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组织围绕中心搞好主题报道的主题呵内容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我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缅怀先烈、坚定信念”主题党日活动
清明节期间,我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围绕&缅怀先烈、坚定信念&这一主题,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部分优秀员工分批到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各党支部向革命烈士们敬献花圈,寄托哀思。大家面对纪念碑集体鞠躬、默哀,党员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革命烈士纪念馆,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浏览历史图片和先烈遗物,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国家和民族那段沧桑的过往和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活动结束时,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对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这种革命精神带到工作当中,立足岗位,敬业奉献,以实际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版权所有:池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池州市信息办公室技术支持: | 皖ICP备号&&《社会组织建立的新视野:中国和澳大利亚经历剖析》立足社会组织建立的新视野,从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搀扶、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倒退、公益慈悲组织的运作机制等方面支出中澳两国专家学者、实务人员的文章。有的是实践界的专家,有的是注销治理机关的工作人员,有的是社会组织的一线人员。这些文章既有实践上的高度,又有理论方面的论证,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建立有肯定的参考价值。
以后,中国社会组织建立正处于倒退的新阶段,国内视角的实践和讨论实为无益的自创和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的新视野:中国和澳大利亚经历剖析》汇编了三次中澳社会组织倒退国内研讨会中的局部演讲文章,值得社会组织治理工作者、实务人员、专家学者以及关注社会组织建立的各界人士一读。
第一编 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搀扶增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作同伴关系的财税政策探析中澳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和治理的比拟及考虑澳大利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概述与政府的协作:非营利组织的观念澳大利亚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的协作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税务制度概述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税务制度——治理与遵从第二编 社区社会组织的倒退与管理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在倒退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中国政府培育治理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浅析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的理论、意义与局限精心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出现良好倒退势头着眼构建谐和社会,鼎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坚持指点与效劳并重,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倒退培育倒退社区社会组织,为构建谐和社区作奉献非营利组织参加社区效劳讨论——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澳大利亚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倒退治理第三编 公益慈悲组织的运作与治理基金会治理条例透视浅谈基金会财富的非凡属性建立与治理并重,促成首都基金会衰弱倒退支持官方公益,推进社会翻新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探究与理论澳大利亚慈悲组织详情从慈悲角度看澳大利亚慈悲组织的指标与成就澳大利亚红十字会的指标与治理体制澳大利亚红十字会款项筹集与经济治理布置附:澳大利亚专家报告(英文)后记Epilogue
本书是中国国度官方组织治理局与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三次研讨会文章结集。自2008年以来,中国国度官方组织治理局与澳大利亚人权委员汇合作,单方独特召开了中澳培育倒退非营利组织、培育倒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倒退基金会三次研讨会。研讨会约请了来自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独特讨论、交流中澳培育倒退社会组织的经历。研讨会中,澳方专家从实践和实务层面,深化引见了澳方的经历、法律、制度,中方代表交流了中国的理论、思绪与倡议,大家深化沟通、相互学习。这也为咱们自创澳大利亚好的经历和做法,进一步欠缺中国社会组织治理与培育制度提供了无益的实践及实证支持。在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的支持下,为扩展协作影响,推行和分享协作效果,咱们把2008年以来三次研讨会的专家发言、交流的文章结集出版。
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主席凯瑟琳·布兰森女士对单方的协作高度注重,屡次亲临指点,大卫·罗宾逊局长、白书亚学生以及娜塔莎·德席尔瓦女士、莫林·哈里斯女士等对名目协作的立项、设计、执行倾注了微小心血,给予了重要支持,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对三次研讨会的召开和本书的出版给予了赞助,咱们在此示意深切的感激!同时,谨对参加、关怀和支持中澳社会组织畛域协作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支持国家打击网络盗版行动,本书被下架处理,如确需要请联系客服QQ: 。
·上一图书:
·下一图书: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  
团中央工作动态
团中央文件库
->工作简报->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编
面对面交流 接地气实践 为社会服务 新媒体呈现――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团北京市委
  按照北京共青团整体工作指导思想,根据北京高校共青团工作规律,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以“认识社会、回报社会”为主线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总体思路和实践内容,并紧紧抓住和围绕这一主题主线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一、聚焦主题主线,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社会组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格局中,又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重要职责。高校团组织既要积极配合学校党政实现育人的整体目标体系,更要坚持把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作为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因此,在工作的顶层设计上,我们始终抓住思想引领这一主题和高校育人这一主线,谋划思想引领各项活动和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社会的水平、回报社会的意识,创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的方式方法,北京高校共青团通过深入基层、走进社会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模式,观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验社会变化的基本现象,逐步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并在认识社会中回报和贡献社会建设和发展。
