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肝胃不和,失眠乏力纳差见于什么病干呕 哪里

→ 丙肝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到400
丙肝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到400
悬赏2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到400& 肝的全面检查为正常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描关注直接与我沟通已扫7117次
&&&&&&最近有治疗吗?休息怎么样?还有就是有吃别的什么药物吗?一般情况下丙肝是应该可以治愈的,
参考价格:110
参考价格:113
参考价格:0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利湿、化痰宽中、理气活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症...
参考价格:¥28
1.用于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而致的胃脘不适、纳差、...
参考价格:¥113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
赞赏:医生
请选择赞赏的金额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1元>> >>请问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要吃什么药?
请问肝气郁结,肝胃不和要吃什么药?
病情描述:
你好,请问我,肝胃不和要吃什么药?谢谢
医生提醒:微信加医生为好友,快速帮您诊断
已回答11247条
医生建议:你好,根据你的情况,建议你使用舒肝解郁,和胃止痛。用于肝胃不和,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呕吐,大便失调。平和心态,舒畅情志,祝你早日康复。
(不少于10个中文字符)
直购热线:400-
可能相关的药品
向专家医生提问专业医生在线,十分钟内快速回复!
请输入您的问题
看过本问题的人还看过
就诊科室:
病变部位:
典型症状:
混淆疾病:
相关用药指导
相关健康资讯
相关治疗医生
杨时鸿&主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
赵仓焕&主任医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
吴立雄&副主任医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
袁坚荣&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
王春晓&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张茹兰&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
相关治疗医院
医院地区等级
中医妇科热门问答
中医妇科专业医生在线
已帮助 5672896 位患者
相关疾病问题
【舒肝和胃丸】
具有修复再生,促进溃...
健客价:¥32.00
补肾敛阴,固冲止血。...
健客价:¥22.00
补肾敛阴,固冲止血。...
健客价:¥32.00
补肾敛阴,固冲止血。...
健客价:¥15.00
凉血,化瘀,止血。本...
健客价:¥47.00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健客价:¥29.00
养血舒肝,调经止痛。...
健客价:¥13.00
清热除湿,补益化瘀。...
健客价:¥19.80
养血调经,补益肝肾,...
健客价:¥35.00
养血柔肝、理气调经。...
健客价:¥9.80主题:肝气郁结 | 医源世界
主题:肝气郁结
≡ 收起全部文章
  肝气郁结证& 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状。
  脾气郁滞证& 凡由饮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壅遏中脘,以及情志不畅,肝郁犯脾,导致脾土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等症状。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忧愁过度,使肝失条达、宣畅,气机疏泄不及而致肝气郁结。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惊恐、慌乱,亦可导致气机郁滞。肝病多与情志有关,肝主调畅气机,情志所伤多影响肝脏调畅气机的功能,而变生诸多病变。
  脾气郁滞证& 暴饮暴食,饮食不化,停蓄中脘,壅遏脾气。或过食辛辣油腻,酿生湿热,或外感寒湿,蕴胃呆脾,脾气郁滞。若情志怫郁,忧思不解,肝失疏泄,脾伤气结则致气机郁滞不利,故《医门补要》说:&善怒多思之体,情志每不畅遂,怒则气结于肝,思则气并于脾,一染杂症,则气之升降失度,必加呕恶、胸痞、胁胀、烦冤。&
  肝气郁结证&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柔顺,主调畅情志,储藏和调节血量,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若肝木郁滞,横逆克犯脾胃,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可导致胃脘痛。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呕吐。若肝木气逆犯脾,肝脾不调,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出现泄泻,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若肝失条达,肝气横逆,循经上攻头目,亦令头痛。若因恼怒或惊骇忿郁等情志因素,致使气机闭塞,肝气横逆,气逆于上,壅遏元神心窍,而见气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末厥冷等。若气郁不解,则为气逆,逆而为疝。肝气郁结证,日久不解,常可气郁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证,火邪耗伤阴血,则易导致肝血不足证和肝阴虚证,肝之阴血不足,阴不敛阳,则可出现肝阳上亢证,阳亢风动,肝阳化风,又可引起肝风内动。若肝血、肝阴不足,也可引发血虚生风和阴虚动风。总之,肝气郁结证,既可以导致肝血虚证和肝阴虚证,又是肝阳上亢证、肝火上炎证和肝风内动证的病理基础。肝病又多侵犯他脏,如肝郁克犯脾土;肝火上侮肺金;肝阴不足常累及肾精亏虚,而致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肝失所藏,心失所主,而致心肝血虚等等,其中以肝气横逆,延及他脏而常见。
  脾气郁滞证& 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外感寒湿和内生湿热均易困遏中土,脾失健运,变生气滞湿阻水停诸症。此外,食积、停饮,郁积中焦,亦导致脾气郁滞,气机不利。脾气郁滞,也更易导致痰饮、食积、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因脾主运化,脾能胜湿,脾气被困,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反为痰浊、食滞、湿阻。&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交作&(《名医类案》)。若肝郁气滞,克犯脾土,脾失健运,则气滞湿阻,壅遏脾土,而病发鼓胀、胀满之证。
