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本文所述的美国人的美国生活水平平

[摘要]也可以理解,为何有些出色的军官激流勇退:或由于军中的前述氛围令其郁闷或不得志,或由于觉得自己是“天有多大,就能飞多高”。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舆论调查机构,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它在2009 和2013年都做过调查,是关于美国人如何评价如下十大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军人、教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教士、艺术家、记者、商务行政人员、律师。

结果呢,在两次调查中,认为军人社会贡献“很大”的人分别有84%和78%,都是比例最高的;按这种比例来排名,第二至第七位的行业是教师、医生、科学家、工程师、教士、艺术家,三个看似最“滑头”的行业则是后三位;第八是记者、第九是商务人员、第十是律师,两次调查中各只有23%和18%的人认为律师的社会贡献很大。看来,虽然美国人离开律师就玩不转,也拍了一些不乏正能量的律政剧,比如《波士顿律师》和《傲骨贤妻》,但律师们仍被广泛视为主要是“混社会”的。但如果对华尔街那些炒股做证券的也投投票,也许过不了10%。

但是,赞扬某行业社会贡献大,并不等于自己想干这行,如同某人说相亲对象人挺好,却又说缺“眼缘”,后者说白了往往是不满意收入和颜值;认为某行业社会贡献小,但它可能又像闻臭吃香的臭豆腐令你心旌摇曳。类似地,对太多的美国年轻人来说,律所、投行仍够劲,军官职业倒像温吞水,那后者的原因何在?

佐治亚州梅肯市(Macon)的民众正欢迎从阿富汗回国的军人们。

具体讲,在青年军官队伍的建设问题上,美军面临着两个挑战。

第一个是,不易招到人,这指出类拔萃的年轻人。

在美国,如果一个无军队经历的年轻人想成为正式军官(commissioned officers),主要有四条途径。一是,报考培养初级军官的军事学院,毕业后从军。比如,位于纽约州“西点”(West Point)的著名的“西点军校”就是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军校,其正式名称是“美国军事学院”(the US Military Corps),再拿着该项目发的奖学金到大学读书,同时接受军事训练,毕业后服役。三是,大学毕业后到速成性质的军官学校就读,合格后参军。美国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这种学校叫“候选军官学校”(Officer Candidate School),空军的叫“军官培训学校”(Officer Training School),学习时间通常是9-17周左右。四是,如果拥有军队所需的特殊专业的大学文凭,比如医学、法律、工程和神学方面的,可以直接就任相关专业岗位的军官,比如当军医、当随军牧师(这类军官不在下文讨论范围内)。

候选军官学校中的“咆哮”教官

这么讲,如果要当美军军官,必须或者上过军校,或者有大学文凭。今天的多数美军军官还是通过后三种路径入职的,换言之在入伍前已读完大学。

这样,如果一个美国青年有志从军,衡量其是否“出类拔萃”的一个并非唯一但合理的重要标准是,他或她是否毕业于著名大学?美军当局当然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名校毕业生愿意投身军旅。也有将军说,在这方面,我们与微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是竞争关系。

但微软、谷歌的老板们听到此话,心中或会荡起一丝不屑:想来我们这的名校毕业生排着队,想参军的可是门可罗雀哪。一种最大的悲哀就是,你不被对手视为对手。但事实差不多就是这样悲催:根据“五角大楼”即美国国防部的统计,在2014年入役的初级军官中,只有0.5%毕业于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这个数字在20年前要好点,但也只有1%。还有近来的研究表明,就基本的知识能力而言,40%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达不到二战时海军陆战队军官的选拔标准。

第二个挑战就是,不易留住人。这指的是,很多年轻军官会在服役仅数年后就选择退役,另谋生路。

就拿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通常须服役至少五年,然后可自行决定去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五年期满时选择退役的西点毕业生通常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在2006年退役的2001届毕业生则高达44%(多少与伊拉克战事有关)。

那么,这两个挑战的主要原因何在?

对此,美军的人事制度尤其晋升制度是重大原因所在。

在任何国家的军队中,将军总是凤毛麟角。比如,单就美国人数最多的军种陆军而言,截止2016年,在现役军官中,从准将到四星上将的将军共有347人,从少尉到上校的其他军官共有82403人,其中上校有4386人,准将有149人,四星上将只有12人。若按此比例,30多个上校中才能出一个准将,七千多个军官中才能出一个四星上将。

但大多数行业大体也差不多,塔尖就巴掌大,绝大多数人或者挤不上去,或者被挤下来,还有些家伙是“壮志未酬身先死”时搂腿抱腰也要拽着别人一起往下出溜。因此,美国人即便想在军中长期干,平心讲大多也不是一根筋地奔将军去的,但还是想做到中校、上校吧?

