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带来的病有何特性,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范文一:基因突变的特点(1)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但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①突变的随机性(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部位。体细胞和性细胞都能发生突变。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未分裂的细胞,性细胞﹥体细胞a、性细胞发生突变:性母细胞或成熟的性细胞发生突变。配子发生突变→受精→合子→个体(突变基因杂合体)如果是显性突变aa→Aa,个体表现突变性状,可通过受精过程传递给后代。如果是隐性突变AA→Aa,当代不表现,只有等到第二代突变基因处于纯合状态才能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是X染色体上发生的隐性突变,则在男性中表现。b.体细胞发生突变:体细胞突变→发育→个体是嵌合体→显性突变当代表现→突变性状+原有性状。突变发生越早,个体表现突变性状部分就多,镶嵌范围越大,反之越小。例如:金银眼猫:一只眼的虹是黄褐色、另一只眼是兰色。在植物中,芽变(枝变)属于体细胞突变。果树上许多“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在育种上很重要,如温州早桔就是源于温州密桔的芽变。水蜜桃、名贵菊花、月季等都是芽变育成的。②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一个基因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A→a1, A→a2,,,,, A→an。这样一个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叫复等位基因。(3)对一种生物而言,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A(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突变率10-5——10-8)(4)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少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a1 a2 a3 突变性状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取决于是否适应环境①突变的有害性:大多数是有害的、极端的类型是致死突变,多数为隐性致死,也有少数显性致死。例如植物、动物的白化突变。②突变的有利性:少数的基因突变不仅对生物体无害,而且对生存有利。例如:作物的抗病性;微生物的抗药性;人类的抗病性。③中性突变:某些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即不好不坏,这类突变称为中性突变。例如:水稻、小麦芒的有无,小麦颖壳的颜色、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六指等等。 ④有害与有利的相对性:突变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例如:果蝇的长翅→残翅。正常情况下,影响飞翔,寻找食物,表现为有害。但是在多风的岛上,长翅果蝇易被刮入海中,残翅反而有利。作物高杆→矮杆,高风多肥地区抗倒伏。作物的落粒性,对生物有利,但对人不利。oo①如果一个密码子因碱基置换变为另一个密码子后,改变后和改变前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②如果基因中的碱基被置换后,改变了密码子,从而导致所合成的多肽链中一种氨基酸被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最终引起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这种突变称为错义突变。 ③如果基因中的碱基被置换后,使得mRNA中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UAG、UGA),多肽链提前终止合成,从而产生不完全的、没有活性的多肽链,这种突变称为无义突变。④当基因中的一个终止密码子发生碱基置换后,成为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时,多肽链的合成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遇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时方可停止,这种突变称为延长突变。 ⑤如果在基因的碱基顺序中插入或缺失1个或几个碱基对,则插入或缺失点以后,碱基发生位移,密码子重新组合,进而使插入或缺失点以后的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形成异常蛋白质或酶,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这种突变称为移码突变。⑥基因突变通常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但并不是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为:⑴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⑵显性纯合子可能突变成杂合子(AA→Aa) 总的来说,碱基对的替换相对于另两种突变情况,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是最小的08广东生物多选)2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答案:BCD原文地址:基因突变的特点(1)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但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①突变的随机性(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部位。体细胞和性细胞都能发生突变。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未分裂的细胞,性细胞﹥体细胞a、性细胞发生突变:性母细胞或成熟的性细胞发生突变。配子发生突变→受精→合子→个体(突变基因杂合体)如果是显性突变aa→Aa,个体表现突变性状,可通过受精过程传递给后代。如果是隐性突变AA→Aa,当代不表现,只有等到第二代突变基因处于纯合状态才能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是X染色体上发生的隐性突变,则在男性中表现。b.体细胞发生突变:体细胞突变→发育→个体是嵌合体→显性突变当代表现→突变性状+原有性状。突变发生越早,个体表现突变性状部分就多,镶嵌范围越大,反之越小。例如:金银眼猫:一只眼的虹是黄褐色、另一只眼是兰色。在植物中,芽变(枝变)属于体细胞突变。果树上许多“芽变”就是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在育种上很重要,如温州早桔就是源于温州密桔的芽变。水蜜桃、名贵菊花、月季等都是芽变育成的。②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一个基因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如A→a1, A→a2,,,,, A→an。这样一个座位上有两个以上的基因叫复等位基因。(3)对一种生物而言,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A(高等生物生殖细胞突变率10-5——10-8)(4)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少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a1 a2 a3 突变性状的有害性和有利性取决于是否适应环境①突变的有害性:大多数是有害的、极端的类型是致死突变,多数为隐性致死,也有少数显性致死。例如植物、动物的白化突变。②突变的有利性:少数的基因突变不仅对生物体无害,而且对生存有利。例如:作物的抗病性;微生物的抗药性;人类的抗病性。③中性突变:某些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即不好不坏,这类突变称为中性突变。例如:水稻、小麦芒的有无,小麦颖壳的颜色、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六指等等。 ④有害与有利的相对性:突变有害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例如:果蝇的长翅→残翅。正常情况下,影响飞翔,寻找食物,表现为有害。但是在多风的岛上,长翅果蝇易被刮入海中,残翅反而有利。作物高杆→矮杆,高风多肥地区抗倒伏。作物的落粒性,对生物有利,但对人不利。oo①如果一个密码子因碱基置换变为另一个密码子后,改变后和改变前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相同,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②如果基因中的碱基被置换后,改变了密码子,从而导致所合成的多肽链中一种氨基酸被另一种氨基酸所取代,最终引起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这种突变称为错义突变。 ③如果基因中的碱基被置换后,使得mRNA中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UAG、UGA),多肽链提前终止合成,从而产生不完全的、没有活性的多肽链,这种突变称为无义突变。④当基因中的一个终止密码子发生碱基置换后,成为编码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时,多肽链的合成将继续进行下去,直至遇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时方可停止,这种突变称为延长突变。 ⑤如果在基因的碱基顺序中插入或缺失1个或几个碱基对,则插入或缺失点以后,碱基发生位移,密码子重新组合,进而使插入或缺失点以后的多肽链氨基酸种类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形成异常蛋白质或酶,扰乱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这种突变称为移码突变。⑥基因突变通常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但并不是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为:⑴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几种密码子(密码子简并性)⑵显性纯合子可能突变成杂合子(AA→Aa) 总的来说,碱基对的替换相对于另两种突变情况,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是最小的08广东生物多选)2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A.没有蛋白质产物
