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D是是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深流急

合理利用水资源_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72-疾风资料库
合理利用水资源_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72
发布时间: 15:25&&&&发布人: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72
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一)自然界的水循环【考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特征1. (2012山东卷基测44)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 土壤条件 B. 植被条件C. 气候条件 D. 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但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分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它们完全溶于水后,就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冲击力的能力。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的自载作用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选D.(2012新课标全国卷4~5)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2题2.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A ①地 B ②地 C ③ 地 D ④地【答案】D【解析】从图b可以看出甲、乙两水文站均出现洪峰,但乙水文站比甲水文站曲线平稳,由此判断暴雨对甲、乙两水文站均有影响,且湖泊对河流发挥了调节作用。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地,甲水文站不会受到暴雨影响,即甲水文站不会出现洪峰,排除即可选择3.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 河道淤积 B 河谷变宽 C 湖泊分流 D 湖水补给量减小【答案】C【解析】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丰水期时,湖泊会把河流的水存储在湖里,而在枯水期,河流水流减少时,湖泊又会把湖里的水往外放,因而位于湖泊下游的河流流量曲线将变得平稳。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位于湖泊和乙水文站上游,从而使得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2012大纲全国卷3~5)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题。4. 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A.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 D.1989年 ~ 2000年【答案】:A【解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主要曲线上大致趋势在年最接近。选A.5、该支流流入A 黄河 B 长江 C 辽河 D 黑龙江【答案】:B【解析】考查调动相关地理知识能力。需要知道长江、黄河等几条河流的大概流量,从它们支流量看,居然比其它三条河流的流量都大,所以只能选择长江。6、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答案】:B【解析】考查三峡工程、水库控沙作用、河流控制含沙量的措施等。选B.(2012江苏卷地理7~8)图4是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2题。7.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答案】:B【解析】:从题目所给的资料可以看出两湖水体面积先降后升再下降而不是持续下降;两湖均位于长江流域,面积变化基本同步;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而不是年变化最大。8.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答案】:A【解析】:外流胡水体面积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泊流域降水量的变化。(2012福建卷文综8~9 )图 4 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2 题。9.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C.植被覆盖宰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答案】C【解析】从图中读出水体日蒸发量最大,其次是有植被的地区,表明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是影响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10.该河最有可能是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答案】A【解析】 从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的大小可知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较多。表明是内陆地区。(2012上海卷地理(五))下图表示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11. 该河流可能分布在A. 恒河流域B. 尼罗河流域 C. 长江流域D. 亚马孙河流域【答案】:C【解析】径流为冬枯夏丰、春秋过渡,流域气温在0°以上,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选C.12. 该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A. 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B. 雨水补给C. 地下水补给 D. 湖泊水补给【答案】:B【解析】长江流域为季风区,应以雨水补给为主。13. 该地河流的径流量最低的月份出现在A. 1月 B. 2月 C. 11月 D. 12月【答案】:A【解析】由图可读为冬季的1月径流量最低。14.(2012广东卷文综7)图2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人、岀湖径流量的变化,时间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是()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 洞庭湖对长江洪水产生蓄积分洪作用时,洞庭湖入湖径流量大于出湖径流量,结合图2可知,洞庭湖对洪水产生蓄积作用的时段为①③【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考点2】水循环类型、过程及意义(2012天津卷文综1) 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1),回答1题。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15.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l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答案】B【考点透析】本题考查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思路点拨】城镇建设中,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b环节),从而能导致地面径流(a环节)减少,地下径流(c环节)增多,同时由于铺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72_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考点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12重庆卷文综10~11)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而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2题。19.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区是广西,又图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当然是顺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答案:A20.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A.地下水 B.大气降水C. 湖泊水 D.冰雪融水【答案】B【解析】 广西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河流补给当然是降水补给。(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地下水补给,但是要注意,仅仅是有而已而不是主要)。答案:B21.(2012山东卷文综26.)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6(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答案】26.