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后联邦德国联邦统计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联邦德国的中学英语教学_论文_3773考试网
| | | | | | | | |
&&-&&-&&-&正文
联邦德国的中学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讲英语的人数日益增多, 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范围也愈来愈广。 为此德国人也非常重视学校的英语学习。 1964年, 联邦德国各州文化部长会议的汉堡协定规定, 在中学, 英语课程为必修课。
一、英语学习的目标, 教学方法和内容
1.英语学习的一般目标
英语学习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或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I.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使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所表达的内容。 各类学校的学生进行如下的一般语言能力训练:
(1) 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
(2) 使用有助于学习、消化和巩固英语知识的各种技术辅助手段的能力。
(3) 学习英语语种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一些背影知识,? 了解来自这些国家的生活和文化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4) 学习英语的习惯用法, 认识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 包括理解和尊重英语国家的语言行为标准。
II.高级阶段
(1) 提高学生英语的口头和笔头的交际能力, 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
(2) 学习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3) 传授英语阅读经验和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学知识。
(4) 学习能够获得英语知识的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 为今后独立地继续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涉及到语言、乡土学、文学技巧和方法。
2.英语学习的一般教学法和内容
I.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教学法的思想构成大致分为四个方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话题范围学习技巧和方法。
语言技能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口头表达能力、笔头表达能力、改写和释义。
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说话方式。
话题范围应视学生的年龄、学习目的而。如最初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概况时可涉及到英语语种国家公民各种知识,随着学习语言能力的提高,年龄的增长和兴趣的变化就要增加话题范围的难度和广泛性。学习技巧和方法在这一学习阶段的非常需要的,因为母语和外语之间有差异,学习一些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入门,对外语学习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独立学习和参加校内外的一些英语学习活动。联邦德国中学的初中阶段 7-9 或7-10 年级有三种类型的学校: 普通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的初中阶段。前两类学校是为初中毕业后即就业或升入职业技术学校作准备的,这两类学校的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原则上是实用性、应用、叙述性为主。课文选用的词汇、惯用语和句子结构类似原文,结构比较简单以语言技能的学习内容为例:
听力训练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听力训练要求是泛泛理解课文。从8年级开始可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泛听课文的语言和内容比较简单。7-8年级的课文内容主要选自日常生活及社会范围,听力速度为正常语速,语言为标准语言。9年级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及需时来。具体内容涉及、叙述、询问、简单的歌谣、歌曲等。
80年代以来,在联邦德国普通中学的某些教学科目实行能力分组教学 。对能力强的学生,听力有加强听力,其内容选自日常生活,如请求、问题、说明、要求、通知、询问、回答、火车站和飞机场的广播通知、天气预报、简单的诗歌等。阅读理解阅读训练从7年级开始,并与听力训练相结合。8年级阅读与口头表达训练相结合。泛读文章的篇幅长些,其语言和内容较简单,有故事性、描述性、报道性文章以及简单的换词或简化后的作品;还有一些消息性或信息性文章,要求看懂主要内容。
加强阅读要求,看懂用简缩语言写成的内容细节,如指示牌、表格、广告、时刻表、节目单、食谱、使用说明书、旅馆指南和邮局介绍、电话、简单的游戏和制作说明、天气预报、事故报告、人物描述、简单的诗歌、笑话、故事等。9年级增加文学内容。
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课堂用语练习讲英语,并且通过图片、版画、课文、电影等题材进行师生交谈。7年级的内容有日常事物、社会和地理知识。8年级增加时事,9年级增加文化内容。教师让学生就日常事物谈论个人的经验,叙述事情的结果1. 经历和内容等。口头表达能力还包括讲演、朗诵、学习简单的诗歌。
笔头表达能力 笔头表达能力包括:填写表格、书写实用性和应用性短文,如工作和事故报告、预订旅馆应用文、简单的服务指南、货物、订单、明信片、人事通知、私人信件、邀请信等以及前面提到的一些内容。
语言知识的学习包括词汇、语法、说话意向。
说话意向是让学习通过口笔头方式,合乎情理地表达出他们的说话意向。反之,从他人的口、笔头言词去理解他人的说话意向。其内容大致包括:介绍自己、互相介绍、告别、问好、提供帮助、请求帮助、打听消息、理解和不理解、表示同意、表示拒绝。义务和责任、愿望、建议、感谢和道歉等。
总之,普通中学和实科学校7-9或7-10的年级的英语学习强调实用性、应用性和叙述性。
在联邦德国,完全中学是高级中学性质。完全中学毕业生可不经大学入学考试,直接升入大学学习。这类中学的学习要求比前两类要高,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偏向学术性训练,为升大学作准备。目前,联邦德国正在彻底改革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 改革的宗旨是注重高中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培养,以便 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
