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花都气象天文科普馆,物候进行观

答案长度必须超过10个字,请勿发布无效或违法言论。
(共1个回答)
我国历法是按二十四节气划分的,这是阳历历法,与传统阴历无关,每个季节是三个月,每年2月4-5日立春,5月5-6日立夏,8月7-8日立秋,11月7-8日立冬。但在
是春夏秋冬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
因为有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就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了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
因为有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不断移动,就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了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
四季的划分,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
我国与西方有所不同。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季节的天文特征: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
1. 四季划我与西所同我四季划强调季节文特征:夏季白昼午太阳高季节;冬季白昼短午太阳低季节;春秋两季昼夜均匀午太阳高度适冬夏间渡季节具体说二十四气四立(立春、立
大家还关注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气
民俗系统 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 02 - 015 - 07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继昆曲、中国古琴、书法、剪纸等之后的第39项跻身&世界级非遗&①的项目。②在多元保护主体、相关学界、媒体等为此欢欣鼓舞之时,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亦随着名录的人选而摆在了人们面前,即我们应该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去保护与传承这一人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呢?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人选,不仅仅只是一种&荣誉&,而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作为一种源于农耕时代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存续与传承确实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何因应今天的社会形势,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对二十四节气加以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其性质界定问题,即究竟何为二十四节气、其根本性质为何?对于二十四节气,我们传统上基本将其界定为一种历法体系或者说时间制度,但实际上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更是一种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并在传统中国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去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意义与价值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一年之中,太阳投射到地面上的日影长度总是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于是人们便利用日影的长度变化来判断时间与季节,也即《吕氏春秋&察今》所言的&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以此知识为基础,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到春秋中叶,随着土圭的应用及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而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已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形成为我们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①
作为一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一种标准的阳历历法系统。但是,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二十四节气并非一种独立的历法制度,而只是我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合历历法制度(俗称&阴历&&农历&&夏历&等)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人之所以要采用阴阳合历的历法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兼顾农业生产与日常社会生活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农作物生长与太阳的周年回归运动有关,因此依据太阳制定历法便于安排农时,由此形成传统历法的阳历成分,节气制度便是重要体现;另一方面,月亮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体,具有周期性的朔望变化,因此用月相变化来纪日既醒目又方便,由此形成传统历法的阴历成分。具体而言,以&阴&作为日常社会生活开展的主要时间标准,如婚嫁、祭祀、节庆活动等;以二十四节气(&阳&)作为农事活动的主要时间标准。也就是说,在整个中国传统阴阳合历历法制度中,二十四节气其实并不占主导地位,而这可能是造成大部分中国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为阴历属性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虽然二十四节气系统并非完全独立的历法系统,在传统阴阳合历历法制度中也不占主导地位,但在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却仍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应用与指导价值,即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础、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传统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的最主要部门与民众衣食生活的最主要来源,因此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农业生产由一系列工作环节所组成,如耕地、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等。一年之中,从农作的播种到收获,各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依次展开。而所谓农时,通俗来讲,也就是进行农事活动的恰到好处的时节。只有把握好了农时,才能获得农业的丰收,有吃不完的粮食,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于是&不违农时&、符合&时宜&也就成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那么农时应该如何去具体把握呢?答案就是二十四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据太阳周年回归运动而来,因此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与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农业生产的进行恰是与冷暖变化等紧密相关的,所以以之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指针是完全可行的,正如农谚所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但是,二十四节气全部加起来也只有四十八个字,因此要发挥其农事指导作用,还必须要结合其他形式作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谚。从土壤耕作到播种、再到收获,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关的农谚与之相对应,如华北地区广泛流传的小麦种植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当然,农谚不会自动创造与流传,还需要有经验的老农在其中具体发挥主导作用。③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而这一点又是由农业社会的本性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也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①对此,美国人金氏曾说道:&(中国)农民就是一个勤劳的生物学家,他们总是努力根据农时安排自己的时间。&②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于是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这一点在传统的月令性农书中即体现得非常明显。月令,即根据年度自然节律变化的行事记录,曾经是中国社会早期各阶层均需遵守的律令,反映了当时民众、尤其是社会上层的时间观念与王政思想,并具有多方面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是为一种时间政令、王官之时,具有强烈地规范与指导意义。③在其中,提及各月活动时,通常总会说到节气,然后是对应之农事活动,再然后是其他各项活动,从《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四民月令》等,一直到明末清初的《补农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正是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与民众日常生活时的方便性,因此很多人主张以节气历法系统来取代阴阳合历历法系统,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宋代博物学家沈括了,他曾以节气为标准制定了十二气历。④事实上,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呼吁。⑤