但这也不容易。这与美军的人事制度尤其晋升制度有很大关系,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如下,在前篇文章中已谈不少。

1、晋升条件对军龄和衔龄有硬性规定,比如,服役时间10年左右、拥有现军阶或军衔至少三年的上尉才可升少校,军龄16年左右、衔龄至少三年的少校才可升中校,军龄22年左右、衔龄至少三年的中校才可升上校。

2、要晋升,除了熬时间,不少环节和资历大体也不可缺少。比如,有美国人说,如果一名战斗部队的陆军军官要做到准将,大致步骤如下:入职——修读基本培训课程——当排长——修读高级培训课程——当连长——从事初级参谋工作——上“指挥和参谋学院”(the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读一个硕士学位——担任旅级部队的副职(比如旅参谋长)——在军种联合作战岗位履职——当营长(该岗位被视为比旅参谋长更体现领导力)——上培养更高级军官的”陆军战争学院”(the US Army War College)——当旅长。

安·邓伍迪(Ann Dunwoody)在2008年成为美军史上首位女四星上将。

而且,也如上述步骤多少体现的,中下级军官不能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点、同一支部队中,而是要不时地转岗,承担不同的“作业”(assignment)或“部署”(deployment),比如今年在国内,明年则去海外;今年在德国驻扎,明年则去阿富汗参战;今年是武装直升机驾驶员,明年则成为地面部队的排长;今年在基层部队任职,明年则去上级机构当参谋;今年干的是情报分析工作,明年则去掌管一支网络部队;今年是一支部队的主官,明年则是强化课程班的学员。不停换岗的一大目的是让军官能在不同岗位上得到训练和提高,尤其是通过出任指挥岗位而提升“领导力”,这是晋升中最强调的素质。

3、让人紧张的是,即便按上述去做,别说当将军,校官也不是妥妥能当上的:少尉升中尉、中尉升上尉通常不是事,再往上就难说了,在和平时期,通常只有80%左右的上尉能晋升少校,70%的少校能晋升中校,50%的中校能晋升上校;更要命的是,上尉升少校、少校升中校、中校升上校只有两次晋升机会,如果两次都没过,就要退役走人;不想晋升也是不行的:现军衔通常只能保持几年,年限一到,如果还没晋升,也只能退役,也算为转岗的军官腾位置。

4、申请晋升者要由专门的由上级军官组成的“晋升委员会”考核,该委员会对晋升结果通常有最大话语权。

5、上述制度是在二战后开始实行,主要初衷是,既让各级军官在各级位置上得到足够历练,同时又借助竞争和淘汰,既防止军官多得扎堆,又保证其良好素质(包括身体素质,这对中下级军官尤其重要),并实行新老军官的及时更替。

但在很多人看来,在上述制度下,军官职业对年轻人包括青年军官的吸引力确实要打折扣,暂说如下九点。

左为美国陆军和空军的帽徽,右为美国海军的帽徽。

1、在上述制度下,晋升确实是龟速,像玩呼啦圈,从脚脖处开始,一圈圈地缓缓盘旋向上。一位军官从少尉起步,等当上上校,差不多有45岁左右。放在大公司和政府部门中,上校也就相当于中层偏上,很多人在40岁前就能轻松做到该级别。

2、如果“龟速”是慢工出细活,那也罢了,但这也难讲,至少不适用于所有军官。比如,对好学善思者来说,别人要花20年去学的,自己用十年就够;再比如,有些军官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能力,但如果仍须与其他同级军官一样,去频繁转岗,“学”他已懂甚至比教官还懂的东西,并将晋升所需的军龄、衔龄熬够,这就差点意思了。难道,在NBA金州勇士队,库里练三分球的时间必须与其他人一样多?

3、这么讲,对才能或潜质出色的军官,应给予从慢车道进快车道或“破格”提拔的机会,但在美军中,至少在和平时期这几乎不可能。

但在军外行业中,比同辈和前辈起点更高、成长更快的年轻人压根不稀奇,别说什么弯道超车,好多人是硬生生地直道超车。即便在不无官僚气的美国政府部门中,这也屡见不鲜,并有相关的制度扶持。比如,美国政府有一个著名的“总统管理人员项目”(the U.S.Presidential Management Fellows Program),面对的是刚拿到硕士学位的年轻人(通常是22-26岁左右),入选者将到政府上班,接受两年的高质量锻炼,还有“师傅”带着,通过评估后可成为永久公务员,若表现突出,在培训期间就能拿到“GS13”级的公务员级别。该级别与美军中校相当,但美军中有20来岁的中校么?一个军官熬了多年才当上中校,而当儿女的有可能研究生毕业才两年就追上了!入选该项目其实很不易,20个左右的申请者才选一个,但毕竟它提供了一个机会,多数入选者也出自名校,而美军有类似项目么?

