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对当代大学生所传统企业面临的困境精神困境具体指的是什么?

走进精神的底层
摘要:每个人见到李虹的画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不在于她的画有什么深奥之处,而是她把视角指向了一个黑暗的底层。这种黑暗还不在于一个被抛弃的社会下层的精神世界,她以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却走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领域,迫使我们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人的生存状态,确切地说,是女人的生存状态。她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一方面…
推荐关键字
  每个人见到李虹的画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不在于她的画有什么深奥之处,而是她把视角指向了一个黑暗的底层。这种黑暗还不在于一个被抛弃的社会下层的精神世界,她以社会的现实为出发点,却走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领域,迫使我们面对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人的生存状态,确切地说,是女人的生存状态。她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一方面来自她以前作为记者的敏税,另一方面也来自一个女性对自我的体验。  李虹在大学时曾写过诗,写过小说,也就是说,她曾以文学的眼光审视过自我和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当记者的时候曾有意视地关注过妇女问题。起先是从一般社会新闻的角度报道女作家、女诗人、女艺术家的情况,而后再逐步接触到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从成功的女艺术家和女作家的经历中,她看到她们总是要比男艺术家和男作家付出更多的代价,而往往又得不到同等的评价与待遇。这种对女性身份的强烈自我意视在李虹的诗集《玫瑰之雨》中就已表现出来,如女人&任凭男人一页页的翻&,&何时我才能冲破这一道潜纲&&我不是女人&&等。她觉得文学手法在表现这些想法时还不如绘画那么直观,因此她选择了绘画,而且以一种更加直白的方式来表达这些观念。  李虹的画也具有一种隐喻性,这主要由两种因素决定的。首先是虽然画中有明确的形象,却没有明确的事件,人物的存在并不是要说明画中人具体的活动,而是透过这些形象来反映一种精神的状况;其次是她的油画技法给她的画在造型、色彩、笔触、甚至构图上都带来一种意外的变形效果,使她的画在风格上有一种表现主意的倾向,同样也使她的现实场景有一种非现实感,这种非现实感为她开掘精神的层面提供了条件。李虹的画是一个女人的世界,画面上多为两个憔悴的青年女子的形象,李虹自己解释这是画的社会下层的女子。作为记者她曾广泛地接触过这个阶层,在北京她采访过打工女,在云南见到过吸毒的女孩,在深圳采访过包月的女人。这些人有的是被命运抛向社会的底层,有的却是自甘精神的坠落。李虹认为这些人可能只是社会的少数,她们总是被人们遗忘,尤其是作为男性社会中的女性总是被当作花瓶来欣赏的时候,更没有人来关心这些沈沦女子的权利。事实上她们也有美好的追求,也有生活的权利。当李虹接触到这些人的时候就有一种要表现她们的冲动。但是这些形象一旦上了画布也就具有了其他的意义,因为她并不是在如实地记录她们的生活,而是通过这些形象来表现一个精神的底层。画面上的那些女人并看不出具体的身份和活动,但却能感受到精神的失落与压抑。那些年青的面孔是曲扭的、双形的,空虚的目光和惨白的表情,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温情的世界。但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些具有的事实,而在于通过这些形象象征了一个更深刻的主题,表达了画家本人对社会上不平等的男女关系的切身感受。如在《明天》一画中,一个单瘦的青年女子很别扭地站在画的中间,脸上是被生活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表情;旁边是一个簸箕和笤帚,这象征女人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的家务琐事耗费了女人的青春,周围破旧肮脏的环境则是这种精神困境的象征。在她的画中,和那些扭曲的形象一样,几乎看不到优雅整洁的环境,实际上是表现了一个她所认为的女性精神空间。在《加勒比的阳光》中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弯弯曲曲的线条虚掉了真实的空间,她正是利用这种梦幻感表达了精神困境中的一线希望。画家目的不是表现希望的存在,而是对希望的渴望,同样的主题也体现在《寂静之声》这样的画中。  李虹不是一般地表现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女性,因为即使是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也同样有着大量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男性,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坠落在那些男性的都市漂泊者身上可能休现得更为激烈。