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真的是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很自私的国家吗?

选出不靠谱总统的美国人,内心都在想什么? -
选出不靠谱总统的美国人,内心都在想什么?
比起保守的英国人突然“脱欧”,美国人选出“最不靠谱”总统川普,还真应了他们随性自由的风格。“美国人一辈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高兴他们就干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如果他想当警察,他就当警察了;如果他想抢银行,他就抢银行;如果他想发明省油的汽车,最终他一定能发明。”文/王冲一般来说,动辄打引号是作者词汇贫乏的表现,可我在长久地思考后,还是决定用加引号的自私来形容美国。加引号,不是说他们无私,而是说他们的自私是积极的自私、聪明的自私,也是团结的自私。自私前面加上如此多的褒义词,是不是普天下第一遭?且慢忙着反对,先看一篇美国女作家派特·费希的文章。顺便说一下,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有四只猫、两只狗、她的孙女,当然,还有她的丈夫。这位女作家引用她的叔叔威克的话来回答了美国人的性格这一挑战性话题。“美国人自私,这毫无疑问,你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美国人的性格,我肯定用自私这个词。”尽管我皱着眉头表示反对,威克叔叔依旧侃侃而谈。“美国人一辈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高兴他们就干什么,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如果他想当警察,他就当警察了;如果他想抢银行,他就抢银行;如果他想发明省油的汽车,最终他一定能发明。”威克叔叔一边挠头一边说。“威克叔叔,美国人如果抢银行肯定会进监狱的,不是每个想这么干的人都能成功的。”我提醒他说。“宝贝,你错了。大多数抢银行的都是自己想去抢,大多数谋杀犯是自己想要杀人,可不是谁逼他们去干。当然,他们要蹲监狱,这是因为我们有法律,大多数人能够区分好坏。可是,法律不能阻止坏蛋做坏事,因为这些人自私,他们打心眼里想这么干。”“一个家伙决定抢银行是为了钱,如果他决定找份工作他肯定也能找到,因为他不必贿赂官员,也不必臣服于某个宗教或政治派别。议员们负责制定惩罚抢劫犯的法律,准备抢银行的这些人也可以成立一个游说团体,劝说议员们修改法律,减轻判罚,任何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游说议员。”“最终,议员们会尽力取悦这些自私的美国人中的大多数,使得这个国家得以运转。为什么这可以奏效呢?因为自私是这个地球上所有生灵的特点,也是驱动力。好的系统应该承认自私,允许自私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美国人也不例外,我们是自私的,我们都按照自己的日程表生活和工作,这个国家允许自私与秩序、和平同时存在,从而实现释放每个人的创造力。”威克叔叔接着絮絮叨叨,“我知道,世界上好多人不喜欢美国,他们觉得美国这么自私,一定是疯了,我觉得不承认自私存在的那些人才真的疯了,他们只看到自私的负面效应,却忽略了自私的正面效应。如果每个国家的政府都建立一种处理人的自私性的机制,那么,世界上的冲突就不存在了,唯一的竞争就是奥运会时大家比一比谁拿的金牌更多”。美国式的自私,其实就是个人优先的原则。美国人从小就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我喜欢什么,我要学什么,父母都给予充分尊重;长大了,找什么工作,娶谁做老婆,都是自己说了算。美国的可贵之处在于,认可人的自私性。安·兰德在《自私的德行》一书中有句经典的话:“你或许希望别人会偶尔为了你的利益牺牲自己,你也许会不情愿地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不过你知道,这种关系将带来互相憎恨,而不是彼此愉悦。”这本书还以睿智的语言写道,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遗憾的是,美国人的自私为我们所鄙视,我们所推崇的是讲奉献不计报酬、做好事不留姓名;我们认为美国人都钻到钱眼里,毫无温情。其实,不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人人自私,美国的小费传统肯定就不存在了。我们前面讲过在美国要处处给小费,可这事儿没什么强制措施,全凭自觉。如果某个人很自私,能省钱的地方就省钱,他可以省下不少小费。我曾经就小费问题咨询过不少美国人,他们都说大多数人给小费,不会偷奸耍滑,居住在加州的美籍华人吴瑞卿女士告诉我,那些服务生收入很低,他们就靠小费谋生,你怎么能不给呢?她住宾馆时会注意这家宾馆的服务生是不是加入了工会,如果是,她就省掉每天要放到枕头上的一美元,因为有工会的地方工人收入高些,也有保障,不是单纯凭借小费生存。更能驳斥美国人自私说法的是义工。自私,不是只考虑自己不管他人。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其实很重,动辄离婚的是纽约那些金融人士,美国中西部的模式是夫妻二人终老一生,养活一大堆孩子,每到感恩节,儿子闺女无论在哪里,都回到家中团聚,一起吃火鸡。自私,也不是能帮助别人的时候视而不见。你在美国的马路上问路,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到详细的讲解,有时候说不清楚,会有人干脆带着你走上一段,然后去忙自己的事情。我去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采访时,在离学校不远的小巷中下车,拿出地图寻找目标,一位中年女士径直走过来,问:“找什么地方?我能帮你吗?”我当然求之不得,被这种活雷锋精神大为感动。相比起搭便车,给人指路绝对算是小事一桩。英文有个词叫“Thumb up”,意思是竖起大拇指,它的意思就是搭便车。以前,在美国的路边上,你背着包,竖起大拇指,就有人载你一程,两人萍水相逢,一路谈笑,到达目的地后分手,多数人此后不再联系。当然,搭车的人要适当地分摊一点汽油费。做好事的人也是出于“自私”——一个人跑长途,多闷啊,找个人说说话也好。可惜的是,这些年随着犯罪率的升高,有些人变得自私起来,不敢随便拉人。现在该明白了吧,派特·费希女士笔下的自私,不是看见两个灯芯亮着非要掐灭一个才肯咽气的吝啬鬼,也不是莎士比亚笔下为了钱要割掉别人鼻子的夏洛克,而是赞颂美国的个人主义。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被视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第一位杰出代表。杰斐逊式个人主义典型地表达在他执笔的《独立宣言》里,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法国人托克维尔18世纪30年代初在美国进行他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时,个人主义对他来说还是个新概念,是他那代人刚发明的。他写道:“个人主义是个新奇的词汇,它表达了一种新奇的观念。我们的父辈只知道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在托克维尔看来自私自利是“一种强烈而夸张的自爱,它使一个人把每件事都和自己联系起来,要把自己放在世上每件事之上”。而个人主义则是“一种成熟而镇静的感情”。自从托克维尔作此观察,一个半世纪又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个人主义在西方已经确立了自己的正面形象,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原则。我们的文化比较教科书上讲,中国人是集体主义,以集体的利益优先;美国人是个人主义,把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我认为,这句话也错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只是个性、思想、选择的自由以及个人优先,可不是无视集体。