再次,二十四节气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还具有异常丰富的民俗内涵,是民众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之一。一是节气与节日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远古的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只是后来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创立与推行,节气与节日才发生了分离。⑥不过虽然如此,节气与节日也并非变得毫无关系,而是仍然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原本在节气日举行的活动,被挪移到了某个节日举行,如秋分祭月之于中秋节⑦;一些节气仍旧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如&四立&与&二至&;有的在后世发展为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唐时期作为一个独立节日逐步兴起⑧,现今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二是几乎每个节气都有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总体来说,这些习俗活动可概况为如下几个方面:奉祀神灵,以应天时;崇宗敬祖,维护亲情;除凶祛恶,以求平安;休闲娱乐,放松心情。另外,基本上每个节气也都有特殊的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⑨再者,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亦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润燥、立冬补阴等,以求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等途径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⑩总之,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礼仪、娱乐、饮食、养生等相关的民俗活动。⑩三是围绕二十四节气,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⑩
总之,通过以上之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二十四节气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制度,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民俗内涵,牵涉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深融人其中,因此将其称之为&民俗体系&或者说&民俗系统&①应该更为合适。而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在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中普及与流行开来,与其具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有直接关系。概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其概况为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反过来,正是因为具有实际的功用,二十四节气才融人民众生活之中并发展成为一种&民俗系统&。二者相互建构,共同促进了二十四节气民俗系统的生成。
二、介入生活: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就民俗传承的内容言之,我们可大体将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民俗事象的实践传承,即与民众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活生生&的话语、行为及心理等进行传承,也即当下非遗保护中所提倡的&活态传承&。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承,可通过博物馆、书籍等途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所传承的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践行的知识系统,就如同我们今天通过古籍而了解到的今已不存的古代知识一样。对二十四节气而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肯定强调的是活态之保护与传承。而要进行活态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要使其能真正与民众生活相结合并发挥其实际价值与意义。传统时代,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杂的民俗系统,就是因其与民众生活的深入、紧密结合。基于此,介入当下民众之社会生活,应该是今后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正如乌丙安先生在谈及传统工艺保护时所说的那样,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② [ www. dyl W.net 第一论文网提供代写和服务]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二十四节气介入当下民众之社会生活而实现活态化传承呢?这又有多大的可行性呢?利好消息在于,正如安德明所指出的那样,同许多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二十四节气仍然在当下的民众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鲜活的作用。③确实,如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各地多有所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谚,至少在笔者的家乡山东一带,每届冬至,基本家家吃饺子,各商场超市也总是早早即开始饺子的宣传与销售。这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或许是更为流行的观点,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其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而当下我们正在经历急速的社会变迁,正逐渐由农耕社会向工业与信息化社会转变,因此二十四节气已不再适应今天的社会需要;即使当下二十四节气仍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但随着将来社会的进一步变革,其也将日渐过时而失去效用。
诚然,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农耕时代的产物,其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进行。而今天,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各方面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在整个社会生产体系中,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虽然其仍是基础性生产部门。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生产日益取代农业生产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的是,工业生产的进行不以自然节律的律动为基础展开进行,而主要依靠各种机械装置单调重复的动作。正如马克吉所言:&农业的常规又是由自然的活动的节奏和周期,由因为阳光、湿度和降雨的分布不同而出现的农业季节更替以及土壤恢复和植物生长的生态周期所支配的&&城市工业社会的社会和节奏远为不同。在工业社会中,职业的规则,日复一日,与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关系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机器体系的速度所支配的,而机器体系的节奏并不遵循生活的节拍。&①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自然节奏律动性体现的二十四节气自然也就不再适用了。另一方面,就现代农业生产来说,由于气象预报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人们对自然律动的把握亦日渐精确,可不必再完全依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同时,随着大棚、无土栽培、新的作物品种培育等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反季节农业生产亦日益流行。这亦使得传统二十四节气日益失去其指导性功用。
虽然当下二十四节气农事指导作用的日益降低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前所述,二十四节气不单单只是种时间制度,更是一种民俗系统,其意义不只是为农业生产的进行提供时间指导,还与民众之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虽然今天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作用降低了,但我们仍可以继续发挥其对民众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种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人为创造的产物,而民俗系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动态过程,那么它必然处在永恒的发展和不断的更新中,非理性结构因素的消亡、合理性结构要素的流传、新鲜血液的不断增加,构成了民俗系统的稳固性与可塑性共存的特色&②。历史上,在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发展与流变过程中,其内涵一直在因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日益变化与发展。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我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即&淡化&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而强调其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面向,让其充分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即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民众仪式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已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了,实际上在广大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是有其现实意义的。③
