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所居中的溪和山分别具有什么和什么特点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19.《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四、写作(60分);21.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现代汉语词典》对“亮”的释义如下:①光线强;请以“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9.《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3分)
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2分)
四、写作(60分)
21.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亮”的释义如下:①光线强。②发光。③(声音)强;响亮。④使声音响亮。⑤(心胸、思想等)开朗;清楚。⑥显露;显示。
请以“亮”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专业论文、2016年宁波市中考语文真卷及答案(Word版)_图文25等内容。 
 2016年宁波市中考语文真卷及答案(Word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6年浙江中考考生还没考的可以参考 宁波市 201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  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宁波市 201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浙江...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姓名 准考证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  宁波市201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宁波市 201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试题卷共有四个大题,21 个小题。满分为...  2016中考语文真题最新发布――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宁波市 2016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2015年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高清WORD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年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高清WORD版文档贡献者 元元爱回答 贡献于
专题推...  浙江省宁波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宁波市 2015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一、书写(5 分)...  浙江省台州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_初三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6 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台州卷) 语文 亲爱的考生: 试题卷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一_256上网导航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一
时间:( 17:06:27)&&原文作者:未知 来源:网友投稿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
【2016?北京卷】
【2016?上海卷】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和&&&&&&&&&&&&&&&&
下列(&&&&
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6.身上衣裳&&&
口中食&&&&
7.C(2分)& A(1分)
【2016?天津卷】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 A&&&&&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
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小时候/乡愁是一杖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
2016年浙江省
【2016?浙江省杭州卷】
2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 (1)《月夜》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2分)
&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3分)
答:&&&&&&&&
20. (1)春天;秋天。(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晨的寂静。
【2016?浙江省宁波卷】
(四)(5分)
定林①所居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
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
落职闲居家乡。
19.《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
▲&&&
▲&&&
的特点;《
二月四日作》通过&&&
▲&&&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3分)
20.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2分)
▲&&&
(四)(5分)19.&
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3分,每空1分)20&【示例】《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2分,各1分)
【2016?浙江省温州卷】
(一)(4分)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
12.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
(一)(4分)12.【A】(4分)“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B】(4分)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2016?浙江省绍兴卷】
【2016?浙江省湖州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4分)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鞔ΑBザ〔徊爻睢<付群驮品扇ァ⒚俟橹邸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鳎m&ng
m&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②忒(tuī):太。
13.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 ▲&
和& ▲&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2分)
1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2分)
答:&&&&&&&&
(一)(4分)I3.柔美的杨柳&&
红艳的海棠&&&
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14.示例1:“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示例2:“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示例3:“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示例4:“
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示例5:“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许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016?浙江省嘉兴卷】
【2016?浙江省舟山卷】
(一)江上(5分)
【明】孙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f&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2.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分)
答:&&&&&&&&&&&
13.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答:&&&&&&
(一)12.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13.答案示例&
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怼N擦葱牡椎挠浅钏缺环绱稻。谀潜跛Γú字蓿
每年也可以欣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2016?浙江省金华卷】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①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②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示顺生③
明招④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我学如赘疣⑤,未成先误身。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注释】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③顺生:人名。④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⑤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或劝之仕( &&
 )&&&&&&&&&&
②既归( &
③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④鲜习兵(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
译文:&&&&&&&&&&&&&&
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2分)
A.于& &&B.以 &&&C.而
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
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答案:14.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成 而 归15.①有人,有的;②已经;③正;④少。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17.B。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
附资料:【译文】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
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
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
【选诗赏析】《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
【2016?浙江省丽水卷】
(一)(4分)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2016?浙江省衢州卷】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
之谁短长?
