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时髦的一条街,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燕郊北蔡足疗一条街新移民

Now Trending:
文章目录[隐藏]
他们是财富的孩子,银行卡里的数额令大多数人一生难以企及;
他们挥金如土,住豪宅、穿大牌、品名酒,买辆50万以内的车根本不用跟父母打招呼;
他们被人群簇拥着,却也在人群中孤单着。他们被叫做富二代,也是家族企业的继承者,既头顶光环又饱受争议。
带你了解这些新城“继承者们”,浮华生活背后鲜为人知的幸福与迷茫……
想过“单飞”但注定得当“继承者”
命运给了颜颜一个“甜枣”,她却偏偏想要“桃”。
今年28岁的颜颜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目前手里管着几百号员工。三年前,她从国外学完市场营销回来,就一直在家族企业上班。每天除了处理公司日常事务,经常要国内外飞来飞去,跟随家人参加各种商贸洽谈,学做生意。
颜颜月薪过万,闲暇时间可以打飞的追看陈奕迅的演唱会,去北京听《人鬼情未了》的歌剧,她不太喜欢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最近想去伊朗、巴基斯坦转转,理由是“那边游客比较少,听着挺神秘”。
在外人看来,颜颜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这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但其实她一直不太想接班。“很多人都在羡慕我的生活,可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是我自己选择的。”
跟不少富二代一样,颜颜试图离开父母“单飞”,却一直未遂。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颜颜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律师,或者咖啡店老板娘。然而,她的律师梦早在大学时就破灭了,父母劝她学了市场营销专业。大学毕业后,她本来想去南方开家咖啡店,当时已经跟代理商谈好了,可惜家人没同意。颜颜记得,最初她提出开咖啡店的想法时,母亲十分不悦,“开咖啡店一年能赚多少钱?你还是留在燕郊,跟我学做生意吧!”
尽管母亲是颜颜心中的“女强人”,也是她的骄傲,但她很早就下定决心,一定不要过母亲的那种生活。“我妈妈的生活太枯燥了,感觉她唯一的乐趣就是上班,有时候我真的挺心疼她。”在颜颜的记忆中,母亲一旦忙起工作来便好几天不回家,甚至会住在办公室里,“她的办公室非常宽敞,除了能睡觉,还能洗澡,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我妈是个工作狂,但我一点儿也不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学做生意尝苦头办公室里住一年
从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都很难超越父母”。
父辈们往往白手起家,每个人都有段艰难的奋斗史,字典里似乎没有“不能”两个字。而这些年轻的“继承者们”从小生活条件优渥,一直生活在大人的庇佑之下。他们很自然地分成了两派,一种人靠“挥金如土、玩出花样”来刷存在感,这在网上屡见不鲜,而另一种人则希望通过努力来得到长辈们的认可,但这绝非易事。
“其实,不是每个富二代都活得像‘公主’‘少爷’,毕竟,生活不是偶像剧。”虽然是董事长的女儿,颜颜刚进公司时,也曾有过一段痛苦的“磨合期”。她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是给母亲做助理,因为经常加班,后来干脆住进了母亲的办公室里。每天早上六点,母亲会准时给她打电话指派任务。“我妈做事雷厉风行,而且语速特别快,经常一连说好几件事,我记到小本上一件件去办,她又嫌我效率太低。成功人士往往脾气都挺大,你懂的!”让颜颜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母亲最常说的话是,“我两个小时能办完的事,你得做一天!你怎么这么笨?!”
