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乌日根巴雅尔vs益比是什么意思

蒙古族的介绍
蒙古族的介绍
范文一: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甘肃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畜牧业是蒙古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耕种业和工业。蒙古人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下面来聊聊蒙古名族的风俗文化吧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 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蒙古人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人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人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多种多样的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 ,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蒙古族人喜欢用马头琴,雅托克、火不思、口琴、四胡、科库尔等乐器表达他们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在草原上演奏一首首动人悠扬的曲子。听,他们正在用音乐描绘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一个热爱自由奔放热情的民族!原文地址: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在新疆、河北、青海、甘肃都有分布,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畜牧业是蒙古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耕种业和工业。蒙古人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下面来聊聊蒙古名族的风俗文化吧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 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蒙古人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人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人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多种多样的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 ,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蒙古族人喜欢用马头琴,雅托克、火不思、口琴、四胡、科库尔等乐器表达他们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在草原上演奏一首首动人悠扬的曲子。听,他们正在用音乐描绘出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一个热爱自由奔放热情的民族!
范文二:蒙古族的介绍民族简介蒙古人是最早以放牧为生的民族。蒙古人是内蒙古、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种族。民族语言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民族习俗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待客:蒙古人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唱歌: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数量浩瀚,按地域可分为东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种可分为长调、短调、潮日、叙事歌、酒令、儿歌、摇篮曲。选猎狗:蒙古人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问候:蒙古人热情好客,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人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服饰特色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典型食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民族节庆 蒙古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范文三:新闻播报
我眼中的蒙古族大二班
赵博闻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今天就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蒙古族,她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蒙古族人口有580万,蒙古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一、天气在我们浙江是冬季短夏季长,而内蒙古是冬季漫长夏季短。而且冬季要冷得多,我们杭州冬季只有零下5度左右,而他们那里约零下20度,想想他们那里冬天可是比我们杭州冷得多了,如果你呼出一口气,气体中的水份立刻就结冰了,在你的面前就变成一团雾气。二、动物生活在当地的动物有奶牛、马、羊;我们每天喝的伊利牛奶、夏天吃的伊利牧场冰激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内蒙古的牧场生产出来的。蒙古族是一个牧民族主要以养牛、养马、养羊为生。所以蒙古族人民主要吃牛肉、羊肉和马肉,喝奶茶。三、服饰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和汉族人不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穿长袍,穿靴子。三、舞蹈和乐器蒙古族特有的舞蹈是顶碗舞。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是马头琴。那是因为他们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四、居住的房屋蒙古族人民常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就像是我们外出旅游时搭的帐蓬。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五、重大节日我们汉族的重大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蒙古族的重大节日是白节,节日里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唱歌跳舞、赛马,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这个节日象征着他们新年的到来。六、我的愿望我真希望有机会的话让爸妈带我去蒙古草原旅游,看看那里的大草原、奶牛、蒙古包,真希望那一天快点到来。
