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天气软件最准确预报准不准说明文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阅读附答案(2016年杭州市中考)_说明文阅读_作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阅读附答案(2016年杭州市中考)
&&&&&&&&&&★★★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阅读附答案(2016年杭州市中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7:55:36
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 人们渴望预知天气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天有不测风云”,精准预测天气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基本原因是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大气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有个生动的比喻:“巴西丛林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以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飓风。”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蝴蝶效应”。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人们对天气形成初始状态的观测,总是会有某些误差,而哪怕是很小的误差,也会使预测的 结果大相径庭。&&& 各种复杂地形也会给大气运动带来影响。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受到太阳辐射后温度上升,尤其是夏天,它便成为高空大气环流的一个热力源;当气流经过时,要么从上面越过去,并被加热,要么从旁边绕流过去,从而形成天气系统比如西南涡等,这些,使得整个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 何况,不同 的天气类型,预报准确率差异很大。像高温、寒潮、梅雨这些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的天气,& 预报准确率就比较高。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和最高、最低,温度预报,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但有些天气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例如强对流天气,也就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冰雹、强降雨、强雷电、龙卷风等,预报准确率就非常低。&&&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预报的难度当然就增大了。这如同玩拼图:如果只有8个板块,儿童也能拼出来;如果是800块,成人可以拼出来;但如果是8000万块,甚至更多,那“神”也都无法拼出来了。&&& 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预报手段的改选,天气预报准确率正在不断提& 升。英国气象局正在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模型,气象人员可以利用它发布面积仅为1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预报。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即时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届时,气象学家发布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时,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能预报温布尔登所在的伦敦东南部的天气,而可以把精确度定在比赛场地500米的范围内。12.为什么说精准预测天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分)答:&&&&&&& 1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在随机性的多重影响下,任何一种预测结果,都是要担风险的。(“风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 (2)可见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也是个爱添乱的“捣蛋鬼”。(“捣蛋鬼”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14.文中画线句写了有关温布尔登网球赛天气预报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答:&&&&&&& 15.下列诗句描写了不同的天气,预报这两种天气类型有难有易,请运用文中相关知识分析。(4分)&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答:&&& 12. 大气运动自身具有随机性;各种复杂地形会影响大气运动;对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准确率有很大差异。13. (1)“风险”具体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意味着预测失败。(2)用“捣蛋鬼”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大气环流形势变得十分复杂。14.具体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人们可以获取更小区域内精确的天气信息;使说明内容通俗易H,更具吸引力。15. 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所以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所以预测容易。
阅读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 下一篇阅读: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天气预报不准的7个原因
&&&& 今天看一位老前辈写的这篇东西,深有同感,做预报员的这半个月内,有成功也有失败,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有用的东西进行总结,不断的把自己的预报水平提高,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收藏下,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提供个方向,同时也让广大朋友们,多多了解这一行业的局限性以及每一位预报员的辛勤劳动,从而多多支持我们,理解我们~&&&&&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
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 能 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乳交融着。 (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蛮有意思~)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嗯,这个我有深刻体会,就在我们市区很小的范围内,在马路的另一边是下着雨的,而我们这里却是阴天无雨的~还有一次黎川山区降下暴雨,而我们分毫没下~)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呵呵,最高兴的是,马上就有台风要经过抚州了,很兴奋的一说,但是各家数值预报还是有差异的,有的说会从上饶走,有的说会从抚州,期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绝对的!唉,经典)&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是啊,刚开始预报没有任何经验,就要预报精准的雨落区和温度,真的感觉跟赌博似的,不过经过这么久终于有点感觉了~)&&&&&&&& 兄弟姐妹们,我们都要好好加油的,为伟大的~咳~咳~气象事业奋斗!(不要吐我啊)哈哈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分享一只肥妞
!娜娜求家人
眼泪的错觉?
素颜聊一会儿吧。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您好,分享的企鹅
为什么天气预报经常不准?