完全中学7-10年级的英语学习目的主要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其内容同样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课文内容及学习技巧和方法四个方面。但其程度要比普通中学和实科学校高,
如在语言知识方面,10 年级结束时,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要掌握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外,还要扩大知识面,以便使学生能继续完成中学高级阶段的学习。
从8年级开始,话题范围的重点是社会、历史和文化。10年级增加文学。
学习技巧和方法训练方面,要求学生从9年级开始加强独立地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的能力,使用原文字典,学习课外语法书,笔录听过的和阅读过的课文的基本内容,划分意义段落,找出课文的核心内容、关键词、段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等。
II.高级阶段
80年代后期,联邦德国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后的完全中学11-13年级英语学习分基础课程和加强课程(能力课程),学习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语言、乡土学、文学和学习技巧与方法。两种课程除传授共同的基础部分外,课程在个另学习领域里,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技能和方法训练较基础课程的要求高一些。
语言学习& 包括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基础课程和加强课程均通过积极的语言训练达到能用英语地流畅地进行交际。两种课程都要求学生正确掌握。进行口、笔头表达时正确运用种类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语言流畅,内容广泛,重视表情、动作。加强课程要求进行大量的语言技能训练。
语言技能训练& 包括听力、口笔头表达能力训练、阅读理解、口译和笔译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说话方式及语言观察。
乡土学& 乡土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宗教、人际关系、自然科学、工艺学及时事。
加强课程增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政治文献、国家和社会机构,当前重要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和问题,重要的思想、社会和文化发展。
文学& 文学着重学习一些选自20世界的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文学代表作或章节。加强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世界文学创作的典型作品,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时代。
学习技巧和方法学习使用原文词典、双语词典、语法书籍、目录索引。学习一些阅读技巧,如在泛读时尽量摆脱总是查字典的习惯, 使用一些联想猜意等方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释课文的方法等。
二、英语师资资格
1.外语教师来源的历史
德国从16世纪至20世纪外语教师类型大致分为四种:语言大师、实科教师、现代语言学者和职业教师。
语言大师是从16世纪直到19世纪现代外语教学早期阶段盛行一时的教师类型他们大多是教授某种语言的当地人。语言大师从教育意义上建立了现实的外语授课方式,注重外语的价值,让学生了解邻区的生活方式,传授口头效能力。但随着18至19世纪正规教师培训形式兴起,语言大师训练形式便逐渐结束了。
实科教师的形成是18和19世纪师资培训机构化的结果,一些有才能的国民学校教师经过大学学习,通过考核获得了附加的外语专业资格证书。他们在国民学校、实科学校任教,当时的教学强调职业的实际需要。
在19世纪,一批经过学术性大学培养的语言学者成为具有优势的外语教师类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仍然如此。
职业性外语教师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起来的,战后的德国开始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学校需要大量的专职外语授课教师,这样,战后升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师范学院便承担起培养师资的任务外语都是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必须接受正规大学训练。新型的外语教师的训练目的主要是强调语言技能,学术性和教学法训练。
2.联邦德国中学外语教师资格
战后中小学师资是在高等师范学校和大学里培养的。
师范生的招生条件通常是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者。
中小学教师训练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学习结束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毕业。考试内容包括一篇学术论文、笔试和口试
第二个阶段是为学校见习阶段,亦称教师预备期。师范生通过第一次大学理论学习的国家考试毕业之后,才有条件步入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学校见习时间较长,通常为18-24个月,见习期着重教学实践方面的训练。见习期结束时,师范生再经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后才能毕业。
所谓国家考试就是由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的官员、高等学校的教授和学校教师共同举办的考试,考试通过后由州政府任命方可成为正式教师。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经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其质量是可以保证的,联邦德国英语课程的设置、内容、实施及师资培训都有其独到之处。英语教学中,特别强调语言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在中学就应把外语基础打好,以利于到了大学或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个人的学术深造和开发工作必要的条件。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二战后德国复兴的原因-改革史话-中国机构编制网
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二战后德国复兴的原因
&&&&&&字体:
  联邦德国犹如涅槃的凤凰,不仅很快走出困境,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进入了经济腾飞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德国再次实现统一,同时在联合起来的欧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的重新崛起,得益于各种主客观条件,但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联邦德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发展起来的。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然而,联邦德国犹如涅槃的凤凰,不仅很快走出困境,而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就进入了经济腾飞的轨道。20世纪90年代,德国再次实现统一,同时在联合起来的欧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德国的重新崛起,得益于各种主客观条件,但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联邦德国的忏悔文化不仅逐渐消除了周边国家的敌意,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本国民众。由于纳粹政权长期实施文化专制主义,一直大肆宣传德方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不少民众深信不疑,更加难以接受当时世界舆论对全体德国人“集体过错”的说法。这时,部分德国知识分子承担起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重任。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德国就出版了数本反思性著作。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著名历史学家迈内克出版了《德国的灾难》一书,指出纳粹政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德国长期以来未能将精神与权力、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导致了灾难的发生。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于1951年9月公开发表声明,向纳粹政权的受害者道歉,并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然而,随着联邦德国走向经济繁荣,全国上下出现了集体“健忘症”,大多数德国人似乎忘记了纳粹时代的暴行。于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政府、宣传机构和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战争记忆”,鼓励人们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广泛揭露纳粹暴政,吸取历史教训。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
  其二,联邦德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有效提高了本国的综合实力,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他国家对&“德国崛起”的不良反应。战后德国的特殊地位,使其必须要寻找一条特殊的强国之路。突破口之一就是文化。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恢复经济、填饱肚子无疑是当务之急,但德国人还是把重建文化放在重要位置。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1951年,德国首次在柏林举办国际电影节,向各国伸出友好之手,同时展示本国新影片。出版方面,为应对经济困难,开始推出简装书,甚至是不用装订的折叠书。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1946年在那里建造了国家图书馆,1949年起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图书交易会。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精品小说《浮士德博士》(托马斯·曼著)、著名杂志《明镜》周刊,都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年十年间,联邦德国新建的学校,比1945年以前85年内建造的总数还要多。&
  其三,联邦政府积极参与&“欧洲联合”,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有神圣罗马帝国的榜样在先,德国人在战后两极对立的格局下追求欧洲联合,本来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然而,法国人的仇视,以及作为联合第一步的“欧洲煤钢联营”,其直接目标是在战争物资的生产上捆住德国的手脚,这道坎却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轻松迈过的。然而联邦政府经受住了考验。阿登纳强调:“在当今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的政策的核心。”从1968年起,欧共体开始实施共同的农业政策,组建农业共同市场。共同体农业生产者在出口农产品时,可以得到出口补贴,金额相当于共同体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德国的出口品主要在工业领域,因而基本上享受不到补贴,成为共同体资金的净贡献方,但为了欧洲的共同利益,它勇往直前。&
  其四,联邦德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坚持自己的道路特色,获得了平稳发展的制度保障。在神圣罗马帝国前期,德国处于欧洲的领先地位,德国的道路就是欧洲的楷模。然而进入近代以后,法国的启蒙运动领先了,德国从此陷入思想文化上的困境:究竟是紧跟西方,还是坚持自己的独特道路?纳粹制度的溃败,似乎证明了德意志独特道路的失败,战后初期西占区的民主化改造,也在力图消除德国的特色。然而,联邦政府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在政治上推行民主制度和经济上坚持市场原则的同时,推出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坚持国家的适度干预,尤其是在其他国家大搞赤字财政时,德国坚持货币的稳定运行,从而当上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普遍受困“滞胀危机”时,德国得以遭受最小冲击。(郑寅达)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政治化--《同济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青年文化的发展和政治化
【摘要】:
20世纪60年代是联邦德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继50年代末的“经济奇迹”之后,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重新崛起。60年代的联邦德国年轻人在工业革命初期,经济增长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出生于一个经济繁荣、物质安康的时代,与父辈相比,他们的基本认知取向由重视“物质主义价值”到转而重视“后物质主义价值”。这些后物质主义者更注重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层面,而非经济增长本身。