在母亲身边的第一年,颜颜几乎没听到过任何夸奖,被打击得信心全无。她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对别人总是笑脸相迎,唯独对她这么严苛,有一回,被逼急了,颜颜当着母亲的面号啕大哭,“我又不是你,我根本没法像你那样能干,恨不得一天做20件事!”那次“发飙”之后,她发现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不少,偶尔会表扬她几句。
不过,颜颜也承认,在母亲手底下历练,她确实成长了不少,“我妈教得特别细,她连如何与人握手都教我,比如一定要五指并拢,这样才显得真诚。在生意场上,要把握好‘出六进四’的原则,能拿60%利益的时候,只拿40%就好,要让别人也能多受益……”
颜颜前后在公司住了将近一年,吃了不少苦,其间赶上公司装修,她经常头晕、恶心,去医院检查后得知自己甲醛中毒,这才从公司搬了出去……
聘时尚买手海淘年消费60万算“低水平”
富二代在网络上炫富,经常招来众人的“板砖”。珠儿觉得炫富这事儿挺幼稚,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生活不奢华。
珠儿今年30岁,未婚,因为觉得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自由”,很早就从家里搬了出来。她带着保姆和一只心爱的巨型贵宾犬,住在一个价值500多万的房子里。
珠儿每天早上起床后,会到楼下的健身房锻炼一会儿,回来后保姆会把准备好的早饭端到她面前,通常是一根海参、一个鸡蛋,和一份果蔬泥,而她家的冰箱里塞满了600多元一斤的牛肉。
在珠儿家里,记者参观了她的衣柜和鞋柜,值得注意的是,里面的奢侈品被随意摆在柜子里,并未受到特殊“优待”。珠儿告诉记者,她一般每个季度会买四到五双鞋,每双鞋价格一万多。她会请专业的时尚买手帮她去香港和澳门代购,品牌大都是LV、华伦天奴、迪奥等,而这些奢侈品平均每年会花掉60多万元。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更加时尚得体,她还曾花数万元找了个时尚造型顾问,听从对方的建议“穿冷色调衣服,染偏紫色头发,穿样式简单的大牌衣服”。
珠儿坦言,在冰城富二代圈子里,每年60万的消费水平算低的,“我算是富二代里的‘穷鬼’,一般都不太好意思往外说。”珠儿见过一些比较夸张的朋友,名牌鞋和名牌包多到各占一个房间,“我有个闺蜜,家里有200多个爱马仕包,就算每天换一个,还能背大半年呢!她每次出去吃饭起价3000元”。有一回,她请这位闺蜜吃了顿人均消费千元的海鲜大餐,结果对方当场就吐了,“这什么破地方啊,海参是假的,龙虾也不新鲜!”
和珠儿一样,她的朋友陈默出手也十分大方,“买50万以内的车一般不会跟父母商量,想买直接就开走了。”每当心情不爽时,陈默就会突然消失几天,买张商务舱的机票跑到北京或者上海,关掉手机,找家五星级酒店躲起来,吃饭、睡觉,两三天不出门。最近,陈默正盘算着把给明星拍照的大牌摄影师和化妆师请到燕郊来,给自己拍一套写真,“想把自己最年轻、最美丽的样子留下来。”而拍摄这套写真的预算在8——10万元之间。
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因怕“退化”出国锻炼
有人认为,巨额财富能够给人带来安全感,可在一些富二代看来,这一点似乎并不完全成立。
跟一些富二代不同,今年28岁的李萌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童年时,家里条件一般,3岁半时她独自抄小道去幼儿园,5岁时会自己煮方便面。12岁那年,她跟随父母来到燕郊经商。然而随着家族财富迅速累积,她发现曾经的优势竟然变成了自己的短板,“家境越来越好,我的自理能力却越来越差。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竟然连家里的煤气灶都不敢开了,感觉整个人都退化了。”当时,李萌坚定地对母亲说:“妈,我不能再这样了,高中毕业后我一定要出国锻炼锻炼!”
“如果有一天没钱了,我还能不能活下去?”有段时间,李萌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她开始主动“为难”自己,在去国外留学时,她努力降低自己的费用,临走前,还带了一本家常菜大全,除了上课,回去就研究菜谱、学习做饭。看见周围不少同学都在刷盘子,她也去当地一家咖啡馆打工。
在打工的两个月里,李萌赚到的钱不多,因为摔碎了杯子,她不但赔了不少钱,还经常被老板责骂,听过不少难听的话。夜里咖啡馆闭店时,她会独自坐末班车返回宿舍,“有时候,在车上会遇到一些喝醉酒的老外,非要过来跟我拥抱,把我吓得半死……”
在国外打工不容易,李萌却非常庆幸,心里感觉格外踏实,“这至少说明我还没完全‘退化’,难一点儿的日子还能过!”