范文四:甲: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今天就给小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眼中的蒙古族,她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蒙古族人口有580万,蒙古族人民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乙:生活在当地的动物有奶牛、马、羊;我们每天喝的伊利牛奶、夏天吃的伊利牧场冰激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内蒙古的牧场生产出来的。蒙古族是一个牧民族主要以养牛、养马、养羊为生。所以蒙古族人民主要吃牛肉、羊肉和马肉,喝奶茶。甲: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和汉族人不同,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穿长袍,穿靴子。乙蒙古族特有的舞蹈是顶碗舞。蒙古族特有的乐器是马头琴。那是因为他们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甲 蒙古族人民常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就像是我们外出旅游时搭的帐蓬。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乙:下边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蒙古族与西瓜的故事成吉思汗的将士们西征到了欧洲,发现当地的一种西瓜非常好吃,于是就特别想把这个西瓜带回东方草原给自己的父母亲尝一尝。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了一个没有盖的大木箱,把当地的土壤装上,然后把西瓜种子种上。把大木箱装在车上,同时又装了好几车当地的水。就这样,车队春天从欧洲出发,一路上西瓜发芽,生长,开花,等车队回到东方草原的时候,西瓜正好成熟了。将1乙;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一个有着美丽风景的地方,这美丽的净土也让那里的人民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下面请欣赏那首悠扬的:天堂2
范文五:中国各地的蒙古族介绍云南省的蒙古族云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下级士兵后裔。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四川省的蒙古族四川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四川现约有两万七千余人。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世居的俞姓,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逾千人。据《西昌市志》记载,境内蒙古族主要是明初来建昌(今西昌)征战留守的蒙古族官兵的后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是蒙古族的组成部分。根据文字记载,其先祖可追溯到十二世纪以前的“斡亦剌惕”。“斡亦剌惕”蒙语为“近亲、亲近的人、邻居、同盟者”之意,另一种解释为“森林中的百姓”,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新疆蒙古族.明朝末年,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其中漠西蒙古就是新疆蒙古族.提新疆蒙古族,就不能不提赫赫有名的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和清朝对抗一百五十余年之久.准噶尔蒙古族现在在新疆叫厄鲁特,主要居住在伊犁.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后,察哈尔蒙古族从内蒙古迁到新疆,察哈尔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从俄罗斯迁回,土尔扈特蒙古族和和硕特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目前,新疆有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有一个和布克塞尔蒙古族自治县,在伊犁还有许多蒙古族乡。西藏自治区的蒙古族西藏的蒙古族---达木蒙古.蒙藏联盟掌权的噶丹颇章政权建立后,逐步消除各地僧俗割据势力的反抗。1681 年固始汗的曾孙噶丹策旺率当雄二千五百人的队伍,平定了拉达克五森格朗吉的反叛,安定边界,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西藏社会局势发生了变化,常年驻扎在当雄的蒙古骑兵逐渐失去用武之地,但是蒙古部落首领仍常备不懈,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战争,驻扎在当雄的蒙古军队一方面在当雄草原上牧养军马,另一方面进行军事训练,并规定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公历8月份)在当雄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骑兵检阅式。最初蒙古骑兵检阅式的内容和形式已无法细考,但是检阅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一直沿袭下来。藏语中,“达木”作为动词可以理解为挑选,作为名词可以理解为沼泽地,这里指地名,即指当雄;“吉仁”是为公众诵经的意思。“达木吉仁”就是为当雄公众诵经的意思。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诵经以求消灾祈福;2.征收一年的牧业生产税;3.举行阅兵式活动;在阅兵式上由官员念兵册,清核人数、兵器、马匹数量并进行赛马等活动。4.开展农牧物资交流会。在西藏众多传统节日中,“达木吉仁”即当雄赛马节最具民族和地区特色。每年藏历七月初起,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企业人士、文艺团体都纷纷前往当雄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赛马节。大家提前数日带上行李和足够的食品,来到当雄贡堆唐草原上搭起帐篷及灶台,安起临时的家。短短几天时间里,搭建起许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帐篷,星罗棋布地盖满了贡堆唐草原。炊烟从帐篷顶上袅袅飘向蓝天,美味佳肴的香味从帐篷内散发出来,人们品尝着牧区特产奶渣、酸奶及手抓羊肉等食品,体验牧区的生活。说是赛马节,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饮食文化节。赛马节的重头戏当然是赛马活动。赛马项目包括长跑赛、小跑赛(又称碎步跑)和马上竞技赛。长跑赛:参加长跑赛的骑士均为少年,他们从小在马背上成长,炼就了一身善骑的本领。他们身穿鲜艳的服装(不穿藏袍),参赛的马不备鞍具,一是可以减轻马的负重,二是一旦骑手被摔下来不会被马拖走,避免重大伤亡。由十几岁的少年充当骑士仍为减轻马的负重,使参赛的马能够保持充足的体力跑完全程,并争取拿到好名次。小跑赛:参加小跑赛(也称碎步跑)的马和参加长跑赛的马装扮有很大的区别。参加小跑赛的马装扮十分讲究。首先,马的全身用特制细齿铁刷梳理干净,再用五颜六色的绸布彩条把马鬃梳成许多的细辫子,并用同样的彩条将马的尾巴打成各种形状漂亮的结,看起来马匹显得格外精神抖擞。马垫、马鞍、嚼子等马具也十分讲究,经济条件好的主人在马具的购置上舍得花钱,在赛马会上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参加小跑赛的骑士多为身着节日盛装的中年人,他们有丰富的赛马经验,既不让马狂奔乱跑,又要保持领先的速度。骑士勒紧缰绳,身体尽力后仰,马和骑士在跑动当中要求有优美的姿势,还要避免大的颠簸,小跑赛最讲究的是平稳,稳中求快,最后由裁判员给予打分。马上竞技比赛:包括马上射击、马上射箭、马上拾哈达以及各种骑术表演。听一些当地老人讲,今天的马上拾哈达根本算不上什么高超的技艺,过去表演者的肘关节要擦着地面跑,也就是说骑马人的身体倾斜度比现在表演者难度大得多。除了上述项目之外,还举行抱举石头比赛。在数万名观众当中腾出一块地方,中央放上一块没有棱角的石头。