任何个人主义的极端分子,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排除掉。在NBA,每年常规赛结束都要评选MVP(Most Valuable Player),这个选项的标准不是个人得分,而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队友,提高球队成绩,个人要帮助集体才更有价值的理念在这项评选中得以彰显。同样,2007年奥运会篮球预选赛时,美国篮球队没有选择个人能力超强但团队配合意识差的艾弗森,就连一场砍下81分的科比·布莱恩特也为了集体的荣誉,在防守上下工夫,而不是贪功飙分。体育运动需要团结,而不是单打独斗,这或许不奇怪,但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绝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最近几年的流行书在教导我们,美国的公司很尊重个性,比如说,谷歌的员工可以穿着T恤、短裤上班,桌子上可以随便摆放自己喜欢的东西,下属可以对上级提出不同意见,碰见老板也可以直呼其名。但这些个人主义的背后,是个人和公司文化的契合,是一旦作出决定后百分之百的服从。美国式个人主义的突出一点是,一件事情在作出决定之前可以充分争论,谁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一旦决定下来,就要认真执行。这和我们恰恰相反,我们常常在征求意见时一言不发,可事情启动后却牢骚满腹,觉得自己才是最正确的。个人离不开组织,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但人脉的力量和组织的力量他们从来不忽视。如果你看过《坟墓的力量》,一定知道骷髅会这个精英组织,布什总统就是这个组织的代表人物,他在耶鲁上学时候,读书成绩一般,可结交好友无数,这为他日后进军政坛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美国的个人主义也不是不顾国家利益,美国人在爱国的时候表现出惊人的集体主义精神。珍珠港事件和“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是引发美国人狂热爱国的事件,这些,众所周知,无须详述。延伸阅读:王冲作品《第五次变革:第四权力的中美较量》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性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厌恶.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一、几个问题的哲学定义
在其现实性上,人性,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给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当前一部分人将人性中(将人性分为几个阶段,前一阶段上的人与动物共有的部分也夸大了并说出是人性的部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人与动物共有的部分是本能,做为社会性的人类本能不能仅仅理解为人性或将其确立为人性的本质或一部分。)实际上,人的本质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外因,也包括每个单个的人所具有的个性。所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固然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还应该加上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比如自私、自由等,但这已经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从属于本质的一个部分,因为它不是人类共有的一般性的属性。
2,在其本来的意义上,自私,是指把自己放到第一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自私在本质上是损人利己的。我们假定自私是中性的概念,光是自私,是不能够决定善与恶的。善与恶还需要用理性来区分。对自私的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如下区别:即:1)要注意动物的“自保性”混与“人性自私”的区别。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都有的属性,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因此不能混同。动物遇到危险时,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时,人可以把利让给别人,把害留给自己。2)注意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的区别。人类要生存,要生活好,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不能不谋求正当的自己的利益。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被贬斥为自私。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人们的正当的利益人为的确立为理性的自私。反之为非理性的。理性的自私,为善。非理性的自私,为恶。首先说明的是这个理性的自私是哲学意义上的,是承认了人的一定的本能性和正当性之后而理论上的认同,这样的承认只是为了理论论述的方便。并不是承认了人性的自私。
3,自私的分类,首先:我们将自私确立为理性和非理性实际上是说人性中有从动物中来的又有别于动物的本能性的东西,其次:我们将自私确立为理性和非理性实际上是承认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具有的正当的利益,再次:也是对西方经济学家的这种理论假设的一定在管理学上的理解而非哲学上的认同。理性,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决策。非理性,则要么违反事实,要么违反逻辑。理性的自私,其目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花更少的时间处理带给自己痛苦的事情。只顾自己,完全不顾他人,通常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自私。因为完全不顾他人,有可能带给自己痛苦。是否要顾及他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理性的决策,做对于自己更加有利的事情。自私与助人不矛盾。帮助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样的帮助别人也可能带给自己痛苦。帮还是不帮,依据是自己的利益和感受以及理性的分析。那种不顾一切,完全的利他的人是非理性的。
4,自私不是人类的天性或全部的本质或人类具有的普遍的适用性的本质。(充其量只是人的本性的一个属性,或错误的划分所导致的结果),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私的本质是损人利己。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没有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人类社会全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必须产生的必然的逻辑。
二,人性自私论的提出:
从人性自私论的表现形式来考查,在历史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理论,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不是产生于原始社会,也不是产生于奴隶社会,也没有产生于地主阶级社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人性自私论就是个社会性的概念)这种理论,最初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辩护的理论,流行于英国经济学家的著述中。这种理论被伦理学家引进了道德哲学。这就是我们能查到的最早的有关人性自私论的来源。孟德威尔把它概括为“私恶即公利”。按照这种理论,人性是自私的,即人性恶。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活动,为所欲为,就像蜂巢里的蜜蜂一样,结果却造成了一个“快乐的幸福天堂”。他得出一个结论:“人性的自私是社会生物的伟大原则”。马克思称之为孟德威尔的“积极活动的利己主义”。
对这种理论作了系统表述的是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并把它的理论和思想做为管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他看来,只要让每个资本所有者充分自由地去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润,客观上就会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这种自私心越强烈,追逐利润的劲头越大,就会对他人和社会贡献越大。他说:“在这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第27页)这就是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中所阐述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理论。他毫不掩饰地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自由竞争辩护,所以被马克思称作“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解释者”。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样的理解和解释确实有其合理性,也确实一个方面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就是我们不能对人性自私论置之不理的原因之一。
哲学家黑格尔在阐述法的发展环节市民社会的伦理时,有保留地肯定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命题,并作了思辨哲学的解释。这种辩证法的思想使人性自私论进入到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中,进入到变化,自我与非我的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向社会性的转化,而在这里自私达到了走向自己的反而,从利已转向了利它,虽然这样的想法在亚当·斯密哪也有,但不是逻辑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理解和解释不知要比亚当·斯密要深刻多少倍,好象是在说经济学家就是不如哲学家的思想深刻。他这样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追逐自己的利益,他人和社会不过是实现个人私利的手段。个人的劳动和需要就是大家彼此互相满足的条件。在这种劳动和需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中,“主观的利己心转化为对其他一切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有帮助的东西,即通过普遍物而转化为特殊物的中介”(《法哲学原理》)。意思是说,个人在为自己的私利劳动生产的同时,也就创造了社会财富即“普遍物”,从而对满足别人的需要作出了贡献。这样,主观的利己心就转化为客观上对别人有利的东西。
哲学家黑格尔从运动和发展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伦理关系。他在分析市民社会的伦理关系时,描述了自私心向利他结果的转化。但是在法进一步发展达到国家伦理阶段时,他又揭示了市民社会伦理关系的片面性和自私性。他认为在法的发展过程中,市民社会的伦理还没有达到国家伦理,即尚未达到与国家整体利益的统一;个人为了私利的活动几乎还处在“动物的王国”里,每个人还只是一个自私的孤立的个人。虽然各个人之间是通过需要而互相依赖的,但每个人的活动都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因此,他个人主观上为自己的行为,既可能有利于他人,也可能有害于他人,就是说既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处在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黑格尔这个分析触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马克思对人性自私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对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行为,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限于抽象的分析,不能离开一定社会关系对人的具体规定。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每个人的生产都依赖于其他人的生产;同样,每个人的产品要转化为自己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其他人的消费。这是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有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不断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在这里,“共同利益”就是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这是简单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必然事实”,也是“商品交换的前提”。
简单商品交换关系并没有反映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总体的、深层的复杂关系。因此,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只从简单商品交换关系就得出主观为自己客观必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结论。马克思指出,这种分析是抽象的,脱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
第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分析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逻辑。按照这种分析,事情的逻辑恰恰相反。每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即都宣布自己是目的而不作手段,其结果必然导致霍布斯所说的那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状态,那就不是什么对普遍利益的肯定,而是对普遍利益的否定。
第二,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是否每个交换者主观上把追逐个人私利当作行为的动因,而在于作为动因的私利本身在它成为个人行为动因之前,就已经是由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规定了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每个人利益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条件的规定,并且只有使用社会提供的手段才能实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的分析,掩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关系,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规定的剥削关系抽象掉了。