  以“认识社会、回报社会”为主线,按照实践前引导、实践中体验、实践后总结的基本模式,形成了千名高校团委书记与学生面对面、新闻发言人进高校、高校与青年汇对接、高校支持乡镇大团委建设、大学生青春微纪录、大学生网络行为表达规范等系列活动品牌,为大学生切实开展好认识社会、回报社会活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强化重点难点,抓好推进落实
  1.点对点了解,面对面讲解――千名团委书记与学生面对面活动和新闻发言人进高校活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做青年官,要做青年友”的要求,团市委动员首都大中专院校1000余名校、院团委书记,每周与至少一名大学生或青年教师交流,并撰写交流记录,定期发表在专题网站上,并以“树”状网络加以呈现,及时反馈思想引导和成长成才方面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求。在前一阶段的活动中,总计面对面访谈2万多名青年大学生,平均每位书记累计与20名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润物细无声地加强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也切实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实践证明,面对面、心贴心地思想沟通和互动,是其他任何交流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尤其在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要更加认识到并创新和发挥好这种传统工作方式的价值与作用。目前,面对面工作已经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开展高校团委书记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在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在活动中锻炼高校团干部深入基层、走进青年的工作作风。此项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同时也作为加强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
  开展新闻发言人进高校系列活动。结合“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新闻发言人进高校”活动,重点邀请北京市、区县、委办局以及部分国家部委新闻发言人,走进高校校园,走进青年大学生中,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教育、就业、交通、环保等热点问题作报告,并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让大学生了解政府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也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加强大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2013年全年,已邀请外交部、北京市政府、市发改委、外宣办、交通委、人社局、环保局、民委、质监局、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西城区等部门和部委的新闻发言人走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20多所高校进行了20多场专题报告,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北京市委主要领导的认可和肯定,并已经纳入到北京市新闻办公室全年的重点工作中。
  2.向基层倾斜,重社会服务――乡镇大团委体验和高校支持青年汇建设。组织动员首都高校与乡镇实体化大团委进行对接,鼓励大学生利用周末假期和课余时间走进基层大团委,深入开展认识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首都京郊农村发展现状,在深入基层和社会体验中受教育和长才干。全市60多所高校的5000多个班级团支部与5000多个乡镇大团委进行一对一对接,联合开展支部共建、农村调研、环保宣传、义务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了解了京郊农村基层发展建设情况,也亲身感受乡情民风,既锻炼了大学生实践经验,也加深了大学生对自己所在城市理解,并激发其刻苦学习、基层锻炼的积极性和信心。此项工作是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持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丰富基层团组织内容、推动基层团组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团中央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社区青年汇是在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时代背景下,联系团结服务广大青年的地域性组织和区域性平台的全新探索。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支持青年汇建设和发展,为青年汇建设发展提供师资、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开放学校校园、博物馆等空间让青年参观,让青年走进校园,让学生走进青年汇。积极组织动员首都高校与社区青年汇按照“就近就便、资源共享、无缝衔接”的模式开展对接共建,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人员、资源等优势,联合青年汇共同策划、组织、实施有关活动。由高校提供免费师资或活动场地,大力支持青年汇开展文体、财务、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年汇吸引、凝聚和团结青年的能力。2013年,全市68所高校、中专与全市350个青年汇进行了全面对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全市青年汇开展新青年学堂,对社会流动青年进行成人高考免费辅导,新青年学堂项目自7月初至10月下旬考试前结束,共13周,授课方式分为普通班和冲刺班,累计开设131个班次,2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累计服务流动青年学员27937人次。2013年12月,新青年学堂项目办通过网络查询及电话问询方式共统计到3001名学员的考试成绩,通过率达到96%;另外,协调高校免费开放博物馆资源,为青年汇提供候选活动,共组织71家青年汇共计2500人参观;组织高校走进青年汇,目前已经在105家青年汇已开展了140个法律知识、种花养花等各类培训项目,为青年汇联系和服务青年提供了良好平台。
  3.青春微记录,重视新媒体――环太平洋大学生微纪录大赛和大学生网络行为表达规范。与北京电视台联手打造“青春的纪录”大学生微记录大赛,通过创作活动拉近青年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对社会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责任意识。学生作品关注流动务工青年、城镇化进程、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表现出新一代青年对于社会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3年大赛共收到环太平洋地区共61所高校350个摄制团队的参赛作品,作品数量超出2012年首届大赛3倍。搜狐视频开设展播专区,截至目前达到45万多点播量,获得9.0分好评。自去年大赛举办以来,累计参与大学生人数超过万余人,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微纪录大赛的评委来自包括《望长城》导演刘孝礼、《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等当今全国纪录片届最有权威和影响力的专家,他们认为大赛中很多学生的作品不仅从影像的设计到镜头的选用等拍摄手法表现得很专业,最可贵的是学生观察社会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社会问题的深度都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水平。
