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承桩和摩擦桩和端承桩的区别的区别,建筑设计

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
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
范文一: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桩基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两大类。在施工中,只有对两种类型的桩基有充分的认识和区分,才能在施工中更好的完成桩基的施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区别:一、定义的区别: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较多的桩,其桩端一般进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基岩顶面。这类桩的侧摩阻力虽属次要,但不可忽略。端承桩为端承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密实砂类、碎石类土层中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未风化硬质岩石顶面,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端阻力承受,而桩侧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而摩擦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一般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多为较坚实的粘性土、粉土和砂类土,且桩的长径比不是很大。摩擦桩为摩擦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侧阻力承受,而桩端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二、施工中的区别:桩是靠摩阻力和端阻力来承担桩顶荷载的,摩阻力就是桩在承受桩顶荷载后,桩身产生弹性压缩向下位移,这时在桩身和桩周的岩土之间所产生的摩檫阻力;端阻力就是桩端(桩底)放在强度比较高的岩土层(也叫地基持力层)上,当桩顶荷载传到桩端以后,由桩端下的岩土层来承担荷载。由此可见,摩擦桩和端承桩施工中要注意区别:施工端承桩时,不能扰动和破坏桩端土的结构和强度,努力保护桩端土的强度,不要让桩端土被水侵蚀,桩端的虚土和浮渣一定要清理干净,否则桩会产生沉降。桩端要做得平整或做成台阶状,不能有斜坡,桩端岩石里如果有松动的石块要去掉。施工摩擦桩时,要保护摩阻力和努力提高摩阻力,把桩周的土壁做得粗糙些,不要扰动和破坏桩周土的结构和强度,不要让桩周土被水侵蚀等等。三、成孔后地质核查的区别:桩基成孔后要进行地质核查,对照是否和设计地质进过程中,每2m取一次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作为成据。成孔后地质核查要求每个桥墩的第一根桩均要设计院人员到场,施工单位人员和到场进行地质核查,核查内容包括地质情况的变化、渣样的现场确认、入岩的深度(岩层的深度),若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并且入岩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以进行下不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要继续钻进或进行设计变更。每个桥墩只有第一根桩设计院人员工时只需要施工人员做好记录,监理人员见证,然后将结果送给设计院即可,但要留桩在钻进过程中,每2m取一次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核查依据,但是摩擦桩每八个桥墩设计院到场一次,进行现场对照,看是否设计与实情况则进行设计变更。一般摩擦桩只要地质情况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按摩擦桩正四、清孔后的区别:在桩基成孔后,将钢筋笼下好,导管安装好,开始进行清孔,清孔后两种桩相同之处为:泥浆比重均为:不大于1.1;含砂率均为:不大于2%;黏度均为:17—20s。但是端承桩和摩擦桩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渣厚度,端承桩为:≤5cm;摩擦桩为:≤20cm;端承桩沉渣厚度若过大,则会产生沉降,所以沉渣厚度一定要进行控制,要控制在5cm以内;而摩擦桩组要靠侧阻力承受荷载,所以沉渣厚度稍微大一些没有什么影响,控制在20cm以内就可以了。 以上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的区别,只有区别好这两种桩基,才能对桩基施工进行很好的控制,桩基的质量才能有所保证。原文地址: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桩基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两大类。在施工中,只有对两种类型的桩基有充分的认识和区分,才能在施工中更好的完成桩基的施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区别:一、定义的区别: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较多的桩,其桩端一般进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基岩顶面。这类桩的侧摩阻力虽属次要,但不可忽略。端承桩为端承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密实砂类、碎石类土层中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未风化硬质岩石顶面,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端阻力承受,而桩侧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而摩擦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一般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多为较坚实的粘性土、粉土和砂类土,且桩的长径比不是很大。摩擦桩为摩擦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侧阻力承受,而桩端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二、施工中的区别:桩是靠摩阻力和端阻力来承担桩顶荷载的,摩阻力就是桩在承受桩顶荷载后,桩身产生弹性压缩向下位移,这时在桩身和桩周的岩土之间所产生的摩檫阻力;端阻力就是桩端(桩底)放在强度比较高的岩土层(也叫地基持力层)上,当桩顶荷载传到桩端以后,由桩端下的岩土层来承担荷载。由此可见,摩擦桩和端承桩施工中要注意区别:施工端承桩时,不能扰动和破坏桩端土的结构和强度,努力保护桩端土的强度,不要让桩端土被水侵蚀,桩端的虚土和浮渣一定要清理干净,否则桩会产生沉降。桩端要做得平整或做成台阶状,不能有斜坡,桩端岩石里如果有松动的石块要去掉。施工摩擦桩时,要保护摩阻力和努力提高摩阻力,把桩周的土壁做得粗糙些,不要扰动和破坏桩周土的结构和强度,不要让桩周土被水侵蚀等等。三、成孔后地质核查的区别:桩基成孔后要进行地质核查,对照是否和设计地质进过程中,每2m取一次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作为成据。成孔后地质核查要求每个桥墩的第一根桩均要设计院人员到场,施工单位人员和到场进行地质核查,核查内容包括地质情况的变化、渣样的现场确认、入岩的深度(岩层的深度),若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并且入岩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以进行下不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要继续钻进或进行设计变更。每个桥墩只有第一根桩设计院人员工时只需要施工人员做好记录,监理人员见证,然后将结果送给设计院即可,但要留桩在钻进过程中,每2m取一次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核查依据,但是摩擦桩每八个桥墩设计院到场一次,进行现场对照,看是否设计与实情况则进行设计变更。一般摩擦桩只要地质情况不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按摩擦桩正四、清孔后的区别:在桩基成孔后,将钢筋笼下好,导管安装好,开始进行清孔,清孔后两种桩相同之处为:泥浆比重均为:不大于1.1;含砂率均为:不大于2%;黏度均为:17—20s。