各地选出的壮汉陆续出场,将石头抱举起并掠过肩膀抛到身后,有力气的甚至将石头扛在肩上绕场一圈。观众也可自告奋勇参加比赛,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可大显身手。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蒙古骑兵,最终与当地的藏族牧民融为一体,变成了今天藏北牧民的先辈,并被称之为“霍尔”。“霍尔”早期泛指北方民族,在藏区对当雄以北的所有牧民包括蒙古族统称为“霍尔”。而今能够证明当年蒙古骑兵曾经生活在当雄一带的,除了赛马节的存在以外就是当雄一带一些老人们仍在使用着的少量蒙语,比如,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时说:“阿玛司,桑贝那”(藏语为扎西德勒意为吉祥如意);当雄北部西藏第一大湖——纳木错,蒙语称作“腾格里诺尔”,是天湖的意思;由于蒙古人特别崇拜天,他们往往说“向蓝天发誓”,表示庄严的发誓,这些词汇至今仍在沿用。青海省的蒙古族青海蒙古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的海西都兰、乌兰县、德令哈、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较为发达的一个民族。青海的蒙古族原来居住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13世纪初,即公元1206年前后,雄极一时的蒙古王成吉思汗统兵西进,葬占据了青海胡周围及柴达木东部等广大地区,并在此留兵屯牧。蒙古族每年七八月间,都要选择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的草原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是那达慕盛会的主要活动。甘肃省的蒙古族甘肃的蒙古族主要分布于酒泉地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兰州市、武威地区和张掖地区,甘肃陇东南地区也有零星蒙古族人散居。酒泉地区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我省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61.6%。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于日,蒙古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0.3%。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侧,由祁连山西缘的南山地区和马鬃山所在的北山地区两部分组成,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具有高寒的半干旱气候,草原分布广阔,为蒙古族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有有利条件。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及汉族文化之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深受萨满族和黄教的影响,其文化为藏文化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征服了花刺子模后的返回途中,在布哈苏齐海地方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进行了射箭比赛。后来,射箭、骑马和摔跤三技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传统“那达慕”的固定形式。伴随着虔诚的祝颂词,膀圆腰宽的青壮年先进行激烈的三艺角逐,然后又有田径赛、球类赛、文艺演出、物资交流、展览、表彰等内容。“那达慕”已成为蒙古族牧民盛大的综合性集会。吉林省的蒙古族吉林蒙古族:蒙古族与中国古代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唐代“室韦”的一支。居于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公元8世纪中叶后迁居鄂嫩河、克鲁伦河、上拉河上游肯特山游牧为生。公元13世纪初,驻牧于松花江、嫩江两岸的郭尔罗斯等部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世袭领地。明洪熙元年(1425年)哈布图哈萨尔14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从呼伦贝尔沿洮儿河、绰尔河向东转移,游牧松花江、嫩江流域,兼并兀良哈三部之地,号称科尔沁,占郭尔罗斯、扎赉特等部。今吉林省大安县原奈属科尔沁右翼后旗,洮安县为科尔沁右翼前旗,通榆县南部属科尔沁左翼中旗,通榆县北部属科尔沁右翼中旗。至哈布图哈萨尔16世孙乌巴什时,奈属科尔沁部的郭尔罗斯分为前后两旗,长春、农安、德惠、乾安等地时为郭尔罗斯前旗的牧区。这是当今吉林省蒙古族的主体。始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驻防吉林乌拉的蒙古八旗和伯都讷蒙古族佐领的后裔,也是吉林蒙古族的重要来源。同时,在清末民国初年,随着放垦蒙荒,内蒙、辽宁等地的许多蒙古族人移居吉林省境内。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吉林省有蒙古族93038人,占全省人口的0.41%。吉林省蒙古族主要是清代郭尔罗斯部和科尔沁部的原居民,主要生息于西部草原和松嫩平原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通榆、镇赉、洮安、白城、双辽等市县,其它地方亦有零星分布。2000年,吉林省有蒙古族人口172026人。日建立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并相继成立10个民族乡。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服饰、饮食、住行、建筑、婚俗、丧葬、禁忌和礼节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逢自治县、民族乡成立纪念日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都举办传统的那达慕(娱乐)大会,开展赛马、射箭、叼羊、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和歌舞表演。黑龙江的蒙古族黑龙江省的蒙古族: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中部。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辽阔,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蒙古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洪熙年间,成吉思汗次弟哈布图哈撒尔的14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喇就游牧在这里,15世纪中期,奎孟克塔斯哈喇的孙子爱嘎析产分牧来到嫩江东岸,以其分牧次序为四而称为杜尔伯特部(杜尔伯特,蒙语“四”之意)。千百年来,骠悍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现在,全省蒙古族有9.8万多人,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3万多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4%左右。蒙古族人口较多的还有肇源、泰来等县。他们主要以牧业为主,或农牧结合。辽宁省的蒙古族辽宁的蒙古族辽宁省蒙古族人口58万多,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2个蒙古族自治县和22个蒙古族自治乡镇,从地域上属于东蒙。生活在辽宁省的蒙古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从事农耕生产。