  制定并发布《首都大学生网络使用自律公约(试行)》,宣布开通“青年说”新浪微博、“北京学联”新浪微博及意见反馈邮箱三条反馈渠道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补充建议,将以三个月为周期对集中性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在听取专家意见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后,不断补充、修改、完善《首都大学生网络使用自律公约》。《首都大学生网络使用自律公约》旨在号召大学生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倡导大学生在网络使用时塑造阳光向上的网络形象,共同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参会人员对公约以“试行”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补充建议,所体现的开放性态度和创新性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各高校青年教师代表、普通学生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公约在高校思想引领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倡导首都大学生携手共同维护网络秩序、用实际行动传递青春正能量与参会专家进行了踊跃的互动交流。
  三、加强探索创新,确保取得实效
  北京高校共青团始终按照全团学校战线的整体安排和部署,结合首都高校实际特点和发展趋势,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创新。一是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和辅导,并通过实践加以运用和深化,注重校内课堂教学、素质教育与校外认识社会、回报社会的衔接和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二是突出思想引导与成长服务的相互融合,通过面对面交流和讲解,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突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努力做到互为依托,相互促进。三是加强方式方法与路径载体的探索创新,紧紧围绕全团中心工作和首都实际特点,在教育方式、实践载体、活动路径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附件1:  团委书记与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面对面活动专题网站
  附件2:  团委书记与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面对面活动专题网站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助力学子“创业梦”团天津市委
  一直以来,天津学校共青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团中央和天津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推进青年创业,特别是助力大学生创业,作为履行自身职能、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培育大学生创业主体、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多渠道整合资源,全方位搭建平台,助力大学生共圆“创业梦”。
  一、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现状
  天津团市委在我市22所高校发放回收了2017份有效调查问卷,并深入13所高校与116个创业团队代表进行座谈,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深感我市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提升,创业氛围明显好转,超过半数的大学生(63.4%)对创业“有兴趣”,并且有2.4%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创业经历,大部分高校比较重视并且已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但大学生创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诸如政策信息不了解、落实难(68.06%);创业能力和创业信心不足(67.38%);缺少创业孵化和服务平台(56.62%);缺少启动资金扶持(54.34%)等。
  二、整合资源,建立市、校两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天津团市委通过积极协调争取,与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市、校两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中心办公室分别下设在团市委学校部和各高校团委,这个组织体系的建立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高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而言,把服务大学生创业从以往仅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转变为现在明确的工作职责,对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提出了更具体、更高标准的要求;二是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创立,让他们知道了创业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应该找哪儿寻找帮助,相关政策应该找谁去咨询、去落实,使团组织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力量。同时,文件规定将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实践培训纳入市人力社保局认定支持的市级培训项目,并在创业大学生的培训费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学籍管理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与相关政策进行有效对接,较大程度提高了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搭建平台,构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天津学校共青团针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对症下药、多措并举,打“整体战”、出“组合拳”、奏“交响乐”,构筑起具有天津学校共青团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平台服务体系。
  1.构建大学生创业政策服务平台,解决政策信息不对称和政策落实难的问题。高校共青团组织最了解、最贴近大学生,具有团结、凝聚青年大学生的天然优势。依托这种优势,市、校两级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全市学生中广泛宣传服务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有效提升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同时编写发放《大学生创业服务手册》,以问答形式对创业流程及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为有志创业的大学生答疑解惑、解困纾难,让他们不用走出校园,从最熟悉的团组织那里就可以了解到并使用好人力社保部门的各项优惠政策。市级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负责创业政策的落实;校级服务中心为创业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创业学生顺利度过创业生涯中最初、最困难的阶段。如天津工业大学创业指导服务中心通过积极与西青区工商局、税务局、科委等政府部门沟通联络,畅通了学生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申办渠道,目前入园的4家学生公司已顺利办理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并全部申办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2.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者能力和信心。