但是端承桩和摩擦桩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渣厚度,端承桩为:≤5cm;摩擦桩为:≤20cm;端承桩沉渣厚度若过大,则会产生沉降,所以沉渣厚度一定要进行控制,要控制在5cm以内;而摩擦桩组要靠侧阻力承受荷载,所以沉渣厚度稍微大一些没有什么影响,控制在20cm以内就可以了。 以上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的区别,只有区别好这两种桩基,才能对桩基施工进行很好的控制,桩基的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范文二: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 端承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相对桩端阻力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摩擦桩:是指在竖向极限荷载作用下,桩顶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端承桩和摩擦桩的区分,不能单纯从是否嵌岩来区分,还要考虑上覆土层的性质和厚度、桩长径比、嵌入基岩性质、嵌岩深径比和桩底沉渣厚度等因素。对于穿过均匀软土层嵌入硬质基岩中的嵌岩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桩底位移很小,桩身位移也不大,此时,桩周土体发挥极限侧阻所需相对位移尚未达到,桩侧阻力无法充分发挥。而硬质基岩所需极限位移能够达到,使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嵌岩桩称为端承桩。摩擦桩则主要靠桩身外壁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作为上部荷载的承载力。
范文三:端承桩与摩擦桩的区别按桩的性状和竖向受力情况,桩基可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两大类。在施工中,只有对两种类型的桩基有充分的分,才能在施工中更好的完成桩基的施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区别:一、定义的区别:端承型桩,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端阻力分担较多的桩,其桩入中密以上的砂类、碎石类土层,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新鲜基岩顶面。这类桩的侧摩阻力虽属次要,但不可忽桩为端承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密实砂类、碎石类土层中或位于中等风化、微风化及质岩石顶面,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端阻力承受,而桩侧阻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而摩擦型桩,是指桩顶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但桩侧阻力分担荷载较多的桩。一般摩擦型桩的桩端持力层多为较坚实的粘性土砂类土,且桩的长径比不是很大。摩擦桩为摩擦型桩的一种,它是指桩顶竖向荷载绝大部分由桩侧阻力承受,而桩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桩。二、施工中的区别:桩是靠摩阻力和端阻力来承担桩顶荷载的,摩阻力就是桩在承受桩顶荷载后,桩身产生弹性压移,这时在桩身和桩周的岩土之间所产生的摩檫阻力;端阻力就是桩端(桩底)放在强度比较高的岩土层(也叫地基持上,当桩顶荷载传到桩端以后,由桩端下的岩土层来承担荷载。由此可见,摩擦桩和端承桩施工中要注意区别:施工时,不能扰动和破坏桩端土的结构和强度,努力保护桩端土的强度,不要让桩端土被水侵蚀,桩端的虚土和浮渣一定要净,否则桩会产生沉降。桩端要做得平整或做成台阶状,不能有斜坡,桩端岩石里如果有松动的石块要去掉。施工摩要保护摩阻力和努力提高摩阻力,把桩周的土壁做得粗糙些,不要扰动和破坏桩周土的结构和强度,不要让桩周土被等等。三、成孔后地质核查的区别:桩基成孔后要进行地质核查,对照是否和设计地质相符。端承桩在钻进过程中,每2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作为成孔后的地质核查依据。成孔后地质核查要求每个桥墩的桩均要设计院人员到场,施工单位人员和监理单位人员共同到场进行地质核查,核查内容包括地质情况的变化、渣确认、入岩的深度(就是进入最后一层岩层的深度),若地质情况与设计相符,并且入岩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一步骤的施工,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则需要继续钻进或进行设计变更。每个桥墩只有第一根桩设计院人员到场,剩余时只需要施工人员做好记录,监理人员见证,然后将结果送给设计院即可,但要留有影像资料。摩擦桩在钻进过程m取一次渣样,在地质变化比较大的地方,每50cm取一次样,作为成孔后的地质核查依据,但是摩擦桩每八个桥墩场一次,进行现场对照,看是否设计与实际相符,若不符合情况则进行设计变更。一般摩擦桩只要地质情况不发生,就可以按摩擦桩正常施工。四、清孔后的区别:在桩基成孔后,将钢筋笼下好,导管安装好,开始进行清孔,清孔后两种桩相同之处为:泥浆:不大于1.1;含砂率均为:不大于2%;黏度均为:17—20s。但是端承桩和摩擦桩最大的区别就是沉渣厚度,端承≤5cm;摩擦桩为:≤20cm;端承桩沉渣厚度若过大,则会产生沉降,所以沉渣厚度一定要进行控制,要控制在5c而摩擦桩组要靠侧阻力承受荷载,所以沉渣厚度稍微大一些没有什么影响,控制在20cm以内就可以了。以上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的区别,只有区别好这两种桩基,才能对桩基施工进行很好的控制,桩基的质量才能有所保证
范文四:端承桩和摩擦桩专业知识桩基础根据其在土中受力情况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端承桩是穿过软弱土层而达到深层坚实土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主要由桩尖阻力来承担; 摩擦桩是完全设置在软弱土层一定深度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要由桩尖阻力和桩身侧面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共同来承担。建筑基桩穿过覆盖层嵌入基岩中(嵌固于未风化岩中不小于0.5m)称为嵌岩桩。由于基岩强 度较高,压缩性极小,嵌岩桩能提供很高的承载力。同时嵌岩桩沉降也很小,建筑物沉降在施工过程中便可完成。由于嵌岩桩具有这些优点,因而在工程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及大型 构筑物中被广泛采用。在工程实践中,有些设计者认为嵌岩桩均为端承桩,只具有端阻力,不考虑土层侧阻力。这 种计算模式与许多工程实际不符。其实,对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桩的几何尺寸及成桩工艺,嵌岩桩表现出不同的承载性状。对于桩端为基岩,桩周土层为不太弱的情况且长径比L/ D>35的嵌岩桩,桩侧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已为大量现场试验结果所证明。2.嵌岩桩的承载性状由于嵌岩桩的荷载--沉降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作出准确的预计。因而我们只能对嵌 岩桩的承载性状进行 基本分析。嵌岩桩的桩顶沉降主要由二部分组成:①桩身混凝土的弹性压缩;②桩底基岩的 应变。这二种分量的相互关系受荷载传递机理的支配。施加在桩顶的荷载通过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传递给桩周的土体和桩底的基岩,(其中桩侧阻力包括桩周土体侧阻力和嵌岩段侧阻 力)桩底基岩和桩周土体应变的相对大小,决定着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发挥程度。各位移 分量的大小取决于桩的几何形状、荷载大小、成桩工艺及桩底基岩桩周土体和桩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对于嵌入软质基岩,桩周为均匀硬土层且长径比L/D较大的嵌岩桩。桩侧阻和端阻充分发挥 所需的极限相对位移同桩周土体和桩底基岩的强度有关,强度越高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小,强度越低则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大。当桩底基岩较软,长径比较大时,桩顶荷载作用下,桩身位 移相对较大,桩周土体强度较高时,其发挥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相对较小,故桩侧阻力首先达到极限值。此时桩端阻力尚未达到极限值。这种嵌岩桩,其端阻只占桩总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可称为端承摩擦桩(侧阻占大部分)或摩擦端承桩(端阻占大部分)。对于穿过均匀软土层嵌入硬质基岩中的嵌岩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桩底位移很小,桩 身位移也不大,此时,桩周土体发挥极限侧阻所需相对位移尚未达到,桩侧阻力无法充分发挥。而硬质基岩所需极限位移能够达到,使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嵌岩桩称为端承桩 。实际工程中的情况远比上述两种情况复杂。嵌岩桩在不同地质条件和几何尺寸下,表现端承 和摩擦两种不同的承载性状。值得注意的是,嵌岩桩桩端嵌岩段的单位侧阻力比土层高得多。由于该部分侧阻的剪切破坏 发生于桩-岩界面(对坚硬完整岩体)或靠近桩侧表面的岩体中(对软质或风化破碎岩体),主 要表现为(a)岩体侧阻达到极限所需的相对位移比土体小得多;(b)在侧阻力的作用下完整基 岩一般呈脆性破坏。表1给出部分岩体的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的经验值。