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统属,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各部落之间为了掠夺人口、牲畜、财富经常发生的残酷的部落战争,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统一后的蒙古族于公元1234年灭亡金朝;1279年,灭亡了南宋小朝廷,从而结束了唐朝末年以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了地域辽阔的元朝,开始了在中原大地上长达89年的统治。元朝期间,我国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比如北京城市建设的雏形——元大都的规划和建造、历法的改革、蒙医蒙药的发展及突出的艺术成就散曲和杂剧。所以说,元朝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范文六:蒙古族简要介绍蒙古草原,常常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蒙古人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礼俗加以沿袭。“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耻笑” 。这句谚语,是蒙古族人民崇尚礼仪的真实写照。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蒙古族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 (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上,蒙古人的佛龛、祖像都要供在毡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蒙古族无论在自家内,还是到别的家庭做客,都要注意辈份。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吃饭时,客人要以礼请本家长者入席,而且长者要坐首席。蒙古包内,对着包门的正面为上坐。其右方为妇人席,左方则为一般客席。客人如比主人辈份高,主人要让出自己座位,请客人坐正座。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斟酒敬客也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敬酒歌,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酒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 (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献“哈达”是喇嘛教传入蒙古后有的礼俗。哈达是喇嘛教礼敬用品,也是喜庆交往志贺礼品和哀悼丧葬的敬谒礼品。哈达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大都采用丝绸为料 (也有绢纱或普通的白布),有的上面要绣上“八宝”、“云林”等民间花纹。其长有的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的三尺以上。最长的达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称“朗翠”大哈达。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的双手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种,一种象竹简似的可折叠的柳木骨,马上可载;一种是硬圈做成的,车上载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4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6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在草原上是罕见的。1990年锡林郭勒盟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上出现一顶12个哈那的蒙古包,包内总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为自治区蒙古包之最。蒙古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蒙古国人就称自己的祖国为“蓝色的蒙古国”,我们内地有一首歌叫“蓝色的蒙古高原”;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不喜欢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蒙古人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有至尊之隐义,汉语中发音也同久,有永恒之意,所以一向被蒙古人视为最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广阔、幸福和长寿。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蒙古族的名字,有自己民族独特的命名方式。男人的名字有的寄托着长辈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如吉日嘎拉(幸福)、巴雅尔(大喜)、巴图(坚强)、白音(富有)、布和(结实);有的用勇猛矫健的飞禽走兽命名,如阿尔斯冷(jJ 币子)、布日固德(雄鹰);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如达林太(七十)、乃仁台(八十);有的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尊者命名,如巴特尔(英雄)、必勒格(智者)、莫日根(神箭手)、思勤(贤者)。蒙古草原日月经天,光辉灿烂,繁星闪烁,神秘幽远,所以蒙古族妇女多以明亮星辰命名,如那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敖登格日勒(星光);有的也爱用咤紫嫣红、争芳斗艳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有的以明珠、宝玉命名,如塔娜(珍珠)。随着喇嘛教传入蒙古草原地区,孩子多请喇嘛命名,故用藏语起名的如道尔吉、普日布、罗布桑、扎布、达木丁。了解了蒙古族人名的命名特点和含义,就会知道对于只有名没有姓的蒙古族人不能问“贵姓”,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去称呼他们。蒙古国人最早信奉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长生天,蒙古语称为“孟和腾格里”。萨满教认为,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故予以无限的崇拜和敬仰,这种理念对蒙古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蒙古地区的日益加深,蒙古族上层完全接受了佛教的理念。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正式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宣布蒙古萨满教为非法,结束了萨满教在蒙古族政治生活中的的特殊地位。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风动朝野,发扬广大,洋洋数千卷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用珠砂墨译成蒙古文,在各大寺院中珍藏诵讼,确乎是一代不朽之盛业。当时,喇嘛教已成为广大蒙古人赖以寄托未来的精神支柱;更成为清朝统治者和蒙古封建王公,利用其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引入藏传佛教,其结果就是抽掉了蒙古人勇猛、彪悍、好斗的精神脊梁,使其变为温顺的被统治阶级。