天津学校共青团充分发挥活动优势,建立分层级的教育培训模式:针对广大青年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组织企业家进校园,举办创业大讲堂,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广泛宣传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在高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经过积极协调,大学生重要创业竞赛活动已纳入天津市人力社保局认定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在以往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实践培训的基础上加大了专业理论培训的内容,并争取到了相关培训经费;针对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训,组织好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扶持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具备基本创业知识,不断提高创业能力;针对正在实施创业的青年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成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团,解决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如天津大学成立了创业精英培训班――宣怀班,以理论教学为基石,帮助学生“懂创业”;以竞赛模拟为阶梯,引导学生“能创业”;以创业苗圃为平台,激发学生“敢创业”;以创业基地为依托,鼓励学生“真创业”。“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一年多来已初见成效,共举办创业讲座23场,创业沙龙11次,覆盖学生万余人,2012年天津大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优秀示范基地”称号。
  3.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和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落地。天津团市委整合提升了校外42个青年创业载体作为大学生校外创业孵化基地,并在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了8个校内孵化基地,已申请到房租补贴,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到两年的免费创业场地。如南开大学于2012年5月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一、二期工程占地面积共计500平米,20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已入驻或即将入驻。从市里申请到的房租补贴将基本满足创业基地的简单装修、办公设备和基本运转费用,帮学校减轻了负担,为大学生校内创业提供了保障,使学生们做到学业创业两不误。
  4.构建大学生创业资金帮扶平台,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问题。协调市青年就业创业基金会,为经过资信评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争取到6―8万元的一年期小额“无抵押、无利息”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同时争取市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最高3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已经成功创业且带动就业5人以上、经营稳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可获得最高50万元的贷款再扶持和一定的贴息支持。
  天津学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青年学生的普遍赞誉。《中国青年报》于日和日两次在头版分别刊发了题为《天津搭建创业平台把政府服务送到校园》和《“下了课就能来创业”――天津工大:楼道大厅开出学生公司》的报道,天津市长黄兴国做出重要批示。天津电视台《天津新闻》栏目也分别于日和日两次就相关工作做了深入报道。
  创业改变人生,奋斗成就梦想。天津学校共青团将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涉及的每一项政策,让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有干劲,没顾虑没压力;大力扶持南开大学“闯先生”等重点学生创业项目,搭建互联网络平台,以社交网络的方式聚合创业企业、风险投资商、孵化器、创业导师等,在网络交互中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接入社会网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建更多的校内大学生创业基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校内创业需求;进一步打通各职能部门的扶持通道,实现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帮助创业项目真正落地;精心打造创业者沙龙,让大学生创业者们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助力大学生共圆“创业梦”。
强基固本& 筑梦校园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团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团湖南省委
  湖南省现有独立院校15所、民办高校2所,占全省34所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团的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团中央工作部署,针对独立院校和民办高校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特点,抓住薄弱环节,拓展工作思路,加强重点指导,促进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立院校、民办高校团建工作的新路子,开创了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团的基层基础建设
  独立院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客观原因,团的组织基础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首先放在抓好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按照“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要求,团省委专门制定了《湖南学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与基层工作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要认真落实“党建带团建”要求,把团建工作纳入党建范畴。团省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办试点,深入院校开展调研,有效指导学校解决工作难题;团省委学校部各同志分别联系一所学校,包干负责推进工作;及时梳理试点工作中形成的好作法好经验,加强分类指导,收到了明显成效。
  1.实现了团的组织全覆盖。各独立院校和民办高校从校、系到班级层层建立健全了团的组织,补齐了“短板”,消除了“空白”,壮大了团的队伍。2013年,团支部由前年的31240个增加到37195个,团员人数由前年的145210名发展到148610名,团青比例逐年增加,至2013年达100%,2013年实现团内推优入党人数达11050名。在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的过程中,很多院校都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成功经验。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率先推出“‘实力+活动’团支部建设”,湖南中医药大学杏湘学院推出“班委转换制”和“一团一品”建设,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团委组织开展班级团支部建设年活动、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构建共青团“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对其他院校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探索了团建组织新模式。各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针对当代青年特色,在公寓建团、网络建团、社团建团等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发展了一批创新性团组织。一是公寓建团快速发展。各院校普遍建立了宿舍团小组、楼层团支部、楼栋团总支,实现了团组织的全覆盖和无缝衔接,形成了多重管理、多元形态、动态调节、自我完善的组织网络。二是网络建团异彩纷呈。按照团中央推进团学工作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的要求,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都成立了网络新媒体机构,加强工作指导和力量整合,打造学校团组织网站集群平台,完善学校共青团微信公共平台建设。3864个团支部现全部建立了班级微博体系,实现网上团课、网上交友、网上活动发布和组织、网上虚拟社团建设等,主动占领新媒体发声渠道,传播青春正能量,团省委组织开展了评选“微博话题‘每天一句正能量’”、“学生社团微博达人”等活动,有力促进了网络建团活动。三是社团建团稳步推进。去年,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逐步在全省推行社团建团模式,成立学生社团团工委,负责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使社团成为了学生成长与学员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特长培育、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特色发展做出了独到的贡献。