李虹在表现女性在当代社会的精神困境时,找到了一个曾使她自己感到震撼的形象代码&同性恋。这在中国是一个不能公开谈论的话题,很少有哪位艺术家或作家公开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但在李虹的画中,则可以解释为从下层女性到精神象征,再到男性社会中的女性生存状况的精神象征,这构成了其作品的第三个层面,也应该是她最具有勇气的和最为深刻的一个层面。事实上,同性恋对于李虹来说有两个基本的含义,而事实的陈述却不是主要的,但不排除李虹曾以记者的身份直接采访或接触过这类问题,尤其是女性同性恋问题。严格说来,同性恋的遭遇在中国主要是属于社会风俗与禁忌的问题,并不专属于哪一个社会阶层。和李虹的其他作品一样,她是写实性与象征性结合在一起,首先,同性恋者的处境引起她的深思,在面对着由传统与风俗所构成的道德制度,同性恋是社会的弱者。在李虹的画中对这一点作出充分的表现,画面上大多是两个无助的女性,相互依赖在一起,她们总是用憔悴而失望的眼光面对着画面。不可否认的是,李虹通过画面表现了对她们的同情。另一方面,在这种表面的陈述之下还有着更深刻的内容。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同样恋存在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但在李虹的画中仍然只是体现在下层女性,也就是说画中的人物有着双重的身份,即被抛弃的社会下层和同性恋者,在现实中这两种身份并非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在李虹的画中却有着另一层意义,她有意把这两种身份放在一起是因为她感觉了在面对着社会偏见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壁障时,她们的精神困境是相同的,同样处在精神的底层。  还有一个隐藏得更深的话题可能李虹自己都没有自觉地意视到,从画面上隐约可以感到同性恋者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是在一个被受歧视与孤立无助的环境中的一种相依为命的感情。李虹选择了这这一个角度来表现这一题材,也可以理解为对同性恋现象的一种社会学解释,同性之间的受恋是对男性社会的逃避和反抗,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她们才能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同情。这里面仍然包含了一种象征性,女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区别于一般的同性恋问题,因为她们更多的是在传统与制度压抑下的产物,不论她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或者说高雅的聚会,或悲伤地倾诉,或愤努的发泄,她们在精神上都和李虹在画中所表现的那样,和生活在下层的女性没什么区别。与其说李虹是以女怀问题为题材,还不如说她以社会评论作为她的绘画题村,正是由于绘画,才使她有可能对女性问题采取一个独特的视角,也是一个职业女性在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之后,对女性身份的一个切身体验。也正因为如此,李虹才觉得画出她所感受的东西比按照某种绘画的规范去作画更加重要,严格说来这些形象是无法用文字来解释的,你可以感觉到画家的痛苦与悲凉,企盼与希望。也可以感觉到她在理智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判断。  李虹的画是悲观的,却有着憾人心弦的效果,她提示了人们不敢正视的一个侧面,也画出了她作为一个女性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沉重。虽然她也想画出一些美好与希望,如《出水芙蓉》和《摇篮曲》这些画,但给人的感觉总是哪怕这一点美好也是一种渺茫。就象李虹自己所说那样,真正想画出你所思考的问题是需要勇气的;正是这一勇气才反映了当代女性在妇女问题上的一种自觉,这种勇气不仅表现在她对社会的透视,也反映了这种精神的自白。  社会评论与女性题材  &&评李虹的近作  易英  李虹的绘画一直以题材为重,这与她以前的记者生涯和文学经历有关。在一向偏重形式创造的绘画领域,作为社会评论的艺术一般是艺术家不愿意涉足的地方。在某种意义上说,作为社会评论的艺术并不是让艺术承担起社会评论的功能,而是以社会评论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是作为社会的人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人格意志的完整体现。社会评论区别于一般的现实主义,自9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一直以一种强劲的势头左右着中国当代美术,这种现实主流偏重于直观的记录、戏虐的反讽,甚至是某种形式的替身。社会评论属于这个主流中的一支,同属于非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和???的主流现象,但它的鲜明特点是对具体的社会的思考与批判,艺术家在这儿的身份不仅是形式的创造者,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的评论家。  社会评论虽然不是一种艺术体裁与样式,而是写于形式之中的对社会问题的反映,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悖论。