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建筑 怒族人只有居住权的房子在怎样的房子里

上一条: ?
下一条: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电话:(010)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怒族的建筑
怒族的建筑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这两种房屋一般都为两层,楼上又多分成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内间为卧室兼储藏室;楼下存放农具杂物或关牲畜。楼板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许多木桩上即可。这些木桩和房柱,如同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人们常常将这种房屋称为&千脚落地的房子&。
& 从总体上看,怒族民居有以下几大特点:
&&&&&&& 怒族的民居均为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受生产力的制约,他们只好用长短不一的木桩或石头将居住面架成水平面,这比起平整地基来既省时又省力。二是将居住层托离地面可以降低地气对人的危害,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同时在房屋底层关畜禽,虽不卫生,但它客观上起到了防湿的效果,又能保护家畜之安全。
&&&&&&& 怒族民居的居住层多为楼板。这是因为怒江竹木很多,居住层用楼板可以防湿。另外据碧江的怒胞说:&人跟动物不一样,应住在铺有地板的家里。&
&&&&&&&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主要是怒族曾有过穴居史,怒族民居不建窗或不重视窗户建设也是对这一客观史实的折射。
&&&&&&& 每家都有个火塘。怒族认为火塘里的三角是他们最大的&鬼&,能驱凶招吉。故火塘要由有经验的男性长者设计、安置。三角一旦摆好就不能再动。客观上,火塘是怒民祖祖辈辈生活取暖、夜晚照明的地方,是议事及传播民族文化的庙堂,又是娱乐的场地。他们的大半生都要在此渡过。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 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反映出怒族的私有观念不强,各家各户不分彼此,没太多隐私,有同村便是一家人的思想。门不用锁说明怒族还保留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德。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米的半山腰。这是因为这一地段的气温适宜,不冷也不热。另外,还出于防御方面的考虑。
&&&&&&& 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户左右,小的只有几户,单家独户者也不少。这与怒江地区土地贫瘠、可耕地少、粮食产量不高有关。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将超负荷运转。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利于刀耕火种的集体劳作及防御。
[责任编辑:Zhouyi-Sky]
Copyright © 2004 - 2010 Zxtang. All Rights Reserved怒族人的石片烤巴巴(图)
滚动新闻&&
<font color='#/12 11:01  
<font color='#/12 11:01  
<font color='#/12 10:57  
<font color='#/12 10:57  
<font color='#/12 10:56  
<font color='#/12 10:55  
怒族人的石片烤巴巴(图)
  日 11:02:39  来源:千龙网
&&& 怒族过去由于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深山老林中,很难购置到铁(铜)锻造的锅,煮饭煮菜常用竹筒。在贡山丙中洛等地怒江边有大量的页岩,岩片很簿,在土中柔软,易采。见阳光后很硬,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怒族人用其盖房子作瓦片,极其牢固且美光。怒族石片房成了贡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可用石板烤粑粑。根据需要将石板制成大小各异的圆形石板。使用时,放置于支锅三脚之上,底部先用碳火烘烤、,待石板烧透热烫,不用抹油,将事先调匀的荞、麦、玉米面糊倒到石板上,并反复翻烤,成两面黄即可食用。石板烤出的巴巴又脆又香,别具风味,是一道独特的民族美食。
(责任编辑:朱英)
相关新闻/图片:
发表评论: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频道精选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新华网管理协调部 电话:010--
华 网 检 索
Find Suppliers
Directories
Directories
by Country喜看今日怒族人家
新华网云南频道
1950年;助学金制度;旅游;贡山县;竹叶菜;天保工程;三江并流;大字报
怒族是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欢乐的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照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有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
  怒族是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8月下旬,我们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寻访这些自称为“阿怒”的怒江土著民族。
  难以分辨的怒族人家
  贡山县太遥远了,距州府六库近250公里。清晨,我们从六库出发,驱车沿怒江逆流而上,走行了大半天,仍没有到达贡山县城。
  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水急,两岸白花飘香,山腰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山顶冬春两季冰雪覆盖,景色如画。置身于集雄、奇、秀、险、美于一身的怒江峡谷,一会儿古木参天,一会儿峰回路转,一会儿涛声如雷,那山,那水,那树,美得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
  在贡山县城丹打,一位从陕西来的女士感叹,“来到了怒族人家居住的地方,就是没有见到真正的怒族人家。”
  这时在旁边的捧当乡党委书记刘正华听了微微一笑,“眼前就有,本人便是地地道道的怒族。”
  刘正华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在他西装革履,举止文雅,这使我很难把他同佩砍刀,背弩弓箭包,英武剽悍的怒族形象联系起来。
  刘正华向我们解释,解放前,丹打只是一片荒芜之地,无一间房屋,杂草从生,蚊蝇遍栖。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后,丹打设定为贡山县城。在中央、省里的亲切关怀下,这里建起了医院、学校、银行、车站、电影院等,成了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入新世纪后,贡山县委、县政府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大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于是,宽阔的街道、现代化建筑迅速竣工和崛起。眼前川流不稀的人流和车流,繁华的商场,如果不是偶尔听见的怒族话,让你几乎感受不到这里是个民族自治县。
  怒族干部、州政协彭兆清副主席告诉我们,过去,怒族男子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腰佩砍刀,肩背弩弓箭包;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的大铜环。如今怒族群众的穿着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穿西装,中山装,夹克衫,还喜欢各种新式的服装。只有在节日里,或者是出席重要的会议,不少人还要穿精制的怒族服装,以显示民族特色。
  据统计,全国的怒族人共26620多人,主要居住在怒江州的贡山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其中居住在贡山县的有6250人。就是这些怒族群众,如果单从衣着看,也很难分辨谁是怒族人家。
  印象中的怒族人善于酿酒,饮酒多是海量,皆能用土法酿制出香淳的杵酒。若遇有红白事和年节,家家户户都要酿酒,届时便邀约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前来痛饮一番,不醉不归。但乡党委书记刘正华、州政协副主席彭兆清都与我们喝啤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酒喝多了容易误事,这个习惯要改。
  怒江峡谷告别刀耕火种
