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建筑工程技术革新是革新,哪些只是潮流

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呈现今日中国之建筑现场。这是有方“建筑师在做什么”第82个采访。
李麟学&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主持人。他最近的项目都是在“气候建构”的框架下进行,延续其十多年来“自然系统建构”的主线,并在“技术文化”这个点上找到历史支点和理论营养。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BKnibSOSg2hkq8gbv2xzGPwzg0NLhTF8wgwcC8KcV2McctWd6hjmEwA/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
&#9650;&采访时间:2015年1月
有方:最近在做的项目是哪些?
李麟学:我将自己的项目分为两类:“建筑生产”与“知识生产”。刚刚完成在哈佛一年的访问学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对我而言,当只关注建筑时,根源上的历史营养与创新动力会越来越枯竭;职业的道路实际上会越走越窄。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6M7icgoUp6jUjuEnd3fhnaApRDibDrG5bib5E5TibgVR6BQnFzr0ICR5W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1:李麟学在哈佛大学评图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cnBLgexuTaMtYuVelHqxbicWT2wkKcdlP7hmRx0vzSCKdktdkYwhEzoXMYcojs4mVPk23WVq6BstA/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2:深圳双年展-微巨构
“知识生产”的方面,正在与彭怒老师客座主编下一期的时代建筑,主题是“形式追随能量-热力学作为建筑设计的引擎”;2013年参加了上海与深圳的双年展;2014年与哈佛建筑系主任Inaki
教授一起完成中国三个高铁站的热力学建筑集群教学与研究,分别针对青岛、义乌、深圳三个自北到南的不同的气候与文化区,计划出本书。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cnBLgexuTaMtYuVelHqxbicbST5UtDibemkB2h2zhK3ppeU79XOPtSQHictv2FY9j6Evia336Nc7ZnZ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3:高铁引导的热力学建筑原型研究(设计:GSD陈昊,指导:Inaki
Abalos, Matthias Schuler,李麟学等)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XVIll8VxczicU143l4jakEPXtocCNoo22nqanS4YDgvicraxdP0yiakic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4:黄河口游客中心草图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0nYALZT1oO32LGz3bIr4PQSs58nrQ2oVcib7htu5mrJ0e3edXR2XQcA/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5:黄河口游客中心模型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mR7SESLmXf2csaaickyR80KM6ZKCYBiaEwyuo6CJ55M7LrPJkerGk1Xg/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6:黄河口游客中心建成照片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Irj6blMsLbwBicapss1z7RdlQ0CHVYUmdSwRLkGomdITg7fcnqiaue4A/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7:黄河口游客中心建成照片
作为“建筑生产”,刚刚建成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一个一万平米的夯土房子;南开的学生活动中心正在施工;目前正在进行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与义乌美术馆、崇明体育运动中心核心区建筑,以及一个名叫“雅端”的优美江南历史村庄改造等项目设计。刚完成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的夯土建筑,“融于大地,适于当地严酷气候的建筑”是初始概念,但具体的实施从沙石、泥土等当地材料的选料开始,从无数大大小小的试块测试;从工人的培训与切磋,到无数样墙的实验;从没有设计规范的尴尬,到建筑本体的建构。我喜欢在每个项目中挑战不同的“系统”:类型功能系统,社会建造系统,材料系统,乃至气候系统……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rxTkWMiassEt18suiaOvBIJlbwF7qwvl2ZibrEU3lE56u9mh8eJwSQen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8: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草图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1DEejRbKLXwjKXialmk2IZrYORg5I851c0bhF5LDgOmviceL5nOJkbZ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9: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模型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fnTbicM07beMwg4bDIViaJIoWA01D3seKrjmGIawGCXAibzAvWLyVSYvg/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10: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模型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BdGoib9hANEbFQIEriaMEknA5s3H7aZHBqrkOmayFjnOj9xI1wVe1vtA/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11:中国商业与贸易博物馆效果图
有方:和过往比,最近做的项目有哪些新的思考或尝试?