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 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答案:BCD
范文二:资料1:自然界中,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肺炎双球菌的种类有有荚膜和无荚膜类型;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番茄的红果和黄果;小麦的高杆和矮杆;果蝇的白眼和红眼;鸡的玫瑰冠和单冠;兔的白毛和黑毛;正常绵羊和短腿安康羊;正常人和白化病病人等。提示:注意观察以上展示的相对性状发生在什么生物上?例子中列举了病毒.细菌.动植物和人的一些相对性状,说明以上的生物体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广泛存在的。 资料2: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资料4:任何一种生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条件之间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协调。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有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所以基因突变一般是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害的。非洲是疟疾猖獗的地区。疟疾是一种经按蚊传播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恶性疟疾发病常侵犯内脏,严重者或医治不及时会引起病人的死亡。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溶血性贫血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在非洲黑人中发病率最高,是一种在20世纪才被人们发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非洲具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突变基因的个体(即杂合体)不表现镰刀型贫血症的症状,因为该个体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但却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5:以基因A为例,它不但可以突变成为a1,而且还可能突变为a2.a3等一系列的等位基因。如: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拓展:基因的突变方向并不确定,基因与其一系列的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9资料6: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1~2天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的浓度约为每毫升10 个细胞,DNA复制的错误率约为10— 9,也就是每连接10 9 个核苷酸才可能发生一个错误。在含有10 9 个细胞的培养物中,由于DNA的差错就可能发生几百万个突变,可能包含大肠杆菌基因的上千种变异形式。
范文三:基因定点突变一、定点突变的目的把目的基因上面的一个碱基换成另外一个碱基。二、定点突变的原理通过设计引物,并利用PCR将模板扩增出来,然后去掉模板,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的PCR产物,在PCR产物上就已经把这个点变过来了,然后再转化,筛选阳性克隆,再测序确定就行了。三、引物设计原则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不再重复。突变引物设计的特殊原则:(1)通常引物长度为25~45 bp,我们建议引物长度为30~35 bp。一般都是以要突变的碱基为中心,加上两边的一段序列,两边长度至少为11-12 bp。若两边引物太短了,很可能会造成突变实验失败,因为引物至少要11-12个bp才能与模板搭上,而这种突变PCR要求两边都能与引物搭上,所以两边最好各设至少12个bp,并且合成多一条反向互补的引物。(2)如果设定的引物长度为30 bp,接下来需要计算引物的Tm值,看是否达到78℃(GC含量应大于40%)。(3)如果Tm值低于78℃,则适当改变引物的长度以使其Tm值达到78℃(GC含量应大于40%)。(4)设计上下游引物时确保突变点在引物的中央位置。(5)最好使用经过纯化的引物。Tm值计算公式:Tm=0.41×(% of GC)–675/L+81.5注:L:引物碱基数;% of GC:引物GC含量。四、引物设计实例以GCG→ACG为例:5’-CCTCCTTCAGTATGTAGGCGACTTACTTATTGCGG-3’(1)首先设计30 bp长的上下游引物,并将A (T)设计在引物的中央位置。 Primer #1: 5’-CCTTCAGTATGTAGACGACTTACTTATTGC-3’Primer #2: 5’-GCAATAAGTAAGTCGTCTACATACTGAAGG-3’(2)引物GC含量为40%,L为30,将这两个数值带入Tm值计算公式,得到其Tm=75.5(Tm=0.41×40-675/30+81.5)。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其Tm低于78℃,这样的引物是不合适的,所以必须调整引物长度。(3)重新调整引物长度。Primer #1: 5’-CCTCCTTCAGTATGTAGACGACTTACTTATTGCGG-3’Primer #2: 5’-CCGCAATAAGTAAGTCGTCTACATACTGAAGGAGG-3’在引物两端加5mer(斜体下划线处),这样引物的GC含量为45.7%,L值为35,将这两个数值带入Tm值计算公式,得到其Tm为80.952(Tm=0.41×47.5-675/35+81.5),这样的引物就可以用于突变实验了。五、突变所用聚合酶及Buffer引物和质粒都准备好后,当然就是做PCR喽,不过对于PCR的酶和buffer,不能用平时的,我们做PCR把整个质粒扩出来,延伸长度达到几个K,所以要用那些GC buffer或扩增长片段的buffer,另外,要用保真性能较好的PFU酶来扩增,防止引进新的突变。除了使用基因定点突变试剂盒,如Stratagene和塞百盛的试剂盒,但价格昂贵。可以使用高保真的聚合酶,如博大泰克的金牌快速taq酶、Takara的PrimeSTARTM HS DNA polymerase。六、如何去掉PCR产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DpnI酶,DpnI能够识别甲基化位点并将其酶切,我们用的模板一般都是双链超螺旋质粒,从大肠杆菌里提出来的质粒一般都被甲基化保护起来(除非你用的是甲基化缺陷型的菌株),而PCR产物都是没有甲基化的,所以DpnI酶能够特异性地切割模板(质粒)而不会影响PCR产物,从而去掉模板留下PCR产物,所以提质粒时那些菌株一定不能是甲基化缺陷株。DpnI处理的时间最好长一点,最少一个小时吧,最好能有两三个小时,因为如果模板处理得不干净,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模板直接在平板上长出来,就会导致实验失败。七、如何拿到质粒直接把通过DpnI处理的PCR产物拿去做转化就行了,然后再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提出质粒,拿去测序,验证突变结果。八、图示九、定点突变操作步骤[A] 诱导突变基因(PCR反应)以待突变的质粒为模板,用设计的引物及Muta-direct(TM)酶进行PCR扩增反应,诱导目的基因突变。1. 设计点突变引物。[注]参考引物设计指导2. 准备模板质粒DN A[注]用dam+型菌株(例如DH5α菌株)作为宿主菌。在end+型菌株中常有克隆数低的现象,但是对突变效率没有影响。提取质粒DNA时我们建议您使用本公司的质粒提纯试剂盒。3. [选项]对照反应体系(50μl反应体系) 10×Reaction BufferpUC18 control plasmid(10ng/μl,total 20ng)Control primer mix(20pmol/μl)dNTP mixture(each 2.5mM)dH2OMuta-direct(TM) Enzyme4. 样品反应体系(50μl反应体系) 5μl 2μl 2μl 2μl 38μl 1μl10×Reaction BufferSample plasmid(10ng/μl,total 20ng)Sample primer (F)(10pmol/μl)Sample primer (R)(10pmol/μl)dNTP mixture(each 2.5mM)dH2OMuta-direct(TM) Enzyme5. PCR反应条件[注]按如下参数设置PCR扩增条件。 Cycles Temperature
2μl 1μl 1μl 2μl 38μl 1μl Reaction Time30sec 1cycle 95℃15cycle 95℃ 30sec55℃ 1min72℃ 1min per plasmid Kb6. PCR扩增反应完成后冰育5分钟,然后置于室温(避免反复冻融)。[注] 按下列提供的PCR条件进行扩增,控制PCR循环数。注意当突变点位点超过4个时会发生突变率降低的现象。Mutation Cycles1~2Nucleotide 15cycles3Nucleotides 18cycles[B] 突变质粒选择PCR反应结束后使用Mutazyme(TM)酶消化甲基化质粒从而选择突变质粒DNA。1. 准备PCR反应产物2. 加入1μl(10U/μl)Mutazyme(TM)酶37℃温育1小时。[注]当质粒DNA用量过多时Mutazyme(TM)酶可能发生与样品反应不完全的现象。因此我们建议为了保证突变率请严格遵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如果突变率低,可以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或增加Mutazyme(TM)酶用量。[C]转化反应完毕后在质粒DNA上会产生缺口,当把这个质粒DNA转入E.coli中时请选择dam+型菌株,例如DH5α。1. 将10μl样品加到50μl感受态细胞里,然后放置在冰上30分钟。2. 接下来可以参照一般的转化步骤进行。序列分析通常当LB平板上出白色菌落则表明发生了突变。为了证实这一结果,我们建议对白色单菌落进行测序分析。
