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会想事情吗思考吗

[原创]心会思考吗??? - 奔放-IT项目管理&ITIL
- 畅享博客
|收藏博客|加入友情链接|给博主留言
专注于:IT项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BPM),时间管理,知识管理...
Knowledge is not equal to devotion. Devotion is not equal to joy.
[原创]心会思考吗???
[原创]心会思考吗???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意识方面的书籍, 也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些问题: 1. 心会思考吗?(人们常说,你用心想一想。) 2. 如果心不会思考,心理学是不是要改叫脑理学? 3. 中国传统文化里,从《黄帝内经》,《道德经》到《孟子》都在强调: 心主神明。 那到底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他们说的错了吗? 4. 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或潇洒的帅哥),最先反映的是什么?是心在动,而不是脑子在思考。
那心为什么会先动(心跳加速)。有人说情绪快于思考?可以这样解释吗?又或者,这个时候,大脑在极短的时间思考了,并发给了心一些指令呢? 5. 身、心、灵。 是否可改叫: 身、脑、灵。 6. 黄庭禅里讲到黄庭;黄庭倒底是什么呢?黄庭是不是就是泛义的&心&呢?
「黄庭」是人身的感应中枢,它是人身之中气机感应最为敏锐多变的一个位置。当人们的六根与外缘接触的时候,黄庭中都会升起一些微微的气机起伏与变化。例如我们眼睛看到亮光,心情也必为之开朗,这个开朗的感觉,就是在黄庭的气机起伏中所上演的。黄庭是身中一股敏锐之气的感应点,也因为它的起伏多变,因而有时反而变成扰乱人心安宁的根源!例如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有史以来,人们误以黄庭一方寸内的变化为「烦恼」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仅是黄庭内的些微变化,但它却主宰着人们的情绪、想法、行为、及人生自在与烦恼的源头。黄庭的其它名称非常的多,一般人俗称它为「心头」,修行家称它为「灵台」,佛陀称它为「烦恼根本」,老子则称它为「黄庭」。为什么老子称它为黄庭呢?「黄」是五色之中,以此比喻心境上的天然无染、不堕分别取舍的意思。「庭」是元神所居之所。人身一股五元未判真气的感应中枢,该处是元神所居之家庭,故称为「庭」。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开始了我的上下求索!。。。 & 找到一篇跟问题大概相关的文章,于是便转了过来。 原题为&意识问题研究之五&&心与脑的问题&,作者:
王受仁 现代哲学已认识到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思维能力的产生;人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都得益于人有大脑的独特作用,大脑机能是人具有意识的物质原因。  但传统的中国哲学却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意识活动,都是出自于心脏,心才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对客观理性的知,也是由于心知理的原因。心与理相通,所以心即理。而另一个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王阳明,则更加夸大了心的能动作用,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因此他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不仅如此,传统的中国医学也是如此观点。如较早的两部有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灵枢》等,就持有如此相同的看法。如《内经&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两篇著作都强调&心藏神&。不仅如此,它们还同时将与人的精神有关的神、魂、魄、意和志等,以及人的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相联系起来,又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即所谓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肺藏魄,主忧;脾藏志,主思;肾藏志,主恐等等。这样,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就基本上与人的以心为主的内脏活动紧密相连了。  基于以上传统文化的根基,所以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思想中,心与思、想、情、意、志等字语是紧密相联系的,如心思、心想、心情、心意、心志等。于是心理活动就是人的各种精神和意识活动,包括有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表现在思维上,有所谓用心思考、心想事成、心事重重、计上心来等等;表现在情感上,有所谓心花怒放、心烦意乱、心情沉重、心急如火等等;表现在意志上,有所谓下定决心、坚定信心、雄心壮志等等。很明显,心的功能代替了脑的功能。当然,在中国语言文化上并非是完全没有脑的位置,如&用脑子想想&,&你没有脑子&,&伤脑筋&等等。但总体上看,语言的表述,主要还是由心来表述。  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用现代的科学思想来分析,肯定是错误的。