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形容毕业的成语像一个渐行渐远的句号成语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渐行渐远的日子
TA的每日心情无聊 14:54签到天数: 3 天[LV.2]偶尔看看I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好久没有上这里来写文章了,但是还是会经常来这里看看文章,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看着那些文章有着和作者一样的感触吧,都是伤感的人。
  曾经有一段时间,到这里来看文章的时候,总觉得那些伤感的文章已经不适合自己了,看着也没什么感触了,曾经想,自己或许不会再来这里看那些文章了吧。
  现在,再一次回到这里,觉得要留下点什么了,这一段时间,少了她的陪伴了,我也只能一个人静静的呆着,有什么难过,伤心也只能自己扛着,因为,我的难过都与她有关,自从上次联系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络了,不是我不想联系你了,是我不能联系你了
  你说“有点累了,想闲闲 ,不想工作就结婚!”
  我跟你开玩笑说“ 就是在你空间啊,经常评论你心情的那个,说什么老婆什么的那个”
  你说“他愿意娶,我就嫁 ”
  看到这里,真的有种心痛的感觉,但是还是忍住了,强忍着心里的难过,对你说“真的吖,那就嫁吧,我觉得他会娶你的 ”
  你说“我想嫁,不代表他肯娶的 等他明年退伍,考虑去待待”
  说到这里,我也觉得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或许,我们就只能这样了,像你说的那样,或许是我们有缘无分吧。这些天,就一直在想,半年前,如果不是那件事,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了吧,有些事,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事,也许是一个转角,也许只是一个转身。但是,就让我们都错过了彼此,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陪在你身边,漫步在乡间小道,淋着小雨,却聊天聊得津津有味,让雨滴打湿了头发,却丝毫不在意;坐在小院里,一起看星星数月亮,还要不断的挥着双手赶着蚊子;在大街上,我们一起走过那些我们认识的时候走过的路,吃过的小吃店,你不断的埋怨我怎么吃那么点;晚上在广场,坐着吃着东西,听着彼此讲着那些过往的事;为了去看一下高中你常一个人去的那些山,那些水,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六点不到就起来,走上几个小时上山;在家的时候,虽然不是很会做菜,但是还是去买菜,洗菜做饭,为了让你尝一尝我做的饭菜……
  那时候,你知道不知道,你每次发短信,到空间留言说想我了,我心情是多么的激动;每次,你有什么事要找我帮你做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开心,因为你有事都能想到我;每次,你说要回来玩的时候,我会在你回来的前几天高兴的睡不着,规划好你回来的那几天的行程,不浪费一点时间,因为,每一年,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那么一两次,时间也仅仅只有那么三天,不想浪费见面的每一次机会;每一次,送你上车的时候,都一种冲动,去买票,然后跟陪你一起坐车,陪在你的身边。
  别人总是在说,要好好珍惜你拥有的,一旦失去就弥足珍贵,可是,我也珍惜过,但是结果还是这样,所以,有些事,有些人,不是说珍惜就行了,不是我的,不管怎么珍惜,也不会变成我的。
  那些渐行渐远的日子,画上了最完美的句号,I miss you,forever……
TA的每日心情擦汗 20:48签到天数: 1 天[LV.1]初来乍到
我想你,永远。。。很骚情嘛{:soso_e120:}渐行渐远的那些翻译大家
原标题:渐行渐远的那些翻译大家
民国才女杨绛。翻译界大家郑永慧。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爱人戴乃迭。郑永慧译作《娜娜》。译坛孤鹤傅雷。(上接B12版)翻译与创作并举的女翻译家进入到近现代,活跃着一名女性翻译家。她不仅翻译外文著作,还自己写小说、散文,创作话剧,堪称“翻译与创作并举”。并且,这种创作特点还深入到了她的翻译风格中,以更风格化的语言翻译作品。她就是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杨绛。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的兴趣转向了翻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她的翻译代表作为《堂吉诃德》,于1961年开始翻译。当时,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并通读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西班牙文学史以及《堂吉诃德》的一些研究成果。之后,她开始翻译这本著作。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绛译的《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由于自己有大量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翻译风格。而且,她还认为,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他们也不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太大。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细节。如她曾经举出了《堂吉诃德》中一句话的三种译法。第一种译法:杜尔西内娅在这个世界上会更幸福更有名,因为曾受到您的称赞比了世界上最雄辩者所能给她的一切称赞。第二种译法:您对杜尔西内娅的称赞,盖过了旁人对她的称赞,能为她造福扬名。第三种译法:杜尔西内娅有您的称赞,就会增添了幸福和名望;别人怎么样儿极口赞誉,也抵不过您这几句话的分量。杨绛认为,第一种翻译按原文直译,语序和标点都严格遵循原文,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二种译法虽然将长句断开,并且颠倒次序,但并没有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只有第三种译法,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虽然也不是完全忠于原文顺序,但最忠实原义,且通顺畅达。可见,借鉴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杨绛的翻译更游刃有余,译文充满了人文色彩。“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提到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或者民国的翻译家,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傅雷。稍微年轻一点的读者,知道傅雷多半是通过《傅雷家书》,这部感动了数百万中国人的书信集其实和翻译没多大关系。说到傅雷的翻译成就,作为法文翻译的巨人,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万字的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人物。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当代翻译家罗国林在谈到傅雷时讲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他最好、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当然是《约翰·克里斯朵夫》,因为这本书先出了中译本之后又出了修改本,应该是他最好的作品了。