布达拉宫包括山上的宫堡群、山脚下的方城和山后的龙王潭花园三部分。?红宫下四层为地垅墙组成的基础结构,第五层中部是西大殿,为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地方,上部四层建立了五座历代达赖圆寂后保存遗体的灵塔殿和二十余座佛殿。周围有回廊联系,中部空出为天井。 ?红宫的平屋顶上建筑有镏金铜板瓦的歇山式小屋顶,金光闪烁,为布达拉宫增色不少。?白宫总高七层,底层为结构层,二层东端为入口,三层为夹层,四层为达赖的主要宫殿,称东大殿,四层以上为中有天井的回廊式建筑,布置有摄政等人的办公处及厨房、仓库等,最高的第七层为达赖居住的东西日光殿。?红宫、白宫的前面分别建造了两个广场——西欢乐广场和东欢乐广场,同红宫西面的僧房,白宫东翼的僧官学校相连。 ?赛佛台高九层,上面四层开窗。与红宫九层立面组合一起,故有布达拉宫高十三层之说。 ?围绕红宫、白宫宫堡群的四方建有四座防御性碉堡,以控制周围的形势。 ?红宫位于建筑主体的中 央,是达赖从事宗教活动 的地方,总高九层,因外 墙刷成红色,故名红宫。红宫的东边为白宫,因其 墙面刷白而得名。白宫是 达赖理政和居住的地方。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在西欢乐广场的下边顺山势建一陡峻的高墙,以备节日在墙壁上张挂巨大的佛像织物之用,故称晒佛台。红宫壁画——瞻佛会方城宫前建方城(藏语称“雪”,即下的意思。西藏宗山下的村镇均称“雪”),东西南三面围有宫墙。宫南侧山脚下是嘎夏政府驻地,设有监狱、印经院、佛像佛具制造作坊、马厩等。白宫——在红宫东侧,外墙涂成白色的是白宫,总高7层,藏式平顶建筑,包括达赖朝政和居住的东大殿、东西日光殿等。在红宫、白宫的底层地龙墙内是仓库。? 布达拉宫日光殿内部为方柱托梁密肋式木构架,有巨大的托木和复杂的雕饰,色彩对比性强烈,并喜欢用金色点缀。内部墙壁画满宗教壁画,殿堂内悬挂佛幡。? 时轮佛殿,中心有巨大的镀金时轮木质坛城一座,坛城中间是用铜、木头和泥土搭建的,结构繁杂工艺精湛的楼阁模型. ? 红宫是达赖的灵塔殿及各类佛堂。共有灵塔8座,其中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据记载仅镶包这一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万两之多,并且经过处理的达赖遗体就保存在塔体内。? 金顶区位于布达拉宫的最高处。金顶指的是灵塔殿和主供佛殿的琉金屋顶,共七座,其中五座为歇山式,屋脊装饰有一大两小莲座钟形刹,四翘角饰摩蝎鱼首;另外两座为亭式。金顶均以斗拱承托。金顶区四周,尚有经幡等装饰。? 龙王潭花园:红山北侧脚下有一处幽静的花园,内有龙王潭,这是当年修建布达拉宫时挖土留下的一片漥地,经过达赖六世整治后,兴建了一座龙王宫。布达拉宫的设计特色1.建筑与山体关系的处理 2.创造竖向而错落有致的构图 3.装饰、色彩的运用1.建筑与山体关系的处理采用藏式“宗山建筑”的形式。(宗山建筑是西藏县级机构治所及西藏政权各王朝宫堡所采用的形式。宗即堡垒、要塞、城堡之意,多兼在山顶、山脊,防御性很强,如古格王国、江孜宗山、雍布拉康等)。不对称的平面、立面与山相协调,平面前后凹凸,在立面上形成许多竖直线条,强调了竖向尺度。“之”字形的蹬道、锯齿形、阶梯形的护墙、护拦,砖石材料与山取得对话关系。建筑群随山势自然地错落布置,与山体浑然一体,植根于山岩上,犹如从山岩上自然生长出来,人工与自然有极和谐呼应。 用错动的建筑体量与山之错动的形态相协调。2.创造竖向而错落有致的构图墙身的侧脚做法,下大上小,有约十分之一的明显收分。其中红宫收分达1/6,底层墙厚达6米;各平顶由下至上层层退进,增强了稳定感。竖向的梯形窗框。底层山脚下的错动布置的白台,使主体建筑红宫犹如飘浮在“白云”之上。下部较“实”,窗户少而小;上部较“虚”,窗户大且多,使建筑由下而上变得轻盈,又有“浮动”的效果,既坚固稳定,又错落有致。因山而建,依山就势,呈错落参差的布局,不强调轴线,而以空间构图的自由均衡为原则,形成突出的轮廓外观。建筑物多为平顶建筑,石墙小窗。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并粉刷成白色。墙顶以藏族特有的刷成赭红色的白麻草做为女儿墙的装饰。在竖向处理上,有意识地将人的视线转向高处,如最下部是单调坚实的壁面,以上是两层窄窄的盲窗,再上是大片开有窗洞的墙体,最上为“便玛”带,墙顶立金幢,伸入天空。自下而上,由精而精,由简入繁,由单调而丰富,色彩由素净转为富丽。3.