  3.打造了一支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团省委始终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团干部队伍作为院校基层基础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首先是按照“思想好、能力强、作风正”的要求严格团干部选配标准,坚持“公平、民主、公开”的原则配备选用各级团干部;其次是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其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各级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团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要求团的干部必须具备三项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发挥五个作用:纽带作用、服务作用、助手作用、凝聚作用、带头作用;履行三项使命:引领进步、促进发展、提供服务。全院团干部在学院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该院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
  二、坚持“建管并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管理
  1.建立工作考评机制。对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工作实行“同时部署、同等要求、同标准考核”,坚持全面考核和重点评价相结合,绩效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原则,对民办高校进行独立考核评价,独立学院纳入母体学校团委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五四”各类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
  2.建立联系会议制度。为加强各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每年定期召开全省高校共青团工作联席会,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参加,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创新思路。去年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作为共青团工作项目创新奖代表单位在联席会上作了打造“道德银行”,建立“‘学雷锋’长效机制”的典型发言,受到了与会单位充分肯定,多家媒体竞相予以报道。
  另外,每年12月还单独召开湖南省独立学院联席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校级文化、院级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四个层次多维校园文化互动结构的经验;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积极探索有效教育途径,深化对青年学生分类引导,全面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经验;长沙医学院优化思想素质培养体系、组织建设创优体系、创新创立拓展体系、社会实践锤炼体系、校园文化熏陶体系和青年成才服务体系六大工作体系的经验等都得到积极推广。
  加强团的制度建设。各院校团组织都制定了团的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学习制度、作风建设制度、财务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团组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三、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在团省委的统一部署和组织指导下,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团组织积极适应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顺应青年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倾力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1.积极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各院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实际紧扣时代主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努力引领团员青年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与学校共发展。近三年来,围绕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广泛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我与祖国共奋进”“与信仰对话”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各级团组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活动、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活动6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2万人次。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突出推进“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方式,完善校、系两级学生骨干培养,每年培训各类大学生骨干4万余人次。培养和树立优秀青年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模范作用。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先后涌现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陈君君、“感动中国?2012网络人物”之“最坚强大学生”胡志鹏、关爱失独老人的梁书豪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学生代表。
  2.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在团省委的统一指导下,各院校开展了综合性、专业性和特色性等多类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学科专业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拓展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了解为辅助,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互促进。“挑战杯大赛”、“PPT大赛”、“手工制图大赛”等学科专业性活动竞相开展;“体育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新生才艺大赛”、“迎新晚会”等文体活动精彩纷呈;书画协会、球类协会、普法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各领风骚。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大力挖掘和培养学生文化艺术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性文化艺术大赛,共获得文化艺术类竞赛国家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32项。