传统时代,二十四节气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虽然与节日有所不同,节气却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非日常&的日子,且包含有丰富的仪式、娱乐、饮食等相关习俗,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节日来看待。因此,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要增强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与认同感,就要对其&节点性&与&非日常性&加以特别强调。但是,仅仅强调&节点性&还远远不够,还要强调节气的&神圣性&一面.即对每个节气所包含的仪式活动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加以强调,而这应该是二十四节气在当下如何保持良好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所在。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起民众对二十四节气的认同感。二十四节气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在于其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由于工业化的日益推进及对机器运作节奏的遵从,我们与自然日渐疏离,于是我们开始日益漠视甚至忽视&自然因素&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日渐严重的雾霾问题本质上就是我们漠视自然的结果。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加入像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时间框架。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漠视自然已经太久了,而要了解自然,二十四节气作为一个时间尺度是必不可少的&⑤。其次,二十四节气的精神内涵,还在于其与民众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中所体现出的崇宗敬祖、维护亲情以及除凶祛恶、以求平安等重要意义。因此,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国人的天人关系、孝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我们加强对二十四节气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就不仅仅只是在传承一种文化遗产,还在于让我们重新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同时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标志。①
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保护与传承的最佳途径则是让其&无孔不入&地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实现无孔不入地介入呢?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发展或者相关保护主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媒体、学校、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强力辅助与支持。首先,要加强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传承,这是开展实践传承的前提与基础。今天,越拉越多的年轻人,即使那些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基本都是陌生的。在此境况下,要求他们在心理上认同并主动实践二十四节气习俗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群体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中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加强相关知识与文化内涵的普及与。这其中,可将二十四节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制定校园生活的二十四节气,以使他们对二十四节气有直观理解与把握。如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传统是农民准备春耕的时节,而对广大在校中生来说,此时通常正值寒假,也正是需要为接下来的学期生活做好准备的时候。②其他诸如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相关展览等,也是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其次,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上,加强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习俗活动实践传承的引导。如每到一个节气,就通过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对该节气的起源发展、历史流变、文化内涵、仪式活动、饮食习俗、娱乐活动、养生实践等进行&铺天盖地&地广泛宣传,在增强民众对二十四节气节日内容和文化内涵充分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民众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开始践行相关节气习俗活动,并使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若有可能,或可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将某些节气定为法定的庆祝日,就如同今天日本所做的那样。③另外,各行各业,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自己的二十四节气时间表,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践行二十四节气。如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就根据国网公司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二十四节气表&,并层层推广应用至部门、班组、个人,发挥了积极成效。④
当然,在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生活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有两个维度必须要充分注意。一是二十四节气的异质性差异,即虽然我们要加强对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整体保护,但也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对民众的生活来说,并非每一个节气都是同质的,也即并非都是具有同样意义的。一些节气,如&四立&&二至&等,由于产生较早且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因此习俗活动、文化内涵等也就更为丰富,至于清明更是发展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一些节气,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相对而言文化内涵与习俗活动就不那么丰富⑤,通常只是强调其于人的养生意义,如大暑进补、大寒进补等。因此,在具体的生活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就不能一味强求地对每个节气都&一视同仁&地进行保护,虽然从观念上来说每个节气都是值得重视的。二是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差异,即对不同地区而言,同一个节气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如冬至,虽然在广大地区都有很大影响力,但在江浙一带却尤其重要,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日人们会祭祖、全家团圆,并包馄饨、蒸年糕等,其情景就如同除夕守岁。再比如谷雨节气,在山东荣成等沿海地区就备受重视。此时&百鱼上岸&,为祈求出海平安、渔获丰收,人们便在谷雨这天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海神仪式,由此形成了深为当地民众重视的谷雨节,其隆重程度相比于春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①因此,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展开进行,而要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的节气采取不同的措施。