学员们正庆祝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未来的军队生涯能带给他们多少持续的兴奋感?

4、频繁转岗也招人烦。比如,虽然当事人有些许选择权,例如可按意愿高低上报想去的地,甚至让某指挥官点名说想要你,但最终去哪还得由上级定(这还不算过分)。再比如,频繁转岗美其名曰便于在多个岗位上历练,但常常是,这个岗还没摸熟,就又给调走,或者,前后两三个岗在工作内容上互不挨着。这就有点像狗熊掰玉米,或者像吃自助,各种东西堆了一大盘,但吃后感觉有点乱。

受影响最大的应是家庭问题。虽然美国军方提供有不少福利和照顾,比如提供搬家费等不少补贴、设立面向军人的低价超市和商店、允许你在有特殊家庭困难时暂缓转岗、将都是军人的夫妇尽量安排在同一地服役、甚至在你不得不低价卖房搬家时弥补一些价格差额,但相比其他职业,频繁转岗仍让军官是在家庭问题上最受影响的职业。

纸箱壳上贴的这张纸写着:空军把我们派到哪,家就在哪。

比如,夫妻可能长时间分居(例如另一半不愿搬家或不能前往作战地区),生儿育女也就更要精确规划,对女军官更是如此;为了能“准时”怀孕,或担心受重伤或战死导致“无后”,一些人不得不选择事先将精子或卵子冻存。再比如,如果太太随军官老公走南闯北,换工作也令人头疼,例如,女性从事较多的一些职业,像教师、儿童看护师、心理咨询师、牙齿清洁师、房产经纪师,在美国都要执照,而且各州有各州的执照,各州间互换执照的手续也繁琐。2012年2月的一个统计是,现役军官的平民配偶的未就业率是26%,是全国平均的三倍多。如果夫妻中只有从军的一方挣工资,日子就紧巴点了。

5、无论是为了“充充电”,还是为了“镀镀金”,好多年轻军官都想到军外知名大学读个“脱产”或“半脱产”的硕士甚至博士,为支持军官读研,也为了提高军官职业的吸引力,军方也会提供一些便利,比如给奖学金、与军外大学合办项目,但读书深造的机会仍来之不易,工作太忙、不时转岗、上级不配合、为晋升不宜放弃指挥岗位和军内课程、想上学的人多、奖学金数量减少等等,都是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每年可为到军外大学读研提供七千个全额奖学金,到2015年,只有七百个了。在海军陆战队,如今一个军官要得到带奖学金脱产读研的名额,很可能要等当上营级指挥官或40岁后,当爹妈的可能要和儿女做同学了。

6、也如前面提及的一些福利所体现的,为了招人和留人,美军较多或主要靠给予福利待遇,但对“天纵奇才”来说,如果看重的是这些,何必首选军队?

某美军基地内的低价超市

7、还有军官并非热衷晋升,或想当什么指挥官,但擅长某类岗位并愿意长干,比如就想一直当参谋,或一直开飞机,这也算人尽其才吧?但是,如果真放弃晋升,放弃指挥岗,那就要等着被“下课”。这看似也不合情理。在军外行业中,如果你只想在某中层岗位奉献一生,能力又强甚至绰绰有余,对这种眼低手高的员工,老板或会感动得泪奔。如果一支NBA球队要求所有球员都必须像詹姆斯、杜兰特那样有统治力,“角色”球员一概不要,只善于干抢篮板之类脏活累活的一概不要,行不?不是不行,但肯定不如“高”“低”搭配更实用且省钱。

8、总体看,晋升除了看年资和转岗情况,也倾向于强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晋升委员会通常也是选拔标准不透明且偏保守,这尤其不利于能力强、变革精神强、敢挑战既有学说和权威的军官,其中的佼佼者可能被埋没被打压。对此,前篇文章已拿晋升不顺的“明星军官”赫伯特·麦克马斯特(Herbert McMaster)现身说法。

9、若晋升受挫而被淘汰,当事人就难免尴尬了:他们要另谋职业,而此时也可能是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军龄满20年也是一道杠,达到该标准的军官在退役后有不赖的退休金,因此,军龄接近20年、若被迫退役则不够20年的人(少校是典型)最不走运。若选择其他职业,从制度上讲,这种中途“夭折”的情况要少得多。

一名美军上校的退役证书

因此,至少从实际情况看,美军当下的人事制度还是讲究论资排辈和按部就班,鼓励循规蹈矩,对于“领导型”、“开创型”、“心比天高型”的人就显得局促了。

而且,今天的美国毕竟与上述制度出台时的二战后初期大不相同,比如,家庭的平均富裕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职业机会的丰富度明显好过当初。这样,如今年轻人选择当军官,更多地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因为要解决家庭困难,而是因为兴趣,因为想在军中成就一番事业,而上述制度在后者面前看似也更不合时宜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才高八斗,进华尔街、进大律所、进“财富”五百强不是难事,30多岁就能名利双收,将军肩章上的星星真能晃花你的眼?何况,即便你很牛,这些星星很可能永远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够不着。