传统的现实主义也具有社会评论的功能,如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伤痕美术&与乡土现实主义,在那种现实主义的样式中,艺术家是按照传统的惯例讲述或编造一个故事,或直观地记录一个场面,艺术家的个人身份被隐藏起来,而充当着某种社会意视形态的代言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在这时起的是&宣传&的作用,把己有的思想用再现的形式&宣传&或形象地复制出来。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唯形式的创造,它在破坏传统与惯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形式是自我的显现方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移可以理解为在自我的价值确立之后,由人本关怀向社会关怀转移。这亦是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评论与传统现实主义的现实批判的重要区别。传统的现实主义隐藏了艺术家的身份,使观众产生&第二现实&的错觉;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评论则是艺术家在前一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评论。但后现代主义突出了个人身份,这种个人身份不完全是通过题材来表述的,而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将自我寓于形式的创造中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评论不是象库尔贝所要求的那样客观地再现某一社会场景,而是以鲜明的个人话语来表现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  1995年,在李虹初次展示的作品中就表现出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这些作品虽然有着强烈的社会意识,但画家似乎是以目击者和旁观者的身份把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虽然她对陈述的事实进行了主观的修改,但身份的性质没有改变。用陈述方式和评论方式来反映社会问题并不决定作品在艺术质量上的高低,但在李虹的近期作品中明显实出了提出社会问题的方式,而不再是制造一个&现实场面&。也就是说,她并没有提出什么复杂深刻的问题,但由于她从隐藏在画后的事实陈述转变为在前台的观念陈述,致使作品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因为枯燥的评论必须有形式的依托,还因为形式是艺术家的个性与意志的特殊表现方式,形式成为在前台的艺术家的替代方式。  李虹在这批作品中以鲜明的方式提出女性问题。与前一批的女性题材的学院化的写实,风格不同,这批作品采取了波普式的平涂与象征性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以个人的话语形式来切入个人的社会视角。这种波普风格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简单的形式追求。鲜明的颜色和平面的结构暗示了当代社会的环境,这与画面上女性形象是一致的,这些形象都没有具体的职业或社会阶层的特征,她们只是抽象地代表当代女性,这与李虹在前期作品中那种社会下层女性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为了规定这种无身份倾向的女性的时代特性,当代大众文化或传媒文化所特有的视觉形态、鲜明、平面、硬边、简化等因素就从侧面限定了画面形象的时代属性。当这种处理手法与作品的主题相联系的时候,人们就会强烈感觉到画家在对当代问题的追问。  平面的结构也有艺术上的考虑,由于人物是与机器并置在一起,因此平涂的人物与机器在视觉上有一种协调性。然而在主题上,机器与女性却是相互对立的。在这种构思上,可以看出李虹前后两个阶段在观念上的连贯性,也涉及她的社会评论方式。李虹以女性的社会身份问题作为题材,也就是对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评论与判断并非&主题先行&式地对流行的女权观念作诠注。而是以女性自身特有的感悟与细腻的体验进入女性题材,这种评论还不是那种高屋建筑的气概,更象女性之间在私下的交谈与感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画家对自己的社会意识或女性意识的一种直觉的分析。李虹曾说过:&我只是提出问题&但她观察问题的方式更倾向于一种直观和体验。她的这批作品都以&状态&命名,可以称为&状态&系列。在&状态&系列中,画面的关系虽然简单,但内涵却比较模糊和复杂。李虹极力想表达这样一种看法:当代妇女的社会地位都明文规定下来了,妇女的权益有了法律保障,但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的社会,女性的生活比男性的生活艰难得多,事业上付出的代价也要大得多。这个思想构成了李虹绘画的主题动机,机器在这儿代表了无法动摇的社会惯例与两性制度。因此&状态&系列的潜在主题是女性的无奈,它表达的不是对抗的情绪,而是一种无言的悲哀。《状态之三》的画面上是一个青年女子斜倚在竖立的管道上,机器与管道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空间,机器的位置象征男性的地位,女性的动作与表情暗示了她对男权的依存和无奈。整个画面构图平稳,色彩明快素雅,对于女性社会身份的隐喻却是十分明显的。