  肝气郁结证,常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即肝木克土,若脾气壅滞,反侮于肝,使肝失疏泄,即土壅侮木,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常可互相影响,终致肝郁脾壅并见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气郁结证& 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痛无定处。胸闷嗳气,善叹息,或颈项瘿瘤,或Y瘕积聚,或咽部不适,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或妇女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弦。以情志改变,肝经循行部位(胸胁、乳房、少腹)所发生的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为临床特征。
  脾气郁滞证& 脘腹痞满胀闷疼痛,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泻下物粘滞,便时腹部有胀痛感,苔腻,脉弦或滑。以脘腹痞满胀痛、呕吐、纳差、苔腻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均为气机郁滞的病理表现。因而具备腹部胀闷疼痛,嗳气,脉弦等共同症状。但因病变脏腑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肝气郁结证& 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机运行功能发生障碍而郁滞不行。因气之运行及升降出入,贵在通畅,才能环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一有郁滞,则升降失职。若肝经经气郁滞,则肝经所循行部位的胸胁、乳房、少腹就会出现胀闷疼痛,且因气之聚散无常,故走窜攻痛,痛无定处。因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嗳气。肝喜条达柔顺,肝郁气结,失其条达柔顺舒畅之性,则精神抑郁,甚者急躁易怒。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往往因调节情志的功能失职出现消沉抑郁的状态。因此,情志活动失常既可以导致脏腑疾病,又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气行不畅,叹息则郁结得以散达,故善叹息。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气交阻,搏于咽喉,则为梅核气。肝气郁滞,脉络不畅,气郁痰凝,搏于颈项,则为瘿瘤,甚者气滞血瘀,瘀痰搏结,而肿痛质硬。肝气郁滞,气病及血,瘀血内结,则可见腹内Y块。血瘀为患,冲任失调,则见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症。舌淡苔白,脉弦为肝郁之象。
  脾气郁滞证& 多因有形邪气(食积、水湿、痰饮)和无形气滞,阻塞中焦,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如水湿、痰饮、食积停留中脘,气滞不行,中焦不能转输运化水谷,加重了病理产物的蓄积,故脘腹痞满胀闷疼痛。《病机汇论》对积滞腹痛结合病因病机亦做了详细的说明:&腹痛之病其因有三,曰寒凝气结食滞而已。盖腹中为至阴之地,脾胃大肠小肠居之,胃主盛受而脾主运行,小肠腐熟水谷而大肠传化糟粕,一或形寒饮冷饱食太甚,忧思过度,皆足以阻其四运之轴,于是乎三焦否塞,升降无权,六府不行出入斯阻而腹痛之证作矣&&&脾与胃互为表里,气滞于脾,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气逆于上,故不思饮食,呕恶欲吐,呃逆嗳气;脾气郁滞,气机不畅,不得宣达,胃失通降,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达,故大便秘结,因而,尤在泾认为便秘是&气内滞而物不行。&因水湿、痰饮、食积,内停中焦,下注大肠,则泻下物粘滞不爽,气滞腹中,则排便时自觉腹部胀痛。苔腻,脉弦或滑,为痰湿、水停、食积、气滞之象。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虽然均有腹胀痛,但前者是因肝经经气不舒,尚兼有胸胁、乳房胀痛的症状;而脾气郁滞证,因实邪壅滞中焦,仅有腹部症状,即腹痛兼有腹部痞满的症状。二者虽然均有嗳气,因胃失和降使然,但单纯的肝气郁结证,其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并不严重,而脾气郁滞证因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等诸多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故消化、吸收的功能失调症状却很突出,不仅表现为嗳气,还有恶心呕吐,呃逆(胃气上逆动膈),受纳功能失调的不思饮食及气滞胃肠、通降失司、糟粕内停的大便秘结等症状,其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较之肝气郁结证,明显加重。但情志因素的增减变化,对于肝气郁结证的胸胁、乳房、少腹胀痛以及痛经却很敏感,若心情愉快,诸痛得减,若恼怒忿闷则诸症加重,而脾气郁滞证,往往因食积、湿停而加重症状。
  就病机病势而言,肝气郁结证的主要病机是肝的疏泄功能失调,经气不利,肝失条达柔顺之性,甚则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或气郁生痰,痰气交阻;脾气郁滞证的主要病机表现为脾被邪困,失其健运,气机升降失职,胃失通降,肝脾不调。二者均为实证,均因气滞所致,均可有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但肝气郁结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肝郁脾虚的病理转归,而脾气郁滞证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本脏受病,邪气困脾的病理体现。肝气郁结证,病位在肝,常可影响脾和胃,脾气郁滞证,病位主要在脾胃。
  肝气郁结证和脾气郁滞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前者多因情志不遂,忧郁恼怒,突然的精神刺激等情志因素而引发,故有平素精神消沉,闷闷不乐的病史;后者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积,或寒湿、湿热之邪内困脾胃,或饮停、湿阻等病理产物蓄积中焦,或肝郁及脾,肝脾不调等因素,从而形成脾气壅滞证。
  肝气郁结证,临床治疗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脾气郁滞证,治疗宜开郁导滞,健脾消积,方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故《医旨绪余》云:&土郁夺之,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又如腹中窒塞,大满大实,以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承气汤下而夺之,是中满者泻之于内也,饮食伤脾,痞闷,痰涎日生,以橘半枳术丸;忧思痞结,不思饮食,腹皮微急,以木香化滞汤、消痞丸消而磨之,亦攘之之意也。&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 肝为风木之脏,主司疏泄、藏血,最忌郁遏。其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建立,疾病的生理与心理关联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的情志致病理论源远流长,其中特别重视肝木与情心所致病的密切关系。在临床中发现,肝郁化火证广泛存在于各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是情志致病病机转变的关键环节。所以,对肝郁化火证的理解及其相关的基础研究,不仅促进了中医学情志致病理论的发展,而且对现代医学理论的进步也起到较大的_
1肝郁化火证的诠释