对于这一错误的认识,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也有人在知错改过之中,如《内经&脉要精微论》中就说过:&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中也说过:&脑为髓之海&。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中更明确地说:&脑为主神之府&。至清代,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在谈到脑髓时说,又有更明确的表述:&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这一结论,就较彻底地改正了孟子的错误观念。在哲学上,至明代末年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如他说:&至于我之灵台,包括悬寓,记忆今古,安置此者果在何处?质而稽之,有生之后,资脑髓以藏受也。髓清者聪明易记而易忘,若印版之摹字;髓浊者愚钝难记亦难忘,若坚石之镌文。&很明显,也是说的人的记忆在脑,不在心。  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还有语言习惯等原因,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凡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脑才是思维的器官,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泵血的器官,思维在脑不在心,但不因此在语言习惯上就完全地改变过来。在现代的汉语中,心仍然与思,与人的一切意识活动联系起来,在语言活动中进行表述,它和历史上的语言文化一样,进行着彼此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事实上这样做,并没有影响到人们对人体生理的正确理解。  但是,心不能代替脑,思不在心在脑,并不等于心与脑,心与人的意识完全没有关系,恰恰相反,心与脑,心与意识关系十分密切。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心与意识的关系的片面理解,并不是完全彻底的错误,而是有一定的更深的道理。只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局限,没有看清脑的更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较大的不足。但是心与神、心与情和心与志等等,确实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大关系。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心与脑和意识的关系,下面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概要地说明:第一部分、心与脑在生理上互为依存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心理上看心、脑、意识三者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心与脑在生理上互为依存的关系1、从生物生理的发生上来看。  心与脑是在生命进化至动物的阶段才有。如生命还在植物阶段,植物的运动是在某一地方相对固定地运动,它主要靠阳光的能量、空气、雨露和土地,在自身内部制造养份,自己养活自己上。它不似动物那样遍地跑动,凭感觉到处觅食,依靠它物养活自己。因此植物就没有心与脑的必要。而动物生命的新陈代谢,必须通过身体的运动和感觉,到大自然中去觅食,并还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所以就必须有脑的中枢神经的调节,使其身体的运动与感觉等功能的发挥才成为可能。而脑神经调节活动的能源与活力,还有脑的其它功能,如灵性、智力等,又必须有以心为主的循环系统的支撑,必须有以心为主的内在动力的带动,否则,脑的中枢神经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这样说,生命进化至动物阶段,心就是为脑而生的,脑也是为心而存的必然产物。心与脑,和以心与脑为主的五脏六腑整个躯体的生理组织才应运而生,它们是动物生命进化中所必然产生出来的一个完整的系统。2、从生命的发育进程来看。  据胚胎学上讲,胚胎形成的第三周,是胚胎快速发育的一个时期,据说这个时期与女性首次停经时间大约一致。众所周知,一般停经,通常都是妇女认定自己怀孕的最早信号。如果真是怀孕,这时在女性子宫中胚胎已有三个待分化的胚层,即外、中、内胚层等。在三周的后期,就在外和中胚层中,就会首先产生出最早的原始类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所谓原始类的神经系统,就是在外胚层中产生出的脊索与神经管,而原始类的心血管系统,就是在中胚层所发生的原始血细胞、血浆、血管和心管等。这些都是胚胎组织中最早的功能性器官系统。为什么它们会最早发生,就因为胚胎的发育需要在运动中、原始的感觉中,从母体中吸取营养物质,为今后的发育打下基础。其中神经的调节,心管的动力,血管的运输,就是早期胚胎重要的生理组织。它们是彼此相关联地最早地产生出来。3、从人体生理组织机能关系看。  人体的生理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组织就是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前者是生命运动的调节和指挥系统,后者为供应生命运动动力的能源系统,这两者都是与生命运动有关的系统,没有它们,其它组织存在就没有运动的意义。那样,就必须换成其它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植物组织的新陈代谢形式等等。  在人体组织中,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两组织间也是密不可分的。首先,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中对血流量稳定的要求,尤其是脑组织更是如此。  人脑血液的循环有两大特点,一是血流量大,耗氧量多,是人体中需血量和耗氧量的大户。据说,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但脑血流量约