《状态之五》与《状态之六》都是有两个青年女子,这些女性的形象中似乎可以看到李虹在(&95女性)展览的作品中那些下层女性的影子。在这儿,下层女性不是一种具体的身份,而是失落,在《状态之六》中的两个女性,一个显得无助的懦弱,一个显得紧张而恐惧,在这个画面中,没有任何事件的暗示,却提示了一种生存状态。  艺术题材进入社会讨论必然会发生内容与形式的重突,社会评论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艺术趋势并非对社会问题的图解,而是艺术家以个人方式关注当代社会普遍面对的紧迫的生存状况。在当下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女性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强化了自我意视,也就日益感受到在社会的巨大压力,这是在缺乏自我意识的封闭时代所没有体验的。李虹的&状态&系列较准确地把握了这种个人体验与个人的视角,从而避免了图解式的评论,因此在她的作品反央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即在个人经验与形式经验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是在任何生存的经验上都体现出明显的女性特征。但是任体力生存的经验都是来自具体的生活内容,不论亲身经历过还是间接经历。在&状态&系列中也有这方面的暗示。《状态之四》明显表现了一个孕妇,在她身后是一辆小矫车。与其他的形象一样。孕妇同有特定的身份特征,她好象是表情茫然地站立在那儿,小汽车暗示出这是一个路口。路口在这儿是人生道路的象征。在艺术中母爱被描绘为人类最伟大的感情,而在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往往与生育、家庭和儿女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负担使她们在事业上比男性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努力,而且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尽管可以制定很多保护妇女的措施,妇女自身也争取到了很多权利,但这种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由此带来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却是社会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李虹以很简单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站在路口上的孕妇象征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性,家庭与事业总是成为一种两难的选择。社会的精英圈几乎全由男人控制,女性若想进入就要付出双倍的代价。  与前两年的作品相比,李虹以不同的身份切入社会设计师,前者的眼光是目击者和采访者,是事件的直接观察者,这与她仍然保留着记者的职业习惯有关。在当前的作品中,她成为问题的评述者,但是以个人经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反映在她提出女性问题的独特角度,还反映在极端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这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人们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画家对生存状态的深刻关注和忧虑,但其风格化的个人方式使她区别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  不断显露的差异  冷林  当艺术的女权写定语作为女权艺术时,政治化的趋向便随之而来,这并不是说艺术要被政治所同化,而是说这种艺术避免不了政治的企图。而中国近一年来纷涌的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展也在逐步地展示出一种不同以往的领域。这些艺术目前还没有发展到一种对外界或对男性艺术的权力要求,它们只是在不停地让外界注视自己,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自下而上经历有一翻自省性的认识,所以围绕她们各人的故事的叙述成为使自己出场的一个最佳方式。当然,对于第三世界女性来说,她们不是单纯地、或帛象地针对男性,她们还同时面临着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压力,在第三世界女性意义中,这种双重压力是随处可见的。  女艺术家李虹的艺术正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在她的作品中,自我不是在画面中经常出现,就是和现场的人物有某种很熟悉的关系,她们不仅可以自己的形象标明自己的性别特征与个性,而且这种性别特征与个性还影响到周围环境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角落,使这些方面和角落都散发出一种异质性的气味。在李虹的作品中,女性间的强烈依靠构成了一种抗拒外面的独立世界,她的&同性恋&性式地强调女性巨大的为人所忽视的世界的存在。