表1 发挥极限侧阻对应的相对位移〔3〕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相对位移非常小的情况下,桩端嵌岩段的侧阻力就可充分发挥。 所以在嵌岩桩承载力确定时,应充分考虑其承载作用。嵌岩桩的最佳嵌岩深度为3倍桩径,超过3倍桩径时,承载力增长不大。因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桩身最小配筋率应不少于1%,砼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0。此外,成桩工艺对嵌岩的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钻(冲)孔成桩过程中,孔底总 会残留一部分沉渣形成可压缩性“软垫”,“软垫”的压缩增大了嵌岩桩桩体与岩(土)体的位移,使桩侧(桩身和嵌岩段)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大了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极限位移。使嵌岩桩表现更多的摩擦桩性状。人工挖孔的嵌岩桩由于人工清底,在“干”作业情况一般无 “软垫”现象,其承载性状只与地质条件和桩几何尺寸有关。3.钻(冲)嵌岩桩的分类通常嵌岩桩可按基岩岩性,覆盖层土性,桩长径比L/D和成桩工艺考虑其端承和摩擦特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可按端承桩计算:1.桩端持力层在中风化硬质岩(如花岗岩)和微风化软质岩(如砂岩)中,且长径比L/D≤10冲 钻孔桩和长径比L/D≤12的人工挖孔桩。2.当长径比L/D比较大,而桩侧处于沿海厚层或巨厚层软土中(如淤泥)其承载力主要靠嵌岩 段侧阻和端阻承担的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应考虑其摩擦桩特性:1.当L/D≥40,嵌岩桩端在设计荷载下,其承载作用很小,上部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承担,属于摩擦桩〔3〕。2.对于L/D>15-20的泥浆护壁冲钻孔嵌岩桩,无论是嵌入风化岩还是完整基岩中,其荷载 传递具有一般摩擦桩的特性,即桩侧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出来,桩端分担的荷载较小,属于摩擦桩〔3〕。3.当混凝土桩的孔底沉碴厚度超过规范规定,因嵌岩桩存在“软垫”,桩的承载性状均成 为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当沉碴比较薄时)。
范文五:文章 编号
1 0: 0 —9 9 4 41 (
4 O 3) 0 o—
2— 4 02承端桩 和
摩 擦 的试桩
对验比 研 究口
杨 口虎青   (
太太原工 天 昊土 木工程 测检
有公 限司,
西 太山摘原要
通:过 对桩基
竖静 载压向力 的模下试拟验 ,
析分 相了30 00 2 4
砂 中土含有 矿的物有粉 土 、
母云 石英和
,砂土 呈同荷载情下况端桩承和擦摩桩 的摩 阻力变化。负果结 表, 明 当 进施行 降水 工时, 承端桩摩擦 型桩 和间之负摩的阻 有力较黄褐色、 松 散 状地。基为
土地砂 地时基 沉降较
快 能,短在 间 时达内到 稳定 状 态,缩 试短验 周
。期大差异。随着  地下水 位的下 降,
承桩 端最先中 出 负摩现  阻 力 并且,随着地下水 位 的 降 低负摩阻 增力越 明长显,但是 沉降 最小量; 而 擦型摩在 桩降 水期才 后出 负现摩 力, 并阻且随
 水着 的位 降负下 阻力逐摩渐小 , 减但桩基 是降沉量最大 。  关 词键: 端 桩 ;承 摩擦型 桩 沉 降;; 擦力摩  中图分号 类 :T
  U 7 43 .
1  文标识献码 :A基坑 挖开结
验。  通过试 验得
贯 知入 N度 
=Ⅳ 2 1= 查。表得
此土 体知  的弹性模 量
E =5 .
0  M P
, a密实度
和 摩 擦内 角
别分D为, =
24和  =2 7.
。3, 砂 土 的其 他 物
性 质 见理 表1
 。1表 砂土 的物 理 性 质名称 土砂引言  当混凝 土桩
用于 硬土层
桩, 基 边周的 土 体湿重度 17
. 9干重 度14 . 1孔隙 比/%  
 6密/ 度(
kN/ m  )
59/(k N
m / )  /
/ mN  )受 到 向会 的荷 载下
向下生的 作用力 ,
桩体 周 边   的体土产
导致桩 边 土体 对
产生 向 下  摩 阻的
力 ,使混凝 土 产桩生
向 下的用 作 力   。基桩 经 过 软 土 层后
于置 土层硬上 时
上,部 软土层 由于某 种作 力用而 发
使,得 桩 基 周
的 边1.3 桩模 型 作试制 验 用采 的基桩模型
R 塑料P热
外 部, 尺寸
m,  直径0 . 6
m。将 模 拟
轴 纵方 向剖开
,剖 在开 的模 后拟桩上 均
上7 应 个土体对基桩生产 向的下擦力摩,
产 生摩擦的 称力为  负摩
力 。负阻 摩 力阻是 桩基
力,两 者相互是 作 用产生 的
一种 有害作用 力 。摩负阻  力的存
在会增加桩 基
基的正 使常用和耐 久性
力 较大时 会使 在建 建 筑
产物 不变生并 进行 片线 接 理处,
护后保 进  行对 黏合接, 并
进 桩 防行 水处 理 贴。 应变  片处 理时
,将应 应 变贴片 向模 桩 拟内 侧,以
免土对体 应变 片造破坏 成,并 且
土边 体 不 因粘 贴 应 片 而造变 成坏 。破 外 ,此还
对 桩底应进 行封
采用  细砂 贴在粘
桩 基侧 以外 增加 桩 基的
摩力 ,阻最均匀降 沉 严, 重可 能会时 使 建筑局物部
至倒  塌。 管 尽 国内 外研究 人 员 对 负 摩 阻 力究研 久已,
 但是关端 承桩于和摩擦 的负桩摩力阻究 尚研见报道未。后过直 通剪试 验测 出桩基与
砂之间 的擦 系数摩。2试 验
容内在 试验 桩
部底铺 设 一 定
在时 试1试
准备1 .验1
试验 装 置验桩底部布置 排水 管 ,
密与 器封 具 相 连  的本试验
方选案用 基 深坑2  
长和分 别宽
为   5m  和1 .
, 结构周 边统 一采
钢 用筋混 凝土 结 构
加 固处,理 并且
钢筋对混 凝 土
水 防 处 。理 在基门阀。 样同采取 对
照 组验试, 在
另 个 相一 同 条 件的 基 坑内注 满 水 , 随后均
基 顶坑 部 向 填 充下细 
, 确保砂试验
组与对照 组试 验具 相 有 似的密实度
在指 定位 置置 压力计布、
孔和 隙压水力
计 。底  制作 排水管 并
置设 排 阀 水, 中其排水设管置
2%  的道 坡 ,方以 便 水 。排作制排水
时 , 管应在排水 管上   部 均匀 打 孔,并用
纱 布对孔细 行 包裹 , 进免以 砂细随
进流入 排 管造水成 塞 堵 。1 .
2 桩周 砂的选
取在沉计顶部和地降布表一定数置 量的分百 , 表最后  打开
阀门 ,将 基
降砂到 表 土。面水降后静
间 时, 记 录试 桩验初始值 , 同   时 进行 加载
根 据,加载 进
记 录度桩基
降沉和 应变 的 相 关 数 据 。 数据集 采前期
大,中 后期Res e a
c hr &A pp
at io n
e r ai l
验地 点选在 太原市 某 筑建工 地砂土 地?2 4进  ?记 录间 间隔时 较小
,直至 数 变据化 大不 或停
止 然; 后, 端 样承桩在没 有 出现
负阻力摩时 也存在
这种 现 象。  参考 文 : 献1[ ]李应保. 摩 端擦桩复承 桩基设合计研
] J 建.筑 构结,0 024
3 4( 5) : 5
0, 56 .开始第二加次 载,数 据集方采与第一式次 同相 ,最后   行进 三第次加
载 。最终 当 基 沉桩 稳定降
后开 阀打进行 门排水 , 对
降行 处 水 理。水 待 稳 定位后
 记水录压值, 记录桩基 的降值和沉变值应
,期前录记时 间间 隔  , 大后 中期 录记 间 时间隔 小,直至
据 数定 后  进行稳第二次第和次降水三处理,
法与第一次 方水 降
同相 降, 结水束后 关闭 阀 门。 [ ]2宰金珉, 周峰 ,
端承桩复 桩基 合其设及计 方 法[ J]
工.建业 筑 , 20 0 8
: 6— 064 , 7 3 .[
陶, 建,山马涛 .华南 海地沿区桥梁摩 桩基擦础沉 降研 究处理与[J
] . 桥建设梁 ,
( 2 )3
5: — 056 .[ 4
.直径 大长摩 擦深 摩桩 力特 阻研 究性[
 技 ,20
( 22 )
2—1 52
6 ,1 0 7.3 试验结 果与
析分试验结
表果明 , 当水
位下值降相 同时 , 端
桩承 的[5 吴 ]良
王, , 胡玉 平磊 ,等.