(24分)(1)(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7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解析】(1)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注意其关键点即可;(2)注意抓住“水”“沙”二字分析,“水”多的原因需要考虑水的来源,“沙”多主要考虑含沙量的大小,从影响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分析;(3)本题的分析一般都考虑到水的减少,易漏掉地上河的形成条件极其影响;(4)(5)注意分析要点的全面性。【考点定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河流的补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上河;河流工程建设以及影响;河流调水的意义。(2012安徽卷文综28~29)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动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图10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表3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完成2题。22. 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① 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 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答案】D【解析】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提取有效信息能力,①③④与区域特征相符,②项从北南气候类型差异: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降水量比较差别应该不大,说明背部地区湿润多雨作为调水地理不成立。23.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 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 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 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答案】D【解析】理解“水银河”: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1993年前后都有运作,采取“同类相容”法比较,A、B、C为同一人文类,则D为自然因素突发影响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再有相关材料支持就完美了。(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1,回答第1~3题。81.图中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答案】1.D【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和“水循环的过程”,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难度:中。【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得知甲地为我国最东端,在夏半年日出最早,但冬半年因为纬度高日出时间较晚,故A选项错误;极昼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是极圈,漠河纬度低于极圈,无极昼极夜,但有白夜现象,注意“极夜”和“白夜”的区别。故B选项错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经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直达西南国境线, 黑龙江上游位于大兴安岭西侧,靠近内流区,但是属于外流河,故C选项错误;松花江由低纬向高纬流经封冻区,春季有凌汛出现,故D选项正确。2.东北平原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答案】2.A【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势与水系”和“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能9 图1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和“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难。【解题思路】东北平原水系南部向南流、北部向北流,地势中间高南北两侧低,从高度表也能以看出,长春附近地势高于南北两侧,故A选项正确;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选项错误;东北农业国有大农场较多,故C选项错误;东北平原无棉花种植,中国的商品棉基地主要是南疆、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故D选项错误。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3.D【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我国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试题难度:易。【解题思路】①情况出现在近些年,③不符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人口迁移的时期特点和国家政策因素,得出②和④正确。(2013高考题广东卷)4.图3为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 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 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答案】7.C。【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等偏难。【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10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72_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清(13/28),故D错。【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回答1~2题。5.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6.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答案】1.C 2.C【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流域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利用相关规律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流域的开发为背景,利用开发三个阶段示意图和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流域开发对水循环和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较易作答。【解题思路】第1题,从a图三个阶段可看出居民点增加,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使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第2题,从b图看,从③→②→①,流量越来越大,形成洪峰的时间越来越早,洪峰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河流径流变化越来越大,说明植被破坏导致的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弱。结合a图中的三个阶段Ⅰ、Ⅱ、Ⅲ分别对应③、②、①。(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27题。7. 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答案】C【命题立意】运用区域地理环境图考查提取区域定位、信息提取整合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水循环及其意义 河流的补给方式 气压带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①错;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③对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⑤对;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②对;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④错;故选C项。8. 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A. 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 B. 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 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 D. 