李虹的艺术并不回避女性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相反,她的艺术扩大了这种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扩大到一种自发的无限发展能量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目前意识形态把妇女限制在异性情欲范围内的否定,她的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一些不加修饰的女性,她们自然相处在她们自己的世界里,不需要从男性之镜中来照自己,她们自己的力量就足以把自己包围起来。这无疑与男性世界形成一种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从内部产生的,接受这种差异将可以使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女艺术家的探索是以女性的经验与性别差异开始的。虽然她们在方式上各不相同,然而去唤起一种对差异的认识是共同的。这些差异本为蕴含了社会、历史、地理的特定内容。对于这些差异的提示将有助于我们社会更加文明与健康的发展。  当下女性的生存方式  &&我看李虹的女性绘画  徐恩存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妇女问题推至了社会舞台的前沿,尽管有关女性题材的绘画依然于稚嫩的初期,其审视女性生存方式也略嫌单调和概念,但它在当代人的心里史上,掀起的波澜实在是意义深远的。  我们正是在此背景上,评价李虹女性绘画的。  作为诗人、画家,又同为女性的李虹,在对当下的体验与思考中,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图式&&女性生存的诸种《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一种综合性,它包涵了某重意义形态的成分,布且,李虹的女性《状态》把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思想主义、表现主义、心理主义、未来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与表现手法都统统纳入她的艺术视野之内,使它的作品从根本上脱离了传统方式的那种直观的、对应式反映论模式,而呈现出模糊的、难以释解的不可知景观。  就《状态》中的女性而言,画家笔下的都市女性毫无妩媚可言,女性富于魅力的特征被淡化了,生硬的笔触、刺目的色彩、夸张的骨骼关节、粗糙的皮肤、轮廊坚硬的脸及斑驳的墙壁背景、冰冷的汽车,等等,都显示出画家对当下女性状态的话语言说方式具有相当的陌生性。显然,没有一定的审视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很难建立这样一种从容的绘画文本。  我们注意到,李虹赖以建立《状态》景观的基本框架大多是两个相偎相依的女人,她们亲昵,手脚互相缠绕,云魂也融于一体,这是李虹女性&状态&区别于诸多女性绘画话语的显著方式的特点,虽然对此引来了很多议论,但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李虹超越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女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以&当下&特点的概括与表现,这种对女性状态言说方式的获得是能够消解传统女性意义而得到的。  在某种意义上,李虹的女性《状态》所建立的文本,是对语言的苦心经营,对自身想象力的放大与夸张,无疑与她崭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及深刻的人生感悟分不开的。否则《状态》中多姿多彩的女性心里图景,不落俗套的生存状态,新疑别致的文本结构,超越世俗超越经验的生命景观都是难以想象的。  状态中的女性,虽貌似&同性相吸&的大逆不道之嫌;但是,透过纠缠、亲昵的表像,我们还读到了当代女性对慰藉、理解的呼求与渴望,这是女性长期以来心中冗长而遥不可及的梦想。《状态》中,没有男性的女性世界,编织的是破碎的图景及幻灭感。事实上,它所针对的正是随处可见的男权社会。李虹在反向的话语方式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塑造&无性&的女人,相互慰藉,这种荒谬所表达的是&&生活于&当下&的现代女性所面临的精神困扰,她们时刻被心中的矛盾和颤动悚所悸动,意在表达这样一种意念&&以悖反常态的反抗作为生存基础的人是永不安宁的,虽然,这种反抗是建立现实的人的尊严,恢复原本的自然和美的本色。  诗人气质的画家,通过绘画及艺术形象告诉我们,这种现代女性的生命状态,作为&当下&的慰藉是一种精神的深渊。如《状态之四》中,那依偎于冰冷、坚硬、粗大机械管道的都市女性,那流溢出茫然意绪,而画面组合的人与物又时时让人产生象征与隐喻的联想&&现代女性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那粗大的机械管道是不可抗拒的男权象权亦或是性的隐喻&&《状态》之六,两位都市女性冷漠地置身于无情的机械世界中,科技社会中异化的人明显地与情感疏离,这是一种难以救助的痛苦。在她们的视野中,安慰者是缺席的,她们只能与自我(包括同性自我)交流。  在李虹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科技时代精神失败的气氛,绝望粉碎了每个人。在一个缺乏爱、慰藉、交流的社会时空中,一切精神、情感只能带上冷漠、变质、绝望的品格;因此造就了画家笔下那些异化了的都市,她们无奈地接受着一切,其生命的勇正在丧失,人的神话、希望神话都瓦解了。这正是状态中都市女性眉宇间流露出来的无望的忧郁。  