现在,有些人不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认为是蒙古国把中国灭亡了,而中国人是因为要面子而歌颂自己的征服者,甚至把清朝也排除在外,不承认这两个王朝在中原历史上的合法性。因为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40多年里,发动了三次西征,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大汗国已在实际上与元朝分立,元朝皇帝仅为名义上的宗主国,各汗国都把自己作为元朝的宗藩之国。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色的河”,位于呼和浩特以北100公里。因在希拉穆仁河边有清代喇嘛庙“普会寺”而得名。“普会寺”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34年(1769年),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总面积7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602 米,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葛根塔拉,蒙语意为“避暑胜地”。位于大青山以北四子王旗境内,距呼和浩特145公里,是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投资兴建的草原旅游景点。在草原上,一般都能见到敖包。敖包又叫鄂博,蒙语是“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是蒙古族最敬仰的图腾之一。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有名的敖包相会。据说,围绕着敖包正倒各走三圈,会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和好运。蒙古族简要介绍蒙古草原,常常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蒙古人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礼俗加以沿袭。“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人耻笑” 。这句谚语,是蒙古族人民崇尚礼仪的真实写照。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蒙古族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 (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位置上,蒙古人的佛龛、祖像都要供在毡包或房屋的西北角上。蒙古族无论在自家内,还是到别的家庭做客,都要注意辈份。住房,长辈要住西间。吃饭时,客人要以礼请本家长者入席,而且长者要坐首席。蒙古包内,对着包门的正面为上坐。其右方为妇人席,左方则为一般客席。客人如比主人辈份高,主人要让出自己座位,请客人坐正座。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斟酒敬客也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敬酒歌,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酒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 (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献“哈达”是喇嘛教传入蒙古后有的礼俗。哈达是喇嘛教礼敬用品,也是喜庆交往志贺礼品和哀悼丧葬的敬谒礼品。哈达长短不一,以白色为主(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大都采用丝绸为料 (也有绢纱或普通的白布),有的上面要绣上“八宝”、“云林”等民间花纹。其长有的一尺三寸到三尺,也有的三尺以上。最长的达到九尺至一丈二尺,称“朗翠”大哈达。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的双手要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哈达要对折起来,折缝向着接受者,否则,即为失礼。献上哈达后下半跪请安礼,接受者再将哈达回献物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种,一种象竹简似的可折叠的柳木骨,马上可载;一种是硬圈做成的,车上载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4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6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大型蒙古包,在草原上是罕见的。1990年锡林郭勒盟第七届那达慕大会上出现一顶12个哈那的蒙古包,包内总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为自治区蒙古包之最。蒙古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蒙古国人就称自己的祖国为“蓝色的蒙古国”,我们内地有一首歌叫“蓝色的蒙古高原”;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不喜欢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蒙古人讲究奇数,寻其根源,多来自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有至尊之隐义,汉语中发音也同久,有永恒之意,所以一向被蒙古人视为最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广阔、幸福和长寿。元代以后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礼品一“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均可。从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过九九,即九九八十一头。家贫人家,无力具备九数,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均可。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蒙古族的名字,有自己民族独特的命名方式。男人的名字有的寄托着长辈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如吉日嘎拉(幸福)、巴雅尔(大喜)、巴图(坚强)、白音(富有)、布和(结实);有的用勇猛矫健的飞禽走兽命名,如阿尔斯冷(jJ 币子)、布日固德(雄鹰);有的按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年龄命名,如达林太(七十)、乃仁台(八十);有的按蒙古古代公认的社会尊者命名,如巴特尔(英雄)、必勒格(智者)、莫日根(神箭手)、思勤(贤者)。蒙古草原日月经天,光辉灿烂,繁星闪烁,神秘幽远,所以蒙古族妇女多以明亮星辰命名,如那仁(太阳)、萨仁(月亮)、敖登(星星)、敖登格日勒(星光);有的也爱用咤紫嫣红、争芳斗艳的花草树木命名,如其其格(花儿)、其木格(花蕊);有的以明珠、宝玉命名,如塔娜(珍珠)。随着喇嘛教传入蒙古草原地区,孩子多请喇嘛命名,故用藏语起名的如道尔吉、普日布、罗布桑、扎布、达木丁。了解了蒙古族人名的命名特点和含义,就会知道对于只有名没有姓的蒙古族人不能问“贵姓”,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去称呼他们。蒙古国人最早信奉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的最高神明是长生天。