李麟学:将“知识生产”与“建筑生产”贯通起来,是一个基本的想法。“知识生产”为“建筑生产”提供历史与未来的关照,“建筑生产”将“知识生产”最大化加以转化;“知识生产”应该走的更远,“建筑生产”则更贴近系统建构和本土。这是我自己团队的路线图。工作室贯彻了十几年一贯的思路:“不做不建成的建筑”。因此可以在概念的初期就同时关注“概念、资源与材料”。
最近的项目都是在“气候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这些想法延续了十多年来“自然系统建构”这一“知识生产”的主线,并在“技术文化”这个点上找到历史支点和理论营养。热力学建筑的研究与建筑师的环境议题相呼应,也是历史潮流的一部分,关注“能量-物质-形式”跨学科的内在设计逻辑。目前在“气候响应设计”、“热力学物质化”、“热力学都市主义”以及“热力学考古”几个层面上展开。既有宏观的知识建构,也结合具体的设计实践。
当然对于中国现实的应对一直是个挑战,有时需要一种非常简明的策略。例如:面对新型城镇化的争论,与一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支书交谈中,我给他的建议是,不管领导怎么讲,手中的历史建筑“绝不能刷个桐油完事”,宁可不动,老祖宗那点遗产一不小心就给毁了!
有方:当项目进行施工时,会经常去现场吗?如果去,会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李麟学:2003年开始杭州市民中心设计,十多年间去工地不会少于200次吧!前面提到的游客中心夯土房子,从材料的选材,配比,试块,到各种尺度的样墙,前后实验就有大半年,还伴随了各种随时发生的领导意见翻盘,没有验收规范下的专家沟通,现场工人的培训。设计在中国是一个“体力活”。幸运的是,工作室保持了一个超级稳定的团队,主要建筑师基本都伴随工作室十多年的成长,他们是我能兼顾到教学、研究与设计的最大保证。还有一个技巧是,在每个项目施工之初,对于各方团队的建筑师视角的培训与系统制定,譬如要求所有的意见必须有传真,甚至由我们帮业主和施工方做好范本,实际我知道永远做不到那么彻底,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感性和非系统化,总会冒出来,有时很可爱,会给项目带来创造性突破,但有时很要命!
有方:当下面临的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打算如何解决?
李麟学:去年一年都待在哈佛所在的剑桥镇上,每天步行穿梭在哈佛、MIT与住处,算是一种“修行”。之间写了一篇稿子一直未发:“非实用主义建筑”,想想大家都在热火朝天,有点不合时宜。其实我是感到巨大的困惑才下决心离开一段时间,当学校从一开始就将教育定位成“就业和职业”,当建筑师太多谈论“诗情画意”,可以深切感受到在中国城市与建筑领域喧嚣的大背景下,实用主义的困境和建筑师对于大话题的无力。这种无力感,既没有对接历史断面的能力,对于未来又缺乏有强度的思考。
对我而言,通过自我的“放逐”才学会应对这种现实和困惑。15年前在巴黎游学一年;
15年后下决心再次离开。一年中大量的读书、思考和高强度的交流,让我释惑很多。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生活的最大收获是人与自然的密切融合,你会从精神上喜欢自然。在康科德的“森林小屋”,哲人索罗提出了一个人的“最小需求”问题,在最小的物质环境下精神同样可以非常富足,他写道:把生活逼到绝处,保留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人至简,而无惑!
有方: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现在的处境?打算怎么应对?
李麟学:项目明显放慢,造价控制越来越严格,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造价和普通的材料中,学会“系统创新”的方法。其实这样的困境在2008年之后的美国与欧洲同样存在。在经济危机之后的美国,对于建筑院校教育体系方面的冲击非常大,哈佛GSD近五年的人员、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转向,对于社会大图景课题的响应,在气候变暖、生态都市主义、热力学建筑、全球城市、数字化工具、性能化转向以及跨学科创新等方面,不断思考“学科的边界和核心知识是什么?”