&&& 肝郁化火证是指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火升腾而出现的证候。常见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灼痛、急躁易怒、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 《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具体论述&肝郁化火&证,但已记载了情志致病的相关内容。如&木郁&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以描述肝郁的病理状态,并提出&木郁达之&的治则。《内经》中论述到肝与情志的关系,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内经》还论述了情志对气机的影响,如《素问&举痛论篇》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 到金元时期,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张元素在其著作《珍珠囊&去脏腑之火》中首次提到&肝火&两字,其日&白芍药泻肝火&;元代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首次正面概况了肝的生理功能,提出&肝司疏泄&。
&&& 肝郁化火证的病理包括肝气郁结和内火炽盛两个方面。肝气郁结是肝郁化火证的病理基础,正如朱丹溪说的&气有余便是火&。情志不畅,忧思郁怒,最易影响肝司疏泄的功能,肝气郁结,久则化火,如刘完素&五志过极化火&的观点。
&&& 肝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和肝郁化火证都属于里实热证,病位在肝和肝经。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三者证名经常混同使用,但也有部分学者,对其细微差别进行分辨。肝火炽盛证,又称肝火上炎证,常简称为肝火证,以火热炽盛于上为特征,常以头痛、目赤、耳鸣、口苦为主症。可因七情过极、气郁化火所致,也可因火热之邪内侵,或他脏火热累及于肝。而肝郁化火证尤指因情志内伤,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的病证。肝郁化火证与肝火炽盛证的郁火程度不同,后者火势较重,有火势上炎的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等症状,也有灼伤血络的鼻出血等症状;前者火势较轻,没有以上症状。可以认为肝郁化火证是肝火炽盛证的初期,也可以认为是肝气郁结证向肝火上炎证的过渡阶段。
&&& 在治法方面,肝火为病,清肝泻火为基本治法,但同时必须考虑肝火产生的原因以及肝木的生理和肝火的病理特点。肝火上炎证,多用苦寒直折之品,寒以泻火,苦降火势,选方多用龙胆泻肝汤。而肝郁化火证以郁火为要点,火起于郁,盛于里,肝气亦不疏达。因此,必须配伍辛散疏达、甘滋润柔之品,以疏肝达郁,垄断化火之机。临证时多以养血疏肝泻火为法,方常用丹栀逍遥散。
2肝郁化火证的病机演变
2.1阴阳病机转化
&&& 肝郁化火证为里实热证,火盛伤阴,可耗伤肝血,甚致肝阴亏虚。肝体阴而用阳,若肝阴血不足,则肝阳失于滋润,阴不制阳,则火热内起,故阴血不足,则郁火更盛。如唐容川说:&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并不烈,游行三焦,达于腠理,莫不得其温养之功。若血虚火旺,内则烦渴淋闭,外则骨蒸汗出,皆肝经相火之为病也。&
&&& 肝郁化火证可伤阴血,但与阴虚无以制阳的肝阳上亢证有所不同,后者阳热亢盛于上的症状更明显,且伴肝肾阴亏于下的表现,属于上实下虚、本虚标实之证。
2.2脏腑病机转化
&&& 肝火犯胃。胃的传导化物,依赖于肝气的畅达。当肝火内生,横逆伤胃,则中焦升降失常,运化失司,可见嗳腐吞酸、呃逆等症。
&&& 木火刑金。肝主升,肺主降,若肝郁化火,邪火上侮肺金,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甚者灼伤肺络,咳中带血,如《柳宝诒医案》日:&木郁化火,上刑肺金,则咳嗽口干。&
&&& 肝火扰肾。肝肾同居下焦,共藏精血,肝郁化火,可下扰肾脏,影响肾的闭藏功能,临床可见遗精等病症;肾主二便,肝火下扰,也可致胃肠受累,临床可见湿热下注、热淋等病症。
&&& 肝火冲心。心主神明,五行属火,肝火内盛,母病及子,临床可见心悸、失眠等症;更甚者,可见躁狂等病。
2.3肝火可动风夹痰
&&& 七情失调,肝气郁结,则郁火内生,火盛则生风,导致肝风内动,或肝火灼津成痰,风火夹痰阻滞经脉,蒙蔽清窍,临床上可见中风等病症。
3肝郁化火证的基础研究
3.1肝郁化火证的炎症机制研究
&&& 急性炎症状态时的全身反应可见体温升高、外周血细胞数目改变、补体和凝血因子合成增多。其临床症状具备了中医火热证的一般特征,如面& 红、咽喉肿痛等。急性炎症状态可大致理解为外感之火邪,或局部实火。肝郁化火证的火为内生之郁火,目前研究显示可能与慢性炎症状态有关。葛娜等认为,炎症发生时,致炎因子对自身组织攻击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对于火证而言,脏腑某些功能相对处于亢奋的病理状态,或产生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该产物导致人体组织一器官各种火证的病理变化。
&&& 黎杏群等研究发现,同属阳盛实热证的肝胆湿热证和肝火上炎证,两证的前列腺素F2。(PGF2&)、前列腺素E2(PGE2)测定值均高于健康人,但两证比较,肝胆湿热证PGE2高于肝火上炎证,PGF2&/PGE2比值低于肝火上炎证。PGE2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小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发生组织充血、水肿、疼痛反应的重要致炎因子。PGF2&作用与PGE2相反,它使局部血管收缩和抑制缓激肽致痛反应。其认为结果反应出肝火上炎常由内生之&火&,与肝胆湿热常由外淫之&热&在炎症反应上的特点。
&&& 黎杏群等在另一研究中,对&肝火上炎&证患者进行比较,发现炎症介质释放增加:PGF2&、PGE2、肿瘤坏死因子(TNF)均升高。何汝帮等也检测到肝火上炎症患者的PGE2、TNF、精氨酸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显著提高。
&&& 有的学者还讨论了炎症、&上火&与自由基的关系。Elaine M等认为某些类型的炎性组织损伤是由活性氧代谢产物介导的,大量的氧自由基可引起机体产生炎症,比如关节炎。所以,肝郁化火证的实质之一与自由基损伤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3.2 STBZ肝郁化火证的神经一体液调节研究
&&& 国内研究表明,阳盛与机体内环境特别是神经内分泌失衡有关。凡实邪火、郁、瘀、痰者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亢奋联系密切。
&&& 谌剑飞等对肝郁化火证失眠患者的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激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激素分泌紊乱,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更为显著。其认为结果显示的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垂体促甲状腺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生长激素(GH)等水平变化,进一步阐述了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现代病理生理机制,即阳盛证者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明显升高。