以上我们主要对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及其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做了简要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民众来说,二十四节气绝不是如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那样,只单纯是一种历法体系或者说时间制度,而更是一种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具有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广泛流布且内涵日益丰富,与其深深融人传统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具有直接关系。基于此,要想在当下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使其如传统时代那样充分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应该是一种最佳途径。与传统相比,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今天的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二十四节气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亦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其在传统时代的基础性功用,即作为农业生产时间指针的作用日益降低。但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对待其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即我们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的&再创造&,&淡化&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而强调其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面向,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今天民众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饮食养生以及民族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用与价值。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要充分依靠媒体、学校、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强力辅助与支持,如此才有可能使其&无孔不入&地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另外,在具体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关照二十四节气的内部差异及地域差异等问题,相应采取不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上一篇:   下一篇:有趣的二十四节气
价格:¥12.50 &&
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研究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天文学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更是人们在与自然的接触和交流中总结出的经验与规律。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农耕文化,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冷热变化,指导着人们的农事活动,千百年来,它的背后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习俗,并逐渐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历久弥新,对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将会持久恒远,它的价值将成为中国人民享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
第1章 了解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漫谈
&正& 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影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来源:《农民文摘》
2006年第03期
2.聚焦二十四节气
&正&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2000多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直至现在它对安排农业生产仍有很大意义。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我们在学习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时,常有这样的疑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还是阳历”?“节气如何...&&&
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5年第Z2期
作者:甄艳玲
3.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
节气词是时间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上古时期是二十四节气逐渐形成时期,节气词有一个产生和发展、完善的过程。最早的节气词见于《尚书.尧典》,春秋战国时期是节气词逐渐发展、丰富的时期,到了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终确定下来,与现代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完...&&&
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03期
作者:梅晶
4.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很多,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生产劳动和农家生活场景;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
来源:《农业考古》
2009年第03期
作者:崔玉霞
5.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本文就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传承进行了简要论述,具体分析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含义、二十四节气在诗文曲赋中的文化底蕴以及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过去和今天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大众文艺》
2015年第07期
作者:尚超;周红
第2章 二十四节气中的民俗文化
1.永不褪色的民俗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最能代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劳动人民从千百年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的农耕文化精髓。$$  每年年底,不等进入12月份,一些酒店和大厦便早早开始在门前布置圣诞节装饰,浓郁的节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韩馨仪
2.二十四节气与民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指导着农人一年四季的农事活动。围绕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点形成了众多与信仰、禁忌、仪式、养生、礼仪等相关的民俗活动。本文就节气中所包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择要分类叙述,并指出我们应自觉地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
来源:《装饰》
2015年第04期
作者:萧放
3.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农事观察、探索、研究和总结的科技产物,其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沉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二十四节气在指导人们的农事活动中,也对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如群众性、传承性、变异性和寄...&&&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第03期
作者:周红
4.立春的由来与习俗
&正&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
来源:《丝绸之路》
2012年第03期
作者:孟艳霞
5.春雨贵如油
&正&对于素来春旱的中国北方地区而言,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来说,春雨是绝对意义上的稀缺之物,于是也便有了&贵如油&的说法。事实上,古人之所以把立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定名为&雨水&,除了基于年复一年的经验性总结之外,应该还有企盼下雨的因素存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02期
作者:刘汉杰
6.一雷惊蛰始
&正&字面上理解,动物冬眠为&蛰&,冬眠的动物受惊而醒为&惊蛰&。在古人看来,蛰伏的动物之所以醒来,是因为有雷鸣的惊扰。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两种自然现象,在古人那里建立起了联系,于是也便有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惊蛰之日乃仲春之时,古人除了安排农事之外,也会有一些特定...&&&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03期
作者:刘汉杰
7.春色正中分