长生天,蒙古语称为“孟和腾格里”。萨满教认为,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故予以无限的崇拜和敬仰,这种理念对蒙古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蒙古地区的日益加深,蒙古族上层完全接受了佛教的理念。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正式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宣布蒙古萨满教为非法,结束了萨满教在蒙古族政治生活中的的特殊地位。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风动朝野,发扬广大,洋洋数千卷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用珠砂墨译成蒙古文,在各大寺院中珍藏诵讼,确乎是一代不朽之盛业。当时,喇嘛教已成为广大蒙古人赖以寄托未来的精神支柱;更成为清朝统治者和蒙古封建王公,利用其巩固统治地位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引入藏传佛教,其结果就是抽掉了蒙古人勇猛、彪悍、好斗的精神脊梁,使其变为温顺的被统治阶级。现在,有些人不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认为是蒙古国把中国灭亡了,而中国人是因为要面子而歌颂自己的征服者,甚至把清朝也排除在外,不承认这两个王朝在中原历史上的合法性。因为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40多年里,发动了三次西征,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大汗国已在实际上与元朝分立,元朝皇帝仅为名义上的宗主国,各汗国都把自己作为元朝的宗藩之国。希拉穆仁,蒙语意为“黄色的河”,位于呼和浩特以北100公里。因在希拉穆仁河边有清代喇嘛庙“普会寺”而得名。“普会寺”为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六世活佛的避暑行宫,建于乾隆34年(1769年),雕梁画栋,颇为壮观。希拉穆仁草原是典型的高原草场,总面积7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602 米,每当夏秋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地。葛根塔拉,蒙语意为“避暑胜地”。位于大青山以北四子王旗境内,距呼和浩特145公里,是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投资兴建的草原旅游景点。在草原上,一般都能见到敖包。敖包又叫鄂博,蒙语是“堆子”的意思。敖包最早本是用作道路或界域的标志,后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和汉族的土地庙大概差不多,是蒙古族最敬仰的图腾之一。敖包一般是堆石成台,沙漠中则用柳条堆成。牧民们每年在六七月间祭敖包,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姑娘和小伙子则借此机会躲进草丛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就是有名的敖包相会。据说,围绕着敖包正倒各走三圈,会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和好运。
范文七:赛班奴吐尔扈特人
1628年,吐尔扈特人西迁伏尔加河流域。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先后有一部分和硕特人、杜尔伯特人迁到那里去了。1756年,原来留居故地吐尔扈特、杜尔伯特为了逃避清灭准葛尔的战争,也西迁那里,史称这部分后迁的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新吐尔扈特、新和硕特,而那些先迁去的那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为旧吐尔扈特、旧和硕特。1771年,吐尔扈特回归时,回归的部众中有新旧吐尔扈特、新旧和硕特及沙比纳尔(喇嘛庙的属民)。由于伏尔加河未结冰,河西岸的人们不能一同回归,所以,居住在那里的杜尔伯特人及一部分吐尔扈特和硕特人永久的留在了那里,这就是今日俄联邦卡尔梅克人的由来。
吐尔扈特回归后, 清朝按照分而治之的原则,对其分封牧地。新疆蒙古族,主要是土尔扈特的后裔,大约有17万多,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四县,自清朝统治新疆以来,蒙古族在新疆各地的分布情况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大部分的蒙古族依旧过着牧人生活,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我的家乡和静县呢,也是蒙古族居住较多的一个县城。这里的蒙古族无论是风俗,还是生活习惯都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而我说的就是卫拉特系了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如果有谁想尝尝我们的茶,告诉我哦)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禁忌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等;最后呢就说结尾吧:欢迎你来到草原上
草原的姑娘欢迎你
草原的牧场欢迎你
草原的美酒送给你
草原的热情送你
草原的绿色欢迎你
草原的芳香欢迎你
草原的歌儿送给你
草原的赤诚送给你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新疆欢迎你
新疆草原欢迎你
范文八:1,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特色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神奇的喉音演唱艺术,纯粹用人体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这在人类歌唱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曾有人称赞呼麦艺术为“高如登苍穹之颠,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于大地之边”的天籁之音。呼麦在蒙古民族形成之时就已经产生,并流传至今。 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作为一种歌唱艺术,呼麦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时至今日,居住于中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蒙古族呼麦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发声技巧,同时还与蒙古族文化风俗紧密相关,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民族艺术的精品。2006 年5月20日, 蒙古族呼麦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组织实施5年保护计划。日, 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生存危机虽然呼麦艺术已正式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濒临失传。