& 黎杏群等发现肝火上炎证以内源性神经一体液代谢失调、交感神经机能偏亢和炎症反应为特征,并发现PGF2&和AVP升高又区别于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结果显示:血浆NE、E、皮质醇(F)、醛固酮(Aid)升高。其认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 祁建生等通过对高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的红细胞游离ca2+浓度变化情况分析,认为高血压肝火亢盛证与病人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有关。细胞内ATP含量增加,可促进细胞外ca2+流,而由于交感神经亢进,末梢所释放的神经介质(肾上腺素),又可促进细胞内ATP合成。
&&& 朱崇学等通过测定人体红细胞内核苷酸水平以探讨肝火证能量代谢特征。结果显示,肝火上炎证组红细胞内ATP较健康人组低,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较健康人组高,腺苷酸池(ATP&ADP&AMP)水平下降且能荷值减少。其认为肝火上炎证具有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备减少的特点。
&&& 郑关毅等对原发性高血压(EH)辨证分型与血浆内源性多肽含量进行研究,发现:肝火亢盛、痰湿雍盛、阴虚阳亢3型的神经肽Y(NPY)与NE含量高于阴阳两虚型,而l3-内啡肽(p&EP)则较之为低。其认为NPY、NE含量的增加可体现EH实证和热证的本质。
3.3肝郁化火证的基因水平研究
&&& 人类五羟色胺转运体(5一HTT)基因启动子区(5一HTrLPR)有一个多态性重复序列,该多态性对5.HTT的转录有调节作用。色氨酸羟化酶(TPH)是5.HT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人类的TPH基因的第7个内含子上存在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A218C。有研究表明,上述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人格特征、情感障碍等疾病具有相关性,但研究结果有矛盾性。
&&& 胡随瑜等发现5-HTrLPR多态性在肝火上炎证患者与健康人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5-HTILPR多态性Ss基因型在肝火上炎证中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其认为,5一HTFLPR多态性ss型个体可能是肝火上炎证的易感人群,但该结论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 尤劲松等对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气虚证、肝阳上亢证患者及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发现:4种中医肝证患者Beck焦虑量表、抑郁量表测值积分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Beck焦虑量表测值肝火上炎证显著高于肝气郁结证和肝气虚证。肝火上炎证患者5.H3TLPR SS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肝火上炎证患者s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其认为5一HTFLPR多态性ss型个体可能是肝阳上亢证和肝火上炎证的易感群体,该群体具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的特征。
3.4肝郁化火证与A型人格的关系
&&&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Friechnan和Rosenman提出A型和8型两种行为类型。对紧张刺激反应强烈者的心理状态为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表现为急躁、易怒、喜欢竞争,急于求成,埋头工作而对其他方面很少在意,讲话时示意性动作多,具有攻击性。8型行为类型(TBBP)则缺乏以上特征。崔向阳等临床调查显示,肝火证组TABP占89.5%,而健康对照组TABP仅占55.3%,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其认为,可初步认为TABP人群易患肝火证。
4肝郁化火证研究展望
&&& 肝郁化火证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临床表现包括肝气郁结和内火炽盛两个方面的证候,可以认为肝郁化火证是肝气郁结证向肝火上炎证过渡的中间阶段,其主要的病理特点在于郁火内生:肝郁化火证是肝病病机演变关键环节。肝郁化火证为里实热证,可耗伤肝血,甚者伤阴,若肝阴血不足,火热更盛,形成恶性循环。另外,肝郁化火后,可犯胃、刑金、扰肾、冲心,又可动风夹痰,产生更为复杂的病机。因肝郁化火证的根本是郁火,由情志所伤,过极化火,故治疗时,应采用养血疏肝泻火法。清肝泻火的同时,必须疏肝达郁,断其化火之源。
&&& 目前,肝郁化火证在临床上各科十分常见,特别是身心疾病和情感障碍疾病。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针对肝火证和人体整体的阳盛证的基础研究展开,主要讨论了炎症、神经一体液调节、基因和性格体质等方面的相关机制。研究表明,肝郁化火时,机体处于炎症反应状态,炎症相关指标PGF2&、PGE2、TNF、AVP可显著提高。另外,肝郁化火时,机体内源性神经一体液代谢失调,交感神经机能偏亢,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激素有不同程度的分泌紊乱,尤其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更为显著,可见NE、E显著升高。另有研究表明,NPY、NE含量的增加可体现实证和热证的本质;红细胞内腺苷酸池在肝火上炎时,能荷值减少,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加、能量储备减少的特点,与热证相似。在基因水平,发现了5.HTFLPR、TPH基因多态性与肝郁化火证的关系较密切,但仍需较大样本进行研究;心理学也反应出TABP之人肝火证的易感性。
肝郁化火理论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内涵丰富,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生物学等基础机制仍知之甚少,对于肝郁化火证的基础研究,应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其一,研究内容要继续深入。可在目前对肝火炽盛证和整体阳盛证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肝郁化火证与慢性炎症的相关机制重点研究。目前,慢性炎症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科研热点之一,多项研究也已经证明慢性炎症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疾病的防治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二,要引进先进的研究技术手段。应引入前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为我所用,从各个方面深入揭示肝郁化火证的实质,乃至了解情志致病的生物学基础。如笔者正在采用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从系统整合角度揭示肝郁化火证患者的脑功能连接的机制。随着基础研究的开展,对肝郁化火证认识的将逐步深入,这将有助于丰富中医情志致病理论。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嗳气古称&噫&,是指臂中浊气&&上逆,经食道由口排出的病证。病机主要由于胃气上逆,病位主要在&&胃、脾、大肠。此外,须知暖气的病&&机与肝、心等脏也有密切关系,这&&种特殊类型的嗳气并不属于脾胃&&病的范畴,而是属于心、肝等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郁证)。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于下。