也可以理解,为何有些出色的军官激流勇退:或由于军中的前述氛围令其郁闷或不得志,或由于觉得自己是“天有多大,就能飞多高”。一个有名的代表人物叫约翰·纳格尔(John Nagl):他在1988年作为尖子生从西点毕业,成为陆军少尉,随后获得因获奖门槛很高而有“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赴牛津大学留学,于1990年获硕士学位;接下来,担任作战部队基层主官和参谋等职,在1997年又从牛津获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是针对游击队的“反暴动”作战;再接着,在西点军校教书,在陆军战争学院做研究,在指挥和参谋学院学习并作为尖子学员获得乔治·马歇尔奖,在伊拉克参战,担任国防部副部长的军事助理,参与编写了新的美军“反暴动”野战手册(对伊拉克局势的趋稳有促进作用),在2006年任营长。

但是,看似卓而不群的纳格尔在2008年突然选择退役,去了一家智库,此时他不过42岁,还只是中校。有人说,他的“反暴动”主张不被陆军高层欣赏,指挥岗位上的资历也不够突出,升上校其实希望不大。

纳格尔及其著作《学着用刀子去喝汤》。该书基于其博士论文,也是美国军对越战的最好反思之一。

纳格尔本人后来也对西点毕业生做过调查,一个结论是:9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半以上的最优秀军官较早地退役了。

也有美国人尤其不少高级将领对上述批评不以为然,理由比如是:

1、美国军官的数量大体还是够用的,质量大体还是出色或很不错的,这说明这套制度还是管用的。

2、所说的那些“缺点”往往是被夸大或以偏概全(比如老拿麦克马斯特或纳格尔说事),而且,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更多只是这套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或合理代价。比如,你说晋升慢、转岗多,但这毕竟有助于夯实“基本功”、增加阅历和磨练耐性;战场才是考验军官的最佳场合,因此“破格”提拔在战时最多,如今没多少仗打,相比于猴急地搞超常规提拔,让大家按部就班地多些沉淀真有大错?当前制度未必能保证所有人才都如鱼得水和步步高升,但还是能让绝大多数“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只要你愿意坚持。

3、军事制度要以保证军队的总体良好运转为绝对优先,军官个人在升迁、求学、家庭方面受些委屈既难免也应该,军队就得这样,何况军方已给了不少待遇;谁如果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或恃才傲物,觉得军队耽误了自己,那就不要当兵,这类人本就缺乏真正的军人特质,军队不必因与其无缘而纠结,正如,如果谁因男友“劈腿”而抑郁,别人很可能会安慰说:这样的“渣男”跑了,你应该高兴还来不及呢!

但是,现制度的批评者仍在思考,能否让个人与集体更好地相得益彰?

关于美军的上述问题和改革建议,还可参见曾在美国空军服役的蒂姆·凯恩(Tim Kane)的两本著作:《人才失血症:美国军方如何错待了伟大的领导者们,为何已到革命时刻?》、《“全志愿兵”军队:美国军方关于领导文化和人才管理的教训》。

关于各种改革设想,只说两个较有意思的:

1、建立一个军内“供求市场”,或一个像“领英”那样的军内职场社交网络,让要找新岗位的军官、要给空缺岗位找人的指挥官分别能更好地了解岗位和人选状况,并赋予他们对岗位或人选的更多决定权;甚至,一个上尉可以申请中校级别岗位,申请成功即晋升。

2、给予中下级军官在军内和军外之间的灵活转换权,比如,可以停薪留职式地离开军队较长时间,可以在退役后再申请进入现役。

但是,相比于引入新的作战学说或武器系统,人事改革更会“触及灵魂”,会引发更多的争议和抵制;美军人事制度的很多内容是经国会立法确立的,国会内外围绕重大改革的拉锯战也势必漫长而炽热。

还有反对改革的人说,美军的现行人事制度仍属世上最好,相比于可能与美国打仗的那些国家,更是明显胜出。不管这是否对,其他国家若要在军事上追赶美国,在用人上必须不次于前者甚至更好,毕竟,“人的智慧”而非“人工智慧”仍是这个时代军事力量的灵魂。(文/梅然;编辑/子杰;相关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原标题:看美国人如何评价朝鲜战争

关于抗美援朝,总有一些人打着解读历史、还原真相、学术研究的旗号,对真实史料视而不见,对抗美援朝的意义肆意进行歪曲、质疑、贬损,这些人自诩正义化身,敢说真话,站在美国立场发表意见,替美国想的很周到,很难想象他们是中国国籍。我们还是看看美国人是如何评价朝鲜战争一些所谓的争议问题的吧。

1、朝鲜从一个历史上统一的国家,以战胜国的地位变成南北分裂,责任在谁?