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答案】C【命题立意】借助伏尔加河流域图考查信息整合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考点定位:区域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题思路】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故A错;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油气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原料,天然气的形成则贯穿于成岩、深成、后成直至变质作用的始终;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沉积作用之后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演化形成,故B错;伏尔加河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D错;故C项正确。(2013高考题大纲版)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9.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答案】3.C【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知识立意为主。试题难易度:中等。【解题思路】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 7—8月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C选项是正确的。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处的干湿地区为半湿润地区。A、B、D选项是错误的。 10.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答案】4.D【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影响河流流量和补给的因素。试题难易度:中等。【解题思路】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应该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告诉是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一定是人为因素的影响。D选项是正确的。【方法点拨】原因分析问题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全面考虑,重点筛选。(2013高考题海南卷)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图4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3~14题。图41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C.排水造田 B.气候变暖 D.黄河来水量减少1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3.C 14.B【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宁夏广布湖泊的变化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的考查。从能力上看要求考生具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考查的热点。【解题思路】第13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此题难度中等。第14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有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B。此题难度较易。(2013高考题江苏卷)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9~10题。13.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A.大湖萎缩而成 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地理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的能力。【解题思路】根据图4信息,月牙泉为图中古河道的一部分,因此选择B项。14.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像阅读和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关于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知识点。 【解题思路】单从月牙泉水面萎缩而言,A、C、D均有可能。B选项,该地地处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少,故排除,但是,本题关键词在于“泉水”,而A、C两项与泉水补给无关,故选择D。【知识拓展】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补给。造成月牙泉水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地下水补给量的不断减少。(2013高考题四川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图315.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16. 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A. 棉花纺织 B. 甘蔗制糖 C. 葡萄酿酒 D. 大豆加工【答案】5.D 6.C【命题立意】第5题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水循环的知识,图的形式较为新颖;第6题考查工业部门的判断。难度中等。【解题思路】第6题,由图可知5-9月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为地中海气候,故选D;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柑橘、无花果等水果种植,故选C。(2013高考题江苏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17.“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答案】A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中等偏难。【解题思路】该题目设问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也就是其更新慢的原因,联系所学水循环相关知识,即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A、C入水和出水量小,更新慢,周期长;B选项,该地为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D选项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且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故选AC。18.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答案】B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72_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力,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解题思路】跨流域调水是对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的影响,不会影响到该区域的降水状况,故排除A;也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量,故排除C;本题关键在于材料中“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所以选择B,增加来水量,加快水体更新,解决滇池水脏问题;D选项,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三、综合题(2013高考题新课标1)19.(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尼罗河湖泊河流瀑布维多利亚湖 时令河图8(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4)说明尼罗河鲈鱼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6分)(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6分)(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6分)(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6分)【命题立意】本题以非洲维多利亚湖引进尼罗河鲈鱼为背景,考查维多利亚湖所处地区的地形,维多利亚湖有利于尼罗河鲈鱼繁殖的自然条件, 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当地渔业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和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本题情境设置简单,材料提供的信息较详细,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探讨问题和描述、阐释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居中。