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书籍书籍的传承脉络是怎么样的

师徒关系脉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含许多学科,包括了物理学、形而上学、诗歌(包括戏剧)、音乐、生物学、动物学、逻辑学、政治、政府、以及伦理学。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第一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用语,即后来所说的哲学。他把知识分成理论科学、实践科学(指政治学、伦理学和理财学)及创作科学(指各种工艺技术及音乐、医学等)。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第二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数学。在&形而上学&第4、第6卷中,他探讨了第一哲学的对象和范围,认为其他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以“存在”的某一方面为对象的,例如数学只研究“存在”的量的属性;而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称之为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它的研究范围包括:①实体及其属性;②事物存在的根源,即“四因”;③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即思维的基本规律;④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
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产物。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概括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
首先,“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和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
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
最后,“目的因”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可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因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更表明了其趋向性。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过其它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他们有些像是说到了,又像全没说到。”
潜能与现实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以说明世界生成变化的哲学范畴。《形而上学》第 9卷专门讨论了潜能与现实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潜能的本义是能力或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词有3种含义:①能力或能,包括"能作用于他物","能被他物作用","不能受他物作用";②"可能"的意思,例如坐者可能站起来,站者可能坐下去;③指同现实相对应的"潜能",是"能力"与"可能"两个含义的综合,例如半条
线与整条线、木头与雕像。半条线与木头有能力也有可能分别成为整条线与雕像,但它们还不是实际存在的整条线与雕像,这就叫做潜能。亚里士多德把形式和质料的学说同潜能与现实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质料只是潜能的存在,形式才是现实的存在。
现实原义是活动、工作,都有"正在做"意思。亚里士多德的"现实"范畴,意指潜能获得了形式,达到了目的,成为实际存在的东西。现实与"运动"这一哲学范畴不同,运动是指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例如"正在走"、"正在建筑"等。为了区别运动、活动和现实,亚里士多德又用"隐德莱希"来表达"现实"的范畴。
隐德莱希(Entelechy)原义为在目的中。亚里士多德用它表示达到了目的的、完成了的实在、潜能的"实现"。亚里士多德受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目的论的思想影响,他认为现实在定义上(逻辑上)、时间上、本体上都先于潜能,正象形式先于质料一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与现实是"存在"的样式。事物生成变化的过程是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这一关于潜能与现实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那些作为第一范畴的“这个人”、“那匹马”等个别事物符合这两条标准,因此是第一实体(只能作为主词);“种”、“属”的对象如“希腊人”因为不依存于其他的主体,但却可以用以表述(可以作为谓词),因此谓为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困境,承认“希腊人”是独立的实体,相当于承认“人”、“动物”、“生物”、“有机物”乃至“物质”都是第二实体,只要再进一步,承认这些第二实体和第一实体一样都具有实体性,那么就显然走向了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就无法解决理念论自身的各种困境。如果认定第二实体仅仅是寓于第一实体中的、是无法抽离出个别事物的,那么所谓第二实体便仅仅是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这种后于存在的、反思性的认识便无法解释人何以成其为人。
在《形而上学》Z、H篇,亚里士多德或许尝试解决这个困境。他重新对实体进行了说明:“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如若形式先于质料,并且是更充分的存在,根据同样理由,它也先于由两者所组成的东西。”也就是说,形式作为第一实体在存在上有优先性。这里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沿用老师柏拉图用来表示“相”的“eidos”来表示。关于eidos可能有两种解读:如果这eidos有普遍性的意味的话,将和他前面的作为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的说明冲突,实际上又成了柏拉图理念论的翻版;而如果这eidos是非普遍性的,仅仅有四因说中形式因“是其所是”的意味,那么虽然和前面作为个别事物的第一实体的说明没有冲突,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若每一个事物的“是其所是”作为形式规定该事物的本质,则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将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联系,“种”、“属”作为普遍关系性范畴存在的意义就几乎被架空了。这就重复了亚里士多德一开始面对的困境:所谓第二实体将仅仅作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的反思性观念而存在,那么“人是理性的动物”中作为人之普遍本质属性的“理性”的合法性就受到了挑战,“人之为人”在存在论上的独特地位在此将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苏格拉底,把善局限于伦理学。认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这个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使美德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成为普遍的知识。一个人无意中做了善事并不是美德。一个人作恶事因为无知。从美德即知识,导出无知即罪恶。
柏拉图把“善的理念”确立为整个世界的最高原则。其中理念分为6层,道德和审美的理念在第5层, 最高处是第六层,善的理念。善不是狭义的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完善完美,最高理念的含义。 所以到达善的层次,是最美好,最完美自然也是最幸福的。 关于善和理念的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参见相关书籍。柏拉图认为神使至善的,神创造的世界也是最好的。而神通过赋予人善的理念,让人
认识善得到对实质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有两种,心智方面的知德和道德方面的行德。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的美德。当人的各种天赋职能都得到满足,并能在理性的支配和领导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时,人就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或者说,当一个人的感情、欲望为理性所控制时,人就产生美德。这就是心智方面的美德。心智方面的美德主要是一种沉思的生活,它以理性沉思这个活动本身为目标,对思想加以思想,从沉思中获得持续不变的愉悦,这是一种“最高的幸福”。 因为理性是神圣的,接近神的,所以沉思是最幸福的。
他还认为,美德的特性就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就既是中间的,又是最好的,而这乃是美德所具有的”。例如在莽撞与怯懦之间有勇敢,在吝啬与浪费之间有慷慨,在怕羞与无耻之间有谦虚,等等,其中勇敢、慷慨、谦虚就是“中庸之道”,就是美德。
亚里士多德的善与幸福
什么是幸福?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人们的主要的三种生活方式:享乐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静观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些最平庸的人将快乐与幸福等同,因此他们满足于享乐生活。他们只是追求眼前的快乐,极力避免肉体上的痛苦,一切为了快乐,为了快乐,甚至把道德看作寻求快乐的工具,这种快乐只是短暂而不确定的,其实是过着寄生的和奴性的生活。而那些崇尚名声、积极活动的人则以荣誉为幸福,因为荣誉可以说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而“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未免太肤浅了,因为这种善更多地在授予荣誉的人那里,而不在被授予荣誉的人”。这种善更多地依赖于外在的东西,易于被剥夺,很不稳定,所以以荣誉为幸福也是不完善的;人们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善良而追求荣誉,或为了得到别人的奖赏,或为了其他的目的,但荣誉不是其最终的目的,不是最高的善。而那些把幸福等同于财富的人,其实是在过着不自在的生活,财富只是有用的东西,并且只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已,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极力推崇思辨生活,在他看来思辨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完满的生活就是合乎其本己德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在自身之外别无目的可追求,它有着本己的快乐,它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孜孜不倦,还有一些其他的与至福有关的属性。”“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亚里士多德断言神最宠幸那些其活动合乎理智和悉心照顾理智的人,最宠幸那些最热爱和最崇尚理智的人。思辨的范围有多大,幸福的范围就有多大。一个人思辨愈多,他就愈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因为我们只有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德性,只有在待人接物的行为活动中,才会成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人,成为勇敢的或怯懦的人。而且一个人的品质只能从现实活动中得到反映。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实践的事物中,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幸福虽然不是神的恩赐,却也仍是最神圣的东西。在他看来幸福不是只属于神的东西,幸福不是不可触摸高不可攀的东西,“它为人所共有,寓于一切通过学习,而未丧失接近德性的欲求的人”他把人类自己的幸福归还给人们自己,把幸福归到现实中来。
