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钦州一中好还是二中好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材料二中的"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频道推荐文章
频道本月排行
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C) 2006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15分)古今中外改革对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改革者也一定程度上从民生角度出发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卖者坐(处罚)如律。 于是海内安之。——《魏书o食货志》材料二 从解放法令颁布时间起,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材料四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颁布了什么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解放”法令?(6分)(3)根据材料四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2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改革应如何对待民生问题?(4分)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15分)古今中外改革对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改革者也一定程度上从民生角度出发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卖者坐(处罚)如律。 于是海内安之。——《魏书o食货志》材料二 从解放法令颁布时间起,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材料四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颁布了什么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解放”法令?(6分)(3)根据材料四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2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改革应如何对待民生问题?(4分)
(15分)古今中外改革对民生起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改革者也一定程度上从民生角度出发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孝文帝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卖者坐(处罚)如律。 于是海内安之。——《魏书o食货志》材料二 从解放法令颁布时间起,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农民当作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材料四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79页(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颁布了什么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分)(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解放”法令?(6分)(3)根据材料四分析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2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觉得改革应如何对待民生问题?(4分)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
(1)颁布了均田制;(1分)意义: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赋税的收入,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稳定人们的生活。(每点1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评价:积极:第一、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第二、实行了生产方式由封建向资本主义方式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消极: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每点2分,共6分。)(3)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大大增加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2分)(4)改革应从改善民生角度从发,一切为民,以民为本;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监督保障关注民生决策的贯彻执行。(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对2点即给4分)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卷三和唐长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卷一百一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解析:
  (1)按人口分配土地。(4分)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6分)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5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历程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
&&&&&&& 图一&&&&&&&&&&&&&&&&& 图二&&&&&&&&&&&& 图三 (2)观察上面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 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惨痛灾难,而欧洲人致力联合、追求和平的努力从未止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下漫画于1919年在英国出版 材料二? 以下漫画于1949年由苏联出版,反映漫画作者对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看法。 材料三? 1929年法国总理白里安向国际联盟大会提出《关于建立欧洲联邦同盟的备忘录》,即白里安计划。白里安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欧洲联邦同盟”,但它不是一个超国家组织。白里安计划认为“因为在经济团结上面取得进步的一切可能性纯粹都是由安全问题所决定的,而安全问题本身又和政治团结实现的程度紧密相连。所以应该首先在政治上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使欧洲形成一个有机结构。”白里安计划中,设计者以大量的笔墨来规定欧洲联盟与国际联盟的关系。1950年法国总理舒曼提出关于在欧洲建立煤钢共同体的合作计划,即舒曼计划。舒曼计划的目标是建立欧洲联邦,这个联邦具有超国家的性质,它将首先在一个关键领域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个欧洲联邦。舒曼计划中未有对欧洲联邦与联合国的关系做任何的论述。——摘编自叶林、侯毅《白里安计划与舒曼计划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左方被紧握的男子代表哪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美三国对被紧握男子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4分)(2)材料一的漫画作者对图中被紧握的男子持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漫画作者说明理由。(6分)(3)你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受助国家是否同意材料二中漫画作者的看法?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6分)(提示:必须先表明看法,再说明理由,否则不给分)(4)依据材料三,指出白里安计划和舒曼计划的主要不同。(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浙江省新浙江新阵地教研联盟高三返校六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在秦汉时期开始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过渡,但这也仅指行使统治的组织机构的形式即官制而言的,至于具有行政管理技能的官员和理性的法律这两点,在秦汉以后的社会发展中都一直尚付阙如,致使中国早期的官僚制萌芽一直未能发展为现代的官僚制。——马克斯·韦伯材料二 (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材料三? 由中央统一管理的文官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特征,而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美)H.G.Creel顾立雅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耶林格(1)简述汉代完善官僚体制建设方面的重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韦伯认为中国古代官僚体制无法发展为现代官僚体制?(10分)(2)指出材料二中罗马法分类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法是如何有利于“罗马国家稳定”和造福“个人利益”的?(8分)(3)村料三中学者认为科举制和罗马法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对后世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理由。(8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6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8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广东省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7分)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与政治革命大多是短期内急促风暴雨式的社会制度变革不同,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大部分经济学家如克拉克、钱纳里等人认为工业化引起了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使国民经济进入更为有效率的运行轨道。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工业发展产生的一些新工艺不顾人的需求,使人变得冷漠甚至麻木不仁,有着贬抑人性的后果。——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6分)(2)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变革多方面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回答,当今发展中国家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中得出哪些启示?(9分)&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题号:4069615题型:综合题难度:较易引用次数:59更新时间:16/05/10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材料二:毛泽东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是指什么?(2)据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提示: 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 3次/天)
【知识点】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选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日)请回答:(1)材料第一段中,毛泽东所说的“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丰功伟绩”指什么?(2)材料第二段中,“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3)材料第四段中“到今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指什么?请举一例说明“中国到了2001年面目更要大变”的具体史实。(4)从材料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及毛泽东等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以下是某同学收集的几副对联对联一:走计划建设道路,做三大改造先锋 对联二: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对联三: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对联四:万紫千红增特色,三通两制促和平对联五:五项原则赢世界,梅开三度谱华章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三大改造何时完成的?(2)对联二是湖北某农户1980年张贴的春联,什么政策的实施出现了春联中的现象?这一政策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3)对联三反映了建国后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4)对联四体现了我国怎样的基本对台方针?“九二共识”的内容是什么?(5)对联六中的“五项原则”是谁提出来的? “梅开三度”是指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请任意列举其中的两点成就。(6)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重大成就的原因。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建国以来,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着农民,关注着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材料三:中共中央已于2005年9月对1959年至1962年档案解封,……这些档案显示:1959年全国17个省级地区,有522万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有95.8万人;1960年,全国28个省级地区,有1155万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272万人;1961年,全.国各省市有1327万人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其中城市211.7万人;……。——2005年11月,香港《争鸣》杂志材料四: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1)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依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次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2)据材料二,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据所学知识,这条“路”是指什么?(3)材料三表明1959年至1961年因饥饿及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哪两大运动的发生导致的?有何教训?(4)据材料四,谈谈你对“包”的理解。据此,中央在农村开始推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最先在什么地方试点?(5)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
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A.中华民国的成立B.新中国的成立C.渡江战役的胜利D.一五计划的完成
热门知识点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825
总量:5721742

学年高一历史配套课件:第4单元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必修2)