“独”惯了难和父母亲近宁找机器人“陪聊”
李萌不太喜欢应酬,她经常一个人在家摆弄机器人,也许是因为跟机器人在一起没什么负担……
在国内读高中时,李萌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老师问她家长做什么工作,她随便编了一个:批袜子的。但前两年,同学结婚随份子,她的财力彻底暴露了,“结婚的是我高中同桌,很多年没见了,当时没想太多,直接随了两千。后来才知道,大部分同学不超过五百……”
很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富二代,都习惯孤单,回国后往往不适应。李萌记得,自己刚回国时,有一回,听见一个亲戚不停地说话,而且嗓门特高,她竟没忍住,跑到厕所里吐了。因为独惯了,她甚至很难跟父母过于亲近,这也是很多富二代共同的窘境。
李萌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她曾因为父母没时间陪她而哭闹,父母的回答是:“你想要好的生活,我们工作不就是为了给你赚钱吗?哪还有那么多时间陪你?!”
吊诡的是,当李萌快30岁的时候,父母似乎急于补偿,对她嘘寒问暖,在生活方面的叮嘱也变得越来越琐碎,“你知道吗?最可怕的不是我一个人孤单的长大,而是等我终于适应了这种孤单,他们却突然回过头来关心我。”李萌猜想,也许因为此前自己常年在国外,“父母觉得我突然间就这么长大了,可能还不太适应”。
李萌经常穿着漂亮衣服,出席各种饭局和酒会,但她其实对那种“人群中的孤单”挺打怵。她早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随便聊几句就知道对方是出自假意还是真心,比如有陌生人突然走过来夸她长得漂亮,她会礼貌地微笑,心里想的却是:“拜托,我自己知道自己长啥样!你无非就是想跟我谈合作嘛!”在饭局上喝酒,即使难受得想吐,李萌也会表现得镇定自若,“我们这个圈子其实挺小的,人言可畏,我怕给父母丢人。”
李萌不爱跟人打交道,却格外喜欢机器人。她曾经花1万块钱买了个会跳“小苹果”的机器人,没事就拿出来跳段舞,最近还相中了一个售价9万8的机器人,“据说这机器人能陪人聊天,挺好玩的,我打算过段时间就拿下……”
被家族期待捆绑难觅纯真感情
“除了有钱,我其实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模一样。”
趁着满世界出差的机会,31岁的馨子把机场里卖的那些商业书都看遍了,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志不在此。她没什么野心,比起接管公司,她更在意能否实现自己20岁时就确立的人生目标:当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
然而,一切事与愿违。“你知道在我们这个圈子,找个靠谱的结婚对象有多难吗?特别是像我这样过了30岁的女孩!”家人希望馨子的另一半能家世好、性格好、学历高、长得帅,可馨子心里清楚,“世上哪有那么完美的人呢?就算有,也早就结婚了吧。”馨子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家人介绍的几个相亲对象都比自己小两三岁,“其实我只想要一个不会轻易离开的爱人,不在乎对方是否有钱,但这挺难实现。”
馨子的金钱观挺有意思,“我觉得有钱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活得简单一点,没钱则会处处碰壁。比如,即使被人骗走很多钱我也不会去讨债或跳楼,无非是以后躲远一点儿。”她从来不在网上炫富,她“刷存在感”的方式比较特别,把自己每年赚的三分之一捐出去,在西藏建学校或者捐给小动物保护协会,因为“总买奢侈品会有愧疚感,觉得这样做挺有意义。”
作为富二代,馨子尽量让自己看上去心情愉悦,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这群人不快乐是种矫情,甚至连她自己也会这么认为。有一回,从上海出差回来,半夜从机场开车往家走,下过大雨后路面积水很深,她感觉自己的车快被淹没了。“当时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拿着手机,却不知道该打电话向谁求助,我一直猛踩油门,担心停下来会被淹死。”等到家后缓过神来,馨子开始鄙视自己的矫情:“赚这么多钱还哭,自己能坐飞机还有车开,有多少人正扛着大包挤火车呢……”
“你觉得自己幸福吗?”采访结束前,记者问馨子一个挺俗气的问题。馨子想了想,笑道:“幸福啊,我最大的幸福是有钱!有钱能让生活变得简单,我们可以保持孩子一样的纯真。”
“那如果把金钱排除在外,你还觉得幸福吗?