范文四:1.不是所有终止密码子的抑制基因都能产生有功能的蛋白质,起到抑制或校正的作用,关键是要看氨基酸取代的情况。比如由Leu的密码子UUG突变成UAG时,当抑制基因所携带的氨基酸是Tyr、Ser或Trp都可起到抑制的功能,若是氨基酸是带电荷的Lys、Gln和Glu,则蛋白质是没有功能的。2.校正的作用不可能是完全的。这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①校正的tRNA分子是有限的而且还要和释放因子竞争,这样使得无义突变位点并不能全部得到校正;②若是错义抑制的话,由于氨基酸发生取代,使得蛋白质的活性有所降低。3.反密码子中的三个碱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发生突变。supD,supE和supF三个抑制基因反密码子的突变位点都不同。每种抑制tRNA一般都只识别UAG终止密码子,而不再识别原来相应的密码子。4.突变抑制基因不仅可以识别赭石密码子(UUA),也可以抑制琥珀突变(Am)码子UAG.但反过来Am抑制基因(CUA)就不能抑制赭石突变(UAA),这是由于“摆动”缘故所造成。5.当细胞中含有多个tRNA拷贝时,抑制才能发挥作用。6.有的抑制基因,不仅可以识别终止密码子,而且还可以识别原来的密码子。7.校正基因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终止,但有时也会使正常的终止抑制而造成肽链的增长。这是由于:校正基因识别的终止密码子不一定和正常终止的密码子相同。有时正常终止位点有两个连续的终止密码子,而且结构不同,如UAG-UAA;释放因子将和抑制基因竞争和终止密码子的结合;抑制基因的效率很低,通常为1~5%,所以常不会抑制正常终止。抑制基因不仅对无义突变作出反应,同时对正常的终止密码有时也能抑制,使正常的多肽链发生了延长,其功能可能也会发生改变,因此UAA抑制基因的存在使细胞生长比正常的要慢得多。由于UAA终止密码子作用强,使用的频率比较高,因此另外两个无义密码子UAG和UGA的抑制基因的影响要比Ochre抑制来得小。而且Ochre抑制基因不仅抑制UAA,还可以识别UAG终止密码子,所以其影响之大远比Amber和Opal抑制要明显得多。
范文五: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本章提要:概
义可基因突变人类型:概念、种类
传基因重组遗检测和预防变 源传
异病人类基因组计划
个别染色体增减:类型结
数染色体组:概念、判断构
目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 概念、判断变
变成倍增减多倍体:特点、诱导原理、育种方法实质异
异单倍体:特点、育种方法本章知识点: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 生物变异的类型1、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二、可遗传的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原因:(1)外因(诱发基因突变并提高变异频率)①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③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2)内因(自然突变):DNA复制时发生错误,基因结构改变。3、特点:(1)普遍性:任何生物都能发生(包括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2)随机性:①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越早影响越大);②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中:体细胞一般不能遗传(但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人体细胞突变,可能成癌细胞); 配子中一般能遗传;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3)不定向(可产生多个等位基因)(4)低频性(单个基因突变率低,但一个种群突变率就很大)(5)多害少利(有害有利由环境决定)4、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产生新基因、新性状)。5、时间: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期)6、意义:①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2、类型:(1)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减Ⅰ后期)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这些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减Ⅰ四分体时期(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交换,结果是导致染色单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3、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型4、意义:①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丰富的来源;②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注意与交叉互换的区别)2、实质:染色体上基因或改变。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类型(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减Ⅰ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或 减Ⅱ染色单体分开没有移向两极(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2、染色体组(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功能不同),无等位基因;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例1:以下各图中,各有几个染色体组?答案:3 2 5 1 4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同种字母(不区分大小写)个数例2:以下基因型,所代表的生物染色体组数分别是多少?(1)Aa ______
(2)AaBb _______
(3)AAa _______(4)AaaBbb _______
(5)AAAaBBbb _______
(6)ABCD ______答案:2 2 3 3 4 1③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1)概念:①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②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含三个染色体组叫三倍体,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③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2)判断: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配子发育的个体,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3)多倍体育种:①多倍体优缺点: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较高,但发育迟缓,结实率低。②育种方法:低温或秋水仙素(最常用)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③诱导原理: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4)单倍体育种:①单倍体特点:植株弱小,且高度不育(染色体组为奇数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②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F1花粉→ 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 →秋水仙素处理 → 纯合子第三节 人类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概念:1、概念: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2、区别:(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2)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二、人类遗传病类型1、单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类型:①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②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③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④伴X隐:色盲、血友病⑤伴Y:外耳道多毛2、多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2)特点:发病率较高;易受环境影响;家族聚集现象;(3)常见类型: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2)常见类型:猫叫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 X染色体)三、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患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了解家庭病史 → 分析遗传方式 → 推算后代发病率 → 提出建议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四、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等。2、调查遗传——在中进行3、调查遗传病——在广大人五、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
范文六:问题1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是否是由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的?   答: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原因:由于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改变了基因分子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了新基因,导致个体产生新的基因型(如aa→Aa),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从而性状改变;基因重组导致性状改变的原因: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得到新性状。看来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两者原因完全不同。   例1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解析 本题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有关知识,基因突变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杂交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型,不可产生新基因。三倍体植物不能产生受精卵,但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三倍体无籽西瓜。