【解题思路】(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为高原上的盆地地形,由图可知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故地形较封闭;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推出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地势由高到低,结合图例可知尼罗河上游还有瀑布,阻挡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题中材料已告知“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可推出该鱼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由材料“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和“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可推出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2013高考题海南卷)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纳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图7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图7右照片)。断桥公路河流方向图7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5分)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5分)【试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了河流地貌成因,凹岸和凸岸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通过河道特征图(左图)和河流上断桥(右图)分布,结合材料中给出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分析断桥保存至今的原因。这是一道原理应用的试题。难度中档。【解题思路】结合材料和图可知,断桥分布在河流左岸(凸岸)。本题的问题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左右两岸附近河水深浅及流速差异,第二部分是分析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这一问必须结合第一问来分析。第一问中,左右两岸深浅及流速差异:右岸为凹岸,左岸为凸岸,结合“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规律可知右岸侵蚀作用强,那么流速一定快,深度一定要大些。(当然我们在给学生分析时适当补充一点物理知识来解释更好,凹岸处流水要保持运动状态(惯性),对凹岸冲击力大,所以侵蚀作用较强。)而凸岸堆积,一定流速较缓,由于堆积作用强,大量泥沙沉积,所以水深较浅。第二部分的问题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就好分析了,图中可看出断桥在左岸,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侵蚀作用弱,当然洪水期中也不易被冲垮,所以得以保存至今。(2013高考题海南卷)21.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 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0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试题立意】本题通过“悬湖”成因分析,来考查知识点流水堆积作用、地表水体(湖泊与河流)相互关系。“地上河”成因一般不陌生,变换考查“悬湖”,而地表水基本规律有相通之处,难度不大。本题还考察了湖泊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本体有新意,考察的是湖泊对河流上游洪涝的影响,这要求考生全盘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并能进行知识迁移。综合来说,本题为中档难度试题。【解题思路】本题可分成两个小问,第一问是“悬湖”成因,第二问是湖床抬高对上游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一问,先要了解湖泊是蓄水的地方,一般来说湖泊是该区域地势最低的部分,但是却形成了“悬湖”,即湖床高于周围平原地区,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量泥沙堆积造成的。泥沙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洪泽湖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洪泽湖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广,来水量大,因而会带来大量泥沙;其次材料中强调了洪泽湖面积大,湖面宽广,且位于平原地区,所以湖泊中水流速度极缓,因而带来的泥沙大量在湖中沉积,湖床不断抬高;而周围的居民为了抵御洪涝灾害,不断加高大堤,约束洪水,所以最终湖床高于东侧大堤外的平原,成为“悬湖”。第二问,一般都知道湖泊对河流下游径流有调蓄作用,但是对上游的作用分析不多。洪涝灾害的成因简单说两方面的原因:来水量大和泄洪不畅。显然,湖泊对上游只能产生对泄洪的影响。由于是“悬湖”,太高了上游部分的水位,使其泄洪能力大大减弱,因而加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013高考题海南卷)22. (10分)环境保护我国干旱区某区域近30多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加强。图11显示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图 10分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此类地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措施。【答案】原因: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地下)水资源(2分),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分)主要措施: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分)发展节水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2分)跨区域调水,增加水资源供给。(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总分不超过6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本题难度较低。【解题思路】胡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尤其是塔里木盆地中,材料说了近30年胡杨大量死亡,沙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而图11反映了近30年地区生产总值不断上升,而地下水埋深不断变大(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少,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因而近30年过量使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导致本区水环境急剧恶化,地表植被因可用水资源大幅减少而死亡,地表植被破坏固沙能力大降,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可以看出,本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水资源短缺,因而要解决本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解决缺水问题主要是两大方面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主要是增加可用水资源,具体措施有:兴修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适量开采地下水等。节流主要是节约用水,具体措施有:节约用水(生产工艺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对于西北地区来说,开源方面可以考虑跨流域调水,其他方面不太合适(水资源总量少,修水库影响不大;海水资源没有;空气干燥,水汽少,几乎无法人工降水;地下水已过度开采,目前应尽量减少地下水的使用,使其逐步恢复),所以重点放在节约用水方面。工农业生产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量小的产业;个人生活上改变生活习惯,减少水资源的使用。 (2013高考题四川卷)2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8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图8(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6分)(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8分)材料二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72_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图9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次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图9 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4)依据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分析L湖对甲国开凿水闸式运河提供的必要条件。