装饰、色彩的运用边玛檐墙,用柳枝条扎成束,切齐后堆放在墙外壁上,刷赭红色,上下并有木条镶边,木条上刻画圆圈,即成为边玛带,作为墙体的结束,远望有丝绒般的质感。女儿墙上立镏金铜质金幢、金端、狮兽,色彩鲜明。强烈的色彩对比。红墙、金顶,白墙、黑窗,与蓝天白云相映生辉。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三.建筑形式2、第二种是与佛寺相近的木构架建筑形式,采用多进、多落庭院式布局,例如北京雍和宫,东、西黄寺等。▲ 雍和宫——北京城内最大的汉式喇嘛教寺庙。原为雍亲王府大殿前的部份,如山门,前殿,其布局与佛寺相同。大殿后的部份,采取三殿平列,用复道相连接(两层的过道称为复道)或只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佛殿布局,因它只是为了容纳佛像,故建筑高而不大,空间处理两种形式,一是内部一尊大佛,空间上下通敞,一是内部多数小佛,故各层分开。佛寺可以喇嘛住宅等附属建筑组成庭院,佛殿有高耸的体型。 雍和宫在北京安定门内,原为雍亲王府,即清世宗雍正即位前的府邸,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接位后(1723年),将此处一半改作黄教上院,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改名为雍和宫。雍正死后,在此停柩。宫内主要殿堂的琉璃瓦由绿色改为黄色,升格宫殿级。乾隆九年正式改为喇嘛庙。前半部布局疏朗开阔,五进院落。第一进由两侧入口,琉璃牌坊和影壁各一座,牌坊北为一条很长的信道。直达昭泰门,昭泰门以北为后半部,建筑密集,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雍和门)、雍和宫(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前后各出抱厦,宽五间。在琉璃瓦的屋顶上设有五座小阁,阁上部有小型喇嘛塔一座。在法轮殿两旁各有五开间方形重楼殿门牌号 座,成为三殿并列的形式。3、第三种汉藏建筑结合的形式,木构建筑,外面包上厚墙,造成碉房式外表,称为“红台”。 如承德外八庙。红台(外观为台,内观为多层的柱廊)中有佛殿,殿居中央,与周围的“台”各自独立出入。红台由于窗子的檐口,横向的饰带,有横线条,给人以多层感觉,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此外,坚实的墙身上点缀了木门廊(入口处),上有轻盈的汉屋顶形式,体型并不呆板。?外八庙,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共12座,因其中8座驻有喇嘛,故称外八庙。它们绝大多数是清王朝在解决边疆和西藏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来热河行宫朝见清帝的蒙藏王公贵族观瞻、居住而建造的,是一批政治性很强的纪念性建筑。 外八庙的各称和建造年代如下:1.溥仁寺、康熙52年(1713年)建。当时康熙六十寿辰,蒙古部族王公来祝寿,建此寺住喇嘛以达到笼络目的。寺庙为汉族常用四合院式,即汉式喇嘛寺建筑。2.普宁寺,乾隆20年(1755年)建。清平定“准葛尔”之后,额鲁特部落王公归顺。遂仿康熙平定蒙古部族后建汇宗寺的做法。建普宁寺。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式样建造。内有五层高阁,顶上做成四小一大五亭式屋顶。大乘之阁雄伟壮丽。3.溥佑寺(普佑寺)。乾隆25年(1760年)建。位于普宁寺旁,为汉族四合院式建筑。4.安远庙,乾隆29年(1764年)建,因伊犁地方达什远瓦部落归顺,遂仿伊犁固尔札庙,建安远庙(俗名伊犁庙)。中为四层高阁,方形平面三重檐,甚为雄壮,其院落为正方形,周有回廊。5.普乐寺,乾隆31年(1766年)建。为都尔伯特归附,仿哈萨克东西布鲁寺而建此寺。俗呼圆亭子殿。寺的主要建筑是在层层的方台上,正中建一圆形殿,重檐攒尖顶,名旭光阁,形体玲珑壮丽。6.普陀宗乘庙,乾隆35年(1770年)建,仿西藏布达拉宫建,俗称“小布达拉宫”,是热河行宫最大的喇嘛庙。其样式完全是藏族喇嘛式建筑,高台耸立,至为壮观。全庙按建筑布局分前、中、后三部分。后部大红台是该庙的主体建筑组群中部有琉璃牌坊、白台塔院中部分布着内院式白台建有梵塔20余座,平面、层数、高度、造形各异。白墙,红色梯形盲窗,满面黄琉璃盖顶的女儿墙,呈现出汉族结构、藏族形式的建筑风貌。前部自庙前五孔石桥始,有山门、碑亭、五塔门后部大红台建筑为:大白台上由3组不同型体的建筑组合而成。