第三,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理解问题的钥匙。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的抽象分析和结论,既不区分“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性质,又在讲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和手段时完全回避或抹掉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此他们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理论,本质上是为资本主义剥削作辩护的。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私人利益是与其实现条件和手段的再生产相联系的。私人利益虽然是出于个人需要,但是它的内容、动力以及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则是由不依个人为转移的社会条件首先是经济条件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家和其他剥削者的“私人利益”与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私人利益”,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私人利益,它们实现的条件和手段也是根本不同的。由于这种被资本主义制度所规定的私人利益的不同,所以剥削者的“为自己”与劳动者的“为自己”也是性质不同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在为自己劳动的同时,创造了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财富。尽管他们主观上没有意识到社会普遍利益,也不是为了“普遍利益”而劳动,但其客观结果却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相反,对于资本家和其他剥削者来说,事情就要另当别论。因为他们所为的私人利益本身,就是以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为前提的,用卢梭的话说,是对劳动者血汗成果的“侵犯”和“盗窃”。他们越是为自己,就越是增强对劳动者的剥削,越是扩大对社会普遍利益的侵犯。显然,“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这个公式用在他们身上并不完全合适。其实,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诺思就不无诚实地说:“他们通常却把自己的眼前利益当作善恶的共同标准。还有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的买卖获得一点利益,不顾别人遭受多大的损失;每人都力求迫使所有其他的人在其交易中卑躬屈膝地为他们的利润服务,但还借口说为了公众的利益。”(《贸易论》第95-96页)这是对剥削者的处世哲学所作的曝光。
&&美国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自洛克、孟德威尔直到亚当·斯密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就是“努力使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对其他人的需要作出贡献”(《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第20页)。他把这种个人主义看作“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行为规范”。这就是把“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提升为社会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以上的分析说明,过去的也部分的包括黑格尔的批判至多只是从个体的自然属性而非从人类的社会性上,至多只是从抽象性上而非从包括了抽象性的具体性上,至多只是从个人利益而非从包括了个人利益的普遍利益上,至多只是从个人私利的满足到社会利益的实现这样简单而非从哲学经济学上所说的私有制即社会性上,至多只是从经济学中的理论假设当做了管理现实生活的的前韪。是一种彻头彻尾形而上学。
四,人性自私论的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人性自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理论,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他们称为“无赖原则”。假定人人都是无赖,作为管理社会的前提。
&&自私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原始公社时期,人们是不自私的。那时,生产工具极为简陋,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靠个人单独劳动无法生存。人们必须互相照顾,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分享劳动成果。一切都属公有,没有私产,甚至每个个人都好像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不能独立。那里,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也就是说,自私给自私者带来的不是利益而是死亡。这样,谁还会自私呢?那时人们不自私,不是由于“人性本善”,而是生存条件使然。
&&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根源于私有制。人们作为劳动者,容易体会到协作、互助、联合的好处;作为私有者,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私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催生和助长了只顾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当人们以私有者身份相互对待时,如在纯粹的买卖关系中,各自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不是出于神秘的“天性”或“人性本恶”,而是私有制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私有制存在了几千年,自私的心理也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即使在私有制社会,自私也没有成为普遍的人性。事实上,并不是人人时时都自私。因为人和人的关系,毕竟不仅是也不能都归结为私有者之间的关系。人总是具有许多不同社会身份,处于多样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各种社会关系在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都会打上烙印,各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因而各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人们之间的许多社会关系要求相互顾及,相互关照。