“一九四五年,就在日本投降的前夕,杜鲁门和斯大林在波茨坦通过了一项声明,保证朝鲜在苏联、大不列颠和中国共同托管五年之后实现独立。”

——[美]李奇微:《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第一章

“朝鲜人很少相信,在南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政府将会最终产生一个统一的朝鲜,即使它得到联合国的支持,并标榜为全朝鲜的政府。大多数朝鲜人担心,这样的选举将会使朝鲜永远分裂,因为俄国人会在北部很快建立一个与之相匹敌的共产党国家。

“温和派和左翼党派对这一前景感到极不高兴,他们敦促人们联合抵制定于1948年5月9日举行的联合国选举。……由于南朝鲜所有的温和派领袖都反对联合国选举,在朝鲜境外逃亡40年之久的李承晚在南部便没有任何有力的挑战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3章“分割”

二战后,苏联、美国分别出兵从日本手里接受了朝鲜,美苏的协议是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

按李奇微的说法,说好的朝鲜从1945年起要托管5年,美国人首先把协议放在一边,于1948年8月15日组织成立了大韩民国,随即苏联支持金日成在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作为历史上一个长期统一的国家,作为二战受害国和战胜国的地位,竟然无奈地成为砧板上的肉,就这样被美国首先苏联跟进,人为的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同时也埋下了内战的种子。朝鲜分裂的责任,难道不应该由美国来承担吗?

2、朝鲜战争爆发的责任一定在朝鲜吗?韩国是无辜的?

“李承晚反复声称要向北迈进,把整个朝鲜半岛统一到他的领导之下,这让他的美国盟友经常为之提心吊胆。”

——[美]莫里斯·艾泽曼著:《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版,26页

“(1950年)4月,我们在汉城停留两夜。这次拜访没有具体结论,但我们被飨以国宴,还参加阅兵仪式。令我惊讶的是,数名南韩高阶军官竟然

是我的旧识,他们用不同名字加入国民党军队,成为野战级的军官。他们在中国时,我们想都没想过他们是韩国人。

“汉城的主人盛大欢迎我们,却抱歉这回被迫简陋招待,保证未来‘统一后取得北韩时’,一定更花心思来款待我们。两个多月后,北韩的坦克把他们全都赶出汉城。”

——[美]黄仁宇:《黄河青山》,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145页

朝鲜战争爆发前,南北双方在三八线附近的摩擦、冲突非常频繁,据百度百科记载,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韩在“三八线”附近共发生2000多起纠纷。战前南北双方都在积极备战,从以上引用的美国人的记录来看,韩国也在做着统一全国的准备,只不过韩国军队战斗力太差,不经打,被朝鲜赶出了汉城,赶到了大海边而已。

要争论谁打第一枪,2000多次的纠纷算不算进去?据俄罗斯解密文件,1949年4月20日,华西列夫斯基和什捷缅科就三八线的形势向斯大林报告中说:“从今年1月1日至4月15日期间,在整个三八线上发生了37次破坏规定的事件,其中24次发生在3月15日至4月15日。就其性质看,破坏规定的事件是警戒部队的小规模冲突,一般是连和营规模的冲突,动用了轻机枪和迫击炮......”从这个文件看,第一枪已经打了N次了。

3、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美]基辛格:《大外交》,第19章,全书第431页

“旅顺大连港口之使用权及中东南满铁路之所有权,经毛泽东谈判又付出参加韩战之代价后收回。”

——[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黄仁宇全集》第六册,319页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的,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第2编“蒸汽与钢铁”第19章“用核动力航行”

关于抗美援朝的原因:一是美国派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对中国边境丹东(时称“安东”)等领土实施轰炸,威胁东北安全;二是苏联还计划让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这一切,极有可能把战火引向中国东北。

历史上,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迫使蒋介石签订了卖国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其中规定:“......(4)中苏共有共营中东及南满二路干线三十年,路警由中国组织。(5)大连开为自由港,苏联租用码头仓库之一半,期限三十年。(6)旅顺为中苏共同使用之海军根据地,由苏联防护,期限三十年,民政归中国管辖。......”

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如果战火烧到东北,苏联必定出兵东北,中国的主权完整将会受到更大威胁。把战争挡在国门之外,难道不是正确的选择吗?

4、抗美援朝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吗?