2012年学院选送的音乐剧《葡萄教授的故事》获得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表演艺术类二等奖。光明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大公报、潇湘晨报、新华网、腾讯网等对我省院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纷纷进行报道,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健康发展。  3.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公益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国情民生重要渠道,是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平台,也是学院团组织工作的特色所在。各学院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保护母亲河――湘江”,“地球熄灯一小时”,“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关爱留守儿童”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系列活动。通过每年组织团员青年赴各贫困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对基层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奉献意识,树立团队精神,为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在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支教扫盲、环境保护、市场调查、社区援助、志愿助残、普法禁毒、技术服务、宣传推广等多种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锻炼意志和增长才干,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高度评价,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社团。
  4.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团省委制定了促进青年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组建创新团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工作思路,重点从青年创业意识培育、创业平台搭建、创业服务、创业园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等方面着力推进,为青年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组织动员青年勇担改革重任,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每年邀请优秀西部志愿者、优秀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典型到各院校进行经验分享;逐步建立起我省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湘籍特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信息数据库,举办“职场挑战赛”、“与青年委员面对面”等活动,积极帮扶贫困学子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实现了我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贫困毕业生零失业。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团委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定期为学生举行“创业知识大讲坛”,“SIYB创业培训”等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全国、省市科技竞赛活动,取得良好成绩,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竞赛第八名、湖南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3项、学生申请专利3项、涌现出一批创业明星。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曹帅强同学的科研论文《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研究》和《基因GIS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于特征研究》,在湖南省2012年旅游论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持续深化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团福建省委
  当前,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影响日益深远。福建各高校团组织充分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努力寻求新媒体技术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契合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持续深化我省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使之成为高校共青团教育和引导青年的重要阵地、联系和服务青年的重要手段,取得良好成效。
  一、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努力实现团学工作“三大目标”
  1.增强思想引领魅力。围绕全团中心工作和“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主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信息、思想和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通过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将思想教育融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活动当中,与传统“很官方”的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教育说“再见”,有效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引领的润物无声。如:福建师范大学探索建立的“五微五阵地”微博体系,构建了思政教育新高地、搭建了服务管理新平台、引领了团学工作新风尚、建立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我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标杆。
  2.提升成长服务能力。把新媒体平台作为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反映同学心声,维护好同学权益,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讲座报告、就业创业、考试信息、学术前沿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信息,努力使高校共青团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同时,将为学生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水平。如,福建医科大学建设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含有信息发布、权益诉求、校务资讯等常规功能,还实现了与校园图书管理系统、教务处系统的无缝链接,并将该校的特色服务站“雷锋岗”线上化,近一步有效覆盖同学们的需求。福州大学开展的微信早安签到活动,鼓励同学们早起读书,并对每天签到排名前100的学生免费提供一份爱心早餐,月度排名前30的学生还可获得3分综合测评考评分的奖励。
  3.激发基层组织活力。通过基层团组织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探索与青年学生的扁平化联系,增强组织覆盖有效性;鼓励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线上学习、风采展示、文化建设和支部立项等活动,着力增强院系团学组织特别是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组织活力;积极探索网络建团新模式,提高团建科学化水平,做到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到哪里。如厦门大学积极参加易班网络互动社区试点建设,其管理学院2010级会计3班将班级特色与易班平台巧妙地融为一体,将学习与生活的点滴贯穿整个易班建设中,最终凭借优秀表现荣获易班全国“十佳网络班级”称号。