  1.肝气犯胃案顾女,55岁,&&目就诊。主诉:暖&&气、胃脘胀满隐痛半年余,食后尤&&甚,情绪不舒,右胁痞胀,睡间流&&涎,晨起刷牙时恶心,乏力,头重,&&目眩,纳寐欠佳,小便频急,舌暗&&红,舌下络脉瘀曲显露,苔薄黄,脉&&细弦。肝气犯胃;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越鞠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柴胡9克,香附15克,枳壳12&&克,川芎15克,白芍12克,山栀12&&克.苍术9克,茯苓12克,麦芽15&&克.神曲12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12克,大枣10枚,艾叶6克,7&&剂。二诊(11月14日),服至第2剂&&即胃不痞胀隐痛,现暖气、恶心亦&&止,流涎不再。
  《类证治裁》云:&肝木性升散,一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暖、为&&胀、为呕食泄&&皆肝气横决也。&&&明确指出肝气犯胃、木土同病,可&&以导致包括暖气在内的很多症&&状。如本案肝气犯胃的症状有暖&&气、脘痞胃痛、纳呆、晨起恶心、夜&&间流涎、情绪不舒、右胁痞胀、目&&眩、失眠、头重、乏力、小便频急等&&等。虽然症状多种多样,但大抵包&&括消化系统(脾胃)的症状和精神&&神经系统(心肝)的症状两类。其&&中肝气郁结是&因&,乘土犯胃是&&&果&。所以,如果见其以&暖气&为&&主诉而只知采用和胃降逆的方药&&进行治疗,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应该针对肝气郁结的基础病机疏&&肝解郁为先。方宗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甘麦大枣汤疏肝调气养心为&&治,不降胃逆而嗳气自除,并且暖&&气以外的许多症状也随之消失。&&&&
  这种因肝气犯胃而导致出现脾&&胃病症状的患者在临床上十分多&&见,辨证与施治都不算困难。另有&&一种嗳气,虽然大致也可归于肝气&&郁结类,但更与心有关。辨治有一&&定难度。
  2.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案姚&&女,55岁,日就诊。主诉:嗳气、泛酸、胃脘嘈杂,已有3年,近来加重,口苦口干,易自汗&&出,胃纳一般,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弦。有慢性胃炎。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加味:党参&&12克,苍白术各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香附15克,砂仁3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川连9克,吴萸3&&克,煅瓦楞40克,厚朴12克,干姜&&10克,7剂。
  二诊(8月19日):泛酸嘈杂虽减半,但嗳气、口苦依旧。经详细问诊得知尚有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每情绪不舒时则胃痛。重新诊断为肝气郁结、心失所养;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改投甘麦大枣汤合
  丹栀逍遥散:淮小麦30克,炙甘草12克。大枣7枚,丹皮10克,山栀12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30克,白术12克,薄荷6克,茯苓15克,枣仁15克,厚朴15克,枳壳12克。7剂。
  三诊(8月29日):嗳气、嘈杂几止,口苦减半。
  《素闻&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明确指出噫症可由心病所致。初诊信息采集时忽略了&口苦&、&口干&、&易自汗出&以及&舌质红&的含义,当作一般的脾胃病论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后,由于患者确实兼有脾胃病存在,故泛酸、嘈杂减半,但暖气、口苦依旧。二诊时详加追问得知患者尚有悲伤欲哭、心烦易怒、&情绪不舒等一系列精神神经系统的症状;还有一个反面的证据是,本案嗳气如果是由于脾胃病引起的,理应在初诊时与泛酸、嘈杂同时改善,现独嗳气未愈。综合以上,嗳气显系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改投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泄火从郁论治后,噫竟自除。
  《内经》所说的&心为噫&并不属于脾胃病。&心为噫&可以理解为心主神明和/或肝主疏泄(情志)的功能失常所导致的暖气,其病理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凡肝气郁结,影响肝藏血的功能,或脾气虚弱,影响脾生血的功能,皆使心失所养;心之为病,如百合、脏躁&如有神灵者&,可以发生包括暖气在内的多彩症状;(2)肝:情志失和,肝气郁结难以条达,使肝气上升太过而撞胃为噫;(3)胃:恼怒忧郁,肝气横逆犯胃,使胃气失降为噫。
  如果说,脾胃病本身所致暖气是属于消化系统的疾患,肝气犯胃所致嗳气是兼属消化系统与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那么,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所致嗳气纯粹是属于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与脾胃无关或关系不大。这种类型的暖气有以下临床特征:(1)有肝气郁结的表现,更有心神失养的表现,即精神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明显;(2)虽然肝气郁结,但肝气并不犯胃,除暖气外,其他脾胃症状甚少或阙如;(3)由于暖气的病机主要不是由于胃气上逆所致,因而治疗不需要和胃降逆,只要养心安神、疏肝解郁即可。
&心为噫&属于郁证范畴,多见&&于胃神经官能症。这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情绪抑郁的临床表现,暖&&气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还有一个最为有用的鉴别方法是,看其&&嗳气是否可以自主或受暗示。暖&&气由内脏植物神经支配,是&不由自主&、无法由意志控制的,但部分&&这类患者却可以由本人的意志控&&制暖气,欲噫则噫,欲停则停;部分患者嗳气明显受到暗示影响;或有部分患者以手按压胃脘辄噫,不按则不噫,等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肝在五脏病中占主导地位,肝气郁结则是肝病病理变化中最具特征性,且最为常见的证候表现,是肝病证候的核心。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肝气郁结为研究内容,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对临床肝气郁结的病种分布情况、兼证及病机相关脏腑的关系、病因及相关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运用情况等都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仅重点探讨肝气郁结的病机特点,尝试为中医病机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
  2000年1月-2001年12月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所有住院病例。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肝气郁结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抑郁太息;烦躁易怒;巅顶头痛或咽有梗阻感;脉弦。以上5项中具有3项者。肝气郁结兼证:症状体征兼具肝气郁结证中至少2项者。