承端桩与 擦 桩摩负摩 力 性阻状 对比试验研
. 技科资 , 讯20
1 2 (2
) 6 9 8 .:摩负阻远远力于摩大擦桩, 并 且随着位 的水下降负摩力 随之 阻增 加 通。过
知,降低 水 位 对 摩 擦 
桩型 负的摩阻 力影 响
不大, 但 是
变 了 改负摩阻 力的  分
布 态 ,状即
体上 部桩的负 摩 阻 减小 力,而
部下负摩阻力 增 。大[
王,育德, 押 朝伍.
简端承桩技术在地易 沉降基 中的研 究[
J .] 硅谷 , 2
: 9 3 4, 6.  T e hRe  s
c h  fo En   Be a dr in g   P
i l ea n
d当对 端桩 和摩承擦桩 载加 后 ,桩开基沉 始降 。  从试 验 结 可 果以看出
承 端 的沉 降值桩
降水和 条件 
均小 于摩 擦桩 。在 进行 加 载 和 降 水 过 的 中 程,端
承 桩摩的阻 力分
状布 均会 态发生 一定 变 。在加化载和rFi
cti o n
e  x Eper
tn   Con
r a s t tAYN  HG u——q i
a i yu
  e e T—hSk y h a w
C i vi l
 I ns p
i o tnC o . , L t
n , Sh
, h Ci
an)bA st r a
hT ro u g h   si mu l
eu n  ̄da t i
o  n n ud er  
ret i c a l
  t a t isc  
a  dpr e
s u er ,ana l
ys i s
t icl  oa d  
n d  t
e h   a mse 
pr e c
no  t y p
e  en d
e in r ga
pi   le降水 初期,
摩阻负力没并产有较大生变化
,只桩是 身 上部 阻摩 力减小
;而在 后 续 降 水
加载 过 程中负   阻摩力出 现 , 并且随 着 降水 的 度变深 化 变而 化, 降水度越 大深 负时 摩阻力 越大。
 当 降 水 加载和 定 稳后, 负 摩阻 力 分的 状布况
d  f i cr t
o   n pil
e  w h
n e  th e  
e  r u l
  f n g a t iev e
  fri c
is t a
R. e u s l ts  s h o w
  t h t  aw he n  
snt r u c
i t o n   pr ec
ita t i
on , e
nd   b
a ing r   pei
np lie
n  eg a t i
e  v fic
r e  si s t
an ce  be t
w ee n h  av
 bei g g
e r   d if f
ere n c e ,a
d  h te
u   dne
  a w ter
p ir f s t在降施水工完 ,毕 擦摩桩中并没型有产负生阻力 ,  摩 是但根据 摩阻
情 况分 析
桩擦 表面  的摩力 阻 幅度 大下 降。并
降水 着深度 的
摩阻力 的变化 幅 度更
;大随着 摩擦 桩沉 降量 的
,  摩 力擦 随之也 加 增。 其变化 趋势与端
桩 的承变化 趋 势有 较差大 别 ,并且 负摩
阻 力的变化 趋势也 有
大较别 。 区ap
ar e d
g  p l i   nee
v e  f
cir t i o
nr s e i s t a cn e ,a
 wi th  
c r e a s ee  o f   t
h e  u
n edr g
nud   wa
t e  rl e
wt o h 
o  fn e g a t
fci r ti
o  nr e s i s
e  ,t h e  mo
e r  o
b ivo u s
imn i ma
l  s u bs i d e n c e;
if rct i
o   n p l i e  n
g e t a vie
on a , d n  la
e p  rec
i att i o n
n d  t he   n
i e v  f ic rt
e s s t i na c e  d
eas e s  
a r dg ua
i twh4 论结过通 对端承 桩 和
摩 擦 桩型的模
试 验拟 分析, 得
 到相同 降
和桩身 水载加 条 件桩下的 负摩
力阻变 情况如化下:th
gw a te
e ve l ,a
b  ut  p i l e   f ou
ito ns e
ttl e me n
  it s  t
est .eKy   w rods: e n
e ia n rg  p il e;t
f  r ic t i
on p i l e;se
f r c i t o n ai
  l of rc
e4 . 1   当降 深 度水相同时
端 ,桩承的 摩负 阻力较 摩  擦桩 出型现得早。4.
2摩 擦型桩 的 中 点 性的 位置变 化
没 有端 桩 承  变化 明显的
 。者简介作 : 杨青虎(
5) ,一男 ,山西太 原人,
9年7 月毕业于 山西师大学范 , 从现建筑 事工检程测鉴定 作 。工收
日稿期 :2
10 4 0—5
0. 43 管尽在本
中摩 验擦 型桩 并 未 出 现
摩负阻力, 但是水处理过降程中
也会使桩 的基摩擦力发变化 , 桩 生基 部 上摩擦
增 力 大。同建 材技
术与 应 用 /3 2
0 41(编 辑段宏伟)?2 ?5
范文六:嵌岩桩、端承桩、摩擦桩区别基桩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定分类1 按承载性状分类:1)摩擦型桩:(广中江-泥岩、碳质页岩等软质岩中的桩均定为摩擦桩,母岩强度小于20MPa较软中风化(如泥质粉砂岩)中的桩也定为摩擦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2)端承型桩:(广中江-母岩强度不小于20MPa较硬中风化岩(如变粉质砂岩、砾岩、花岗岩)中的桩定为嵌岩桩)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2 按成桩方法分类:1) 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套管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2) 部分挤土桩:长螺旋压灌灌注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扩灌注桩、搅拌劲芯桩、预钻孔打入(静压)预制桩、打入(静压)式敞口钢管桩、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H型钢桩;3) 挤土桩: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挤)扩灌注桩、打入(静压)预制桩、闭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口钢管桩。3 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1)小直径桩:d ≤250mm;2)中等直径桩: 250mm3)大直径桩: d ≥800mm。桩基础根据其在土中受力情况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端承桩是穿过软弱土层而达到深层坚实土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主要由桩尖阻力来承担; 摩擦桩是完全设置在软弱土层一定深度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要由桩尖阻力和桩身侧面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共同来承担。建筑基桩穿过覆盖层嵌入基岩中(嵌固于未风化岩中不小于0.5m)称为嵌岩桩。由于基岩强 度较高,压缩性极小,嵌岩桩能提供很高的承载力。同时嵌岩桩沉降也很小,建筑物沉降在施工过程中便可完成。由于嵌岩桩具有这些优点,因而在工程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及大型 构筑物中被广泛采用。在工程实践中,有些设计者认为嵌岩桩均为端承桩,只具有端阻力,不考虑土层侧阻力。这 种计算模式与许多工程实际不符。其实,对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桩的几何尺寸及成桩工艺,嵌岩桩表现出不同的承载性状。对于桩端为基岩,桩周土层为不太弱的情况且长径比L/ D>35的嵌岩桩,桩侧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已为大量现场试验结果所证明。2.嵌岩桩的承载性状由于嵌岩桩的荷载--沉降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作出准确的预计。因而我们只能对嵌 岩桩的承载性状进行 基本分析。嵌岩桩的桩顶沉降主要由二部分组成:①桩身混凝土的弹性压缩;②桩底基岩的 应变。这二种分量的相互关系受荷载传递机理的支配。