  明代李思聪的《百类传》记载,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还说怒族人“精为刀耕火种,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以刀耕火种为生。解放后,随着怒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科学种田的推广,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贡山县县长高德荣说,现在再也看不见木棍点种的耕作方式。这次,我们在怒江峡谷里穿行数天,很少看见“烧一坡、种一瓢、收一箩”的“大字报”地。
  刀耕火种的现象少了,现在怒族群众每年按下达的指标,有计划地实施“天保工程”,进行退耕还林(草),以使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好转。为扶持怒族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国家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打响扶贫攻坚战役,着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改土、治水、办电、修路、异地开发、温饱村试点、帮扶到村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
  如今的怒族群众,已告别了的原始农业生活,摆在他们餐桌上的不再是野菜稀饭,而是怒族群众自己生产的各种蔬菜、细粮和猪肉,这对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怒族人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县长高德荣说,现在怒族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人均有粮346公斤,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贡山县的木耳、香菌、竹叶菜、竹笋等野生资源丰富,以前,怒族人守着财富不会挣钱,这些山茅野菜在深山老林里自生自灭。近些年,他们有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从采集野生木耳、香菌、竹叶菜、竹笋发展到零星叫卖,还学会用塑料袋包装批量出售,这里漫山遍野的虫草、贝母、黄连,现在卖到数百元钱一斤。
  在云南,一提起丙中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那里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区,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那里景区(点)众多,人文景观奇特,民族风情淳朴,热情好客,还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美德。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成为生态民族风情观光旅游的圣地。
  尽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过去,怒族群众使用木锄、木钩、石刀等生产工具,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粮食产量十分低下,于是,当地的怒族群众一年中“数月之中,竟无一粟者”,只有靠“采野菜、剥树皮、寻草根”度日,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过着忍饥挨饿,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生活。
  如今的怒族,当家作主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丙中洛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周围大片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金黄色的油菜花绽放笑容,小镇在密密麻麻的板栗树映衬下显得更加安详。别具风格的石板房一个比一个漂亮,怒族群众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汽车的轰鸣声,VCD传来的现代歌曲描绘了现代怒族人民、新村寨的美丽画卷。面对新生活,丙中洛乡党委书记和政江流露出信心百倍的表情:“现在我们丙中洛正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这些年来乡里干部群众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在市场经济下,很多怒族群众摆脱了单一种粮维持生计的传统,有外出打工的,有跑运输的,有做生意的,有靠旅游业发家致富的。现在每家每户几乎不存在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的状况,许多群众家中还添置了电冰箱等电器。”
  走进重丁村委会甲生村民小组旅游接待点刘吉良的家,映入眼帘的是精致漂亮的怒族式家具和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具,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跟我们聊起了他的“旅游”经。他说,去年他在自家办起农家乐,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获得了近6万元的收入。他激动地说,几十年种粮的收入远不如一年搞旅游的收入。
  刀耕火种方式的消失,并不是意味着怒族人的衰落,而恰恰是怒族人民起向新生活的标志。
  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
  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传承靠“火塘教育”,记事靠刻木结绳。解放初,居住在贡山县境内的怒族群众,识字的人很少,直到1950年4月,这里才创办了第一所小学,50多年来,国家一直把发展怒族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怒族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校已遍布城乡。
  为了鼓励怒族青少年全部入学,国家对小学和中学全部实行助学金制度和“三免”教育,现在,贡山县的学校已发展到21所,怒族在校学生1140多人,怒族儿童的入学率达98.5%,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2000年通过“普六”验收,2003年通过“扫盲”验收。
  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怒族人才辈出。在全州26620多名怒族人中,如今已有800多名怒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而且还出现了怒族第一代教育、卫生、科技、交通、邮政、商贸、部队等行业工作者,他们都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使怒族摆脱愚昧落后,跨入了现代文明。
  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怒族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下农田,办工厂,进机关,开商店,开拓祖祖辈辈从未听说过的大事业,也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目前全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外积极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建立经济联合体,怒族的一些工艺产品已打入省内外市场。
  几天的探访,我们高兴地看到,新中国建立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怒族人民,如今已步入现代化,文明的新生活,2003年,怒族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48元,是1953年人均23元的40倍。
  这就是发展变化的怒族,这就是一个给我们许多惊喜的怒族人民!
喜看今日怒族人家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首播时间:日14:01
首播频道:
所属栏目:
所属分类:社会
关&&键&&字:
1992年,辽宁电视台导演高国栋和他的摄制组走进了云南西北部的云南大峡谷,在高黎贡山的鲁门寨和怒族一家人生活了一段时间。十年后的2002年,摄制组再次来到这里,映入他们眼帘的首先是飞架与大山之间的电线,光明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波益泗一家翻盖了新房,老父亲已经去世,大女儿已经出嫁,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里,现代化的脚步虽然缓慢,但是是那样的坚定不移。
||||||热门推荐
动画台推荐
||||||电影台推荐
||||||电视剧推荐
最新视频集
爱西柚推荐
视频专辑热播榜
纪录片热映专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怒族建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