60年代的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价值观的变迁和青年文化的发展,而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促成了青年文化的政治化,学生运动则是青年文化政治化的突出表现。出于对现存制度的不满,年轻一代投身于声讨旧的社会体制及其遗留下的权威的浪潮之中。由于其目标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其吸引力仅局限于少数群体,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但是这并不能抹煞它对后续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加速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促成政党的更迭,更重要的是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联邦德国社会在60年代经历了剧烈的价值观变迁,这一价值观变迁的过程在学生运动兴起前即已露出端倪,并构成运动兴起的诱因,而运动则加速和强化了这一历史进程。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Inglehart)的价值变迁理论为基础,从价值观变迁的角度,分析60年代青年文化政治化的原因及其对后续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透过这一在联邦德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代,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德国的历史文化传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K516.5【目录】:
Abstract7-11
Ⅰ.Einleitung11-18
1.1 Fragestellung11-13
1.2 Zum Begriff der Jugendkultur13-14
1.3 Forschungsstand14-16
1.4 Eingrenzung des Themas16-18
Ⅱ.Die Wertwandelhypothesen nach Ronald Inglehart18-24
2.1 Begriffserkl(?)rung18
2.2 Schlüsselhypothesen18-21
2.2.1 Grundidee18-20
2.2.2 Mangelhypothese20-21
2.2.3 Sozialisationshypothese21
2.3 Die Stille Revolution21-22
2.4 Kritik an Ingleharts Thesen22-24
Ⅲ.Entfalt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n24-40
3.1 Zur Ursache der Entfalt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n24-35
3.1.1 Materielle Prosperit(?)t24-30
3.1.1.1 Bildungsexpansion24-26
3.1.1.2 Zunehmende Freizeit und Finanzmittel26-29
3.1.1.3 Die Verbreitung der Massenmedien29-30
3.1.2 Wertewandel als Folge der materiellen Prosperit(?)t30-35
3.2 Entfalt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n35-40
3.2.1 Musik als Ausdrucksform35-36
3.2.2 Zeitschriften für junge Intellektuelle36-37
3.2.3 Kommune I37-38
3.2.4 Die Hippiebewegung38-40
Ⅳ.Politisier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n40-56
4.1 Zur Ursache der Politisier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n40-50
4.1.1 Die Identit(?)tskrise der palamentarischen Demokratie40-45
4.1.1.1 Die Spiegelaff(?)re40-41
4.1.1.2 Die Groβe Koalition41-43
4.1.1.3 Die Notstandsgesetze43-44
4.1.1.4 Vietnamkrieg als Katalysator44-45
4.1.2 Die Schatten der Vergangenheit45-46
4.1.3 Die Generationskonflikte46-48
4.1.4 Der Bildungsnotstand48-50
4.2 Politisierung der Jugendkultur in den 1960er Jahre50-56
4.2.1 Protest der Jugend50-51
4.2.2 Entstehung der APO und der Studentenbewegung51-53
4.2.3 Die Radikalisierung der Studentenbewegung53-54
4.2.4 H(o|¨)hepunkt und Niedergang der Studentenbewegung54-56
Ⅴ.Folgewirkung der Politisierung der Jugendkultur56-70
5.1 Wandel der politischen Kultur56-58
5.1.1 Ein neues Demokratieverst(?)ndnis56-57
5.1.2 Die Erweiterung der Mitbestimmung und Partizipation57-58
5.2 Folgewirkung im Bildungsbereich58-60
5.2.1 Die Bildungsreform58-59
5.2.2 Neue Erziehungsziele59-60
5.3 Die neuen sozialen Bewegungen60-67
5.3.1 Zum Begriff der neuen sozialen Bewegungen60
5.3.2 Kontinuit(?)t im Verh(?)ltnis zur 68er Bewegung60-62
5.3.3 Die Bedeutung der neuen sozialen Bewegungen62-63
5.3.4 Hauptrichtungen der neuen sozialen Bewegungen63-67
5.3.4.1 Die Neue Frauenbewegung63-65
5.3.4.2 Die(O|¨)kologiebewegung65-66
5.3.4.3 Die Friedensbewegung66
5.3.4.4 Die Bürgerinitiativen66-67
5.4 Die Etablierung der GR(?)NEN67-68
5.5 Die negativen Auswirkungen68-70
Ⅵ.Fazit70-74
Literaturverzeichnis74-76
Danksagung76-77