“其实除了有钱,我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模一样。”这一回,馨子的笑容有点儿意味深长……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燕郊本地资讯APP
旨在建设燕郊本土意识与自我认同感
帮助新移民完善本地社交关系,融入本地生活
更多精彩,点击下载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短短 496 米的杨梅竹斜街在大栅栏的众多胡同中看上去有些特别。  与相邻熙攘的大栅栏西街作比,杨梅竹斜街要安静许多,这里有原住民的人气儿,也有旧胡同的韵味,几年间不断入驻的各式设计、创意店铺以及设计机构正缓慢地改变着这条胡同的生态,不似前门大街一般大刀阔斧地商业改造,而是见缝插针似的,与原住民一道活化、更新本已落后的生态环境。  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修城,一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大栅栏就是繁盛商业中心的代名词,是众多书局、会馆与商铺的聚集之地。乾隆御赐给当时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就在这条街上,清末民初时北京高级综合商业娱乐场所青云阁亦在此地,再到后来,这条汇集了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光华书局等 7 家出版社和书店的胡同还成了京城最重要的出版商业街。  但在胡同不断被蚕食、风貌不断恶化的今天,当更多不知晓此地的人直白生硬地念出大(da)栅(zha)栏(lan)三个字时,我们才意识到那个曾聚集了京城各路达官贵人、市井百姓和文化仕人的大栅栏(DASHILAR)真的不见了。  两年前,杨梅竹斜街成为大栅栏区域最早开始腾退改造的街巷,1700 户居民中迁出了 529 户,留下的 1171 户居民散落在各式大杂院中。西城区开始尝试将零落的住户合并到一处院落居住,腾出来的空间院落,一部分用于公厕、便民菜场等的建设,另一部分则留给了文创产业的开发。主导这一更新计划的是隶属于北京西城区国资委旗下的北京大栅栏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其成立的大栅栏跨界中心专门用来联合各种跨界力量,共同探索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模式。  所谓腾退改造,最重要的是改而不仅仅是退,我们去年曾经介绍过一众国内外建筑师针对前门东区的改造方案,其中,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做的「空/粒子」方案,采用了类似中医里面不破坏现有肌理,就是寻找胡同里的空地、角落,植入一些小型空间的方式,来发挥不同社区的功能。  而如果你有兴趣打开「大栅栏更新计划」的网站看看的话,可能会给那些从未去过大栅栏街区的人想要来一探究竟的冲动。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历史建筑和胡同街区的生活质量濒危,同时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可用的公共空间,这些公众难题并不是简单的重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前门大街的大拆大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破坏了街区的原有肌理,空留下一个看似热闹的街口。另一个案例是南锣鼓巷,整条街上充斥着同质化严重的商铺,造成的结果便是外地游客到此一游且过门不入。2011 年启动的「大栅栏更新计划」试图用设计的力量避免再次发生。  2013 年,大栅栏跨界中心联合北京国际设计周推出了一个名为「大栅栏领航员」的试点计划,它既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一个长期项目,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设计之旅的一个重要板块。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都来到了这里,他们选择与在地居民一起,激活社区。  去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我们曾报道了来自北京的设计团队众建筑( People’s Architecture Office )做的「内盒院」项目,其实就是将一个预制模块系统装进老四合院里,不仅能够保存原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亦能为住户提供现代都市生活所需的节能高效的居住环境。  一开始不论设计师怎样解释这个项目的合理性,邻里居民都觉得不会是好事情。正如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工作人员梁莹所言,“这里的居民在没有见到成果之前,跟他们说什么都是没用的,就觉得我们会诓他们。”但眼看着内盒院从设计到落成,住在隔壁的老人家看到摸到了实物,又转而跟这些设计师商量起帮她们家改造的事情。  