  二、突出“四项建设”,为团学工作网络化转型奠定基础
  1.建立新媒体工作体系。各学校、学院团学组织高度重视新媒体应用,积极开通团学系统官方微博(新浪/腾讯),由此建立起纬线上覆盖省、校、院、年级、团支部五级团学组织,经线上覆盖团学组织、工作项目与品牌、团学干部个人的微博矩阵。同时要求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手机报、微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自主研发新媒体服务APP。截止目前,我省已开通校级团委微博89个,班级团支部微博上万个,手机报30多种,微信公众平台37个,通过认证的各级专职团干部微博1102个,以组织名义及工作品牌开设的团学系统微博656个,累计粉丝75万人、发布微博信息20多万条。
  2.培养新媒体骨干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一支富有活力、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新媒体骨干队伍,助力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快速发展。广泛动员各级团组织认真组建新媒体平台管理团队,负责平台建设、使用、管理以及舆情监督工作;积极树立、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开展思想引导等各项工作,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让他们在网络空间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去年我们联合福建师范大学、新浪成立了全国首家新媒体人才福建省培训基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的EOC世纪精英学校已完成新媒体素养培训的学员达2000余人。此外,我省十三所本科高校均有至少一支校级新媒体平台管理队伍,例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微博管理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的青年微信管理中心等。
  3.打造新媒体工作品牌。根据学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围绕“进校园、进基层、进网络”的工作方向,开展“中国梦?青年说”、“中国梦?青年行”、“中国梦?青年赞”等系列活动,并借助新媒体予以生动地呈现,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率。结合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节点和规律,与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联合设计、打造时尚且有价值、受欢迎、影响大的品牌活动,2013年我们举办了“日行一孝,常伴常亲”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中感悟亲情、体会孝心。我们联合腾讯大闽网、新浪微博等门户网站开展“高考之学长学姐带你游校园”活动以及“绿植领养”环保活动,积极推进微博矩阵式宣传#光盘#行动和年度“雷锋班级”、“雷锋团支部”、“雷锋大(中)队”事迹展播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实时推介品牌活动的进程与结果,如第二届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2014年度“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等,有效形成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4.丰富新媒体文化产品。各高校团委重视结合自身工作特色,加强与新浪、腾讯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力度,整合资源,推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如活动勋章、特色书本、Flash动画、微视频和微动漫等,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如福建师范大学通过精心设计“福师大小葵”形象,打造师大团委专属文化名片,提升学校共青团整体形象。团省委结合2013年暑期青年学生入伍宣传动员,制作了《军营小时代》、《军队合伙人》时尚摄影、《将参军进行到底》四格漫画、《有志青年当兵去》微电影等文化产品,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读入伍优惠政策和规定,取得良好成效。
  三、强化机制,完善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组织和保障
  各高校团委运用新媒体思维确定官方平台的功能定位,个性化命名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及时成立适应矩阵互动的新媒体平台管理机构,出台管理制度,设定分级舆情反馈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等,并实时更新各级数据库。我们通过收集学生在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空间表达的关注点、讨论点和需求点,结合校园的编辑组成员提供的实地信息以每周一报的形式,形成40多期《学生观察》,从而对全省学校系统的舆情动态有了基本的掌握。我们注重抓好新媒体平台联动,开展线上宣传与线下活动,鼓励大家对上级团学组织相关工作的信息积极转发;对下级团学组织有特色、有新意的活动及信息,鼓励向上级团组织新媒体平台推荐。我们重视建立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奖惩机制,如学校部对新媒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团组织和个人,通过赠送团徽U盘、《青年博览》、《创业天下》等团属文化产品和书刊进行奖励,同时也对一些新媒体建设滞后的团组织给予通报督建等。
锻炼成长在基层,青春梦想绽光芒――广西开展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团广西区委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精神和团的十七大精神,2013年7月,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广西区教育厅在全区14个设区市共42个条件成熟的县(市、区),精心组织实施了广西大、中学生“1+1”(1名大学生+1名中学生)基层培养计划,选派了一批优秀的大、中学生到基层团组织开展挂职锻炼,引导我区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练就本领、锤炼品格。
  本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以“锻炼成长在基层,青春梦想绽光芒”为主题,以践行“中国梦”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为契机,共选派了2000多名大中学生,按照学历层次以“大学生+中学生”组织模式,分别到户籍所在地乡镇团委挂职为乡镇(街道)直属团支部、村(社区)团支部副书记或书记助理,以“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培养模式,开展挂职锻炼。这既是中学中职团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也开创了青年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此举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日,《中国青年报》头版以“广西‘1+1’基层培养计划让青年学子接地气”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同时,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广西电视台、广西电台、广西新闻网等各大主流媒体分别进行了详细报道。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同志对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共青团广西区委‘1+1’社会实践很好,请再接再厉,请与教育厅联手深化活动”。广西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开展实施以来,不仅推进了我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而且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也得到了成长锻炼,养成了他们对团组织、对基层、对人民的深厚感情。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我们对广西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高度重视,明确目标,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1.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为确保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开展有目标、推进有措施、实施有保障,我们制定了明确的计划目标,并以可行的措施和安全的保障去扎实推进。