(6分) 【答案】14.(26分) (1)(2分)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2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2分);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2分)。 (2)(6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3)(8分)邻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接近原料地(2分);A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2分);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2分);甲图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2分)。 (4)(6分)湖泊与外流河相连(2分),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自流注入水闸(2分);降水丰沛,注入水闸的湖水充足(2分)。【命题立意】本题的前3个小题主要考查了地理位置的表述,城市分布的特点归纳,以及工业的区位分析。难度不高,但对学生规范表达能力考查的指向十分明确。第4小题,通过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的能力,从已知的案例中去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再运用这个规律和原理去分析新的案例,这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迁移运用的能力。本小题的难度较高。【解题思路】第1小题,地理位置应从半球位置、经纬位置和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由图可知,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北美洲南部及所临的海洋,南北所邻的国家。第2小题,强调了东西部的对比,从数量多少、等级高低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作答。第3小题较为常规,从原料、市场、交通和劳动力等方面作答即可。第4小题,应当重视对图8和图9巴拿马运河通航原理示意图的判读,由图可知,降水补给湖泊,湖泊水补给水闸;湖泊水面高于水闸水面,湖水可自流到水闸;圣湖安河发源于L湖,注入加勒比海,是一条外流河。(2013高考题新课标2)2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10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2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2分)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2分)(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2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2分)【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题意图在于关注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这一世界性的的主题。试题难度:难。解题关键:调动和运用地下水和水污染的背景知识。 【解题思路】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易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易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25.(2013高考题重庆卷)(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上①、②两观测点所测得年流量变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5(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间修建拦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的冲刷__________。(2分)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2)与观测点②相比,观测点①测得的流量较________。(2分)其原因是_______。(2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6上绘出图5中点③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4分)表1(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12.(1)【答案】加剧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试题立意】该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流水对河流弯道两岸的侵蚀程度比较。第二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这个要考查考生生活知识的储备。【解题思路】第一问,平时考生应该有训练,弯道直接冲刷的凹岸,流量变大了,当然是凹岸冲刷也加剧了。第二问,已经说了修建拦河坝,因此,就只能在坝上做文章了。应该说还是容易想到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易错点拨】第一问,对于掌握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容易用地转偏向力去做题,这个平时要对学生强调河道弯道处,和直道处是不一样的。(2)【答案】大(多)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中河道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并不难。【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得出①测得的流量较大。必定图中很清楚一个河道变成了两个;第二问,考生只要读出了河道一变成了二,还是很容易得出乙河道的分流作用的。(3)【答案】【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图5和图6的仔细研读,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阅图能力,也并不难。【解题思路】只要考生认真读图5和图6就会发现河道①的流量大致分成了河道②和河道③,所以图6中河道③的数据就直接用河道①的数据减去河道②的数据可得到。然后在图中画出点,并用圆滑曲线连接即可。(4)【答案】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对表1数据的分析,实际就是考查考生的表格数据综合对比分析能力。【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表1中粮食作物得出;第二问,考生只要从表中可以直接得出,城镇人口增加和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生产技术进步较慢,单产提高不明显,可分析得出。(2013高考题重庆卷)26. (30分)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km)图7图8(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指出图7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的特点,(6分)并分析其对地下水水量的影响。(6分)(2)某公司拟在图8乙地利用地下水设立饮用水生产厂。与甲地相比,请指出在乙地设厂的优势。(6分)(3)分析乙地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对地下水资源的负面影响,(8分)并就不同负面影响分别提出一条防治措施。(4分〕13.(1)【答案】特点: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有利于延缓地下水下渗的时间;最终有利于地下水水量的补给增加。【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地下水影响的因素分析。【解题思路】第一问,考生应该很容易从图7中得出;第二问,考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书本上并没有明确背和记的就能答题的,完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答案】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水源地的保护,(或远离城市密集区,环境污染小);劳动力成本低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高考题() 72_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工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分析。【解题思路】工业区位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分析,此题是平时重点训练方向,应该很容易得出答案。(3)【答案】负面影响:削弱了土层的涵养水源能力,使地下水水源补给能力降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或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试题立意】该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种植业是农业里的一种,主要是开垦了土地,和农药化肥的使用两个方面,所以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不难得出答案。