750ml/min,占心射出血量的15%。另外,脑组织的代谢率也高,耗能量大,故耗氧量多,其耗氧量占到全身耗氧量的20%。还有,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异常敏感,对缺氧的耐受力极低,稍有氧气不足,就会令头昏。如脑缺血持续几秒钟即可发生昏迷,如稍长一些,达数十秒,就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害。二是血流量变化小。脑的颅腔容积固定不变,因此,颅腔内的脑、脑血管和脑脊液,三者容积的总和也固定不变。再由于脑组织不可压缩,脑血管舒缩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限制,故脑血流量变化小。脑血流量还存在自身调节,当平均动脉压在8.0~18.6kPa(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脑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因此,要保证脑的血流量的稳定,就必须有心血管系统有力的支撑,心血管系统机能的稳定,是脑血流量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人的心血管系统是生命动力的起动和物质运输系统,它包括有心脏的泵血系统,血管和血液的运输系统,还有一个辅助的淋巴系统等。心脏中的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等有自律细胞,它们可以自动的兴奋产生起博和传导和冲动,以维持心脏正常的收缩与舒张,使左心室定时地向主动脉射血成为可能。然后经动脉的各个分支,大动脉、小动脉、微动脉等,流入全身各组织,其中包括脑神经组织。又经微动脉中的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物质的交换,使包括脑神经组织在内的各级组织,定时有获得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送来的各类物质,其中包括有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还有药物和氧气等,还有组织要带走的排泄物质,如各种与身体无用的小分子代谢物,还包括有药的代谢物和二氧化碳等。这时,血液将要带走的物质再经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等进入右心房,完成所谓的体循环。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中有些与身体无用的代谢物,会在人体出汗等排泄过程中,向外排走。与此同时,在循环系统中还有一个紧密相连的肺循环系统,即右心室收缩,将由右心房静脉来的血,注入肺动脉,进入肺脏,在肺泡毛细血管处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等其它一些废气交换。这时,已排出了二氧化碳等废气,带着新鲜氧气的血液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并即将进入左心室,以重复前一次的体循环。  从以上一些概要分析看来,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发挥,对于脑神经机能的发挥,人的意识的发生及其运动过程,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  人体组织中,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密不可分性,还表现在循环系统机能的发挥在许多方面还必须要有神经系统中枢的调节。前面已提到过窦房结等一些组织有自律细胞,它们可以自己兴奋起博,因而与神经调节关系稍远,但其余的心肌和平滑机等心血管系统的细胞的冲动,兴奋与抑制等,还必须接受有关神经中枢的调节,才可以形成心血管系统有机的运动,并结合窦房结等的起博运动,有机地形成心血管系统中的两个循环运动的完成。4、从意识与食物的关系看  &药膳&、&食疗&与&养生&是中医药的古老传统,较早的中医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一部食物与药物并存的学术专著,由此证明食物与药物具有同样的营养与医疗的功效,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这就是说,食物与药物,在某种条件下,相对人体机能与组织某部分,既有可能是营养物质,也有可能是药用物质,既可健身,又可治病。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是吃进一些不当的物质,反而有害于身体。  食物与药物和其它的物质对于整个身体状况是如此,对于大脑神经系统的作用也同样是如此的。食物或吃进到肚里东西,对大脑意识的产生和改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其一、从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常见到的诸种现象,如喝酒后的意识兴奋和胡言乱语;吸烟瘾君子时时发作的烟瘾意识;吃了春药后男女性欲意识的增强;吃了毒品后对吸毒意识的喝望;还有我们每个人对食物的偏好意识等等。  其二、从医疗保健方面看。据有关资料介绍,属于健脑的食物有母乳、牛奶、鱼肉、豆类,鸡蛋、水果、蔬菜等。