东部大白台内由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洛伽胜境”和其南部的御座楼及其四面围廊楼组成。围廊楼顶东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八角亭“权衡三界”。中部大红台内由面阔进深各七间重檐攒尖鎏金瓦顶的万法归一殿及其四面群楼组成,楼顶西北角建有鎏金瓦顶重檐六角亭“慈航普渡”。西部一院为四面各面阔五间的千佛阁。7.殊象寺,清乾隆39年(1774年)建。汉族四合院式布局。8.须弥福寿庙,乾隆45年(1780年)建,仿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式样,亦称札什伦布寺,为热河行宫第二大喇嘛庙。 ▲ 外八庙布局特点:1.选址好:所有建筑全部背山面河建于山坡、高地或丘陵之上,或利用地形起伏自由布置建筑。2.布局形式综合了汉、藏布局特点,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随地形而变化。3.寺庙与园林结合,就自然对地势略加人工点缀,把山石树木组合在一起,增添建筑的变化。4.各寺庙的主体建筑体形高大,造型优美,并建造在寺内最高点或最显目之处,使主体建筑更壮观、更突出。● 道观建筑一、特征:1.布局思想: A、“喜爱平等”、“爱民治国”——建筑接近民间风格。B、“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建筑结合环境。C、追求朴实,提倡节俭——建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D、主张清净无为——建筑环境以“幽”取胜。2.在手法上:崇尚“三”这个数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武当山上山三条道,道上三座门(下天门,中天门,上天门)武当山——道教圣地3.在装饰图案细部上,讲究吉祥,如用谐音,会意等手法谐音:扇——善(八仙汉钟离用具) 鱼——裕、玉(张果老) 水仙——仙 蝙蝠——福 鹿——禄会意:鸳鸯——爱情 狮子——辟邪 松——长生 梅——佳人 灵芝——不老 云——祥瑞 竹——君子4、实例:山西芮城永乐宫——现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群永乐宫原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始建于元初,是当时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永济永乐宫、今北京白云观、终南山重阳宫)。 永乐镇的永乐宫,前临黄河,背依中条山,是个山川蕴秀、土膏林郁之地。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出生在永乐镇镇北的招贤里。吕洞宾卒后,乡人慕其德,因宅为庙(吕公祠)。金代末年,增修门庑,略为扩充。元初,全真道得势,吕洞宾备受尊崇,乃升观为宫(大纯阳宫)。 迁建后的永乐宫重阳殿纯阳殿(吕祖殿、混成殿)(吕洞宾)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无极门:又称龙虎殿,原是永乐宫的宫门。宫门,为清代增建,五间,悬山。重阳殿:亦名袭明殿,因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及其七位弟子(马钰(号丹阳)、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丘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郝大通(号太古)、孙不二(马钰妻),称“北七真人”),又名七真殿。 重阳殿建于蒙古世宗中统三年以前。重阳殿内供奉王重阳和他的6个弟子。这7个人在元代初年道教中称为“七真”。元正大三年封王重阳为五祖之一,他的缺额由马钰之妻孙不二补充,孙不二也是王重阳的弟子。今殿内七真塑像已毁。重阳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壁画闻名)● 伊斯兰教建筑一.伊斯兰教信奉真主,真主乃穆罕默德,死后葬于麦加,我国西北地区回族人民都信奉伊斯兰教,俗称回教。二.建筑特点:1.主殿圣龛一定要朝向圣地麦加。当建筑物东西中轴线(西安清真寺)由正面(东向)入口。