我去拜访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当天,恰好碰到众建筑的团队正在杨梅竹斜街 72 号建好的内盒院内开会。自内盒院做好以来,不只是周边街巷的居民,更有许多外国人、设计界的人士前来参观。  据「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工作人员透露,72 号小院里的这个试点房屋,计划也将做成民宿,供游客租住。  在胡同巷子里做民宿,是个不错的想法。  后海大鲨鱼乐队的吉他手曹璞,亦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次了解到杨梅竹斜街,就打定主意要参与到「大栅栏领航员」的项目中来。  曹璞要做的是一间名为「谦虚旅舍」的民宿项目,他一开始选址在了杨梅竹斜街一处已腾退了的大杂院,为了能与周边居民和谐共处,曹璞特意设计了一组带有床、写字台以及门的可滑动立面,可以改变房间与室外面积的比例,里面无人住时,就可以将这个立面推进去,将一定的空间还给院落,作为公共休闲空间使用。  但披散着长发的“摇滚青年”曹璞,还是被居民们轰了出来,他们并不愿意听曹璞解释他的设计理念,就只觉得有人来占了他们的地儿。  曹璞把这些“趣事”用漫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又选址在与杨梅竹斜街相邻的炭儿胡同 9 号。这个小院住着一位老奶奶,曹璞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每次动工前都要来跟老奶奶定时间,经过同意才能动工。这就是大杂院的居住文化,你不可能独来独往,凡事都要商量着来。  张轲是标准营造建筑工作室的创始人。他在杨梅竹斜街 53 号做的「微胡同」项目,在去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展出,5 栋互相连接又保持独立的小木屋在一个 30 平米的空间中得以展现,中间还有一个天井,目的就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而在杨梅竹斜街北面的茶儿胡同 8 号院,张轲的团队通过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的空间和功能,做了一个「微杂院」,成为北京旧城胡同与四合院有机更新的另一种形态。  (微杂院)  现在的杨梅竹斜街,性格依然内敛。它不像数年前的南锣鼓巷与烟袋斜街一般,很短时间内就冒出了大批纪念品小店与形态雷同的创意店铺。一条细致而有序的青砖铺道,一改过去泥泞土路的破败感,独立的小店散落在巷子两旁的旧式民居里,不吵也不闹,不仔细探寻,似乎也嗅不出商业的味道。  Ubi 艺廊是最早进驻杨梅竹斜街的创意店铺,店主曾是荷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身份来到中国,5 年任期满后,就留在了北京,选中杨梅竹斜街,开了这间当代艺术展览售卖空间。她刻意避开了三里屯、东四这些文创产业热闹的区域,“这里没有那么多同性质的店铺,Ubi 的气质不会被其他商家冲淡,胡同的气质也和 Ubi 相融合,让 Ubi 的一些展览显得更有个性。”  但自 2012 年至今,杨梅竹斜街的文创产业一直都走得很慢。据工作人员透露,杨梅竹斜街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重点项目,是这一计划的“门面担当”,“这里引进的商家都是要经过仔细挑选的,进驻之前必须提交相对完善的运营方案才行。”  当然,还有杨梅竹斜街自身的问题,“对这里感兴趣的人很多,但这条胡同的点其实很有限,房屋的面积都不大,建筑条件也都不是很好,想要搬进来后续还面临着自己改造的问题。所以杨梅竹斜街的商家总是得慢慢甄选才行。”  各种创意店铺与工作室都在细细打量着杨梅竹斜街,而这条巷子仿佛也在无意间筛选着它的主人。  最早一批落户于此的店铺大都找到了与这条胡同的老宅舒服地融合的方式,他们默契地选择了保留房屋的原有结构,在尊重老建筑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自己的气场。比如落户 39 号的 Soloist Coffee 是一间精品咖啡店,正对着青云阁,店主保留了这座二层小楼原有的结构,原本斑驳的墙壁倒是赋予了店铺一种恰适的工业感。  而书籍设计师姜寻则在第一次来到杨梅竹斜街时就相中了一幢曾是民国时期老报馆的青灰色建筑,亦是世界书局的原址。这里有前厅和后屋,还有连系着二楼的内部庭院,姜寻把他的「模范书局」开在了这里,能够给他那些收藏的雕版古籍找到这样一处气质相符的栖居地,他甚至把赚不赚钱的问题也先搁置一边了。  彼伏男装把店铺选在了杨梅竹斜街靠南的朱家胡同里,这是一间服装定制工作室与咖啡酒吧的综合体,而这栋带院子的两层小楼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是座青楼。店主人陈兴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如今虽转行服装设计,但在改造自己的店铺上,他颇费了一番周折,尽可能保留了小楼的历史痕迹。改造完工后,就连曾住在这里的居民还时常回来,看到这间被保留地很完整的屋子时,就觉得很感动。  新开的店不少,闻风搬家而来的也有。  