  1.2.2纳入病例标准①凡中医证候诊断符合肝气郁结证及兼证辨证标准的病例皆为纳入对象。②存在2个以上中医证候诊断的病例,以第一诊断属肝气郁结及兼证者为纳入对象。1.3调查内容
  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发病时间等。②中医诊断及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又包括病名、证名、症状、舌象、脉象。③临床处方用药情况。
  1.4调查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从所有住院病例中查找临床中医证候诊断属肝气郁结及兼证者,认真逐项填写调查表格,对所获取的病例按本研究采用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5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的内容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
  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及第三附属医院2000年1月--&524份住院病历中,查找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12例。
  2.1中西医病种分布
  根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治要览》中西医病名对照及其分类,612例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病例中主要涉及7大类,52个中医病种,57个西医病种。其分布如下。
  肝系病类:肝着(慢性肝炎)290例;肝积(肝硬变)27例;&&肝癌(原发性肝癌)18例;肝痞(脂肪肝)5例;肝瘤(肝血管瘤)2&&例:鼓胀(肝硬变腹水,腹内癌肿之腹水)11例;胆瘅(急性胆&&囊炎)3例;胆胀(慢性胆囊炎)12例;胆石(胆石症)12例;胆&&癌(胆道恶性肿瘤)3例。共383例。
  脾系病类:胃络痛(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3例;胃瘅(急性胃炎)6例;胃反(幽门梗阻)2&&例;胃癌(原发性胃癌)3例;食管瘅(反流性食管炎)4例;食&&瘕(十二指肠壅滞症)1例;大瘕泄(慢性结肠炎)7例;久泄(慢&&性肠炎)3例;肠瘤(胃肠息肉)4例;肠郁(肠道神经症2例、&&肠道易激惹综合征2例、肠功能紊乱1例)5例;肠结(机械性&&肠梗阻)1例;气腹痛(胃肠痉挛)1例;胰瘅(急性胰腺炎)5例;&&胰胀(慢性胰腺炎)2例;胰癌(胰腺癌)1例。共167例。
  脑系病类:癫病(抑郁症3例、精神分裂症3例)6例;不&&寐(神经性失眠)1例;神劳(神经衰弱症)4例;脏躁(更年期综&&合征)6例;卑一喋(反应性抑郁症)1例;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1例。共19例。
  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类:痛经(原发性、继发性)3例;&&盆腔炎3例;经行情志异常(经前紧张综合征)2例;绝经前后&&诸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2例;肠覃(卵巢囊肿)2例;妊娠瘙&&痒症(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共14例。
  颈瘿病类、乳房病类: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症)5例;瘿气&&(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肉瘿(甲状腺瘤)1例;乳癌(乳腺癌)1&&例。共10例。
  眼病类:青风内障(原发性慢性开角型青光眼)2例;绿风&&内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例;视瞻昏渺(慢性球后视&&神经炎)3例;青盲(视神经萎缩)1例;近视(近视眼)1例;暴&&盲1例。共9例。
  传染病类: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3例;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1例。共4例。
  其他:肺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例;疣目(寻常疣)1例;&&胁肋痛(肋间神经痛)3例;梅核气(咽异物感)1例。共6例。
  2.2证候构成
  单纯肝气郁结证124例,占20.2670;相兼证候488例,占&&79.74%。
  肝本脏之兼证:肝郁湿热74例;肝经郁热12例;肝郁湿&&困3例;肝郁血瘀8例;肝郁血瘀痰结1例;肝郁血虚4例;&&肝郁阴虚  2例;肝郁痰火4例;痰气郁结9例。共117例。
  与脾相关之兼证:肝郁脾虚142例;肝郁脾虚兼湿热内蕴&&52例;肝郁脾虚兼湿热瘀阻9例;肝郁脾虚兼瘀毒内结4例;&&肝郁脾虚兼气阴两虚1例;肝郁脾虚血瘀8例;肝郁脾虚兼水&&湿内停6例;肝郁脾虚兼血虚生风1例;肝郁脾虚兼夹化火2&&例;肝郁脾虚兼胃失和降1例。共226例。
  与胃相关之兼证:肝胃不和70例;肝胃不和兼痰瘀阻膈
  1例;肝胃郁热46例;肝胃郁热兼脾虚1例;肝胃郁热兼阴血亏虚1例;肝胃气滞4例;肝胃气滞血瘀1例。共124例。
  与胆相关之兼证:肝胆气滞10例;肝胆郁热8例。共18例。
  其他兼证:肝郁心血亏虚2例;肝郁脾肾亏虚1例。共3例。
  由上可以看出,在肝郁证及其相兼证候中,以相兼证候为主,单纯肝气郁结证仅占20.26%。在相兼证候中,除肝本脏兼证外,主要与脾、胃、胆三脏关系密切,占与他脏相兼证候99.19%,其中尤与脾胃关系密切,占94.34%。从证候分布上看,主要含有肝气郁结、肝郁湿热、肝郁脾虚、肝郁脾虚兼湿热内蕴、肝胃不和、肝胃郁热6个证型,分别占总例数的20.26%、12.09%、23.20%、8.50%、11.44%、7.19%,其他证型之和仅占总例数17.32%。另外,在统计中还发现,单纯肝气郁结证病种分布最广泛,涉及中医病种27种,占中医病种数51.92%;而肝郁脾虚兼湿热内蕴证仅分布于肝着单一病种中,说明肝郁证及其兼证各证型在病种分布上有显著差异。
  2.3症状
  本组资料中,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症状出现率由高到低排在前12位的依次为: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纳差&神疲乏力&抑郁太息&口干&小便黄&脘腹胀满&口苦&寐差&大便溏泄&嗳气&大便干结。以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纳差,神疲乏力较为常见。三者症状出现率分别为78.59%、73.53%、66.50%。
  2.4临床用药
  本组资料中,常用药物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在前12位的依次为:柴胡(562次)、白芍(478次)、甘草(414次)、枳壳(365次)、茯苓(335次)、白术(274次)、郁金(230次)、香附(207次)、陈皮(192次)、川芎(159次)、丹参(141次)、党参(125次)。
  3肝气郁结病机特点分析
  3.1肝气郁结的广泛性&&杂病多郁