在这些食物中不仅有机体所必须的一般营养性物质大分子,如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有利于脑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且还有有利于脑组织意识的生成和灵活运动的物质因素,如蛋黄、豆制品、动物肝脏等中的卵磷脂,它是大脑脂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益于大脑的感觉和记忆功能的发生和形成。再如母乳中的牛磺酸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神经传导、视觉机能的完善等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据有关资料介绍,英国剑桥大学营养学家对300名7~8岁的儿童作了智商测验,已确证吃母乳长大的儿童智商普遍较高,平均比吃代乳品长大的同龄儿高出10分之多。  至于有害于脑和意识发育的物质,在目前研究的成果已发现有五大类物质,其中有含铅的物质,如孩子爱吃的爆米花;含铝的物质,如油条类油炸食物;含过氧脂质食物,如煎炸过的食物及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的油脂食物,其中如熏鱼、干鱼、腌肉、炸过的鱼虾等等。味精、糖精过量的食物,还有过咸的食物等等。这些有害食物都对大脑的智力发育和记忆力的增强有较大的影响。  除此外,中西药的许多药品中,还有许多医治脑疾病和脑保健的药品,而且经临床检验,只要对症下药,都是较有疗效的。  其三、从生理学研究的成果来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技术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各类有助于神经系统运转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神经营养物质等几大类,已发现有好几十种了,其中有些不仅对意识的运动,而且对意识的产生和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它在脑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就有抑制疼痛,控制觉醒与睡眠,掌握饮食与饮水,促进学习与记忆等众多的功能,这些都与大脑的意识活动紧密相关。再如另一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它对脑部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情绪的影响上,由于它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使一个人或焦虑,或抑郁等。  以上仅是有选择地举了部分例子,其实,食物对意识的作用与影响,仔细去研究还有许许多多。它们都是从健脑或是害脑两个侧面影响大脑组织和意识活动的产生。那么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进入大脑的呢,懂生理学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那是因为它们都是作为食物、药物或保健品,经过消化系统的分解后,又经循环系统才进入大脑的。其中的循环系统中以心脏为主体的心脑血管就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没有心脑血管对这些物质源源不断供给,一方面大脑组织本身无法存活,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各类意识的发生和形成。因为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大脑这个鲜活的物质基础,还离不开源源不断的这些相关物质的生化作用与反应。因此,可以断言,大脑的生理机能,离不开以心脏为主的心脑血管系统机能这个基础。第二部分、从心理上看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  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只有人类才有,生命还处于动物阶段时还没有。在动物阶段还只有心与脑的关系。要说明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还必须用进化的观点,从动物阶段说起。下面准备从以下三个问题概要说明:1、从动物的心与脑看动物的心理;2、从人的心与脑看人的心理;3、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1、从动物的心与脑看动物的心理  动物的脑与人脑相比,除了皮层区面积小,结构极简单,没有语言类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没有这样的高级神经中枢外,其余的,如新老皮层、皮层下的基底节、边缘系统、间脑、中脑、小脑、脑干、脊髓等,由此所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都几乎是一样的,差异不大。所以在动物的心与脑等生理基础上,就形成了动物的心理世界。  由于有几乎相同的生理基础,所以在动物的心理世界中,特别是哺乳类动物,除了没有人的以思维为主的意识活动外,人的其它相类似的心理活动,如情感、意志、记忆、注意、个性等心理活动,也同样具备有,这些都是人类产生意识前的前意识。  当动物饥饿,或是对某一新的环境不适应的时候;当动物遇上新的对手,双方怀着敌意的时候;当动物遭到更强大敌人的迫害,或是处于病痛的时候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见到动物们各种如焦虑、恐惧、痛苦的表情。动物们为了觅食;为了克服眼前的困难;为了战胜敌对势力,它们同样需要勇敢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奋斗,去努力地做。