个人简历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得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浩生;[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赵本义;;[J];人文杂志;2010年01期
孙晔;[J];心理学报;1980年01期
苏得权;;[J];心理学探新;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尚晓丽;[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敏;[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达人;;[J];当代人;2008年10期
;[J];决策与信息;2004年06期
田杰;;[J];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04期
赵玉柱;[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胡疆锋;;[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梁刚;[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李志宏;[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王宇英;胡疆锋;;[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5期
陈仕斌;[J];理论与创作;1993年06期
昌切;;[J];青年探索;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为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杨雄;;[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郑承军;;[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田杰;;[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梁伟峰;;[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袁潇;风笑天;;[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陈微;;[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陆士桢;;[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刁康;王友军;;[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杨岚;;[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张春生 孙文珍;[N];延安日报;2008年
刘昊;[N];农民日报;2006年
方炜杭 陈景军
金文莲;[N];闽北日报;2009年
苏辰义;[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刘静;[N];莱芜日报;2009年
李硕;[N];周口日报;2008年
翟芸稚;[N];南方日报;2006年
王明义?汪进
王芳;[N];常德日报;2008年
王娉;[N];青岛日报;2005年
王晓红;[N];长治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寒松;[D];南开大学;1997年
李彬;[D];吉林大学;2008年
白浩;[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天龙;[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刘秀清;[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孙瑜;[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刘会军;[D];河南大学;2007年
杨环;[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征鹏;[D];苏州大学;2013年
刘娟娟;[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杨建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刘宁;[D];同济大学;2008年
董怡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 &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德   国新教育史学的反思  在德国,新教育史学在兴起之初就受到传统教育史学的回击。从1974年至1987年《信息教育和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主题来看,新教育史学的作品虽占据了大部分,但是传统教育史学的文章也一直存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德国教育史研究中,新教育史学的发展并不完全像提倡者所期望的那么成功。许多传统教育史学家在教育家评传、教育理论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育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如弗雷德&海涅曼的《教育史研究的现状:1973年秋季的调查》[7]。1985年,教育史学家针对康拉德&贾劳施的《德意志帝国的学生、社会和政治》进行了批判,一致认为该书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传统;过度重视社会的作用,将结构和思维生硬地区分;以及借助于传统的折中主义和来自于采用新科技术语的方法论讨论的干扰及大量数据的使用所引起的对定量研究方法的质疑[8]。传统教育史学的回击成为新教育史学家进行反思的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新教育史学的贡献进行评价的需求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初的教育史学改革者是否完成了他们所标榜的目标,他们的研究带来了哪些新观点,局限性在哪里?如何来克服这些缺点,他们的努力有没有被误导?等等这些问题成为70年代末期之后至80年代中期德国教育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正如康拉德&贾劳施所说,&8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教育史学界对新教育史学反思的声音兴起,不再是以颂扬的基调看待新教育史学,而是以自我批评的风格,试图思考现在,确定未来教育史学发展的方向,推动新教育史学向新的方向发展。&[9](P2-14)这一时期,新教育史学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方面,新教育史学更多地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影响,而很少关注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在增长和教育的关系方面,只研究经济增长对教育的贡献,不去关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70年代,教育史学家注重经济增长对教育贡献的宏观评价。