“另一个在战争中提高了地位的国家是共产党中国。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己成为一个可怕的敌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

——[美]沃尔特·G·赫姆斯:《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一卷)停战谈到的帐笼和战斗前线》,解放军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565页

“在越南战争之后,美国总统们将抱怨他们在外交政策方面被‘越南战争综合症’缚住了手脚,害怕美国的军事介入造成灾难性的结果。但是,早在越南战争综合症出现之前就曾经有过朝鲜战争综合症。

“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诺顿在1965年3月向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宣称‘向越南大规模派遣部队……收到“法国失败论”和“朝鲜战争综合症”的阻碍。’为了对付这种‘朝鲜战争综合症’,约翰·F·肯尼迪鼓励美国军队发展反游击战战术,以帮助那些‘被包围的’反共国家。”

——[美]莫里斯·艾泽曼著:《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版,134页

“这且不说,尽管美国公众很少有人了解真实情况,但美国领导人却心中有数,他们曾计划征服北朝鲜,使之与李承晚的南朝鲜合并,而这一计划却被红色中国挫败了。1950年9月仁川登陆后,美军又入侵北朝鲜,其唯一原因便在于此。美国领导人知道,遭到失败后进行的战争实质上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战争,但公众却鲜有人知。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63章“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

抗美援朝对中国没有任何好处,这真是极其可笑的荒谬的说法。

首先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在苏联眼里的地位,改变了苏联对中国的看法,迫使苏联放弃了控制中国的想法。

同时保证了中国的安全缓冲带——朝鲜的安全,时至今日,朝鲜对中国仍然重要。在美朝对立日趋尖锐的今天,中国多次声明“决不允许在家门口生战生乱”。这个声明,希望美国当成中国在1950年“不准美国越过三八线”的那个声明一样对待。

朝鲜战争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荣誉,以及国际地位。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兵败以后,从来没有真正打胜过一次对外战争,八年抗战也只是在盟国助力下的“惨胜”。抗美援朝之战中共却能把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从鸭绿江击退到三八线,最后不得不讲和,这既进一步增加了国内凝聚力,也让世界各国都刮目相看,更让许多亚非小国羡慕不已。

抗美援朝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军事力量,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海边架起几门大炮就能让中国屈服的”历史,保证了中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后来越战中周总理发话不准美军越过17度线,美国乖乖听话了,还不是在朝鲜被打怕了。

有人说抗美援朝有消极影响,失去了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机会,使新中国长期被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延缓了新中国的战后重建作。这是想当然脱离历史实际的想法。

当时美苏冷战局面形成,中国必须选边战或两不选,但当时国家初建,百废待兴,美国却悍然插手我国解放台湾,欲陈兵鸭绿江,中国没得选择只能出兵。难道为了交好美国、进联合国而去臣服美国当美国人的附庸走狗吗?

坚决不能,中国革命历尽千辛万苦就是为了一个独立自主。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美国会任由你发展不加以遏制吗?如果中国忍住了美国插手台湾、陈兵鸭绿江,下一步必然是在美苏两国夹缝里苟且生存,再无出头之日。

5、志愿军是靠人海战术来战斗吗?

“(第二次战役时)与这30万中国军队以及为数不详的北朝鲜军队相对垒,联合国军司令部集结了7个美军师,6个南朝鲜师,2个英联邦旅,1个土耳其旅,以及来自菲律宾和泰国的几个营,外加一个英国突击连。所有部队加起来,联合国军有相当于14个师的兵力。

“然而,这些师的平均人数事实上超过了中共师,这样,人数的悬殊并没有乍一看起来那么大。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师有大约12.4万人(包括大约1.8万南朝鲜人),南朝鲜师大约有8.2万人,其他联合国部队总计有1.2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约2.9万人的美军独立战斗部队,主要是坦克和炮兵特遣队。

“因此,联合国军的战斗部队总计有24.7万人,这还不算空军作战人员。”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42章“突入险境”

“当美国的报纸里充斥着关于中国‘人浪’攻击的夸张报道时,在前线的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军队令人敬畏,不是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运用欺骗战术和达成攻击的突然性。”

——[美]莫里斯·艾泽曼著:《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版,78、79页

“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

“中国人确实采用成排成连的人海战术,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

“官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中引用了一位陆战队队员戏谑的评论:‘天知道一个中国排中到底会有多少群士兵?’”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42章

“西方国家的媒体想象中国士兵冲进战场,并肩作战,以大规模的‘人海战术’发动进攻。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军队确实是很少利用重炮和装甲车,而且他们也确实是依赖大量的人发起进攻——有时候是听军号声——但他们都是善战的勇士。进入战斗后,积极主动也善于用脑。

“彭德怀元帅和他的副手们都完全相信他们能打下整个朝鲜半岛,正如几个月前朝鲜人民军差点做到的那样。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差一点就达到目标了。他们给了美国士兵及美国人民重重一击。如果他们拥有空中力量,如果制空权不是掌握在联军手里,那他们就会取得全胜了。”

——[美]沃尔特·J·搏伊恩主编:《阿尔法美国军事指南丛书》之[美]罗伯特·F·多尔著:《美国陆军》,王洪浩、周正译,南京出版社2004年7月版,208,209页

通过第二次战役,中国把美国从鸭绿江边击退到了三八线,扭转了朝鲜战局。据美国人自己的记载,志愿军总人数只比对手多了不到四分之一,其实并无特别大的优势,这能算人海战术吗?