施加在桩顶的荷载通过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传递给桩周的土体和桩底的基岩,(其中桩侧阻力包括桩周土体侧阻力和嵌岩段侧阻 力)桩底基岩和桩周土体应变的相对大小,决定着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发挥程度。各位移 分量的大小取决于桩的几何形状、荷载大小、成桩工艺及桩底基岩桩周土体和桩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对于嵌入软质基岩,桩周为均匀硬土层且长径比L/D较大的嵌岩桩。桩侧阻和端阻充分发挥 所需的极限相对位移同桩周土体和桩底基岩的强度有关,强度越高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小,强度越低则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大。当桩底基岩较软,长径比较大时,桩顶荷载作用下,桩身位 移相对较大,桩周土体强度较高时,其发挥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相对较小,故桩侧阻力首先达到极限值。此时桩端阻力尚未达到极限值。这种嵌岩桩,其端阻只占桩总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可称为端承摩擦桩(侧阻占大部分)或摩擦端承桩(端阻占大部分)。对于穿过均匀软土层嵌入硬质基岩中的嵌岩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桩底位移很小,桩 身位移也不大,此时,桩周土体发挥极限侧阻所需相对位移尚未达到,桩侧阻力无法充分发挥。而硬质基岩所需极限位移能够达到,使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嵌岩桩称为端承桩 。实际工程中的情况远比上述两种情况复杂。嵌岩桩在不同地质条件和几何尺寸下,表现端承 和摩擦两种不同的承载性状。值得注意的是,嵌岩桩桩端嵌岩段的单位侧阻力比土层高得多。由于该部分侧阻的剪切破坏 发生于桩-岩界面(对坚硬完整岩体)或靠近桩侧表面的岩体中(对软质或风化破碎岩体),主 要表现为(a)岩体侧阻达到极限所需的相对位移比土体小得多;(b)在侧阻力的作用下完整基 岩一般呈脆性破坏。表1给出部分岩体的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的经验值。
表1 发挥极限侧阻对应的相对位移〔3〕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相对位移非常小的情况下,桩端嵌岩段的侧阻力就可充分发挥。 所以在嵌岩桩承载力确定时,应充分考虑其承载作用。嵌岩桩的最佳嵌岩深度为3倍桩径,超过3倍桩径时,承载力增长不大。(广中江-嵌岩桩入微风化1.5D或入硬中风化岩3.0D原则终孔) 因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桩身最小配筋率应不少于1%,砼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0。此外,成桩工艺对嵌岩的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钻(冲)孔成桩过程中,孔底总 会残留一部分沉渣形成可压缩性“软垫”,“软垫”的压缩增大了嵌岩桩桩体与岩(土)体的位移,使桩侧(桩身和嵌岩段)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大了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极限位移。使嵌岩桩表现更多的摩擦桩性状。人工挖孔的嵌岩桩由于人工清底,在“干”作业情况一般无 “软垫”现象,其承载性状只与地质条件和桩几何尺寸有关。3.钻(冲)嵌岩桩的分类通常嵌岩桩可按基岩岩性,覆盖层土性,桩长径比L/D和成桩工艺考虑其端承和摩擦特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可按端承桩计算:1.桩端持力层在中风化硬质岩(如花岗岩)和微风化软质岩(如砂岩)中,且长径比L/D≤10冲 钻孔桩和长径比L/D≤12的人工挖孔桩。2.当长径比L/D比较大,而桩侧处于沿海厚层或巨厚层软土中(如淤泥)其承载力主要靠嵌岩 段侧阻和端阻承担的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应考虑其摩擦桩特性:1.当L/D≥40,嵌岩桩端在设计荷载下,其承载作用很小,上部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承担,属于摩擦桩〔3〕。2.对于L/D>15-20的泥浆护壁冲钻孔嵌岩桩,无论是嵌入风化岩还是完整基岩中,其荷载 传递具有一般摩擦桩的特性,即桩侧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出来,桩端分担的荷载较小,属于摩擦桩〔3〕。3.当混凝土桩的孔底沉碴厚度超过规范规定,因嵌岩桩存在“软垫”,桩的承载性状均成为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当沉碴比较薄时)。(广中江-沉渣厚度:硬中风化或微风化时≦5cm,强风化或其他岩层时≦10cm)嵌岩桩、端承桩、摩擦桩区别基桩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定分类1 按承载性状分类:1)摩擦型桩:(广中江-泥岩、碳质页岩等软质岩中的桩均定为摩擦桩,母岩强度小于20MPa较软中风化(如泥质粉砂岩)中的桩也定为摩擦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2)端承型桩:(广中江-母岩强度不小于20MPa较硬中风化岩(如变粉质砂岩、砾岩、花岗岩)中的桩定为嵌岩桩)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端阻力承受,桩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摩擦端承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2 按成桩方法分类:1) 非挤土桩:干作业法钻(挖)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套管护壁法钻(挖)孔灌注桩;2) 部分挤土桩:长螺旋压灌灌注桩、冲孔灌注桩、钻孔挤扩灌注桩、搅拌劲芯桩、预钻孔打入(静压)预制桩、打入(静压)式敞口钢管桩、敞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H型钢桩;3) 挤土桩:沉管灌注桩、沉管夯(挤)扩灌注桩、打入(静压)预制桩、闭口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和闭口钢管桩。3 按桩径(设计直径d)大小分类:1)小直径桩:d ≤250mm;2)中等直径桩: 250mm3)大直径桩: d ≥800mm。桩基础根据其在土中受力情况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端承桩是穿过软弱土层而达到深层坚实土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主要由桩尖阻力来承担; 摩擦桩是完全设置在软弱土层一定深度的一种桩,上部结构荷载要由桩尖阻力和桩身侧面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共同来承担。建筑基桩穿过覆盖层嵌入基岩中(嵌固于未风化岩中不小于0.5m)称为嵌岩桩。由于基岩强 度较高,压缩性极小,嵌岩桩能提供很高的承载力。同时嵌岩桩沉降也很小,建筑物沉降在施工过程中便可完成。由于嵌岩桩具有这些优点,因而在工程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及大型 构筑物中被广泛采用。在工程实践中,有些设计者认为嵌岩桩均为端承桩,只具有端阻力,不考虑土层侧阻力。这 种计算模式与许多工程实际不符。其实,对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桩的几何尺寸及成桩工艺,嵌岩桩表现出不同的承载性状。对于桩端为基岩,桩周土层为不太弱的情况且长径比L/ D>35的嵌岩桩,桩侧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已为大量现场试验结果所证明。2.嵌岩桩的承载性状由于嵌岩桩的荷载--沉降性状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作出准确的预计。因而我们只能对嵌 岩桩的承载性状进行 基本分析。