  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有三个目标: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在目标引导下,我们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在践行“中国梦”和建设美丽广西的实践中激发基层团组织的内在活力,为充分发挥大、中学生的智力优势搭建一个实践大舞台,引导大、中学生积极投入基层生产生活实践,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中真真切切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根据培养计划目标,我们为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制定了灵活可行的执行措施,并提供了周密的安全保障。措施要求学生记录其所见、所闻、所做、所感、所思,使学生带着要求去开展活动,带着问题去调研情况,带着职责去思考问题,带着责任去总结收获。同时,从自治区至村屯的层层安全动员、安全防范教育培训、人身意外保险、“大学生+中学生”的组合模式以及户籍所在地就近挂职安排,既确保了学生们的人身安全,又让学生们在实践锻炼中得到成长。
  2.积极实践,务求实效。为使学生们在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中得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我们采用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 组合模式开展计划,引导学生善于学习、积极实践。
  在岗前培训理论学习中,我们对学生们不仅进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的十七大精神等党中央、团中央最新理论成果和会议精神的教育,以坚定其理想信念,同时也教授了基层团组织工作、团队精神培养、安全防范措施、挂职工作要求等具体实用的工作内容和方法。通过岗前培训理论学习,提升了挂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认同。
  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中,重点开展了“三进三听”活动。统一安排学生在挂职第1周走进村屯(社区),听农民群众说民情、察民意,在挂职第2周走进企业,听创业青年说事迹、促发展,在挂职第3周走进农家(低保户),听农村孩子说心声、送温暖。此次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让学生提前“步入社会”,进行最生动的实践教育,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区情、团情,为青年学生搭建了良好发展平台。同时,提升了这些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了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造就了一批对团组织、对基层、对人民饱含深厚感情的青年学生骨干,真正实现了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思想引导。
  3.开拓进取,勇于创新。针对目前中学中职共青团工作和青年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积极探索了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式,进行了中学中职团建工作载体和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广西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从加强中学中职团建工作出发,深入学校调研,掌握一手情况,分析原因、谋划对策,借鉴高校社会实践优秀经验,结合本地各校实际,利用暑期课外时间,让中学中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安排在校大学生配对开展以确保活动效果,大胆尝试,积极创新了中学中职团建工作的载体。
  结合新时期青少年活跃、开放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1+1”基层培养计划以“大学生+中学生”的创新模式组合,在挂职期间安排一名大学生与一名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年长帮助年幼、先进带动后进、个体辐射群体的方式,成功实现“1+1&2”的效果。同时,安排大、中学生直接到乡镇(街道)直属团支部、村(社区)团支部任副书记或书记助理职务,不仅为农村基层团组织配备了高素质的实用人才,也为挂职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引导大、中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创新尝试。
  二、几点认识和体会
  1.开拓创新是前提。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青年成长发展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青年的特点,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积极创新中学中职团建新载体,探索青年成长发展新路径。通过实践探索,找到新载体,发现新模式,适应新特点,取得新成效。
  2.调查研究是基础。计划启动之前,我们分别对青年学生的时间安排、成长需求以及基层团组织、企业、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征集了不同地区、学校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综合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制定了周密可行的计划方案,确保计划取得实效。
  3.精心组织是保证。鉴于计划在自治区至村屯的多个层面上推进实施,我们进行了精心组织,其中包括目标制定、理论培训、实践安排、安全保障等全方位、全过程组织部署,保证了青年学生参与计划有目标、实施计划有措施、开展计划无风险、结束计划有收获。
  4.整合资源是关键。计划的实施涉及了多层级、多方面组织,我们充分发挥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经过层层动员和资源整合,取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构建了上下一心、多方支撑的工作格局,确保了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实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共青团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学生实践锻炼、成长成才工作。
  1.总结和提炼“1+1”基层培养计划活动的成功经验。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学生变化,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青年学生和社会实践之间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在深化传统工作品牌的同时,探索创新中学中职团建工作新载体和青年学生成长培养新模式。
  2.以总结“1+1”基层培养计划为契机,推动实践工作。着力把其打造成为我区共青团服务青年实践工作的新品牌,并不断深化、创新、完善,推动这项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其下一步在全区范围的全面实施。
  3.在参与学生中选树一批积极实践、甘于奉献的先进典型。挑选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见解的调研报告和实践心得,通过座谈交流、汇编宣传等形式,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成才观,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践行“中国梦”的基层实践中。
 相关链接:
中国共青团网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        E-mail:
地址:中国北京前门东大街10号    邮编:1000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绕主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