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外政治对比和高中政治哪个容易些

跨专业考的话,高中历史和高中政治哪个容易些?_教师资格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90,490贴子:
跨专业考的话,高中历史和高中政治哪个容易些?收藏
神牛摄影器材--为专业摄影者打造,你值得拥有!
中学教师资格证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本来就是最难的一个,又是高中历史和政治,这两个其实并没有可比性。建议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师资格证科目,对之后考编有好处。关于教师资格证的更多内容,详细的还可以看下这个:
都差不多吧,你看下你对哪科比较感兴趣咯,我就比较喜欢政治,咱们可以交流交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竭诚全力为您服务!!!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如何学好高中的地理、历史、政治
下载积分:1371
内容提示:如何学好高中的地理、历史、政治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0|
上传日期: 12:08:0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371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如何学好高中的地理、历史、政治
官方公共微信导读: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4)意义:是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这也是“八一”建军节的历史由来,战胜党内的分裂危机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一大
地点:上海
内容: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时间:1922年
中共二大召开,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国民革命
(1)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时间是1926年
(3)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4)意义:是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5)失败原因: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⑤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也是“八一”建军节的历史由来。
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⑥红军长征及意义
长征的主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4――1936年
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粉碎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
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的分裂危机 中共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⑦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⑧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3)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里扫荡了帝国主义的势力,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4)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北平)
大会决定了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通过了《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日)
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北京)
意义:它的召开,标志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此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1956年)及意义
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体现了人民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①“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民主政治制度被破坏。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
形成过程:(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 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随后在1999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把它写
进了《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
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①“一国两制”的构想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构想是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②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③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概况:(1)1979年,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三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3)海峡两岸开始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1992年10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4)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5)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句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6)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坚决制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
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2)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日内瓦会议(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万隆会议(1955年):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面对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2.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
①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概况:(1)1971年4月,毛泽东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3)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来年各国关系的正常化。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概况:中美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访华。随后,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这一总原则,毛泽东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形象地概括为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俄、法、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在美
国纽约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应中国的要求,在发表的会晤文件中加入了五个常任理事国承诺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安理会权威等重要内容。
③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兴区域合作模式。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卓尔不群的雅典
①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负责受理公民投诉。 作用: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但是,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1)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
(2)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IT计算机、出国留学以及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全面总结等内容。本文共1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古代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