措施当然就从问题方面保护出发就可以。2014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3 地球上的水(2014新课标II卷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回答6-7题。6.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7.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降水落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径流(蓝水),另一部分蒸发(绿水)。蒸发分为植物蒸腾(生产性绿水)和蒸发(非生产性绿水)两部分。6、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除以(径流量+蒸发量)的数值,绿水比例最大是指蒸发量大、径流量小,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蒸发比例最大。A正确。7、生产性绿水比重是指(植物蒸腾)除以(植物蒸腾+蒸发),覆盖地膜可以保湿、保温、保土,减少蒸发,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作用显著,因此C正确。而且ABD均不符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考察能力】 获取信息并将其分类的能力比例数值的计算能力【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河流的水文特征 农业生产技术(覆盖地膜)对区位因素(水源、气候)的改良。【答案】6. A、7.C(2014广东卷)7、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 D、坝址下游的汛期洪峰流量增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水库的功能主要是防洪蓄洪,调节河流径流量,缓解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当水坝被拆,调节功能消失,A、B错,拆坝后,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水调蓄作用不存在了,河流下游径流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我国降水南方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C错,缺少水的蓄水,坝址下游的汛期洪峰流量增大。考点:该题考查水对河流的影响。(2014浙江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第1、2题。26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问题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答案】 1、D 2、A【解析】1、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大运河,在扬州江都提水北调,将长江水输往华北地区,可以增加丙地大运河段的水量,改善航运条件,并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但是在黄河以南水不能自流,根据图中海拔高低可见,选D2。南水北调经过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污染严重,把水调走后,泥沙因水的减少而沉积,海水倒灌,河口地区烟碱化问题严重。水质的优劣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选A考点:该题考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11—12题。27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A.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A.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答案】11、C 12、B【解析】11、读图、根据图中夏季径流深度判断,夏季河流径流量明显大于降水量,而在其它季节水量变化稳定。地下水径流稳定,全年季节变化小,不是夏季径流深度大的主要原因,B错。湖泊水、沼泽水主要调节径流季节变化,不会是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A、D错。图示流域年降水量小,最冷月小于0°,可能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与大气降水量叠加在一起,是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C对。12、根据图中降水量判断,该流域全年降水少,位于干旱区,多风沙天气,沙漠面积广,A错。最冷月气温小于0°,应位于温带地区,柑橘是亚热带水果,C错。该流域最热月气温约3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月8°,该流域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地区,D错。西北地区山地降水较多,适宜牧草生长,所以只有可能是山麓青草,B对。考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014天津卷)13.(20分)读图,回答问题。28(1)图7中所示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_。(2分)(2)据图8分析,与Q城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9分)(3)据图7、图8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请答出三项。(9分)【 答案】:(1)盆地(2)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大气环流(海陆位置)。(3)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答出其中三项即可)29【解析】:(1)地形类型的判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结合注记(高度表)看图中高度的变化趋势;二是看图中水系(河流)的形状及流向。(2)气候特点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作答。气温包括高低、年较差,降水包括多少、季节变化。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为降水量(左)、气温(右);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柱的高度表示降水量。B城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Q城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影响,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所以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或海陆位置)。(3)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冰期等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植被等。30
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之我见
摘 要:我国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水浪费严重,这是农业节水主要潜力之所在。在靠井灌溉没有渠灌水源的地区,要拦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水回补地下水源。在有条件开发地下水的河水灌区,要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在灌溉管理上,要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建议按流域和灌区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在河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适当减少引河水灌溉水量,以济更缺水地区。关键词:水资源;;农业节水;合理利用。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渠灌占总灌溉面积的75%,渠系渗漏损失占总损失水量的70%以上。不少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灌溉用水超过农业缺水量的一倍至数倍。目前渠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0.2~0.4,水量浪费严重,这是农业节水主要潜力之所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兴渠废并,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兴井废渠,又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实践表明,必须把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联合运用,采用井灌井排、井渠结合的方法,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使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余缺相济,优化调度,合理利用,使旱涝盐碱得到综合治理,以获取水资源最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引地表水作补充,采取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溉方式,合理调控利用当地水资源。