例如,在同一个资本家手下干活的工人之间有劳动协作的关系和团结起来向雇主争取共同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们会互相关照、协同行动。只顾自己,妨碍协作、破坏团结,人所不齿。在抗击外来侵略或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容不得只顾自己不顾整体利益的自私者。少数自私到底的败类沦为可耻的逃兵、叛徒,必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许多为共同事业忘我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则万众敬仰,史不绝书。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许多方面也需要相互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存在和发展。例如,爱情、亲情、友情,都建立在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在这类关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只顾自己,而会彼此关怀、互相维护。普通的邻里关系,也要求相互关照,和睦相处。即使偶然同车、同船、同机,顾己不顾人的自私行为也会给大家带来不便,遭众人谴责。维持公共卫生、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也都靠大家互相关照,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图自己方便,恐怕连这些起码的社会秩序也会崩溃瓦解。总之,在存在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关照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是会相互关照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不是出于什么神秘的“天性”,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亿万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经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然,人与人不同。有的人,处处顾及别人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更有人,必要时宁肯为他人、为群体牺牲个人的利益,直至生命。他们把整体的、共同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从而把他们的“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充分扩大,成为真正的大写的“人”,体现了人性的伟大和光辉。许多人即使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在他们认识到的范围内,则愿意为共同利益出力,并不自私。也有的人,只在很小的圈子里,例如两三个人的小家庭里,知道关照别人,不算自私;出了这个圈子,便用私有者的眼光看待一切,处处自私。一个人关照的圈子越小,越自私,他的“自己”作为“人”的意义就越小。
&&绝对自私的人只关心自己,对于国家、集体和任何人甚至父母、子女都不关心,这种人自外于一切人际关系,自绝于一切人情,完全丧失了“人的本质”,没了人味儿,这种人还能叫做“人”,还能为人间所容吗?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人设想为仅仅是私有者,把人际关系仅仅归结为私有者相互对立的关系,提出假设的“经济人”作为其理论前提。他们说的经济人的基本特点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这些经济学家们对“自己的利益”如何解释,怎样不断“精确化”,不断“充实”(例如,从“利益”到“利润最大化”,再到“效用最大化”,再到把“安全”、“自尊”等补充到“利益”中去),这个人反正跳不出只顾自己这个圈子。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跳不出把私有制当作永恒不变的天经地义的迷信。他们抓住人作为私有者和商品买卖者的特点,把人的其他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都弃之不顾;他们把私有制当作立论的前提,不问私有的来历、条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这种经济学虽能说明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一些现象,却不能说明这个社会中许多基本的社会关系(如劳动与剥削、权利与义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地趋向于把一切人际关系都变为买卖关系,“人性自私论”反映并助长这种趋势。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迷信市场力量,鼓吹最好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便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无阻挡地去安排一切。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人冰海,这次海难死亡者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
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
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
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亡夫的深情。 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宇全部能概括得了的。我不知道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要是看到上面的事例会乍样想,会不会在希望用人性自私论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希望人文关怀哪?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私有经济成分将长期存在,自私的心理和行为也将长期存在。但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所以较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这是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的经济基础。和谐不是抹煞利益的区别与矛盾,而是不同利益的相互协调。和谐的基础在于不同利益之间有共同利益。有了这个基础,还需要相关各方彼此关照,讲兼顾、互利、共赢。如果虽有共同利益,各方却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肯为共同利益妥协、让步,那也不可能和谐。试想,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人自私,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和整体,能够和谐吗?在一个国家,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群体之间,各个方面都只顾自己,不顾对方、不顾整体、不顾大局,社会能和谐吗?总之,把人性自私奉为金科玉律,就没有和谐。所以,我认为,要坚决摒弃“人性自私论”,不让这种腐朽的教条干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的国家利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