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所长乔玉光所说,几十年前, 在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等地的草原, 随便到哪一个苏(乡), 甚至嘎查( 村) , 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呼麦歌手, 在全区有影响的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如今能够承担呼麦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推进, 内蒙古草原文化正日益受到侵蚀和破坏, 一直扎根于草原文明的呼麦艺术也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虽然呼麦艺术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日益重视与保护, 但由于维持这一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软硬件条件的严重流失, 同时呼麦艺术本身缺乏突破与创新, 特别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呼麦的表演形式和质量发生了较大偏差, 导致内蒙古呼麦艺术正面临困境, 濒临失传。因此,积极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完善呼麦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大力推动内蒙古呼麦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11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促进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区,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应是责无旁贷之事。也是开始民族艺术保护之旅的第一站。
范文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及历史人物介绍孛儿只斤〃铁木真,(公元日---公元)。出生地:斡难河右岸迭里温孛勒塔合(蒙古国境内,孛勒塔合有“孤山”)。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71年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成吉思汗远征欧亚大陆行军示意图从1206年到1227年,蒙古人成吉思汗征服了大约486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从太平洋沿岸直到里海,他的帝国包括中国的北半部、南西伯利亚和中亚。蒙古族传统的体育运动及非物质文化介绍蒙古族搏克简介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赛马体育项目介绍赛马和骑马是中国蒙古民族的优良传统,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蒙古赛马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蒙古族人“不论男女孩老幼,未有不能骑马者,其男女孩童自五岁即能骑马,驰驱于野”。,
蒙古族的赛马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走马、跑马、颠马3种。走马,主要比赛马跑时的稳健、快速、美观;跑马,主要比赛速度和耐力,在规定赛程中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蒙古射箭运动简介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最早追溯到匈奴时期,延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蒙古人利用它狩猎和战争,后来演变成那达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后,作为蒙古民族的精神食量和文化生活至今还发挥着它那任何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作用。蒙古人视弓箭为护身符,有《蒙古秘史》记载的圣母阿阑豁阿“五支箭教子”的故事,培育了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众多团结勇猛的蒙古英雄。通辽地区科尔沁草原非物质文化介绍通辽地区被称为“安代之乡”被称为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安代舞,是流传内蒙古通辽市周边地区的一种原生态舞蹈。安代舞发源于库伦旗,据考证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库伦体制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乌力格尔”简介 所属地区:内蒙古 〃 通辽 〃 扎鲁特旗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将使用潮尔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将使用四胡伴奏说唱表演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有短篇、中篇和长篇之分,尤以长篇最为引人。
范文十:摔跤,是受蒙古族人民欢迎的娱乐活动项目。在民间节日生活中,有群集盛会,便有摔跤活动,比如祭祀摔跤、节日摔跤,礼仪摔跤等。传统的摔跤活动,能使蒙古族男士掌握战胜猛兽、制服家畜的技巧和能力,展示勇猛顽强、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力量。现在,直接和猛兽、家畜较量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少,而体育竞技的摔跤比赛却大放异彩,博得热爱体育运动的人们的喜爱。青海蒙古族因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关系,其摔跤运动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一、摔跤类型1.大型摔跤比赛:如祭敖包、祭海、祭山及那达慕大会时举行的摔跤比赛。青海蒙古族历史上,每当秋季由左右翼翼长、扎萨克诺颇操办,蒙古族二十九旗王公贵族共同参与的祭海、祭察汗托罗海是规模较大的群体活动。祭祀完毕后进行那达慕的各项活动,其中就有摔跤比赛。参加比赛的博克,都是二十九旗各旗有名的摔跤手,从参加队伍的角度可分为:代表当时政府机关的官员;将军称“哈日博克”即“诺颜恩博克”;代表宗教人士的喇嘛;称“夏恩博克”即“肃穆恩博克”;以及代表平民百姓的“哈日其阿日德恩博克”(一般情况下没有平民队伍)等。从摔跤手的身份可分为:诺颜博克,寺院博克,牧民博克;因会议的等级不同,参赛的摔跤手和观众人数也不同。从青海蒙古族资料来看,参加博克比赛的人数必须是双数(少则有112人,多则有1024人)。前届比赛结束时,把参加下届比赛的博克人数基本定下来。2.中型摔跤比赛:如祭祀各旗敖包、祭旗点将及王公晋位时聚会的中等型会议,由扎萨克诺颜、军事督统、将军组织并操办,由本旗各托海的博克手参加。据《台吉乃旗志》记载:过去由西宁办事大臣直接册封青海蒙古扎萨克诺颜,清政府册封完毕旗内就特意举办“诺颜晋位耐亦日(晋位宴席)”。克嫩台子晋位宴席上,罗布吉代表诺颜队和库库代表喇嘛队进行“莽乃博克”和“秀仁博克”手摔跤表演。根据青海蒙古族摔跤比赛的规矩,冠军(莽乃、秀仁博克)们只表演,不参加比赛。3.小型摔跤比赛:在人口较多和地域广阔的旗(部落)内部,按地理位置划分为上托海、中托海和下托海三个小型区域。为丰收喜庆,以托海为主举办小型聚会,届时举办的娱乐活动中有摔跤活动。4.微型摔跤比赛:在春天剪羊毛、夏天制毡等生产劳动中,牧民们进行自发性的、以自娱为主的摔跤活动。比赛不设奖品,队员是广大的牧民。二、训练规则1.松散的训练:蒙古族是酷爱摔跤运动的民族,摔跤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民间很受欢迎。摔跤训练可分为平时松散的训练和正规训练两种训练法。青海蒙古人把平时的松散的训练称“阿布乐杜胡”。在打羊圈、打井、剪羊毛、制毡,收割等劳动之余,就地为场举行一次小小的摔跤比赛。如果人数较多也可以排成两队,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场地,正规或非正规、没有时间限制地进行比赛。