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拼过程中,是用了什么古今数学思想想方法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转化思想方法渗透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哪里可以买到2年级小学数学学具盒苏教版?
哪里可以买到2年级小学数学学具盒苏教版
09-11-09 &匿名提问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六岁的男孩子被太阳的光辉深深吸引住了,他站在田埂前面的荒地上,脑海中突然冒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究竟在用哪个器官来欣赏这灿烂的光辉?是嘴巴?还是眼睛?于是,他把嘴巴张得大大的,把眼睛闭起来,光明消失了,他张开眼睛闭上嘴巴,光明出现了。这样反复试验了几次,结果都是一样。于是他的问题被自己解决了:他看太阳用的是眼睛。这个小孩成功了,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知道“太阳”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太阳只能用眼睛看到这个真理。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体验。没有经历“张嘴闭眼”的体验,他会获得成功吗?那样仅仅就是知道太阳。在我们学习《科学》的课程中,尤其强调要亲自去做,亲自去体验成功和失败。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中第一部分生命离不开水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经常吃的苹果中含有多少水吗?有的说有一点点,有的说有半杯,有的说有大半杯。我课前布置让同学们先在家里做一做,并在这节课带一个苹果来。同学在家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不同,同学们讨论后觉得有几点要统一:首先:选择的苹果要有代表性。苹果有大有小,有新鲜,有放了好几天的,选用那种好。讨论的结果:要选用个中等,新鲜的。第二步:苹果水怎样弄出来?这是解决苹果里有多少含水量的关键一步。同学们出主意:1、把苹果切成小块,用学具中的纱布挤。2、把鲜苹果称一称,记录,然后切成片,放在微波炉中烘干,称重,记录,再一减,就知道苹果含水量了。这是班级中的小机灵鬼出的主意。3、用嘴咬,再把汁水吐出来。(立即遭到同学们的反对,理由有唾液进去,不准确,不卫生。)4、用果汁机榨出苹果的汁水。(有同学说:“果汁机在哪?”)经大家讨论,在现有的条件下,用第一种方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开始做了,第一步:称鲜苹果。用天平称,记录。(在这里要介绍天平的用法,弹簧秤精确度不够。)第二步切苹果。本以为同学们在家切过,可以熟练点,没想到操作过程太糟糕了。甲同学手切破了。乙同学切得太大,用纱布挤不动,要同学帮忙。丙同学切得满桌都是。……幸亏布置切东西要带垫板,不然课桌都要遭殃。第三步:挤汁水。有的挤出一点点,有的挤的到处都是,有的费了好大劲,也没挤出。要别人帮忙。(基本上都挤得不干净。)第四步:称量。用天平称苹果渣或用量杯量挤出的苹果汁。(这里介绍量杯的用法及把体积换算成重量。)第五步: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进行计算比较,得出苹果的含水量。公式:含水量=(苹果汁水的重量/鲜苹果的重量)×100%通过各个实验小组的操作,每个小组都得出自己拿来的苹果含水量,虽然各不一样,但终究是学生自己实验得出的。要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还要经过多次实验,反复比较,才能得出一个经得起事实检验的数据。建议学生自己回家还可以用同学们建议的办法做一做,直到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在这个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种物质的含水量是怎样得出的过程,也许还比较生疏,比较乱,但毕竟让他们有了体验,有新的感受。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眼睛才能会看,耳朵才能会听。    也许得出一个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会了研究的方法。知道了含水量是这样得到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是指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作出猜想、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得到结论、交流表达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有授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种。授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实行单一的授受性学习,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探究、处处探究也是不可取的。选择学习方式应因人(学生、教师)而异,因材(教学内容)而异。应冷静地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二、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从学生方面来看,探究性学习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相当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策略的前提下得以实施。整个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即教师的教的作用逐渐地转化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教的指导下,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渐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探究的任务。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知识的规范性,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正确探究策略的产生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教师应具有强的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从课程方面来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探究,可选择小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通过努力能够探究出结果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的完善的内容,这样的内容才可以、也值得多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性学习。三、适合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教学内容如下:(一)直观性强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年、月、日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如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手中的长方形进行上述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等特征。(二)迁移性强的知识。例如计算方法(多位数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这些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而后长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小数乘法时,由于孩子们已经学过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整数乘法等知识,因此,可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这些知识,议一议:(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2)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学生通过议论得出:可把小数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的方法,把被乘数和乘数转化成整数,然后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通过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学会迁移,会从已有知识中找到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例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这些公式推导的方法很相似,学生在学习了运用切拼、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形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时,就可以运用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使用学具,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推导出所有的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这些探究活动使孩子们领会了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规律性明显的知识。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程度,规律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逐步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采用大胆猜测、操作验证、观察概括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课一开始,我出示两组数:0.1米、0.10米、0.100米和3.00、3.0。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各组数的大小相等吗?孩子们有的认为它们大小相等,有的认为大小不相等。于是我引导孩子们用手中的工具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孩子们通过用米尺、数位顺序表、方格图等的操作验证,得出:0.1米=0.10米=0.100米,3.00=3.0。接着我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观察这两组数中的规律: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得出小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猜测、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动手等能力。(五)开放性强的知识。开放性强的知识是指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识。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例如:在教学完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后,我上了一堂练习课,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40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2厘米,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我故意不给出男、女生的人数,设置“陷阱”。接着展示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供学生选择,引起他们的争议:①(140+142)÷2=141(厘米)。②缺少条件,不能做。③全班平均身高在140厘米142厘米之间,但不能确定。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并说出选择的理由。接着组际交流,先从选择正确答案③着手,让学生说理。提问:1、为什么选择③?2、补上什么条件就能求出全班学生的身高?3、如果补上男生22人,女生18人,那么全班学生的身高是比141厘米多还是少?4、在什么条件下算式①也是正确的?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积极深入地开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应用题的一般思考方法,还学会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从特殊性出发灵活地思考和解抉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