同样动物们也有一定的记忆力,能记住一些它们周围的环境和同伴,还有食物等。动物为了适应各类环境而生存,它们的感觉能力和注意力随时都在协调地工作着,如集中地注视某一事物,或是对周围环境有异样感觉后的警觉等。既于个性问题,在不同的动物个体中,同样存在着个性的差异,如有温训的,也有凶猛爆躁的等等。动物的这些如人一样的心理活动,我还可以从英国的类人猿专家珍妮&古道尔所写的《黑猩猩在召唤》一书中,可清楚地感受到黑猩猩的心理能力和行为能力,它们的情感中、意志行为心理和我们人类是多么的相似。  动物的这些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仅按传统的观点来分析,肯定是只认为这是由于动物有了动物脑的原因而产生。在高等级动物脑中已有了支配调节动物感觉和行为的皮层区和联合区,这是动物有意志力和注意力,还有原始的感知能力的心理原因。在皮层下有包括有下丘脑在内的边缘系统等,这是动物具有产生情感因素,还有记忆力的原因。  这样的分析并不为错。但是,由脑而产生的这些心理活动的根源是什么,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又在哪?动物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感和意志力的表现?难道真的都是出自于脑的活动?动物脑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唯一原因?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动物脑只是动物产生心理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以心脏为主的内脏系统。如从神经系统来分析,除以脑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外,还有一个周围神经系统。在周围神经中又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两个分支。而内脏神经系统则是以心脏为主并与整个内脏相联系的植物神经系统。这个神经系统分布于心血管和其它内脏,还有腺体之中,并与腺体一起调节着心血管和其它内脏的感觉和运动。其中掌控着运动功能的又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种。由于动物心理还未有意识,所以整个内脏神经系统对各组织的调节都还是自律的,因而又得名为自主神经系统。  整个内脏神经系统,又叫自主神经系统,或叫植物神经系统,它的自律性,它的动力来源,第一起动就是心脏内自动起博的细胞。就是它们,或者说,就是整个心脏有节律的射血,还有整个心血管系统源源不断地为全身各组织供应新鲜的血液,才使整个机体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就是在心脏源源不断供血的条件下,身体的其它各级组织才会有各自不同功能的发挥,才会有整个生命的整体,才会有动物的心理活动。当然,生命的运动还不是有意的,一切活动都还只是本能的。虽然这些本能活动都是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还有体液的调节下发生的,但这些调节的能量和动力,又完全是靠内脏机体组织的本能活动的支撑,其中又以心脏对血液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心脏的起博,心血管功能的发挥,以心脏为主的整个内脏功能的全面发挥,才是整个生命运动内在动力的源泉。  因此,从心理学上看,动物心理的产生除有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的调节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心脏为主的心脑血管的原因。更具体的讲,以内脏为主的身体各级组织的本能活动,都是在心脑血管中的血液调节下而实现的。所谓以内脏为主的身体各组织的本能活动,其实质就是身体内部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以及身体内部中各种物质生化电反应的平衡。当这种平衡反应出现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时,这种反应表现在主体的心理中,就是由动物心脑血管结合和简单的皮层神经中枢确认,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外向性的心理表现,如对外部物质世界的需要、满足、和不满足、不需要的心理态度。由此产生动物的情感和意志等的心理现象,这些才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内在根源。  因此分析动物心理活动的动力来源,应首先认识到它不在脑,而是在内脏为首的心。是因为生命内在新陈代谢的本能需要,是因为心的调节,血的流量的变化,才会有神经中枢的反射调节,然后才会有动物本能的行为和情感态度等。如血流量大,充彻全身时,可以肯定是动物们行激烈,或者是感情暴发的时候;如小,就是动物们平静休息的时候,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源于心力,而不是脑,脑只是一个组织和&确认&者。  因此,可以这样结论:心是动物产生心理的根源和动力,脑只是动物产生心理活动的机能组织者,是动物产生心理活动的直接原因。总起来说,心与脑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共同生理基础。没有心力的推动,仅有脑的机能,是不可能产生出任何心理活动的。就如电脑一样,如没有电源和CPU中央处理器,其它硬件如调制调解器、内存储器及各类驱动器,还有其它一些辅助设备等,就无法实现其功能。2、从人的心与脑看人的心理  人是由最高等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是有继承关系的,如感觉、运动、情感、意志、注意、记忆、个性等这些,是与动物的前意识心理现象一脉相承的,只是到了人类因有意识的发生,而使这些心理现象也因此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即人化了而已。