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有害性状,优良性状少。   答案 BCD。   问题2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   答:(1)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称为无义突变):①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非基因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性状变异;②由于多种密码子决定同样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③某些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个别位置的种类,但并不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④隐性基因的功能突变在杂合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2)少数基因突变可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例如人的镰刀型贫血症。   例2 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解析 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可能会引起其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但基因的改变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影响大小不同。在不考虑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包括真核基因内含子)等因素的作用下,通常一个碱基的替换对氨基酸的序列的影响最小,它可能改变一个氨基酸,也可能不改变氨基酸序列。如果连续三个碱基都同时被替换,则有可能会改变一个或两个氨基酸,但如果在某一个点上插入一个碱基后,由此转录而来的信使RNA的碱基序列和由该信使RNA翻译出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将会自插入点以后全部改变,这种改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最大。   答案 B。   问题3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片段一定属于基因重组吗?   答: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易位)。   例3 (2011年江苏卷)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 此题关键在“均可产生”上,也就是得选择两种分裂方式的共性。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但B项所描述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答案 B。   问题4 教材描述“基因突变具有多数有害的特点”与“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中性突变无害性)”是否矛盾?   答:教材描述“基因突变具有多数有害性”,这里所说的基因突变实际是在性状上得到表现的基因突变即“有因有果式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低且大多数有害,例如,人类的镰刀型贫血症。正因为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所以在人工诱变育种中要大量地处理供试材料,才可能从中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突变基因。但在自然界中,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即“有因无果的基因突变”,又不能予以统计,因此基因突变的频率或许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低。   例4 (2011年上海卷)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   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确实大多是有害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 C。   问题5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吗?   答:由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生物个体的任何部位或任何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发生基因突变。可见,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只不过有DNA分子复制过程碱基配对在诱因下容易出错,导致基因突变率较高,这就是在人工诱变育种中尽量对具有分裂能力的幼嫩器官或组织进行处理的原因。   例5 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 在外界条件下,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它的等位基因。所以基因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任何细胞分裂时期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只不过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而已。   答案 C。   问题6 等位基因只存在同源染色体上,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吗?   答:正常情况下,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某基因复制出现差错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这样姐妹染色体间出现等位基因,那么位于2条姐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分离。   例6 (2011年江苏卷)右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读图不难确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而可处在这个时期的细胞还可能是(第一)极体,A错。B项细胞中左侧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除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还有可能在减I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由于题干中标明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那就不可能是交叉互换,B正确。此二倍体动物体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 A。   问题7 基因突变是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后代码?   答: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例如,根茎叶等部位的细胞。这种变异可能引起当代生物体相应的部位发生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当然,如果将变异的性状通过人工离体培养,形成新个体,那么新个体表现变异的性状。   例7 (2011年安徽卷)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B. 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131I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导生物变异。但不是碱基的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产生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但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 C。   问题8 由于DNA中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一定属于染色体变异吗   答:如果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没有超出基因分子内部结构,仍然属于基因突变范围,如插入到基因编码区内部;如果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涉及改变生物个体总的基因数量或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问题1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是否是由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的?   答:基因突变导致性状改变的原因:由于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改变了基因分子内部结构,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产生了新基因,导致个体产生新的基因型(如aa→Aa),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从而性状改变;基因重组导致性状改变的原因: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得到新性状。看来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两者原因完全不同。   例1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解析 本题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有关知识,基因突变的诱变因素有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杂交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型,不可产生新基因。三倍体植物不能产生受精卵,但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三倍体无籽西瓜。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有害性状,优良性状少。   答案 BCD。   