按美国人的总结,志愿军战斗中采用的是:佯攻、奇袭、伪装、渗透、牵制、穿插、侧攻等等战术,绝非人海战术。所谓人海战术,不过是脱离战场实际的想象,或者是某些人故意污蔑而已。

解放军现在还在实行以班为单位的战术“三三制”,这是长期战争中融合众多经验教训发展的一种跨时代步兵战术,颠覆了传统的步兵线列推进理论,而西方近来发展的“班组先进战术”实质上也是“三三制”的一种变种。

“三三制”在火力分布上梯层分明又相互协调,是一种完美的攻防队形,不存在西方散兵多层推进时火力难以发挥的缺点,而每个战斗组的间隔都保持着合理的距离,这样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但是“三三制”需要团体间的完美配合——中共军队的强大组织力保证了这一点。

6、抗美援朝的结果是志愿军死亡惨重等于战败了吗?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伤亡情况是:54246人死亡(其中33629人死于战斗中,另一些人死于受伤、事故或者其他原因),103284人受伤。”

资料来源:[美]莫里斯·艾泽曼著:《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版,129页。

“其他联合国军成员共损失14103人,其中2597名属于死亡,9581名负伤,1925名失踪。”

资料来源:[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63章“最后的危机”

被俘:美国:7140 联合国军:92970

资料来源:美国韩战纪念碑

“志愿军共阵亡11.6万人,战伤22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因此自身作战减员共36.6万余人,非作战死亡2.5万余人。”

资料来源: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461页

在这组引用上,伤亡数字都是中美自己的官方数字,这是最接近公正的办法,毕竟各方伤亡都是自己清楚。敌方的伤亡从来都靠统计加估计,只统计就会少,加估计的话就不会准确,所以相比而言还是各国自己的伤亡数字靠谱一点。韩国等联合国军伤亡数字采用美方数字。

199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的志愿军烈士在册人数分别为(按统计时行政区划,海南省烈士并入广东省):四川省:30789,山东省:19685,吉林省:18260,辽宁省:13374,湖南省:10687,河南省:10673,河北省:10155,黑龙江省:8222,江苏省:7268,山西省:5853,湖北省:5167,安徽省:4151,浙江省:3732,广东省:3186,广西壮族自治区:2915,陕西省:2802,贵州省:2799,江西省:2162,内蒙古自治区:1683,上海市:1634,云南省:1482,北京市:1438,甘肃省:1041,福建省:982,天津市:977,宁夏回族自治区:46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青海省:48。合计:171687。这些数字是对烈士优抚的根据,应该是准确的。

从以上数据看,按照联军各方的官方数字相加,联军这边总共损失约114万。就算联军这些损失只有一半是志愿军造成的,那么志愿军消灭敌人也有57万——而志愿军作为实际上的主力,消灭敌人比例肯定不止一半。志愿军的官方损失数字是39万。39万比57万,1:1.46,结论是志愿军歼敌数超过自身损失,岂能算战败?

7、为什么志愿军战俘大部分“自愿”去台湾?

“南边的韩国军队抓获的共产党人被美国列上反共主义的标签,这些标志被认为是对朝鲜和中国的背叛,这就排除了他们回归的可能性。海军上将特纳·乔伊领导美国参加休战谈判,他表示那些想遣返的共产主义囚犯,要么是被打伤要么是被杀害。”

——[美]艾特伍德:《美国战争史》新华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180页

“根据英国国防大臣的话,‘联合国的囚犯在中国人手里,即使是不同强度的再教育,也远远好于美国人对待囚犯的态度……’”

——[美]艾特伍德:《美国战争史》新华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181页

台湾的圣严法师是在1949年去的台湾,当时为了逃离共产党即将执政的大陆,没有门路去台湾,只能加入国军。圣严法师在自传中说:“在韩国的中国共产党战俘被美国遣送到台湾,加入国民党的军队。这些战俘被打散到不同的营队。他们身上都有刺青,写着‘反共抗俄’,这些刺青是美国人抓到他们时刺的,这样他们就只能加入台湾的国民党军队。”

几乎所有返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在回忆战俘营生活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或者战友被强迫在身体各处刺上“抗俄反共”、“杀朱拔毛”一类的标语。战俘营内部名义上虽然“自治”,但很大程度上被台湾特工控制,故而这种刺字活动进行得相当普遍。

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刺字加上宣传,再加上强迫,就是志愿军战俘“自愿”去台湾的真相。

从常识看,谁肯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去投奔逃到孤岛上的手下败将国民党呢?