  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归木,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即人体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疏泄是维持肝脏自身功能活动的基础。肝能疏泄无形之气,又能调畅有形之血,对机体内的气、血、精、水的代谢及动态变化,起着调节、控制的特殊作用。《读医随笔》云:&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无病。&如稍有郁滞则将发生各种疾病。《读医随笔》又云:&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浮肿、脘腹胀、痉厥、癫狂、积聚、痞满、眩晕、呕吐、哕呃、咳嗽、哮喘、血痹虚损等,都和肝气不能舒畅有关。&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更指出:&临床所见杂病,肝病十居六七。&故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失于条达,则脏腑气化失司,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失于疏布,二便排泄不利,诸病由生,见症多端。本研究从临床资料分析,论证了肝气郁结致病的广泛性:612例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病例中共涉及52个中医病种、57个西医病种、7大类中医疾病体系,与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疾病都有密切联系,尤以消化和神经系统最为突出。其中,单纯肝气郁结证病科分布最广泛,涉及中医病种27种,占本组病种数的51.92%。由此可见,从理论及临床资料分析均提示&杂病多郁&的客观事实。故加强对肝气郁结的理论和临床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肝气郁结的复杂性&&变证多端
  肝气郁结既是机体受损时的一种病理变化,同时又是促使诸病丛生的致病因素。肝郁既可单独致病,又可夹杂于各种致病因素之中,而且往住寒热交错,虚实夹杂,造成临床肝气郁结证候的复杂性。
  在本组资料中,单纯肝气郁结124例,占20.26%;肝气郁结兼证488例,占79.74%。肝气郁结兼证共涉及30种证型,其中肝本脏兼证9种,与脾相关兼证1O种,与胃相关兼证7种,与胆相关兼证2种,其他类型兼证2种。且往往几种证型并见,如肝气郁结与脾相关兼证中,除肝郁脾虚外,还可见肝郁脾虚兼湿热内蕴、肝郁脾虚兼湿热瘀阻、肝郁脾虚兼瘀毒内结、肝郁脾虚兼气阴两虚、肝郁脾虚血瘀、肝郁脾虚兼水湿内停、肝郁脾虚兼血虚生风、肝郁脾虚兼夹化火、肝郁脾虚兼胃失和降等证。说明临床上肝气郁结以兼证多见,且证候繁杂。
  气血津液,贵在流畅,滞则百病生,然诸郁诸滞之始,又始乎肝,肝郁为六郁之首。肝郁则气机失畅,血不畅行而瘀;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郁久生热,易从火化而成火郁;肝气郁结,还会影响水液代谢,致水湿潴留而成湿郁;湿结为饮,饮炼为痰,或郁热灼津生痰而成痰郁;肝郁而克脾土,致脾运化失常,饮食滞留而成食郁。朱丹溪说:&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相因为病也&。在本组资料中,肝郁血瘀、肝郁化火、痰气郁结、肝郁食滞、肝郁脾虚水湿内停等兼证的出现,亦说明六郁以气郁为主导且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由此决定了其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肝气郁结不仅其本身证候容易兼夹,而且易于转化。如肝郁日久,化热化火,肝郁化火可致肝火上炎;肝火易伤阴灼血而致肝阴血不足;阴亏于下,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上亢;肝阳亢逆无制,肝阳暴涨而致肝阳化风等,故肝气郁结为变证之源。&&&&
  由于肝气郁结具有变化多端的病机特点,因此,只有充分认识肝气郁结证候的复杂性,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临床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治疗。
  3.3肝气郁结的倾向性一易传脾胃
  肝郁为百病之始,六郁之首,肝气郁结可导致血瘀、化火、湿阻等多种病变,亦可影响其他多个脏腑,但从本组资料分析,
肝气郁结最易乘脾而致脾虚,犯胃而致肝胃不和等与脾胃相关病证。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云:&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胀痛。&因此&肝气郁结病变易传脾胃,本研究从以下方面论证了这一点。①本组资料显示,肝气郁结主要与脾、胃、胆三个脏腑关系密切,占与他脏相兼证候99.19%,其中尤与脾胃关系密切,占94.31%。②从证候分布上看,排在前6位的证候分别为肝郁脾虚(23.20%)、肝气郁结(20.26%)、肝郁湿热(12.09%)、肝胃不和(11.44%)、肝郁脾虚兼湿热内蕴(8.50%)、肝胃郁热(7.19%)。除肝本经证候外,均与脾胃相关。③从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各主症的症状出现率看,排在前3位的症状依次为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纳差及神疲乏力,纳差及神疲乏力的症状出现率分别为73.53%、66.50%。④从药物使用频率看,612例肝气郁结及相兼证候病例中,健脾益胃药茯苓及白术使用频率均较高,分别为335次及274次。由此可见,肝气郁结病机相关脏腑中以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肝气郁结病变易传脾胃。临床证治,最终要落实到损及何脏腑,这样在用药时才能有鲜明的针对性。因此充分认识肝与脾胃在病机上的密切联系以及肝气郁结病变易传脾胃的病理变化对进一步指导临床证治有重要意义。
  临床流行病学是将现代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医学边缘学科,其特点是从宏观入手,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借助先进的技术进行调查研究并获得可信结果加以描述和统计处理,使认识从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在联系,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在中医学领域中,虽已渗透了流行病学的方法,但仍大都局限于证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及诊断标准的确立上,而对证的中医病机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笔者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重点探讨了肝气郁结的病机特点,不仅为中医教学、医疗、科研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也证实此法比较客观、真实,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是中医病机学研究的可取方法。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 处方:柴胡、当归、香附、元胡、郁金、浙贝母、夏枯草、川楝子、红花、川芎各1O克,山慈菇6克,生牡蛎、连翘各15克,鹿角霜18克,麦芽30克。
&&&&&&&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理冲任,软坚散结。I临床用于治疗乳腺增生,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型。症见经前烦燥易怒或情志抑郁,月经紊乱,乳房经前胀痛为主,经后渐缓解,甚则两胁胀痛不适,多随情志波动而加重,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 专家点评:肝气郁结是此型的主要病机。常用方为柴胡疏肝散,选加当归、红花、元胡、郁金、连翘、麦芽、牡蛎、鹿角霜,以奏理气活血、消肿散结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疏肝活血药一方面可降低雌激素的绝对值,促进雌激素在肝脏的代谢,调整孕激素分泌不足,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促进增生肿块肌纤维的吸收,同时又可通过调畅气机来减少其情绪变化因素对肝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鹿角霜既能软坚散结,又可温补肾阳,调节冲任;《本草备要》滑麦芽散结祛痰软坚,连翘散诸经血凝气聚、利水通经,张锡纯谓生麦芽、连翘载药上行,升发肝气,于乳癖治疗多有裨益。