问题2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   答:(1)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称为无义突变):①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非基因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性状变异;②由于多种密码子决定同样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③某些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氨基酸的个别位置的种类,但并不影响该蛋白质的功能;④隐性基因的功能突变在杂合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2)少数基因突变可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例如人的镰刀型贫血症。   例2 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解析 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可能会引起其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但基因的改变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影响大小不同。在不考虑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包括真核基因内含子)等因素的作用下,通常一个碱基的替换对氨基酸的序列的影响最小,它可能改变一个氨基酸,也可能不改变氨基酸序列。如果连续三个碱基都同时被替换,则有可能会改变一个或两个氨基酸,但如果在某一个点上插入一个碱基后,由此转录而来的信使RNA的碱基序列和由该信使RNA翻译出来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将会自插入点以后全部改变,这种改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最大。   答案 B。   问题3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片段一定属于基因重组吗?   答: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如果交叉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易位)。   例3 (2011年江苏卷)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 此题关键在“均可产生”上,也就是得选择两种分裂方式的共性。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但B项所描述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而导致的基因重组,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   答案 B。   问题4 教材描述“基因突变具有多数有害的特点”与“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中性突变无害性)”是否矛盾?   答:教材描述“基因突变具有多数有害性”,这里所说的基因突变实际是在性状上得到表现的基因突变即“有因有果式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低且大多数有害,例如,人类的镰刀型贫血症。正因为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所以在人工诱变育种中要大量地处理供试材料,才可能从中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突变基因。但在自然界中,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即“有因无果的基因突变”,又不能予以统计,因此基因突变的频率或许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低。   例4 (2011年上海卷)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1、A2、A3……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   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解析 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确实大多是有害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   答案 C。   问题5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吗?   答:由于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生物个体的任何部位或任何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发生基因突变。可见,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在细胞分裂间期,只不过有DNA分子复制过程碱基配对在诱因下容易出错,导致基因突变率较高,这就是在人工诱变育种中尽量对具有分裂能力的幼嫩器官或组织进行处理的原因。   例5 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基因突变的频率是相同的   B.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C.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突变   D.细胞分裂的中期不发生基因突变   解析 在外界条件下,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它的等位基因。所以基因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任何细胞分裂时期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只不过间期易发生基因突变而已。   答案 C。   问题6 等位基因只存在同源染色体上,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吗?   答:正常情况下,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如果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某基因复制出现差错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这样姐妹染色体间出现等位基因,那么位于2条姐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着丝点分裂而分离。   例6 (2011年江苏卷)右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读图不难确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而可处在这个时期的细胞还可能是(第一)极体,A错。B项细胞中左侧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除可能因基因突变所致,还有可能在减I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由于题干中标明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那就不可能是交叉互换,B正确。此二倍体动物体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 A。   问题7 基因突变是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一定能遗传给后代码?   答: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递给后代。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例如,根茎叶等部位的细胞。这种变异可能引起当代生物体相应的部位发生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不能传递给后代的。当然,如果将变异的性状通过人工离体培养,形成新个体,那么新个体表现变异的性状。   例7 (2011年安徽卷)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B. 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 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131I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导生物变异。但不是碱基的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基因突变。放射性物质产生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但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答案 C。   问题8 由于DNA中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一定属于染色体变异吗   答:如果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没有超出基因分子内部结构,仍然属于基因突变范围,如插入到基因编码区内部;如果碱基对序列片段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涉及改变生物个体总的基因数量或排列顺序,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作者单位: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
范文七: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变异指子代表现出与亲代不一样的性状 表现出的性状叫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举例子) 变异分为来源:
不可遗传变异:一、基因突变(Ⅱ要求) 1、 定义: 2、 实例:3、发生时期:4、发生场所5、遗传规律:发生在一般不遗传给后代,但植物可以通过
传给后代。6、结果:
7、突变原因: 物理因素
如化学因素
如8、突变的特点9、意义: 10、应用:二、基因重组(Ⅰ要求) 1、 定义: 2、 类型(来源):3、 结果:4、意义:三、染色体变异(Ⅰ要求) 分类: 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 1)类型:1、
2、举例: 3、 指
举例:2)结果:(2)
染色体数目变化 1)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例:2)以染色体组形式变化: ①染色体组定义:
②判断下列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几条染色体 ③二倍体概念:
④单倍体概念:
⑤多倍体概念:
诱导方法:四、人类遗传病(考纲Ⅰ要求)自己念书 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之问相互交换片段;②同源染色体之间通过互换交换片段;③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④染色体缺失或增加片段。A.①③
2.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植株杂交得 F 1 ,对其幼苗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所得到的植株的基因型和染色体倍数分别是 ( )
A.AAaaBBbb,二倍体B.AaBb,二倍体 C.AAaaBBbb,四倍体D.Aabb,二倍体
3.我国科学家对“神舟”四号飞船专为西部大开发而搭载的红杉树种苗进行了研究比较,发现这些种苗具有抗旱、抗寒和速生性能。试分析红杉树种苗所发生的变化和下列哪项相似 ( )
A.用 X 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雌蕊获得无籽番茄
C.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八倍体小黑麦
D.人工栽培,选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
4.科学家发现栽种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农作物后,会使附近的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物也获得抗除草剂基因。野生植物获得该基因最可能的途径是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
C .自然选择
D.自然杂交
5 . “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及其序列,这24条染色体是 ( )
A.22条常染色体,再加上X 和Y 两条染色体 B.46条染色体的任意24条染色体
C.23条常染色体,再加上X染色体
D.23条常染色体,再加上Y染色体
6.1958年,美国科学工作者把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分离出来,将单个细胞放人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果竟获得了许多完整的植株,此繁育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 (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复制
D.染色体变异
7.因为香蕉是三倍体,所以香蕉 (
) A.有果实,无种子,进行无性生殖
B.无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C .无果实,无种子,进行无性生殖
D.有果实,有种子,靠种子繁殖
8 .已知某小麦的基因型是 AaBbCc,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利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 N 株幼苗,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
D.0 9.下列叙述的变异现象,不遗传的是 ( )A.夫妇双方色觉正常,他们所生的儿子是色盲B.用甲状腺激素制剂喂蝌蚪,发育的青蛙比正常青蛙体型小得多C.普通金鱼和透明金鱼交配,后代为五花鱼
D.“神舟”四号卫星搭载的辣椒种子,返回地面播种后,植株所结果实与对照组相比更硕大10
X 射线处理蚕蛹,使其第2号染色体上的斑纹基因易位于决定雌性的W染色体上,使雌体都有斑纹。再将雌蚕与白体雄蚕交配,其后代凡是雌蚕都有斑纹,凡是雄蚕均无斑纹。这样有利于去雌留雄,提高蚕丝的质量。这种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C.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D.基因互换 11.用杂合体种子尽快获得纯合体植株的方法是 (
) A.种植→F2→选不分离者→纯合体
B.种植→秋水仙素处理→纯合体
C.种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纯合体 D.种植→秋水仙素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纯合体12.在研究同一种哺乳动物的三个个体的两对相对性状时,发现其基因组成是:甲:DBb;乙:DdBB;丙:dBb。由此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生物的体细胞在细胞增殖后期染色体数目都相同 B.D与d位于X染色体上,B与b位于常染色体上 C.三者的基因型为甲:XDYBb;乙:XDXdBB;丙:XdYBb D.甲、乙、丙分别形成4、3、4种配子
范文八:一、基因突变的实例与概念  1.实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的镰刀状。这样的红细胞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症,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由于正常基因发生突变后形成致病基因而导致的遗传病。正常人的血红蛋白是由四条多肽链共574个氨基酸构成的,检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发现,有一条多肽链上的某一位置应是谷氨酸(正常人),而被缬氨酸代替了,这种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生。  2.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四种:(1)碱基置换突变:即一对碱基置换造成的,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2)移码突变:即某位点增添或缺失1—2对碱基造成的;(3)缺失突变:即基因内部缺失某个DNA小片段造成的;(4)插入突变:即基因内部增添了1—n个脱氧核苷酸对导致的。例如: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无荚膜菌活化插入一小段有荚膜菌的DNA,突变形成了有荚膜菌。  例1 若生物体的DNA分子增加或减少一个碱基,这种变化是( )。  A.细菌转化 B.基因的自由组合  C.基因突变 D.等位基因分离  解析  基因突变的方式至少有两大类,一类是碱基的替换,一类是碱基对数目的改变。  答案 C  二、基因突变的结果与特点  1.突变结果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由A→a,叫隐性突变,由a→A,叫显性突变,通常会引起性状的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  (1)普遍存在,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  (2)随机发生,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  (3)突变频率低。  (4)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5)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发生突变,形成一个以上等位基因。  3.基因突变的意义  对生物来说,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但有些基因突变,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基因突变尽管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很低,但却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例2 某二倍体植物的抗逆特性由4个基因A、a1、a2、a3控制,且它们的抗逆作用A>a1>a2>a3,请据所学遗传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1、a2、a3的根本来源是___,该现象说明变异具有___的特点。遗传时A与a1、a2、a3之间遵循___定律。  (2)为探究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某实验小组将两纯合子a1a1、a2a2杂交,子二代共有__种基因型。若表现型有__种,则表明这两个基因之间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若表现型有__种,则表明这两个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关系。  (3)经实验验证,A有显性作用,a1、a2、a3之间没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且基因的作用有累加效应(如个体a1a2的抗逆性由两个基因作用的累加共同决定),则该植物共有__种抗逆类型。  (4)研究得知该植物的抗逆性和细胞内的水杨酸、多胺、脱落酸等物质有关,请据所学知识推测基因控制该植物抗逆性的机理:_____。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遗传知识和逻辑分析能力。等位基因的来源是基因突变,等位基因的多样性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多方向性)。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1a1、a2a2杂交,子二代共有a1a1、ala2、a2a2i种基因型,若a1a2单独表现一种性状,说明两基因之间没有显隐性关系,若a1a2表现型和a1a1或a2a2中的一种相同,则说明两种基因之间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若a1、a2、a3之间没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则该植物的抗逆类型有AA、Aax、a1a1、a2a2、a3a3、a1a2、ata3、a2a3;水杨酸、多胺和脱落酸都不是蛋白质,不会由基因直接决定形成,根据基因对性状控制的两种方式,可以推测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这些物质的生成,进而控制抗逆性状。  答案(1)基因突变 不定向性 分离 (2)3 2 3 (3)8 (4)基因通过控制有关酶的合成,间接控制这些物质的产生,从而控制抗逆性状。  三、基因重组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无性生殖不能产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只是后代中生物个休的基因型改变,生物个体的基冈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我们,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化基因也自由组合。