去年,在帽儿胡同、小菊儿胡同与北新桥都有店的铃木食堂把第四家分店开在了杨梅竹斜街的一处四合院内,连带着还开了一家铃木商店,贩售老板从四处淘来的物件;曾在宝钞胡同人气很高的 Triple-Major 创新零售实验空间《藥》今年初搬来了这里;之前驻扎在钱粮胡同的 UPlant-house 植物店也在今年迁入杨梅竹斜街 128 号。每一间都风格不一且定位不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杨梅竹斜街的业态。  本土文化在杨梅竹斜街保留得相对完整,这吸引了不少国际化的东西进来,使其聚拢成为更多元的文化。  如大栅栏跨界中心正在扶植的本土手工艺发展。这里的手工艺人们,有些人就出生在这里,或者是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专心钻研着自己的一门手艺。  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做宫灯的老师傅,用她的话说,“只要给他铁丝,他就能做出很多东西”。这位老师傅收了很多学徒,还与国外的设计师合作,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做出了新式的宫灯与手工编织的碗套。  此外,大栅栏跨界中心还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推出教育实践项目,帮助这里擅长手工艺项目的老师傅,运用在学校里接受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促进手工艺文化的发展,甚至帮助这些手工艺人设计 VI、建立品牌,之后可能还会涉及到营销与管理。  而像是香港人 Ritchie Chen 开的《藥》店,来自台湾的青年开的书的设计店,以及前面提到的 Ubi 艺廊创始人来自荷兰,都为这条街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但不管是建筑改造实验还是文创产业进驻,大栅栏的居民其实并不理解「大栅栏更新计划」究竟在做些什么。与他们最紧密相连的还是社区建设项目。  去年,大栅栏跨界中心联合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与“莱斯”合作推出的「十二·间公益设计」项目,对杨梅竹斜街上的民居进行室内改造,预计将于今年 4 月完工。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我们选择了家里面比较贫困的、或是仅存妇孺的,以及一些有手工才艺的老师傅的 12 个家庭,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  而与居民打交道也是大栅栏跨界中心碰到的最棘手的困难。在那些大栅栏原住民眼中,他们就代表着政府,居民们自然地对她们持抵抗与排斥的态度。  与北京高校合作是一种解决方案。”我们跟清华一直有合作,帮助我们做社区建设的就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他们的学生会住在这儿直接跟居民打交道,会更容易一些。”  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办公地点就在杨梅竹斜街 72 号院,她们整日穿梭在这条巷子里,熟悉进驻这里的每一户商家,每一户居民,跟进设计师在这里开展的每一个项目。她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质疑:都做这么久了,也没看出什么大变化啊?  但也只有真正参与到这个计划中的人才明白,这种软性的微循环有机更新模式,才冲不淡老北京的胡同气息,留得住旧时的群居生活方式。  即便各种文艺清新的创意店铺在这里不时冒出,你仍然能在街巷尽头的延寿街买到 1 块 5 一个的枣馍,这个被大栅栏跨界中心的工作人员当做“下午茶”的老味吃食。VU(VU2net)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VU2netVU, 视觉联盟。透过建筑师、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的眼光观看世界。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生活点滴快乐。热门文章最新文章VU2netVU, 视觉联盟。透过建筑师、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的眼光观看世界。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共享生活点滴快乐。&&&&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Now Trending:
12月28日晨6:41,天津到保定铁路开出首发高铁列车,这标志着津保铁路正式通车。通车后津保铁路与6条高铁4条铁路相连,实现南北高铁贯通,同时形成京津冀高铁“金三角”。天津至保定的车程约为1小时,票价57.5元。
12月28日,历时五年建设的津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使得天津至保定的列车运行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36分缩至约1小时。