&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女子以血为本,其血应月而下故名月经。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月事以时下,但经血的调节与肝有重要关系。但若肝气郁结则经血失畅而致月经异常,故月经不调多责之于肝,故曰&调经肝为先,肝调经自和。&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也即强调肝在妇科病中的重要性。
  月经病与肝的关系密切
  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怒则气上,血气离守,冲任失司,则常见月经失调。且肝脏的特点为主升、主动,肝为刚脏,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其气血阴阳失调为发病基础,亦为月经病发生的原因。若风寒内袭,寒凝肝脉可见到少腹坠胀、月经后期、痛经等症。若有肝阴不足,临床可见月经失调,经量过少或经前烦躁,经间期出血等。肝气郁结而致的月经病有三:一是肝气郁结久致气滞血瘀常可见月经量少,经闭,痛经,月经后期;二是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则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痛经,崩漏,经行吐衄等症;三是肝气郁结下克脾土则肝郁脾虚而致月经失调,经行腹泻,经行情志异常等症。
  月经病治疗调肝为先
  情志不遂、抑郁或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而郁结。治疗首当调肝,调和阴阳、疏通郁滞之气血。调肝的实质为疏肝气,解肝郁,理肝血,调血运,理气机,故《读医随笔》中有&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之说。&
  疏肝解郁法:常以治疗月经先期,经行腹痛,经前乳房胀痛等症常用药如柴胡、香附、砂仁、郁金、乌药、白芍、川楝子、佛手等,常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栀逍遥散。经水先后无定期可选用《傅青主女科》定经汤,肝郁火旺痛经可用《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寒凝肝脉则用暖肝煎,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而成血府逐瘀汤治之。
  养育肝阴法:常用于肝阴不足所致之月经失调,经水量少,经间期出血,或经前烦躁,药常用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北沙参、麦冬等药,常用方如一贯煎、二至丸、六味地黄汤或四物汤等。
  妇人之病首重调经,调经之要调肝为先,肝调则经自和,也正如华岫云所说&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肝为五脏之一,藏血而主疏泄,肝属木、喜条达。现总结肝气郁结与他脏的相互影响如下。
  1& 病机特点
  (1)情致不畅,愤郁不伸,意欲不遂,致肝郁气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横穿经络则胸痛、胁痛、乳房胀痛,气郁于上则见气瘿等。(2)脾胃需借助肝胆疏通畅泄维持正常功能,肝气郁结而反胃可见脘痛、呕恶、吞酸嘈杂,克脾则可见腹胀、便泄等则为木克土而所致。(3)肝受气于心,说明肝的功能正常,依赖于心血的流通濡养。如心血瘀阻的病证用疏肝方法治疗就说明了这一点。(4)肺主气通调水道。一旦肝郁疏泄失常,则可影响肺功能,如肝郁化火,木火克金,肺阴受损,清肃失司,则络伤出血,肝郁亦可影响水液代谢和排泄的障碍。(5)肾藏精气,司开阖,为调节排泄水液,维持水液平衡的主要器脏。开阖的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肾的气化,与肝的疏泄有关。如疏泄不及,也可引起尿少、水肿、女子月经异常、男子泄遗等。(6)六腑宜通。六腑皆以疏通畅泄为顺,其生理活动无不与肝的疏泄有关。《素问》所述:“是肝所生病着,胸闷、呕逆、食泄、狐疝、遗溺、闭癃”等,其中腑病居多,则可六腑传化失常。胆附于肝,同具疏泄的功能,为清净之府,以通降为顺。如肝郁则影响胆的功能。(7)与内脏相联系的五体、窍络、肝病时影响较显著的为筋与目。肝气不足,血不养筋,可致筋挛急或痿,为临床所常见。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可导致视力或辨色能力的异常。(8)肝气郁滞,先病在气。“气有余便是火”,火炼津液为痰,气郁不达,津液停聚,亦可酿痰,气火上亢,阳气升涨,可致肝风,“肝风、肝气、肝火之殊”其实是同一源――《临证指南医案?肝火》指出三者之间常以肝气郁滞为先导。再则,气病及血,导致血瘀。肝气郁滞,可由气郁而导致痰聚、血瘀、气郁化火并能导致肝风,由郁气、火、痰、瘀、风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产生种种病症。其病理根源均与肝气郁滞有关。
  2& 临床治疗原则
  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多,且与脏腑影响较为广泛,临床上治疗大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大法,且常以《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为主要代表方剂,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病情具体情况加减变化使用。如胸胁疼痛、胸闷不畅则加用旋复花、苏子、半夏等通络药物;如痰气郁结、咽喉不适则配用化痰药;如见气厥等厥证则配用解郁法;如化火则配用清热法;如见瘀血阻滞等则配化郁法;如见肝脾不和则配用健脾法;如寒滞厥阴,疏泄失常,则配温经散寒法;如气滞水留之证则配利水法。疏肝法运用甚广,能善治气病,是治肝郁的要法,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要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本法。
  作者单位: 715600 陕西白水,白水县纵目中心卫生院
  (编辑:乔& 晓)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中医对卟啉病肝气郁结型具体辨治如下:
  症状:起病急骤,脘腹胀痛,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胸胁闷胀,口苦恶心,嗳气呕吐,大便干结,脉弦,苔薄。
  病机: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部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痛无定处,时作时止;由于肝气郁结,阻于胁络,故胸胁闷胀不适;肝气横逆,常易横犯脾胃,故口苦恶心,嗳气呕吐;腑气不通,故大便干结;脉弦为肝郁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厚朴、川芎各10克,元胡12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甘草5克。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当归;恶心呕吐严重者,加半夏、竹茹。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3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乏力纳差见于什么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