13.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3分)
& 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3. 示例l:《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N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Q,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t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2016?浙江省台州卷】
【2016?浙江省义乌卷】
【2016?浙江省余姚卷】
2016年福建省
【2016?福建省厦门卷】
【2016?福建省福州卷】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5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答:&&&&&&&&&&&&&&&&&&&&&&&&&&&&&&&&&&&&&&&&&&&&&&&&&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3分)
答:&&&&&&&&&&&&&&&&&&&&&&&&&&&&&&&&&
(一)(5 分)7.(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8.(3分)月亮(1分)&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6?福建省泉州卷】
【2016?福建省三明卷】
【2016?福建省南平卷】
【2016?福建省龙岩卷】
【2016?福建省漳州卷】
【2016?福建省宁德卷】
【2016?福建省莆田卷】
2016年山东省
【2016?山东省济南卷】
(三)诗歌阅读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1) 、树阴满地、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的(3)&&&&&&&&&&&&&&
心情。 (3 分)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12.石榴开遍、梦觉流莺,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然自在)
13.透:穿透。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
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2016?山东省青岛卷】
2.下列各项中,对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由门前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代诗人杜牧认为,假使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赤壁之战的结局恐怕会完全改变。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李清照笔下,主人公深深沉醉于赏心悦目的秋景中,以至于人比黄花还要清瘦。
D.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壮志凌云的豪迈情怀。
【2016?山东省菏泽卷】
【2016?山东省淄博卷】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荒无人迹的凄凉.这两句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A选项正确;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鸟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B选项正确;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之情.C正确;D.这首《春望》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战乱后长安城破败荒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D错误。故选D。【点评】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
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016?山东省东营卷】
& (一)(4分)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
8.答案: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e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e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评分: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颍e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e”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粱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e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写法三:虚实相生。
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其中“写法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语言一:用同“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或用“系”宇,不仅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颍而贴切,语言二:运用修辞。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e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016?山东省烟台卷】
7.阅读诗句,完成后面各题。(5分)
诗句一: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
诗句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依据示例,分析加点意向的内涵,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2分)
(2)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40字左右)(3分)
答:&&&&&&&&&&&&&&
分。大意对即可)
分。选取的形象恰当1分.表达“依依不舍”之情1分,语言表达流畅 1分)
【2016?山东省潍坊卷】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13题。(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
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2.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答:&&&&&&&&&&&&&
13.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一)(4分)12.①描写暮春草堂周围的景色,营造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氛围。(1分)②以鸟稀、花尽、花飞反衬幽竹的清阴“不改”。(1分)13.表达了诗人对翠绿葱茏的幽竹的喜爱,对不为俗世的节操的礼赞。(2分)
【2016?山东省济宁卷】
9.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4分)
塞上忆汶水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
答:&&&&&&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9. (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2分)
(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2分)
【2016?山东省泰安卷】
五、(6分,每小题2分)
阅读《武陵春》一词,完成18-20题。
武陵春①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④春尚好,也拟⑤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⑥,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武陵春,词牌名。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是当时的风景区。⑤[拟]打算。⑥[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18.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19.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20.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18.A19.B 20.C
【2016?山东省威海卷】
【2016?山东省滨州卷】
【2016?山东省德州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26题。
(一)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1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
绘出来。(2分)
答:&&&&&&&&&&&&
1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
11.答案:C& 共2分12.答案示例: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共2分13.答案示例:唷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共2分
【2016?山东省聊城卷】
【2016?山东省临沂卷】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0题(4分)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0.(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10.⑴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⑵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2016?山东省莱芜卷】
【2016?山东省日照卷】
【2016?山东省枣庄卷】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5-7题。(7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5.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6.宋朝胡仔称:“绿肥红瘦,此语甚新。”请简要赏析“绿肥红瘦”的表达效果。(3分)
答:&&&&&&&&&&&&&&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一)( 7 分〉5.易安居士&&
婉约(2分)6.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构成反义对举,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凋谢,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3分。意思对即可)7.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或“以花自喻,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慨叹”)(2分。意 思对即可)
将《》分享给朋友吧,本文地址(点文本框快速复制):
-- 友情链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