以往从天津去往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郸市,或先至北京后再沿京广铁路南下,或南下山东德州后绕道石家庄再南下。同样的距离要耗费成倍的时间才能到达,费时费力之外,也极大地增加了北京等地的交通承载压力。津保铁路的开通运营,将极大缓解北京铁路枢纽压力,也对京津冀轨道交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京津冀各大城市相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脉”正在逐步打通。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
12月20日,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卡(简称“互通卡”)服务于京津冀三地公交系统,可在北京市139条公交线上使用,并可享受现行公共交通刷卡优惠政策。
除此之外,在京津冀“1小时轨道交通圈”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地铁确定直通河北燕郊、固安、涿州。其中,6号线通至河北燕郊,大兴线通至河北固安,房山线通至河北涿州。同时,第一条区域快线平谷线也在规划中,全长72公里,其中约22公里穿过河北。
在高速路方面,燕郊将会新增一条开往北京的快速通道,京秦高速北京东六环-潮白河(京冀界)段全长6.6公里,将于2017年建成。
在航空方面,2014年,北京新机场建设已正式开工,到2020年将形成45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能力。今年6月23日,“北京—霸州城际铁路”的首轮环评启动,根据设计,该条城际铁路建成后,从北京西站至北京新机场站全程只需18分钟。在首都新机场建成投运前,首都机场重在“提质”,其他机场将重在“增量”,而京津冀及华北地区主要的机场有望实现“民用机场一体化管理”,目前首都机场已经完成对河北机场的托管。
河北省交通厅运输厅厅长高金浩表示 ,2020年,河北省将全部打通与京津对接的高速公路“断头路”;快速铁路达到2000公里,实现翻一番;地铁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石家庄地铁1、2、3号线一期工程;推动北京轨道交通向廊坊三河、固安、涿州等周边地区延伸。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交通先行,而先行的第一步——以北京为中心,形成50-7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1小时交通圈,已经迈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认为,京津冀地区交通通道需求强度大、服务范围广,必须以集约化的运输方式,作为核心支撑和骨架,才能满足大运输能力、高运输效率的需求。
不难想象,未来京津冀之间将构成高速路网络和以国家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地铁为主体的四层轨道交通网络全覆盖的交通网络。
史上最难产铁路通车 从正式动议算起已跨越百年
中华铁道网
  史上最难产的铁路是哪一条?
是全长1956公里、最高海拔超过5000米、要穿越永久冻土层、投资巨大、工程艰巨程度超乎想象的青藏铁路吗?NO!
是全长2553公里、跨越九省市、穿越四大水系、沿线经济并不发达有“扶贫铁路”之称的京九铁路吗?NO!
是全长1446公里,东起乌鲁木齐西至国境线,沿途风沙肆虐、人烟罕至,需要翻越天山山脉的南疆铁路吗?NO!
是全长1318公里、全线桥梁比例86.5%、建设标准全世界最高、技术要求全世界最严苛的京沪高铁吗?NO!
而是一条长度不过133公里的、拥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的津保铁路。如果从正式动议算起,这条铁路已经跨越了百年,即便从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算起,也已经过了17年。
这条铁路还经历了国家把建设的钱都准备好了,就是没有人来领取的尴尬,三次催人来领款,竟然三次被拒绝。故事之离奇,亘古未有!
今天,公元日,这条连接京沪、津秦、京广和京津4大高铁以及京广、京九、京沪三大既有干线铁路的史上最难产铁路终于通车了,天津到保定旅行时间缩短到1小时,沿线人民欢呼雀跃。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见闻君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一下的必要了!
  李中堂首倡津保大总统雄心成幻
第一个提议修建津保铁路的是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天津与保定都是他治下的重镇。首先提出倡议的是英国人,李中堂也紧着撺掇,结果老佛爷说NO,因为银子还要给她修花园。
第二提议修津保铁路的则是袁世凯,他接替李中堂就任直隶总督,再次提出修建津保铁路,清政府研究来研究去,答案是条件不具备。
第三个提议修建津保铁路是民国时期的大总统曹锟,此人靠贿选上台,保定又是他的大本营,所以修建津保铁路对他而言很有动力。于是津保铁路上马了,但是刚刚修到刘家庙,这位贿选的大总统下台了。津保铁路烂尾了!