事务所方面同样如此,这次走访了许多纽约的事务所,在那样的困境下建筑师通过全球化市场的介入,对于城市修复、非洲乡村建造、环境仿生设计、新材料潜力等等的“知识生产”,完成了新知识架构的转型与积累。现在随着社会整体的经济复苏,展现出非常强的创新性和活跃度。在此过程中,对于源于现代主义时期“技术文化社会”的再发现,尤其让我感受深刻。例如对于弗雷·奥托与巴克明斯特·富勒遗产的再发掘;历史上的危机时刻,往往是新技术的转型时期!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应对的策略。个人认为,建筑行业当前的困难处境,对于快速发展了二十多年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对于年轻一代的知识转型,可能是一次“机遇”,但前提是我们要有“新知识架构”的储备意识和路径方法!
有方:如何看待参数化设计?你认为参数化会导致一场建筑的革命吗?
李麟学:我将“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看作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
建立在地域气候与环境参数之上的、基于能量流动与新材料建构的建筑,是具有未来范式的建筑方向之一!参数化设计在工具理性与思考路径的层面,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方向,并与现代社会整体的创新与生产体系相衔接。但一个很大的误区在于,参数化设计并不必然导向哈迪德和舒马赫所宣称的单一的“建筑风格”,这对于城市可能是个灾难,对于学科则是一个整体知识系统的肢解与简化。我同意尼尔·里奇的观点:参数化是强大的工具与思维模型之一,在其之上尚有建筑历史与现实的更迫切话语!参数化是整个话语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并且应该导向多样的出口,而非已经形成视觉疲劳的流线型建筑与装置。我们需要关注吉尔·德勒兹,同样需要关注布鲁诺·拉图:新的建筑革命源于思想,而非工具。
有方:最近读的有趣的书是什么?简单阐述理由。
李麟学:《气候赌场》和《第二机器时代》非常值得一读,揭示了目前西方学术领域关注的两个热点:环境挑战和制造创新。最近在读布鲁诺·拉图的早期哲学出版《我们从未现代过》,是最有文采和抱负的一本哲学书,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深入的批评与洞察,尤其对于“自然-科学-文化”在“现代性”议题上的边界进行了重新界定。其实,从建筑到建筑的末端式阅读,会使得建筑师越来越走到一个狭窄的专业瓶颈之中,我一直这样建议自己的学生。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atd6Ttv4Q86vYGfwpefx4QMMgPeibx4V5YgKFzjpUnKu0Me5QLVBtHw/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9650;&图12:《气候赌场》和《第二机器时代》封面
<img STYLE="height: auto !"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mmbiz/zf81ZjaKQte0jEd6bzL7WS3ju1S5M2DYLicUuHwI6NGcUjrD2st8ofRo4kiaX823pkBxAOgpW1z9pe3Zic6O1mLrQ/0"
ALT="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TITLE="建筑师在做什么82&|&李麟学:新建筑革新的三个支点:热力学、数字化、材料化" />
&#9650;&图13:《我们从未现代过》封面
有方:最近一次旅行去了哪里?
李麟学:最近在游学时去了加勒比海的南线,算是非常偏远的一串海岛,气象万千,每个岛都保留了英-法-西班牙等殖民时期的文化印记。在巴巴多斯看到最美的白沙滩,几乎没有人,整体上处于一个未经现代化的时期。而对于加勒比热带雨林系统的考察,在自己的专业关注方面很有收获。
有方:最喜欢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建筑师是谁?
李麟学:勒·柯布西耶与巴克明斯特·富勒,他们都触及了不同时代建筑的大话题与大图景,并有不断被发掘的遗产,这次特地驱车去蒙特利尔拜会富勒少有的作品,历久弥新。也喜欢让·浦玮、皮埃尔·沙候这些前现代的巴黎建筑师,会让你看到历史的断面,而非进化的结果!在巴黎时的Odile
Decq与在波士顿时的Inaki
Abalos对我的影响是直接的,他们是我的老师、朋友乃至合作者,了解他们作为一个个人,而不仅仅是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的激情与忧虑,这永远是虚拟的大师所无法比拟的。那种内在的启发和力量是真实的和可感知的!