一、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水资源总源于天然降水,降水产生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形成土壤水和地下水。通过对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合理调控,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这是合理调控水资源的目标和出发点。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调控地下水埋深在适宜的动态:在华北平原旱季在2~3m,雨季前在4~6m,雨季在0.5~1m。这样能够减少潜水蒸发,增大降雨入渗,减少径流流失,防涝防渍防盐,增强淋盐及淡化地下水的作用。调控的基本途径是井渠结合,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1.拦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水回补地下水源在靠井灌溉没有固定渠灌水源的地区,要把汛期多余的降雨径流及汛后河流来水回灌地下补源。位于菏泽市自1984年转为靠地下水灌溉。20多年来,不仅从地表水库节省水资源超过20亿m3,而且充分利用地下水库调节,把大量降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综合治理旱涝盐碱。1979年,由于过多引用河水灌溉,春灌前地下水埋深仅2m,雨季前也小于3m。8月9日至15日,7日降雨208.5mm,农田严重受涝,径流流失3611万m3。日~12日,7日降雨284.3mm。由于地下水埋深在春灌前调控到7~13m,雨季前8~15m,农田基本上没有产生径流,没有渍涝,最大径流量及总径流量仅相当于1979年的2.4%和0.1%,大量径流回补了地下水。1995年春灌前地下水埋深恢复到6~12m。1996年春灌前继续上升到5~11m,比1994年同期高出2m。牡丹区马岭岗镇、王浩屯镇1998年降雨量为622mm和667mm,地下水埋深较1997年还分别上升0.22~0.43m。山东地区50年代末引水蓄水灌溉,地下水位上升,曾发生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70年代开始大量开发地下水灌溉,地下水埋深汛前能调控到3~5m,次生盐碱化基本消除。但在南运河以东地区河渠蓄水地段,汛前地下水埋深仍在1.1m。年为丰水年,平均年降雨750mm。1977年汛期次降雨量102mm即发生涝灾,产流47mm,全部流失。而1987年讯前地下水埋深调控在4.6m,汛期次降雨量189mm,全部入渗补给地下水,不涝不渍。南皮县农业开发项目区,汛前用井灌,地下水埋深在5~6m,汛后引河补源,地下水埋深上升至2~3m。菏泽市利用深渠河网与机井调控水资源,年引蓄水50亿m3。地下水变幅带由1.87m增加到3.44m,延缓了地下水下降速度。80年代连年干旱,但灌溉面积稳定,粮棉持续增产。为了给黄河下游平原补充水源,修建了引黄工程。从80年代每年冬季11月至来年2月非灌溉季节引水,部分直接用于冬灌,大部分蓄存于沟渠坑塘回补地下水。2.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在有条件开发地下水的河水灌区,要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山东东明县渠灌区开灌前地下水埋深在15~30m。1932年引泾河水灌溉后,到1954年地下水位上升幅度达10~24m,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60年代初发展井灌,到70年代井渠双灌面积达100万亩。通过采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方式:春灌,地下水位回升到最高,返盐盛期,采用群井汇流,井渠间灌,防止返盐;夏灌,以井灌为主,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涝;冬灌,河水充足,渠灌洗盐补淡。年平均开采地下水1.1亿~1.3亿m3,遏制了地下水位的上升,次生盐碱化得到控制,促进了农业增产。在干旱地区,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灌区.从1951年开始引河水灌溉,地下水埋深由5~10n上升到O.5~1.Om,土壤次生盐碱化逐年加重。1957年盐碱地占耕地面积仅3%,到1963年增加到46%。有10%~20%帆播种面积欠收。1965年以后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用混合井抽取潜水和第一层承压水灌溉,使地下水位下降。在非灌溉季节,河水渗漏及承压水又恢复了对潜水的补给,地下水位开始恢复,保证翌年春季灌溉用水。如此循环往复,抽水漏斗范围土体盐分不断受到淋滤脱盐,潜水也逐步淡化。截至1988年,灌区播种面积24000hm2,有井362眼,年抽水量1.2亿~1.5亿m3,占灌溉总用水量的80%,累计抽水16.99亿m3,使地下水埋深逐步下降到3~5m。全部播种面积土壤含盐量都在0.2%以下,成为非盐碱化的高产稳产田。粮食亩产达280kg,为1963年的4.7倍。据有关科研院所推算,单纯渠灌和单纯井灌都不能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最优方案能够达到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灌溉次数从现有的1.5~2.2次可增加到4~6次;地下水埋深能够调控在适宜动态,上限3.33m,下限6.99m(只用渠灌地下水埋深调控在0.1~3.29m),既不发生沥涝和土壤盐碱化,也不恶化地下水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增加了降雨的有效利用,在平水年,潜水蒸发每年可减少1927m3/hm2,灌溉水量每年可增加m3/hm2;节省地表水的引水量,联合运用方案灌溉次数为:用地下水4.63次,用地表水1.51次,比值为3:1,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水引水量比值为5:3。二、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灌溉的任务是补充天然降水的不足。调节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与作物生长期需水的矛盾。农业用水需要量是控制灌溉水量的基本依据。据调查与试验结果,黄淮海平原旱作地区产量达到kg/hm2的农业用水量(耕地和非耕地蒸发蒸腾量的加权平均值):黄河以北的海河平原为550~650mm,降水量500~600mm,农业用水量缺50~100mm,相当耕地(土地利用系数为0.67)缺水750~1500m3/hm2。而目前引黄灌水量达5400m3/hm2,超过农业缺水的2~6倍。陕西黄土高原洛川降水量620mm,小麦需水量490mm,生长期降水量250mm,土壤供水量150mm,缺水90mm,试验补水1050m3/hm2,与常规灌水2250m3/hm2的产量相当。宁夏、内蒙河套引黄灌区的农业用水量:旱作物约500mm,水稻约600O~650mm,当地年降水量150~200mm,旱作区缺水300~350mm,水稻区缺水450mm,相当耕地缺水4500~5200m3/hm2和6750m3/hm2。而目前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实际灌溉用水量达1m3/hm2,超出农业缺水的1~2倍。按农业用水量控制灌溉水量,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三、应采取的对策1、适当减少引黄灌溉水量。宁夏、内蒙古河套、山东、河南引黄灌区,实际灌溉用水量都超过农业缺水量的一倍至数倍。河南、山东引黄灌区退泄水与汛期排泄径流相当于引黄灌溉水量。黄河流域农业灌溉用水量280亿m3,占总用水量92%。这是黄河发生断流的主要原因。如果按照农业用水量进行灌溉,至少可减少一半引水量或扩大一倍灌溉面积。黄河以南的黄淮平原降雨量在650~1000mm,可以满足农业用水需求,用井灌即可调节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取代引黄灌溉。腾出的引黄水量可引向黄河以北及下游更缺水地区,并缓解黄河断流。2、在引河水灌区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引河水灌区由于长期过量引水,地表水的大量渗漏对地下水的常年补给,大都有较好的淡水及微咸水资源。新疆地下水可采资源量252亿m3,目前只开采20~30m3。宁夏平原地下水资源量为21.6亿m3,94%是地表水渗漏补给的。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地下水资源可采量为101亿m3,其中河南40亿m3,山东61亿m3,目前开采量不足50%。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只占可开采量的37%,江苏、安徽两省分别占11%和7%。河北平原浅层地下微咸水可采资源量15亿m3,实际只用2亿m3。淮河流域微咸水资源125亿m3,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3、按流域(地区、灌区)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对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调度,合理利用。灌区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基础,引地表水作补充,以浅层水的地层空间作为调节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的地下水库。以调控地下水达到适宜埋深动态为指标,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雨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综合治理旱涝盐碱。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流凹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