这样,由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就可能具有与亲代不同的基因型,从而使子代性状发生改变。另一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举例来说,人的同卵双胞胎,由于基因组成的相同,性状十分相像。除此之外,没有两个同胞兄弟或同胞姐妹在遗传上完全相同。  2.意义  通常的解释是,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有助于物种在一个无法预测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这是因为,基因重组能够产生多样化的基因组合的子代,其中可能有一些子代会含有适应某种变化的、生存所必需的基因组合。所以说,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比较  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由基因的自由组合产生的基因重组,二是由基因的互换产生的基因重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突变产生的是新基因。基因突变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突变基因有可能通过受精作用而传给下一代,如果发生在体细胞,则只影响当代,不向下一代传递。   (2)基冈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  基因突变虽然是多数有害,少数有利,但由于它能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性状,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大量的变异材料。它与基冈重组的不同之处在于,基因重组仅仅是基因型的改变,而基因突变是基因发生了改变,一个基因变成了新的等位基因,所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  例3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不同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问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间自由组合而形成的;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属于基因突变;同卵双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性状差异主要是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 C  例4 下列不属于人工诱变的实例的是( )。  A.一定剂量的γ射线引起变异得到新品种  B.用一定剂量X射线处理青霉素菌株获得高产菌株  C.玉米单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白化苗  D.激光照射植物或动物引起突变得到新品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理解。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的方法,而供选答案中的γ射线、X射线、激光都是人工诱变使用的手段之一,所以,A、B、D三项都是人工诱变的实例,只有C项属于自然突变。  答案 C  练习  1.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部是白色的,这种性状的改变属于(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自然突变 D.人工诱变  解析 细菌进行无性生殖,在生殖过程不进行减数分裂。因而细菌的变异不可能是由于基因重组而引起。染色体引起的生物变异,它可以改变生物个体的基冈含量、基因的相互关系,但不会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不表现出全新的性状,而且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基因内部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次序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基因,控制合成新的蛋白质,表现出新的性状。  答案 D  2.在北京培育出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只有3.5 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叶球可重达7 kg左右,但再引种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 kg,从甘蓝引种过程可以看出( )。  A.甘蓝具有遗传性,而不具有变异性  B.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C.环境的改变可引起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甘蓝在生殖过程中无基因重组发生  解析 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仅仅由环境的变化引起,没有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异不能遗传。同一品种的甘蓝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若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一样的。同一品种的甘蓝在北京和拉萨两地的低产和高产,是两地环境因素不同造成的,而非遗传物质改变引起。而任何生物只要有遗传性,它一定具有变异性,变异可发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也可发生在有性生殖中。  答案 B  3.蕃茄中红果(H)对黄果(h)显性,将红果蕃茄的花粉授到黄果蕃茄的雌蕊柱头上,结了一个半边红色半边黄色的果实。产生这一果实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最终发育成该果实的那个花芽中某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B.提供花粉的花药组织中某个花粉母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C.提供花粉的红果蕃茄是杂合子(Hh)  D.接受花粉的黄果蕃茄是杂合子(Hh)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突变的特点。根据题意可知该果实出现半边红色半边黄色的现象,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发生基因突变的如果是黄果番茄的整个雌蕊或提供花粉的红果番茄的花药组织中某个花粉母细胞,那么就应该是全部红色或全部黄色。所以最可能是最终发育成果实的那个花芽中某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 A  4.一株世代都是开红花的植物,在一次突然性冰冻后,有一个枝条上出现了一朵白花,白花授粉后所结的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植株都开白花。试分析该白花是来自于___,其原因是____,使发育成该花芽的细胞在_____发生差错,从而使__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基因突变的理解。根据题意,该白花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且是由于外界条件剧烈变化引起的,故它应属于基因突变(自然突变)。再根据基因突变的原因可知,该自然突变是南于外界条件剧烈变化,使细胞分裂在DNA分子复制时发生了差错,导致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  答案 基因突变 外界条件剧烈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 基因
范文九: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名词: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4、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语句: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突变率低;多数有害;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安康羊”、白化病、太空椒(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⑥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NA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a、诱变因素:物理因素---各种射线(辐射诱变),激光(激光诱变);化学因素—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基因交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②意义:非常丰富(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范文十:基于EVA的每股收益突变点分析与比较[摘
要] 本文根据财务管理新的要求,探讨了现行的ebit-eps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基于eva思想的新型ebit-evaps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财务分析案例,给出了新型ebit-evaps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并对改进前后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提出引入eva后对资本结构优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关键词] 资本结构;每股收益无差异点;经济附加值1
言2007年新修订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方法》要求引入经济附加值指标,同时国资委要求2009年全面采用新的考核指标eva,这标志着央企即将进入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时代。然而,作为一项新的价值评价指标,现在财务界更关注eva指标本身的计算与调整,对引入eva后对资本结构、每股收益的影响等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涉及较少。本文以ebit-eps为切入点,分析每股收益、每股eva等几个关键的突变点,进而进一步分析引入eva对财务决策的影响。2
现行无差别点方法评价与修正2.1