从书的内容看,他翻译讲究的神似而不是形似,虽然傅雷关于翻译的理论不多,但‘重神似而非形似’是他最核心的观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傅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真正做到了这点,可以说是傅雷最好的作品。”翻译家许钧也认为,“傅雷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出了作品的生命。”举个例子,在《约翰·克里斯朵夫》当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他自己感觉是个被误认的天才”,傅雷把这句话翻译成“他自己感觉怀才不遇”,这就没有硬要按照原文来译,而是用了中文的成语。曾经有人看过后,认为傅雷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意思有细微的改变。但拘泥于原文的译文是没有生命的文字,用中文的成语恰当地对原文进行润湿,往往会让译文更加神似。另外,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傅雷之于中国翻译史的意义,在于他将整个法文的翻译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他的翻译质与量并重,至今无人能够代替。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有的译本在某些细节的翻译上,在准确程度上超过了傅雷译本。但论综合成就,论法文原文在中文意境中的重现,仍然没有任何人成就超过了傅雷。比肩傅雷今天,翻译界早已将郑永慧视作法文翻译的大家,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翻译的泰斗,其成就可与傅雷比肩。但何曾想到,60多年前,郑永慧的翻译,还因为有傅雷这颗珠玉在前,受到了不少出版社的冷落。郑永慧出生于1918年,祖籍广东香山,生于越南海防。1942年,郑永慧在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历任助教、讲师。郑永慧其实是一个笔名,他原名郑永泰,取“永慧”之名,是为了感激妻子。郑永慧之子郑若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亲往往每天要译至深夜,母亲总是在旁服侍,还做宵夜慰劳。父亲为感激妻子,特取母亲邓慧群名字中的“慧”字,组成译名“郑永慧”。这个不是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他翻译的第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苏城舞会》、《猫打球商店》和《钱袋》三部全集。不过,由于傅雷也在翻译巴尔扎克,当时国内的巴尔扎克译本几乎全是傅雷版。事实上,就在郑永慧完成上述三部巴尔扎克译稿后,出版社却不敢出版。原因是当时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很受读者欢迎,尽管这三部小说傅雷尚未翻译,但出版社却也不敢出版郑永慧的译本,怕引起傅雷不安。不过,时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的李采臣欣赏郑永慧的译文,将其推荐给了国际文化服务社,郑永慧的译本才得以出版。从此,他就走上了翻译之路。随着翻译作品越来越多,郑永慧被认为翻译成就比肩傅雷。他逐渐意识到,法文翻译要做到“信”很不容易。一次在翻译《高龙巴》时,郑永慧发现傅雷的旧译本中,由于理解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发挥性注解而“任意删削”的错误达到几十处。郑永慧纠正了这些错误,并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世界文学》上。在文章结尾,他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郑永慧一生共翻译40余部共600多万字的法文作品。法语翻译家余中先对郑永慧有这样的评价:“我曾翻译过梅里美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之前都已经由郑先生翻译过了,所以仔细研究了他的译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夫妻一起,翻译《红楼梦》在中国的民国翻译家中,有这么一位奇人。他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后赶赴国难毅然回国入川。同他一起回国的,竟然有一位英国太太。两人在英国相识,因对中国传统文学共同的爱而结缘,最后一起翻译出了《红楼梦》。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宪益出生于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当过淮安知府,八个儿子都留学国外。杨宪益的父亲留学归来后,成为了天津中国银行的行长,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家之一。进入私塾后,杨宪益每次考试,都考第二,从不考第一。老师说,你稍微读一读书就会考第一了。杨宪益却认为,考第二还是第一都没什么区别,能多看书才是真的。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性格,杨宪益的译文既不失严谨又生动活泼,这种风格最适合翻译中国明清小说。杨宪益的爱人戴乃迭女士,是他在牛津的同学。戴乃迭,1919年生于北京一个传教士家庭。7岁时返回英国,进入教会学校。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学习法国文学,后转攻中国传统文学。杨宪益和戴乃迭在牛津相遇,因兴趣相投,逐渐走到了一起。当他们决心结婚之时,戴乃迭的母亲激烈反对,但这并未能阻止两颗热恋的心。杨宪益在翻译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和夫人一起,翻译出了《红楼梦》。上文所述的翻译家都是外文翻译成中文,而杨宪益的成就,则是将中文向国际输出。他选择了《红楼梦》,这本被很多人看做“不可译”的小说。翻译《红楼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曹雪芹在原著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一个中文环境长大的人都不见得能够懂得全部的意思,何况翻译给外国人看了。当时,流传甚广的《红楼梦》译本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总的来讲,杨宪益的翻译风格是充分还原原文中的信息,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对于《红楼梦》中的很多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前者原汁原味,后者避开了西方人不易理解的“红楼”的意象,换为“石头”,是一种妥协。杨宪益的才华,他与英国夫人的合作,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他在牛津的师兄钱锺书则认为,杨宪益是当时在牛津为数不多的十几个中国人中,“唯一还可以谈一谈的”。时至今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仍是西方学者了解该书最重要的译本。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毕业了,我的大学. ——2007级 邓沙. 毕业,就像一个大大的句号,从此,我们告别了一段纯真的青春,一段年少轻狂的岁月,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毕业了,我们被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了,我的大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猜你感兴趣
&热门空间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的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