&正&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恰逢春季之半,因此得名&春分&;又因为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春分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着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节奏;节日到了,帝王祭日,民间祭祖,同时民间也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04期
作者:刘汉杰
8.清明节由来与习俗
&正&清明节,古时亦称&植树节&、&踏春节&、&聪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0年第04期
9.谷雨节气的习俗
&正&1、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2、渔家流行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
来源:《中医药通报》
2016年第02期
10.一夜熏风带暑来——立夏至,习俗多
&正&立夏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假,大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它标志着春天的远离,夏日的开始,所以这一天古时也称为&春尽日&,春天结束的日子。而在习惯上,人们也常把立夏当作是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
来源:《神州民俗(通俗版)》
2015年第03期
11.物至于此
&正&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如农谚所言&小满小满,麦粒渐满&,正值北方的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渐趋饱满却又尚未成熟之际,因此得名&小满&。小满之时,民众除了安排农事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08期
作者:刘汉杰
12.芒种的由来及节气民俗
&正&芒种节气由来今年6月6日为芒种。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
来源:《丝绸之路》
2012年第11期
作者:马玉凤
13.夏至时节天最长
&正&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因此,古人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民间俗语也说:&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夏至时节,人们除了顺应节候安排农事活动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夏至节候在古人的观念...&&&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10期
作者:刘汉杰
14.小暑节气的由来和习俗
&正&小暑到来,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有&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的说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群芳谱》载:&暑气至此尚未极也。&此时,暑气上升,气候炎&&&
来源:《丝绸之路》
2011年第15期
作者:孟艳霞
15.大暑三秋近
&正&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人形象地描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此时正处于传统的暑伏期间,为一年之中最热的一个时段。与暑热的气候相关联,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根据古人&月初为节气,月半为中气&的原则,六月的节气为小暑,六月的中气为大暑。由于人们习惯上把节气、中气统...&&&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12期
作者:刘汉杰
16.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
&正&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13期
作者:刘汉杰
17.处暑七月中
&正&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之&处&,读作chǔ,有停止、隐退之意。字面上理解,处暑也即暑天结束了。处暑节气里,天气变得凉爽,庄稼收获在即,又有传统的&七月半&,围绕着这些时令内容,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节候表征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是农历七月的中气。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来源:《百科知识》
2016年第14期
作者:刘汉杰
18.立冬的由来和习俗
&正&&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
来源:《小读者》
2010年第11期
19.冬至的由来与习俗
&正&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亦称&冬节&、&交冬&、&贺冬&、&长至&、&亚岁&和&一阳节&、&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不少地方仍保留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日是北半球全年中&&&
来源:《丝绸之路》
2011年第23期
作者:孟艳霞
第3章 二十四节气中的对联
&正&(二人走上台)甲:&农历二十四节气&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用对联的方式说说二十四节气,怎样?乙:好啊。甲:我出:节气周而复始;乙:我对:楹联对也常新。甲: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7年第09期
作者:干安生
2.趣谈节气联
&正& 围绕二十四节气撰写的对联,有的精巧别致、用语自然,堪称双壁。 1985年《对联》杂志曾出过一条联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遍地白露。”经编委评选,公布入选的下联为:“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小寒大寒全天清明。”上下联&&&
来源:《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2004年第01期
作者:徐敬党
3.有趣的节气联
&正&有关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联,虽然极为少见,但精巧别致,造语自然,读来妙趣横生,回味无穷。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错无差。此联的上联不但指明了春分、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指农历),而且将这两个节气的时间特点——昼夜相平,也讲得清清楚楚;下联则讲...&&&
来源:《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09年第03期
作者:张远桃
4.妙趣横生节气联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简要的农事历,为世界所仅有。而对联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二十四节气与对联巧妙嫁接时,便产生了节气联。严格说来,很多节气联是属于镶嵌联的一种。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虽然不多,但通常都很精彩绝妙。节气与对联,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堪称...&&&
来源:《思维与智慧》
2014年第24期
作者:张金平
第4章 二十四节气中的诗歌
2.敦煌《咏廿四气诗》研究
敦煌《咏廿四气诗》,共二十四首,作者依据气候、农事活动以及民俗,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面貌,其内容贴近生活风格朴素构思手法新颖,是同类题材诗歌中的佼佼者。本文介绍了《咏廿四气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与同类的唐代咏节气诗、宋代咏节气诗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感受这组...&&&
来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第01期
作者:周慧
3.春天打开陈旧的鸟笼——李笠的诗《立春》赏析
&正&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就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刻,就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春回&&&
来源:《中学语文》
2014年第08期
作者:李汉超
4.杜牧《清明》赏析
&正&杜牧的《清明》(见卷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虽然历经千载,却也常读常新,每当我们吟诵起来,脑海中总会出现一幅清晰的图景,心中也总有一份淡淡的感动。仔细想来,不禁要佩服作者,何以能用仅仅二十八个字,就造成这久远的魅力。先从诗的首句说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清明时节&是诗歌创作...&&&
来源:《学语文》
2014年第06期
作者:王开春
5.四首《清明》四种情
&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于这一天扫墓祭祖。历代文人多以“清明”入诗,抒发感怀。本文拟从众多的《清明》诗中撷取四首,浅析各自所抒之情。&&&
来源:《语文知识》
2001年第01期
作者:刘秀阁
6.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
&正&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的题目极其通俗易懂地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
来源:《语文天地》
2010年第08期
作者:孙俊强
价格:¥12.5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有趣的二十四节气
价格:¥12.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象物候专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