人类只所以会有意识,那是因为在生命的进化途中,由于当时环境恶劣的变化,一批意志力强的类人猿,在内在需要的驱力推动下,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百般痛苦,在自然选择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改变了自己,尤其是脑部结构的变化,使自己生命具有更加强大适应环境生存的能力,这就是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意识和意识的能动性。也可以说,人是生命进化,动物进化中的优胜者。  人的脑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在原动物已出现的新皮层的基础上成倍扩大与更新,出现了更为高级的具有抽象思维的神经中枢,并改造了原动物中粗糙的具象思维心理能力,使人的心理能力中,在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的群体心理基础上,又有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体系,这样就使人的心理能力和现象与动物有了根本上质的区别。但是,心与脑发生心理现象的机能并未发生变化,与动物一样,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生理基础。  现在看来,传统认为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过于片面和狭隘,没有看到以心为主的内脏系统的机能作用。但是如何来确认这一点,确认心与脑的关系,目前生理学、脑科学、意识的发生学等,还没有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我这里仅是从哲学和心理学的两个角度,作了一点大胆的推测和分析。因此,更全面和准确的说应该是:意识是人的心与脑相结合的机能。不过,目前我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法,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我所认为的人脑,不是抽象分析孤立的神经系统,而是生命活体中的人脑,它与以心脏为主的五脏六腑是一体的,因此,以脑为主的神经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也是一体的,在我的脑的概念中就包含有心。3、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  心脑是人的心理的基础,也即意识的基础,反过说,意识是人的心脑的机能。三者之间又各有相互不同的关系。  首先心。它的突出机能并非是意识,而是泵血。由于血液中有大脑意识运动所必需的生化物质,所以心与脑的结合,就能形成生命的前意识,并还有产生意识的动力。意识的起源离不开它,意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是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不仅如此,而且与脑的结合还可产生出另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反映,而是由本能发展出来的欲念与需要,这就是说,主体的需要意识,它的产生根源,主要在心,而不在脑,脑的作用仅是一个组织与&确认&。  其次是脑。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它离不开与心的结合。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脑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系统,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是不可能自行产生出意识来的。就如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没有电源的电脑,等于什么也没有,而且离开了心的存在,脑无新陈代谢,也必自亡。  再次是意。由于心脑结合产生出意识来之后,意识又会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合机能的变化,由此产生出新的意识来。所谓新的意识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是新的适应能力和需要。前者仅是一种认识,后者却是一种行为动机和欲望,还有可实践的能力。这种新的意识在生命的运动中又会继续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构机能的变化,并由此又一次产生出新的意识来。因此,人的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生命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它可推动脑不断地有新的认识;推动心脑结合不断产生新需要和欲望,并变成新的内在动力。&&&
心、脑、意是一体,又互动,由此构成了人这个世界上所独有的生命体。他代表物质世界,既能认识整个物质世界,又能认识自己;既能改变物质世界,也能改变自己。<div class="votes" id="Score
查阅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下一篇:上一篇:
您还未登录,不能对文章发表评论!请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和脑子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