当建筑物南北中线时(广州怀圣寺),则主殿在侧面(东向)入口。麦加朝觐克尔白,Kabah,意译立方体,又称“天房”,位于麦加城的中心,系一立方体的石砌房屋,是阿拉伯古代遗留 下来的一处宗教信仰圣地。成为全世界穆斯林神圣的朝觐之地。天房长12、宽10、高15米,用褐色石块砌成,顶上罩有黑色幔帐,在东南角离地1.5米高处为包有银框的黑石,是朝觐时抚摸亲吻的主要标志。2.平面布局主要包括:礼拜寺大殿 后窑殿(圣龛) 宣礼塔(又称拜楼、唤醒楼、邦克楼等) 墓祠 经堂 讲堂 水房阿訇(亦称阿洪,伊斯兰教主持教义、讲授经典的人)或教主的办公和住宅,还有碑亭附属建筑和建筑小品等。3.受伊斯兰教影响,清真寺装饰喜用火焰门,火焰形纹、植物、几何形纹样以及阿拉伯文字,禁止出现偶像(人物)。二、实例1、新疆喀什阿巴伙加麻扎清真寺2、新疆喀什埃迪卡尔清真寺3、新疆吐鲁番额敏礼拜寺苏公塔4、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位于西安鼓楼西北的华觉巷内,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又叫东大寺。? 清真寺明洪武二十年(1392年)敕建,清代重修。? 西安华觉巷清真寺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寺院狭长,需经八道门坊才能到达礼拜殿,反映出明清以来伊斯兰教清真寺布局的汉化特征。? 前为照壁、木牌坊、大门、二门,二门后为省心楼(邦克楼),是一座两层重檐八角楼阁。三门以内为真一亭,亭 中间六角形,两翼方形,形若凤凰展翅,又名“凤凰亭”。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牌楼 碑亭 石牌坊 省心楼 一真亭 讲堂 礼拜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礼拜殿礼拜殿,平面为凸字形,由卷棚、礼拜殿和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卷棚、礼拜殿屋顶为两卷同高的勾连搭歇山顶,后窑殿在西,突出抱厦,与大殿相接。屋顶造型丰富多变。5、北京牛街清真寺★ 实例分析——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召:蒙古语庙宇)一.概况:蒙古族寺院分两类,一类是接近牧区的。主要供僧人学习经文,其组合内容及建筑处理和藏族喇嘛寺院类同,另一类位于城市中,僧人不多,一般只有一所经堂,后一种是蒙古族典型寺院。现存的蒙古喇嘛寺院,其建筑形式有三种,纯藏式,纯汉式,汉藏混合式。其中以混合式为最多,这是汉蒙两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席力图召即其中典型实例之一。二.年代:席力图召,汉名延庆寺,创建于明代,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三.总平面:完全采用汉族传统的一般佛寺布局制度。中轴线上有五进院落,山门前有牌楼和空场,山门(天王殿),大经堂,佛殿,佛楼都在此中轴线上。两侧殿宇虽是对称布局,但朝向与主殿一致,这是比较特殊的手法。寺内建筑大多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但最主要建筑——大经堂则为汉藏混合式样。四.大经堂:造于高台上,平面呈纵长方形,分为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但佛殿已毁。前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中央三间开大门通向经堂。门朱红色,两侧壁上绘有大幅壁画。经堂高两层,面阔进深均九间,中央空间直达屋顶。四周设回廊两层,光线由二层天窗射入。经堂内大柱林立,柱上包缠黄蓝花纹的毡毯、室内悬挂各种帐幔,室内昏暗,有一种阴晦气氛。屋顶为歇山式,黄琉璃瓦和金色装饰物,四壁用带小窗的厚墙环绕,墙面用蓝色琉璃砖包砌,又嵌以黄琉璃腰檐三道,以打破大墙面的单调味,有华丽夺目之效果,但没有藏族建筑雄壮、朴实之气派。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总汇》由“〆莫”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真实存在视频播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