在“摔不倒对方不是好汉”的竞技意识下,平时松散而轻松的娱乐游戏活动,使得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练成为博克手。《柯柯旗志》记载的1915年柯柯旗的歌手摔倒蒙古国摔跤手的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摔跤运动在牧人的生活中成为普遍存在的事实。草原上没有专门的体育学校和组织摔跤部门,但流传广泛的《灰羔玩耍》、《灰羊羔》等游戏活动,使得不少的男孩从小开始摔跤。在草原上还能观看或参加各种高层社会娱乐活动,那些老摔跤手们以身作则,将摔跤技术不断地传递给小博克手。2.正规的训练:博克手正规的训练有其特殊的规则。(1)臂力的训练:过去小博克手每天早晨、中午、下午三次抬或抱刚生下的牛犊走几步,直到该牛犊长到四五岁。其主要是训练臂部、腰部及腿部的力量,使得摔跤手握法灵活,腰部挺立,站姿稳健。(2)耐力的训练:蒙古族的男孩从小开始每晚在月下相互斗摔到天亮。也就是说训练博克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样既能训练博克手的静心、耐心,同时也训练了在较低的气温下人的承受能力。三、入场仪式在青海蒙古族的历史上,摔跤手入场地前在固定的地点排队。一般场地的两侧(东南、西北)各搭建入场棚地:建一个“衙门”(临时住处,也是处理赛前赛后有关事项的地方)。右侧(西北)为诺颜博克场地,左侧(东南)是喇嘛博克手的场地。诺颜和“西日根”喇嘛坐在各自的“衙门”前,前面的桌子上摆满食物。两组的摔跤手必须在各自的诺颜和“西日根”喇嘛以下西北、东南两方相对而立。摔跤手前面各有一位“大麻拉”站立(在有些地方没有大麻拉,所有的事情有诺颜和喇嘛亲自处理),“大麻拉”宣读比赛的规章制度、摔跤技巧等。两组的前两位是各组的“莽乃博克”(前届或已有名望的冠军)、“席容博克”(前届的亚军手)和其他的博克手列队。按那达慕会的等级不同参赛的人数也不等。如果有1024名摔跤手参赛,其左右两阵先在各自的“衙门”前各有32名摔跤手,其中16名为享有高级称号的名摔跤手,16名为对阵的助手。选手将要入场时,赞词手诵咏《邀跤歌》,所有参加组和选手要陆续进入场地。青海蒙古族摔跤手入场时有全体蒙着面出场的习俗。诺颜的博克全组用蓝色、喇嘛博克全组用黄色、哈日其阿日德博克全组用黑色的蒙面布(也有说法只有莽乃博克蒙面)。当各代表队排列站好后,“搭阿玛力”(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场地两边的两队(一般是往届的首选者和名望者)摔跤手从各自的队伍中间跃入场地。如是高名望的摔跤手就要被两人或更多的人扶他出场并围绕场地走三圈(有时也唱摔跤歌),而一边的“伊日格利其”(专职祝颂者)为他们诵祝福词。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自然有专门的赞词手和博克赞。每当博克手出场时必须举行出场仪式,每个托海(佐)或旗盟都有自己的伊如格力其(祝词手),而赞词手用洪亮的声调来诵吟赞词,烘托赛前的欢乐气氛和鼓舞跤手斗志祝福。四、赛前准备入场仪式结束后,选手按比赛规则先握手,接着摔跤手互相抓住对方的腰带后,裁判员宣布“开始”即可。比赛实行单轮淘汰赛,即海轮淘汰半数,一跤定胜负。有可能选手都有与“莽乃博克”和有经验的博克手较量的机会,这样年轻选手在比赛实践中就会有获取很多技巧和技能的机会。有些地方在正式比赛开始前会有各组“莽乃博克”进行表演。“莽乃博克”进场时由两个人扶助,在悠扬的赞词声中缓慢地进入场地,走到场地中央时一边口中念摔跤词,一边随着口语的说法变换跳跃摆动的姿势,这样绕场地三圈。博克手口语有五句,说出前四句时相应地变换摆动姿势:如,说第一句“公牛的角”时博克手就把两只胳膊伸出去,摆出圆型表现出公牛的角。第二句“公驼獠牙”时把双手放在脸上用食指和拇指模仿将要角斗时的虎牙公驼。第三句“大雁的翼”时张开双臂模仿展翅翱翔的大雁。第四句“弓箭的”时模仿正在弯弓射箭的猎人。第五句“辽阔的平原是男子汉摔跤的地方”话落时旁边的人员迅速地揭开蒙面布,两位莽乃博克开始摔跤表演,这是那达慕会的开场赛,不算胜负。五、摔跤技巧蒙古族平时的摔打娱乐活动及其对摔跤运动的喜好,使得摔跤文化不断地完善和完备。其规章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步传给下一代。青海蒙古族的摔跤手不但继承发扬了蒙式摔跤,也积极地吸收学习了周边藏族的摔跤文化。因两种摔跤式的基本技巧不同,在与藏族同胞比赛时要用藏式摔跤法。因此在摔跤比赛时一定要说明用蒙古式摔跤还是藏式摔跤。蒙古式摔跤主张站着摔,其基本功及技巧主要靠腰部、腿部、臂部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其力量、技巧的充分发挥。猛力左右拧转、甩大背、横扫腰背、双手空中举起、打拨脚、打腿腕儿等。决定青海蒙古族摔跤者胜负的标准是一方的背部和两肩着地,必须将负者按撩于地,使负者不能挣扎再起,乃分胜负。在摔跤时忌讳接触到对方的要害处,不许带暗器,不许以不光彩的手段赢得胜利。在实行蒙藏两种形式的旗(部落)中每个参加者可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但每种形式的摔跤都有三次机会,而且要提前说明用哪一种摔跤方法。结果以两胜算赢。六、博克服装青海蒙古族的博克手参加比赛时必须穿上正规的博克服装。博克手的专用服装有:用揉制的鹿皮缝制而成的坎肩,博克手的靴子是普通流行的样式。布里噶日靴的靴帮用三层软皮制作,靴底为多层牛皮粘捻而成。在西蒙古地区这种靴子叫“高镀苏”,男女老少均穿。“江格尔”中江格尔“足登一双长靴,鞋底有一百零八层,靴帮上放射着光辉,头戴银盔,灿烂夺目。”可见后来的卫拉特人当中流行的厚底靴“高度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博克手也穿这种靴子。卓特格即护挡:三角的护挡裤,用揉制钠鹿皮或牛皮制成。外罩贴花套裤,(也有贴花。绣花结合,绣上各种盘肠等)。因护挡式样的不同边饰和用料也不一样。有用白毡贴花镶边精作的,边上一排排闪闪发光的大铜帽钉(“涛不如”)。其背部多用团文图案装饰。青海博克手在手腕上套一尺长的护腕套子,是区别于卫拉特和其它地区蒙古族的摔跤服。青海蒙古族最近出版的各旗的旗志上均有这样的记录:青海蒙古族没有摔跤服,摔跤时穿平时所穿服装来代替,笔者认为这只是记录了一时的情况,没有深刻细致地做调查研究。青海蒙古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从罗布赞丹津事件后进入低谷期,那达慕会上博克手无博克服的情况可以告诉人们青海蒙古族人们的生活如此贫寒的事实。七、奖励在比赛时首先是由双方的冠军手较量,后由亚军手进行比赛。然后由双方的第三队员一直到最后一对摔跤队员。而获胜一方就到自己的诺颜那里领取奖品。这是一般娱乐活动时的要求。在选拔“莽乃博克”和“秀人博克”时一位博克手要摔倒参加的所有博克,才能成为这届冠军。优秀博克的奖励有九峰白色的骆驼,九匹白马,九头膘肥的白牛,九只白羊,九块茯茶和九尺布等九九八十一种奖品。其中包涵了蒙古族博克手应得到的最高奖赏和蒙古族对数字与色彩之审美观点。对于博克手的奖励在也是按照每场那达慕会的规模和各地区的经济所规定的。《卫拉特风俗志》里有记载,冠军摔跤手的奖励是一匹马、一身绸缎料;亚军摔跤手的奖励是一头牛、一身布料;三等奖得主获得一匹马和一块茯茶。八、博克称号历史上有名的博克手的称号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内蒙地区因会议规模的大小不同,所以冠军称号也不相同。小型会议的冠军称为“nacin”(雄鹰);中型会议的冠军手称号为“jagan”(大象);大型会议的冠军手称号“arslan”(雄狮);在国家一级会上超过十一轮全胜者称号为“aburgu”(冠军),蝉联冠军为“darqan aburgu”(荣誉高手)。《卫拉特风俗志》记载:卫拉特博克冠军手称号“glmangnai”(冠军)这与青海蒙古族博克冠军称“mangnai boke”(冠军手)意思基本相同,都含有一种“最高荣誉的、首屈一指”的意思。但青海蒙古族的“mangnaiboke”所含的意思不仅指成为新的冠军手的摔跤手而且也指已退役的老摔跤手,而老摔跤手一般在大大小小的聚会上不参加比赛,只是为了助兴和激发、激励参加聚会的博克手们在赛场前举行一场表演赛,不记成绩,不分等级。(作者单位:青海民院民研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局乌日根达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