曾经是诗人的李虹,写过一本名为《玫瑰之雨》的诗集,她在书中呼唤过:&昨天的太阳走了,今天的太阳从又升起&,她咀咒罪恶,呼唤着真正的人生,循此思想,她在以《状态》命题的展示都市女性心态与精神面貌的绘画中,冷峻的选择了精神创伤这一时代病症为主题,以表达她对世界的看法,她在悉心观察、体验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之后,敏锐地捕捉了&状态&这一特定的生命瞬间,借此展示出现代人生存的焦灼与困窘;所以选择精神创伤这一侧面,在于揭示&当下&的诸种状态----高贵的精神正在市俗化的生活中退席,爱情正走向欲望,随着物欲的增长带来的是思想的贫困、情感的颓废,等等,在剧烈的异化中人类己走向危险的边缘。人们正为此付出代价,&都市女性&正体现出存在的挫折,在生存的严峻面前,她们表现出一种恐惧。  在这里,《状态》中的女性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仿佛是喧嚣不己、冰冷无情的机械世界,她们被囚禁于其中,生命、青春都被磨灭,并导致她们不能从本性出发与他人交流,甚至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其结果带来的是&&每一个画中的女性都是一个孤独的自我,这是一种真正的孤独。  李虹在她的《状态》中,充分表达出现代人的享用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所流露出的无法填补的精神空虚,而她所塑造的都市女性正在于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及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景象。近一个时期,李虹对此类题材作品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她沈醉于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的这一普遍精神困境。  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肯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异化的深深恐惧。李虹作品中那冰冷的管道、无情的机器、飞快行驶的轿车、表情迷茫的都市女性,甚至在画面中无论是出现一个或二个女性,都抑制不住那无法回避的恐惧。当然,这种恐惧是与焦虑交织在一起的,它显得不具体却又无边无际。  归纳起来看,李虹的《状态》系列,所表现的恐惧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的恐惧,如管道、汽车等;二、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如管道、汽车等;二、对精神虚无的恐惧;三、对自我的恐惧。在这三种形式中它们表现的强弱有差别,但是,却十分突出的表现了失去依靠、失去安全感的心态,在存在的危机面前,人虽然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  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时代一样把人消解得这么彻底,哲学家不再关心人的存在,而成了言语干噪者;宗教家不再解释宗教的本质,而发展成为市俗的学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时代,只剩下一些欲望的片断、言语自行的推演了,所有这一切,都使人从精神思想领域彻底退出,艺术只剩下一个内容&&疯狂。现代人们正为此付出代价,人正在他们身后被继续瓦解,但是,正义、和平、爱、幸福、神圣、美、生命与艺术的高贵,永远是人类缺少并追求的,只有这些高贵的事物保证了人类能够缺少并追求的,只有这些高贵的事物保证了人类能够延续至今,并使一颗颗充满恐惧、焦灼的心里从中得到真正的慰藉。在这里,艺术创作中的恐惧,焦灼的意义在于能在深渊、恐惧之深处见出生存的品格,建立存在的意义。  这应该是李虹绘画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终点。
(责任编辑:杨凌飞)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14:预展地点:杭州、北京、成都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上海延安饭店预展时间:日-22日预展地点:吴东魁艺术馆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程立雪 010-当代大学生如何发扬爱国精神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代大学生如何发扬爱国精神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随意而散漫,不懂得如何规划和使用大量的空闲时间,有些人盲目的去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让自己不至于闲下来,但却不知道真正在干些什么,一旦没事闲下来,就会无聊,所以,大多数选择看小说,因此带来了小说在大学生中流行,随之而来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小说的利弊。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这个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