在彼得&隆格伦的《19世纪德国的教育扩招和经济增长:一项量化研究》、《19世纪工业化时期的教育和经济增长》、《早期工业化时期普鲁士技术人员: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等文章中,他用计量学的方法论证了经济增长对教育所做的贡献。但是,这类研究不能从学校课程内容有力地证明教育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培养合格劳动力,没有明确提出新人才的需求是什么。80年代中期之后,在对新教育史学的反思中,教育史学家开始转向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为工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培训,微观的分析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才受到关注。如赫维希&布勒尼茨的《大工业时代的教育:19世纪的教育、学校和培训》、卡尔威廉&施特拉特曼的《教育学思考的由来:18世纪的职业教育危机:》等。  其二,在青年教育和青年运动方面,开始关注青年非正规教育和青年反抗。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学生运动推动教育学者对青年人的关注,尤其是对青年人的认识能力的历史追寻。如在多卷本的《德国教育史手册:从15世纪至今》和《恢复青年自己的历史》都包含了对青年的非正规教育研究。之后,约翰&吉利斯在《青年和历史:1770年至今在欧洲时代关系中的传统和变革》依据青年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为德国教育史学家开启了一份关于青年教育史研究提纲,影响乌尔里希&赫尔曼、汉斯&耶格尔等教育史学家。在青年运动研究方面,新教育史学已经从行政和意识形态的学习研究转向了对第三帝国的现实社会化和青年人的反抗上进行分析。在德国高等教育史研究方面,虽以学生运动和大学革命为其主要对象,但是他们经常绕开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丧失权利15年之后,被忽视的第三帝国才开始逐渐被呈现出来。如汉斯&约阿希姆W.科赫的《希特勒青年史:起源及发展、彼得&斯塔胡拉的《,德国青年运动》、阿诺德的《第三帝国的青年:希特勒青年及其对手》、丹尼尔的《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青年和教育的衰落》、迈克尔&凯特的《第三帝国时期希特勒青年学校》等。  除此之外,新教育史学在识字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缺陷。如米勒和弗里茨&林格所提倡的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已经在教育史学改革者之间被证明是矛盾的。他们过度关注人口过剩问题,不关注教育的扩展;关注社会招聘的严格性,却无视有限的社会开放性的影响。新教育史学的一个讽刺性的后果就是重新发现了教育过程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鉴于此批判,康拉德指出,教育史学家已经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教育中的入学问题,并要求教育和社会之间建立更广泛和灵活的关系。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新教育史学   的转向  针对新教育史学在80年代中期所面临的困境及反思,德国一些教育史学家认为,新教育史学家应该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不应该将教育史领域再一次让给他们的批判者。克劳尔和伦德格伦的《19世纪普鲁士城市在教育和社会流动方面的参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他认为,&如果统计法过于远离社会,那么为什么不能同时重视教育内容和呢?教育史学家应该重新评价进化论的教育史观,用开阔的胸怀与那些固执的传统教育史学家交流。新教育史学的问题并不是采用了社会科学的方法,而是忽视了文化的因素,如果在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的同时,再关注政治辞令的表达等文化层面的因素,新教育史学必将再次迎来新的发展。&[10]这也揭示了德国新教育史学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育与就业关系方面,增加了研究深度和范围。首先,新教育史学从对简单的学历危机的探讨转向对更深层次的政治性因素的分析。在德国,社会按照学历的级别,将人划分为没有接受教育以及接受初级中学、中等学校、完全中学、大学教育等不同的阶层。70年代,教育史学家更多关注的是直接的,认为学历证书被视为的敲门砖是造成学历和就业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要比教育史学家预期的间接得多。80年代中期之后,教育史学家的研究多集中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政治决策的重要性上,探索作为规则制定者的国家、州和地方的官僚体制与毕业生的雇主之间的明确关系。如卡尔威廉&施罗伊尼的《学校教育和教学:普鲁士和巴伐利亚的学校教育》中就将大众教育的政治性作为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来分析。其次,新教育史学开始探讨教育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化道路中的作用。在英美国家,教育是职业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高等教育被认为不仅提供理论知识,也传授职业技巧和一般性的培训。而且,入学的必备条件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渴望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的涌入。70年代,德国教育史学家在分析教育的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结果时不太愿意用职业化的方法进行分析,但他们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对学生毕业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80年代中期之后,德国教育史学家开始围绕职业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他们关于职业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对19世纪牧师、医生、律师、教师和工程师等的研究以及20世纪政治和社会危机中职业的模糊角色等问题而展开。如莱纳&博林的《1800年至今的德国教师的社会历史》、阿诺德&海登海姆的《职业、国家和政治之间的联系》、查尔斯&麦克莱兰的《德国职业化和高等教育》、《德国职业化的学术生涯》汉纳斯&西格里斯特的《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德国、瑞士的律师职业化比较》、克劳迪亚&许尔坎普的《18世纪后期至帝国时期,普鲁士和德国的医生的职业变更和自我认识》、曼弗雷德&斯佩思(Manfred Sp&th)的《年德国和俄罗斯的工程师的专业化》等等。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邦德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