有方:最近有发现对你特别有启发的建筑师吗?为什么?
李麟学:Philippe
Rahm不错,他从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现在巴黎凡尔赛建筑学院和哈佛做教授。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几个作品以及不多的建成作品,展现了他的哲学思考与建筑天赋,他尚未被发掘!我们在哈佛互相认识,因为手机中都存了世界城市的雾霾指数而相谈甚欢。下学期计划一起作一个关于“中国空气”的设计研究课程!
有方:上学时,哪门课让你最有兴趣,为什么?
李麟学:1988年大学开学第二天,同济教工俱乐部罗小未先生请来查尔斯·詹克斯讲座,至今记忆尤深。后来第一个作业就是抄绘教工俱乐部。二年级时的设计课,因为有乐星老师,他是冯继忠先生的高足,并常常自豪冯先生的家具都托他来买,因为相信他的眼光。2000年在巴黎BELLE-VILLE建筑学院选修Jean-Michel
Millieux的课,一位希腊裔的法国国家建筑师,经常在巴黎街头室外咖啡座上交流,自己也因此一年中几乎走遍巴黎的角角落落。还有从八十年代几次冯继忠先生的讲座,每次都是讲诗词研究,几乎没怎么讲建筑。前年在威尼斯建筑学院做暑期教授,每天在斯卡帕与帕拉蒂奥的遗产中出没,一直在验证他们的设计与威尼托地区气候、红酒和奶酪的关联。这次在GSD参加莫内奥先生的课,老先生每月来几天,略有颤巍,喃喃自语,如数家珍。我的建筑学习的最深刻记忆都是与这些“片断”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我在想,其实是一种“品性”的熏陶,这是建筑师骨子里的东西,并且与一个个广泛的生活经历、人物、感知、味道、语言、食物、气候等紧密连接。
有方:毕业后工作中第一个教训是什么?从中学习到什么?
李麟学:不要用力过猛!2003年进行杭州市民中心设计,在最大的矛盾累积时大病一场。30岁时一下子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主持一个城市巨构般的建筑,太全身心去投入,后来逐渐悟得所有的事情得“建构一个系统”,需要一种智慧和沟通,方能在中国繁杂的社会与城市系统中去建造与实现。
有方:最近哪个社会议题最让你关注?
李麟学:在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容易引起关注的社会议题实在太多,但更希望聚焦在自己能做些什么的议题。论而不做,不是我喜欢的。在哈佛几次听德鲁·福斯特校长讲“气候变化”,后来看到气候科学家Charles
Keeling与其儿子Ralph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冰川研究,才真正明白这一议题为何以从专业知识,进化成为社会与政治议题。批评需建立在知识之上!基于社会生态文化的技术创新是自己目前关注最多的话题。MIT
Lab的主持人就特别赞赏深圳的社会草根创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多“技术文化”的创新观念,带动整体的社会进步!布鲁诺·拉图讲“我们生活在实验室之中”,目前筹划做一个名为
SocioEcoLAB(社会生态实验室)的平台,希望在一个更大的视角推动专业研究与社会议题的结合。
有方:最近除了设计外,花最多精力的活动是什么?
李麟学:写作,阅读,运动,看展,陪女儿。
有方:送句话给将要毕业的同学吧。
李麟学:最终,建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游戏!坚持不懈!