ebit-eps方法评价财务管理经典教材在讲述资本结构决策方法时,通常要介绍资本成本比较法与每股收益法即ebit-eps分析方法。但是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资本成本比较法既考虑债权成本又考虑股权成本,而ebit-eps分析方法仅考虑债权成本。本文针对该方法存在的缺陷展开探讨。所谓ebit-eps分析方法,是指根据每股收益eps来计算相应的ebit水平,并探讨最佳的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如有两种融资途径,则通过ebit-eps求解无差别点,进而进行相应的融资决策。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计算公式表达如下:式中,s1、s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年销售收入,f1、f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固定成本,vc1、vc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变动成本,i1、i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债务年利息,n1、n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的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数量,d1、d2为两种筹资方式下优先股股息,t表示所得税税率。ebit-eps方法是建立在现行的会计利润基础上的,并没有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该方法实际是假设权益资金成本为零,高估了企业实现的价值,对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2.2
基于eva的ebit-eps方法修正经济附加值eva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与现行的会计利润不同,是考虑所有资本机会成本后的超额利润。eva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大师adam smith、irving fisher、hicks的财富增长理论,1973年美国anthony教授曾提出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构想,但作为一种业绩考核指标,eva是由美国stern & stewart咨询公司于1982年首先提出的,eva顺应资本流动加快、股权结构分散的形势,对解决“经理革命”出现的委托代理问题具有独到之处。eva的核心思想与一贯倡导的资产保值增值是一脉相承的,由于eva强调所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必将对资本有效运用与配置产生积极意义。eva通常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以消除现行会计准则的缺陷,其理论表达式为:eva=nopat-wacc×tc,式中,nopat表示经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wacc是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tc是经调整后的资本之和,只有eva大于0才能创造价值。从理论上讲,eva调整涉及战略支出、商誉、各种准备金、财务费用、营业外收支等160多个项目,目的是纠正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但这样处理会增加会计实务的难度,在具体工作中往往采用简化方法:eva=税后利润-权益资本成本×所有者权益。需要说明的是,债权成本是以财务费用的形式出现的,在期间费用中已经有所反映,因此 eva计算时防止重复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对ebit-eps进行修正时,只需将其分子换成eva即可。3
每股收益盈亏平衡点分析3.1
财务分析案例[案例] abc公司是一个生产与销售体育器材的股份公司。假设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计销售45 000件,单位销售价格240元,单位变动成本180元,固定成本为150万元。公司的资本结构为:400万元负债(利率5%);普通股20万股,每股价格30元。现对明年财务预算方案提出3种设想:(1)更新设备并采取负债、股权联合筹资。其中借款筹资300万元,预计新增借款利率为6.25%,新股发行价为每股30元,需要发行10万股,共筹集300万元资金。(2)更新设备并运用负债筹资。预计更新设备需投资600万元,生产与销售量不会变化,借款筹资600万元,预计新增借款利率为6.25%。(3)更新设备并采用股权筹资。更新设备情况与(2)相同,不同的只是发行新的普通股。预计新股发行价为每股30元,需要发行20万股,共筹集600万元资金。3.2
每股会计收益盈亏平衡点分析解:(1) 根据已知条件,第一种方案的债权融资利息i1=3000
000×6.25%+4 000 000×5%=387500元,得到第一种方案的每股会计收益为:eps1=假如eps1=0,得到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1=31 458件,也就是说只有销售量超过31 458件才能保证每股会计收益为正。(2)同样根据已知条件,第二种方案的债权融资利息i2=6 000 000×6.25%+4 000 000×5%=575 000元,得到第二种方案的每股会计收益:eps2=假如eps2=0,得到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2=34 583件,只有销售量超过34 583件才能保证每股会计收益为正。(3)同理,第三种方案的债权融资利息i2=4 000 000×5%=200 000元,得到第三种方案的每股会计收益:eps3=假如eps3=0,得到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3=28 333件,只有销售量超过28 333件才能保证每股会计收益为正。3.3
每股eva盈亏平衡点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得到第一种方案股权融资成本(wacc×tc)1=6 000 000×5.5%+3 000 000×6.25%=517 500元,则每股eva收益为:evaps1=假如evaps1=0,得到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1=42 958件,只有销售量超过42 958件才能保证每股eva收益为正。(2)根据已知条件,第二种方案股权融资成本(wacc×tc)2=6 000 000×5.5%=330 000元,得到第二种方案的每股eva收益为:evaps2=假如evaps2=0,得到每股eva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2=41917件,只有销售量超过41 917件才能保证每股eva收益为正。(3)根据已知条件,第三种方案股权融资成本(wacc×tc)3=2×6 000 000×5.5%=660 000元,得到第三种方案的每股eva收益为:evaps3=
假如evaps3=0,得到每股收益为零的销售量x3=43 000件,只有销售量超过43 000件才能保证每股eva收益为正。4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4.1
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仍然采用上述案例,同时运用普通股成本为5.5%(参考央企考核指标),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为:(1)第一、二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一、二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12=40 833件。(2)第二、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二、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23=40 833件。(3)第一、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一、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会计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13=40 833件。4.2
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分析(1)第一、二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一、二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12=39 833件。(2)第二、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二、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23=40 833件。(3)第一、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为:通过分析计算,第一、三种方案之间的每股eva收益无差别点时的销售数量为x13=42 833件。5
论(1)当计算每股收益盈亏平衡点时,采用会计利润与eva指标是不同的,在不考虑会计项目调整的前提下,采用eva指标使盈亏平衡点上升,企业的盈利区间变小,因此要加强管理,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防止大面积的亏损。(2)以会计利润、eva指标计算无差别点时发现其空间位置是不同的,在以会计利润计算无差别点时3个方案是相同的,当改为采用eva进行分析时,发现无差别点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甚至不发生变化,说明引入eva后会对资本结构优化产生多重影响,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策。主要参考文献[1]王化成,陈咏英,佟岩. 对国有企业建立以eva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3).[2]刘希成,王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eva计算解析[j]. 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12).[3]赵霞.略谈对“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的改进[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3(5).[4]孟薇,林俊国.企业资本结构的改进:每股eva无差别点[j].商业研究,2005(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突变对人类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