Q:为什么天气预报经常不准?A:天气预报属于预测科学,从科学规律讲,预测科学不可能完全准确或者永远准确。现在的科技水平,特别是对整个大气,甚至对现在整个气侯系统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天气预报不可能完全准确,肯定会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小编有时候提醒大家隔天要降温,但是隔天还是那么闷热,这真的不是小编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到底难在哪里?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正是由于大气的千变万化,人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和掌握大气运动规律。对天气情况进行诊断预测,其准确性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呈逐步精确的趋势,准确率不断提高,但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准确。就像医生看病一样,以前只是单纯地靠把脉等诊断,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CT、B 超等科技仪器,准确性大大提高了,但仍会有不准确的情况出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仍有薄弱环节总体上,目前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相对薄弱。我国气象监测能力还不适应预报预测和服务的需求,一些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往往捕捉不到,以至于漏报。虽然有时候不准确,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到2017年初,广州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率将由92%提升至98%以上,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由84%提高到88%,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或超过95%,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提前40分钟左右发出。昨日,《广州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经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广州市气象局局长梁建茵透露,为提高预报时效,“天河二号”会派上用场。广州市气象局计划用2至3年时间,实施“广州气象惠民工程”,实现“从被动防灾减灾向主动风险防控、从传统式服务向智慧型服务、从单向信息推送向交互式联动”的“三个转变”。此外,根据《方案》,广州将推进街(镇)气象防灾减灾网络联动机制建设,街(镇)一级承担气象等预警信息的接收、传播和反馈工作,并将气象服务进网格纳入基础网格的入格事项。广州将加强直通网格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自动化水平和针对性,保障预警信息“发得出、传得畅、收得到”。直通式渠道主要包括语音外呼、自动传真、手机短信、专用网站、甚高频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六大渠道,服务对象包括联动部门、重点行业、专项服务对象、应急责任人、信息员、网格员以及学校、医院、工地、公园、交通要道、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和社区网格等。如何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天气监测能力,升级改造雷达系统;重点引进和开发更准确的预报模式;加强“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提高预报时效;提高预报员能力,加强队伍培养。今后能否分区域预报空气质量?技术上可以实现天气预报同时覆盖空气环境质量预报,在不久的将来,分区域预报和预警也可以做到。来源:广东天气、南方都市报更多资讯请关注“广东发布”微信公众号(gdfabu0710)↓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
13:56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Spider&&
&&&预警频发命中率不高&&再也不相信预报了?降水概率不靠举手表决&&入汛以来,北京市民频繁收到关于暴雨的预警信息,仅7月8日当天,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蓝色预警分别发布了4次;据市气象台统计,今年入汛以来,各类气象预警累积发布42次,比去年同期的29次多出13次,其中包括雷电预警19次、暴雨预警20次、高温预警2次和冰雹预警1次,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暴雨预警,今年差不多两天一次,去年只有3次,今年是去年同期的近7倍。
&&有细心的市民发现,虽然气象部门频发预警,但预报中的狂风暴雨并没有来或强度没那么大。以7月8日的预报为例,当天北京市召开防汛工作新闻通报会称,7月9日、10日北京将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降雨量将达到暴雨到大暴雨量级,局部地区降雨量有可能超过250毫米,并提醒市民尽量减少出行,有条件的单位可错峰上下班。当天北京市政府还为此召开常务会议,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天气应对作紧急动员。事实又如何呢,之后两天虽然北京迎来了降雨,但雨下得稀松平常,和今年入汛以来的多数降水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也没有闹出什么大的动静来,不少人慨叹又被气象部门涮了。&&再也不相信预报了?&&气象预报到底准不准呢?网上有一个“我再也不相信……”的句式,被使用最多的就是:(1)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2)我再也不相信天气预报了。其实说第一句话的人并没有就此规避爱情,而说第二句话的人也没有从此放弃关心第二天的天气预报。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有不测风云”与“天有可测风云”并存的年代,预报对了,大家记不住,预报错了,大家忘不掉。曾有一位从事天气预报的气象专家这样说,天气预报,就是八分把握加两分冒险,有时等于十分精彩,有时等于十分可笑。