8、、志愿军是如何优待俘虏的?

“战争双方都曾经残暴地对待战俘。朝鲜共和军因其残忍地对待敌军俘虏和被怀疑支持共产党的平民而臭名昭著。在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美国士兵经常无视《日内瓦公约》(保护战俘的国际协定)。

“出于对失去战友的愤怒,或者认为战俘是一个带来麻烦的负担,美国人在一些场合对落入他们手中的北朝鲜军队和中国人开枪射击。但是如果战俘在被捕获时生存了下来,他们此后收到的对待和最终生存的机会都相对好一些。

“落入中国人手中的美国人要相对幸运一些。在战争初期,中国人确实主动地释放了一些他们俘获的美国人,并给他们饭吃,还发给他们香烟。(此举旨在瓦解美国军队的士气,使他们更倾向于投降。)

“中国军队在1950年11—12月之间的攻势行动中俘虏了数千名敌人。……绝大部分的战俘并未遭受拷打和折磨,但缺乏充足的食品,也没有必要的医疗条件。”

——[美]莫里斯·艾泽曼著:《战争中的美国从书·朝鲜战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2月,120,121页

“我们后来体会到,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起攻击。但是,我们发现,较之朝鲜人他们是更加文明的敌人。有很多次,他们同俘虏分享仅有的一点食物,对俘虏采取友善的态度。”

——[美]李奇微:《朝鲜战争回忆录》,第四章“中国人参战──第1陆战师且战且退”

志愿军组织战俘开运动会

红军建军之初,毛伟人就有一条自创的几乎变态的政策——优待俘虏。

“优待俘虏”的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其实质内容就是对于被俘的敌人,不准打骂虐待。在国共战争中,被俘虏的普通士兵,愿意加入中共军队的,就加入,不愿意加入的,就地遣散,而且还要给他们发路费。至于他是回去再加入国民党,还是真的回家,一概不管。那种回去继续参军,下次又被俘虏的,怎么办?不管被俘多少次,一律继续发钱遣散。

这也是共产党打败国民党,部队迅速增长的原因。国民党的溃兵降兵,一旦参加解放军,立刻爆发出战斗力,其中原因就是当兵是自愿的。

当然还有一条,共产党的土改政策是为穷苦人谋福利的,大多数国民党兵也是穷苦人。

从这个角度说,志愿军战俘放弃家中亲人土地“自愿”去台湾,纯粹是不符合客观事实。

优待俘虏的政策被严格执行到朝鲜战场。在待遇上,志愿军有的,战俘有,志愿军没有的,战俘也有。

9、联合国军是合法的去干涉朝鲜战争的吗?

“6月27日的早上,杜鲁门总统便向全国宣布了他的决定。关于美国武装部队的任务,他只用一句话概括道:‘我已命令美国海军和空军部队向韩国政府军提供保护和支持。’”

——[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七章

“联合国安理会于6月27日再次开会,这为俄国人在宣传上遭到惨败创造了条件。杜鲁门上午发表的通告已向世界清楚地表明即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安理会成员事先已经知道这种情况。中立国印度和埃及感到惊慌失措,他们将会议推迟到下午召开,以便其代表能够跟他们的政府进行磋商。”

1950年6月27日早上,杜鲁门已经下令美军支援韩国。而联合国是在当天下午才开的会。结论只有一个:美国的行动没有联合国授权,美国搞了一个先斩后奏。

但是这个“奏”最后是没有被联合国正式“准”的。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关于一切其他事项的决定则由七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其中包括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作出。

1950年6月27日“联合国军”相关决议出台之时,作为“五常”之一的苏联根本就没有出席投票。而根据《联合国宪章》,要求的是“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是“同意票”,不但不是反对票,而且不可以弃权,更别说没出席的情况。当时明明白白苏联缺席了,这种情况下“通过”的决议,有合法性吗?

联合国官方微博曾否认联军合法性。

曾经有人鼓吹赞扬说美国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理由就是国共内战时美国没有出兵帮蒋介石。这样的观点真得是让人很无语。

美国没出兵,只是限于自身的实力和国际形势,和美国干不干涉别国内政扯不上关系。美国干涉别国内政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国共内战时美国向蒋介石提供军事、经济援助,朝鲜战争爆发后竟然先来封锁台湾海峡,深度介入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后来越过联合国打南联盟、伊拉克,干涉利比亚、叙利亚。美国到处充当国际警察,实施霸权主义,有人竟然说美国不干涉别国内政,真是天大的笑话。

注:文中引用参考了军报记者微博等相关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生活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