建筑师简介:
李麟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 主持人,创设“能量与热力学建筑中心CETA(Center for Energy
& Thermodynamic
Architecture)”,《时代建筑》专栏主持人。2014年哈佛大学GSD设计研究生院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法国总统项目“50位建筑师在法国”(50
ARCHITECTES EN
FRANCE),巴黎PARIS-BELLEVILLE建筑学院访问交流。主持建成杭州市民中心(2013世界高层建筑学会“世界最佳高层建筑”亚太区提名奖)等多项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等荣誉。
基于其“自然系统建构”的建筑哲学与实践,成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出色诠释者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学术领域“能量形式化与热力学建筑”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推动者。曾参加
40位小于四十岁的华人建筑师设计作品展(40 under 40
exhibition)、“从研究到实践”米兰建筑三年展、上海西岸当代建筑与艺术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展览与论坛。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建筑师提供(标明出处的图片除外)。
编辑:秦竞卓(有方实习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世界建筑主导潮流现代主义思潮::
您的位置: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世界建筑主导潮流现代主义思潮
( 16:44:32)
来源:参考消息.国际地产周刊
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在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世纪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8年,来自12个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也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它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20世纪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20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简介&&& ◆
格罗皮乌斯():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原籍德国,1937年移居美国。代表作品:包豪斯校舍。 &&&
◆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五大特色的创造者。出生于瑞士,1917年移居法国。代表作品:法国朗香教堂。
密斯?范德罗():现代建筑大师。生于德国亚琛,1937年到美国。其著名的流动空间理论和“少就是多”的名言,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创作特色。
&&& ◆ 莱特():美国建筑大师,现代“有机建筑”理论的创造者。代表作品: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
贝聿铭(1917―):美国华裔建筑大师。生于中国广东,1935年赴美。他具有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代表作品: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
&&& ◆ 丹下健三(1913―):日本现代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日本现代建筑的开拓者,在设计方法上提出了“功能典型化”的概念。 代表作品:东京代代木体育馆。(整理/张斌)
&& 罗 宾 别 墅&& ◆ 建筑师: 莱特 && ◆ 所在地: 芝加哥,伊丽诺依州&&&&◆ 年代: 年 && ◆ 建筑类型: 别墅 && ◆ 结构: 钢结构、砖混结构 && ◆ 当地气候: 温和 && ◆ 所处环境: 校园区边缘&& ◆ 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Prairie Style
&&& 罗宾别墅是莱特为弗雷德理克?罗宾设计的别墅。被认为是莱特Prairie Style 建筑风格的最佳代表作之一。该别墅建于年,耗时仅一年多,建设速度十分惊人。&&& 从平面上看,这个别墅由两个错开的叠放在一起的长方形组成,相接一面是长方形的长边。其中一个较小的长方形位于后部,一层布置有车库和入口;仆人的房间、厨房和客房布置在二层。大的那个长方形位于前部,是该建筑的主体,平面主要是围绕楼梯和烟囱而布置的,半地下室布置有孩子的房间、活动室;一层是起居室和主卧室。&&& 该别墅还是第一个使用钢结构的别墅建筑,这是为了支撑悬挑出墙20英尺的屋顶(四面都是如此)而特别设计的,这个结构使得它能够更好地挡风遮雨。它还使用了174扇艺术玻璃窗和门,在主体结构的一层楼装有一长排的这种玻璃窗,这使室内外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采光性能好。&&& 该别墅和其对面的学院派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各持一经”,两种风格不同的建筑相互对望,非常有趣。&&& 它的历史:&&& 罗宾别墅建成于1910年,弗雷德理克?罗宾于1911年搬离了这里,直到1926年,罗宾别墅一直是作为私人住宅使用的。1926年,别墅和别墅里的家具被卖给了芝加哥神学院,被用作学生公寓。1957年,别墅面临被拆毁的危险。这一年,90多岁的莱特到这里参观这个他半世纪前的作品,并称该建筑为“现代建筑的里程碑”。他非常生气,他说拆毁它就像毁掉杰出的雕塑作品和美丽的绘画作品一样令人痛惜。显然,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一家房地产公司购买了这个别墅,并于1963年将它捐献给了芝加哥大学,此后一直用作办公地点。直到1992年,芝加哥大学专门成立了莱特建筑保护组织,罗宾别墅也被保护起来。1997年1月,该组织和芝加哥大学、美国国家历史保护组织共同签署了一份协议,将用10年的时间对该建筑进行修复工作,总共将耗资70万美元。现在它是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的。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华 网 检 索
每日新闻排行
新华网友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范仲淹做哪些革新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