嵌岩桩的桩顶沉降主要由二部分组成:①桩身混凝土的弹性压缩;②桩底基岩的 应变。这二种分量的相互关系受荷载传递机理的支配。施加在桩顶的荷载通过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传递给桩周的土体和桩底的基岩,(其中桩侧阻力包括桩周土体侧阻力和嵌岩段侧阻 力)桩底基岩和桩周土体应变的相对大小,决定着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发挥程度。各位移 分量的大小取决于桩的几何形状、荷载大小、成桩工艺及桩底基岩桩周土体和桩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对于嵌入软质基岩,桩周为均匀硬土层且长径比L/D较大的嵌岩桩。桩侧阻和端阻充分发挥 所需的极限相对位移同桩周土体和桩底基岩的强度有关,强度越高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小,强度越低则所需的极限位移越大。当桩底基岩较软,长径比较大时,桩顶荷载作用下,桩身位 移相对较大,桩周土体强度较高时,其发挥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相对较小,故桩侧阻力首先达到极限值。此时桩端阻力尚未达到极限值。这种嵌岩桩,其端阻只占桩总承载能力的一部分 。可称为端承摩擦桩(侧阻占大部分)或摩擦端承桩(端阻占大部分)。对于穿过均匀软土层嵌入硬质基岩中的嵌岩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桩底位移很小,桩 身位移也不大,此时,桩周土体发挥极限侧阻所需相对位移尚未达到,桩侧阻力无法充分发挥。而硬质基岩所需极限位移能够达到,使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这种嵌岩桩称为端承桩 。实际工程中的情况远比上述两种情况复杂。嵌岩桩在不同地质条件和几何尺寸下,表现端承 和摩擦两种不同的承载性状。值得注意的是,嵌岩桩桩端嵌岩段的单位侧阻力比土层高得多。由于该部分侧阻的剪切破坏 发生于桩-岩界面(对坚硬完整岩体)或靠近桩侧表面的岩体中(对软质或风化破碎岩体),主 要表现为(a)岩体侧阻达到极限所需的相对位移比土体小得多;(b)在侧阻力的作用下完整基 岩一般呈脆性破坏。表1给出部分岩体的极限侧阻所需位移的经验值。
表1 发挥极限侧阻对应的相对位移〔3〕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相对位移非常小的情况下,桩端嵌岩段的侧阻力就可充分发挥。 所以在嵌岩桩承载力确定时,应充分考虑其承载作用。嵌岩桩的最佳嵌岩深度为3倍桩径,超过3倍桩径时,承载力增长不大。(广中江-嵌岩桩入微风化1.5D或入硬中风化岩3.0D原则终孔) 因其具有较高的承载力,桩身最小配筋率应不少于1%,砼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20。此外,成桩工艺对嵌岩的承载性能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钻(冲)孔成桩过程中,孔底总 会残留一部分沉渣形成可压缩性“软垫”,“软垫”的压缩增大了嵌岩桩桩体与岩(土)体的位移,使桩侧(桩身和嵌岩段)阻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大了端阻充分发挥所需的极限位移。使嵌岩桩表现更多的摩擦桩性状。人工挖孔的嵌岩桩由于人工清底,在“干”作业情况一般无 “软垫”现象,其承载性状只与地质条件和桩几何尺寸有关。3.钻(冲)嵌岩桩的分类通常嵌岩桩可按基岩岩性,覆盖层土性,桩长径比L/D和成桩工艺考虑其端承和摩擦特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可按端承桩计算:1.桩端持力层在中风化硬质岩(如花岗岩)和微风化软质岩(如砂岩)中,且长径比L/D≤10冲 钻孔桩和长径比L/D≤12的人工挖孔桩。2.当长径比L/D比较大,而桩侧处于沿海厚层或巨厚层软土中(如淤泥)其承载力主要靠嵌岩 段侧阻和端阻承担的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嵌岩桩应考虑其摩擦桩特性:1.当L/D≥40,嵌岩桩端在设计荷载下,其承载作用很小,上部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承担,属于摩擦桩〔3〕。2.对于L/D>15-20的泥浆护壁冲钻孔嵌岩桩,无论是嵌入风化岩还是完整基岩中,其荷载 传递具有一般摩擦桩的特性,即桩侧阻力先于端阻力发挥出来,桩端分担的荷载较小,属于摩擦桩〔3〕。3.当混凝土桩的孔底沉碴厚度超过规范规定,因嵌岩桩存在“软垫”,桩的承载性状均成为摩擦桩或摩擦端承桩(当沉碴比较薄时)。(广中江-沉渣厚度:硬中风化或微风化时≦5cm,强风化或其他岩层时≦10cm)
范文七:摩擦桩,嵌岩桩,支撑桩的区别:原来桩只分为支撑桩和摩擦桩,后来才有嵌岩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深的地基。 桩穿过较松软的土层,柱底支撑在岩层或硬土层等实际非压缩土层时,基本依靠柱底土层抵抗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称为嵌岩桩。嵌岩桩承载力较大,较安全可靠,基础沉降也较小。支撑桩我感觉可理解为嵌岩桩!所谓支承桩是指桩端进入桩基持力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设计要求或按规范要求。嵌岩桩是指桩端嵌入岩面的桩基持力层,因根据设计要求,如穿过强风化、弱风化、岩面嵌入,与岩层紧密结合,形成嵌岩桩。摩擦桩通常只考虑桩侧摩阻力D*H*τ;狭义的端承桩就是只考虑桩端反力的作用 即A*σ;而嵌岩桩除了要考虑A*σ,还要考虑桩侧摩阻力D*H*τ。有了这个计算原则,就可以判定桩的设计类型了,如果桩周约束很强,且桩底支承很差,那就是摩擦桩了;反之是端承桩;介于之间的按嵌岩桩设计!1、属于哪类桩:关于桩的承载类型,在新的桩基规范(JGJ 94—2008)中第11页,第3.3.1.1条“按承载性状分类“中有明确说明(与老规范第3.2.1.1条相同);对于嵌岩桩,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比较明确的界定。JGJ 84—92标准中说:桩的下部有相当一段长度浇筑于坚硬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刘金砺在他的著着中认为是:桩端穿过土层嵌入基岩中的桩,在老桩基规范第3.3.4条和新的桩基规范第13页第3.3.3.6条中有一些相关内容。从以上来看,总的概念就是:桩端穿过土层嵌入基岩中的桩就是嵌岩桩。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在和老桩基规范主要起草人、嵌岩桩的主要研究者黄求顺先生面对面的讨论嵌岩桩的有关问题时,也讨论过这一问题。2、施工桩基的实际承载类型,还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确定,不能简单套用规范。例如:人工挖孔桩有护壁的桩段就不能计算摩阻力;岩体不完整的桩段嵌岩摩阻力要适当折减;有新近填土或未固结土的桩段还要计算负摩力等等。涉及问题较多,在这里说不清,如有需要,你来贵阳可与我当面讨论;3、关于基底钎探,在国家和地方规范中都有明确规定,你可以把这些规定复印后装订在一起,拿给不了解钎探规定的业主看,我就是这样做的。有时土质地基同样也需要钎探。4、你的“钎探应不小于底面以下桩径的3 倍并不小于5m”的说法不全面,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按DB22/46—2004中的表6.2.4中的规定确定。
范文八:摩擦桩,嵌岩桩,支撑桩的区别:原来桩只分位支撑桩和摩擦桩,后来才有嵌岩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身的地基。 桩穿过较松软的土层,柱底支撑在岩层或硬土层等实际非压缩土层时,基本依靠柱底土层抵抗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称为嵌岩桩。嵌岩桩承载力较大,较安全可靠,基础沉降也较小。支撑桩我感觉可理解为嵌岩桩!所谓支承桩是指桩端进入桩基持力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根据设计要求或按规范要求。嵌岩桩是指桩端嵌入岩面的桩基持力层,因根据设计要求,如穿过强风化、弱风化、岩面嵌入,与岩层紧密结合,形成嵌岩桩。摩擦桩通常只考虑桩侧摩阻力D*H*τ;狭义的端承桩就是只考虑桩端反力的作用 即A*σ;而嵌岩桩除了要考虑A*σ,还要考虑桩侧摩阻力D*H*τ。有了这个计算原则,就可以判定桩的设计类型了,如果桩周约束很强,且桩底支承很差,那就是摩擦桩了;反之是端承桩;介于之间的按嵌岩桩设计!