学年高一历史配套课件:第4单元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新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2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042次
文档大小:3.61M
所属资料: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值 95.8% 4.2%
【解析】 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它不涉及国民经济公私成分问题,A项错。C、D两项的时间与表格时间“1956年”不相符。 【答案】 B 三、图解年正确的探索、失误的探索及启示
(2012·全国新课标文综,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解析】
由上面图示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选项 解题思路 答案 A 20世纪50年代末,中美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 × B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已趋于恶化,苏联取消对华经济援助 × C 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已出现严重裂痕 × D 从材料信息看,该评估认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而实际上,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 随 堂 练 习 一、选择题 1.(2015·吉林高一期末考试)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当时人们对它有个形象的比喻,称它“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里提到的“一只鸟”“一双翅膀”分别指(  ) A.总路线、总任务  B.轻工业、重工业 C.一化、三改 D.巩固政权、恢复经济
解析:题干中的“一只鸟”应指“一化”(工业化),这是当时的工作中心,侧重于生产力方面;“一双翅膀”指三大改造,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因此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就像“一只鸟”和它的“一双翅膀”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3.右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依据图片中“全民动员·为钢而战”,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运动,是生产力的冒进,属于“大跃进”时期。 答案:D 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农业产值 粮 棉花 原计划 (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实际达到 (百分数) 比上年增长11.6% 3400亿斤 2400万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中提到的是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年增长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比原计划要好,据时间分析,应是1960年我国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实施后的良好效果。 答案:C 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农业总产值由2534亿元下降到2015.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558.7亿元下降到361.3亿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而C、D两项只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具体表现;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1960年。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材料二 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志,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平均寿命长15岁。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私人消费总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工资实际上增加了几乎1/3,农民收入增加了1/5。
材料三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作者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作出怎样的评价?(可用材料中原话回答。)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依据。(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对于“一五”计划时期工农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应如何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一五”计划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1)问要充分理解和归纳材料一、二的主旨内容。第(2)问考查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及其结果。工农业差异的原因可从政策因素(教材)和国家投资倾向(材料)等方面归纳。第(3)问首先从当时的状况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也要关注其会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1)评价: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依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如答“国民收入增长、工农业产量增长、人均寿命延长、入学人数增加等”可算全对,但仅答“国民收入增长、工农业产量增长”者只算一半对。) (2)差异: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发展。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工业化为核心(或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工业的投资远大于农业;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 (3)“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但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引起比例失调,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 高 考 演 练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4分)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 答案:C
2.(2014·重庆文综,4分)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还没有进行工业化建设,A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进行的是工业化建设,其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C、D两项是工业化基础奠定后进行的,故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5·福建文综,4分)下图为中国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图片的能力。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答案:D 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教版 · 必修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开篇导读 日,邓小平乘敞篷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时,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日,邓小平在休斯敦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乘务员的位置上,感觉就像在坐航天飞机。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为了跟上世界的步伐,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整体经济水平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改善。
那么,你知道中国是怎样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付出了哪些重大代价,中国最终要走向何方吗?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读图探新 ●单元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计划经济体制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1.新中国建立后,从年,中国人民用三年多时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即开展了“一化三改”,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既有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978年前,体制僵化,发展不畅。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
目 标 导 航 2 自 主 预 习 3 课 堂 探 究 4 随 堂 练 习 5 高 考 演 练 6 课后强化作业 7 情 景 导 入 1 情 景 导 入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表现政治的内涵;口号,往往是某时某地社会生活最简洁有力的记录,为后人提供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用口号来解读历史,会别有一番“味道”。 你知道上图所反映的“以钢为纲”的口号,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事情吗?这一口号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出现又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一起来解答这些疑惑吧! 目 标 导 航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时空坐标 自 主 预 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到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落后。 (2)特点:优先发展________。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等一系列工厂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______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重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 3.三大改造 (1)对象:农业、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 (2)途径 ①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________。 (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手工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特别提示: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开始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主要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________。 ②提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评价 ①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 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主要矛盾 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时间、会议: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会后,全国掀起“________”的高潮。 3.“大跃进”运动 (1)内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2)特点:高指标、浮夸风。 (3)评价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②忽视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快好省 大跃进 客观经济规律 4.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①一切财产由________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公社 5.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2)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调整
规律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①“大跃进”运动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②“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经济领域 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四、四”。 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时期:过渡时期(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年);四次成功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次失误探索: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课 堂 探 究 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进程 【探究问题】“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素材】 材料一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要求编制计划在贯彻执行中央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基础上,要突出重点……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材料二 1954年3月,《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 材料三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探究思路】由材料一中“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得出结论(1);由材料二中“苏联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得出结论(2);由材料三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得出结论(3)。 【探究结论】 (1)现实需要: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需要。 (2)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 (3)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特别说明:重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产业,能够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与苏联有所不同,中国注意到了发展重工业与处理好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中二中全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