&&台湾的一位气象学者在其最后一部著作中留下打油诗:昨天报雨今日晴,预报错了得骂名;今天报晴明日晴,预报对了骂未平;可怜天气预报人,终生被骂上天庭……&&在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动力专业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看来,天气预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预测科学提供的是一种概率较高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长期工作在气象预报一线、曾任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主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表示,如果公众了解预报制作的过程,了解预报中的复杂性,就知道要求它绝对准确是不可能的。&&降水概率不靠举手表决&&网上有帖子称,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如果说降水概率是70%的话,那就说明当天参加会商的10个天气预报员里,有7个是举手同意会下雨的;还有网帖说,气象预报员更多的是看云识天气、掐指一算、灵机一动,预报就出来了。&&“天气预报是一门严肃严谨的科学。”在李泽椿院士看来,网上的这些帖子内容恰恰说明了大众对天气预报工作还不了解,事实上进行天气预报是一个复杂的智力过程,他介绍说,目前做的天气预报主要是数值预报,是根据大气中变化的微粒,计算出大气未来状态的变化,最终加上预报员的实战经验。目前天气预报的核心工具是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条件,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再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方程组进行求解,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作为预报员个人来说,他要认真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仅中国气象局的系统就有三万多个自动站的资料汇集到信息中心,预报员如果对某一个地区感兴趣,可以调动相关资料,天气雷达每6分钟扫描一次,气象卫星每15分钟就传回一张图,这些信息都需要预报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合乎科学规律的结论。&&李泽椿表示,因为人类对大气运动中的规律尚未全然知晓,设计的任何方程只能是求得近似,初始的观测数据除了不准确之外,还有不完整的问题,例如青藏高原上的观测资料就很少,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增加16倍,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再次订正。&&预报就像大网捞小鱼&&去年台风预测全球第二三天预报是世界水平&&在进行天气预报的过程中,影响最后结果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此外,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事天气预报工作多年的李泽椿感慨,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而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去年台风预测全球第二&&目前国际上准确率及时效性较高的欧洲天气数值预报在1973年成立之初,最多能够预测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经过40年发展,现在的数值预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平均每10年增加1天有效预报。但有些小概率的天气现象,比如龙卷风,预报的难度是很大的,甚至提前20分钟预报出来就堪称完美状态。&&在我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进步很大,2012年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100公里,略逊于美国,优于日本;2012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6.5%,连续五年高于85%;最高气温24小时预报准确率74.1%,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80.1%,均为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国气象台会报出未来一周天气走势,这种情况放在十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在电视中发布48小时以上的预报信息都需要层层审批,随着预报科学不断发展,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数值预报时效能够再提高两天,这意味着预报员可以提前9天预报大范围的环流形势。&&&&三天预报是世界水平&&在普通人眼里,天气预报有那么高的准确率吗,对此宋英杰表示,他经常听到有人问他类似问题,“其实对不同气象要素和项目的预报,准确率存在很大差异,如‘明天会下雨吗’与‘明天会下暴雨吗’在气象员听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只需要定性,晴雨预报即可解决,目前我国晴雨预报的准确率达到85%以上,也就是说预报的内容八成是准确的,而后一个问题需要定性加定量,这样的预报难度就比较大,存在错报的可能性。”&&有关数据支持了宋英杰的上述观点:目前人类对暴雨的监测与预报还有很大困难,国际先进水平一般也只能提前30分钟到1小时作出准确预警,目前,美国对24小时内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在22%左右,我国24小时暴雨预报的准确率是16%左右。&&李泽椿也认为我国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并不差,“以晴雨天气预报为例,还是比较准的,我国头三天的数值预报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不大,而再往后,差距显现,所以才通过不断更新的滚动预报尽可能地弥补。”&
上一篇:&&下一篇:
&&投稿:baoliao@kaixian.tv&&合作:webmaster@kaixian.tv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2、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4、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5、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五天天气预报准不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