范文九:第8期2007年8月广东土木与建筑GUANGDONGARCHITECTURECIVILENGINEERINGNo.8AUG2007岩溶区嵌岩端承桩桩端承载力探讨彭功勋陈水龙雷金钟涛(广州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摘广州510060)要:对岩溶地区嵌岩端承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及基岩的可能破坏状态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情况下基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关键词:岩溶区;嵌岩端承桩;溶洞;承载力广州地区西北部分布着大量的灰岩,并夹杂有炭质灰岩、炭质页岩、泥灰岩和砂岩等,有时灰岩与上述岩层呈互层状产出。在地质历史上,该区曾遭受到近东西向的构造挤压作用而形成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断裂,最大的为东侧的广从断裂;珠江位于该区西侧,白云山位于其东侧。也就是说,该区域既有有利于形成岩溶的地质基础即纯灰岩,又有形成岩溶必要的水文环境即白云山汇集的泉水和珠江水,还有合适的水力作用通道即断层破碎带,因此其岩溶现象较为发育。随着广州市城区的迅速扩张,该区域已成为又一城市中心区,新白云国际机场、机场高速路、白云新城、白云国际会展中心、地铁以及大量的高档住宅小区、商业区都分布在该区域,建设过程中与灰岩溶蚀现象相关的工程问题层出不穷,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城市发展的拦路虎。其中,因嵌岩端承桩桩端基岩下潜伏溶洞而导致废桩、加大桩长、移桩、补桩等带来的损失动辄以十万、百万计。为了更慎重地对待废桩、加大桩长等问题,本文对下伏溶洞情况下嵌岩端承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基岩的可能破坏状态、嵌岩桩端承桩桩端承载力计算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嵌岩端承桩下的溶洞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溶洞基岩根据下伏溶洞相对于嵌岩桩的位置及其大小,本文将它们的空间关系划分为4种:①垫脚型:溶洞位于嵌岩桩正下方,其直径小于桩端直径;②承托型:溶洞位于嵌岩桩正下方,其直径大于桩端直径;③半承托型:溶洞部分位于嵌岩桩正下方,桩端下局部为完整基岩;④侧伏型:桩端截面正下方为完整基岩,但在桩端45°冲切角附近存在溶洞。2应力状态特征和破坏机理嵌岩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不同,桩端下卧基岩的应力状态特征和破坏机理也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将垫脚型的应力状态视为对称状态是近似的,仅当溶洞恰位于桩中轴线正下方且自身形状对称时才是真正对称。当其形状为空心圆球或空心椭球时,呈三向对称应力状态;当其形状为横卧空心圆柱时,可简化为一种典型的双向对称应力状态,即小孔平面应变状态。NNNN基岩溶洞基岩溶洞基岩溶洞%垫脚型图1表1垫脚型承托型半承托型侧伏型&承托型’半承托型(侧伏型嵌岩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示意图1嵌岩端承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嵌岩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不各种空间关系类型下基岩的应力状态特征和破坏机理应力状态小孔对称冲切、弯曲单向受压破坏机理溶洞周边应力集中形成裂隙,扩张后破坏溶洞顶板冲切破坏;特殊情况可能发生弯曲破坏溶洞侧壁在竖向压力作用下形成竖向裂隙,向洞内剥落,逐渐转化为承托型空间关系同,其相互作用也存在差异,溶洞引发的破坏形式亦有区别,基岩承载力也不同,因此区分嵌岩桩与下伏溶洞的空间关系是研究溶洞对桩端承载力影响的基础。小孔非对称溶洞周边局部应力集中形成裂隙,扩张后破坏162007年8月第8期彭功勋等:岩溶区嵌岩端承桩桩端承载力探讨显然,在q=90°处cos2q=-1,s式⑸~⑺代入可得:AUG2007No.8取极大值,将对于侧伏型,与垫脚型类似,也存在三向应力状态和双向应力状态的差别,只是其应力是非对称的。其中,q为该点所在半径与铅垂线的夹角。T33.1各类桩、溶洞空间关系的桩端承载力计算垫脚型根据弹性理论,空心圆球的应力集中现象弱于(sT)max=3qz-qH≈(3-K0)q1+4.21P[p(H+a)]⑼对于灰岩,m≈0.43[2],故K0=m(1-m)≈0.3。当不存在溶洞时,该点处的最大主应力为:sx=K0q1+2P[p(H+a)]⑽平面应变情况。如对于三向受均布压力、半径为a的空心圆球,其周边弹性体的应力状态为[1]:3sR=(1-a)?q⑴3asT=(1+)q式中:sR为径向应力;sT为切向应力;R为所求应%’’’’’&’’’’’(根据工程实践,桩端以上岩土层重量一般小于桩基荷载的20%(按桩长40m试算可得),故取q1为2P[p(H+a)]的20%,则式⑼~⑽试算可得溶洞洞壁应力集中系数约为2.4,对于存在垫脚型溶洞的端承桩,可将基岩的桩端承载力乘以折减系数0.4进行桩基承载力验算。值得注意的是:①考虑到小孔应力集中理论的适用条件,H值应为a的若干倍,这在实际中大多能够满足;②上述讨论是基于基岩破坏是从溶洞周围开始的假设,而实际上随着埋深H的增大,sx力点与球心的距离,R≥a;q为均布压力。取R=a即可得到内壁处的应力状态,即:sR=0sT=1.5q⑵即该状态下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1.5。而对于各向受均布压力、半径为a的空心圆柱,其周边弹性体的应力状态为[1]:变小,P对溶洞周边应力的影响以及溶洞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也随之减小,而并非始终使承载力降低约50%。sR=0sT=[1+(a3R3)]q⑶取R=a,即可得到内壁处的应力状态为:sR=0sT=2q⑷即该状态下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2.0。因此,为便于研究和应用,将垫脚型溶洞均简化为横卧的空心圆柱型加以研究。设嵌岩桩桩长与承台高度之和为L,桩端以上岩土层的平均重度为,基岩重度为gr,桩径为d,桩端到溶洞顶的距离H=nd,桩端荷载为N。在纯重力荷载作用下,溶洞受到的竖向荷载q1可近似为:3.2承托型承托型的破坏主要为冲切破坏,桩基承载力与溶洞顶板厚度、基岩的岩性和强度有关。忽略嵌岩段对桩的握裹力,基岩抗冲切承载力Fl可由下式求得[3]:Fl=2.39hn(n+1)Fc⑾式中:h为岩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灰岩约为117[2];n为溶洞顶板厚度与桩径的比值;Fc为基岩的抗压承载力(kN)。经计算[3],对于一般灰岩,在桩端3d(桩径)以下存在溶洞时,桩端抗冲切承载力约为抗压承载力的1.68倍,取抗压承载力为设计承载力;在桩端(1~2)d以下存在溶洞时,桩端抗冲切承载力约为抗压承载力的0.85~0.28倍,取抗冲切承载力为设计承载力。q1=L+gr(H+a)⑸桩端荷载N形成的附加集中荷载P为:pd24?P=N-L⑹将其视为半无限平面上作用的集中力,则由P在距溶洞壁外H、长宽均为2(H+a)的方柱上产生的竖向荷载qz′和水平荷载qH′可近似由下式表示[1]:3.3半承托型半承托型溶洞作用于桩基的物理模型较为复杂,建立简单合理的解析计算公式非常困难,宜用数值方法进行计算;或从安全考虑将其视为承托型溶洞,按式⑾计算桩基承载力。