达到幸福的途径:
(一)培养人的德性
由于幸福是通过德性而获得,可见德性在使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若不具备德行条件,即使有最多的钱,有最高的荣誉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举例说,“有些人偶感饥渴便纵饮无度;有些人为了两个铜元而不惜毁伤自己最相好的朋友;有些人心志愚昧像小儿或神情迷惑像疯子,这种怯懦、无礼、不义、愚昧和痴呆的人,是不会幸福的。”德性和实践智慧是幸福的主宰,
看过本文章的还看过。。。
英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 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 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 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
英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亚里士多德人生经历以及其哲学思想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英逍遥学派主要是对亚里士多德著作 的保存、流传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6世纪初,拜占庭皇帝尤斯底年 下令禁止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传播,该派因而瓦解。 生涯亚里士多德出生于.........
英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 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 指亚里士多德敢于挑战权威 史料链接材料一 :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家来统治 。在 .........
英亚里士多德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西方文论课第二讲:亚里士多德 关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和 哲学家。生于希腊北部.........
英亚里士多德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政治学说,评价以及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一、生平经历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 年),古希腊.........
英亚里士多德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
英2012 亚里士多德的两种幸福观谷耀宝(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摘 .....
英浅谈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摘要:亚里士多德为法治下了定义,认为其应包含两重含义,......
英(.s.ocial sciences)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论 任晓燕 ( 内蒙古 师范大学中文 系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 诗学》 中最早论及悲剧主人公.........
英亚里士多德ppt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亚里士多德及其美学观点 第二小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
英亚里士多德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师徒关系脉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英?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理学研究的自然是运 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 ......
英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 ? ......
英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学号: 内容摘要: 姓名:成李英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英更接近推理、思维 缜密、分析详尽的科学家 第五节 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ar......
英哲学是西方思想及其思维方式的典范形式,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及其范畴理论正是......
英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 一公元前 322)的时间学说是物理学史上第一个 较完整的时间理论,其中含有重要的科学思想. 目前, 国内科学史界对亚里士多德的.........
英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哲学类。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报告人:崔孟军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
英[1](412a25,32)按照亚里士多德,身体是潜在的生命,已经潜在地具有灵魂......
■ 24小时热门信息
亚里士多德ppt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亚里士多德及其美学观点 第二小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 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
亚里士多德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师徒关系脉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 ? ? ......
换句话 说, “文学摹仿说”的奠基者就是亚里士多德,他用“摹仿说”来阐明“诗的艺术本身”这个 “属”问题。 三、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地说: .........
■ 相关热门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题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前 322) ,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 科学.........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亚里士多德《诗学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 界.........
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 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 ,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 诗学》 ,厄尔斯(g.........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述评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 等哲人,.........
亚里士多德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政治学说,评价以及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一、生平经历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 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00字以上美学史上的启明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
2002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思想比较罗良清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西......
■ 热门推荐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2.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A.把人当做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3.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4.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2.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A.把人当做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3.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4.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2.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A.把人当做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3.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4.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科目:最佳答案CCBD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里士多德三大错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