  大中华换了人间小津保蹇命难改
如果你觉得前面讲述的故事已经足够曲折的话,你就错了,对津保铁路而言,真正曲折的故事还没有开始。
共和国成立后,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工作,1955年原铁道部就调研天津—保定—大同铁路。1980年代,受国家计委委托,京九铁路专家组对保定至霸州铁路进行了全面评估。此时天津至霸州铁路已经通车,所以联通保定至霸州,150多公里的津保铁路就能全线通车。于是,津保铁路规划进入了加速期。
1991年7月可研报告完成,1993年9月河北省递交申请,但是很快河北省就没有了兴趣。推动津保铁路上马的换成了国家铁路部门,1997年7月北京铁路局递交申请,1998年3月铁道部正式向国家计委报送了《新建保霸铁路的意见》,同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
貌似是好事近了,其实是更离奇的故事也正式上演了。
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应该说最难的一关终于过去了,更重要的是,国家还专门为这条铁路批复了无息贷款。真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河北省不同意修路,国家给的贷款也不要。上面一遍接着一遍地催,那边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据原保霸铁路总工程师李松欣回忆,“国家开发行三次催河北提款,但省里一位领导三次阻拦,不让去提。”据说,这位领导还严厉批评当时的省计委“不听话”。
于是,命途多舛的津保铁路再次搁浅。
  世人叹高铁速度津保享蜗牛进程
2004年的料峭春寒中,神州大地铁路建设正在悄悄换挡提速,中国即将迎来令世人惊叹的高铁时代。
应该说,这次津保铁路是真的好事将近了。
日,原铁道部与天津市签署《关于天津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计划建设津保铁路与近亲铁路相连,并明确将津保铁路保霸段列入十一五规划。但是随着时间的缓慢流逝,津保铁路仍旧无影无踪。
终于到了2008年,拜美国金融危机所赐,借助4万亿东风,伟大的京沪高铁正式动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也横空出世,1.6万公里的庞大高速铁路网羡煞全球,也终于轮到这条沟通四大高铁线路、连接三大既有铁路干线,能够大大缓解北京铁路枢纽压力、提高京津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的津保铁路了。
日,铁道部、天津市、河北省联手签订了《加快天津至保定铁路建设会议纪要》,明确2009年上半年就开工,力争2013年通车。
但是这条铁路依旧没有那么顺利,动工就拖了一年,到2010年上半年才动工,到2011年京沪高铁已经全线贯通时,这条铁路还在那里磨洋工。2011年“723事故”后,全国铁路建设陷入停顿,这段100多公里的铁路命运本来就比其他铁路苦,当然也不能幸免。到2012年3月,建设才又有了加速的迹象,但是这仿佛不是一条100多公里的铁路,而是一条10000多公里的铁路,完工日期遥遥无期。
终于的终于,时间来到了2014年,十八大后京津冀一体化作为顶层设计被提了出来,当年2月26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要求“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津保铁路建设才驶上快车道,我们也终于在今天,伟大的日,迎来了这条史上最难产铁路通车的日子。
  结语:难产事众说纷纭破门户协同发展
关于津保铁路为何如此难产,众说纷纭。一说这是两个港的故事,黄骅港与天津港;一说这是两座城的故事,石家庄与保定。
1996年国家建设京九铁路时曾提议修建津保铁路保霸段,据说河北省为了开发黄骅港不同意建设津保铁路保霸段,而且推动建设朔黄铁路,津保铁路被丢卒保车。关于石家庄保定的双城故事,说法是一旦津保铁路贯通,动议多年的“天保大铁路”将一路向西,就会撇开石家庄直通山西、陕西和宁夏,保定就成为与石家庄分庭抗礼的铁路枢纽,石家庄的交通地位就岌岌可危!
是非纷纭,真假莫辨!但是津保铁路的难产中掺杂了众多的地方利益纷争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京津冀各自为战的情况下,在其位谋其政,屁股决定脑袋,其实也并不难理解。
好在,好在的好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正在中央的强力介入下逐渐形成,真心希望像津保铁路这样的坎坷故事从此不再上演。京津冀只有三方协作才有出路,百年津保铁路的故事,正是最好的注脚。
活得精彩,燕郊新移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郊汉王路小姐一条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