本问题有待今后作专题研究,本文不对其作深入探讨。q′=P"q′=PzH[2(H+a)][2p(H+a)]⑺因此,溶洞在距洞壁外H处的竖向荷载qz=q1+,水平荷载qH=K0q1+qH′(K0为侧压力系数,可根据qz′泊松比m算得)。由此可求得洞壁处正应力sR、sT的极座标解答[1]:3.4侧伏型侧伏型与垫脚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主应力方向是倾斜的,因此严格地说其力学模型是非对称的,但从工程应用的意义上,我们仍可用类似垫脚型溶洞的过程建立解析方程。sR=0sT=(qz+qH)-2(qz-qH)cos2q⑻172007年8月第8期广东土木与建筑AUG2007No.8在纯重力荷载作用下,侧伏型溶洞所受到的围压q1与垫脚型相同,也可用式⑸求得。而沿主应力方向的荷载则较为复杂。为将其转换为对称问题进行求解,在溶洞的对称方向加设一虚拟的相同的桩,求解溶洞的应力后除以2,从而近似得到单桩作用下的应力情况。高为2(H+a)在2P作用下,宽为4(H+a)tanj、的矩形柱上产生的垂直荷载qz′和水平荷载qH′为:作废桩处理,其损失巨大,为此我们进行了计算。根据桥涵规范[4],取c1=0.6,不计侧阻力,可得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Fc为:Fc=c1pd2Ra4=37110kN>1.1[P]⒃由于未作深入调查,仅能初步判断该溶洞或是半承托型,又或是介于垫脚型与侧伏型之间。若为半承托型,则按承托型进行计算,不计嵌岩段握裹力,其设计承载力为:qz′=P[2(H+a)tanj]qH′=2cos4jP[p(H+a)]载qH=K0q1+0.5qH′,类似地可求得s(sT)max≈(3-K0)q1+(Tmax⑿⒀为:Fd=0.28Fc=10390kN>[P]2.5,不计嵌岩段握裹力,其设计承载力为:Fd=0.4Fc=14844kN>[P]⒁⒄若介于垫脚型和侧伏型之间,取应力集中系数为则上述矩形柱的垂直荷载qz=q1+0.5qz′,水平荷⒅3p-cos4j)P计算结果表明,该桩基岩能满足竖向抗压承载力、冲切承载力及应力集中验算要求,最终该桩未作出特殊处理,至今使用已近一年,使用状况良好。如前述,仍取q1=2P[p(H+a)]的20%,将式⒁与式⑽相除,可得到比值h为:h=[0.514+3p(8tanj)-cos4j2]1.086⒂在此称h为名义应力集中系数。考虑到侧伏型溶洞的定义及小孔应力集中公式的适用条件,以上公式仅适用于j∈[25°,60°]范围,h的变化如图2。由图可见,在j值较小的情况下,h值接近垫脚型的应力集中处,系数2.4;在j=45°3.0h2.52.01.51.00.50.0253035404550555结论溶洞与端承桩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决定溶洞对桩端承载力影响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仔细区分其相对关系有利于对两者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划分的4种相对关系基本涵盖了对桩端承载力构成影响的溶洞赋存类型,为本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h≈1.5;而随着j值趋近于60°,h值逐渐趋近于1.0,即溶洞对5.1图2对于垫脚型和侧伏型溶洞,利用弹性力学的小h~j曲线j(°)60孔应力集中理论进行分析已基本可行。但对于存在垫脚型溶洞的嵌岩桩桩基,应力集中系数约为2.4,其桩端承载力可取为无溶洞时承载力的0.4倍;而对于侧伏型溶洞,随着其偏离桩轴线越远,其对桩端承载力的影响逐渐衰减,直至j值≥60°后溶洞的影响才可不予考虑。桩基承载力逐渐不再产生影响。从以上分析可以初之外时,可视作基岩步认为当溶洞位于桩底下60°无溶洞。4工程实例广州市位于灰岩地区某匝道桩基,由于隧道通5.2半承托型溶洞在尚未找到合适方法的情况下,可以偏于安全地按承托型进行计算。过而需进行托换,新桩桩径为1.5m,单桩容许承载力要求[P]=10000kN。桩位岩土层情况为:①杂填土:厚3.0m;②亚粘土:厚12.07m,可塑~硬塑;③微风化灰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Ra=35MPa。钻探时在孔深23.4 ̄23.6m处揭露到溶洞,其下揭露为完整基岩。设计桩基进入23.6m岩面以下约1d(桩径)。终桩后在该桩上布置了3个抽芯孔进行抽芯检测,结果其中1个孔在桩端以下约1d处发现小型溶洞。若依据规范,则显然该桩桩基不合格,意味着要[1]徐芝纶.弹性力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文献1990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M].[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彭功勋等.嵌岩端承桩桩底冲切实用计算[J].城市道路与防洪,2007(5)[4]JTJ024-8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18
范文十:摩擦桩与支承桩在施工中的区别根据桩的承载机理和桩的荷载分配比,垂直受荷桩分为四种:摩擦桩,,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和端承桩.上面提问说的"支承桩"应该是端承桩.1.摩擦桩:桩顶荷载全部由摩阻力承担;2.端承摩擦桩:桩顶荷载主要由摩阻力承担,少部分由端阻力承担:3.摩擦端承桩:桩顶荷载主要由端阻力承担,少部分由摩阻力承担;4.端承桩:桩顶荷载全部由端阻力承担.桩是靠摩阻力和端阻力来承担桩顶荷载的.摩阻力就是桩在承受桩顶荷载后,桩身产生弹性压缩向下位移,这时在桩身和桩周的岩土之间所产生的摩檫阻力;端阻力就是桩端(桩底)放在强度比较高的岩土层(也叫地基持力层)上,当桩顶荷载传到桩端以后,由桩端下的岩土层来承担荷载.由此可见,施工摩擦桩时,要保护摩阻力和努力提高摩阻力.把桩周的土壁做得粗糙些,不要扰动和破坏桩周土的结构和强度,不要让桩周土被水侵蚀等等.施工端承桩时,不能扰动和破坏桩端土的结构和强度,努力保护桩端土的强度,不要让桩端土被水侵蚀,桩端的虚土和浮渣一定要清理干净,否则桩会产生沉降.如果桩端是岩石,在距离桩端0.5-1米处就不能再用爆破凿岩,改用人工凿岩.桩端要做得平整或做成台阶状,不能有斜坡.桩端岩石里如果有松动的石块要去掉.不管是甚麽桩,桩身的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一定要符合设计要求.摩擦桩如果桩穿过并支撑在各种压缩土层时,主要依靠桩侧土的摩阻力支撑垂直荷载,这样的桩就称为摩擦桩。主要用于岩层埋置很深的地基。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的桩。桩尖部分承受的荷载很小,一般不超过10%。如打在饱和软粘土地基,在数十米深度内均无坚硬的桩尖持力层。这类桩基的沉降较大。按承载性状分类,可以分为摩擦型桩和端承型桩。摩擦型桩: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由桩侧阻力承受,桩端阻力小到
可忽略不计;端承摩擦桩: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桩顶竖向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承桩与摩擦桩的控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